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西的地理位置優越性
山西省地處我國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地帶,東鄰河北,西界陝西,南接河南,北連內蒙古自治區。 山西的地理坐標為北緯34°36′——40°44′,東經110°15′——114°32′。 山西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黃河為塹,北抵綿綿長城腳下。因外河而內山,故有「表裡山河」的美稱。
山西地理環境的特點
第一,地形完固。西、南兩邊為黃河天塹,東邊是太行山,北邊為長城、沙漠戈壁,憑山控水,據高負險,自古就有「表裡河山」之譽,號稱「最為頑固」。
第二,物產豐富齊備。具備了農業社會生產、生活所需的所有資源,如:糧、棉、絲、鹽、鐵、煤、馬、木材等。正是「北收代馬之用,南資鹽池之利」。
第三,處在農耕生產方式和游牧生產方式的交互地帶。中國的農業生產方式大致分為三種:北部游牧,中部農耕,南部游耕。山西處在農耕生產方式和游牧生產方式的交互地帶。
第四,處在漢族和游牧少數民族的交互融合地帶。長期與北部的匈奴、蒙古族交互並存。
第五,與首都相鄰。唐朝以前,首都主要在西安;五代以後,首都主要在北京。六大古都依次為北京、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山西處在北京與西安、洛陽之間,這種屢在首都附近的政治地理特點,是其他任何一個省份所不具備的。
經濟、政治、文化影響
(一)經濟影響
——鑄就晉商。晉商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山西具有鹽糧鐵等資源的原因。同時,與明代北部邊防形勢以及山西的軍事地理位置直接相關。另外,還和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錯居雜處,在經濟上具有較強的互補性有關。
——能源重化工基地。由於煤鐵等資源豐富,建國後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成為能源重化工基地。
(二)政治影響
——與中央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覺性強。長期比鄰首都,與中央政府的聯系緊密。
——首都安危之所系。離首都近,對首都的安危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歷代王朝都注重山西地區的軍事建設,屯駐重兵,委任重臣,儲糧備邊,使山西成為王朝的軍事重鎮。
——治世之重鎮,亂世之強藩。山西是游牧鐵騎南下中原的必經之地,當中央政權強大時,這里是保國安民的戰略據點;一旦政權衰弱崩潰,手握重兵的將軍往往趁機割據一方。在分裂時期建立割據政權有:東晉十六國時期,公元304年,忻縣人劉淵在離石建漢國,是十六國中建立最早的政權。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51年,劉崇在太原登上皇位,建立漢國,史稱北漢,是十國中唯一一個在北方的割據政權。民國時期,閻錫山統治山西38年之久,這在眾多軍閥中是僅見的。
——社會秩序較好。人民生存相對容易,加上中庸、忍耐的性格,歷史上未成為過大的農民起義的發源地。
(三)文化影響
—— 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處在黃河中下游的晉南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作物的生長和人類的生活。黃土高原和游黃土沖積的平原土壤疏鬆,在生產工具簡單、鐵器還未運用的情況下,易於清除天然植被和開墾耕種,是當時自然環境最優越的地方,歷史傳說中的「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山西西南部,山西地區成為中華民族地發祥地。
——文化旅遊資源豐富。作為我國古代文名的重要策源地,遺留下許多豐富的古建築,由於氣候比較乾燥,較少受到戰火的破壞,現存的元代以前的古建築佔全國的70%以上,加上明清大院,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
——民間藝術寶庫。人的流動性小,交往少,文藝孤立發展,特色鮮明,因而成為中國北方戲曲的搖籃,民歌的海洋,民間舞蹈之鄉,民間美術也豐富多彩。
三晉文化的特點
山西地理環境的特點,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了三晉文化的特點。
三晉文化的特點,劉緯毅先生歸納為四,即民族融合性、兼容並包性、地域差異性和黜華尚實性。李元慶先生從三晉古文化發展的自身層面上概括出兩個最本質、最重要的特點:其一,順時應變的革新精神;其二,兼容並蓄的開放態勢。在與其他地域文化結合時,具有滲透性和適應性;在遭受外來文化沖擊時,表現出保守性和封閉性。
可以說,有兩個特徵與三晉文化伴隨始終,其一為務實求是,其二為豁達開放。正因為務實求是,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法家及其思想才興起於三晉,同時形成山西人勤儉尚質、固執保守的特點;因為其豁達開放,才有不同民族持續不斷的文化交流,才有三晉文化對周邊文化區域持續不斷的擴散和影響。
2. 山西省是我國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開發和利用煤炭資源直接影響到山西省乃至全國的可持續發展。讀圖,結合
(1)地理來位置:地處我國中部地源帶,鄰近工業城市,輸煤輸電距離近。市場方面:我國經濟發展迅速,能源消費量大,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市場廣闊。交通方面:位置適中,外運條件好。(3分) (2)輸煤—成本高,附加值低,效益低。 輸電—成本低,附加值高,效益好;加劇當地環境污染,消耗大量的水資源。(6分)
3. 高中地理:對山西省煤炭區域能源開發和產業發展不利的自然因素有哪些
山西能源來基地建設的內容自:①擴大煤炭開采量②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三條外運鐵路主幹線(大秦線、神黃線、焦日線)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 不利的自然因素有 1、外運能力差; 2、煤炭儲存地質復雜:影響煤炭開采量; 3、自然環境得不到保護:煤炭中含有多種有毒、有害物質。煤炭的加工轉換必須考慮環境保護問題。
