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區域地理環境環境分析

區域地理環境環境分析

發布時間: 2021-02-21 11:55:15

㈠ 如何分析區域地理中的自然地理環境

個地區來的區域地理(包括自然地理和經濟源地理)總是同這個地區的位置以及自然、經濟、歷史等條件密切聯系著的。 就一個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來說,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植被等。分析時,首先要搞清楚這些環境要素的特徵,然後,再一分析。一般地說,分析某地的地理位置,可從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等方面進行思考,以中部非洲為例,經緯度位置在東經3「一32「之間,北緯23。一南緯180左右,海陸位置東靠大陸,西臨人酉洋;分析某地的地形時則可以從地勢起伏、地形種類、地形分布等方而進行思考。例如.中1卜是個高原、盆地相間的地區,其中包括剛果盆地、查德盆地東部以及喀麥隆高原全部和東非高原、南非高原一部分;分析某地的氣候時則可以從影響因素、氣溫和降水的分布情況和農業生產的關系方面進行思考。例如,中非氣候暖熱,氣候、植被自然帶以赤道為中心呈南北帶狀對稱分布,即中部為熱帶雨林氣候,向南北依次為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等;分析某河流則可以從源流情況、流量、水位變化、汛期長短、含沙量、冰期等水文特徵方面思考。

㈡ gis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主要應用於哪些方面

地理信息系統在最近的多年內取得了驚人的發展,廣泛應用於資源調查、環境評估、災害預測、國土管理、城市規劃、郵電通訊、交通運輸、軍事公安、水利電力、公共設施管理、農林牧業、統計、商業金融等幾乎所有領域。
以下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領域分別回答了在各自領域內的作用以及地理信息系統原理:
1、資源管理(Resource Management)
主要應用於農業和林業領域,解決農業和林業領域各種資源(如土地、森林、草場) 分布、分級、統計、制圖等問題。主要回答「定位」和「模式」兩類問題。
2、資源配置(Resource Configuration)
在城市中各種公用設施、救災減災中物資的分配、全國范圍內能源保障、糧食供 應等到機構的在各地的配置等都是資源配置問題。GIS在這類應用中的目標是保證 資源的最合理配置和發揮最大效益。
3、城市規劃和管理(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空間規劃是GIS的一個重要應用領域,城市規劃和管理是其中的主要內容。例如, 在大規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如何保證綠地的比例和合理分布、如何保證學校、 公共設施、運動場所、服務設施等能夠有最大的服務面(城市資源配置問題)等。
4、土地信息系統和地籍管理(Land Information System and Cadastral Applicaiton)
土地和地籍管理涉及土地使用性質變化、地塊輪廓變化、地籍權屬關系變化等許多內容,藉助GIS技術可以高效、高質量地完成這些工作。
5、生態、環境管理與模擬(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Modeling)
區域生態規劃、環境現狀評價、環境影響評價、污染物削減分配的決策支持、環境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決策支持、環保設施的管理、環境規劃等。
6、應急響應(Emergency Response)
解決在發生洪水、戰爭、核事故等重大自然或人為災害時,如何安排最佳的人員撤離路線、並配備相應的運輸和保障設施的問題。
7、地學研究與應用(Application in GeoScience)
地形分析、流域分析、土地利用研究、經濟地理研究、空間決策支持、空間統計分析、制圖等都可以藉助地理信息系統工具完成。ArcInfo系統就是一個很好的地學分析應用軟體系統。
8、商業與市場(Business and Marketing)
商業設施的建立充分考慮其市場潛力。例如大型商場的建立如果不考慮其他商場的分布、待建區周圍居民區的分布和人數,建成之後就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的市場 和服務面。有時甚至商場銷售的品種和市場定位都必須與待建區的人口結構(年齡構成、性別構成、文化水平)、消費水平等結合起來考慮。地理信息系統的空間分析和資料庫功能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房地產開發和銷售過程中也可以利用GIS功能進行決策和分析。
9、基礎設施管理(Facilities Management)
城市的地上地下基礎設施(電信、自來水、道路交通、天然氣管線、排污設施、 電力設施等)廣泛分布於城市的各個角落、且這些設施明顯具有地理參照特徵的。 它們的管理、統計、匯總都可以藉助GIS完成,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10、選址分析(Site Selecting Analysis)
根據區域地理環境的特點,綜合考慮資源配置、市場潛力、交通條件、地形特徵、 環境影響等因素,在區域范圍內選擇最佳位置,是GIS的一個典型應用領域,充分體現了GIS的空間分析功能。
11、網路分析(Newwork System Analysis)
建立交通網路、地下管線網路等的計算機模型,研究交通流量、進行交通規則、 處理地下管線突發事件(爆管、斷路)等應急處理。警務和醫療救護的路徑優選、車輛導航等也是GIS網路分析應用的實例。
12、可視化應用(Visualization Application)
以數字地形模型為基礎,建立城市、區域、或大型建築工程、著名風景名勝區的三維可視化模型,實現多角度瀏覽,可廣泛應用於宣傳、城市和區域規劃、大型 工程管理和模擬、旅遊等領域。
13、分布式地理信息應用(Distribut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隨著網路和Internet技術的發展,運行於Intranet或Internet環境下的地理信息 系統應用類型,其目標是實現地理信息的分布式存儲和信息共享,以及遠程空間 導航等。

