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老里孔村地理位置

老里孔村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21 14:51:02

① 連雲港地理位置的歷史演變

概況
古典名著《西遊記》描寫的花果山下,有一座「煙霞散彩,日月耀光」的海港山城——這就是如今的連雲港市。她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祖國18000公裏海岸線的臍部。

連雲港市位於江蘇省東北部,地理坐標:東經118.4`-119.48`,北緯34.7`-35.7`之間,東臨黃海,西接中原,北扼齊魯,南達江淮,素以「東海名郡」著稱。總面積7444平方公里,人口約460萬,其中市區面積880平方公里,市區人口65萬。全市所轄4縣4區,即東海、贛榆、灌南、灌雲4縣和新浦、海州、雲台、連雲4區。連雲港市依山而建,城市規劃一市雙城,中間有新墟公路相聯,東西長40餘公里。東部城區以墟溝為中心;西部城區以新浦為中心。

連雲港古稱海州,曾名新海連市、新海市、連雲市,曾經屬於山東省,即1949年到1953年,在1953年劃歸江蘇省,1961年以港口名稱更名為連雲港市。連雲港素有「淮口巨鎮」、「東海名郡」之稱,作為「亞歐大陸橋」的東方橋頭堡和中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已被中國政府確定為華東地區新興的工業、外貿、旅遊、港口城市。早在五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活動,錦屏山南麓的桃花澗,就是舊、新石器時代遺址。如今,連雲港舊貌換新顏,經濟發展明顯加快,經濟國際化水平已居江蘇前列。

區號:0518
郵編:222000
位置:位於江蘇省東北部,隴海鐵路終點,東臨黃海,北接山東,南連長江和淮河,背靠「東海第一勝境」——雲台山。
面積:總面積7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881平方公里。
人口:全市總人口465萬。
區劃:轄東海、贛榆、灌雲、灌南四縣和新浦、海州、連雲三區及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其中,新浦區為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歷史文化

連雲港市古稱朐縣、郁州、海州,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自秦漢時起即成為中國重要的對外開放門戶。秦 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三次東巡至此。公元前212年,他在海州的孔望山下設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對海外開放的門戶--秦東門,使連雲港成為與嘉峪關、山海關、鎮南關遙相呼應的四大開放關隘之一。

在中國的沿海港口城市中,連雲港市的文化古跡最為豐富,歷史最為久遠。據考古發現,遠在10萬年以前,在連雲港市的羽山附近就有人類活動。在4、5萬年前的錦屏山地區也出現了古人類活動。1979年在它的南麓桃花澗及東海縣附近的大賢庄,發現了迄今為止尚屬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唯一的有明確地層關系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錦屏山一帶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有10多處。其中,二澗遺址為中國原始農業最早開發地區之一,是5000年前中國東方民族的中心-少昊氏遺址。1986年在連雲港市中雲鄉藤花落發現的史前城址遺存為典型的龍山文化遺跡,距今約5000年的歷史。1979年發現的長20米、寬11米的「將軍崖岩畫」是我國沿海目前唯一反映原始農業部落生活的石刻岩畫,它對研究中國的民俗學及美術史等有著極其寶貴的參考價值。在孔望山南麓,有一堵長15.6米,寬9.7米的摩崖造像。經專家鑒定,確認其為東漢時期的藝術珍品。它是中國最早的佛像摩崖造像,對研究中國的佛教史、外交史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歷史上,多少文人雅士在連雲港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留下寶貴的遺跡。據《左傳》記載,魯昭公17年(公元前525年)秋,孔子「問官於郯」,孔望山因孔子登臨觀海而聞名,如今孔望山上尚存「問官台」。秦始皇出巡至朐縣,在朐山(現名錦屏山)立石秦東門。秦代方士徐福為贛榆縣徐福村人,受秦始皇派遣,東渡日本。吳承恩晚年以雲台山為背景寫成神話小說《西遊記》。李汝珍晚年在海州寫成傳世名著《鏡花緣》。其他如晉代的陶淵明,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蘇東坡、石曼卿、沈括、李清照、辛棄疾,元代的張叔夜,清代的吳敬梓、林則徐,近代的朱自清等等,大都遺跡猶在,遺篇留芳。

② 關於秦國的地理位置

秦國是周朝時華夏族(漢族古稱)在中國西北建立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族西遷的一支。其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商朝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為商朝貴族。後因嬴姓部族捲入了武庚挑唆的叛亂而遭到西周統治者的懲罰,被迫西遷,嬴姓部族因此淪為奴隸。

周孝王時,秦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王封為附庸。秦人此後世代為周王室養馬並在戌邊對抗西戎。周夷王以後,周王室越來越衰敗,不得不依靠秦人來穩定西部疆域的和平。

