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歷史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歷史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2-21 09:57:17

1. 歷史與地理環境有何關系

有非常大的關系,地理位置幾乎決定了這個min族的成敗,性格。習慣以內及文明的走容向以及他們的發展趨勢。
舉個例子。
以平原為中心的國家,zhong國,俄羅斯,都走向了土地面積大,並且中央ji權高度集中的方向。伊拉克也是類似的樣子。
以高原為中心的國家,西班牙,印度。都走向了強地方弱中央的狀態。
從經濟實力和農業來看,平原為中心同緯度地區國家耕地為長方形重犁多牛翻種,而山地國家多為方田,梯田用人推百步犁更重。前者在工業革命後就形成機械化大規模生產了,後者還是需要精耕細作。高原地區則無法大規模更重而為畜牧業發展。
從糧食產量上平原國家農產量在氣候環境相同的情況下自古就比山地和高原國家產量大。在工業化以後這個比例會更明顯。糧食產量多少決定了當地人口的多少和有多少士兵能去打仗。這也決定了國土面積大小。同時人口糧食也決定了稅賦,錢糧,國家政策,其他文明的沖擊以及抗力自然災害的能力。
所以地理和歷史是想通的

2. 地理和歷史

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自古以來都用來形容一個人知識的淵博,但因為地理學科不是中考科目,地理學科被搞得最沒有文化味。不管是學校,還是師生都認為地理學好學差無所謂,與其學地理,不如把精力放在中考科目上,正因為這種偏見,部分地理教師帶著學校不重視,學生沒興起,敷衍塞責,上完了事的態度。地理學科也不安排正規考試,任課教師隨意為之。地理教育在社會、學校、家長和學生中無形之中被淡化和漠視。

地理是講述人類的生產生活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的一門學科。地理這一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既派生出許多新學科,又綜合了其他許多學科的內容,使其成為兼容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的綜合性學科。這個特點就決定了它和文、理兩類的各個學科存在著密切關系。弄清楚它們之間的聯系,有助於同學們端正各學科的學習態度,,既促進地理學科的學習,也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

1、地理與語文。自然界千姿百態的地理事物或現象為語文學科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既有源於地理方面的成語,如「涇渭分明」,又有描繪地理景觀的詩詞,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等。可見地理知識解詩意。反之,語文水平的提高,會使同學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地理事物或現象。

2、地理與政治。地理課所揭示的內容,有相當一部分也是政治學科用以論證的素材。僅以地球本身的位置而言,它只是太陽系的一顆普通行星,並不是宇宙的中心,這就從根本上糾正了種種唯心主義的認識,反過來,政治課的理論不僅指導人們認識和理解地理事物或現象,而且政治課的內容也大量出現在地理課中,既有顯露的成分,也有潛在的內容。如影響工業布局的主要因素有社會生產方式,試想,我們若不了解什麼是社會生產方式,又怎麼能認識它對工業布局的影響呢?

3、地理與歷史。在地理課中有大量的地名知識和分布知識。這些知識對學習歷史有很大幫助,如歷史事件的產生和發展,都具有一定的空間性,需與歷史地圖相配合。反之,掌握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對學習地理也有積極的作用。如掌握我國一些省區的簡稱,可追溯到我國古代的國名或地名;認識一些發展中國家單一產品經濟及我國天津、青島、上海棉紡工業的分布,都要考慮歷史發展這一極為重要的因素。

4、地理與數學、物理。地理學科涉及天體系統、地球運動、大氣運動等知識,這些知識既是地理知識,又有物理知識,也有數學知識,對啟發我們學習物理、數學有積極的作用。反之,掌握了萬有引力、曲線運動等知識,對學習地理也是一個有利條件。

5、地理與化學。化學知識在地理學科中亦較為常見,如岩石的風化、石灰岩地形的形成、土壤的酸鹼性以及各種有用礦物等。因此,掌握一定的化學知識,對學習地理大有好處。反之,掌握這些地理知識,對學習化學也是一個有利因素。

