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族人生活的地理環境
『壹』 蒙古族的風土人情和居住地
1、居住地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游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羅斯等亞歐國家也有分布,鄂溫克族和土族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分支。
2、風俗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盡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代社會被弱化,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志。
蒙古人有馬背民族之稱。古代時期童叟均以馬代步。馬不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同時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人熟識馬性,通常採用粗放式牧馬。蒙古馬分幾大系列,有烏珠穆沁馬、上都河馬、烏審馬、三河馬、科爾沁馬等等。
蒙古草原遼闊,牧草豐茂,很適宜養馬。馬好運動,故食量大,胃小,消化快,邊食邊排便,一天多數時間都要不停地吃草。夏季天熱蚊蟲多,馬在白天躲蚊蟲、避酷暑,所以主要在夜間吃草長膘。
(1)蒙族人生活的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蒙古族的統一: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的忽里勒台(大聚會)上被推舉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蒙古汗國的建立,對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義。從此,中國北方地區第一次出現了統一各個部落而組成的強大、穩定和不斷發展的民族——蒙古族。
凡是這個國家統轄的漠南、漠北地區,概稱為蒙古地區,此地區各個部落的居民,統稱為蒙古人。蒙古族這時從遼、金時期(916~1234)被統治的民族成為統治民族。
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從1219年到1260年,蒙古族三次西征,先後建立橫跨歐亞的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欽察汗國、伊兒汗國四大汗國。在西征的同時,又揮師南下。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歷經70餘年征戰,統一了中國,建立元朝。
其疆域北至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南至中國的南海,東北至今黑龍江下游、跨外興安嶺、烏蘇里江以東,接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西南包括雲南、今緬甸北部、中部、東部;泰國北部、寮國、越南西北部,都納入元朝國家的行省建置。
『貳』 蒙古族的生活習慣
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內」;若是遇見容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不論認識與否),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講究禮節和規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時,一般在將羊的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送給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則以一塊帶肉的脊椎骨加半節肋骨和一段肥腸送給客人。
蒙古族是中國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門古族人以肉食、奶食為主。
蒙古包內使用面積大,空氣能很好地流通,採光好,冬暖夏涼,遮風擋雨,很適合牧民的生活。
拓展資料
蒙古族的服飾是非常復雜而豐富多彩的。不僅各地形式有別,而且有年齡、婚否及盛裝與常服之別。蒙古族的服飾主要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
首飾大致可分為頭飾、項飾、胸飾、腰飾、手飾等五大類。頭飾主要有頭巾、帽子、頭帶、頭圈、辮鉗、辮套、頭釵、頭簪、耳環、耳墜等,是蒙古族首飾中最絢麗的部分。
『叄』 蒙古國的地理環境
蒙古國地質結構復雜,山脈多系火山岩構成,土層較厚,基岩裸露,土壤種類以栗鈣土和鹽鹹土為主,北部有凍土層,從北至南大體為高山草地、原始森林草原、草原和戈壁荒漠等6大植被帶。
蒙古國地勢自西向東逐漸降低,海拔最高點為4653米(乃拉姆達勒峰),最低點為553米(呼赫湖),平均海拔為1580米。山地面積77.7萬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二分之一;戈壁沙漠面積40萬平方公里,占總面積四分之一;湖泊面積為1.6萬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