公元前821年,秦庄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賜以原大駱之族所居的犬丘(甘肅天水市西南禮縣一帶)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殺,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賞識。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歧山以西之地。

秦國最初由於地處偏僻,不被其他諸侯國重視。直到秦穆公時先後滅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個國家,開辟國土千餘里並穩定大後方以後,才奠定了其作為春秋四大強國的基礎。秦國多位君王死於討伐西戎,秦人與戎人常年交戰造就了秦人能征善戰。

戰國初魏國奪取了河西之地,秦國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秦國因此與日俱強,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國,從此秦國正式成為戰國七雄中版圖最大的國家。

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於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間滅掉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秦朝。

③ 江蘇省的地理位置

江蘇省地處中國大陸沿海中部和長江、淮河下游,東瀕黃海,北接山東、西連安徽,西北與河南接壤,東南與上海、浙江接壤,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介於東經116°18′-121°57′,北緯30°45′-35°20′之間。海岸線長1000多千米。江蘇,得名於清朝江寧府和蘇州府二府之首字,簡稱「蘇」。省會城市為南京。江蘇傍江臨海,是中國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總面積10.6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11%的土地上,全省常住人口7600.1萬人。連綿近1000公里的海岸線擁抱著約980萬畝的黃金灘塗。江蘇境內平原遼闊,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江河湖泊密布,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洪澤湖在此橫卧,歷史上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江蘇歷史悠久。這里是中國吳文化的發祥地,早在數十萬年前南京一帶就已經是人類聚居之地。6000多年前,南京和太湖附近出現了原始村落,開始了原始農業生產。3000多年前,江蘇青銅器的冶煉和鍛造,已達到很高的技術水平。公元3-6世紀,南京成為中國南方的經濟文化中心。公元7-10世紀以後,全國經濟重心南移,有所謂「天下大計,仰於東南」的說法,揚州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城市。公元14-17世紀中葉以後,蘇州、松江和南京等地,成為我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祥地。19世紀末葉,繅絲、紡織、麵粉、採煤等近代工業,在無錫、南通、蘇州、常州、徐州等地陸續興起。此後,江蘇的經濟、社會發展在中國一直名列前茅。

④ 淮南孔集具體位置是哪裡

孔集,在淮南市八公山區山王鎮以西(淮河與八公山地之間、淮鳳路上)。 孔集回這地名,一指「答孔集礦」所在地叫「孔集」(屬街道辦事處),靠近張樓火車站西邊2華里; 一指「孔集村」(屬山王鎮的農村),叫「老孔集」,在孔集礦以西5華里。 淮南公交(蔡家崗到鳳台縣)20路車經過。

⑤ 海城的具體位置在哪

海城位於遼東半島北端,地處東經122°18′~ 123°08′,北緯40°29′~ 41°11′之間。

海城位於遼東半島北端,是沈陽經濟區和遼寧沿海經濟帶的重要戰略節點,素有「渤海奧區」之稱。全境面積2732平方公里。

海城扼守遼南交通要沖,境內沈大高速、哈大高鐵、中長鐵路、黑大公路、沈西工業走廊出海大道等縱貫南北,京丹高速、盤海高鐵、溝海鐵路、海岫鐵路、大盤公路等橫亘東西,哈大高鐵海城西站是遼南進京的門戶,境內擁有9個高速公路出口。

海城距沈陽桃仙機場100公里,境內擁有騰鰲機場可直飛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南京;距營口港、鮁魚圈港僅1小時車程。

(5)老里孔村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海城的歷史沿革:

海城在中華民國初期,劃屬奉天省遼沈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奉天省為遼寧省,海城縣隸屬遼寧省為一等縣。民國二十年(1931年)日本侵佔東北後,偽滿政府改遼寧為奉天省,海城縣遂改屬奉天省。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海城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2月,在縣境地內另置牛庄縣,縣政府設在今牛庄鎮;年底,牛庄縣撤銷。11月 東北全境解放後,海城縣劃屬遼東省管轄(省會在今丹東市)。

1954年,遼東、遼西兩省合並為遼寧省,海城縣歸遼寧省遼陽專署領導。1959年改屬鞍山市。1965年又轉屬遼南專屬(專署駐今蓋州市)。1966年,「文革」期間,海城縣人民委員會(即縣政府)被撤銷,於1967年3月成立海城縣革命委員會,隸屬於營口市。

1973年隸屬於鞍山市。1980年7月,縣革命委員會改稱縣人民政府。1985年1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撤銷海城縣,成立海城市(縣級市),隸屬於鞍山市。

⑥ 德州市的地理位置和具體介紹

德州市位於山東省西北部,黃河下游北側,東經115°45′—117°36′、北緯36°24′25″—38°0′32″之間。北以漳衛新河為界,與河北省滄州市為鄰;西以衛運河為界,與河北省衡水市毗連。

