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地理環境屬性

地理環境屬性

發布時間: 2021-02-21 11:51:29

1. 論述一下綜合自然地理環境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球環境指人類在其中生存與發展的地球表層,即自然地理環境,又稱自然地理系統。地球環境是由地質、地貌、氣候、水文、植被、動物界和土壤等組成的一個整體,這些要素並非簡單地匯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間上結合起來,而是在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中形成一個特殊的自然綜合體或自然地理系統。各自然地理要素也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在發展變化。各自然地理要素在特定地理邊界約束下,通過能量流、物質流和信息流的交換和傳輸,形成具有一定有序結構、在空間分布上相互聯系、可完成一定功能的多等級動態開放系統,即自然地理系統。

(1) 自然地理系統的整體結構

「整體大於部分之和」,自然地理系統作為一個整體,除包含所有自然地理要素外,還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一些新屬性。系統可分為不同層次或組織水平,任何系統都既從屬於更高級的系統,同時其本身又包含若干低級的系統。系統各部分之間特殊的網路關系,形成系統的結構。作為系統有機聯系的反映,系統還具有有序性。系統的上述基本特徵,都是通過系統內部物質、能量和信息的運動得以表現的,因而動態性也是系統的基本特徵之一。 按照耗散結構理論的解釋,自然地理系統是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要素之間存在著非線性關系,它通過與外界不斷交換物質與能量,有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形成新的穩定的有序結構,即地理耗散結構。它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可吸收外界環境的一般性漲落。其結構水平愈高,漲落回歸能力即保持系統穩定性的能力愈強。但在發生巨漲落時,這一結構將崩潰或解體,並逐步形成新的耗散結構形式。 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整體,其發展演化是具有方向性特徵的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這種復雜性主要表現在新的組成成分或要素的出現,以及由此導致的結構復雜化,沉積過程加強,岩石圈厚度增加,水圈含鹽量增加和離子成分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大氣成分發生質的變化,地貌復雜化和氣候多樣化,生物從低級形式向高級形式發展,新物種產生和一些舊物種滅絕,地域分異越來越顯著,等等。 總結自然地理環境最重要的發展規律,首先要看到,自然地理環境所有組成成分的發展都是互相聯系的。因此,在組成成分發展的同時,成分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也得到了加強。其次,這種發展具有前進式發展的特點,表現為新組成成分的陸續出現,太陽能的逐漸積累和自然界的地域分異日益強化。第三,發展是突躍式的而非直線過程,周期現象並不決定主要發展方向。第四,緯度地帶性作為普通規律在整個發展過程中發揮了作用。最後,自然地理環境的發展是事物矛盾斗爭的結果。其中,有機體對環境的適應和改造起著特殊的作用。

