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舞的地理環境
A. 藏族舞的舞蹈特點、要領是什麼
顫」、「開」、「順」、「左」、「繞」是各種類不同藏舞的共同特點,或稱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從而構成了它區別於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學概念。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點外,在舞蹈的動律上還普遍存在著最基本的「三步一變」、「後撤前踏」、「倒腳輾轉」、「四步回轉」的共同規律。在這種共同規律的基礎上產生出種種不同的變化,再加上手勢的運作、腰身的韻律、音樂的區別而構成不同的舞蹈風格。
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輾轉、刨腿轉、踢腿轉、果諧轉、跨腿轉、跳跨轉、推磨轉、蹲轉、跪轉、掖轉、正反轉、扭腰正反轉、擰身反跨轉、點步翻身、踏步翻身、點轉、平轉、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轉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蓋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貓跳等等。
(1)藏族舞的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一、藏族舞簡介:
藏族舞蹈是藏族民族舞蹈的總括名稱。藏族舞蹈文化源遠流長並與漢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也與周邊民族和國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西藏高原地區的藏族文化。
較常見的藏族舞蹈有弦子、鍋庄、踢踏等。藏族的民間舞蹈種類繁多而各具特色。自娛性的圓圈舞除《果諧》和《果卓》外,《堆偕》、《諧》與《卓》更是人們極為喜愛和著名的舞蹈。
二、基本動作的要求及做法:
1、齊眉晃手
規格及要領:雙手下垂,動作時曲腕,屈肘,以腕帶動,兩手於胸前交替晃動。右手順時針劃圓,左手逆時針劃圓。此動作有大、中、小之分。小於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於齊眉;大於前上方。
2、晃蓋手
規格及要領: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經上弧線從旁及里,形成上弧線的流動。單手的晃蓋亦常見多出現於腰旁,腹前。
3、髖前劃手
規格及要領:雙手下垂,左右手先後在髖前從內向外至旁劃圓。右手順時針,左手逆時針在平面上劃圓。髖前劃手和齊眉晃手屬規律性連接。
4、前後擺手
規格及要領:兩手下垂於身旁,向前後45°擺動,手腕主動。
5、橫向擺手
規格及要領:兩手下垂於身旁,多為單手的橫向擺動,手腕主動帶動小臂,大臂附隨。
6、平面擺手
規格及要領:兩手下垂於身旁,單手起至旁,從外至里於胸前水平面擺動,手腕帶動,臂附隨。
B. 藏族舞的體態形成的原因
藏族民間舞蹈中俯身體態的形成與藏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及其社會演變中的政治歷專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風和屬勞作方式及服裝等均有一定的聯系。
服飾對其影響:藏區的婦女一般會佩戴耳環、珊瑚、琥珀、瑪瑙和一些銀飾作為裝飾。並且會將奶勾和貴重物品系在身上。頭上也會梳上許多小辮,然後在結成一個或者兩個大辮,並且用紅布做成辮套,上面裝飾各種各樣飾品,如銀盾蚌殼、銀圓、珊瑚等,從背部垂於臀部。因此女性背部承受很
(2)藏族舞的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在肢體的訓練中,還應該注意自身對舞蹈本體的肢體體驗,從而在心裡產生美感效應。如在跳弦子舞時的審美體驗應該是動作柔美、長袖輕佛、舞姿舒展、延綿連貫。踢踏舞是節奏鮮明、情緒歡快、動作熱情、腳下靈活的審美意識。
不僅要把握好舞蹈具有的風格形式,還要在平常地訓練中注意對動作美的把握。另外多欣賞演出,研究一些作品、文學以及一些發展著的舞蹈語言等。在心理構築一個藏族文化的實體,體會舞姿、造型所象徵的意義。
C. 藏族舞蹈的特點
藏族舞蹈主要特點:
1、內容豐富、題材廣泛