西南與聊城市接壤;南隔黃河與濟南市相望;東臨濱州市。距首都北京320公里。境內東西寬200公里,南北長175公里,總面積10356平方公里,佔山東省總面積的7.55%。

德州,古稱安德,簡稱德,山東省地級市。位於山東省西北部、黃河下游沖積平原,是山東省的西北大門,北接河北省滄州市,南接省會濟南市、聊城市,西鄰河北省衡水市,東連濱州市。

德州市為黃河沖積平原,歷史上境內曾有兩次黃河大遷徙,上千次決口,造就了西南高、東北低的地形,基本氣候特點是季風影響顯著,四季分明、冷熱干濕界限明顯。

行政區域面積103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79.58萬人(2017年底),轄2個區、7個縣、2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德城區東風東路1566號。

(6)老里孔村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一、地形地貌

德州市為黃河沖積平原,歷史上境內曾有兩次黃河大遷徙,上千次決口,造就了西南高、東北低的地形。由於泛道與流速所致,加之風力堆積之因素,形成了平原之中起伏不平,崗、坡、窪相間分布等特點。

德州市地貌多象,大體可分三類:一是高地類,由河流、河床沉積而成,占土地總面積的34.3%;二是坡地類,由黃泛漫流沉積而成,占總土地面積的52.1%;三是窪地類,佔13.6%。

二、氣候

德州市基本氣候特點是季風影響顯著,四季分明、冷熱干濕界限明顯,春季乾旱多風回暖快,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多晴天,冬季寒冷少雪多乾燥,具有顯著的大陸性氣候特徵。

光照資源豐富。日照時數長,光照強度大,且多集中在作物生長發育的前中期,有利於作物光合作用的進行;年平均日照時數2592小時,日照率為60%,太陽總輻射量為124.8千卡/平方厘米。

在時間分配上,尤以5、6月份最高,月光照時數280小時,日均9小時,光輻射量可達15千卡/平方厘米。德州市年平均氣溫12.9℃。極端最高氣溫43.4℃(1955年7月23日德城區),極端最低氣溫-27℃(1958年1月15日德城區)。

德州市平均無霜期長達208天,一般為3月29日到10月24日,各縣之間相差較大,武城縣最長為225天,東西相差近月余。

⑦ 」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響馬、蹚將分別指的是什麼

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這是民國時期廣泛流傳在民間的一句話。“響馬”和“蹚將”這兩個名詞,都是代指土匪的意思,具體分析如下:

一.響馬是指以搶劫謀生的土匪,他們以前大多數都是養馬戶。

有關響馬這一稱呼的起源,要追溯到明朝時期。根據明朝當時的制度規定,朝廷所使用的馬匹由百姓來牧養,到了一定時期再進行繳納,而這一政策主要在山東、河北和安徽等地區實行。但有一點比較苛刻的是,若養馬戶們所上繳的馬匹,沒有達到朝廷制定的標准,就要收到懲罰,即需要按照相應的金額賠償,並且是強制性執行。

若人人能安居樂業,不為生存操心,誰又會選擇去當人見人罵的土匪呢。好在後來隨著全中國的解放,以及對於這些土匪們的嚴厲打擊,響馬和蹚將也隨之消失,徹底成為了歷史。

⑧ 梨樹的地理位置是那裡呢

梨樹縣位於吉林省西南部、東遼河平原腹地。東、北兩面有蜿蜒的東遼河環繞,西、南有條子河、昭蘇太河、興開河、葉赫河。地勢南高北低,東南部有大黑山余脈斜貫,北部為低窪平原,中部是波狀台地。梨樹縣沃壤無垠,土質肥沃,水源充足,宜於耕作,素有「谷倉」之稱。

在梨樹這塊土地上,5000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漢朝為古夫余國地。到南北朝中期為高句麗地。唐朝為渤海鄚頡府和夫余府夫州轄地。遼代為東京道韓州柳河縣屬地。金代為咸平路韓州臨津、柳河二縣屬地。元朝為遼陽行中書省開元路咸平府地,置韓州站。明朝為遼東都司遼海衛地,置漢州站。

清朝初年梨樹北部為內蒙古哲里木盟科爾沁左翼中旗達爾罕王游牧地,南部為盛京西流水圍場。1803年(清嘉慶八年),達爾罕王開始招墾,人口漸漸增加,屯落也逐漸多起來。1806年(清嘉慶十一年),清政府在開發地段設昌圖廳,管理「民人」事務,實行蒙漢分治。1821年(清道光元年),清政府設梨樹城(今偏臉城)分防照磨,隸屬昌圖廳,最初衙署設在梨樹古城(今偏臉城)內。

