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藝術金陵琴派地理位置
⑴ 古琴有那些派系
什麼是琴派
百家爭鳴,對於學術的發展能夠起到很強的推動作用。琴文化自然也是如此。 琴文化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個性化的藝術,不同地域、不同師承的琴家的風格彼此都不相同。同一地域、同一師承的琴家的風格也是各有特點而不盡相同。同一曲目,不同的琴家就會有不同的理解,而形成不同的風格。 所以,在琴的領域,也同樣有流派之說。 所謂流派,是指學術、文藝方面的派別。 這里所說的派別,是指依照共同的義理或風格而探討學習的不同的群體。 琴文化領域,也和其他學術領域一樣,存在著多種藝術觀點和演奏風格。琴家們各自遵循某些共同琴道觀點和風格,而形成一定的琴家群體,就是所謂琴派。 同一琴派中的所謂共同特點,一般取決於地方色彩、師承淵源、本派所依據的傳譜、琴學觀點及基本演奏風格。
琴派是怎麼形成的
琴派是怎麼形成的呢?琴樂是人心靈的外在體現。不同琴家,對於琴文化的理解,自然也受其天資、性格、個人修養、思想境界、心理狀態的影響。隨著理解的不同,流露於指下,則神韻各異,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風格相近者,最終形成琴派,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琴派的形成,主要因素約可總結為三個,即:地域影響、師承影響、傳譜不同。
所謂地域影響,是指同一地域的琴家,便於尋師訪友,相互切磋琴藝,加之民風相近,性格往往相近。如此相互影響,較易形成默契,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風格,最終形成琴派。
所謂師承影響,是指卓越的琴學家,由於其深厚的造詣,獨樹一幟,得到大眾的仰慕,以致琴人相繼隨之學習。如此就形成了不同的師承體系。同一師承的琴家,遵循恩師的教導,往往對琴道的理解和演奏的風格相同或相近,最終形成琴派。
所謂傳譜不同,是指隨著琴譜的普及,不同琴家,依照不同的琴譜鑽研琴學。學習同一琴譜的琴家,則更易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風格,最終形成琴派。
自唐朝起,琴學流派就已見於著錄。如隋唐趙耶利所述:「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延,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時之俊。」
北宋時,亦有京師、兩浙、江西等流派,並有著錄評價說:「京師過於剛勁,江南失於輕浮,惟兩浙質而不野,文而不史。」
到了明朝,江、浙、閩派也有很大影響。如明朝劉珠所說:「習閩操者百無一二,習江操者十或三四,習浙操者十或六七。」
明末清初以後,至於現代,相繼又出現了「虞山」、「廣陵」、「浦城」、「泛川」、「九嶷」、「諸城」、「梅庵」、「嶺南」等著名琴派。
現代通訊技術發達、交通便利、文字音像資料較多,給於了現代琴家便利的學習條件,使之能夠廣求名師,研討琴學。所以,現代的琴文化領域,各琴派之間,得以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取長補短。因此,現代的很多琴家,都能吸取多派長處,形成自己獨立鮮明的風格。
浙派
派 名:浙派、浙譜、浙操 形成時期:南宋末年
創 始 人:郭沔(楚望) 主要風格:流暢清和。
代表人物: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夢吉、徐仲和等
代表琴曲:《瀟湘水雲》、《漁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
重要琴著:《琴操譜》(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譜》(金汝勵)、《琴學名言》(徐夢吉)、《梅雪窩刪潤琴譜》(徐仲和)、《梧崗琴譜》(黃獻)、《杏庄太音續譜》(蕭鸞)等。
虞山派
派 名:虞山派、熟派
形成時期:明末 創 始 人:嚴征(天池)
主要風格:清微淡遠,中正廣和。
代表人物:嚴天池、徐上瀛、吳景略等