6、地理與生物。地理課要經常學到某一地區的地理環境,這種環境知識,對於學習生物甚為重要。反之,掌握了各種植物和作物的生長條件後,對學習地理也是一個有利條件。如了解了植物的生理機制,就會更深刻地認識營造防護林對地理環境的作用。

由此可見,地理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聯系、互相促進的整體。

3. 自然環境地理與古代中國統一的關系

我國東部抄地區地形平緩、交通便利,是中國統一集權的封建國家形成的一個有利條件。
地理環境能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展,促使(但不是決定)各個地區、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社會發展產生不平衡性。越是人類發展的早期,人們支配自然的力量越弱,人類社會發展對自然界的依賴就越大。但這不等於說,自然條件最有利的地區,即人們花費最少勞動就能取得豐富生活資料的地區社會發展速度最快,因為這樣優越的自然條件往往使人們過分依賴自然界,不易促使他們去發展生產工具和技術,也不易促使他們去發展社會分工。

4. 中華文明生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中國除西北和西藏外,大部分國土處於溫帶季風氣候區,由於這一地區處於世界最大的陸地,瀕臨最大的洋,季風氣候最為顯著。冬天寒冷乾燥,但夏季炎熱多雨,宜於植物生長。所以這兒早在新石器後期就出現了原始農業,成為世界最早的三大農業區域之一,在農耕基礎上,產生了古代文明。但季風氣候有一個缺點,即夏季來臨和退卻時期的或早或遲,形成雨量的或多或少,這些都使該地區的水量變率較其他區域為大,於是很容易形成干早或水災。因此,「我國二、三千年來各地的災荒,史不絕書,而最多的災荒是早災和水災。」這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挑戰,這一挑戰有別於地中海沿岸農業灌溉區域。古代華夏先民就是在與大自然的應戰中,發展了農業,創造了文明。
中國特別頻繁的水早災以及其他自然災害,使中國居民承受更多的折難。在自然因素影響下,中國文明的發展呈現以下特徵:
第一,史不絕書的水早災,使中國人民自古以來重視興修水利。大禹治水有功,被禪讓為王;李冰父子修築的都江堰,世世代代得到利用保護;王景、潘季馴治河卓著,名留青史。中國的灌溉農業主要靠河水、小溪以及匯流到湖泊里的雨水,必須在堅硬的土地上開鑿溝渠,建築堤壩等,這些都需要較為堅硬的金屬工具,較大的勞動強度,所以中國稱得上「水利工程」的,開始於鐵農具廣泛使用的時代。「關於興修巨大灌溉工程的最早可靠證據,屬於公元前一千紀中葉。例如史書上說,灌溉現今豫北土地的一條渠道是在公元前五世紀末至四世紀初修築的」。公元前316年,四川人民開鑿了那條灌溉成都地區土地的渠道,後又引眠江之水,興修分支的灌溉工程;秦國挖掘了鄭國渠。上古華夏先民憑借頑強的意志,把握農業發展命脈的水利建設,所以盡管頻繁的天災人禍,然芸芸眾生肆力壟畝,能惡衣食,致其蓄藏。在宋以前的一、二千年中,黃河中下游地區曾是全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大量財富的創造和積累為政治的強大和文化的發達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第二、形成強烈的以農為本、廣占土地、囤積穀物的觀念。上古黃河流域如此頻繁的水旱之災,使得古代中國君民十分重視穀物積蓄,把它看作長治久安的保證。「夫腹飢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父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於農桑,薄賦斂,廣蓄積,以實倉凜,備水早,故民可得而有之。」而生產穀物的土地便成了皇帝、官僚、地主、商人追求的對象,有了它,皇帝可以穩坐龍椅,立於不敗之地。貴族地主能坐享其成,鍾鳴鼎食,封官拜爵。於是土地兼並層出不窮、世代不絕。
第三、中國農民起義延綿不斷、愈演愈烈。惡劣的生存環境,人為的災難,使中國農民的處境艱難生活貧困。早在戰國時期,自耕農的生存就很艱難,更何況那些無地少地的佃農、半自耕農。風調雨順,清明之治,十一之稅就己不輕,更何況復被水早之災、急政暴虐、賦斂不斷所逼。農民只能賣田宅子女,流離失所了。與農民狀況正好相反,地主階級卻聚斂無度,並集中表現在土地問題上。富者田連吁陌,貧者無立錐之地,這是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真實寫照。中國農民只有通過爆發起義這一暴力手段來解決賴以生存的土地的再分配。
第四、相對封閉的區域,使中華文明具有連續性。中國居於東亞,北連西伯利亞,西北有阿爾泰山、祁連山以及一望無際的沙漠,西南也是崇山峻嶺,西面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臨太平洋,並且與世界其他文明區相隔遙遠,在古代海陸交通均極為艱難。雖然歷史上有張寄通西域;班超投筆從戎開辟絲綢之路;法顯、玄類雲游天竺,鑒真東渡日本,鄭和下西洋;同時還有許多外國友人來到中國。但這些交往與地中海文明區各國的頻繁交往相比,則是小巫見大巫了。可以說中國在古代基本上是閉塞的,這造成了中國獨特的堅韌的以漢族為主體的文明。自秦漢以來,中國政治上始終實行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經濟上是以自耕農為主的小農經濟,文化上,儒家思想始終是根深蒂固,一切外來的宗教文化,不僅不能占統治地位,而且或多或少被儒化了;漢民族的文字、風俗習慣、心理素質也一脈相承。中國這種特殊的地理因素,是造成其文明發展連續性的一個重要因素。