梨樹古城原名昭蘇城,因在昭蘇太河右岸而得名。傳說有一位蒙古太子名叫昭蘇,死於此地。為紀念他,將此河命名為昭蘇太子河。昭蘇為蒙語,意為有很多錢。昭蘇太子河後簡稱昭蘇太河,1987年確定標准名稱為昭蘇太河,是梨樹縣境內僅次於東遼河的第二大河。梨樹古城位於今梨樹鎮北偏東4 公里,南臨昭蘇太河,北依白山丘陵,城垣依山勢修築,因地勢不平,西北高而東南低,方位偏斜,形成「偏臉」狀,故民間又稱「偏臉城」。偏臉城地處今梨樹縣白山鄉岫岩村北白山崗南坡,古城平面略呈方形,城垣雄闊方正,為夯土而成,城垣周長4 318米,頂寬1米,基寬12米,最高處達7.4米,城垣四角築瞭望台(又稱角樓),高出城牆2米。古城開有4座城門,城門外有瓮城,城牆外有護城河。現在除南牆破壞較嚴重外,其餘三面城牆尚存遺跡。該城原為遼代九百奚營治所,金初稱「合叔勃」,是宋金時期重要交通孔道。金末蒙古貴族揮兵攻金伐宋,古城毀於這場浩劫之中。此後數百年間,古城一直沉睡在曠野之中,漸漸被人們遺忘。二十世紀60年代,文物部門將梨樹古城定名為偏臉城,列為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梨樹城分防照磨衙署在古城的城垣中並沒有駐多久,便移至城南的奉化屯。奉化屯周圍早年曾是一片沼澤地,清嘉慶年間形成屯落。分防照磨衙署遷至奉化屯後,最初那裡並無城垣,四周都是開闊地,無險可依。後來衙署為防「匪患」,便在聚落四周挑壕蓄水,壘土為牆,作為防禦工事。還在壕上建橋以便出入,街口處連接民房立了東、西、南、北4個門,在門旁設了炮台。城牆高4.5米,牆上築垛口,高1米,城內設馬道,狀似土圍子。1865年(清同治四年),馬國良(號稱「馬傻子」)起義軍曾攻破奉化土牆,四門倒塌,起義軍沖進城內,殺官逐吏,開獄分倉。

由於奉化附近開發面積不斷擴大,1877年12月1日(清光緒三年十月二十七日),盛京將軍奏請清廷,在奉化地方添設新縣。12月21日(十一月七日)旨准,定名為奉化縣,縣城設在奉化,「一切章程均照懷德縣一律辦理」,為「疲難沿邊題調要缺,蒙民兼理」,隸屬於奉天省昌圖府。建縣時「奉化」為梨樹分防照磨衙署駐地的社名,建縣後取社名為縣名。「奉化」二字,若再上溯,應源於奉化屯,因當時奉化縣地處邊北扼要之地,是「盜寇出沒」,「頑民盜風不息」之地,統治者為了教化當地「頑民」,故大肆宣傳要「遵奉王化」,因此取「奉化」之名。設縣後原駐奉化的梨樹分防照磨移駐八面城。初設縣時,奉化早年修築的土圍子已夷為平地。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為防義和團和土匪,知縣王順存召集紳商募捐,修築城牆。知縣鮮俊英繼任後,繼續修築,才最後完工。城牆周長9 000米,城外護城河上寬5米,深5米,底寬3米。該城牆到解放前已倒塌殆盡。

1912年(民國元年),改縣衙為縣公署。1914年(民國三年),因與浙江省奉化縣重名,遂借用梨樹古城名,更名為梨樹縣。早在梨樹分防照磨駐奉化時,有人亦稱奉化為梨樹城,也有人說是因奉化屯內梨樹繁茂,故將奉化稱梨樹城。縣名更為梨樹後,便正式將奉化更名為梨樹城,此後便很少有人使用奉化這個名了。梨樹城位於昭蘇台河南岸,由於交通便利,往來行旅多,農產品交易繁忙,所以在此期間梨樹城又叫過買賣街,蒙古語稱「庫都力」。昔日的買賣街,糧棧、綢緞布匹、日用百貨、雜貨等商戶林立,燒鍋、糧谷加工和鐵木皮麻柳等手工業作坊50餘戶,為周圍百餘里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的集散地,是柳條邊外的繁華集鎮。官、商、富戶也接踵而至,建衙署、修祠廟、開商鋪、起住宅,使梨樹城漸漸成了一個大聚落。由於商業日趨發達,在城中形成井字街區,經緯路各兩條。直到「長大」鐵路通車後,四平街(今四平市)經濟貿易興起,經濟中心逐漸南移,昔日繁華的買賣街逐漸蕭條。東北淪陷以後,工商業凋敝,梨樹城淪為一般小集鎮,僅剩下一些小手工作坊和小葯鋪等,井字街兩旁都是低矮的土平房,一直到解放時也沒有一家影、劇院。