㈢ 濟南的地理環境分析這種區域地理環境對當地人的生產和生活有哪些影響 字數多一點,詳細一點

區域工業發抄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主要有三條: 1、區域工業發展對當地的經濟增長有很大作用。 2、區域工業發展對當地的水文、氣候、大氣、植被、土地等等有影響。 3、區域工業發展對當地的社會、生活、就業情況等有影響。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的改變而改變。

㈣ 區域地理環境特徵的分析方法

你應該問的是區域地復理環境特徵的描述制。包括自然地理特徵和社會經濟特徵。自然地理特徵應從地形(地質、地貌)、氣候(光照、熱量、水分)【這兩點是自然地理特徵的骨架,必需先答的】再結合不同地區自然的特點選擇性地答出土壤、生物(植物)、河流水源即可,個別的答下資源,社會經濟方面主要包括農業、工業、商業、人口城市、經濟發展程度等。文科的東西不要去求一個標准答案,要放在對概念的理解上。

㈤ 描述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要素

答地理題目是有技巧的。
首先注意到問題是自然地理環境要素,那麼社會經濟因素就不要答了。

描述區域自然環境要素
1.答氣候(最根本)
2.再根據當地氣候分析降水、氣溫,常見的有:季風氣候(雨熱同期,夏季溫暖濕潤、冬季寒冷乾燥,降水充沛,熱量充足)。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降水平均,溫暖濕潤)。地中海氣候(冬季低溫多雨,夏季高溫少雨)。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乾旱少雨,年溫差大)。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高溫乾旱)。熱帶草原氣候(全年高溫,雨季降水充沛,降水集中)
3.答地形,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不同的地形適宜發展的農業不同,例如平原適宜商品穀物農業,山地適宜林業
4.答自然資源,如河流湖泊、礦藏資源(石油煤炭有色金屬)、森林資源
5.地理位置,如深居內陸還是瀕臨海洋,主要從交通是否便利回答。如果瀕臨海洋的話還要注意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然後就是小角度了,不是特別常見,如土壤類型(如紅壤貧瘠,黑土肥沃)、地貌(如喀斯特地貌)、生物(植被覆蓋率、生物多樣性程度),一般不用答

區域地理,就是掌握基本的地理要素,再綜合各地區相類似的情況,分析當地地理環境,說白了就是要回舉一反三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與你交流地理問題

純手打,原創非粘貼,望採納

㈥ 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人類生存在地球上,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需要認識人類的生存環境,首先要認識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第一,地球上的許多自然現象,僅從地球本身來找原因,常常得不到正確、完整的結論,需要從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來分析。第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將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間和資源來源。第三,宇宙空間可能還有像地球一樣的星球上,生存著高智慧的生命——外星人。當然,適合外星人生存的星球也許有像地球一樣的宇宙環境。

科學的自然觀和宇宙觀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學階段,有關宇宙的知識主要是通過地理學科來傳授的。所以,地理學科講有關地球宇宙環境的內容,肩負著知識教育和世界觀教育的雙重任務。宇宙是物質的,處在不斷的運動和演化之中。地球是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員,其物質組成、運動規律,以及發生和演化,都與宇宙環境同源。認識宇宙環境,有利於科學認識自然世界和宇宙,破除封建迷信,反對邪教。