5. 論中國傳統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條件下形成和發展的,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底蘊、豐富的內容和廣泛的影響。在中華民族不斷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討中國傳統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就顯得非常有價值。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地理環境

一、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

中國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地理生態環境,是指中國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的整個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即歷史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包括兩個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一般說來,自然地理環境,如氣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陸分布等,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較緩慢,有時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為人們所覺察。但在某些階段和某些局部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也可能發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劇烈,造成巨大的影響。人文地理環境,如疆域、政區、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農業、牧業等方面,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發展變化的速度要快得多。當然,這兩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開的。

1、疆域、政區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圍,以鴉片戰爭前的清疆域為極盛。秦漢實行郡縣制,唐朝逐漸演變為道-州-縣三級制,宋朝主要為路-州-縣三級制,元朝實行行省制,明清沿襲,基本形式為省-府-縣。

2、民族、人口
中國歷來是多民族國家,各族共同締造中國,中國領土也由各民族共同開拓和鞏固。公元初已有6000多萬人口,幾經起落,至19世紀中葉達4.3億。人口分布極不均衡,遷移頻繁,移民眾多。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發生巨大變化;水道、水系的變遷,如黃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陸變遷,一些沿海地區陸續成陸,另一些地區又淪入大海;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擴大或范圍變動等。

4、氣候
溫度變遷,有過多次反復,由寒轉暖,又由暖轉寒;濕潤狀況的變遷,由濕潤而逐漸乾燥,旱情增加。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誕生在中國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里,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性,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1、具有連續性和持久性
在數千年的人類文明進程中,中國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斷的、具有連續性的文化,這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歸功於中國擁有一塊完整而廣闊的地理環境。中國傳統文化在對周邊外來文化進行潛移默化中,始終保持著自己完整的風格和日趨完善的系統,長期綿延不絕,使中國文化具有較強的自信心和穩定的發展過程。
中國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同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但不同的是:中國文化的發展從一開始便依託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內部擁有廣闊的迴旋餘地。歷史一再表明,當北方強悍的游牧民族揮師南下,中原王朝在失去黃河流域時,還可以以長江流域及珠江流域為依託延續著自己的文化。因而在中國歷史上,西晉、北宋滅亡,隨後還能在東南一隅分別建立了東晉、南宋,並且都延續一百多年。正是因為擁有這種迴旋餘地較大的空間,使得中國文化不像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等古文化在後來的歷史進程中,或是被取代而中斷了,或是湮滅、消失了。