蒙古國的主要山脈有西北-東南走向的阿爾泰山,平均海拔3000米,位於蒙古國西部;杭愛山,位於蒙古國中部,西北東南走向平均海拔3000米;蒙古國東部的肯特山脈,東北西南走向山勢平緩,平均海拔2000米,被蒙古人尊為聖山。 蒙古國植被以北部西伯利亞針葉林和南部的中亞草原、荒漠組成。高等種子植物有103科596屬2251種,苔蘚植物有40科119屬293種,地衣植物有30科70屬570種,蘑菇有12科34屬218種,葯用植物有52科154屬574種。其中,主要植物有蒙古茅草、科爾金斯基茅草、戈爾嘎諾夫旋花、格魯保夫針葉棘豆、胡楊、山川柳、沙棗、菖蒲、芨芨草、看麥娘等。
蒙古國野生動物約有60種哺乳類,50多種魚類,90種鳥類。主要有旱獺、野驢、野馬、角鹿、戈壁熊、野駱駝、羚羊、野山羊、母盤羊、黑尾黃羊、麝、豹、海狸、水獺、貂、密鼠、鷲、鴻、鵜鶘、雪雞、野雞、皂雕、貓頭鷹、梟、啄木鳥。
(以上資料,截至於2012年)
『肆』 關於蒙古族的生活習性與風俗有哪些特點
蒙古族為中國少數名族中的主要民族之一,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落統一了蒙古地區,逐漸成為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是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其民族的風俗習慣具有鮮明的民族烙印。
飲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主要生產方式。以奶和肉類食品為主,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遼寧遼西的蒙古族比較早地從事農耕生產,所以在飲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傳統食俗,還有一些東蒙地區獨特的美食。如全羊湯、「手把羊肉」、蒙族餡餅、喇嘛糕等。
所謂的全羊湯,就是將新鮮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腸等下水,切成條狀,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後放上各種佐料食用。味道鮮美可口,頗受人們的喜愛。全羊湯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飲食,現在已成為遼西阜新地區待客的一種美食,尤其是在農歷「立秋」這天,人們大都會食用,俗稱「搶秋膘」。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須選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殺,剝皮入鍋,放入佐料,進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餚。因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服飾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愛穿的長袍,是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獨特衣著裝飾。蒙古族婦女頭上的裝飾品,用寶石、金銀等製成,多在節慶宴會上或探親訪友時使用,平時則用彩色長綢纏繞。蒙古袍兩袖長而寬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領子較高,大襟右釘扣;領口、袖口、衣邊常用花邊鑲飾。男袍多為藍色、棕色;女袍多為紅色、綠色、紫色。
穿蒙古袍必備腰帶和馬靴,這樣的裝束使男子漢顯得強悍瀟灑;女子則顯得身材苗條、矯劍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之分。布靴,美觀別致、柔軟輕便;皮靴,挺括光潔,結實耐穿。騎馬時可以保護踝部、禦寒;墜馬時自然脫靴,可以保證人身安全。生活在遼寧的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中並不經常穿著民族服裝,但是在大型的節慶集會上,或是婚慶典禮上,蒙古族同胞就穿上絢麗多彩的民族服裝,以示隆重。
民居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滿語將家或屋稱為「博」,因為詣音,所以後來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將自己的住房稱為「格爾」;漢族人稱蒙古包為「穹廬」或「氈房」等。
蒙古包結構簡單,拆裝方便,搬運輕便,十分適合蒙古族游牧生活。蒙古包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轉場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遼寧的蒙古族人現在大多數居住在與漢族或滿族人相似的磚木結構的房屋,但是在室內的裝飾上卻有著明顯的民族特色。
『伍』 蒙古族飲食特點,以及與其生活的地理環境的關聯