自然地理環境的發展還具有一定的節律性。節律性是指由自然地理過程的循環和振盪引起的隨時間推移而有規律演替的現象。節律性亦可稱周期性。

2. 江西省瑞金市土質如何是個什麼樣的屬性!天氣!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瑞金,江西省轄市。位於江西省東南部,武夷山脈南段西麓,贛江東源貢水上游。介於北緯25°30′-26°20′、東經115°42′-116°22′之間,介於東經 115°42′-116°22′、北緯 25°30ˊ-26°20ˊ。。它東與福建省長汀縣交界(距離47KM) ,西鄰 於都(距離85KM);南連會昌(距離48KM) 、石城(距離76km) ;北接寧都(距離85KM),東北毗石城縣。
總面積2448平方千米,2012年戶籍總人口67.46萬,其中農業人口52.24萬人。全市通行客家語(寧龍片)。
地質
瑞金市處於武夷山隆起一級構造單元中部,尋烏至貴溪新華夏系構造帶中南段。地層出露齊全,呈北東向和近東西向構造發育。岩漿活動不甚強烈構成了以非金屬、燃料、貴金屬礦產為優勢的礦種格局。
瑞金市除三疊系列,各種地質岩均有分布。城區主要建設在綿江河漫灘或一、二級階地上,周圍有一些低丘崗地。地層主要有第四系沖洪積物和白堊紀半風化紅砂岩。第四系地表具有典型的「二元相」結構,上部為粘土、亞粘土,局部地段有淤泥出現,厚約3—4米,地基承載力約為1.0—2.0kg/cm2,下部為砂、礫卵石層,層理不清,厚約5—6米,地基承載力為2.0—3.0kg/ cm2,以下為半風化紅砂岩,地基承載力達5.0kg/ cm2以上。
地勢
瑞金位於武夷山脈南端西側,地勢周邊高、中部低,以盆地為主,屬江西四大盆地之一。最高峰位於東北邊陲的三縣崬,海拔標高 1232.9 米,最低點於南西邊緣綿江出境口視角,海拔標高 162 米。
境內按地形特徵可分為侵蝕構造低山丘陵地形、侵蝕構造地形,河谷侵蝕堆積地形和侵蝕地貌類型。其中,以丘陵地形為主,面積1967.85平方公里,占總土地面積的80.35%,山地面積243.89平方公里,占總土地面積的9.96%,崗地平原面積237.26平方公里,占總土地面積的9.69%。崗地平原地區是瑞金村鎮集中地區,城區地處綿江河與古城河交匯處,屬河谷侵蝕堆積地形,三面環山(向東北方向敞開)的盆地。
土壤
瑞金境內山地以紅壤為主,其母質為第四系紅粘土,變質岩系,花崗岩及紅色砂礫岩;其次為紫色土及棕色石灰土。前者母質為紫色砂頁岩,後者為石灰岩;此外還有山地黃壤,多為變質岩及花崗岩風化物。分為4個土類、6個亞類、11個土屬、18個土種、19個變種。變質岩系的千枚岩、石英砂岩等風化物及花崗岩風化物發育成紅壤,分布於高丘陵及山地;紅色砂礫岩風化物發育成紅壤,分布於低丘陵;紅土性紅壤分布於緩坡地及崗地;紫色土與棕色石灰土廣布低丘陵,常與紅土性紅壤及紅砂岩紅壤成復式分布;山地黃壤分布於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紅土性紅壤侵蝕不烈,宜於農墾;紫色土及一部分紅砂岩紅壤,侵蝕劇烈,急待採取水土保持;變質岩及花崗岩紅壤侵蝕輕,多為針、闊葉林地,或覆蓋有灌叢草類,土表層有厚薄不一的腐殖質層,且土層深厚,宜農宜林。
水文
境內水域屬貢江水域。瑞金境內地表水資源豐富,但由於境內河流都屬山區性河流,豐枯年徑流量比懸殊大,開發利用困難較大。境內主幹河流有綿江河、九堡河、萬田河、梅江河、古城河等,流域總面積2449平方公里,另有36條支流。境內有水庫17座,儲水量1.98億立方米,境內地表水多年平均徑流總量21.156億立方米,每平方公里產水量86.39萬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37.49億立方米,最小年徑流量9.52立方米。
瑞金城區位於第四系沖積層上,主要為第四系砂礫石層孔隙水和白堊紀紅砂岩岩溶裂隙水,屬潛水,水位不深,是城區部分企業和居民生活生產用水的水源之一。
氣候
瑞金處華中氣候區與華南氣候區的過渡地帶,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境內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熱量豐富,雨水充沛,無霜期長。由於境內地形、地貌不同,盆地與山區氣候稍有差異。受季風影響,易產生水、旱、酷熱、凍害等天氣氣候災害。呈現出「春雨夏澇又有伏秋旱,夏熱冬暖又有霜冰凍」的氣候特徵。
氣溫
瑞金市四季分明:以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22℃為春秋季,22℃以上為夏季,10℃以下為冬季。瑞金市春季長為71天,夏季長達134天,秋季為61天,冬季為100天。
瑞金的春季,冷、暖、睛、雨變幻無常。俗語雲:「春天孩兒面,一天變三變」。春季從三月中旬開始,氣溫呈跳躍式回升。每當冷空氣入侵前後,氣溫日較差常達10℃以上,出現「一日南風三日曝,三日南風狗鑽灶」的天氣。春季還多陰雨,3—4月份的雨日平均大於18天,最長達22天(1969年2月18日-3月11日),有的年份還曾出現過「桃花汛」。
降水
瑞金的夏季降水集中,多洪澇災害。夏季始於五月中旬,九月下旬結束。春夏之交的4—6月是全年降水的集中期,為主汛期,其雨量常佔全年雨量的50%以上,雨日佔全年的56.6%,暴雨日數(日降水量≥50毫米以上)佔全年年65.5%。7-9月降水稀少,而出現高溫乾旱天氣(伏旱),極端最高氣溫達40.4℃,出現在2003年7月23日。
瑞金的秋季多旱。每年九月下旬到十一月下旬是瑞金的秋季。在一般情況下,秋季天高雲淡、乾旱少雨。但有的年份受台風環流影響也偶爾出現爛秋天氣。
瑞金的冬季始於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結束。該季度主要受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影響,其周期大約為一個星期左右。冷空氣影響前氣溫逐日升高,影響後氣溫下降並常伴有陰沉和雨雪天氣過程,但雨雪量不大。有些年份,冷空氣影響後,天氣轉晴,地面夜間輻射冷卻強烈,出現冰霜凍。極端最低達-6.5℃,出現在1991年12月29日積雪深度11厘米為最深。[4]
光照
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00小時,日照率43%,太陽總幅射量111.87千卡/cm2,光能利用率為2%,平均無霜期269天。
風向
城區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北偏北,夏季主導向為西南偏南。由於城區屬閉塞的盆地地形,風速小,靜風頻率大,大氣層相對穩定,冬季前後出現逆溫天氣的機率為全年最高,在逆溫天氣下,大氣中的氣體污染物不易擴散稀釋。

3. 自然資源屬性的資源屬性

自然資源是在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版未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自然資源權通常有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等門類。
自然資源是自然物,首先有自然方面的屬性。在人與自然關系的層次方面,自然資源基本上屬於第三層次和第四層次,擁有社會方面的屬性。

4. 地理要素包括哪些方面

地理要素包括:

1、圖的注記和顏色:地形圖上的文字、數字統稱為地形圖的注記。它將地理要素中的名稱、數量、意義等表示出來。

2、地物要素:地形圖上的居民地、工礦企業建築物、公共設施、獨立地物、道路及其附屬設施、管線和垣柵、水系及其附屬設施等均屬於地物要素。

3、地貌要素:地貌要素是地形圖最重要的地理要素之一,在地形圖上主要用等高線表示。等高線能精確地表示地面的高程和坡度,正確地反映出山頂、山背、山脊、山谷、鞍部等地貌形態。

地理要素是存在於地球表面的各種自然和社會經濟現象,以及它們的分布、聯系和時間變化等,是地圖的主體內容。地理要素根據其性質,可以分為自然地理要素和社會經濟要素兩大類。

(4)地理環境屬性擴展閱讀:

地理要素有一個典型的特徵即空間特徵,就是地理要素肯定存在於地理空間的某個位置,具有一定的空間形狀、空間分布以及彼此之間的相互空間關系。從地理要素的定義上不難發現,空間位置特徵、屬性特徵、空間關系特徵和時間特徵是地理要素的四個基本特徵。

