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望今緣的地理位置
❶ 想請大家幫忙熟悉成都的地理位置
成都的五個主城區是:錦江區、青羊區、金牛區、武侯區和成華區。
錦江區位於城區的東部至東南部,是成都的老工業區和老商業區,很多大型企業之前都在這里。後來隨著其他地區的發展,錦江區的發展相對滯後。近年來,為保護環境,原有的大型重工企業也都逐漸遷至郊區。但仍保留了鹽市口、春熙路等傳統的商業區。這些地區目前仍是成都最繁華的商業中心。成都近年來的發展方向也是振興東部和北部,錦江區也是優先發展的地區。
和錦江區相對的是青羊區,它位於城區的西部,擁有獨特的環境優勢,旅遊資源相對豐富,青羊宮、金沙遺址、寬窄巷子等都在這里。綠化率很較高,人均綠地面積在五城區中最好,百花潭公園、人民公園、文化公園、金沙公園等雲集於此。很多政府官員也多居住於此,有「成都貪官住西門」一說。藉助改革的契機,青羊區在五城區發展得較為順暢,環境優勢進一步體現,規劃建設也做得比較好。區域內發展相對較為平衡,配套設施較為齊全。
金牛區位於城區的北部至西北部,因為有火車站和荷花池市場,這里發展得相對較早,成為各種小商品和大型工業原料配件批發及零售的集散地。目前也仍是城區的交通中心。但也正因為這個原因,金牛區的外來人口多,人員構成相對復雜,治安不如其他幾個區。近年來,金牛區依靠自己位於西北的地理優勢,大力發展和開拓羊西線、沙西線等標志區域,不僅建成了高新西區(高新技術開發西區),還鞏固了成都通往都江堰的交通優勢。但總體說來,區域內的發展並不平衡。
武侯區位於城區南部,是個後起的富貴區。這里雲集了四川大學、華西醫大、西南民大、成都體院等高等學府,文教優勢明顯。有因為外國人來成都留學,其家庭也居住在附近,後來為了方便外籍人員工作,外資企業大多也都建在武侯區。高新技術開發區(高新區)就在這里。這樣一來,武侯區成了成都外國人最多的地區,中華園、錦綉花園、銀都花園、大世界家樂福、羅浮世家等高檔小區里,外國人比比皆是。由此,這里的高檔小區也是全成都最多的。生活配套設施極為完備。富裕程度也是五區里最高的。
成華區位於城區東北部。雖然該區成立較晚,但集合了東部的老工業區和北部的交通,是發展較早的地區之一。如今的萬年場、府青路、一號橋等地仍是名聲較為響亮的地名。但和其不相稱的是,只知其名,不知其位置和作用。因為成華區發展相對較慢,歷史上的名聲在如今已經完全被其他地區超過。加之沒有錦江區那樣的標志性商業中心,這里的發展始終落後於其他地區。其政治、經濟、交通、文化等各方面都沒有其他地區影響大。這里也是成都振興東部和北部的重點扶持地區。
而龍泉驛區、溫江區、新都區等地是以前的周邊縣更名而成的,離主成區較遠。
❷ 四川的地理位置條件
四川省位於中國西南腹地,介於東經97°21'~108°33'和北緯26°03'~34°19'之間,地處長江上游,轄區面積48.6萬平方公里,居中國第五位,東西長1075公里,南北寬921公里,東西邊境時差51分鍾。與7個省(區、市)接壤,北連陝西、甘肅、青海,南接雲南、貴州,東鄰重慶,西銜西藏。
全省可分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區、川西北丘狀高原山地區、川西南山地區、米倉山大巴山中山區五大部分。
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下轄18個省轄市,3個自治州,17個縣級市,108個縣,4個自治縣,54個市轄區。
(2)成都望今緣的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四川省的地理環境:
1、地形地貌
四川地貌復雜,以山地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種地貌類型,分別佔全省面積的74.2%、10.3%、8.2%、7.3%。土壤類型豐富,共有25個土類、63個亞類、137個土屬、380個土種,土類和亞類數分別佔全國總數的43.48%和32.60%。
2、水文
四川河流眾多,以長江水系為主。黃河一小段流經四川西北部,為四川和青海兩省交界,支流包括黑河和白河;長江上游金沙江為四川和西藏、四川和雲南的邊界,在攀枝花流經四川南部,在宜賓流經四川東南部,較大的支流有雅礱江、岷江、大渡河、理塘河、沱江、涪江、嘉陵江、赤水河。
3、氣候特徵
四川氣候總的特點是:區域表現差異顯著,東部冬暖、春旱、夏熱、秋雨、多雲霧、少日照、生長季長,西部則寒冷、冬長、基本無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氣候垂直變化大,氣候類型多,有利於農、林、牧綜合發展;氣象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范圍大,主要是乾旱,暴雨、洪澇和低溫等也經常發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四川
❸ 成都地理位置
成都的地理位置
成都位於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介於東經102度54分至版104度53分,北緯權30度05分至31度26分之間。境內海拔387-5364米,東界龍泉山脈,西靠邛崍山。西部為縱貫南北的龍門山脈。 成都市區位於成都平原東部,市中心位於北緯30.67度,東經104.06度, 平均海拔約500米。 東北與德陽市、東南與資陽市毗鄰,西南與雅安市相接,西北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南與眉山市相連。東西最大橫距192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66公里,轄區總面積12390平方公里,市區面積598平方公里。 成都平原是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
❹ 四川成都地理位置,風土人情,地城文化,氣候狀況