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聖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製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餘種,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製品一向被視為上乘珍品,如有來客,首先要獻上,若是小孩來,還要將奶皮子或奶油塗抹其腦門,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族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駱駝肉和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見的傳統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剝皮烤)、爐烤帶皮整羊或稱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把羊肉。蒙古族吃羊肉講究清煮,煮熟後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鮮嫩,特別是在做手把羊肉時,忌煮得過老。但內蒙東部蒙漢雜居地區的蒙古族也喜食煮時加佐料,並把肉煮成酥爛的手把羊肉。有些地區的蒙古族還喜將羊腰窩的肉切成大片,掛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間稱為「大炸羊」。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燉、紅燒、做湯。還食用駱駝肉和馬肉,油炸駝峰片蘸白糖,視為上餚,有經驗的廚師還善於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製成各種食療菜餚。為便於保存,還常把牛、羊肉製成肉乾和臘肉。
在日常飲食中與紅食、白食佔有同樣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區的蒙古族還有用炒米做「崩」的習俗。用炒米做「崩」時加羊油、紅棗、紅、白糖拌勻,捏成小塊,就茶當飯。未經蒸炒的糜子多用來與肉丁煮成粥,糜粉可以烙餅;麵粉製作的各種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飲食中也日漸增多,最常見的是面條和烙餅,並擅長用麵粉加餡製成別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餡餅及蒙古糕點新蘇餅等。西部阿拉善、鄂爾多斯的蒙古族也有用麵粉做成饊子狀的「章汝」的習慣。東部的哲里木盟盛產蕎麥,用蕎麥粉烙制的煎餅是當地較有特色的一種食品。
蒙古族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凈水,燒開後,沖入放有茶末的凈壺或鍋,慢火煮2—3分鍾,再將鮮奶和鹽對入,燒開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時還要加黃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滋補飲料。有人甚至認為,三天不吃飯菜可以,但一天不飲奶茶不行。蒙古族還喜歡將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實、葉子、花都用於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風味各異,有的還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飲酒,所飲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區也飲用奶酒和馬奶酒。蒙古族釀制奶酒時,即先把鮮奶入桶,然後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為引子,每日攪動,3—4日待奶全部變酸後,即可入鍋加溫,鍋上蓋一個無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內側掛上數個小罐,再在無底木桶上坐上一個裝滿冷水的鐵鍋,酸奶經加熱後蒸發遇冷鐵鍋凝成液體,滴入小罐內,即成為頭鍋奶酒,如度數不濃,還可再蒸二鍋。每逢節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飲的習慣。馬奶酒是鮮馬奶經發酵製成,不需蒸餾。
『陸』 蒙古人的習俗與當地自然特徵有什麼關系
一、內蒙古自然地理環境概述
蒙古族廣泛聚居於內蒙古自治區。該自治區位於我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
(一)氣候特徵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年平均氣溫為0℃~8℃,氣溫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為12℃~16℃。
(二)地貌特徵