地理要素總是存在於地球表面的某個位置,並具有一定的空間形態和幾何分布,這些特徵稱為地理要素的空間位置特徵,通常把地球表面抽象成一定的坐標系,在其中表達地理要素的空間位置。地理要素的空間位置即是其位於坐標系中的位置。

由地球表面抽象出來的坐標系可以是地理坐標的經緯度、空間直角坐標系、平面直角坐標系或極坐標系等。空間位置特徵有時候也稱為地理要素的幾何圖形特徵,包括地理要素的位置、形狀、大小和空間分布狀況等。

5. 自然環境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環境具抄有三個最基本的特徵:整襲體性、區域性、變動性。

1、整體性――指環境的各個組成部分和要素之間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2、環境的區域性――在於各個不同層次或不同空間的地域,其結構方式、組成程序、能量物質流動規模和途徑、穩定程度等都具有相對的特殊性,從而顯示出區域的特徵。

3、環境的變動性――是指在自然和人類社會行為的共同作用下,環境的內部結構和外在狀態始終處於不斷變化的過程中

4、開放性——指環境是一個開放系統,有物質和能量的輸入和輸出。

5、有限性——環境為人類發展提供的資源都不是用之不竭的;環境對污染的容納量野不是無限的。

6、綜合性——自然環境已不是純粹的天然環境,而是綜合了一定的社會因素。

7、可調節性——自然環境是高度復雜的系統,當人類作用引起的環境結構與狀態改變部超過一定限度時,環境系統的調節功能可以使這些改變逐漸消失,使其結構和功能恢復原貌。

6. 自然資源屬性主要包括什麼

自然屬性包括組成、結構、功能和邊界等自然資源系統的狀態、關系等所具有的整體性、層次性、周期性、地域性等特性。社會屬性是指自然資源作為人類社會生產的勞動手段和勞動對象的性質。

從屬性看:氣候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

從性質分: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可更新資源和非可更新資源)。

在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自然資源通常有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等門類。

首先有自然方面的屬性。在人與自然關系的層次方面,自然資源基本上屬於第三層次和第四層次,擁有社會方面的屬性。

(6)地理環境屬性擴展閱讀:

自然資源有整體性、有限性、多用性、區域性、發生上的差異性等自然屬性。

(1)整體性。各個自然資源要素有不同程度的相互聯系,形成有機整體。

(2)有限性。自然資源的規模和容量有一定限度。有限性決定自然資源的可壟斷性,決定自然資源有絕對地租;決定對自然資源必須合理開發利用。如果規模是無限的,就不稱為自然資源了。

(3)多用性。大部分自然資源有多種用途。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自然資源的用途在發展。以河流資源為例,首先出現泄洪、排水、補給地下水功能,接著出現捕魚功能。農業社會出現灌溉、運輸功能。工業社會出現發電功能。

(4)區域性。自然資源的空間分布很不平衡。有的地區富集,有的地區貧乏。自然資源空間分布不平衡決定了自然資源在地域間的流通和調劑。在國際貿易中,石油等自然資源是最重要進出口單項物資。

(5)發生上的差異性。每類自然資源都按特定的方式發生、變化。

7. 自然屬性

雲峰山自然保護區是潮白河水系重要的水源發源地,也是密雲縣水庫重要的水源涵養林保護地。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資源豐富,同時還具有多樣的文化和旅遊資源。

1. 2. 1 土地資源

雲峰山保護區位於北京的北部山區,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境內多山地和丘陵,植被以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為主。據 2003 年資料統計,保護區內林 地 占 總 面 積 的87. 05% ,其中成 林 地 占 25. 04% ,灌 木 林 地 4. 82% ,疏 林 地8. 94% ,幼林地 31. 59% 。由此可見,保護區內幼林較多,生態系統還不夠完善、穩定。除林地之外,在區域內三條主要河流谷地中有少量的果園地和農耕地,占總面積的 4. 79%,水域面積約占 1. 53%。此外,還有少量的草地、交通用地、難用地和居住用地等 ( 表 1. 1) 。

表 1. 1 雲峰山自然保護區土地利用類型統計表

1. 2. 2 生態系統的典型性

自然保護區的典型性一般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特徵兩個方面。雲峰山保護區處在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區,境內多山地和丘陵,植被是典型的暖溫帶落葉闊葉林類型,多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動物區系屬於古北界東北亞界華北區黃淮平原亞區。該區由於農業開發較早,人類活動頻繁,動物區系較為貧乏,優勢成分是適應於農耕環境包括田間疏林的種類。獸類最普遍的是田間活動的小型嚙齒類動物,如黑線倉鼠 ( Cricetulus barabensis) 、黑線姬鼠 ( Apodemus agrarius) 、小家鼠 ( Mus musculus) 等,鳥類則多以山區小型林鳥和伴人鳥類為主,如山雀類、鵐類、鴝類等。

1. 2. 3 生物的多樣性

保護區具有典型的暖溫帶特徵,區域內生境類型多樣,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幼林、草地、水域、耕地、果園地、住宅地等,多樣的生境造就了多樣的物種。據初步統計,保護區共有植物 880 多種,分屬於 118 科 448 屬,其中蕨類植物 15 科24 屬 56 種,裸子植物 2 科 5 屬 6 種,被子植物 101 科 419 屬826 種; 重點保護植物有穿龍薯蕷、野大豆、核桃楸和手參等蘭科植物。植物總數約佔全國植物總數的 3%,當中的種子植物也佔到了全國種子植物總數的 3%。根據調查和以往資料分析,保護區內有陸棲脊椎動物 210 種,分別為哺乳動物 6 目 16 科 32種,鳥類 14 目 37 科 162 種,爬行動物 3 目 6 科 10 種,兩棲動物1 目3 科6 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兩種,二級保護動物22 種。另外,保護區內昆蟲資源也非常豐富,雖然未進行全面調查,但據專家估計可達到 2500 ~3000 種。

