陝縣地理環境特點
Ⅰ 陝縣的經濟
2013年,崤函古道申遺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組驗收;陝縣廟上村地坑窯院、安國寺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電視專題片《人馬寨》獲得「河南省民間文藝金鼎獎」民俗影像作品獎;蒲劇《人間第一情》獲河南文華劇目一等獎。
2014年,陝縣獲得全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縣稱號;扎實開展送戲下鄉、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實事,順利通過第三次「全國文化先進縣」復核驗收。 截止2012年9月,陝縣有縣直學校18所:陝州中學、陝縣第一高級中學、陝縣第二高級中學、陝縣中等專業學校、陝縣教師進修學校、陝縣實驗中學、陝縣第一初級中學、陝縣第二實驗初級中學、陝州外國語學校、陝州小學、陝縣實驗小學、陝縣第二實驗小學、陝縣第三實驗學校、陝縣第四實驗學校、陝縣實驗幼兒園、陝縣第二實驗幼兒園、陝縣縣直幼兒園、陝縣特殊教育學校。
有鄉鎮中心校15個:大營中心學校、原店中心學校、張汴中心學校、張灣中心學校、張村中心學校、張村第二中心學校、菜園中心學校、菜園第二中心學校、張茅中心學校、王家後中心學校、硤石中心學校、觀音堂中心學校、李村中心學校、宮前中心學校、店子中心學校。 地坑院
地坑院,又名天井窯院,起源於人類早期穴居,據專家考證,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民居中最有特色的生土建築之一。陝縣地處黃土高原的邊緣,轄區內張村塬、張汴塬、東凡塬,四周陡峭,頂部平坦,土質粘硬,地下水位較深,這種獨特的地理條件,加之少雨的乾旱氣候,是地坑院出現並延續千年的主要原因。據不完全統計,在陝縣集中連片的地坑院村落有100多個,分布在縣內6個鄉鎮,有近10000座院子,遺存下來最早的院子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居住已有六代人。
空相寺
空相寺古稱定林寺,俗稱西山寺、熊耳寺,又名達摩塔院。位於陝縣西李村鄉境內。寺院始建於東漢永平元年(公元58年),曾與嵩山少林寺、洛陽白馬寺、開封相國寺被譽為中州四大名寺。
空相寺的得名,源自創立中國禪宗的達摩大師。公元536年,達摩大師講法時安然圓寂,葬於定林寺,壽150歲。粱武帝蕭衍為表彰達摩大師無量功績,親自撰文樹碑。其弟子出於對大師的崇敬之情,演繹出大師「西歸」之說:稱東魏使臣宋雲見大師於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一帶)攜只履西歸,定林寺只留下了另一隻鞋子。為此,魏孝靜宗特令,將定林寺改為空相寺。
石壕古道
石壕古道遺跡位於陝縣硤石鄉車壕村東南。石坂坡上的車壕印痕全長約100餘米,路面寬約6至8米,轍寬1.06米。車轍壕深0.25米,系車輪在石坡長期壓輾而成。古道略呈西北、東南向。當年唐朝大詩人杜甫路過這里,曾寫下著名的《石壕吏》。2014年6月22日,崤函古道石壕段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安國寺
安國寺位於陝縣西李村鄉,寺院殿堂彩釉筒瓦,俗稱琉璃寺。安國寺始建於隋,歷代均有修茸。寺院依山而建,以火牆為界分為前後兩處院落,包括山門、前、中、後佛殿三重及正殿,另有經房、禪房、鍾樓、東西蓮池和石碑經幢等。後院有佛殿一重,石碣兩塊。院內總面積2728平方米,其磚雕、木雕製作精美,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是豫西地區保存較完整、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群體之一。198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甘山國家森林公園
甘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三門峽市區南20公里處,總規劃面積78.6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98%,森林蓄積量50餘萬立方米。已建成森林遊憩區、紅葉觀賞區、水上游樂區、蝴蝶谷景區和甘山文化區五個景區。境內最高峰甘露峰海拔1886.6米;負氧離子含量平均每立方厘米18000個,最高可達80000個,是中心城市市區的100餘倍;設有戶外拓展訓練基地、青少年戶外體育活動營地、山地自行車驛站和甘山滑雪運動中心。2014年5月,甘山國家森林公園通過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公示,成為陝縣首家國家4A級旅遊景區。
雪花谷景區
雪花谷景區位於陝縣店子鄉境內,距三門峽市50公里,距陝縣縣城70公里,從連霍高速三門峽出口或隴海鐵路三門峽站下車,可直達景區,行程50公里。2004年8月經省旅遊局批准設立。
Ⅱ 介紹陝縣歷史和溫泉
歷史:在陝縣這塊土地上,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生息、繁衍。新石器時代(距今約6000年前)在陝地出現了較大的部族群落,主要分布在陝縣西張村、菜園、窯頭、人馬寨、張汴、西王等地。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是夏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歸河南省陝州專區管轄,為陝州專署駐地。1952年,陝州專區撤銷,並入洛陽專區,陝縣歸洛陽專區管轄。1959年底,陝縣並入三門峽市。1961年恢復陝縣建制,縣委、縣政府機關駐三門峽市區,隸屬洛陽專區。1986年4月撤銷洛陽地區,三門峽市升格為省轄市,陝縣歸三門峽市管轄。1994年5月,陝縣縣委、縣政府機關遷至縣西大營鎮溫塘村辦公。
陝縣溫泉:陝縣溫泉保健度假區,位於陝縣縣城南部,距三門峽市區18公里,自然環境優美,人文景觀眾多。唐時就有「酒幔高樓一百家」的繁華盛況。歷史上的王莽、劉秀、曹操、武則天曾慕神泉之名流連於此,在這里至今仍有王莽寨、劉秀峰、馬蹄印、仙姑洞、摩崖造像等眾多名勝古跡和歷史傳說。景區內擁有789個台階的天梯,有依託溫泉建造的極具異國風格的日式、泰式、韓式浴池,有依山而建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窯洞賓館。登臨山頂思鄉閣,青山綠黛,九曲黃河,無限風光盡收眼底。
Ⅲ 「陝」明明指陝西,為何陝縣卻在河南呢