內蒙古自治區的地貌以蒙古高原為主體,具有復雜多樣的形態。除東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總土地面積的50%左右,由呼倫貝爾高平原、錫林郭勒高平原、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等高平原組成,平均海拔1 000米左右。高原四周分布著大興安嶺、陰山(狼山、色爾騰山、大青山、灰騰梁)、賀蘭山等山脈,構成內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樑。內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毛烏素等沙漠,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全區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面面積佔0.8%。
二、自然地理環境對蒙古族民俗的影響
(一)自然地理環境對蒙古族民族服飾的影響
內蒙古地區氣候變化較大,冷熱溫差也大。長期以來,蒙古族游獵放牧在這片土地上,服飾在他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可以說,服飾的產生是人類對自然環境適應的結果。
由長袍、窄袖、束腰和靴子構成的蒙古民族服飾的著裝形式,其形成受到了蒙古高原的自然環境和草原的馬背游牧生活的影響,服飾形制具有對這種自然環境的適應性。
袍子的結構具有明顯的禦寒功能。袍子的長度一般較長,蒙古袍袍子長及腳背,騎在馬上可護住膝蓋乃至小腿。袍子的袖子也很長,長長的袖子既可以護住雙手,又可以舉起護住面部。蒙古袍腰身肥大而耐磨,既便於騎馬時護膝防寒,夜裡安歇時,蒙古袍即成了被子。斜襟、右衽或左衽可以防止冷空氣進入。腰部是人體上下通氣的中樞區域,穿袍者均束腰,主要是腰帶能夠防止冷空氣的上下對流,在寒冷的天氣里擋風保暖,尤其可以保持住身體上部的熱量,提高人體對環境的承受力。穿上靴子,便於上馬、涉草,宜於行走;還可以防濕、防蟲蛇;冬季在靴子裡面套上毛氈襪套,還可以抵禦寒冷和潮濕。
自然環境不僅決定著人們衣著形制的繁簡、寬窄、長短等,而且也制約著人們生產、生活方式以及衣飾材料的選用。北方草原的氣候條件是冬季較長,春夏秋季較短,而草原游牧生活長年風吹日曬、草長水深,也只有那些即保暖又厚實耐用的服裝才比較適合。所以蒙古族服飾所運用的面料大多以毛皮、毛織物或者比較厚實的織錦、綢緞為主。遼闊無垠的草原和高原地帶,其自然條件非常適合於放牧牲畜,因此他們的服飾多用畜皮直接縫制,或將畜毛搓捻成線織成布或碾軋成氈製作而成。
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對色彩的理解和解釋也不盡相同。究其原因,與民族歷史、文化背景、宗教等固然有密切關聯,但也離不開其生成地域自然環境的熏染。人煙稀少、廣闊無邊的大草原上,人與人之間的行動距離相當大,鮮艷的色彩為人們提供視覺上的注意,甚至可以在較大的距離范圍內辨別對方的年齡、身份、性別等等。當草原上出現白災」和「�災」等主要的自然災害時,在暴風雪中,鮮艷的色彩可能成為生死枚關的視覺信息。因此蒙古袍的顏色以紅、藍、綠、粉、白、青、紫等較為鮮艷的色彩為主。
(二)自然地理環境對蒙古族居住民俗的影響
居住是人類最基本的物質需求之一。民居習俗的類型、分布、形成與發展,都深深地打著環境的烙印,與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內蒙古自治區冬長夏短、雨量不多,牧民逐水草放牧,居無定所,這時的住所都是隨時拆搭的帳幕,這種帳幕文獻中稱之為「穹廬」「氈帳」等,它一般為圓形,多用條木結成網壁與傘形頂,上蓋毛氈,用繩索勒住,易拆易裝,便於移動。氈帳外圍包裹物也可以按照氣候的變化和其他的需要,揭開或蓋上這種建築形式極適於游牧民族的習俗,既方便又經濟,從而也就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的形制以圓形為主,這是對抗草原上惡劣氣候及環境的最佳形式。蒙古包下部為粗壯的圓柱形,上部為圓錐形,這種流線形特點的形狀,迎風所受的阻力最小,很難被大風颳倒,抗風效果好。暴雨或暴雪集中的季節里,蒙古包的圓形錐頂,不積雪也不會存水,避免了屋頂滲漏,借其坡度還有助於快速排水。
從構成和建築材料來說,蒙古包主體構架由「哈那」(圍牆)、「陶敖」(天窗)和「烏乃」(穹頂)組成,圍飾材料有門、圍氈、頂氈、蓋氈、系繩及地氈地毯等。「陶敖」是蒙古包的天窗,是通風採光和排煙的地方。它的大小由蒙古包的大小決定,一般用木材做成平面圓形。「哈那」是支撐整個蒙古包包壁的骨架,一般是由柔韌的紅柳條編成的活動網片,能夠伸縮,因此可以根據不同要求調整牆的高度,十分靈活。「烏乃」是連接陶腦和圍牆的木桿,起著檁、檐及房笆的作用,它向上支撐穹頂,向下依託圍牆。烏乃上端略削扁六七寸長並打小眼,用以插進陶敖周圍的烏乃窟隆中並用毛皮繩串起固定,下端也打眼與哈那的交叉處穿繩作套固定,使陶敖與哈那形成一個整體。烏乃起到定形作用,一般用堅固的柏木和榆木製成。蒙古包門是蒙古包的唯一出入口,一般都十分低矮,可以減緩寒風大量湧入,且其朝向大多是東南方向,可以躲避從西北方呼嘯而來的風雨。圍氈、頂氈、蓋氈等氈制部分用羊毛趕制而成,具有良好的隔涼和防潮作用,用來包裹圍牆、覆蓋穹頂。系繩用馬鬃、駝毛、生羊皮或生牛皮編制。從材質上來說,蒙古包採用就地取材的原則,與草原真正地融為一體。搬遷的時候,將哈那折疊起來,可當做牛車的車板或護圍,車上放烏乃、陶敖、圍氈和包門等,並以毛繩捆牢,十分方便。
從顏色來說,白色蒙古包是蒙古人尚白的傳統愛好的表現,有著深層的寓意和內涵。白色是乳汁、羊毛、白雲的顏色,它含有神聖,純潔、吉祥、美好的寓意。白色的蒙古包與白色的雲,白色的羊群,藍色的天,碧綠的草原融為一體,使人感覺到空間十分遼闊,與草原環境相適應。
