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地理保護環境第四章

地理保護環境第四章

發布時間: 2021-02-21 12:06:52

①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第五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這兩章知識點

會考用吧,有的圖片可能發不出,有的是表格可能會變形,湊合看吧。如果實在不方便看可以給個郵箱發給你,加油了!
第四單元復習
第一節
1(1)
作用形式
能量來源
表現形式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內力作用
地球內部
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
使地表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
太陽輻射能
風化、侵蝕、搬運、堆積
使地表狀況趨於和緩

(2)外力作用的地貌(舉例)
流水的侵蝕地貌:峽谷、喀斯特地貌,黃土高原的黃土梁地貌。
流水的堆積地貌:河口附近三角洲,山口沖積扇。
風力的侵蝕地貌:風蝕蘑菇、風蝕雅丹。
風力的堆積地貌:沙丘、沙壟的形成。
(3)在空格內填上岩石名稱,並在括弧內填上相應的作用形式名稱
沉積岩
岩漿岩
變質岩

外力作用( )
變質作用( )
上升冷卻凝固( )
高溫熔化( )

第二節
2山嶽的形成:山嶽類型褶皺山、斷塊山、火山。
(1) 褶皺 :岩層的一系列波狀彎曲。形成的原因:地殼運動、擠壓作用。
岩層上凸的稱為 背斜、岩層下凹的稱為 向斜。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內力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外力作用。 背斜成谷:岩層頂部受張力易侵蝕
向斜成山:岩層槽部抗侵蝕
(2)現實指導意義:背斜儲油、向斜儲水;背斜下方建隧道,原因天然拱形結構。
背斜頂部建採石廠,原因:背斜頂部受張力,岩石破碎。
(3)世界著名的兩大褶皺山系科迪勒拉山系、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
(4)板塊構造
(1)岩石圈由六大板塊的組成,板塊處在運動(運動或靜止)當中,
(2) 板塊相向運動,就會張裂(碰撞或張裂)形成裂谷或海洋 。
板塊相對運動,就會碰撞(碰撞或張裂)形成褶皺山系。
(3)我國成為世界多火山地震國家的原因:位於板塊交界處
(5)斷層:岩層斷裂後發生明顯位移,形成的原因:地殼運動,擠壓、張裂作用。
上升一側往往形成 山嶺或高地,如我國的華山、廬山、泰山 。
下降一側往往形成谷地或低地 ,如我國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斷層處往往形成溝谷、河流,原因岩石破碎,容易受風化和侵蝕。
(6)著名的玄武岩高原德干高原,長白山主峰屬於火山。
火山的組成部分火山口、火山錐。
火山口中央低凹,火山錐上部坡度較大。
(7)山嶽地區優先選擇的交通運輸方式公路,其線路的選址往往選在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
這里往往人口較為集中,說明選址還受人口和聚落影響。
第三節
3(1)河流侵蝕的種類:溯源侵蝕、下蝕、側蝕。
(2)河谷由溝谷發育而來,溝谷由於水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
常形成溯源侵蝕和 下 蝕河流發育初期橫剖面呈 V 形,獲得穩定地下水補給,
之後 側 蝕作用加強,河流 凹 (凹、凸岸)受侵蝕,出現連續河灣,進入成熟期河谷橫剖面呈 U 形。
(3)在河流堆積地貌中, 沖積平原 是比較典型的地貌類型。
山前形成 洪積 平原,
河流中下游 凸 (凹、凸)岸形成 河漫灘 平原
河流入海口常形成 三角洲 平原。
第五單元復習
第一節
、(1)地理環境是由大氣、水、岩石、土壤和生物等要素組成。
陸地環境各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 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進行物質能量交換,形成相互滲透、相互制約整體。
(2)生物對自然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
(3)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的新功能生產功能、平衡功能。
(4)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黃土土質疏鬆、夏季多暴雨、植被破壞嚴重。
(5)植樹種草可以調節局部小氣候、改善水文狀況、保持水土、促使生態環境向良性方向發展。
第二節、(1)地域差異
分異規律
形成基礎
影響因素
更替方向
備注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
熱量