代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瀟湘水雲》等 重要琴著:《松弦館琴譜》(嚴天池)、《大還閣琴譜》(徐上瀛)等。
廣陵派
派 名:廣陵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人:徐常遇等
主要風格:中正、跌宕、自由、悠遠。
代表人物:徐常遇、徐祜、徐祺、吳灴、秦維翰、釋空塵、孫紹 陶、張子謙、劉少椿等
代表琴曲:《龍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瀟湘水雲》、《廣陵散》等
重要琴著:《澄鑒堂琴譜》(徐常遇)、《五知齋琴譜》(徐祺)、《自遠堂琴譜》(吳灴)、《蕉庵琴譜》(秦維翰)、《枯木禪琴譜》(釋空塵)等。
浦城派
派 名:浦城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祝桐君
主要風格:指法細膩,瀟灑脫俗,疾緩有度。
代表人物:祝桐君、許漁樵、張鶴等。
代表琴曲:《漁樵問答》、《平沙落雁》、《陽關三疊》、《石上流泉》等。
重要琴著:《春草堂琴譜》(蘇琴山)、《與古齋琴譜》(祝桐君)、《琴學入門》(張鶴)等。
泛川派
派 名:泛川派、川派、蜀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張合修(孔山) 主要風格:峻急奔放,氣勢宏偉。
代表人物:張孔山、顧玉成、顧雋、顧梅羹、夏一峰、查阜西、喻紹澤等。
代表琴曲:《流水》、《醉漁唱晚》、《孔子讀易》、《普安咒》等。
重要琴著:《天聞閣琴譜》(唐松仙)、《百瓶齋琴譜》(顧雋)等。
九嶷派
派 名:九嶷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楊宗稷(時百)
主要風格:蒼勁堅實,講究吟猱節奏。
代表人物:楊時百、管平湖等。
代表琴曲:《流水》、《廣陵散》、《胡笳十八拍》、《幽蘭》等。
重要琴著:《琴學叢書》(楊時百)等。
諸城派
派 名:諸城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王溥長、王雩門
主要風格:清和淡遠(溥長),綺麗纏綿(雩門)。
代表人物:王溥長、王雩門、王心源、王燕卿、王心葵等。
代表琴曲:《長門怨》、《陽關三疊》、《關山月》等。
重要琴著:《桐蔭山館琴譜》(王溥長)、《琴譜正律》(王雩門)等。
梅庵派
派 名:梅庵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王賓魯(燕卿)、徐立孫
主要特點:流暢如歌,綺麗纏綿,吟猱幅度較大。
代表人物:王燕卿、徐立孫、邵大蘇、王永昌等。
代表琴曲:《平沙落雁》、《長門怨》、《關山月》、《秋江夜泊》、《搗衣》等。
重要琴著:《龍吟館琴譜》(毛式郇)、《梅庵琴譜》(徐立孫)等。
嶺南派
派 名:嶺南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黃景星
主要風格:清和淡雅。
代表人物:黃景星、李寶光、鄭健侯、楊新倫等
代表琴曲:《碧澗流泉》、《漁樵問答》、《懷古》、《玉樹臨風》、《鷗鷺忘機》、《烏夜啼》等。
重要琴著:《古岡琴譜》、《悟雪山房琴譜》(黃景星)等。
⑵ 當代著名古琴演奏家各自有何特點(成公亮、龔一、李祥霆、趙家珍等)
成公亮善於變換指法,運用這些指法能把聲音處理得細膩豐富,充分表達內心的情感。
龔一老師比較注重琴韻,沉穩,現在加入了一些現代的地方音樂特色,他的風格我十分喜歡。
李祥霆老師的功底十分醇厚,基本上每次演出都是即興表演,創造力很強。
趙家珍是我認為不夠格冠上演奏家的級別的人。11月底的那次眾古琴演奏家齊聚演出上,曲子後半部分節奏比較快,好多音她根本就來不及彈上去,還有好多的雜音,掐的時候全都是敲擊琴面的聲音,完全聽不到琴音,基礎不好,手法太粗糙,動作的幅度太大。
張子盛老師其演奏風格在主攻九嶷派和虞山派基礎上形成了運指華美、取音純凈、心韻合一的特色。
戴曉蓮老師是幾位老師中的女中豪傑(我認為),功底厚實,她的風格我十分喜歡。
拓展資料
演奏名家-現代
桂世民(金陵派:夏一峰再傳弟子) 龔一(師承:張子謙、徐立孫等人)劉赤城(梅庵派 師承:徐立孫)成公亮(廣陵派 師承:張子謙劉景韶)
丁承運(泛川派師承:顧梅羹、張子謙)李祥霆(後現代派 師承:管平湖)吳文光(現代派 其父乃吳景略)陳長林(閩派 )李鳳雲(師承廣陵派張子謙)李天桓(九嶷派師承其父李浴星)朱默涵(師承泛川派顧梅羹,中國第一個古琴碩士研究生)