1. 2. 4 生態系統的脆弱性

脆弱性是指保護區的物種、群落、生境、生態系統及景觀對環境變化內在的敏感程度。保護區對生態環境的變化越敏感,則標志著其脆弱性越大,穩定性越差,越需要給予足夠的保護。雲峰山保護區地處華北地區石質山區,土層較薄,土壤較貧瘠。因此,生態系統對外界干擾的緩沖能力較弱,植被發育不完善,人工幼林較多,山體土質疏鬆,水土容易流失。2004 年夏季的連續降雨,導致山區洪水暴發,沖毀了部分農田、道路,並淹死一人,造成了人員和財產的損失。

8. 分析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之間的關系。急!!!!!!!要求字數一千以上,越多越好。

一、自然地理環境的物質組成、能量組成和要素組成
自然地理環境是一個龐大的物質系統。其組成包括:自然地理環境的各種物質、各種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質運動所構成的各種動態體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環境的物質組成,可能包括著地球所有的化學元素種類。然而本節的討論將不過細地涉及各種地球元素,而僅以宏觀的角度著眼於那些具有地域結構意義的物質成分及其構成的物質系統。
從上述觀念出發,可以把自然地理環境的物質成分概括為四大類,即固態的岩石、液態的水、氣態的空氣和活質有機體。它們是自然地理環境最基本的組成成分。這四類物質成分相互聯系、相互滲透,普遍存在於自然地理環境中,並各以自己為主體構成了下列自然地理環境的四個基本地圈。
(l)對流圈。大氣圈底部對流運動最顯著的大氣圈層,主要由氣態物質組成。這里集中了整個大氣質量的3/4和幾乎全部水汽。它的下界是海陸表面,上界隨緯度、季節及其他條件不同而不同。根據觀測,對流層的平均厚度在低緯度為17—18公里,在中緯度為10—12公里,在高緯度為8—9公里。一般夏季厚而冬季薄。
(2)水圈。地球表層水體的總稱,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澤、冰川和地下水。其中海洋面積最為寬廣,佔地球表面積的70.8%,平均深度3.8公里。水圈總體積約13.7億立方公里(其中陸地水僅佔2.8%)。
(3)沉積岩石圈。亦稱成層岩石圈,地殼(及岩石圈)的上層,主要由沉積岩構成,包括火成岩和變質岩等岩類。沉積岩石圈的厚度是不均勻的,平均約有5公里。它的最上面往往覆蓋著一層風化殼及土壤(達幾十米),後兩者是前者的派生自然體。一般地說,沉積岩石圈位於氣圈和水圈之下,露出在水圈之上的部分即構成陸地。
(4)生物圈。地表生命有機體及其生活領域的總稱,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三大類。地球生物的活動和影響范圍雖然包括了對流層、水圈和沉積岩石圈,但主要集中在這三個無機圈層很薄的接觸帶中。組成生物圈的有機體的總質量約有1013噸,其中又以植物為主,它佔了有機體總質量的99%。
自然地理環境的能量組成,主要包括太陽輻射、地球內能以及潮汐能等等。其中以太陽輻射和地球內能(地熱能及重力能)為最重要,它們共同支配著自然地理環境內部的物質運動。上述各種能量均來自自然地理環境外部,構成為影響自然地理環境的外部因素。
自然地理環境的要素組成,包括地貌、氣候、水文、土壤和生物。它們是自然地理環境四種基本組成成分在能量的支配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各種自然地理動態的物質體系。它們既是物質的,又是動態的。如果說自然地理環境的物質組成強調物質實體的一面,則自然地理環境的要素組成更強調物質的運動方面。
地貌是固體地殼的表面形態。作為形態,地貌與組成它的岩石有著密切的依存關系,兩者共同構成為岩石地貌復合體。地貌是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它們蘊含著外力)和岩石圈(蘊含著內力)相互作用的結果。但是,地貌要素反過來又影響著其他各個要素的發展。因為地貌是大氣、水和生物作用的場所,地表形態的差異必然引起各種自然地理過程和現象的變化。因此,岩石地貌復合體是自然地理環境要素組成的基本部分。
氣候是長期的大氣狀態和大氣現象的綜合。它是最活躍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大氣蘊含著最終來自太陽的熱能,它的物理過程首先支配著地表的熱量平衡,同時支配著海陸間的水分循環,從而影響了生物分布和陸地水文網的分布,以及它們的動態。風化殼和土壤覆蓋層的形成,受著大氣過程各種作用的影響。大氣過程還是各種地貌的外營力。
水文也是最活躍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水體所起的一種重要的環境作用,在於其潛熱特性。巨大的水體(如海洋)貯藏著大量的熱能。水與大氣相互聯系,決定著自然地理環境中水熱的配置。地球重力賦予水一定的功能,使之起著某種對地表形態的塑造作用。水還滋養著整個地球的生物界,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因此,各種水文過程實質成為自然地理環境內部相互聯系的紐帶。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環境派生的自然體,也是它的一個組成要素。土壤以不完全連續的狀態存在於地球表層(可稱為土壤圈或土被)。它的空間位置正處在四個基本地圈緊密交接的地帶。在整個自然地理環境中,土壤是結合無機界和有機界的樞紐,是聯系各自然地理要素的關鍵環節。
生物是行星地球的特殊物質,作為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它也起著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無機物合成有機物質,同時又把所截獲的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而貯藏於有機物質中。通過食物鏈的聯系,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共同改造著周圍環境。其作用表現在:改變大氣圈、水圈的組成,參與風化作用、土壤形成作用、地貌的改造、岩石和非金屬礦產的建造等等。人類作為生物的特殊部分,既有自然屬性的一面,又有社會屬性的一面。因此,在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中,人類起著十分特殊的作用。
總之,自然地理環境的各種物質成分在以太陽能和地球內能為主的各種環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種自然地理組成要素。每一組成要素都按著自身的規律存在和發展著,但是,其中沒有一個要素是孤立的。換言之,沒有一個要素不受其他要素的影響和給予其他要素以影響,因此,各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環境組成為一個特殊的物質體系。