陝是指陝西沒錯,但是陝西的名字其實是由河南省的陝縣來的,陝西位於陝縣西邊,因此得名。古代的時候,還沒有陝西這個名字,但是河南省卻有一個陝縣,後來因為陝西省位於陝縣的西邊,便乾脆把名字稱為陝西了。陝縣在古代的西周時期叫做“陝原”,是西周時期周公和召公的分界地區。當時的周公和召公為了劃分管轄區域,便用陝原作為分界線,由周公管轄的陝原東邊的地域叫陝東,由召公陝原西邊的地區就叫陝西,隨著歷史的發展,陝東這個名字不復存在,陝西則成為了我國一個省的名字,即陝西省。
Ⅳ 「陝」明明指的是陝西,為何陝縣卻在河南呢
其實題目中“陝”明明是指陝西這一問句本身就是存在歧義的,因為陝並不是指陝西,而是指古代的一個地區,叫做陝州,陝西其實是“陝之西”的意思。就如同河南河北是由一條黃河分為南北兩邊而命名,山東山西是由太行山分為東西兩邊而命名,湖南湖北是由洞庭湖分為南北兩邊而命名,陝西是因為它處於陝州的西面而被命名為了陝西。
至於有陝西為何沒有陝東,則是因為當初陝州以東屬於中原地區,有獨特的地名叫法,後來河南省又因為以黃河為分割點被命名為河南,所以才會只有陝西,而並沒有陝東。
Ⅳ 三門峽的地理環境
三門峽市地處豫西邊陲,自古是通秦連晉、承東啟西的咽喉要塞,是東部產業轉移和西部資源輸出的必經之地,與山西運城、臨汾、陝西渭南構成黃河金三角經濟協作區。獨特的區位優勢使三門峽市在全省的交通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境內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9343公里,公路密度達到88.2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6公里,平均擁擠度為0.52;普通干線公路1027公里,二級及以上公路佔44.9%,觀測路段的平均路網擁擠度為0.48;農村公路通車里程8150公里,其中等級公路比例達到68.0%,鋪裝路面里程達到60.3%。擁有國家鐵路2條;市、縣級汽車客運站9個,旅遊汽車站1個,鄉鎮汽車客運站63個,農村招呼站350個;海事碼頭(渡口)19個。 高速公路,全市擁有2條國家高速公路,即三淅高速公路和連霍高速公路橫穿全境。
普通干線公路,全市干線公路擁有2條國道、9條省道和1條專用公路(三門峽至大壩公路),管養里程達1026.5公里。其中一級公路21.8公里,二級公路438.9公里,三級公路365.3公里,四級公路200.6公里;二級及以上公路比」十五「期末增長238公里。 2013年,三門峽市糧食產量61.5萬噸;烤煙產量4.3萬噸;棉花產量1173.0噸;油料產量3.56萬噸;肉類總產量10.07萬噸;禽蛋產量5.13萬噸;牛奶產量4.25萬噸。
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175.24萬千瓦;農用拖拉機4.86萬台。全年農村用電量3.62億千瓦小時。 工業
2013年,三門峽市完成全部工業增加值741.11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83.62億元。輕、重工業比例為6.5:93.5。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8.3%。
2013年,三門峽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245.76億元;實現利稅288.94億元,其中利潤總額226.95億元,稅金總額61.99億元。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的行業及其增速分別為:有色金屬礦采選業1146.94億元;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700.70億元;煤炭開采和洗選業326.60億元;非金屬礦物製品業185.28億元;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150.24億元,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122.98億元。
2013年,三門峽市共有產業集聚區7個。全年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456.99億元,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59.59億元。
建築業
2013年,三門峽市建築業完成增加值58.68億元,比2012年增長13.3 %。 固定投資
2013年,三門峽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50.33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完成1138.03億元;農戶投資12.3億元。在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單位投資361.32億元;民間投資769.92億元。
國內貿易
2013年,三門峽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11.33億元。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60.86億元;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0.47億元。全市批零貿易、住宿餐飲業共實現銷售額(營業收入) 710.90億元。其中批發業銷售額267.65億元;零售業銷售額379.07億元;住宿業營業額14.08億元;餐飲業營業額50.1億元。
對外經濟
2013年,三門峽市完成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29218萬美元。其中:出口總額18387萬美元;進口總額10831萬美元。全市新簽利用外資合同20個,合同利用外資金額63393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86857萬美元。
金融業
2013年,三門峽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936.03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549.92億元,比年初增加57.69億元。年末各項貸款余額548.16億元,其中,短期貸款余額322.5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202.17億元。
Ⅵ 河南三門峽的人文環境 地理環境怎麼樣
三門峽概況:
三門峽市總面積10475平方千米(根據民政部《簡冊·2006版》)/10309平方千米,總人口227.48萬人(2005年底)(根據《三門峽市行政區劃簡冊》)。