劉正春(金陵派,師承:王生香、夏一峰、程午嘉等)李禹賢(閩派)吳釗(師承:吳景略)劉揚(廣陵派,師承劉少椿、梅曰強)喬珊(師承:管平湖嫡傳弟子王迪)楊青(師承:管平湖嫡傳弟子王迪等人)戴曉蓮(師承:張子謙)汪鐸(師承:吳兆基)李金洞(九嶷派 師承:李天桓)
呂建福 (師承:吳兆基,吳門琴派)顧澤長(師承:顧梅羹)王燕喜(燕山琴派)謝導秀(嶺南派)張子盛(九嶷派 虞山吳氏)陳熙珵(師承:管平湖 吳景略)鄭雲飛(新浙派師承:徐元白)徐曉英(新浙派 師承:徐元白)沈偉宏(九嶷派 師承:楊青)
資料來源:網路:古琴
⑶ 南京市民已申報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民間舞蹈類:
方山大鼓,源自清同治,南京獨有,鼓風威凌雄健,尚傳承;
棲霞龍舞,龍文化在古都之傳承,全國享譽;
江浦手獅,南京獨有,全國享譽,尚傳承;
打社火,先民祭祀文化之「活化石」,瀕危;
跳五猖,先氏祭祀之儺面舞,瀕危;
東壩馬燈,南京獨有。
民間音樂類:
留左大鼓,源遠流長,金陵第一大鼓,尚傳承;
鮮花調(茉莉花),全國享譽;
古琴,金陵樂派,尚傳承;
高淳民歌,吳頭楚尾文化之留痕,尚傳承;
高淳送眷,吳頭楚尾文化之留痕,瀕危。
傳統戲曲類:
洪山戲,有稱揚劇及白局之源,瀕危;
南京白局,源自清中葉,南京獨有,全國享譽,瀕危;
高淳陽腔目連戲,先民祭祀之戲曲,瀕危。
傳統工技藝類:
南京鴨製作傳統工藝,南京獨有,全國享譽,瀕危;
秦淮小吃,全國享謄;
寶慶金銀飾品工藝,百年老字型大小,技藝精絕,全國享譽;
傳統金線製作工藝,南京獨有,全國享譽,瀕危;
金陵摺扇,全國享譽,瀕危;
蟬人工藝,南京獨有,全國享譽,瀕危;
金屬造藝,匠心獨具,造詣精絕,瀕危;
南京絨花,南京獨有;
南京剪紙,全國享譽,瀕危;
竹雕,南京獨有,瀕危;
十竹齋,百年老宇號,技藝精絕,全國享譽,瀕危;
仿古牙雕,瀕危;
雕花天鵝絨,南京獨有,全國享譽,瀕危。
民俗活動類:
雨花石,南京獨有;
南京吆喝,留痕南京歷史,記錄民間生態;
夫子廟花鳥蟲市,留痕南京歷史,記錄民間生態;
南京媽祖文化廟會;
南京食素食野菜習俗;
南京童謠兒藝,留痕南京歷史,記錄民間生態;
南京歲時節令民俗,全國享譽,記錄民間生態;
南京老地名,全國享譽
⑷ 琴派的金陵派
派 名:金陵派
形成時期抄:明末清初
創 始 人:祝桐君
主要風格:端莊肅穆,儒雅超然之風又不失嚴謹規范,皇家風范
代表人物:庄臻鳳、王生香、黃勉之、夏一峰
代表琴曲:《太古遺音·伯牙心法》等
古琴金陵派源自於明代皇家樂官,是建立在金陵長期的古琴文化基礎上的一支獨特古琴派別,在演奏技法上具端莊肅穆,儒雅超然之風又不失嚴謹規范的特點,盡顯皇家風范。但由於歷史原因以及一直以來金陵派兼習眾家之長,但並不存在獨立的譜籍,金陵派在明清之際曇花一現後即不再為人所知,近代南京存在過眾多的古琴名家但均很難界定明確派別,因此有人重新提及金陵派。其中近代金陵派的代表性人物有黃勉之、夏一峰等。當代金陵派代表人物有劉正春等,劉正春先生師從古琴大師王生香、夏一峰等,充分地秉承了金陵派古琴之抑揚有紀、參序有節的技法優勢,並對傳統琴學的精華加以融會貫通,重新煥發了金陵琴派的生命力。另一位金陵派傳承人桂世民於1971年拜古琴家梅曰強先生為師,成為金陵派古琴一代宗師夏一峰先生的再傳弟子,完整地繼承了金陵派傳統的風格技法、代表曲目和獨特的風范氣度。
⑸ 蘇南的發展定位
吳文化——泛稱吳地文化、江南文化、吳越文化等,以春秋時期建都蘇州的吳國為基本條件,以吳方言為語言文化特徵,以毗鄰太湖的蘇州、無錫、常州地區為中心地帶形成文化圈。吳文化以先吳和吳國文化為基礎,經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生長,及隋、唐、宋、元歷代發育,至明代形成高峰。