經 (經、緯)度方向的更替
低、高緯度較明顯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
水分

緯 (經、緯)度方向的更替
中 緯度較明顯
山地垂直地域分異

海拔高度
垂直 方向
與向高緯的水平帶譜相似

(2)垂直分異規律與 由赤道到兩極 分異規律較相似,山地所在緯度越 低 ,海拔越 高 ,垂直帶譜數目越多,垂直帶譜越明顯。

② 福建省環境保護條例的第四章 保護和改善環境

第十九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現狀,制定生態建設和保護規劃,加強對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良好地區以及重點資源開發的監督管理。
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應當採取措施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資源破壞。對生態環境和資源造成污染與破壞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承擔恢復整治責任。
第二十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湖泊、江河流域及山體的環境保護,改善流域的生態環境,並保證跨行政區界河流的交接斷面水質符合環境功能區劃的要求。
第二十一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生活飲用水源的保護工作。全省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由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水利、衛生、建設、國土資源等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必須把保護水源和防治水污染納入城鄉建設規劃,建設和完善排污管網和污水處理廠,對工業和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做到達標排放,改善水環境質量。
鼓勵多渠道投資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
第二十二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防治大氣污染,嚴格控制粉塵排放,加強對工業廢氣、機動車尾氣、惡臭等有毒有害氣體排放的監督管理。
向大氣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對含苯廢氣等有毒有害氣體進行治理,做到達標排放。
鼓勵、支持消耗臭氧層物質替代品的生產和使用,逐步減少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產量,直至停止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生產和使用。
第二十三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採取有效措施,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劃定畜禽養殖場禁建區,加強對畜禽、水產養殖污染的防治以及對使用化肥、農葯、農用薄膜和動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監督管理。
發展和推廣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和有機食品。
第二十四條對產生雜訊和振動的機械設備、機動車船、航空器、飲食娛樂服務場所以及其他雜訊源,應當採取消聲防振措施,其雜訊和振動必須符合有關標准。
禁止夜間和午間在療養區以及居住、文教機關為主的區域和居住、商業、工業混雜區從事產生雜訊、振動超標的建築施工等活動。建築施工因特殊情況,確需夜間及午間作業的,必須報經所在地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並予以公告。
第二十五條城市飲食服務場所應當安裝油煙凈化裝置,做到達標排放。油煙凈化裝置排放口的高度和位置應當不影響周圍居民生活環境。
第二十六條應當採用易回收利用、易處置或者易消納降解的包裝物、容器和農用薄膜。鼓勵對可回收利用的產品包裝物、容器、農用薄膜、廢油和廢舊電池等資源進行回收利用。
第二十七條推行散裝水泥和預拌混凝土。限期禁止在城市市區一定范圍內現場攪拌混凝土。大中型建設項目散裝水泥使用量應當達到省人民政府規定的標准。
限期禁止生產、銷售和在經營中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塑料袋。
禁止銷售和在經營中使用含磷洗滌用品。
本條第一款、第二款的限期期限由設區的市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規定。
第二十八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建設,對生活垃圾等固體廢物實行分類收集、綜合利用和無害化集中處理。
鼓勵多渠道投資建設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廠)。
醫院臨床廢物、醫葯廢物、廢葯物葯品等危險廢物必須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處置,未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處置或者處置不符合規定要求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指定有資質的單位集中處置,處置費用由產生危險廢物的單位承擔。處置費用的標准由省人民政府物價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第二十九條從事核技術應用、伴生放射性礦物資源開發利用和豁免水平以上的電磁輻射項目建設和設備應用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向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登記,並採取防護措施,防止環境污染。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放射性廢物(源)必須按規定收貯和處理,禁止自行掩埋或者轉讓。
第三十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轄區的實際情況,創建煙塵控制區、雜訊達標區等環境優化區域。