行政區劃
三門峽市轄1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湖濱區。
三門峽市 面積10309平方千米,人口227.48萬(2005年)。
湖濱區 面積 219平方千米,人口33.22萬人。郵政編碼472000。
義馬市 面積 112平方千米,人口16.10萬人。郵政編碼472300。
靈寶市 面積2997平方千米,人口73.23萬人。郵政編碼472500。區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澠池縣 面積1368平方千米,人口33.64萬人。郵政編碼4724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陝 縣 面積1610平方千米,人口34.49萬人。郵政編碼472100。縣人民政府駐大營鎮。
盧氏縣 面積4004平方千米,人口36.80萬人。郵政編碼4722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 此處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三門峽市行政區劃簡冊》,人口截止2005年底。 *
歷史概況
地處黃河流域的三門峽市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成為華夏浩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歷史文化對於推進歷史的前進乃至當今社會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及其深遠的影響。仰韶文化、虢國文化及由老子《道德經》衍化而來的道家、道教文化便是這諸多歷史文化的1921年,首先發現於澠池縣仰韶村而命名的仰韶文化是遠古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展示了中國母系氏族社會由盛到衰的時期,表面繪制有圖案的彩陶是其重要特徵之一。1961年3月4日,仰韶村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底,全國共發現仰韶文化遺址5000餘處,其中三門峽市約有200處。2001年,仰韶村遺址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西周時期重要姬姓封國之一虢國對西周歷史與文化的影響廣泛而深刻。20世紀50年代,中央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在三門峽市上村嶺考古發現虢國墓地,並首次對其進行大規模發掘。9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門峽市考古隊聯合對虢國墓地進行第二次大規模發掘。其中,1990年發掘的M2001虢季墓、1991年發掘的M2009虢仲墓分別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1996年,虢國墓地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後兩次發掘出土的大量文物是三門峽地區數千年文化的積累和結晶,為虢國歷史與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國內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掀起了研究虢國文化的熱潮。2000年,李家窯遺址被證實為虢國都邑上陽城的所在地,不僅將三門峽的城市歷史上溯到3000年前,而且給虢國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史料,使虢國文化研究達到了高潮。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科技推廣和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五年累計組織實施市級以上各類科技項目500餘項,獲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 90項,其中國家級科技獎1項,省級近20項。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8%左右。全市擁有各類人才達到9萬人。教育事業有了新的發展,「普九」提高目標順利實現,五年累計改造農村中小學危房23.7萬平方米,改造各類學校518所,小學、初中階段學齡人口入學率均達到100%。三門峽市一高、靈寶市一高、三門峽市一中、靈寶市實驗高中成為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中高等教育有了較大的發展和提高。五年累計改造鄉鎮衛生院40所,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逐步完善,醫療救治水平進一步提高。計劃生育工作成效顯著,人口自然增長率年均4.5‰,人口素質顯著提高。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環保、民政等各項社會事業繼續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
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五年累計新增城鎮就業人員13萬人,全市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 6.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連年控制在4.5%以內。「兩個確保」得到鞏固,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按時足額發放率、社會保險費代繳率均達到100%。建立了以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保險為主要內容的險種齊全、覆蓋面廣的社會保險體系,2005年全市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覆蓋面達98%以上,失業職工參保率達90%以上。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改革試點穩步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農民生產和生活條件有較大改善。2005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071元,五年平均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35元,五年平均增長6.3%。五年累計脫貧7.9萬人。