金陵文化——金陵文化以南京為中心,東晉至南朝的300年不僅使得長江流域歷史性地成為中國經濟的重心,也在中原主流文化與南方文化融合的基礎上形成了金陵文化,其顯性特徵是南北交匯、兼容並蓄、開放包容,可謂獨樹一幟。金陵文化主要包括六朝文化、明文化和民國文化,而這三大塊歷史文化又可統屬於「都城文化」。但是主流的都城文化並不排斥其他文化,如盛極一時的秦淮文化,不僅反映了紅粉文化、市井風情,而且還包含了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 蘇南地區代表性的戲曲有崑曲、常劇、錫劇、蘇州評彈、南京白局、丹劇等,其中崑曲被列入首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全世界19個國家入選)和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崑曲發源於江蘇崑山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崑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許多地方劇種,像晉劇、蒲劇、上黨戲、湘劇、川劇、贛劇、桂劇、邕劇、越劇和廣東粵劇、閩劇、婺劇、滇劇等等,都受到過昆劇藝術多方面的哺育和滋養。戲曲的表現手段為唱、念、做、打(舞)之綜合。 截止2012年末,蘇南地區入選世界文化遺產3項,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共53項。 世界文化遺產 蘇州古典園林、南京明孝陵、中國大運河(京杭大運河蘇南段)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江蘇崑曲、古琴藝術(虞山琴派、金陵琴派、梅庵琴派)、南京雲錦織造技藝、中國雕版印刷技藝(金陵刻經印刷技藝)、中國剪紙(南京剪紙、金壇刻紙)、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蘇州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宋錦織造技藝)和端午節(蘇州端午習俗)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學:白蛇傳傳說、梁祝傳說、董永傳說、吳歌
音樂:常州吟誦、太倉市的江南絲竹、古琴藝術(常熟虞山琴派、南京金陵琴派、南通和鎮江的梅庵琴派)、天寧寺梵唄唱誦,玄妙觀道教音樂,無錫道教音樂
戲曲:崑曲、蘇劇、錫劇、滑稽戲、蘇州評彈(蘇州評話、蘇州彈詞)、南京白局
舞蹈:高淳東壩大馬燈,溧水的駱山、大龍龍舞、竹馬(蔣塘馬燈舞)、小熱昏 (常州)
雜技:金壇抬閣
傳統技藝: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蘇州宋錦織造技藝蘇州緙絲織造技藝、蘇州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南京金箔鍛制技藝、蘇州明式傢具製作技藝、金陵刻經印刷技藝、蘇州制扇技藝、蘇州劇裝戲具製作技藝、蘇州市桃花塢木版年畫、常州梳篦、南京剪紙、金壇刻紙,蘇綉、無錫精微綉、蘇州玉雕、蘇州光福核雕、無錫留青竹刻、常州留青竹刻、惠山泥人,蘇州泥塑、蘇州燈彩、南京和句容的秦淮燈彩、盆景技藝(蘇派盆景技藝)、裝裱修復技藝(蘇州書畫裝裱修復技藝)、綠茶製作技藝(碧螺春製作技藝)、蘇州雷允上六神丸制葯技藝、國畫顏料製作技藝(姜思序堂國畫顏料製作技藝)、毛筆製作技藝(周虎臣毛筆製作技藝)、金壇封缸酒釀造
信息來源:根據國務院和江蘇省政府官網整理
⑹ 有誰知道南京劉少椿古琴館的具體地址在哪嗎
劉少椿先生古琴藝術
作者:林友仁
劉少椿先生古琴藝術——廣陵琴派第十代傳人。為紀念廣陵琴派第十代傳人劉少椿先生誕辰一百周年,香港「龍音製作有限公司」精心製作出版了《劉少椿古琴藝術》CD圖片史料專輯。這對於苦苦覓求古琴資料的古琴愛好者來說,將為此而感到興奮。
「樂為心聲」。音樂,以其獨特的語言和表達方式顯現人的心靈和內心世界。即使是語言的天才,在它面前也難免相形見拙。因此,傾聽音樂,用心去感受音樂,才是最真實的,最直接的。X
本專輯所收的古琴錄音,除劉少椿先生在1956年為全國古琴采訪彈奏的《樵歌》、《平沙落雁》、《山居吟》、《龍翔操》、《梅花三弄》、《梧葉舞秋風》、《墨子悲絲》、《良宵引》等八首琴曲外,還增收了1960年劉少椿先生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制的《梅花三弄》和他打譜的《酒狂》。前者曾由「江蘇音像出版社」和香港「雨果製作有限公司」出版,後者則是首次問世(面市),也是迄今我們所能聽到的較能反映他正常心態下操琴的錄音。由於種種原因,這些錄音的質量不盡人意。但遺憾之餘,我們還是感到慶幸。慶幸的是,它畢竟是歷史地保留了廣陵派具有代表性的琴曲音樂,使人們真實地感受到廣陵派和劉少椿先生操琴的藝術風格。