③ 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的第四章保護和改善環境

第四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本行政區域的生態調查和區域環境評估工作,劃定生態功能區,制定生態保護和建設規劃並納入環境保護規劃。江河源頭區、重要水源涵養區、水土保持的重要區域、重要海洋與漁業水域等可以劃定為生態功能保護區。
生態功能區和生態功能保護區的劃定,應當向社會公布;變更功能的,應當按照環境保護規劃編製程序報批。
禁止在生態功能保護區內采礦、採石、采砂、取土,以及進行其他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活動。
第四十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狀況,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生態控制線應當相互銜接。
在生態保護紅線區域內,實施嚴格的保護措施,禁止建設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項目。
第四十六條各級人民政府在城鄉建設和改造過程中,應當保護和規劃各類重要生態用地,嚴格保護江河源頭區、重要水源涵養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江河洪水調蓄區、重點濕地、農業生態保護區、水土保持重點區域和重要漁業水域、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區域內的自然生態系統,防止生態環境破壞和生態功能退化。
第四十七條在依法設立的各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重要水源地、濕地公園、重點濕地以及世界文化自然遺產等特殊保護區域,應當依據法律法規規定和相關規劃實施強制性保護,不得從事不符合主體功能區定位的各類開發活動,嚴格控制人為因素破壞自然生態和文化自然遺產原真性、完整性,在進行旅遊資源開發時應當同步建設完善污水、垃圾等收集清運設施,保護環境質量。
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禁止從事任何生產建設活動;在緩沖區,禁止從事除經批準的教學研究活動外的旅遊和生產經營活動;在實驗區,禁止從事除必要的科學實驗、教學實習、參考觀察和符合自然保護區規劃的旅遊,以及馴化、繁殖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等活動外的其他生產建設活動。
風景名勝區應當嚴格控制人工景觀建設,保證服務設施和建設項目與自然景觀相協調,不得破壞景觀、污染環境。禁止在風景名勝區內設立各類開發區和開發房地產項目,禁止在核心景區建設賓館、招待所、培訓中心、療養院以及與風景名勝資源保護無關的其他建築物;已經建成的,應當按照風景名勝區規劃逐步遷出。
森林公園除必要的保護設施和附屬設施外,禁止從事與資源保護無關的任何生產建設活動;禁止隨意佔用、徵用、徵收和轉讓林地;禁止種植掠奪水土資源、破壞土壤結構的劣質樹種。
在地質公園以及可能對地質公園造成影響的周邊地區,禁止進行採石、取土、開礦、放牧、砍伐以及其他對保護對象有損害的活動,保護地質地貌的完整性和稀缺性。
第四十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農業和農村環境保護協調機制,加強對農業和農村環境統一規劃和綜合治理,安排一定比例的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用於農村環境保護,推廣生態農業,防止農業面源污染。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定期組織對農業灌溉水、農產品進行監測和評價。禁止使用超過農業灌溉標准和水產養殖標準的污水進行灌溉和養殖,禁止將有毒有害的污泥作為農用肥料使用。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建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完善生活垃圾收運設施,在農村集中居民點設置專門設施,集中收集、清運垃圾等固體廢物。
第四十九條除法律、法規規定的禁止養殖區域外,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可以根據當地環境承載能力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要求,劃定畜禽禁養區和限養區,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並向社會公布。
畜禽禁養區內不得從事畜禽養殖業。
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應當根據養殖規模和污染防治需要,建設相應的污染防治配套設施以及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設施並保障其正常運行;未建設污染防治配套設施、自行建設的配套設施不合格,或者未自行建設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設施又未委託他人對畜禽養殖廢棄物進行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的,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第五十條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防止水源枯竭和地面沉降;禁止擅自圈圍、侵佔、填堵水面、沼澤、灘塗、窪地;禁止向農田和漁業水體排放有毒有害物質。
第五十一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保障飲用水的安全、清潔。
禁止在水庫等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設置排污口和從事采礦、採石、取土等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的活動。
畜禽養殖和水產養殖應當採取措施避免污染水體。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放養畜禽和從事網箱養殖等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的活動。
第五十二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本行政區域內自然資源開發活動的生態保護,明確治理責任,落實治理資金和治理措施。
第五十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禁止從事非法獵捕、毒殺、採伐、採集、加工、收購、出售野生動植物等活動。
第五十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生物安全管理,對引進外來生物物種進行安全評估,加強進口檢疫工作,防止國外有害生物物種進入,並對入侵的有害生物物種採取措施,嚴防擴散。
第五十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市容環境衛生工作,創造整潔、優美、文明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政府有關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市容環境衛生工作的監督管理。道路、廣場和其他公共場所的清掃保潔責任單位應當按照作業規范和環境衛生標准要求,定時清掃,及時保潔,防止揚塵污染。
第五十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組織對生活垃圾的分類處置、回收利用和無害化集中處理,逐步推廣廢舊商品回收利用、焚燒發電、生物處理等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方式,並逐步建立與本區域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相適應的投放垃圾與收運模式。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應當按照規定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投放,減少日常生活廢棄物對環境造成的損害。分類投放的生活垃圾應當分類收集。
鼓勵和支持採用易回收利用、易處置或者易消納降解的包裝物、容器,對可回收利用的產品包裝物、容器、廢油和廢舊電池等資源進行回收利用。