9. 地理與自然環境概況

本節由牛平山執筆。牛平山,石家莊經濟學院。

一、自然地理概況

(一)地理位置與交通

泥河灣組地層廣泛分布於山西北部的大同盆地,河北西北部的陽原、蔚縣盆地及北京的延懷盆地。其中大同、陽原、蔚縣三盆地在第四紀時期曾一度為一個統一的大型湖盆,稱為廣義的「泥河灣盆地」。一般所稱的「泥河灣盆地」西起山西河北交界的許家窯遺址,東至陽原石匣里,南至蔚縣西合營,第四紀湖相沉積中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地點和舊石器遺址主要集中在這里。本書所指的「泥河灣盆地」或「泥河灣裂谷盆地」只限定在這個范圍內。為較全面了解「泥河灣盆地」及其周邊地區的自然地理和環境狀況,本節將涉及范圍擴大為廣義的「泥河灣盆地」。

廣義的「泥河灣盆地」大致在北緯39°00'~40°20',東經112°15'~115°10'范圍內。西部與北部以洪濤山、七峰山、采涼山、熊耳山等山地為界,南部和東部邊界有饅頭山、恆山、馬頭山、六棱山、白見坨、小五台山等環繞,總面積約9000km2(見圖1-1)。

盆地內交通方便,大秦鐵路貫穿全區,同蒲鐵路、懷(來)蔚(縣)鐵路、宣大高速公路、109、207國道等國家級、地方性鐵路、公路干線與鄉間公路構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可直達北京、呼和浩特、太原、石家莊、張家口、秦皇島等城市。

(二)氣象水文

泥河灣盆地屬東亞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氣候區,據陽原、蔚縣多年氣象資料統計,年平均氣溫6.0~7.3℃。冬季受勢力強大的蒙古高壓控制,盛行自大陸吹向海洋的寒冷而乾燥的冬季風,多寒潮天氣。最冷月為1月,月平均氣溫-11.5℃,極端最低氣溫-35.3℃。夏季多受太平洋高壓控制,但由於地處山區,地形多變,易形成不穩定對流,故多雷雨、冰雹。最熱月7月,月平均氣溫22.7℃,極端高氣溫38℃。春季乾旱,多見大風天氣,常因地面強烈的上升氣流捲起干鬆土壤而出現沙暴天氣,造成土壤水分、養分與細粒物質的流失。盆地內年平均降水量為360~420mm,最大降水量616.3mm,最小降水量224.0mm,且多集中於7~8月份。區內總的氣候特點是春季乾旱、夏季溫和、秋季涼爽、冬季寒冷;降水量少、乾燥度大、乾旱嚴重;年降水變率在24%左右;作物生長期適中。

永定河的一級支流———桑乾河是區內最大的河流,與其主幹支流渾河、黃水河、源子河、御河、壺流河等構成桑乾河水系。桑乾河發源於山西蘆芽山北端主峰之一的官涔山,向北東方向流經大同盆地,至冊田水庫以東進入陽原盆地,經石匣里東部峽谷流出盆地。據石匣里水文站資料,桑乾河多年平均徑流量16.78m3/s,最大流量1160m3/s(1967.8.11),最小流量0.024m3/s(1978.7.7)。

流經蔚縣盆地的壺流河發源於山西廣靈縣黑驢溝梁附近,經蔚縣盆地,自北水泉鎮附近進入陽原盆地,流經十餘公里,於陽原小渡口匯入桑乾河。多年平均流量4.92m3/s,最大流量347.0m3/s(1958.7.11),最小流量為零(1971.6.16)。

圖1-1 泥河灣盆地地理交通位置圖

桑乾河水系具有我國北方河流的共有特點,即由於夏季多雨,降水集中,往往形成含沙量較高的短期洪流,易形成河水泛濫;冬春季節乾旱,流量大為降低,甚至形成枯期斷流。因此,塑造出寬闊的漫灘與窄淺的河床地貌,發育有曲流河床。

(三)前第四紀地質與地貌概況

泥河灣盆地地處汾渭斷陷構造盆地之北部,周圍山巒起伏。北部為陰山余脈,除個別山峰外,分水嶺海拔大多在2000m以下。南部為太行山北端的恆山山脈(包括小五台山),山峰多在2000m以上,其中小五台山最高峰海拔為2882m(東台)。中部河谷地區海拔多在800m以上,最低為780m。河谷與周圍山地之間高差多在500~1000m之間,極端高差近2100m。盆地中第四紀地層分布高度在北部山前可達海拔標高1200m左右,其餘地區大多在1100~1000m以下。