綜上所述,「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及其對地球的影響,形成科學的宇宙觀」成為學習地球宇宙環境的目標。為實現這一學習目標,課程標准選取了「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陽對地球的影響」等內容。可以看出,課程標准並沒有寬泛地要求了解宇宙,而是將視點放在與地理環境緊密相關的「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因為宇宙太大,地理課程沒有必要關注與地球環境無關的宇宙部分;宇宙環境對地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課程標准以案例學習的思路,要求了解「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因為在地球的宇宙環境中,太陽是對地球影響最大的一個天體。

2.認識地球的運動特點及其地理意義
地球運動是地理環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環境各要素運動變化的基礎,因而也是高中階段地理學習的基礎,「認識地球的運動特點及其地理意義」無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學習目標之一。在義務教育階段也學習地球的運動,但要求比較低,其學習目標為「認識地球的運動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即只要求了解現象。高中階段則是在此基礎上的深化,強調現象本身的規律性及其成因。

3.了解自然環境的組成,形成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的觀念
本模塊內容設計的主題是「自然環境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無論從整個高中階段地理課程的內容看,還是從本模塊的內容看,學生學習首先需要明確地理學上所說的自然環境所包括的空間范圍及其組成。自然環境主要指人類活動所涉及的主要空間范圍,它是由相互交錯、重疊的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組成的地球表層系統,上至大氣圈對流層頂,下至岩石軟流層。為此,課程標准中安排了地球圈層結構的內容。

學生科學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觀是逐步形成的,其中一個基本的觀念就是「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只有認識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做到人地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義務教育階段的地理學習,已經為學生初步形成這一觀念打下了必要的基礎,高中階段則需要通過較為系統的學習,以強化學生的這一觀念。為什麼說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多方面來加以分析。《課程標准》沿用地理學界一般的認識方法,從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三個方面安排有關內容,說明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4.學會分析自然環境中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的基本過程,說明它們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認識自然環境是「地理1」的主體內容,本模塊涉及自然地理學中的氣象氣候、地質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內容。自然地理學具有嚴謹而龐大的學科體系,如果從學科體系考慮高中階段應學習的內容,將很難做出選擇。從人地關系這條主線看,學習自然環境主要是為了認識地理環境,因此,沒有必要按自然地理各部門系統地學習,而應從整體上把握自然環境。所以,學生通過自然環境部分的學習,目標之一是學會分析對地理環境有著深刻影響的基本的自然地理過程(主要體現為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很復雜,哪些過程應視為高中階段學生必須學習的「基本過程」?首先,這些過程在自然環境中具有廣泛性(全球性);其次,這些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形成和演變具有重要影響,從而對人類活動產生深遠影響;第三,這些過程對於高中階段學生來說,不會因涉及的知識過深過難而成為學習障礙。因此,《課程標准》中選擇了地殼物質循環、大氣環流、水循環和大洋環流。為方便學生對這四大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過程的理解,《課程標准》還選擇了一些基本的自然地理原理,包括地表形態變化的原因、大氣受熱過程、天氣系統等。

5.認識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整體性和差異性是自然環境的兩大基本特點,認識這兩大特點,不僅有利於理解自然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系和地域分異,而且對人類活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例如,流域綜合治理體現了對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認識,因地制宜則體現了對自然環境差異性的認識。

自然環境是由氣候、水文、岩石、地貌、生物等要素組成的,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各要素的地區分布差異又形成自然環境的差異性。可見,無論是整體性還是差異性,都可以從自然環境各要素的角度加以分析。因此,《課程標准》在對自然環境整體性和差異性及其成因提出要求之前,還對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提出了要求。

(1) 對本模塊各條「標准」要求的把握

◆ 宇宙中的地球◆

(1)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是指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環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理解。宏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天體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微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位置。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目的不是要系統學習天文知識,而是要為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礎。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從質量、體積、運動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員,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級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為太陽系中特殊的一員。很顯然,地球上為什麼適宜於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條「標准」的重點要求。

從本條「標准」的設計來看,說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僅要從地球自身條件和行星際空間條件分析,還要從恆星際空間條件分析。「標准」將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陽系范圍之內,隱含著在太陽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實際上,人類一直在為尋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幾十顆可能會有生命的行星。

根據本條「標准」的要求,學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時,要會運用有關資料加以說明。這些資料如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圖、地球本身的條件等。