高中地理求《環境保護》的知識點歸納

第一章 環境與環境問題

作為開篇,首先要從總體上認識人類生存的環境,以及日趨嚴重並難以擺脫的各種環境問題,並引導學生了解什麼是正確的人地觀,從而形成正確的環境觀和發展觀,本章學習的目的在於轉變觀念。

本章重點與難點分析

·第一節「我們周圍的環境」,地理環境的范疇是重點也是難點,對於地理環境的范疇,在不同的書上有不同的定義,本教材選用的是我國環境法中的環境概念,同學們也可參照其他的資料以便對地理環境做深入的理解。

·第二節「當代環境問題的產生及特點」,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是本章的重點內容,教材列舉了4項基本成因,闡述了四對基本矛盾,其中資源的有限性和人類需求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是產生環境問題的根本性原因,成因2是直接原因,並與成因1具有關聯性,成因3和4是包含社會道德倫理問題,要引導學生明辨是非。環境問題的表現在以後的章節要具體講述,至於特點則一般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自己總結完善。

·第三節「解決環境問題的基本思想」,提出了新的環境觀和發展觀。新環境觀的表述是:人類只有同環境保持協調與平衡,才能實現生存與發展的雙贏,並稱之為「天人合一」或「人地歸一」的環境觀。新的發展觀即可持續發展觀,在高中地理必修課和政治課中均出現,此處就內涵和本質作進一步強調。

第二章 環境污染與防治

本章需要了解各類污染及其對污染的防與治。本章的目的在於學習某幾類環境問題發生的機制、危害和人類目前採取的種種措施。
本章重點與難點分析

·第一節「水污染及其成因」,天然水的自凈作用是重點也是難點,自凈作用是環境遭受污染之後的一種本能反應,人類社會早期沒有發生嚴重的污染危害事件,得益於環境的自凈能力,這種能力也是環境容量的一種標志,也是環境污染發生的底線。自然界的凈化作用發生的范圍很廣,但限於篇幅,本單元只側重於水的自凈作用,至於大氣、固體廢棄物的自凈作用教材中沒有出現,但並不是不存在。本節的第二個重點是水體污染物,三則案例講述了三類污染物:重金屬、植物營養素、石油。

·第二節「固體廢棄物污染及其危害」,其重點在固體廢棄物的污染途徑及危害,固體廢棄物污染途徑廣,危害具有隱蔽性、長
期性的特點,一經發現,污染早已擴散,治理難度大,尤其要關注有害垃圾的收集與處理引發的社會道德問題。