盆地周圍基岩山地出露前第四紀的地層與岩石,自老而新主要有:①太古宇黑雲斜長片麻岩、斜長角閃片麻岩、花崗片麻岩、斜長角閃岩、角閃岩、混合岩及大理岩等;②元古宇長城系、薊縣系的頁岩、海綠石頁岩、石英砂岩、燧石結核(或條帶)白雲岩、白雲質灰岩、硅質灰岩、細晶灰岩、燧石條帶灰岩、泥質白雲岩等;③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的角礫岩、礫岩、砂岩、頁岩、黏土岩、含煤岩系、竹葉狀灰岩、鮞狀灰岩、白雲質灰岩、結晶灰岩、含燧石白雲質灰岩等;④中生界侏羅系、白堊系的礫岩、砂岩、角礫岩、黏土岩、含煤岩系、安山岩、凝灰岩、安山集塊岩、流紋岩、粗面岩等;⑤零星分布的不同時期侵入的花崗岩、閃長岩、正長岩、輝綠岩、輝長岩、正長斑岩、石英斑岩等侵入岩體和新生界古近系玄武岩等。

二、現代生態環境概況

(一)水資源與水化學環境特徵

由於地處半乾旱氣候帶,盆地內水資源總體比較短缺,且分布不均。桑乾河及其主幹支流是匯聚區內地表水的主要河流,這些河谷地區地表水資源較為豐富,其他地區則比較貧乏。經測算表明,盆地多年平均接受大氣降水水資源量在3.24×109~3.78×109m3/a之間。其中陽原盆地多年平均降水水資源量為7.54×108m3/a,自產徑流量0.655×108m3/a,外來入境水量1.07×109m3/a,出境水資源量1.09×109m3/a,地下水可開采量約0.32×108m3/a。

陽原盆地東部至蔚縣盆地東窯子頭以北地區的水化學特徵,基本代表了泥河灣盆地東部的現代水環境特徵。據作者2005~2006年對這一地區的調查,錢家沙窪和石匣里水文站多年監測資料反映,地表水化學類型為HCO3-Ca和HCO3-Na型。據18處取樣點資料顯示,區內地下水化學類型比較復雜,依據舒卡列夫分類,盆地東部地下水水化學類型以HCO3-Na+Mg型為主,其次為HCO3+SO4-Na+Mg型和HCO3-Na型水。依據庫爾洛夫表達式所反映的地下水水化學陰離子組合類型以HCO3-SO4-Cl型和HCO3-Cl-SO4型為主;陽離子組合類型以Na-Mg-Ca型為主,其次為Mg-Na-Ca型。2005年測得的盆地東部地下水各化學組分平均含量見表1-1和表1-2。

表1-1 泥河灣盆地東部地下水各化學組分平均含量統計表(2005. 7)

表1-2 泥河灣盆地東部地下水各化學組分平均含量統計表(2005. 10)

(二)土壤

泥河灣盆地的土壤具有多成因成土母質,其中主要有分布於基岩出露地帶的殘坡積物,坡麓及山前地帶的坡洪積、洪沖積物,河川穀地的沖積物,黃土台地及盆地邊緣的黃土,桑乾河與壺流河兩岸岸坡地帶出露的湖河相堆積物等。

依據土壤發生學理論,綜合成土條件、成土特徵和土壤屬性,參照 「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劃分方法,經實地調查統計,泥河灣盆地東部的土壤具有淋溶土、半淋溶土、鈣層土、半水成土、初育土、鹽鹼土、人為土 7 個土綱。濕暖溫淋溶土、半濕暖溫半淋溶土、半乾旱溫鈣層土、淡半水成土、暗半水成土、土質初育土、石質初育土、鹽土、灌耕土、水稻土等 10 個亞綱,12 個土類、23 個亞類、41 個土屬、61 個土種 (見表1-3)。經測定,其中一些主要土種、土屬中養分含量和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見表1-4 和表1-5。

表1-3 泥河灣盆地及其周邊山地土壤類型統計表

續表

表1-4 泥河灣盆地東部一些主要土種各層位中養分平均含量統計表

(據牛平山等,2007)

表1-5 泥河灣盆地東部不同土屬中微量元素平均含量統計表

(三)植被與植物資源

1. 植被分布

泥河灣盆地植被具有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向溫帶半乾旱、乾旱草原過渡的特點。周邊山地以森林植被景觀為主,海拔 1200 ~1800 m 分布著以櫟、山地樺、楊、雜木林為主的落葉闊葉林 (間有溫性針葉油松林)。1600 ~2300 m 以白杄、青杄、臭冷杉、華北落葉松、白樺、棘皮樺等針闊葉混交林為主。2100 ~ 2500 m 為華北落葉松、白杄、青杄、臭冷杉等針葉林分布帶。2400 m 以上 (局部 2000 m 以上)分布有亞高山草甸。

在低山、黃土丘陵、溝梁台地、山麓地帶則廣泛分布著半乾旱、乾旱灌叢草原,其植被組成特點是: ①喜暖的亞洲中部草原成分在植被組成中起主導作用,如大針茅、長芒草、戈壁針茅等。②東亞區系中的一些耐旱成分佔較大的比重,如白羊草、中華委陵菜、達烏里胡枝子、多花胡枝子、鐵桿蒿等。③含有低山丘陵上的灌木種類: 如酸棗、綉線菊、小葉錦雞兒等。④常見草本植物較多,如羊茅、糙隱子草、羊草、百里香、花苜蓿、黃芩、乳漿大戟、茭蒿、線葉菊及農田雜草等。山前及河川穀地為廣闊的農業耕作區,自然植被較少。