「白馬非馬」。任何一個演奏流派,都是由一定歷史時期的演奏家群體組成的,而其中的個人,則是這個流派本質特徵和他個性的結合體。我們不妨說「劉少椿的廣陵派」、「張子謙的廣陵派」似乎更加確切些。
劉少椿先生存世的廣陵遺響,可以說是對他默默無聞的一生的最大補償。其古琴造詣,據此世人自有公諭。
(一)
劉紹,字少椿,號德一,成年後以字行。1901年10月16日生於陝西省富平縣北陵堡的一個鹽商家庭。自幼就讀於私塾五年。1914年冬,隨父南下江蘇揚州。並在其父經營的「裕隆全鹽號」學生意。三年滿師之後,在鹽號做抄寫及事務等工作。其父逝世後。因劉少椿不善經營,鹽號在1935年倒閉,於是劉家不得不以典當古玩什物度日。為謀生計,經友人推舉,曾在鎮江省立師范附小圖書館任管理員,南通裕華鹽業公司職員、江西第26臨時教養院少尉軍需等職。後雙輾轉杭州、金華求職,於1949年5月返回揚州。1956年慶邀去南京為查阜西先生等組織的全國琴人采訪錄制廣陵派琴曲。後由張正吟先生策劃,在南京樂社為青少年傳授古琴,每月付以微薄的酬金聊以補貼生活。時有張正吟、梅曰強、林友仁、鄧文權、龔榮生(即龔一)等人受其傳授。1958年,經甘濤先生推薦,在南京藝術學院音樂系教授古琴。1963年,返回揚州,受聘為江蘇省文史館館員。1971年11月20日不幸逝世。
(二)
劉少椿雖為富家子弟,卻未染上一些富家子弟的惡習。他為人忠厚,好善樂施。1930年前後,正值「裕隆全鹽號」鼎盛時期,劉少椿對於生活困難或有所急需而前來求助的親友及生意上的夥伴,總是有求必應、慷慨解囊、熱情相助。
青年時代的劉少椿,熱衷於習奏昆笛、簫、唱崑曲,還請陝西名拳師來家教習武術,此外對書法、繪畫、鐵筆皮雕、道家養生術等無不潛心鑽研。劉少椿不好應酬交際,但對武林、藝術界的朋友卻樂意結交。拳友劉襄谷、徐文泉、畫友吳笠仙、陳含光、金健吾、崑曲友潘嘯岩,江石溪、徐仲山等,都與他過從甚密。
劉少椿的琴緣,是自1928年請孫紹陶先生至家中任家庭教師始,子女們隨孫先生補習古文,而自己則拜孫先生為師學琴。孫紹陶(1879-1949),揚州人,出生於操縵世家。其父孫檀生是廣陵琴派名家,孫氏深得家教,10歲時即於古文、書法,吟詩、歌賦均有所長,喜唱崑曲,尤擅古琴,後又從師廣陵派琴家解石琴、丁玉田、琴藝更進。1912年,以胡滋甫、王方谷、夏友柏等人創立「廣陵琴社」,並被舉為社長。孫紹陶得廣陵真傳,稱絕於一時。劉少椿在明師、嚴師的傳授下,學習勤奮刻苦。由於子女多,白天無法練習,便在夜深人靜之時練琴、習武,經常通宵達旦,不知疲倦。廣陵派琴曲的節奏,自由跌宕難以把握,他便一遍一遍反復的練習、精心琢磨,直到滿意方才作罷。因此,學琴的進度較慢,但卻非常牢固。孫先生在劉家執教三年,為劉少椿的古琴藝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廣陵琴社中,他常與史蔭美、高治平、翟筱波、王藝之、張子謙、胡斗東、武若漁、劉景韶等琴人交流、磋商琴藝。
家境的破落,生活的顛沛流離,並未使劉少椿頹喪消沉,對此他似乎並不介意。這是因為他有一位始終能體貼、理解,並在最困難的時候能夠節儉持家的妻子,在她的操持下,渡過的了重重的困難,維系了一個大家庭的生存。另一個生命的精神支柱便是古琴。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可以對家中財物棄之不顧,唯抱一張古琴下鄉避難,這被當時的親友識之為「琴痴」。可見,「琴」已被他視為生命的一部份,並伴隨他走完生命的歷程。
(三)
劉少椿自1956年去南京之後,有較多的機會傳授古琴。他教琴,強調「曲不多,而在於精」對學生的指法,要求十分嚴格。務必達到右手運指准確,左手吟猱圓滿。而初學者每
⑺ 南京有哪些老玩意兒
南京有的老玩意兒如下:
1、音樂
金陵琴派是中國古琴藝術的重要流派,對後世諸多琴派產生較大影響,源自於明代皇家樂官,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茉莉花》是南京的民歌,源自於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在國內外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在世界廣為傳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此外還有高淳民歌《采紅菱》《五月栽秧》,六合民歌《鮮花調》《留左吹打樂》等。