·第三節「大氣污染及其防治」,重點在大氣污染防治措施上,尤其要認識能源消費結構對大氣污染防治的積極意義。

第三章 自然資源地利用與保護

資源地有限性和人類需求地無限性之間的矛盾,是產生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這個矛盾的突出表現在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它直接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劇,與此同時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又進一步加快了資源的短缺,所以如何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是改善環境問題的核心。
本章重點與難點分析

·第一節「人類面臨的主要資源問題」,重點學習資源枯竭的危害和原因,不同資源側重點不同。水資源短缺的危害是重點之一,耕地問題重點在中國耕地面臨的壓力,分析我國人口、土地分布、城市建設、耕地質量與耕地問題之間的關系。礦產資源的枯竭不必面面俱到。

·第二節「非可再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對策」,重點內容在化石燃料耗竭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人類採取的相應措施上。

·第三節「可再生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重點依然在人類面對資源問題時所採取的態度與措施。關於水資源的對策,主要從開源、節流兩方面人手,並把水資源利用與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結合起來。對土地資源的保護是從兩方面展開,一是總體上說明中國保護耕地的具體措施,注意用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加以理解,或者以本縣、本鄉的耕地保護措施為案例,進行分析和歸納。二是對土壤侵蝕的具體保護措施,主要側重水土流失區。荒漠化問題出現在下一章。

第四章 生態環境保護

生態環境與地理環境的概念是有區別的,在地球表層系統中,對生物生命活動起直接影響和作用的要素或因子的總合,稱為生態環境。本章重點與難點分析

·第一節「森林及其保護」,森林強大的生態功能是教材的重點之一,只有理解森林的生態功能,才能通過各種案例和數據體會濫伐森林帶來的生態災難。

·第二節「草原退化及其防治」,產生草原退化的原因是重點

·第三節「濕地乾涸及其恢復」,要強調對濕地概念的理解,濕地消失的人為原因是本節的重點,濕地的保護措施是另一個重點,有些是具體的工程措施,可以通過討論來明晰其中的原理。

·第四節「生物多樣性保護」。關於生物多樣性問題,生物必修教材中已有詳細講解。作為地理學科,此處著重明確前三節的內容與本節內容的因果關系,即生態系統破壞會引發物種的滅絕,並加速其滅絕。

·第五節「中國區域生態環境問題及其防治途徑」,重點是在中國生態環境脆弱區圖上明確自然環境的差異和人類活動方式的差異,是形成不同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在講中國生態環境問題防治措施時,主要掌握我國的幾個大的舉措,例如生態工程、重點保護區、重點防治工程等,並充分聯系當地自然環境的特點和防治工程措施。

第五章 環境管理及公眾參與

作為結尾,我們最終的目的是要把觀念、認識落實在行動上。環境管理的概念是比較陌生的,早在1972年聯合國環境計劃署就一直堅持這樣的觀點:解決環境問題首先要研究人類的社會活動(主要是經濟活動)與環境相互影響的原理。運用這些原理在發展過程的每一階段(制定規劃、執行規劃、評價、調整規劃的整個過程中)始終重視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影響,不僅考慮經濟效果,也重視環境效果,通過全面規劃使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