教育概況
一、基本情況
三門峽市位於豫晉陝三省交界處,是伴隨著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而崛起的一座新興工業城市。相傳大禹治水,使神斧將高山劈成「人門」、「神門」、「鬼門」三道峽谷,三門峽由此而得名。現轄3縣、2市、1區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面積10496平方公里,人口222萬。
全市現有各級各類學校1288所,在校生443804人,教職工27901人,其中專任教師23590人。直屬學校18所,在校生27857人,教職工1850人,其中專任教師1422人。
(一)基礎教育:共有學校1269所,其中普通高中21所、普通初中149所、小學917所、幼兒園179所、特教3所;在校生406216人,其中普通高中55769人、普通初中119915人、小學190013人、幼兒園40519人;教職工25419人,其中專任教師21978人。
(二)職業教育:共有學校16所,其中高等職業學校1所、中等職業學校15所,在校生35699人,教職工1852人,其中專任教師1310人;全市成人教育機構(掃盲班)234個,教職工99人,其中專任教師49人。
(三)民辦教育:全市共有民辦性質學校64所,其中高中2所,初中4所,小學3所,幼兒園55所,在校生共16802人。另有民辦培訓機構141個。
二、主要工作成績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教育系統確立農村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地位,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資源,提高師資水平,強化內部管理,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教育事業取得突破性進展。市教育局2000年榮獲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狀」,全市教育系統2001年被評為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單位、榮獲全省推進「兩基」成果獎,1997年至2006年連續十次受到市政府通令嘉獎。
(一)「兩基」工作成效顯著。按照「實事求是、積極進取」的方針,強化政府行為,加強教育督導,全市1996年提前4年完成了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歷史性任務;2000年,6個縣(市、區)全面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工作目標。實現「兩基」工作目標後,市教育局堅持「突出重點、全面提高」的原則,不斷加大「兩基」鞏固提高力度,「兩基」工作達到新的水平,2005年底,初中、小學階段人口入學率達100%,初中、小學在校生鞏固率分別達到99.7%、99.9%;非文盲率保持在99%以上,掃盲鞏固率達100%。
(二)普通高中和幼兒教育發展迅速。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達54199人,比2000年的18044人增加36155人,增長200.37%。市一高、靈寶市一高、市一中、靈寶實驗高中跨入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行列。獨立設置幼兒園在園幼兒41868人,比2000年的18058人增加23810人,增長131.85%;學前一年和三年受教育率分別達到了84%、61%;市實驗幼兒園、陝縣實驗幼兒園跨入省級示範性幼兒園行列。
(三)職業教育有效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1998年8月,經國家教育部、省政府批准建立了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實現了高等職業教育零的突破,目前職業技術學院在校生4230人,開設有供用電技術、建築工程技術等23個專業;中等職業學校中,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3所,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3所,省級重點專業5個,為我市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和中、初級實用技術人才。「十五」以來,全市舉辦各類農民技術培訓班12850餘期,推廣實用技術110餘項,培訓青壯年農民、回鄉知青140多萬人(次),勞動力轉移培訓近16萬人。
(四)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十五」以來,全市投入改善辦學條件經費超過4.8億元,新建校舍58萬平方米,目前全市學校佔地面積達761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達277.5萬平方米。改造農村初中食堂81個,涉及面積3.39萬平方米。實施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消除危房26.9萬平方米,涉及614所學校,共投入資金11182.57萬元。實施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投入資金3566.4萬元,建成教學點152個、衛星教學收視點1008個、計算機教室118個,4月底順利通過了省級驗收;為1200所農村中小學開通了中央電教館衛星教育資源庫。加強圖書儀器建設,教學儀器價值超過2億元,圖書575.7萬冊,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五)隊伍素質明顯增強。近年來,深入開展了師德師風大討論、先進事跡巡迴報告等系列教育活動,建立了教師師德檔案,廣大教職工普遍樹立了敬業愛崗、以德立教的良好職業道德規范。同時把深化「名師」工程和校本研修、繼續教育作為提高教師隊伍素質的有效載體,全市現有國家、省、市級學科帶頭人和名師283名、骨幹教師 898名;全市小學、初中、高中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由2000年的94.6%、89.5%、68.7%提高到99.6%、95%、75.2%。