(2)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本條「標准」以太陽為案例,說明宇宙環境對地球的影響。太陽對地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從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來看,本條「標准」關注的主要是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兩個方面。把握本條「標准」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關注的重點不是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本身,而是它們對地球的影響。因此,對於太陽輻射的能量來源與傳遞、各種太陽活動及其產生的原因、太陽的內部結構和大氣結構等,不必詳加分析甚至不涉及。但是,為了說明對地球的影響,需要明確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的主要特徵和基本規律。第二,「影響」應從對地理環境和對人類活動兩方面來談。由於「影響」涉及的范圍太廣,可以就主要影響用舉例的方式說明。第三,要辯證地看待宇宙環境對地球的影響。從一般意義上說,太陽輻射的影響是有利的,太陽活動的影響是不利的;更進一步分析,太陽輻射也有不利的影響(如過多的紫外線輻射),太陽活動也會產生有利的影響(如尚在研究中的太陽活動對氣候等方面的影響)。

(3)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地球運動及其地理意義是本模塊內容的重要基礎理論,對於認識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都要著重要意義。本條「標准」中的行為動詞用「分析」,表明對本條「標准」的要求要從義務教育階段了解現象的層面,上升為理解規律和成因的層面。

地球同時存在著不同的運動形式,如繞地軸自轉、繞太陽公轉、隨太陽參與銀河系的運動等。即使是公轉也不只是簡單地繞太陽作橢圓運動,而是繞日地質心運動,同時也繞月地質心運動。在中學階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兩種基本運動形式——繞地軸自轉和繞日公轉。

要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需要認識地球的運動規律。一方面,根據不同的參照系,地球運動有視運動和真運動的不同。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是同時進行的,兩種運動疊加、合成了地球的運動。因此,應關注地球自轉和公轉之間的關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種運動。

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主要包括晝夜交替和時間差異、地表水平運動物體運動方向的偏轉、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更替、五帶等。從成因分析,這些地理現象相當一部分是地球自轉和公轉共同形成的。地球自然和公轉形成了黃赤交角,決定了地球表面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導致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從而形成四季和五帶。

本條「標准」要求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因此,不僅要分析上述現象產生的原因,還應分析這些現象對地理環境的形成和變化,以及人類活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並且,後者更為重要。其中,地表水平運動物體運動方向發生偏轉的原因(地轉偏向力的形成),因涉及較深的物理知識,「標准」沒有制定要求。

(4)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本條「標准」有顯性和隱性兩方面的要求。顯性要求是從宏觀上了解地球的結構及特點。地球呈現出圈層結構,可以劃分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於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之間的一個圈層,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即軟流層之上的固體岩石部分。

本條「標准」的隱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環境的組成,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塊的主題是「自然環境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在學習了有關「宇宙中的地球」之後,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什麼是自然環境」。「標准」以「宇宙環境—地球—自然環境」的認識思路,設計了在宏觀了解地球圈層結構的基礎上認識自然環境的組成,即在空間范圍上把自然環境放在地球圈層結構中認識。

自然環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理解。從宏觀層面上,根據現代自然地理學的研究,自然環境就是指地球表層系統,它是由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交叉而成的。人類屬生物圈的一部分。也有人為強調人類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單分出一個「智慧圈」,這樣就共有五大圈層。從微觀層面上講(如落實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氣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組成的。

從人地關系角度出發,並且本條「標准」的行為動詞為「說出」(要求較低),對於各圈層不要求展開深入了解,而應抓其主要特點及與人類活動關系密切的內容。

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人類通過長期活動創造了人文環境(也有稱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共同組成地理環境。可見,地理環境的空間范圍與自然環境是一致的。

◆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
本條「標准」關注的對象是自然環境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點落在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目的是以物質循環運動的觀點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變。

地殼是由岩石構成的,地殼內部物質可理解為岩石。要說明地殼內部物質的循環過程,首先要了解地殼內部物質——岩石的分類,即岩石分為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三大類。其次要了解每一類岩石是怎樣形成的,這需涉及各種地質作用,但一般不必深入講述三大類岩石的成因。第三,理解三大類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之間,及其與岩漿間的相互轉化。這是本條「標准」要求的重點。第四,從「過程」來看,需要把握轉化的起點、終點,以及先後順序,並由此過程形成「循環」的認識。