在白面藏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藍面藏戲」,不但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而且繼承和保留了在古格王朝時已有的《布馬》等民間舞蹈形式。使民間的廣場舞蹈進入了程式化的藏族戲劇,同時還引用了藏民喜愛的民間音樂,使藏戲流傳於藏族民間長盛不衰。
2、信仰特點
為符合藏族「多神崇拜」的信仰特點,人們在祭祀禮儀中,創編了使用各種神祇面具,並含有大量藏族土風舞成分的程式舞蹈。這種祭祀舞蹈被後來盛行的藏傳佛教黃教教派所採用,稱其為《羌姆》。
流行於西藏、內蒙、甘肅、青海、四川等省區信仰黃教的廣大地區。《羌姆》舞蹈多由《擬獸舞》、《法器舞》混雜而成。在表演時,很少歌唱,氣氛庄嚴、肅穆。
3、「跳神」活動
每逢重大宗教節日,喇嘛寺都要舉行「跳神」活動。在嗩吶、蟒筒、長號、鼓鈸齊鳴之中,表演者頭戴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裝扮成眾神列隊繞場一周,揭開序幕。
然後陸續表演《凶神舞》、《骷髏舞》、《牛神舞》、《鹿神舞》、《喜樂神舞》和《護法神舞》等,每段舞蹈都有一定的宗教內容。
在各段舞蹈之間,還穿插喇嘛們表演的摔跤、角斗等,以娛樂觀眾。有時還表演「捨身飼虎」之類的佛經故事和表現樂善好施、長命富貴的《壽星舞》、《仙鶴舞》等。
(3)藏族舞的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藏族舞蹈的特點:「顫」、「開」、「順」、「左」、「繞」是各種類不同藏舞的共同特點,或稱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從而構成了它區別於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學概念。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豐富,從腳部動作上可概栝為
「蹭」、「拖」、「踏」、「蹉」、「點」、「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種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勢,可歸納成「拉」、「悠」、「甩」、「繞」、「推」、「升」、「揚」七種變化。弦子:是屬於藏族裡面的慢板。節奏是像上的,身體慢起慢下。
基本動作的要求及做法:
1、齊眉晃手
規格及要領:雙手下垂,動作時曲腕,屈肘,以腕帶動,兩手於胸前交替晃動。右手順時針劃圓,左手逆時針劃圓。此動作有大、中、小之分。小於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於齊眉;大於前上方。
2、晃蓋手
規格及要領: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經上弧線從旁及里,形成上弧線的流動。單手的晃蓋亦常見多出現於腰旁,腹前。
3、髖前劃手
規格及要領:雙手下垂,左右手先後在髖前從內向外至旁劃圓。右手順時針,左手逆時針在平面上劃圓。髖前劃手和齊眉晃手屬規律性連接。
4、前後擺手
規格及要領:兩手下垂於身旁,向前後45°擺動,手腕主動。
5、橫向擺手
規格及要領:兩手下垂於身旁,多為單手的橫向擺動,手腕主動帶動小臂,大臂附隨。
6、平面擺手
規格及要領:兩手下垂於身旁,單手起至旁,從外至里於胸前水平面擺動,手腕帶動,臂附隨。
D. 藏族的生活環境
大部份的藏族同胞都生活在高海拔地區
生活環境也因地區而異,一般而言,牧區的生活環境要比農區和城鎮的差
E. 藏族舞蹈的特徵是什麼
藏族舞蹈的主要特徵:
「顫、開、順、左、舞袖」這五大元素是不同藏舞的共同特點。上身鬆弛,略帶前傾,膝放鬆,做快而小或是慢而柔韌的顫動。藏族眾多舞蹈的「顫膝」動作是最能表現內心情感和舞蹈動作的表現動律。雙腳自然外開,在舞蹈動律上形成「三步一撩」「退踏步」等共同動律,在此基礎上產生種種變化,構成不同的舞蹈風格。「一邊順」的美是高原農牧文化型民間舞蹈的特徵之一。其動作突出「顫膝擺胯,微動肩胸」的舞姿,上身平穩,裙子隨腳步擺動,形成別致的「鍾擺式」的「一邊順」之美。受宗教禮俗的影響,舞蹈所走的路線必須由左向右按順時針沿著圓圈前進,這和他們日常生活中轉經筒、繞寺廟向左旋的方向是一致的,反映出對太陽的崇拜和對吉祥的追求。舞袖這一動律特徵是藏族民族服飾的展現。由於地理和氣候環境,人們服飾厚重,身著大袍長靴,旋轉起來如孔雀開屏,長袖飛舞如彩虹劃空。