(六)社會力量辦學健康發展。截止目前,全市社會力量舉辦的各級各類學校(培訓機構)發展到205所,在校生超過4萬人,初步形成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辦學體系。
(七)教育投入不斷增長。2001—2005年,教育部門的辦學經費總投入分別為45250萬元、50372.3萬元、52915.5萬元、60704.4萬元、81090.8萬元,增長比例分別為9.39%、11.32%、5.05%、14.7%、33.58%。
(八)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市教育局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教學改革為動力」的教學管理理念,形成了高中、初中、小學相互促進,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十五」以來,全市有6425人(次)獲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獎,106人獲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大獎;涌現出223名省級「三好學生」和「優秀學生幹部」。
科技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三門峽市的科技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科技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全民科技進步意識顯著提高,科技發展社會環境得到大力改善,同時科技工作以技術創新為主線,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擴大科技對外開放為動力,以優化科技發展環境、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實施人才戰略和加大科技投入為主要措施,大力推動科技進步與創新,有力地推動了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和農業科技進步,科技已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支撐力量,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
在科技計劃管理方面始終遵循「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指導方針,貫徹落實「科技教興市、工業興市、強工富農」的戰略部署,緊緊圍繞「加快發展」主題和「結構調整」主線,積極組織實施各級科技計劃項目,推動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為三門峽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發展動力。全市共實施科技攻關、星火計劃等各類科技項目1633項,投入資金24.16億元,新增產值36.35億元,利稅6.89億元,研製開發新產品348種,先進適用技術546種,同時也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果。
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方面,把全面加強技術創新、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質量的關鍵性措施來抓,開創了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新局面。1999年三門峽市啟動了實施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項目,加快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步伐。成立了三門峽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市委、市政府相繼出台了「關於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新技術,實現產業化的決定》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快高新技術研究開發與產業化的通知」、「關於印發三門峽市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干規定的通知」等一系列配套優惠扶持政策,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全市有23家企業被省科技廳認定為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有88種產品被認定為河南省高新技術產品。全市共組織實施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基金扶持項目4項,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扶持項目1項,國家生產力中心信息化建設項目1項,國家863計劃項目1項,國家火炬計劃項目4項,同時組織實施了三門峽藍雪實業有限公司電子彩色印刷凹版、三門峽天元鋁業集團有限公司60萬只/年鋁合金輪轂、三門峽龍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年產3萬噸酵素菌生物肥料工程等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項目18項;組織實施市級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項目6項。這批項目已實現總投資5.96億元,共落實貸款4.28億元,已獲省、市兩級貼息2253萬元,實現產值6.29億元,利稅1.36億元。截止目前全市從事高新技術產業應用開發活動的企業46家,研製開發高新技術產品215種。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從2000年的7.02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46.89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從2000年的2.6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15.02億元;利稅從2000年的0.93億元預計增加到2006年的4.68億元;出口創匯從2000年的310萬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5200萬美元。