根據本條「標准」的要求,學生要能熟練閱讀「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示意圖」,同時能繪簡單的示意圖說明地殼物質的循環過程。這樣的示意圖不僅要繪出三大類岩石及岩漿,還應反映它們之間的轉化過程,如岩漿上涌浸入地下或噴出地表轉化成岩漿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轉化成沉積岩,岩漿岩和沉積岩在壓力和熱力作用下轉化為變質岩,各類岩石在地下深處重熔為岩漿等。

本條「標准」對地殼、岩石、地質作用等內容未作明確要求,因此,對理解地殼內部物質循環所不必要的知識最好不涉及。但是,從人地關系主線出發,介紹岩石的形成和轉化時,應聯系人類對岩石的開發和利用。岩石是由礦物組成的,人類大規模利用的礦產資源都來源於礦物,因此,可根據條件適當介紹礦物、礦產等內容。

(2)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本條「標准」關注的對象是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點是地貌的變化及其原因。關於地表形態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釋。

對於地表形態,通常有兩種理解。其一是從宏觀形態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內力和外力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二是從微觀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風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在其公布的《地理學名詞》(科學出版社,1989)中,將地形和地貌合為地貌(也稱地形)。

地表形態的變化,可從三個層面加以說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構造,以解釋全球海陸、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變化。一般通過板塊構造學說等全球構造理論加以說明。第二是區域大地構造,側重於內力作用形成的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以解釋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過褶皺、斷層及其與地表形態的關系加以說明。第三是在大地構造基礎上進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態,以說明地表形態的再變化。一般主要通過流水、風、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態加以說明。

從本條「標准」的要求來看,重在地表形態變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學生從兩方面認識地表形態。一方面以運動、變化的觀點看待地表形態,即地表形態一直處於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綜合的觀點看待地表形態,即內力造就了地表形態的骨架,外力對地表形態骨架作再塑造;我們所見到的地表形態是內、外力長期共同作用的產物。同時學會分析常見地表形態及其變化的主要原因(內力或外力)。基於這樣的要求,教學時沒有必要將各種地質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種類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統的介紹,而應舉例(即「標准」要求的「結合實例」)加以分析。

(3)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
本條以及後兩條「標准」關注的對象是自然環境組成要素之一——大氣。本條「標准」旨在認識導致大氣運動的基本原理,為後面學習大氣環流、天氣系統以及全球氣候變化打下理論基礎。

本條「標准」雖然簡短,但它要求的內容是比較多的。從有關大氣各條「標准」綜合來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把握本條「標准」。第一,作為自然環境組成要素,「標准」中的「大氣」是指低層大氣,其高度不超過對流層頂。第二,了解大氣受熱,需要明確大氣的熱量來源,即導致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太陽輻射是大氣根本的熱源,地面(包括陸面和海面)是大氣直接的熱源。第三,大氣受熱過程,實際上是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和大氣輻射之間相互轉化的過程。其中,大氣溫室效應及其作用是需要重點闡述的基本原理。第四,學習大氣受熱過程,是為理解大氣運動打基礎,所以,大氣熱力環流是需要闡述的另一個基本原理。大氣熱力環流是大氣不均勻受熱的結果。大氣不均勻受熱主要是由太陽輻射的緯度差異和下墊面熱性質差異引起的。大氣不均勻受熱是大氣運動的主要原因,大氣熱力環流則是理解許多大氣運動類型的理論基礎。小到城市熱島環流,大到全球性大氣環流,都可以用大氣熱力環流的原理來解釋。第五,學習和說明大氣受熱過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圖,如大氣溫室效應示意圖、大氣熱力環流形成示意圖等。

(4)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本條「標准」關注全球性大氣環流及其對氣候的影響。全球性大氣環流是自然環境中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的重要形式之一,對自然環境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對水、熱、塵、地貌、氣候等的影響)。

全球有7個氣壓帶和6個風帶。理解這些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和分布規律,可通過三圈環流來說明。理解三圈環流有兩個基礎,一是大氣熱力環流,一是風的形成及風向的轉變。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氣壓梯度力,近地面的風向是氣壓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標准」關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對於三圈環流中高空的氣壓和風向不作要求。三圈環流是假設地球表面均勻情況下的理想模式,實際上氣壓帶和風帶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連續的,並形成一個個氣壓中心。在三圈環流的基礎上,還應了解海平面氣壓和風的實際情況,以使理論聯系實際。