2、舞蹈
南京的傳統舞蹈有駱山大龍、東壩大馬燈、麻雀蹦、江浦手獅、高淳跳五猖、灣北小馬燈舞、棲霞舞龍、長蘆抬龍、銅山高台獅子舞、東壩沛橋高蹺、龍吟車、柘塘打社火、跳當當、打羅漢、竹鎮高蹺等,均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3、工藝
南京的工藝品種類繁多,有南京雲錦、金陵金箔、南京絨花、雕花天鵝絨、南京仿古牙雕、金陵摺扇、南京木雕、南京剪紙、金陵竹刻等。
4、書畫
南京是中國繪畫、書法的重鎮。在六朝時有王羲之、顧愷之等書畫大家。明末清初,南京曾經產生過金陵八家以及金陵九子,並形成金陵畫派。1930年代,呂鳳子、徐悲鴻、張大千、顏文梁、呂斯百、陳之佛、高劍父、潘玉良、龐薰琴等畫壇名流雲集南京,形成新金陵畫派,其中徐悲鴻、張書旗、柳子谷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
5、曲藝
南京的地方曲藝有南京白局、南京白話、南京評話、高淳陽腔目連戲、六合洪山戲等。
⑻ 南京有哪些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南京沒有世界文化遺產,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列表:1、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1987.12 文化遺產
2、甘肅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遺產
3、山東泰山 1987.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4、長城 1987.12 文化遺產
5、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1987.12 文化遺產
6、明清皇宮:北京故宮(北京)1987.12 、沈陽故宮(遼寧) 2004.7 文化遺產
7、安徽黃山 1990.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8、四川黃龍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9、湖南武陵源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10、四川九寨溝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11、湖北武當山古建築群 1994.12 文化遺產
12、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及孔林 1994.12 文化遺產
13、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1994.12 文化遺產
14、布達拉宮 1994.12 文化遺產
16、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文化景觀
17、蘇州古典園林 1997.12 文化遺產
18、山西平遙古城 1997.12 文化遺產
19、雲南麗江古城 1997.12 文化遺產
20、北京天壇 1998.11 文化遺產 21、北京頤和園 1998.11 文化遺產
22、福建省武夷山 1999.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23、重慶大足石刻 1999.12 文化遺產
24、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 2000.11 文化遺產
25、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湖北鍾祥市)、清東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縣) 2000.11 文化遺產、明孝陵(江蘇)、十三陵(北京) 2003.7、盛京三陵(遼寧)2004.7