淪陷時期,1937年從梨樹縣劃出四平街等,成立四平街市。在此前後,梨樹縣先後隸屬過奉天省、遼寧省、四平省、遼北省、遼西省,1954年劃歸吉林省。

梨樹縣城1960年至1965年曾遷駐郭家店。郭家店早在800年前就有人居住,曾是契丹人的轄地。清初為內蒙古達爾罕王領地,十九世紀初,這里是個十幾戶人家的小屯落。清嘉慶年間內蒙古達爾罕王招墾後,由關內來了一戶郭姓人家在此落戶,當時此地是交通要道,往來車輛很多,老郭家就在此開了個大車店,接待往來車輛和行人。由於大車店開得很興隆,又來了不少做小買賣的人在此聚集,逐步發展為集鎮,此鎮便稱郭家店。中長鐵路建成後在此設站,稱郭家店為「四站」,後又改稱郭家店車站。藉助鐵路交通的方便,郭家店的工商業逐漸發展起來。聚落沿鐵路兩側分布,呈棋盤格狀。梨樹縣城遷走後,一直是該縣最重要的集鎮之一。

關於梨樹縣名的由來,一直眾說紛紜。

第一種說法是,以當地物產——梨樹命名。據《奉化縣志》(光緒十年版)載:「以其時此地多植梨樹,因名之。」

第二種說法是,由「里蘇」音轉。據《梨樹縣志》(1934年版)載:「此地原屬高句麗,因有蘇姓大戶得名,故有赫爾蘇、昭蘇河、蘇龍起等地名。城在(昭)蘇河之里,故名里蘇;偏臉城在河之表,故又曰昭蘇(城)。所言梨樹者,蓋由里蘇轉音耳。」

第三種說法是,城移地而未易名。1960年編修的《梨樹縣志初稿》載:「梨樹城原為今縣城北4公里之偏臉城。因城(偏臉城)北半里許有一棵對摟粗的大梨樹而得名。昌圖廳設分防照磨時,擬建官署於此城,故稱梨樹城照磨。待至動工建衙署時,發覺城在山頂,與昌圖廳往來時隔昭蘇台河,需跋山涉水,跑馬送信甚為不便,便在昭蘇台河南岸另建新城。城移地而未易名。便稱新城(今梨樹鎮)為梨樹城。」

由「里蘇」音轉之說,與史實不符。赫爾蘇原為清朝東遼河上游的河名,滿語意為海邊鹽池所生之草;昭蘇為蒙古語「錢」;蘇龍起為蒙古語「屯落」之意。

據說明末清初,梨樹古城(偏臉城)不僅城北半里許有一株對摟粗的大梨樹,而且城內也有許多梨樹,至今尚有殘存。因此,城移地而未易名的說法較為確切。偏臉城為金代韓州古城遺址,元滅金後,州雖廢,但州城仍為開原北陸路交通的重要驛站——韓州站。清代前、中期,此城仍為盛京通往黑龍江驛路上的重要驛站——韓州站。後來站廢名失,當地人便以城內有梨樹,稱為梨樹城。古城地處交通要道,為金代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縣白城)至燕京(今北京市)必經之路。1150年(金天德二年),將韓州治所從當時的柳河縣(今遼寧省昌圖縣八面城)移至九百奚營(今偏臉城),即因偏臉城地處交通要道。1821年(清道光元年),昌圖廳在這一帶設分防照磨時,駐地便選中南北交通要路上的梨樹城(今偏臉城),故名為梨樹城分防照磨。後將衙署移至昭蘇台河以南4公里處的奉化屯(今梨樹鎮),仍稱梨樹城分防照磨。另據《奉化縣志》(光緒十年版)記載:「照磨署初在梨樹城,後移至縣治街。」此言證明梨樹城與縣治街並非一地,是由梨樹城(今偏臉城)移至縣治街(今梨樹鎮奉化大街)。日本人編寫的《四平街案內》記載:「偏臉城為古之梨樹城。」訪問當地高齡老人也證實:偏臉城即古之梨樹城,因古城北有一棵對摟粗大梨樹而得名。