本章重點與難點分析

·第一節「認識環境管理」,其重點是環境管理的基本內容和主要手段,明確環境保護課程本身就是一種宣傳教育手段。

·第二節「環境管理的國際合作」,重點是掌握全球對環境問題的管理與國際行動,明確我國的立場、態度與採取的行動。

·第三節「公眾參與」,重點在於落實每個人在環境保護中應具備的態度、責任和行為准則,即知與行的統一,建議要在「知」的基礎上,開展一次關於「行」的活動。

⑤ 地理第四章的分布圖

七年級(上)地理復習綱要
一、地球與地圖
(一)地球的形狀、大小與運動
1、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站在海邊,遙望遠處駛來的船隻,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後消失。
站得高,看得遠。
發生月偏食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
2、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徑:6371千米; 赤道周長:4萬千米; 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3、用事實分別說明地球自轉、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自轉 公轉
運動方向 自西向東 自西向東
運動周期 一天(24小時) 一年(365天)
旋轉中心 地軸 太陽
產生的地理現象 晝夜交替;時間差異 四季變化;五帶形成
(二)地球儀
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
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 給出地點要能在地球儀或地圖上讀出經緯度;給出經緯度要能找相應的地點。
(三)地圖(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1)辨別方向:
①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②指向標法: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③經緯線定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2)量算距離:①比例尺的計算:
②比較比例尺的大小與范圍大小和內容詳略之間的關系:
比例尺小 → 表示範圍大 → 內容簡單
比例尺大 → 表示範圍小 → 內容詳細
(3)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①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②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3、根據需要選擇常用地圖,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習慣。
二、海洋與陸地
1、海陸分布:
(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所佔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特點。
A、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71%,陸地佔地球表面積的29%。
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
①七大洲:(面積從大到小)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②四大洋:(面積從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洲界:亞洲與非洲:蘇伊士運河
亞洲與歐洲: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北美洲與南美洲:巴拿馬運河
2、海陸變遷:
(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
喜馬拉雅山上發現海洋生物化石
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發現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
荷蘭的填海造陸(人類活動改變地表形態)
(2)知道板塊構造學說,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
a) 地中海 — 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b)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阿爾卑斯山(歐洲):位於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
喜馬拉雅山(亞洲):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交界處。
地中海將消失:位於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擠壓碰撞處
紅海將擴大:位於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張裂地區。
三、氣候
1、天氣與我們的生活:
(1)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
天氣是短時間的大氣狀況,是易變的;
氣候是長期的(多年的)大氣平均狀況,是穩定的。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2、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1)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
① 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氣溫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主要原因是各緯度接受太陽輻射的差異)
② 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
③ 在山地,氣溫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
(2)氣溫的變化:
① 氣溫的日變化:一天中,最高溫度出現在午後2小時左右(14時);
最低溫出現在日出前後。(會計算氣溫日較差)
② 氣溫的年變化: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則相反。(會計算氣溫年較差)
(3)會使用氣溫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圖,並讀圖說出氣溫的變化規律。
3、降水與降水的分布
(1)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圖,說出世

⑥ 關於地理保護環境的內容 保證採納!!!!

第一章 環境與環境問題
第一節 環境概述
一、環境的概念及分類
 1.概念:是指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社會和物質條件的綜合體。
 2.環境的分類:
 A.按屬性: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B.其他標准
二、環境因素
 1.自然環境因素:水、空氣、生物、土壤、岩石、陽光等;
 2.社會環境因素:生產力、科學技術、社會制度、宗教信仰等
三、環境質量
 1.成因: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2.分類:大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土壤環境質量等
第二節 環境問題概述
一、環境問題的概念及分類
1.概念:指由於人類活動或自然原因使環境條件發生了變化,並對人類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影響和破壞的問題。
2.分類:
 A.原生環境問題: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起的環境問題稱為原生環境問題。
 B.次生環境問題:由人類活動引起的環境問題稱為次生環境問題,包括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二、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危害
1.原因: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2.危害:A.威脅生態平衡
 B.危害人類健康
 C.直接制約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當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1.全球性環境污染:氣候變暖、酸雨污染、臭氧層破壞等。
2.大面積的生態破壞:植被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3.突發性的嚴重污染事件
 特點:突發性;污染范圍大,危害嚴重,經濟損失巨大。

⑦ 地理 環境保護

這問題怎麼作答為來好呢源?
由於三峽水庫主要處於重慶市,因此該問題應該從保護好三峽水庫切入。主要做好以下幾點:
1、加強重慶區域的綠化工作,增高植被的覆蓋率,改善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
2、改善生產模式,減少對生態的破壞。農業上要避免過度耕作。工業上減少三廢的排放。實行循環經濟模式。
3、合理處置好移民的安置問題,防止出現次生破壞。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