(三)自然地理環境對蒙古族飲食民俗的影響
自然地理環境對蒙古族民俗的影響也深刻表現在蒙古族的飲食習慣上。一個民族的飲食文化包括其飲食特點與習慣,這些特點與習慣又從不同角度反映著這個民族的血統、經濟歷史、生存環境,成為民族傳統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從飲食內容上看,蒙古族的飲食大體上可分為兩大類:烏蘭依德根(肉食)與查干依德根(奶食)。烏蘭依德根主要有:手扒肉、烤牛、烤羊、烤羊腿、肉乾、肉粉等;查干依德根有馬奶子、酸奶、乳酪汁、奶茶、奶酒、奶豆腐、奶干、奶皮子等。這與草原上的游牧經濟相協調,草原上牛羊成群,牲畜膘肥體壯,從而使牛、羊、馬肉和牛、羊、馬奶等牧業產品成為蒙古族傳統食物構成的主要內容。草原上氣候寒冷,使蒙古人形成了飲用奶茶的習慣,它不僅供應方便,又可以增加熱量以抵禦嚴寒。
從食物的加工方式上看,夏秋季節人們將過剩的肉割成細條、撒上鹽、放在通風處晾乾,做成風干肉,或者加工成肉鬆,這些生肉經干制後,不但減小體積,而且不易變質,便於攜帶和保存。人們將吃不完的牛奶或羊奶分離成奶和油。奶經加工製成奶干、奶豆腐,乳酪等干制食品。油則熬製成黃油,灌入牛胃或羊胃製成的皮囊中,然後,讓其在通風處凝固風干,也是為便於攜帶。牧民「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這種生活方式要求他們盡量減少不便攜帶的物品,而對於食物,他們則採用干制的方式,使其方便攜帶。當冬春季草場枯萎時,人們可以將風干肉以及奶干、奶豆腐、乳酪等干制食品取出備用。說到底,蒙古族飲食與內蒙古地區寒冷的氣候和廣闊無邊毫無遮攔的地理環境相適應,游牧式的生產、生活方式創造了這些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
(四)自然地理環境對蒙古族民歌的影響
內蒙古地區是「歌的海洋」,蒙古族不論男女老少都愛唱歌,他們尊崇唱歌和善於唱歌的人。蒙古族民歌以聲音宏大雄厲,曲調高亢悠揚,音域寬廣而聞名。這是因為遼闊的草原地廣人稀,在長期的環境適應中,人們養成了說話聲音洪亮,唱歌的音域及音調特別高的習慣。
蒙古族民歌內容非常豐富,有描寫愛情和娶親嫁女的,有贊頌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湖泊的,也有歌頌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歌詞內容多以描述蒙古族的生活環境和風土人情為主。
蒙古族民歌從音樂特點來講,大致分為「長調」和「短調」兩大類。長調的音樂特徵為音調高亢、音域寬廣,曲調氣息悠長、旋律起伏跌宕,氣勢恢弘或蒼涼凄楚。這與北方草原的自然地理環境完全適應。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流動放牧,在遼闊的草原上,牧民眼界開闊,胸襟寬宏,情感激盪,這種悠閑自在的游牧生產方式使牧民可以抒發情感,無拘無束的歌唱,為悠長舒展、節奏自由的長調民歌的形成提供了空間條件和時間條件。從地理分布上看,長調主要分布在蒙古族人民依舊從事傳統的畜牧業生產勞動,過著流動的游牧生活的內蒙古自治區的大興安嶺和陰山山脈以北的草原牧區。
大凡曲調短小、節奏較快,不同於長調民歌的歌曲,統稱為短調民歌。與長調民歌明顯不同的是,短調一般是兩行,有韻的兩句式或四句式,節奏整齊,結構緊湊,裝飾音較少,旋律起伏不大。歌詞簡單,但不呆板,帶有鮮明的宣敘性特徵。短調民歌主要流行於蒙漢雜居的半農半牧區和東部農業地區。
任何文化的產生都離不開特定的地理環境,蒙古族的一切都與草原環境有著生生相惜的親密關系。蒙古族民俗生存繁衍的過程就是對自然地理環境不斷適應和利用的過程,在其形成、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中自然地理環境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柒』 蒙古族的居住地區、風土人情、民俗習慣都有什麼
1、白月節
白月節(白節),蒙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爾,日期與中國藏歷年相同,節日習俗和漢族的春節相似,是蒙古國民間最隆重的節日。1988年12月,蒙古大人民呼拉爾主席團決定,白月為全民節日。
2、國慶節
國慶節為7月11日。1921年7月10日,蒙古人民黨在庫倫(今烏蘭巴托)成立君主立憲政府,後將7月11日定為國慶日。
1922年起,蒙古定期在每年7月11日舉行全國性那達慕,成為國慶活動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1997年6月13日,蒙古國慶中央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決定將蒙古國慶易名為 「國慶節-那達慕」。
3、蒙古國飲食文化受俄羅斯的影響,進餐廳前需在門前脫去外套以示禮貌,吃飯中不得大聲喧嘩,男士需為女士拉椅子先行入席,菜品多西化。
4、蒙古人忌諱別人觸摸自己的頭部和帽子;向別人遞交東西要用右手,以示尊敬;與客人正式會面或共同進餐要衣著整潔,男士應著西裝打領帶,女士應化妝並佩戴首飾;送客人離開時,主人不必出門。
5、到蒙古包坐客,要注意不要踩牧民的門檻。還有,不要在火盆上跨過。吃飯時,不要把刀尖對著主人。坐的位置也很有講究,男的坐左邊,女的坐右邊,忌諱混雜而坐。
還有,特別注意,如果在蒙古包中住宿,客人要睡在蒙古包的西側。蒙古包的東側是留給女主人睡的地方。這點一定非常注意。當然如果有單獨的蒙古包更好。內地有些對草原上的牧民奇特習俗的傳聞屬於以訛傳訛,千萬不要當真。