綜上所述,梨樹縣名來源於古梨樹城。今梨樹城(今梨樹鎮)隨梨樹縣名。

⑨ 都勻懸棺地理位置

崖洞葬是我國南方少數民族的古老葬俗,即人死以後,將殮屍棺木放入崖洞中的一種葬法,葬地大多數選在山腰或山腳的天然崖洞,不少崖洞葬地點就在村寨附近。因其葬地的選擇與山崖有關,所以被稱之為「崖葬」或「崖洞葬」、「崖洞墓」等。
半個多世紀以來,這些神秘的崖洞葬俗便引起了中外學者的極大興趣和關注。人們不斷探索這些葬俗與現今生活在我國南方地區各民族之間的關系,以及研究歷史上行這些葬俗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
在我國長江流域以及南方的廣大地區,分布著一些在崖壁上或崖穴中安葬死人遺體的葬俗遺跡,因其葬地的選擇與山崖有關,所以被稱之為「崖葬」或「懸棺葬」、「崖洞葬」、「崖洞墓」、「崖墓」等等。
從本世紀30年代開始,我國南方地區這些葬在崖上的葬俗便引起了中外學者的極大興趣和關注。自此「崖葬」一詞便沿用至今。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孜孜不倦地探索這些葬俗與現今生活在我國南方地區各民族之間的關系,以及歷史上行這些葬俗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由於長期以來研究工作的分散和各人的研究角度不同,目前學術界對崖葬類型的劃分、命名和文化內涵等許多問題存在著某些不同看法。
二、崖葬、崖墓、懸棺葬與崖洞葬的命名:
關於上述考古文化的命名問題在已經舉行過的兩次全國懸棺葬學術討論會上,學者們進行了極為熱烈的討論。
一種意見認為,為了突出我國南方地區長期流行「葬在崖上」的葬俗特徵,以及它區別於土葬、火葬、水葬等葬俗的特點,宜統稱為「崖葬」;再根據各地各個時代各種類型崖葬的特徵和歷史淵源分別加以命名,筆者認為,這種區分有利於研究工作。
「崖墓」主要指東漢、六朝時四川境內最為流行的,在石崖 上穿鑿洞穴作為墓室的一種墓葬構造形式,有甬道,有墓室,整個布局和隨葬物品與同一時期內的磚室墓基本相同,雖有「蠻洞」、「蠻子洞」等稱呼,實為漢人墓葬,屬漢文化范疇。研究崖葬的目的在於研究我國南方少數民族歷史,因此筆者認為,一崖墓不宜包括在崖葬之中,亦不屬本文探討范圍,故不贅述。懸棺葬是我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一種葬俗。上千年來它流行於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廣大地區,東起福建、台灣,中經江西、湖北、湖南,西到四川和雲貴高原,南至廣西左江流域。懸棺葬在東南亞地區,甚至太平洋群島亦有發現。「懸棺」一詞最早見於南朝梁人顧野王記武夷山「地仙之宅,半崖有懸棺數千」。1948年芮逸夫在《僚為仡佬試證》一文中第一次把「懸棺葬」作為專有名詞提出,以後便為不少學者沿用。
關於懸棺葬的命名,目前學術界尚未統一,因此有的學者將凡與山崖有關的葬俗均稱為「懸棺葬」或「崖棺葬」。筆者認為。廣布於我國南方各地的崖葬,由於葬地選擇、文化內涵和反映的宗教觀念不同,大體上可分為「懸棺葬」和「崖洞葬」兩種類型。
大量的調查研究資料表明,懸棺葬是指人死後,將殮屍棺木高置於臨江面海、依山傍水的懸崖峭壁之上的一種奇特葬俗。就其實質來講,仍屬風葬。
崖洞葬是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另一古老葬俗,主要分布在雲貴高原東部的石灰岩山區,即黔南和桂北,此外貴陽市和平壩縣等地亦有分布。
崖洞葬是人死以後,將殮屍棺木放入崖洞中的一種葬法。崖洞葬的葬地大多數選在山腰或山腳的天然崖洞,不少崖洞葬地點就在村塞附近。濱臨江河的崖洞非常罕見。
三、崖洞葬的文化內涵:
(一)崖洞葬的置棺方式和葬法
崖洞葬的葬法嚴格按氏族和家族區分,一般是一個家族同葬一個崖洞,也有同一氏族中幾個家族同葬一洞,但在洞內各家族棺木擺放的位置均有規定,不得混淆。因此崖洞葬中每個洞至少幾具、十幾具棺木,許多崖洞多達幾十具乃至數百具。盡管由於年代久遠,棺木已經散亂,但不少洞內棺木仍可看得出是成堆放置,彼此之間不相混淆。
A.崖洞葬的置棺方式有以下幾種:
① 使用簡易屍床。這種形式並無棺木等作為葬具,同一家族的人使用一個崖洞。人死後屍體依照親疏關系分別置放在簡易屍床上。如貴州荔波縣瑤山鄉的一種崖洞葬。
② 同一家族使用同一口棺木。同一家族的人死後葬入同一崖洞,但葬具卻是一個家族的成員共用一口大棺,待第一代人死完了,才啟用新的棺木殮裝下一代人的屍體,如貴州羅甸縣油尖寨。
③ 人死後一具屍體用一口棺木。同一家族成員死後葬入同一崖洞,但殮屍棺木嚴格按輩分或家庭擱置或重疊安放,如貴州荔波縣、惠水縣等地的崖洞葬。
④ 人死後同一家庭或家族成員共同使用一具棺木,棺內至少有兩具屍骸,甚至3至7具不等。棺內有男女合葬,亦有成年人與兒童合葬。當是一個家庭成員或同一家族成員,按死者去世時間順序先後葬入同一棺中,如廣西南丹縣里湖崖洞葬。
B.崖洞葬的葬具形制:
我國崖洞葬的葬具全為木質,但棺木形制大多為木板拼合式,而整木挖鑿成的棺十分少見。
① 木板拼合式高架棺I式。這類棺見於廣西南丹縣和貴州荔波縣的崖洞葬。棺木製作上,棺蓋板和棺底板大小相同,板內四周開槽,棺側板與棺檔板均嵌入槽口內。棺側兩端的凸出部分上鑿方孔,穿人木栓固定兩棺側板。整個棺身外加木製棺架固定。棺架立柱高約1.6至2米,棺架分圓形和方形兩種,大多數棺架立柱頂部加工成牛角形或菱形等。
② 木板拼合式高架棺Ⅱ式。見於貴州惠水擺金棺材洞。棺身由六塊板拼合,拼合方式與上述高架棺工式相同。然而兩棺側無凸出部分,棺側板與棺擋板用木栓或榫頭固定。棺木用棺架固定,棺架主柱高約1.2至1.3米。
③ 木板拼合式高架棺Ⅲ式。見於貴陽高坡鄉崖洞葬,棺木形制與漢式弧背形棺基本相同,棺木外加棺架固定擱置,棺柱大多為碗口粗的圓木做成,高約1.5至2米。
④ 木板拼合式低架棺。見於廣西南丹縣和貴州荔波縣等地。棺木形制與高棺架工式大體相同,外加棺架立柱較低,一般高約1米或不足1米。
⑤ 栓棺。見於廣西南丹縣和貴州平壩縣崖洞葬。棺身由大塊板拼合,棺蓋、棺底和兩棺側均用木栓固定,另有一種形制只是用兩條木栓插入兩棺側板尾部所鑿的方孔中將整個棺身固定。
⑥ 弧背形漢式木板拼合棺。見於貴州平壩縣。
⑦ 整木挖鑿的圓形棺。僅見於貴州平壩縣下壩鄉崖洞葬。棺蓋、棺身為同一段整木剖開。棺身刳空,以僅容一具屍體為限。製作非常原始粗糙,棺蓋、棺身兩端用竹篾、藤條捆紮固定。
四、崖洞葬的葬制和葬式:
貴州和廣西等地的崖洞葬據目前已掌握的資料,絕大多數為一次葬,葬式為仰身直肢。
五、崖洞葬的族屬:
我國崖洞葬的分布地域主要集中在貴州、廣西。貴陽市高坡鄉和平壩縣下壩鄉的苗族以及黔南荔波縣瑤麓鄉的瑤族至今尚保留崖洞葬俗,而貴州惠水部分苗族和荔波縣的一些瑤族由崖洞葬改行土葬不過是近百年之事。貴州和廣西地區的崖洞葬目前均能被當地苗族和瑤族確認為自己祖先的葬俗,很顯然,我國南方地區的崖洞葬大多為苗瑤族葬俗。
六、崖洞葬的年代:
我國南方地區目前所見的崖洞葬年代較晚,大多為明、清時清的文化遺存。貴州是我國崖洞葬分布最集中的地區,關於這一地區崖洞葬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如田當成《炎繳紀聞》、《貴州圖經新志》等等,一直到民國時期均有不少記載。而且這種葬俗至今仍被保留。
七、崖洞葬的起源及其反映的宗教觀念:
喪葬習俗屬意識形態范疇,是經濟基礎的反映,與此同時世界各民族的葬俗和所處的地理環境亦密切有關。
1.崖洞葬是人類社會早期洞處穴居生活的反映。
考古學資料表明,在遠古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低下,人類多以天然洞穴為居住之所,人死後就直接埋葬在生前所住的洞穴之中。迄今為止,國內外發現的最早的喪葬均產生於洞穴內,如北京的山頂洞人和尼安德特人。
我國苗瑤族同胞自古以來大多居住我國南方山區,山林為他們提供了衣食之源,同時山區眾多的天然崖洞便是他們的止息之所。至今貴州有部分苗族仍居住山洞。
生時既以崖洞為家,死後依然歸葬崖洞,這是符合情理的事。我國南方地區的崖洞葬基本上分布在雲貴高原的石灰岩山區,這里岩溶地貌發育良好,普遍存在的崖洞與溶洞為實行崖洞葬的民族提供了優越的地理條件。
2.崖洞葬是早期人類社會的產物,它所反映的原始宗教觀念是以氏族或家族為主的血緣關系。