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徵外,在藏族舞蹈的動律上還普遍存在著最基本的「三步一變」「倒腳輾轉」「四步回轉」的共同動律及其變化,再加上手勢的動作、腰身的韻律、音樂的區別而構成不同的舞蹈風格。顯然,對於藏族舞蹈來說,起決定性作用的不僅是其現在所存在著的自然環境,而是藏族人民的性格特徵。要探究形成西藏舞蹈體態特徵更為本質的原因,還需要更深遠地去追尋藏族的歷史及社會制度和宗教。
由於藏族共同信奉的圖騰崇拜是神鷹與孔雀,因此在其舞蹈韻律和姿態中表現神鷹展翅的形象非常鮮明,特別是男性舞蹈更突出了矯健、粗獷的氣勢和特徵。女性舞蹈則表現出一種安祥、舒展、優雅的風格,使男、女舞蹈形成鮮明對比。
F. 藏族舞蹈的主要特點
內容豐富、題材廣泛 在白面藏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藍面藏戲」,不但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而且繼承和保留了在古格王朝時已有的《布馬》等民間舞蹈形式。使民間的廣場舞蹈進入了程式化的藏族戲劇,同時還引用了藏民喜愛的民間音樂,使藏戲流傳於藏族民間長盛不衰。 信仰特點 為符合藏族「多神崇拜」的信仰特點,人們在祭祀禮儀中,創編了使用各種神祇面具,並含有大量藏族土風舞成分的程式舞蹈。這種祭祀舞蹈被後來盛行的藏傳佛教黃教教派所採用,稱其為《羌姆》,流行於西藏、內蒙、甘肅、青海、四川等省區信仰黃教的廣大地區。《羌姆》舞蹈多由《擬獸舞》、《法器舞》混雜而成。在表演時,很少歌唱,氣氛庄嚴、肅穆。 「跳神」活動 每逢重大宗教節日,喇嘛寺都要舉行「跳神」活動。在嗩吶、蟒筒、長號、鼓鈸齊鳴之中,表演者頭戴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裝扮成眾神列隊繞場一周,揭開序幕。然後陸續表演《凶神舞》、《骷髏舞》、《牛神舞》、《鹿神舞》、《喜樂神舞》和《護法神舞》等,每段舞蹈都有一定的宗教內容。在各段舞蹈之間,還穿插喇嘛們表演的摔跤、角斗等,以娛樂觀眾。有時還表演「捨身飼虎」之類的佛經故事和表現樂善好施、長命富貴的《壽星舞》、《仙鶴舞》等。今天,黃教的祭祀舞蹈《羌姆》與清代、民國時期的《羌姆》,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沒有大的改變。《羌姆》的最後一場是驅鬼,眾神兵天將把用酥油和糌粑製做成想像中的鬼首——「朵瑪」押送到寺外曠地點火焚燒,以此逐一年之邪,祈一年之福。
在西藏各大喇嘛寺院中,都保留有專門供跳《羌姆》時使用和供經堂壁掛的各種神祇面具。在桑耶寺中,至今珍藏著創建西藏喇嘛教的印度高僧蓮花生的空體半身像,為在宗教節日舉行《羌姆》時,套於表演者身上作祭祀之用。全國各大喇嘛教寺院,每年都選出剛入寺、具有歌舞素質的小喇嘛,由老喇嘛以《羌姆》舞譜為依據,口傳心授《羌姆》舞蹈的各種舞姿。小喇嘛經過長期的的學習,成年時即為優秀的《羌姆》表演者。
生活在四川省茂汶地區被稱作白馬藏的藏族支系民眾,每年在藏歷新年時要用兩三天時間,對最大的神靈——山神進行祭祀。當祭祀者在山上祭祀回來後,人們便頭戴各種神獸面具,在村中圍圈按一定程式跳舞,向神靈祈求豐收與福安。
G. 藏族舞蹈的介紹
藏族民間自娛性舞蹈可分為「諧」和「卓」兩大類。「諧」主要是流傳在藏族民間的集體歌舞形式,其中又分為四種:《果諧》、《果卓》(即《鍋庄》)、《堆諧》和《諧》。 後來增加了簡單的上肢動作、原地旋轉和隊形變換,成為一種男女交替、載歌載舞的勞動歌舞形式。這種勞動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為歷史上勞動藝術的紀念。
H. 藏族舞蹈的動作與其人文環境,地理環境,歷史背景,有什麼關聯
《果卓》流行地域廣闊
不同地區的稱謂不同。薩迦地區稱之為「索」,工布地區稱之為「波」「波強」,藏北牧區稱為「卓」或「鍋庄」。《果卓》是古代人們圍篝火、鍋台而舞的圓圈形自娛性歌舞,其中包括「擬
《藏舞》 陳玉先 繪
獸」、表示愛情等舞蹈語匯。農、牧區舞蹈風格不同,各有特色。舞時男女分站、拉手或搭肩,舞者輪流伴唱共舞,不時加入呼號,這是《果諧》融入羌族原始舞蹈形式的鮮明特點。動作以身前擺手、轉胯、蹲步和轉身等為主,活潑而熱烈。
《堆諧》最早流傳於雅魯藏布江流域
地勢高聳的日喀則以西至阿里整個地區的圓圈舞,後來逐漸盛行於拉薩。這是最早出現的由六弦琴樂器伴奏的舞蹈。《堆諧》後來逐漸演變成了在小型樂隊伴奏下的、以踢踏步為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而傳統的《堆諧》,則在舞時以男女體前或體後交叉拉手區別於其他圓圈舞形式。這與羌族的《灑朗》和古格王朝宮堡遺址壁畫中的舞蹈形式相同。可見公元10世紀時已有《堆諧》舞蹈存在。