26、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2000.11 文化遺產
27、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11 文化遺產
28、雲岡石窟 2001.12 文化遺產
29、雲南「三江並流」自然景觀 2003.7 自然遺產
30、吉林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2004.7.1 文化遺產 31、澳門歷史城區 2005 文化遺產
32、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2006.7.12 自然遺產
33、中國安陽殷墟 2006.7.13 文化遺產
34、中國南方喀斯特 2007.6.27 自然遺產
35、開平碉樓與古村落 2007.6.28 文化遺產
36.福建土樓 2008.7.7 文化遺產37.江西三清山 2008.7.8 自然遺產
38.山西五台山2009.6.26 文化景觀
⑼ 了解南京是請進
第一批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序號 項目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區縣或單位 保護單位 備注
民間文學(7)
1 NJⅠ-1 項羽與浦口的歷史傳說 浦口區 浦口區文化館
2 NJⅠ-2 長蘆民間傳說 六合區 六合區第二文化館
3 NJⅠ-3 伍子胥和浣紗女的故事 高淳縣 高淳縣固城鎮文體站
4 NJⅠ-4 卞和獻玉傳說 高淳縣 高淳縣椏溪文體站
5 NJⅠ-5 崔致遠與雙女墳的故事 高淳縣 高淳縣固城鎮文體站
6 NJⅠ-6 董永傳說 江寧區 江寧區文化館
7 NJⅠ-7 脫尾龍傳說 高淳縣 高淳縣漆橋鎮文體站
民間音樂(5)
8 NJⅡ-1 古琴藝術(金陵琴派) 秦淮區 秦淮區文化館 已列入省級
9 NJⅡ-2 留左吹打樂 六合區 六合區第二文化館 已列入省級
10 NJⅡ-3 馬鋪鑼鼓 江寧區 江寧區文化館
11 NJⅡ-4 高淳民歌 高淳縣 高淳縣文化館
12 NJⅡ-5 六合民歌鮮花調 六合區 六合區文化館
民間舞蹈(17)
13 NJⅢ-1 東壩大馬燈 高淳縣 高淳縣文化館 已列入省級
14 NJⅢ-2 駱山大龍 溧水縣 溧水縣文化館 已列入省級
15 NJⅢ-3 江浦手獅 浦口區 浦口區文化館 已列入省級
16 NJⅢ-4 麻雀蹦 江寧區 江寧區文化館 已列入省級
17 NJⅢ-5 跳五猖 高淳縣 高淳縣椏溪鎮文體站
18 NJⅢ-6 棲霞龍舞 棲霞區 棲霞區文化館
19 NJⅢ-7 跳當當 溧水縣 溧水縣文化館
20 NJⅢ-8 打社火 溧水縣 溧水縣文化館
21 NJⅢ-9 銅山高台獅子舞 江寧區 江寧區文化館
22 NJⅢ-10 長蘆抬龍 高淳縣 高淳縣淳溪鎮文體站
23 NJⅢ-11 骨牌燈 六合區 六合區龍袍鎮文體中心
24 NJⅢ-12 茶山會 浦口區 浦口區湯泉鎮文化站
25 NJⅢ-13 磚牆打羅漢 高淳縣 高淳縣磚牆鎮文體站
26 NJⅢ-14 陽江打水滸 高淳縣 高淳縣陽江鎮文體站
27 NJⅢ-15 龍吟車 高淳縣 高淳縣淳溪鎮文體站
28 NJⅢ-16 沛橋高蹺 高淳縣 高淳縣東壩鎮文體站
29 NJⅢ-17 小馬燈 高淳縣
六合區 高淳縣椏溪鎮文體站六合區長蘆街道水家灣社區居委會
傳統戲劇(3)
30 NJⅣ-1 陽腔目連戲 高淳縣 高淳縣文化館 已列入省級
31 NJⅣ-2 洪山戲 六合區 六合區第一文化館
32 NJⅣ-3 皮影戲 白下區 白下區文化館
曲藝(6)
33 NJⅤ-1 南京白局 秦淮區 秦淮區文化館 已列入省級
34 NJⅤ-2 南京評話 秦淮區 秦淮區文化館
35 NJⅤ-3 送春 高淳縣 高淳縣文化館
36 NJⅤ-4 南京白話 秦淮區 秦淮區文化館
37 NJⅤ-5 打五件 溧水縣 溧水縣文化館
38 NJⅤ-6 送麒麟 六合區 六合區第二文化館葛塘街道文化站
民間美術(10)
39 NJⅥ-1 剪紙(南京剪紙) 南京市工藝美術總公司 南京市工藝美術總公司 已列入省級
40 NJⅥ-2 燈彩(秦淮燈彩) 秦淮區 秦淮區文化館 已列入省級
41 NJⅥ-3 十竹齋餖彩拱花技藝 南京文物公司
(南京十竹齋) 南京文物公司(南京十竹齋) 已列入省級
42 NJⅥ-4 南京仿古牙雕 玄武區 南京市工藝美術總公司