成都位於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介於東經102°54′~104°53′和北緯°05 ′~31°26′之間,全市東西長192公里,南北寬166公里,總面積146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48萬畝。東北與德陽、東南與資陽毗鄰,南面與眉山相連,西南與雅安、西北與阿壩州接壤。距東海1600公里,南海1090公里,屬內陸地帶。
地質
成都地質悠久,地層出露較全,全市地勢差異顯著,西北
成都平原
高,東南低,西部屬於四川盆地邊緣地區,以深丘和山地為主,海拔大多在1000—3000米之間,最高處大邑縣雙河鄉海拔為5353米,相對高度在1000米左右;東部屬於四川盆地盆底平原,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帶,主要由第四系沖擊平原、台地和部分低山丘陵組成,土層深厚,土質肥沃,開發歷史悠久,墾殖指數高,地勢平坦,海拔一般在500米上下,最低處金堂縣雲台鄉僅海拔387米。成都市東、西兩個部分之間高差懸殊達4966米。由於地表海拔高度差異顯著,直接造成水、熱等氣候要素在空間分布上的不同,不僅西部山地氣溫、水溫、地溫大大低於東部平原,而且山地上下之間還呈現出明顯的不同熱量差異的垂直氣候帶,因而在成都市域范圍內生物資源種類繁多,門類齊全,分布又相對集中。
地貌
成都按地貌類型可分為平原、丘陵和山地;按土壤類型可分為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黃壤、黃棕壤等11類;按土地利用現狀類型可分為耕地、園林地、牧草地等8類。平原面積比重大,達4971.4平方公里,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40.1%,遠遠高於全國佔12%和四川省佔2.54%的水平;丘陵面積佔27.6%,山地面積佔32.3%。土地墾殖指數高,,可利用面積的比重可達94.2%,全市平均土地墾殖指數達38.22%,其中平原地區高達60%以上,遠遠高於全國10.4%和四川省11.5%的水平。
氣候
成都位於川西北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交接地帶,具有自己特有的氣候資源:一是東西兩部分之間氣候不同。由於成都市東、西高低懸殊,熱量隨海拔高度急增而銳減,所以出現東暖西涼兩種氣候類型並存的格局,而且,在西部盆周山地,山上山下同一時間的氣溫可以相差好幾度,甚至由下而上呈現出暖溫帶、溫帶、寒溫帶、亞寒帶、寒帶等多種氣候類型。這種熱量的垂直變化,為成都市發展農業特別是多種經營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二是冬濕冷、春早、無霜期較長,四季分明,熱量豐富。年平均氣溫在16°C左右,≥10°C的年平均活動積溫為4700~5300°C,全年無霜期為278天,初霜期一般出現在11月底,終霜期一般在2月下旬,冬季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5°C左右,最低氣溫在0°C以下的天氣集中出現在12月中下旬和1月上旬,少部分出現在1月中下旬,平均氣溫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高1~2°C,提前半個月入春。三是冬春雨少,夏秋多雨,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為900~1300毫米,而且降水的年際變化不大,最大年降水量與最小年降水量的比值為2:1左右。四是光、熱、水基本同季,氣候資源的組合合理,很有利於生物繁衍。五是風速小, 廣大平原、丘陵地區風速為1~1.5米/秒;晴天少,日照率在24~32%之間,年平均日照時數為 1042~1412小時,年平均太陽輻射總量為83.0~94.9千米/平方厘米。
成都極端最低氣溫為-5.9℃,大部分區市縣出現在12月,少部分出現在1月。據成都市氣象局網站公布的《成都市常年各月風向、風速、降水氣候資料》顯示:成都市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成都市常年最多風向是靜風;次多風向:6、7、8月為北風,其餘各月為東北偏北風。
人口
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465.8萬人(含簡陽1572.8萬人),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228.1萬人(含簡陽1376.8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4.65‰。全市符合政策生育率94.3%。
民族
成都是一個多民族散居的城市,境內除漢族外,有54個少數民族成份。據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成都市少數民族人口為60538人,還有大量的暫住和流動少數民族同胞。人數上1000人的有回族、藏族、滿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羌族、壯族、朝鮮族等十個民族。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3920686人,佔99.1%;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26939人,佔0.9%。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少數民族人口比重增加了0.36個百分點。
❺ 成都在中國的什麼地理位置
西南地區。
成都,簡稱蓉,四川省省會、副省級市,中國西南地區的科技、商貿、金融專中心和交通樞紐[1],國家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2]。