在農業科技方面,把推動科技進步與創新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深入貫徹《國家農業科技發展綱要》,以服務「三農」為宗旨,以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業效益、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為主攻方向,以強化領導為保證,以實施六大農業科技行動為重點,以擴大科技開放為動力,以科技示範為引導,以增加投入為支撐,大力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改造提升傳統農業,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開創了「三農」工作的新局面。主要農作物優良品種覆蓋率達95%以上;經濟作物比重提高到50%;林果、畜牧、煙葉等八大農業特色產業增加值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80%以上;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322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35元,農業增加值33.1億元,科技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2000年的38%上升為46.7%,科技進步與創新已成為我市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結構優化、農民收入增加和農村生態環境改善的主要推動力量。組織實施農、林、牧良種科技行動,優化農業品種結構。近五年來引進牧、果、林、菌、草等新品種達240餘個,建立無公害及綠色蘋果生產配套栽培技術、無公害蔬菜等基地30餘個,年增加效益7000餘萬元;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為重點,積極發展農業高新技術,在生物脫毒組培、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生物肥料、生物飼料、植物生長調節劑以及計算機在農業上應用等領域有了較大進展。投資300多萬元先後建設和開通了黃河農網、三門峽科技成果網、科技信息「戶聯網」、「 農家寶」信息系統、三門峽科普影視在線,使現代科學技術、科技信息、科技知識和專家智慧與農民實現對接。圍繞農業及農村開展實用技術人才培訓及科技交流活動,建立和健全星火人才培訓基地,開展星火人才培訓工作,舉辦各類培訓班12595餘期,受訓人數總計37.6萬人次。積極強化科技示範基點建設,狠抓科技示範帶動戰略,全市先後建立省科技示範鄉鎮6個,市級科技示範鄉鎮20個,各類農業科技園區(示範基地)50個,科技示範村362個,各類科技示範基點1259個,專家大院建立各類農村專業技術合作組織2000多個,會員達12萬人
在科技成果與專利方面也取得了明顯成效,全市共獲得科技成果獎713項,其中獲得省級以上科技成果獎153項,市級科技成果獎560項;申請國家專利998項。
隨著科技事業的發展,三門峽市科技隊伍也日益壯大。全市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5911名,其中高級科技人員1272名,中級科技人員10951名。
旅遊資源
三門峽地處豫、晉、陝三省交界處,東與洛陽市為鄰,南依伏牛山與南陽市相接,西望古城長安,北隔黃河與三晉呼應,是歷史上三省交界的經濟、文化中心。 華夏的古老文明、祖國的今朝奇跡、南疆的湖光山色、北國的秀麗冰川,在這里得到了巧妙的濃縮和展現,發展旅遊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十分廣闊的前景。厚重的歷史文化為這里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主要有融觀光、登山、避暑為一體,享有「 小華山」之美稱的亞武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四面環山三面水,半城煙村半城田」的陝州老城風景區;風光旖旎、 景觀險勝、古跡遍布的三門峽黃河游覽區等。近年推出的「黃河之旅」旅遊線路,已被國家旅遊局定為14條旅遊專線的第二條,推向國際市場。
交通運輸
截止2006年底,全市公路通車里程7133公里,其中油路面里程7069公里,占總里程的99.5%。其中高速公路167公里,二級以上公路618公里,縣鄉公路及村級道路6054.9公里。公路密度達到68公里/百平方公里,平均每萬人擁有公路32.3公里。全市76個鄉(鎮),1362個行政村全部通油(砼)路。初步形成了以連霍高速公路、國道310線和209線為主動脈,以南閆路、三洛路、鄭盧路、洛盧路、西鐵路等5條省道為主幹線,以農村公路為支線的公路交通網路,實現了東西暢,南北通的的公路交通新格局。
公路通達能力的提高,極大地促進了我市道路運輸業的快速發展。截止2006年底,全市共有三門峽市汽車站、三門峽市東風汽車站、澠池縣汽車站等8個運輸場站;汽車維修廠(站)538家,其中一類維修廠(站)10家,二類維修廠(站)62家,三類維修廠(站)466家。擁有省際客運線路49條,市際客運線路84條,縣際客運線路82條;全市擁有營運汽車11223輛,其中客運汽車1287輛,貨運汽車9936輛。基本實現了貨暢其流、人便於行,為加快我市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環境。
歷史沿革
1986年1月18日,國務院批准,三門峽市升為地級市,原洛陽地區的澠池、陝縣、靈寶、盧氏4縣劃歸三門峽市管轄。義馬市由三門峽市代管。
1990年,全市共設93個居民委員會。1992年,為適應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形勢,三門峽市內設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駐地在陝州城遺址;開發區管委會下轄向陽、後川、南關、三里橋、韓庄等5個村民委員會。
1993年5月,報經國務院批准,靈寶縣撤縣設市。