氣壓帶、風帶在一年內還隨季節作周期性移動,其根本原因是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所以,一般模式圖或示意圖展示的是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分布的平均狀況,以此狀況為參照,氣壓帶和風帶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以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其移動為基礎,疊加海陸位置和下墊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復雜多樣的氣候。這是學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認識。具體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對氣候的影響,可以通過舉例,而不要求系統講述氣候類型的成因。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對氣候的影響,比較好的例子是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受西風帶控制);移動規律對氣候的影響,比較好的例子是熱帶草原氣候(信風帶和赤道低壓帶的交替控制)、地中海氣候(副熱帶高壓帶和西風帶的交替控制),以及西南季風(東南信風夏季北移跨過赤道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偏轉而成)等。

本條「標准」的要求,學生應能熟練閱讀並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其季節移動示意圖。

(5)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天氣圖是學生以及將來作為一名公民在現代社會中要經常接觸到的。本條「標准」旨在使學生能閱讀和簡單分析天氣圖,並解釋天氣變化現象。

天氣圖是用來反映天氣狀況並預報天氣變化的專業性圖像,其中涉及各種類型鋒面、低壓和低壓槽、高壓和高壓脊、切變線等天氣系統。人們經常接觸到的多是電視節目中播放的簡易天氣圖。本條「標准」所指的就是這類簡易天氣圖,所要求的天氣系統主要是常見的鋒面(包括冷鋒和暖鋒)、低壓(包括低壓槽)、高壓(包括高壓脊),而且只關注海平面的天氣圖。高空天氣圖在此不作要求。

各種天氣系統的特點,可從氣溫、氣壓、濕度(包括降水)、風幾方面分析,從而綜合出各天氣系統控制下的天氣狀況。進一步要明確天氣系統移動前後的天氣變化,這是運用天氣圖分析天氣狀況並作天氣預報的關鍵所在。學習天氣系統尤其是鋒面,需要引入氣團的概念,但對其他概念(如氣旋、反氣旋),「標准」未作要求,目的是簡化知識頭緒。把握本條「標准」還應注意以下問題:第一,應從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出發,切忌增加知識難度;第二,應對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予以重視,並能聯系相關的天氣實例作適當拓展分析,如鋒面等;第三,不同地區應重視對影響本地區的重要天氣系統的了解,如雲貴高原地區的昆明准靜止鋒。

(6)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本條和下一條「標准」關注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之一——水。本條「標准」旨在認識自然界中水的循環運動及其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一般將水循環按其發生的空間范圍分為海陸間循環(又稱大循環)、陸上內循環和海上內循環三種。「標准」並不要求對水循環作這樣的劃分或出現三種循環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陸間循環為主,將三種循環的過程和環節綜合在一幅示意圖中,使學生綜合把握水循環。

水循環的過程是指水在陸地、海洋、大氣之間的轉變;環節是指實現水的循環運動的途徑,主要包括降水、蒸發(蒸騰)、徑流、水汽輸送等。根據「標准」的要求,學生應能以示意圖的形式,通過主要環節的相互聯系,說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環過程。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是本條「標准」要求的重點,而且「標准」對它的要求是「說明」,從程度上區別於對過程和環節的一般要求。水循環的地理意義首先是維持著地球上各水體之間的動態平衡,使淡水資源不斷更新。其次,水循環促進了自然界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由此對生態、氣候、地貌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水循環地理意義的學習應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認識,如水循環將水圈、岩石圈、大氣圈和水圈聯系起來;水是自然最富動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資源處在不斷更新之中,但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等。

從本條和下一條「標准」綜合來看,本條「標准」雖然將視野擴大到水圈,但落腳點放在陸地上。因此,對於陸地各水體之間的關系(水循環各環節的聯系)、水資源及其更新、水循環對氣候、生態、地貌的影響等,應給予適當的關注。

(7)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本條「標准」關注水圈中的海洋水。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體,也是大氣最重要的水汽來源和熱量來源。關於海洋水,傳統高中地理課程要求的內容較多,如海水的溫度、鹽度以及各種形式的運動等。課程標准從對於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意義來考慮,舍棄了關於海洋水自身性質的內容(如溫度和鹽度),只關注環境意義最為重大的海洋水的運動形式之一——洋流。