4. 山西省旅遊資源開發的優勢及不利條件
山西悠久的中原文化肯定是首位的,比如陽泉藏山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有《史記》專里記載屬的趙氏孤兒藏身地,其次,山西地理位置優越,是南北要沖,再有,山西旅遊資源豐富,景點遍布全省各地,各資遊玩觀賞的地方不勝枚舉。有這些足可以說明山西是旅遊大省了。
5. 資源跨區域調配對沿線地區有哪些不利影響
西氣東輸 中國西部地區的塔里木,柴達木,陝西,甘肅,寧夏和四川盆地包含的2600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資源,約佔全國陸上天然氣資源的87%。特別是塔里木盆地,新疆,超過80,0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資源量,占該國的天然氣資源總量的22%。庫車地區的?塔里木盆地北部超過200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資源,這是最富有的天然氣資源,在塔里木盆地地區,形成一個世界級天然氣領域的發展潛力。塔里木盆地發現的天然氣,中國已成為一個大國後,俄羅斯,卡達,沙烏地阿拉伯和其他國家的天然氣。 「西氣東輸管道工程相結合,採取干支,配套建設管道燃氣輸送12億立方米的年規模設計的,該項目預計投資120億元人民幣,上游氣田發展,主幹管道鋪設和城市管網總投資超過300億元人民幣。在2000-2001年,該項目已經開始動工,將在2007年全面完成。是一家天然氣管道是中國目前最長,規模最大的直徑,最大的投資的最大氣體傳輸容量,在最復雜的建設條件。的西氣東輸天然氣管道項目的實施,有利於促進中國的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帶動共同的經濟發展,東部和西部地區,以提高生活質量的長江三角洲及管道沿線地區,有效的空氣污染,本項目的實施,西部地區的大開發,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創造了條件促進和加快經濟發展的新疆和西部地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西到東
是在西部地區的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之一,三在西部地區發展的標志性工程,從西到東最大的投資項目金額。西氣東輸2001至2010年,總投資526.5億元(不包括三峽電站)。西到東可形容為「無處不在」的在中國境內,並在同一時間啟動該項目,因為它是前所未有的,單個項目的規模是罕見的,這種大規模的電網建設中的建設的歷史中國的力量,也從未有。顧名思義,從西到東的重點上的「發送」發送必要的渠道。從西到東,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將形成北部的模式,中,南三路送電。北線由內蒙古,陝西等省(區)到北中國電網輸電;中線由四川等省向中央中國,東亞中國電網;南線雲南南部,貴州,廣西和其他省(市,自治區)的傳輸。的偉大工程的西氣東輸,西部省份和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在新的歷史機遇,將改變東西部能源與經濟不平衡的。為了加快中國的能源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的東部地區,將發揮重要的作用。與其他標志性的作品,在西部大開發戰略,從西到東工程的特點,它是不是只是該項目在西部,東部地區該項目的一部分,充分體現了東部和協調發展提出了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共同戰略眼光的富人。 中國的能源資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不僅天然氣,石油,煤水電大多在中西部地區,在東部的部分的原數量的煤炭礦山和油田經過多年的開采,大部分的後備資源不足,在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是蓬勃發展的今天,在能源短缺已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特別是在事業的改革和開放的不斷發展,東部地區能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銳突出,目前已成為許多地方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的主要限制因素。為了緩解能源短缺矛盾,除了「西氣東輸」工程,「西電東送」是也是一個重要的措施比直接運輸的能源安全,可靠,清潔,便宜得多,因此,「第十個五年計劃」西電東送「項目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建設項目之一。 「西部到東」標志性的「西部大開發」項目。 「十五」,「西電東送」將形成北部,中部和南部的三路電源傳輸線:北線(Northern Line),內蒙古,陝西和其他省份的中國北方電網,五年後的北京,天津唐地區送電2.7億千瓦,到1000萬千瓦中國電網中國中部,東,南線雲南,貴州,廣西和其他省份的南部的傳輸,五年後中線由四川,重慶等省市向廣東送電。 「西氣東輸」也將促進中國裝備製造業,電力建設行業的發展,建材等行業。 山西煤炭外運 山西煤炭鐵路外運的北部,中部,南部三個交通走廊已基本形成。北京 - 包頭,大同 - 秦皇島,原北京中北通道,熊山西省,北內蒙古西部的煤炭外運任務;泰和漢石長鐵路通道中的,神黃鐵路,承擔中央和山西,陝西南部煤炭的外運任務;南通道的太焦,侯月線,承擔著山西中南部煤炭外運和侯西線引入的陝西部分的貨物運輸任務。晉中南地區煤炭生產銷售了約2/3的山西煤炭生產,煤炭外運佔全省的60%。的 山西在中部和南部的鐵路海項目主要是貨運和煤炭為主要任務,其出發點陸良縣河東煤礦是中國最大的煉焦煤生產基地。山西在中部和南部海域,跨越山西河東,汾霍,沁水,晉東南煤田,河南鶴壁礦區,山東兗州礦區和其他重要的煤焦油生產基地在中國,鐵路走廊建成後,可以大大緩解鐵路運輸的煤炭能源保障國家能源需求的壓力。