2000年底,三門峽市共設76個鄉(鎮)、10個街道辦事處,1347個村民委員會、152個居民委員會,11204個村民小組。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三門峽市總人口2177428人;湖濱區 288746人、澠池縣 328947人、陝縣 343863人、盧氏縣 356431人、義馬市 136543人、靈寶市 722890人。
2005年,鄉鎮區劃調整:11月4日,三門峽市召開深化和完善鄉鎮機構改革工作座談會,撤並鄉鎮和鄉鎮機構改革工作正式進入實質性階段。三門峽市全市原轄76個鄉鎮,根據省委、省政府關於撤並鄉鎮工作實施意見的精神,全市凈撤鄉鎮12個,改設街道辦事處2個,撤並後全市鄉鎮總數為62個。澠池縣:撤銷池底鄉並入陳村鄉,撤銷西村鄉並入果園鄉,撤銷篤忠鄉並入天池鎮,撤銷西陽鄉並入仰韶鄉。湖濱區:撤銷崖底鄉並入交口鄉,撤銷會興鎮並入磁鍾鄉。義馬市:撤銷千秋鎮、常村鎮,改設街道辦事處2個。陝縣撤銷大延窪鄉並入觀音堂鎮,撤銷柴窪鄉並入王家後鄉,撤銷東凡鄉並入菜園鄉,撤銷宜村鄉並入西張村鎮。靈寶市撤銷東村鄉並入寺河鄉,撤銷程村鄉並入陽平鎮。會議要求,撤並鄉鎮工作要在11月20日基本結束,鄉鎮機構改革工作要在12月20日基本結束。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三門峽市轄1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2個街道(其中3個街道尚未向河南省備案)、27個鎮、35個鄉,117個居委會(其中1個由開發區管理,估計也未備案)、1362個村委會,1145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27.48萬。(數據根據:《三門峽市行政區劃簡冊》)
Ⅶ 陝西地理環境
陝西省位於我國中部,處於東經105度29分至110度15分、北緯31度42分至39度35分之間,是我國的內陸省之一,60%的面積屬於黃河流域。全省東西寬約150——500公里,南北長約870公里,與山西、內蒙古、寧夏、甘肅、四川、湖北、河南等七個省區毗鄰,成為連接西北、西南的天然樞紐。隨著我國經濟開發的戰略重點由東向西逐步轉移,陝西將處於承東起西的重要地位。
陝西的地貌
陝西地貌總的特點是南北高,中間低,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向東呈傾斜狀。北部為黃土高原,南部為秦巴山地,中部為關中平原。
陝北黃土高原東以黃河為界,南北兩面以省界為限,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45%,海拔900米——1500米。黃土高原上溝壑縱橫,支離破碎,形成典型的原、梁、峁、溝等黃土地形。
關中平原又稱渭河平原。它南倚秦嶺,北界北山,西起寶雞峽,東至潼關,東西長約360公里,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9%,平原海拔520米。關中平原以土地肥沃、農業發達著稱,號稱「八百里秦川」,是陝西的主要農業基地。
秦巴山地由秦嶺、大巴山組成,中隔漢水谷地,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6%,海拔1500——3000米,地貌結構別具一格。漢江谷地中是許多低山丘陵盆地,為陝南「糧倉」和全省亞熱帶資源寶庫,有「小江南」之稱。
陝西*秦*三秦
陝西: 這一稱呼最早出現於西周初年。周成王以「陳原」(今河南陝縣西南)為界,原東為周公封地,原西由召公管轄。後人遂稱陝原以東為「陝東」,陝原以西為「陝西」。「陝東」這一帶隨著歷史的演變逐漸被「河南」這一稱呼所取代。以行政區命名始於唐朝「安史之亂」以後,設陝西行中書省,明清為陝西省,一直沿用至今。
秦: 「秦」最早為古代部落名。春秋時為國名,多城在雍(陝西省鳳翔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建都陝西省咸陽市,國號也為秦。漢以後,西域人稱中國為「秦」,西方國家曾稱中國為「支那」,即「秦」之變音。秦作為陝西的簡稱最早是因陝西為戰國時秦地而得名。
三秦: 秦亡以後,項羽以其軍事優勢逼使劉邦退居陝南漢中為「漢王」,然後三分秦故地關中賞賜部下大將。項羽將秦降將章邯封為「雍王」,領地為今陝西咸陽以東地區;封董翳為翟王,領地為陝西關中北部地區,合稱「三秦」。所以「三秦」之稱原指陝西關中及西部和北部地區,後來逐漸變成陝西的別稱,一直沿用至今。鐧懼害鍦板浘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Ⅷ 洛寧縣的地理環境
洛寧縣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西部,洛河中游,居北緯34°05′~34°38′,東經111°08′~111°49′之間。東與宜陽縣接壤,南與嵩縣、欒川縣為鄰,西與盧氏縣、靈寶市相連,北與陝縣、澠池縣比肩。東西長64公里,南北寬59公里,總面積2306平方公里,占洛陽市總面積的15.2%。 洛寧境內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位於黃河一級支流洛河中游,洛河流經洛寧68公里,境內落差229米,洛河兩岸較大的澗河28條,年過境水量12.53億立方米。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16.64萬千瓦,其中可開發利用水能資源13.38萬千瓦,現已實現對洛河幹流五級開發,總裝機8.65萬千瓦,兩年內將實現沿洛河八級開發,水電裝機突破10萬千瓦。利用獨特的地理優勢,論證了大魚溝抽水蓄能電站,項目總投資47.7億元,總裝機140萬千瓦。已建成故縣、張村、長水、崛山四座水電站,總裝機8.56萬KW,形成了布局合理的梯級開發,是全國200個農村初級電氣化試點縣之一。境內大小河流35條,水資源總量16億立方米,全縣具有大中小型水庫34座,總庫容12.5億立方米,擁有洛南、洛北、溝口三大萬畝灌區,總灌溉面積13.8萬畝。
黃河重要支流——洛河在境內流經68公里,落差225米,水能蘊藏量為17萬千瓦,生態能源資源十分豐富,水能蓄積量16.64萬千瓦。。境內有大小澗河47條,大中小型水庫33座,其中故縣水庫蓄水達12億立方米。2010年,被確定為全國首批「綠色能源示範縣」。 洛寧縣境內交通干線為鄭盧高速由東至西貫穿,鄭州至盧氏公路(省道八官線),洛寧至三門峽、欒川的省道三鄧線、洛寧至宜陽(省道安虎線)、洛寧至澠池(洛澠路)。縣城通往各鄉(鎮)有班車和公交車,群眾出行比較便利。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洛寧縣被確定為全國對外國人開放縣之一。