『捌』 蒙族生存的地理位置的環境是什麼
位置:位於我國北邊中部,東經97°12』至126°04』,北緯37°34』至53°23』,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三。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多草原(6大草原)和湖泊(1000多個)。
氣候:內蒙古屬半干濕的中溫帶季風氣候,東部為半濕潤地帶,西部為半乾旱地帶。最主要的特點是晝夜溫差較大,一般可達10度左右,所以到這里旅遊要多帶衣服。內蒙古的災害性天氣有春旱和冬季暴風雪
內蒙古從東至西可分作兩大氣候區:
草原氣候區,從東端呼倫貝爾草原至陰山河套平原一帶,冬季冰天雪地,歷達半年之久,平均氣溫為攝氏零下28°C左右。夏、春、秋幾乎相連,五月至九月氣候溫和,是旅遊草原最佳季節。
沙漠氣候區,從陰山以西阿拉善沙漠高原至巴丹吉林沙漠,春日(四月中至五月底)多風暴,夏日酷熱,冬日奇寒,
最佳旅遊時間:秋季(八月中至九月底,約40天)氣候溫和,是涉足沙漠最佳季節。
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 約占國土面積的12.3%。
人口:2362萬(1999年底),佔全國總人口的1.88%。
民族:目前內蒙古有49個民族,主要以蒙古族和漢族為主,此外還有朝鮮、回、滿、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民族。
行政區劃: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省級自治區。全區現設呼和浩特、包頭、烏海、赤峰4個省轄市;呼倫貝爾、興安、哲里木、錫林郭勒、烏蘭察布、伊克昭、巴彥淖爾、阿拉善8個盟;16個縣級市、17個縣,52個旗,其中包括鄂倫春、鄂溫克、莫力達瓦達斡爾3個少數民族自治旗。
『玖』 蒙古族人的風土人情
蒙古族的風土人情:
1、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
2、款待行路人(不論認識與否),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講究禮節和規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時,一般在將羊的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送給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則以一塊帶肉的脊椎骨加半節肋骨和一段肥腸送給客人。
3、到蒙古族人家裡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後,要盤腿圍著爐灶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上坐時不得隨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製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
4、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並表示謝意。
5、蒙古族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6、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聖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製品。
7、蒙古族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見的傳統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剝皮烤)、爐烤帶皮整羊或稱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把羊肉。
8、在日常飲食中與紅食、白食佔有同樣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區的蒙古族還有用炒米做「崩」的習俗。麵粉製作的各種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飲食中也日漸增多,最常見的是面條和烙餅,並擅長用麵粉加餡製成別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餡餅及蒙古糕點新蘇餅等。
9、蒙古族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凈水,燒開後,沖入放有茶末的凈壺或鍋,慢火煮2-3分鍾,再將鮮奶和鹽對入,燒開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時還要加黃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滋補飲料。有人甚至認為,三天不吃飯菜可以,但一天不飲奶茶不行。