2. 植物資源

泥河灣盆地植物種類較多,根據小五台山自然保護區、蔚縣和陽原縣植物資源初步調查資料統計,共發現野生高等植物 106 科,486 屬,1350 種。其中野生高等植物以草本植物為主 (草本 1109 種; 木本 241 種,占 17. 9% ),且多分布在近 20 科中 (占總數的71. 8% ~ 74. 4% )。其中菊、禾本、薔薇、豆、毛茛 5 科具有優勢地位,所含種數占總種數 40. 3% ~45. 6% (表1-6)。

表1-6 泥河灣盆地及其南部山地主要植物 20 科統計表

三、社會經濟概況

廣義的泥河灣盆地隸屬山西省大同、朔州與河北省張家口 3 市所轄,其中主要包括大同和朔州市區,山陰、懷仁、大同、陽原縣的全部和應縣、渾源、左雲、陽高、蔚縣的大部或一部分。

(一)礦產資源概況

盆地及其周邊山地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 (僅陽原的不完全統計,已探明的礦種就達 55 種以上)。在已探明的礦產中煤炭資源最為豐富,其中的大同煤炭聞名於世,蔚縣煤炭全國知名。此外,鐵、錳、銅、鋅、鉬、磷、石墨、高嶺土、膨潤土、石灰石、大理石等礦產均比較豐富。

(二)工農業生產概況

區內以煤炭工業為支柱性產業,圍繞煤炭工業的運輸業、化工、電力等工業企業均占

有重要地位。此外,建材、機械製造、建築、食品加工、醫葯、釀造、造紙、陶瓷、地毯、皮毛加工等工業產業和工藝加工業也比較發達,有關鄉鎮、村辦和個體企業發展迅速。

除大同與朔州市區外,各縣土地資源豐富,以農為主,人均佔有可耕地面積較大。如陽原盆地,農業人口密度較小 (平均不足 140 人/km2),人均佔有耕地面積約 0. 26 hm2(3. 9 畝)。

區內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穀子、黍子、高粱、豆類、馬鈴薯,少量小麥、水稻等。主要經濟作物為油料、向日葵、蔬菜、瓜類等。隨著農業現代化技術的發展,城鎮郊區和河川穀地的蔬菜基地正在不斷擴展,良種和各地土特產生產基地正在形成。如近年桑乾河河谷的化稍營至石匣里河段形成的蔬菜生產基地,以西芹為主的一些優種蔬菜正在成為該區的名優特產,銷往各地。在壺流河河谷地帶,培養玉米良種為當地農民的特長,使該區成為定點玉米良種培養基地。盆地東部黃土台地及黃土溝梁地帶,採取引進和當地培養的方式培育的杏樹林地,正在形成杏扁基地。此外,林業中蘋果、桃、李、梨等鮮果經濟林發展較快,防護林和水保灌木林及畜牧業等均有一定的發展。

(三)文化與旅遊

泥河灣盆地既蘊藏著歷史久遠而豐富的史前人類文化,又保存著豐富多彩的古代與現代文明,使自然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已經形成和潛在的旅遊資源無可估量。其中聞名於世的雲岡石窟就坐落於盆地的西北側,我國 「五嶽」中之北嶽恆山名勝區位於盆地南側渾源縣境內。此外,區內著名的人文與自然旅遊景區、景點還有大同市的華嚴寺、普化寺、九龍壁、觀音堂,渾源的懸空寺、永安寺、千佛嶺,大同縣的第四紀火山地質遺跡,朔州市朔城區的梵王寺墓群、凈土寺、平朔漢墓群,山陰的舊廣武古城、廣武漢墓群,懷仁的金沙灘墓群、華嚴寺磚塔、丹陽王墓,應縣的木塔、文殊寺、永鎮寺,蔚縣空中草原、小五台山、飛狐峪、蔚州古城、西古堡、華嚴寺、代王城、重台寺、民間社火及剪紙藝術,盆地中眾多的史前人類文化遺跡等。這些景區、景點是泥河灣盆地及其周邊重要的旅遊資源。