43 NJⅥ-5 南京仿古木雕 玄武區 南京市工藝美術總公司
44 NJⅥ-6 金陵竹刻 玄武區 南京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
45 NJⅥ-7 周崗紅木雕刻 江寧區 江寧區文化館
46 NJⅥ-8 南京微雕 雨花台區 雨花台區文化館
47 NJⅥ-9 戲劇臉譜(顏少奎程少岩) 白下區 白下區文化館
48 NJⅥ-10 南京瓷刻 玄武區
白下區 南京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白下區文化館
傳統手工技藝(19)
49 NJⅦ-1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 南京雲錦研究所 南京雲錦研究所 已列入國家級
50 NJⅦ-2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南京金線金箔總廠 南京金線金箔總廠 已列入國家級
51 NJⅦ-3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 白下區 金陵刻經處 已列入國家級
52 NJⅦ-4 傳統金銀飾品工藝 白下區 南京寶慶銀樓首飾有限責任公司 已列入省級
53 NJⅦ-5 南京板鴨、鹽水鴨製作工藝 江寧區 南京市江寧區湖熟鴨業協會 已列入省級
54 NJⅦ-6 天鵝絨織造技藝 南京漢唐織錦
藝術研究所 南京漢唐織錦藝術研究所 已列入省級
55 NJⅦ-7 絨花製作技藝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 已列入省級
56 NJⅦ-8 真金線製作技藝 棲霞區 南京金線金箔總廠
龍潭街道辦事處
57 NJⅦ-9 高淳羽毛扇製作技藝 高淳縣 高淳縣文化館
58 NJⅦ-10 綠柳居素菜烹制技藝 白下區 清真綠柳居菜館
59 NJⅦ-11 劉長興面點加工製作技藝 白下區 南京劉長興餐飲有限責任公司
60 NJⅦ-12 金陵摺扇製作技藝 棲霞區 棲霞區文化館
61 NJⅦ-13 雨花茶炒制工藝 江寧區 江寧區文化館
62 NJⅦ-14 方山裱畫技藝 江寧區 江寧區文化館
63 NJⅦ-15 竇村石刻技藝 江寧區 江寧區文化館
64 NJⅦ-16 南京鍾製造工藝 鼓樓區 鼓樓區文化館
65 NJⅦ-17 秦淮風味小吃加工製作技藝 秦淮區 秦淮區文化館
66 NJⅦ-18 龍袍蟹黃湯包加工製作技藝 六合區 六合區龍袍鎮文體中心
67 NJⅦ-19 明覺鐵畫鍛制技藝 溧水縣 溧水縣文化館
傳統醫葯(3)
68 NJⅧ-1 張簡齋國醫醫術 秦淮區 張簡齋國醫研究中心
69 NJⅧ-2 高淳梁氏骨科 高淳縣 高淳縣東壩鎮文體站
70 NJⅧ-3 靈芝傳統知識及應用 玄武區 南京中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雜技與競技(3)
71 NJⅨ-1 殷巷石鎖 江寧區 江寧區文化館
72 NJⅨ-2 六月六龍舟競渡 高淳縣 高淳縣磚牆鎮文體站
73 NJⅨ-3 抖空竹 秦淮區 秦淮區文化館
民俗(14)
74 NJⅩ-1 秦淮燈會 秦淮區 秦淮區文化館 已列入國家級
75 NJⅩ-2 媽祖廟會 下關區 下關區文化館 已列入省級
76 NJⅩ-3 南京賞梅習俗 玄武區 玄武區文化館
77 NJⅩ-4 蔣王廟廟會 玄武區 玄武區文化館
78 NJⅩ-5 雨花石鑒賞習俗 六合區 六合區第一文化館
79 NJⅩ-6 南京祠山廟會 溧水縣
高淳縣 溧水縣文化館高淳縣椏溪鎮文體站
80 NJⅩ-7 薛城花台會 高淳縣 高淳縣淳溪鎮文體站
81 NJⅩ-8 夫子廟花鳥魚蟲市 秦淮區 秦淮區文化館
82 NJⅩ-9 牛首山踏春習俗 江寧區 江寧區文化館
83 NJⅩ-10 泰山廟會 浦口區 浦口區文化館
84 NJⅩ-11 獅子嶺廟會 浦口區 江浦街道文化站
85 NJⅩ-12 上樑儀式 高淳縣 高淳縣文化館
86 NJⅩ-13 水八鮮飲食習俗 建鄴區 建鄴區圖書館
87 NJⅩ-14 南京老地名 南京市地名協會 南京市地名協會
⑽ 蘇州有幾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38項)
蘇州目前入選0項。
繼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