S85鄭盧高速洛陽至盧氏段的建成通車,進一步暢通了縣境東、西、南、北出口,從洛寧駕車40分鍾可到洛陽市區,兩個小時可達鄭州。「十二五」期間還將建設山西垣曲—澠池—洛寧—欒川—西峽高速公路,在洛寧形成「十字交叉」,通行更加便利。 2013年洛寧縣糧食產量達到2.5億公斤,林業生態造林綠化16.7萬畝,煙葉種植10萬畝,發展水果2萬畝,新建規模養殖場10個以上,土地流轉6萬畝,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3%,達到6183元。
速生沙蘭楊全國聞名,金絲揪、黑核桃、長山核桃品種名貴,已被國家確定為「全國林業科技推廣示範縣」、「全國尖果培訓中心」。 2014年洛寧縣建立健全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確保安全生產一條底線,有效防範和堅決遏制特、重大安全事故發生;完善應急保障體系,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自然災害、突發公共安全事件;健全社會治安綜合防控體系,認真做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促進司法公正,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深入開展「六五」普法教育,努力提高公民法制素養,積極開展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構建平安洛寧。
Ⅸ 陝西在地理環境 、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有什麼特色
陝西,猶如鑲嵌在中國西部腹地的一顆明珠,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80公里,東西寬約160~490公里。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是新亞歐大陸橋亞洲段和中國西北、西南、華北、華中之間的門戶,周邊與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重慶8個省市接壤,是國內鄰接省區數量較多的省份,具有承東啟西、連接西部的區位之便。 總面積20.5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3762萬人(2008年),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4%以上,境內還有回族、滿族、蒙古族、苗族、羌族等。 陝西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河、渭河、漢江、嘉陵江等。北山山脈、南山山脈(即秦嶺)橫斷陝西,將全省分為三部分。境內最高峰為秦嶺主峰太白山,秦嶺的華山、終南山、驪山、五台山(南五台)、翠華山都久負盛名。境內第一大淡水湖為陝北榆林的紅鹼淖。 三秦大地在國家「山川秀美」工程的指引下,早已告別黃土漫天的時代,森林覆蓋率達41.42%,遠超很多西部省份,處處山清水碧,尤其是陝北黃土高原區,良好的生態環境堪稱「北方的江南」。 陝西,這一稱呼最早出現在西周初年。據《國語》載,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陝原」(今河南三門峽陝縣境內)為界。 陝西省地跨中國西北和西南,古為雍州、梁州之地(陝北、關中屬雍州、陝南為梁州),又稱為三秦大地,縱貫南北,連通東西,位於中國地理版圖的中心區,處於黃河中游和漢江中上游,歷史悠久,古老神秘。 她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里有人類誕生初期的西安藍田猿人,這里是仰韶文化最集中的發現地,這里有最具原始社會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遺址和中國較早的城市西安楊官寨遺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長安,這里是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黃帝的誕生地、部族發源地及陵寢所在地,相傳也是更為久遠的華胥古國或華胥氏的所在。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元祖,她分別繁衍了女媧、伏羲,後來女媧、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黃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後裔,故華夏和中華中的華字皆源於華胥氏(一說是源於華山,也位於陝西)。 秦嶺
從軒轅黃帝在這里鑄鼎、分華夏為九州,到中華農耕文明的始祖後稷在這里教稼先民從事農業生產;從中華文字文明的始祖倉頡在這里發明文字,到周文王制定禮樂制度、周武王分封天下;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燦爛輝煌的漢唐盛世;從絲綢之路的起點到賜福鎮宅聖君鍾馗故里,這里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 我國大地原點就在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 全省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70公里,東西寬200至500公里。
歷史文化:戰國時代秦國大將蒙恬,秦朝時代秦始皇長子扶蘇都曾經駐守這里,並且修築長城,留下了我國古代邊防的豐富的歷史和人文遺跡;而作為革命聖地,陝北又是新中國的發祥地和革命精神的象徵。 經濟:陝北土地原本貧瘠,黃土高原,因為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戰略後而生態環境完全改變,又因發現了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以及鹽業、稀土等重要資源而迅速崛起。 語言:漢語族,中原官話,晉語。 氣候:溫帶半乾旱氣候。
Ⅹ 陝是什麼意思為啥陝縣不在陝西
陝這個字要是問什麼意思,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地名了。陝西的陝,然而陝縣這個地方,雖然帶著陝,但是它卻不是陝西的,而且河南的一個縣。
陝縣既然都有陝那跟陝西也是有淵源的。古代西周時期的統治制度有一個分陝而治。然而分陝而治這一制度權力比較分散,中央集權不強,導致統治鬆散。西周的東部和西部權利不同,統治情況不同。在周武王去世以後,周王朝被一分為二:陝東和陝西。這兩塊地方被不同的人統治,治理方法也不一樣。漸漸的,隨著年代更換,各個朝代不同的統治制度,陝東沒有了,只剩陝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