本條「標准」將洋流的學習歸結到「世界洋流分布規律」和「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兩個方面,從而對傳統高中地理中有關的洋流知識作了大量的簡化。從知識的內在聯系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是學習目的,而「世界洋流分布規律」是知識基礎。

仔細分析本條「標准」,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學習應落實在地圖上,其中最主要的是「世界洋流分布圖」,此外還有「世界漁場分布圖」「世界氣候分布圖」等。第二,通過閱讀「世界洋流分布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規律,即分別以副熱帶為中心和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其中,南半球高緯度地區沒有形成大洋環流,而是形成連續的西風漂流和南極繞極流。第三,通過閱讀「世界洋流分布圖」及有關地圖,分析洋流對全球熱量的輸送、沿岸氣候、漁場、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響。

本條「標准」時應注意以下三個問題。第一,在閱讀「世界洋流分布圖」的基礎上,可以把世界洋流的分布模式化,以加強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的把握,並為分析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打下扎實的基礎。第二,一般不必對洋流知識進行加深和擴展。例如,洋流的成因不需要系統講述,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的名稱都可以不出現,只要能解釋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即可;局部海域(如北印度洋)具有季節變化的洋流也不需要了解。第三,對各洋流的名稱不要求記住,但是為了分析洋流對地理環境影響的需要,應了解不同緯度大陸兩岸洋流的性質(暖流或寒流)。

◆ 自然環境中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1)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高中階段自然地理部分學習的總結和提高,同時為認識人類活動的合理性以及正確處理人地關系打下基礎。從空間因素看,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客觀現實,但是從時間因素看,自然環境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人類活動不僅要遵循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而且應預測因人類活動影響後的自然環境的發展變化趨勢。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綜合作用形成的,人類活動往往針對某自然地理要素並進而影響自然環境。為此,課程標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之前,單列此條「標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在人們所能感知的地理環境中,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很難說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對於地理環境的作用。因此,「標准」將視角擴展到地質歷史時期,要求從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認識各自然地理要素對於地理環境的作用,並由此類推到現在人們所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當然,本條「標准」的學習目的是使學生認識任一自然地理要素對於地理環境的重要性,而不是要系統了解每一自然地理要素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所以「標准」要求的是「舉例說明」。

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本條「標准」雖然沒有明確指出舉例的對象,但是綜合來看,生物(尤其是植物)要素應成為舉例的一個選擇。因為,第一,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岩石、地貌、大氣、水文等要素都已有相應的「標准」作了要求,生物要素卻沒有。第二,生物(尤

㈦ 西北地區的地理環境分析

西北地區地理環境特點
1.西北地區大體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一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北。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西北部。
2.西北地區年降水量從東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減少到200毫米,甚至50毫米以下。乾旱是本區的主要自然特徵(為半乾旱、乾旱氣候)。
3.西北地區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大興安嶺。內蒙古高原及其中的呼倫貝爾高原、河套平原、寧夏平原、鄂爾多斯高原。河西走廊。新疆境內山脈和盆地相間:阿爾泰山、准噶爾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侖山、阿爾金山。吐魯番盆地。塔里木河。塔克拉瑪干沙漠。
4.西北地區地面植被由東向西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呼倫貝爾草原。石質戈壁、沙丘。內流河、內陸湖。綠洲。
5.大草原與全國畜牧業基地。游牧與定居輪牧。人工草場。圈棚飼養。蒙古包。打草、擠奶、剪羊毛逐步實現機械化;馬和駱駝為牧區重要交通工具,使用摩托車、汽車的逐漸增多。
6.灌溉農業。「塞外江南」—河套平原、寧夏平原。甘肅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塊塊綠洲。吐魯番葡萄。哈密瓜。新疆長絨棉。點狀、帶狀分布的村鎮、城市、農田。
7.礦產資源豐富。煤、石油、稀土、鐵、鎳、黃金、鹽、寶石等儲量大。
8.絲綢之路。蘭新鐵路與歐亞大陸橋。
9.敦煌莫高窟、秦陵兵馬佣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錫林郭勒草原被列入《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名錄》。

㈧ 分析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時主要考慮哪些因素

分析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時主要考慮地理位置、氣候、地形、土壤、水文條件、礦產資源等

㈨ 區域地理環境差異比較要從哪方面!

1.自然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質,氣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資源等
2人類活動:經濟,社會,文化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