10. 威海的地理環境

威海市屬於北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都較明顯。與同緯度的內陸地區相比,具有雨水豐富、年溫適中、氣候溫和的特點。威海市大陸度為54.1%,由於瀕臨黃海,受海洋的調節作用,表現出春冷、夏涼、秋暖、冬溫,晝夜溫差小、無霜期長、大風多和濕度大等海洋性氣候特點。
春季
(3—5月)暖空氣開始活躍,但冷空氣還有相當勢力,造成高低氣壓系流移動、交替頻繁,引起氣候多變。4至5月份,南北大風交替出現,為全年大風多、強度大的月份。溫度低且回升慢,與內陸同緯度地區相比,低2—3℃,季節推遲約半個月。由於暖濕空氣尚不能大量輸送過來,所以降水量仍較少,只佔年總降水量14%。由於大風多,降水量小,蒸發大,經常造成春旱。
夏季
(6-8月)由於受海洋的調節作用,溫度偏低。6-7月份,比內陸同緯度低3-4℃,8月份低1℃,涼爽宜人的氣候,使威海市成為著名的避暑勝地。全年以8月份溫度最高,年極端最高溫度出現在7、8兩月。由於太平洋高壓加強北上,夏季季風開始,多為3-4級南到東南風,有利於暖濕空氣北上,因而降水多,濕度大,降水量佔全年的59%。6月末7月初進入汛期,9月上旬結束,暴雨集中出現在7、8月和9月上旬,暴雨次數頻繁,往往形成洪澇,但有的年份,由於太平洋高壓控制,山東半島穩定少動,造成高溫高濕悶熱天氣,形成短期夏旱。由於大氣環流的引導,太平洋台風北上,往往造成暴雨和大風天氣。
秋季
(9—11月)初秋,北方冷空氣開始活躍,但暖濕空氣還有一定勢力,所以9月上旬降雨仍較多,有時出現陰雨連綿的天氣,還可能受到台風的侵襲。秋季總降水量佔全年的23%,多集中在9月份。9月下旬到10月,北方冷空氣加強,暖濕空氣明顯衰退。整個秋季溫度偏高,與內陸同緯度地區相比,9月份稍高,10—11月高1—2℃。從10月份起,多晴好天氣,秋高氣爽,風和日麗,能見度最佳,但往往出現秋旱。從11月中旬起,強大的蒙古高壓開始建立,冷空氣開始活躍,每旬氣溫以相差3℃的幅度迅速下降,北向大風次數增多,冬季季風逐步明顯。
冬季
(12—2月)受強大蒙古高壓控制,不斷有冷空氣爆發南下,氣候乾燥寒冷,多偏北風。威海市與煙台市素有雪窩之稱,1月份為全年最冷月份,年極端最低溫度一般出現在1月或2月上旬。整個冬季溫度比內陸同緯度地區偏高2℃,且晝夜溫差小。季降水量為全年最少,佔全年5%。從12月下旬起,由於受海洋作用影響,造成地方性的陰、雪天氣增多,雨雪量比內陸同緯度地區多3倍以上,日照時數偏少。 威海市位於山東省膠北斷塊隆起的東端,其南側與膠萊坳陷的東部邊緣接壤。境內出露地層自老至新有晚太古界的膠東群、中生界上侏羅系萊陽組和白堊系下統青山組及新生界第四系。褶皺構造有乳山—威海復背斜,其軸在乳山台依,向北東經昆嵛山主峰、汪疃、羊亭,在田村傾沒,軸向北東。斷裂構造有近南北向的雙島斷裂,北北東向的金牛山斷裂和老母豬河斷裂,北東向的牟平—即墨斷裂(跡經乳山西部),北西向的望島斷裂、海埠—神道口斷裂、俚島—海西頭斷裂。岩漿岩主要有元古代的昆嵛山岩體和文登岩體及中生代燕山晚期艾山階段的偉德山岩體和石島岩體、嶗山階段的槎山岩體和龍須島岩體。
威海市屬起伏緩和、谷寬坡緩的波狀丘陵區。區內除昆嵛山主峰泰礴頂海拔高度923米以外,其他山地丘陵都在700米以下,大部分為200米~300米的波狀丘陵,坡度在25度以下。山體主要由花崗閃長岩構成,山基表面多為風化殘積物形成的棕壤性土,土層覆蓋較薄,但土壤通透性好。山丘中谷地多開闊,多平谷;平原多為濱海平原和山前傾斜平原。其中,低山占土地總面積的15.77%,丘陵佔52.38%,平原佔27.56%,島嶼佔0.28%,灘塗佔4.01%。河網密布,河流暢通,地表排水良好。地勢中部高,山脈呈東西走向,水系由脊背向南北流入大海。北東南三面環海,海岸類型屬於港灣海岸,海岸線曲折,岬灣交錯,多港灣、島嶼。 威海市土壤類型有棕壤、潮土、鹽土、風沙土、褐土、水稻土、山地草甸土,共7個土類。依其各自的發育程度、附加成土過程和土壤屬性,又分為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白漿化棕壤、潮土、鹽化潮土、褐土、濱海鹽土、流動風沙土、半固定風沙土、固定風沙土、潛育水稻土、山地草甸土13個亞類、18個土屬、153個土種。
棕壤土類是威海市分布最廣、面積最大的土類,遍及威海市的山丘地區,占土壤總面積的83.5%。潮土類為威海市第二位的分布土類,占土壤總面積的13.2%。 威海海域廣闊,淺海和潮間帶有豐富的生物資源。據資料統計,威海市海域平均生物量為353克/平方米,平均生物密度586個/平方米;有生物資源779種,其中,動物647種,植物132種。動物中,魚類主要有大黃魚、小黃魚、梭魚、鯔魚、鱸魚、鮁魚、青鱗魚、太平洋鯡魚、鯧魚、黃姑、比目魚等100餘種;蝦蟹類主要有鷹爪蝦、對蝦、毛蝦、脊尾白蝦、三疣梭子蟹等;貝類主要有櫛孔扇貝、鮑魚、泥蚶、菲律賓蛤仔、文蛤、毛蚶、魁蚶、牡蠣、中國蛤蜊、四角蛤蜊、貽貝、青蛤等;棘皮類中有刺參、海蜇、馬糞海膽、海星等。植物中,藻類主要有海帶、裙帶菜、石花菜、條斑紫菜、大葉藻等。
陸生野生哺乳動物有梅花鹿、狐狸、豹貓、獾、黃鼬、刺蝟、野兔、蝙蝠等。鳥類已查到250種,其中候鳥、旅鳥佔70%以上,留鳥種類較少。列入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一級的有梅花鹿、中華秋沙鴨、金雕、黑鸛4種,二級的有大天鵝、鴛鴦、灰鶴、蒼鷹等12種;其餘鳥類及狐狸、豹貓、獾、黃鼬、刺蝟等列入山東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野生經濟植物70科248種,如車前、地黃、天麻、黃芩、遠志、半夏等;野生牧草12科92種,如馬唐、黃背草、白茅草等;木本植物70科457種,其中喬木315種,如黑松、刺槐、麻櫟、法桐、蘋果、梨、桃、銀杏、板栗等;灌木112種,如紫穗槐、胡枝子等;藤本30種,如葛藤、紫藤、蔓荊、爬牆虎等。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大豆等。
地區特產:崮山無花果、榮成黃桃、乳山陽梨、膠東參、海膽、鮑魚。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