崖洞葬是原始社會時期鬼魂觀念產生之初的產物。關於崖洞葬的來歷,筆者在廣西南丹縣白褲瑤地區調查時聽說這樣一個傳說故事。相傳很久以前,瑤族人死以後並不埋葬,而是將死人的屍體平分給大家吃掉。這種習俗保留了很久很久。後來瑤族之中有一個名叫老灑的青年由於親自目睹了母牛產小牛時的痛苦情形而念及自己的母親辛勞和養育之恩,決心改變分食老人屍體的陋習。當他母親衰老去世以後,他便悄悄將母親的屍體藏匿在山上的崖洞中。後來人們終於發現老灑的母親去世,堅持要分食屍體。為了說服人們,廢除吃人風氣,老灑在舅舅的幫助下用砍牛的方式將牛肉平分給大家。自此瑤族開始實行崖洞葬並舉行砍牛儀式。
這個傳說表明:
① 瑤族社會歷史的發展曾經歷過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的原始社會,由於生活資料的匱乏尚存在過食人遺風。
② 人類喪葬習俗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在原始宗教觀念——鬼魂崇拜產生之前,瑤族先民還無喪葬禮儀和葬俗。
這個傳說從民族學的角度證明我們南方苗瑤族的崖洞葬是早期鬼魂崇拜觀念的產物。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我國苗瑤族雖早已進入階級社會,但崖洞葬的種種葬法所反映的宗教觀念均帶有濃厚的原始氏族社會的特點。
在原始氏族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依靠血緣紐帶來維持,任何人都不能離開自己的氏族而獨立生存。人死以後,人們按現實的社會生活對待鬼魂世界。因此崖洞葬均是同一氏族或同一家族的成員死後葬入同一崖洞,他們生前是一個關系密切的社會群體,死後也同樣不能分離。
八、黔南崖洞葬遺址:
近年來,黔南州有關部門通過田野調查發現,全州境內神秘崖洞葬遺址達20多處,遍布都勻、福泉、長順、惠水、龍里、貴定、獨山、三都、羅甸、荔波等黔南大部分縣市,黔南苗族和瑤族在歷史上都流行崖洞葬習俗,清代「改土歸流」之後,才漸漸改為土葬,但在邊遠地區,依然保存古老的葬俗。
苗族洞葬數量最多的是都勻,有3處洞葬遺跡。3處洞穴都位於都勻市石龍鄉和貴定縣堯上鄉交界處,位於石龍鄉其和村的洞穴口朝天,用繩索系住身體才能下滑進洞。洞內增有木棺材約1500多具。1960年,當地村民進洞,失火引燃木棺,連燒了13天燒毀木棺約500具現存僅1000多具,其中還有絕無僅有的兩具裸屍木棺。石龍鄉有一處無主洞葬。與其他地方不同,附近居住的苗族、布依族都不認為洞中所葬的是自己的先人。
洞葬最奇特的是長順交麻天星洞。這里,干貸河穿洞而過,必須乘般而入,攀緣石壁而上,才能進到崖墓處。洞中的棺木按死者的死亡時間順序放置在台地上,其中不少棺木是珍貴的金絲楠木,貴州省博物館還在洞內棺中發現唐宋蠟染。這種水上崖墓在現今少數民族洞葬中獨一無二。
葬洞最大的是龍里擺省鄉果里村的崖洞,高達幾十米,深約800米,內分3個洞廳,其中一個約有3000平米,接近一個足球場大小,洞里最早的棺木有600多年,根據棺木上的木架,可以分出死者的性別,有6根樁的是男性,4根樁的為女性。當地人稱,這里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前後才改洞葬為土葬。
惠水擺金有兩處葬洞,一處被火燒毀,棺木所存不多,另一處仙人橋洞,則是黔南存放棺木最多的葬洞,將近2000具。洞中的棺木用木架支撐縣置,每層木架安放兩具棺木,高達8層,目前是我國已發現保存最完整最壯觀的洞葬。
三都羊福的崖洞葬與黔南其他各市縣都有不同,不是放置在洞中,而是放置在懸崖上的人工開鑿出的洞窟中,只求能夠避風擋雨即可。羅甸有另一種更為奇特的懸棺洞葬。先人們利用大山懸崖裂縫將棺排放置進去,一層一層的棺木非常壯觀。
原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協文史委主任劉世傑告訴記者:黔南所擁有的崖洞葬遺跡,無論從數量、規模和分布來看,可稱得上是「中國崖洞葬博物館」。黔南洞葬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至今世界上仍保留這種習俗的民族已不多見,這些神秘的葬俗對研究當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