成都位於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內地勢平坦、河網縱橫、物產豐富、農業發達,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成屬都下轄11個市轄區、4個縣,代管5個縣級市。截至2015年末,成都總面積14312平方千米,全市建成區面積100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72.8萬,城鎮人口640萬,城鎮化率70.3%[3],是西部地區唯一的特大城市。
成都是中國五大戰區之一的西部戰區司令部駐地[4],是西部地區設立外國領事館數量、開通國際航線數量最多的城市[5],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世界美食之都[6]。
成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最佳旅遊城市和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十大古都」之一[7],約在公元前5世紀築城,西漢時已成為中國六大都市之一,三國時期為蜀漢國都。北宋年間成都人聯合發行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官府在成都設立世界最早的管理儲蓄銀行交子務。260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了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等眾多名勝古跡。
❻ 成都的地理位置
成都位於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介於東經102°54′~104°53′和北緯回30°05 ′~31°26′之間,全答市東西長192公里,南北寬166公里,總面積146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48萬畝。
❼ 成都所處的地理位置在哪兒
成都市位於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介於東經102°54'-104°53'、北緯30°05'-31°26'之間,全市東西長192公里,南北寬166公里,土地總面積12,390平方公里,以平原為主,與德陽市、眉山市、雅安市、資陽市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
成都市區海拔500餘米,錦江、府河、沙河從城區穿流而過。成都境內的地形較為復雜,東部為龍泉山脈和盆中丘陵,中部為成都平原,西部為邛崍山脈;境內海拔最高處是位於大邑縣境內西嶺雪山的大雪塘(又名苗基嶺),海拔5353米;海拔最低處是位於金堂縣東南的雲合鎮河谷,海拔378米。
東部丘陵區
龍泉山脈海拔600至1000米,植被破壞較為嚴重,以東北-西南走向穿過成都市東部的龍泉驛區和金堂縣,該山脈為成都平原和盆中丘陵的分界線,龍泉山脈以東,淺丘連綿起伏。
成都市域內只有金堂縣的部分地區位於該山脈以東的丘陵區。
中部平原區
成都平原介於龍泉山脈與邛崍山脈之間,面積約占成都市總面積的50%,海拔450至720米,是由岷江、沱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的沖積扇平原。成都平原得益於都江堰水利工程,河網密布,同時由於土地肥沃,是中國最重要的糧食產區之一。平原上也零星分布著一些淺丘,比如成都近郊的鳳凰山、磨盤山。
西部山地區
邛崍山脈是橫段山脈最東緣的山系,以東北-西南走向穿過成都市西部的彭州市、都江堰市、大邑縣、崇州市和邛崍市,許多山峰海拔在4000米以上。該地區海拔落差巨大,地貌豐富,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原文來自
http://www.028chunxilu.com/
❽ 成都的地理位置大概是多少
成都位於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介於東經102度54分至104度專53分,北緯30度05分至31度26分之間屬。境內海拔387-5364米,東界龍泉山脈,西靠邛崍山。西部為縱貫南北的龍門山脈。 成都市區位於成都平原東部,市中心位於北緯30.67度,東經104.06度, 平均海拔約500米。 東北與德陽市、東南與資陽市毗鄰,西南與雅安市相接,西北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南與眉山市相連。東西最大橫距192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66公里,轄區總面積12390平方公里,市區面積598平方公里。 成都平原是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
❾ 成都的地理位置是什麼
成都
經緯度位置:經度 102°54′E~104°53′E;緯度30°05 ′N~31°26′N
地理位置:位於四川專省中部,四川盆地西屬部
東西最大橫距192km,南北最大縱距166km,幅員面積12390k㎡,耕地面積4320k㎡。成都東與德陽、資陽毗鄰,西與雅安、眉山、阿壩接壤;距離東海1852km,距離南海1090km。
成都別稱蓉城、副省級城市,中國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西南),國家新一線城市,位於長江流域上游,西南地區最大平原—成都平原東部。
成都是西南地區的經濟、金融、交通、商業、貿易、文化、科教、物流中心,亞洲首個國際「美食之都」。
成都是水旱從人 、不知飢謹的天府之國,是歷史悠久、飽經滄桑的七朝之都,是青山碧水、生態宜居的濱江之城,是商貿繁榮、百業昌隆的現代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