南水北調是緩解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北部的一個重大戰略項目。南中國洪水和北方乾旱,的南 - 到 - 北水導流工程通過跨流域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大大緩解的嚴重短缺,中國的水資源在北部和促進的協調發展的北及南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分東線,中線,西線三個調水線路。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在最高水平的青藏高原上,地形可以控制整個西北和華北地區,由於長江上游水的數量有限的,只為西北地區的上游和中游,黃河流域和中國北方補充的部分;中線工程從西邊的第三步,從中間到長江及其支流漢江引水,自流供水,大部分地區的黃黃淮海平原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位於第三階梯東部需要抽地勢北低。 想法?「聲東擊西」從20世紀50年代,經過幾十年的研究,總體布局南 - 確定為:從長江下游調水,以適應向西北,北方各地的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發展的需要。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相互連接的水資源在中國完成後,將構成四個水平和三個垂直,南北調配,東西互濟會「的總體格局。 引水工程緩解北京水資源的危機,天津,中國北方,北京,天津,河南,河北沿線城市生活,增加供水640十億立方米的工業增長30億立方米農業,大大提高了供水生態環境和投資環境,促進中國中部的經濟發展。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提高漢江防洪標准,以保障武漢市漢北平原的安全性。改道從長江下游,基本一步走一步京杭大運河提水北送黃黃淮海平原供水,天津的東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自20世紀50年代初,有設想,中國北方嚴重乾旱之後1972年,水利部組織。二十年來,由規劃辦公室的南方,淮河水利委員會,海河水利委員會,水利部,天津調查設計院和有關省市領導,部門協作進行了大量的勘測,設計和研究工作。 接收區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由於增加了水的用水需求??提供基本的保障,涵蓋地下水,能有效抑制所造成的惡化的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濕地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性。 中線工程引水長江河口地區北部灌區土壤鹽漬化等; 南水北調工程移民問題,對水文的影響中線工程漢江制度。引起變化的環境中,漢江,湖北武漢,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其生態影響的范圍超出了理解的「專家」。
6. 從地理位置、市場條件和交通三方面簡析山西省煤炭資源開發的優勢條件。
地理位置:平原地區 市場條件:臨近環渤海經濟區;北方多是煤電;京津唐工業區等,需求量大。交通:鐵路高速等四通八達的交通,為煤炭運輸提供便利條件。
7. 區域的地理位置對什麼影響大
區域的地理位置對農業生產影響最大。
緯度位置決定了內區域熱量的容多少,區域的海陸位置決定了區域降水的多少,因此區域的地理位置直接影響到區域的氣候特點。而氣候是農業生產中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氣候條件制約著一個區域農業的生產品種、耕作制度和生產季節等。 比如中國松嫩平原位於北緯43-48度,屬於溫帶季風氣候,發展旱作農業,作物只能一年一熟,主要農作物品種有春小麥、大豆、玉米、高粱等;而長江三角洲位於北緯30度附近,且臨海,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高,降水多,發展水田農業,作物一年兩熟到三熟,主要農作物品種有水稻、油菜、棉花等。
8. 山西省是我國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開發和利用煤炭資源直接影響到山西省乃至全國的可持續發展。(13分)材料
()鐵鋁煤炭煤炭—焦炭—化工(4分) (2)大秦線神黃線(2分) (3)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具有低灰、低磷、低硫、發熱量高;開采條件好,煤田多為中厚煤層,埋層淺,適於露天開采合大規模機械化開采。 (5分) (4) 一方面,立足優勢資源,對煤炭及原有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其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大力發展農業、輕紡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旅遊業,降低重化工業的比重。(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9. 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山西省是我國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開發和利用煤炭資源直接影響
(1)地理位置優越,位於我國中部地帶,鄰近京津塘(環渤海)工業區,輸煤、內電距離近;市場廣闊, 我國容經濟快速發展,能源消費量大,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炭為主;擁有多條海陸聯運通道,外運條件較 好。 (2)輸煤:優點——減輕本地區環境污染;缺點——附加值低,效益低;加大鐵路運輸壓力。輸電:優 點——附加值高,效益高;減輕鐵路的運輸壓力;缺點——造成當地環境污染,浪費水資源。 (3)破壞土地資源;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污染地下水;地表下沉,地下采空等。回填采空區; 保護土壤;進行復墾;植樹造林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