《諧》也稱為《弦子》
因由男舞者邊領舞邊以弦樂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藏語稱之為「葉」或「康諧」,流行於西藏自治區的昌都及青海、甘肅等地,尤以四川省巴塘地區的《弦子》最為著名。各藏族地區的《弦子》形式相同,動作緩慢舒展,細膩流暢。
《卓諧》和《熱巴卓》是藏族舞蹈《卓》的兩種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卓》以表演各類圓圈「鼓舞」為主,其中也有以原始「擬獸舞」為素材,加工整理後所形成的表演舞蹈。在《卓》的整個舞蹈中以歌時不舞,舞時不歌為特點,技巧性表演占舞蹈的主要地位。
《卓諧》起源於古代祭祀
上千年來,祭祀活動的延續,使多種「鼓舞」世代相傳。從日喀則地區《大鼓舞》的領舞「卓本」的裝束上,即可尋找
到古代藏族祭祀活動和游牧生活的痕跡。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被稱為「司馬卓」的日喀則地區司馬旺堆鄉的《大鼓舞》中所使用的鼓,與其他地區的鼓差別顯著,鼓形之大是其他地區鼓的兩倍,而且附有木製長柄,斜插於身後。《卓諧》的表演共分為三段,在表演中穿插歌曲,由全體舞者演唱。此外,有大段技巧與隊形變化的「鼓舞」表演。所唱歌詞現在多以祝福吉祥如意、五穀豐登和生活幸福為主,祭祀成分逐漸減弱。《大鼓舞》多在「望果節」等喜慶時表演。
拉薩、山南等其他地區的《卓諧》
拉薩、山南等其他地區的《卓諧》的鼓面小,側系腰間,無長木柄。這種「鼓舞」形式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各寺廟壁畫中就有《卓諧》的形象,在桑耶寺金成公主殿壁畫《桑耶寺落成慶典圖》中,也可見到它的風采和「卓本」的姿容。
《熱巴》是一種包含「民間歌舞」
鈴鼓舞」和有一定情節的「雜曲表演」的三位一體的表演形式,流傳在西藏自治區的昌都、工部地區和雲南、四川省藏族聚居地區,是過去流浪藝人以此賣藝為生的雜藝歌舞節目。而《熱巴卓》,則是一種由男女藝人共同表演的雙人「鈴鼓舞」,現在,人們所說的《熱巴卓》和《熱巴》,基本上都是特指其中的《鈴鼓舞》而言。《鈴鼓舞》是《卓》中頗具特色的一種「鼓舞」。
除民間自娛性舞蹈外,從公元15世紀噶丹頗章王朝起,藏族開始有了專門在王宮表演的專業性歌舞。
供藏族宮廷和上層貴族欣賞的《囊瑪》,在18世紀末,八世達賴時,融入了內地樂曲和江南舞姿。舞蹈由慢速到快速兩部分組成。隨著時代的前進,《囊瑪》經過增添和改編,現已成為表演舞蹈呈現在舞台上。
此外,《噶爾》是由被稱為「噶爾巴」的男性兒童表演的「樂舞」。多用於驅邪迎祥、歌頌政教等方面。從這種舞蹈的伴奏樂曲、樂器和舞姿、服飾上看,《噶爾》明顯地受到過中原和西域「樂舞」的影響。
藏戲
除以上介紹的民間舞蹈外,歷史悠久的「藏戲」中的舞蹈也值得一提。藏戲曲調高亢,舞蹈性強,節日劇目《朗薩姑娘》、《頓月頓珠》、《蘇吉尼瑪》、《卓瓦桑姆》等,深受民眾喜愛。在拉薩唐代所建大昭寺大經堂的「寺廟落成慶典圖」壁畫上,就繪有一位頭戴白色面具、手持法器的戲人,正在邊作舞邊全神貫注地逗引著兩頭由人披獸皮裝扮的「氂牛」,一旁還有擊鼓作樂的伴奏者,其神態個個栩栩如生。這幅「寺廟落成慶典圖」上的「戲獸舞」形象,不但說明早在千餘年前的西藏已有「戲獸」表演,而且經歷各個時期延續至今的「白面藏戲」和它的唯一傳統劇目《西容仲孜》(藏語意為:西容縣斗氂牛)在唐代已是十分成熟的節目。圖為20世紀30年代,在廣場表演的《氂牛舞》。
I. 藏族舞的特點和好處
民族舞泛指產生並流傳於民間、受民俗文化制約、即興表演但風格相內對穩定、以自娛為主要功容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區、國家、民族的民間舞蹈,由於受生存環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等因素影響,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齡性別
藏族舞,特點\好處
民族舞泛指產生並流傳於民間、受民俗文化制約、即興表演但風格相對穩定、以自娛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區、國家、民族的民間舞蹈,由於受生存環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等因素影響,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齡性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