10、蒙古族還喜歡將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實、葉子、花都用於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風味各異,有的還能防病治病。
11、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飲酒,所飲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區也飲用奶酒和馬奶酒。每逢節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飲的習慣。馬奶酒是鮮馬奶經發酵製成,不需蒸餾。
12、典型食品: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新蘇餅;烘乾大米飯。
13、蒙古族民間傳統節日有「白節」、祭敖包、那達慕等。「白節」 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亦稱「白月」,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節日的時間和春節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要吃手把肉,也要包餃子、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在錫林郭勒盟民間除過年節外,還在每年的夏天過「馬奶節」。節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還要擠馬奶釀酒,節日的當天,每個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乳酪、奶豆腐等奶製品擺上盤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馬奶酒被認為聖潔的飲料,獻給尊貴的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烤全羊過去多用來進行祭典或祭敖包時才用,現在已成為盛大節慶或迎接貴賓用的一種特殊菜餚。
14、「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長約3 . 2 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用毛繩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戶了。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氈,擺上傢具,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一些傢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拾』 蒙古的地理特徵是什麼
一、地理位置和范圍
蒙古國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北、俄羅斯聯邦以南,是一個地處亞洲的內陸國家。首都及最大城市為烏蘭巴托。政治制度是議會制共和國。
蒙古國地處亞洲中部的蒙古高原,東、南、西三面與中國接壤,北面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為鄰,邊境線總長8219公里,其中中蒙邊境線長4676.8公里,蒙俄邊境線長3543公里。蒙古國東西最長處2368公里,南北最寬處1260公里,幅員面積156.65萬平方公里。
二、地形
蒙古國地質結構復雜,山脈多系火山岩構成,土層較厚,基岩裸露,土壤種類以栗鈣土和鹽鹹土為主,北部有凍土層,從北至南大體為高山草地、原始森林草原、草原和戈壁荒漠等6大植被帶。
蒙古國地勢自西向東逐漸降低,海拔最高點為4653米(乃拉姆達勒峰),最低點為553米(呼赫湖),平均海拔為1580米。山地面積77.7萬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二分之一;戈壁沙漠面積40萬平方公里,占總面積四分之一;湖泊面積為1.6萬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
三、氣候
蒙古國大部分地區屬大陸性溫帶草原氣候,季節變化明顯,冬季長,常有大風雪;夏季短,晝夜溫差大;春、秋兩季短促。每年有一半以上時間為大陸高氣壓籠罩,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蒙古高氣壓中心,為亞洲季風氣候區冬季「寒潮」的源地之一。無霜期大約從6月-9月,只有90-110多天。降水很少,年平均降水量約120-250毫米,70%集中在7-8月;西北部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許多高峰終年積雪。
四、水文
蒙古國境內有河流3800條,總長度達6.7萬公里,有3500個湖泊,7000多處泉眼。主要河流有色楞格河、鄂爾渾河、克魯倫河和科布多河等50多條河流,大部分分布在北部、中部地區。湖泊大多分布在西北地區,主要湖泊有烏布蘇湖、庫蘇古爾湖、吉爾吉斯湖和哈拉烏蘇湖。南部則河流、湖泊很少。[10]
五、人口
蒙古國人口為294萬人(2013年),喀爾喀蒙古族約佔全國人口的80%,此外還有哈薩克等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