2、具有多樣性和包容性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內生文化, 內部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 使生息於黃河流域的漢民族率先發展了自己的文化, 隨後便不斷融合了中國境內其他的地區及民族的文化,中國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羯、契丹、遼、金等最終自覺或不自覺的接受了中華文化並融入她的血脈之中, 沒有這種融合, 就沒有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這種融合力和同化力正是一個獨立的古文化系統得以保存和延續的先決條件。

3、具有保守性和封閉性
中國文化是在三面陸地、一面臨海,四周較為封閉的地域里發展起來的。自然障礙將古代中國人與外界隔開,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這樣很容易造成一種隔絕機制,阻斷了中國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加上內部優越的自然條件,幾乎完全可以自給自足,再加上因早熟的農業文明,周邊地區的相對落後,使一向以「天朝自居」的中國人更不願主動與外部世界打交道。在中國歷史上,雖有張騫開辟「絲綢之路」、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但大多數朝代基本上都是奉行閉關自守的對外政策,與外部世界交往較少,到了近代更是採取愈發嚴重的閉關鎖國。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閉性,使得中國在近代沒能及時地吸收和受容外來的優秀文化,導致中國近代歷史上出現屈辱。

6. 歷史地理環境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條件下形成和發展的,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版的底蘊、豐富權的內容和廣泛的影響。在中華民族不斷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討中國傳統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就顯得非常有價值。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地理環境
一、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
中國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地理生態環境,是指中國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的整個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即歷史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包括兩個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一般說來,自然地理環境,如氣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陸分布等,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較緩慢,有時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為人們所覺察。但在某些階段和某些局部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也可能發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劇烈,造成巨大的影響。人文地理環境,如疆域、政區、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農業、牧業等方面,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發展變化的速度要快得多。當然,這兩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開的。
1、疆域、政區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圍,以鴉片戰爭前的清疆域為極盛。秦漢實行郡縣制,唐朝逐漸演變為道-州-縣三級制,宋朝主要為路-州-縣三級制,元朝實行行省制,明清沿襲,基本形式為省-府-縣。
2、民族、人口

7. 環境史與歷史地理的關系

中國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我國歷史時期地理環境變遷、人地關系及其變化規律等的學科。由於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覆蓋自然科學、人文和社會科學的很多領域,對於從總體上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同時也有很強的應用性。中國歷史地理學自誕生以來,涌現了譚其驤、史念海、侯仁之等一批學術大家,產生了許多重要成果,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有關其學科性質、任務和學科屬性、研究方法等基本理論,有關其各個分支學科的探索及今後的發展方向等重要問題仍舊存在諸多不同觀點和論爭。本刊將邀請幾位專家就此發表一組文章,以期對推進相關問題的交流和學科發展有所啟迪、有所助益。

中國歷史地理學在近30年取得了較大發展,研究領域大大拓寬,汲取了大量新方法和新手段。國內開設「中國歷史地理學」課程的高校越來越多,研究機構也越來越多。以歷史自然地理為基礎的環境史在歷史學的研究中與社會史一樣成為顯學。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還受到很大挑戰,面臨不少困難。

從學科發展現狀來看,以前與歷史地理學同處歷史學二級學科的考古學、世界史都已單列為一級學科,而歷史地理學還面臨學科歸屬爭論較大、學科整體積淀還不具規模、學科發展長期方向還不夠明確等困境,在學術界的整體影響遠不如考古學和世界史。以前我從發展角度提出的歷史地理學在將來應發展成為「人地時空學」的理念亦未引起重視。具體來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隊伍還相對薄弱,而且長期分屬於歷史學和地理學領域,未受到足夠重視。

8. 歷史地理環境是什麼意思

中國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地理生態環境,是指中國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的整個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即歷史地理環境

9. 總結一下各個歷史時期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是如何變化的

這是地理選修——自然環境的知識,
1. 史前文明--崇拜自然
2. 農業文明--改造自然
3. 工業迴文明--征服答自然
4. 後工業文明--人地協調 可持續發展

史前采獵文明時期:崇拜自然——環境對人類制約作用較弱,人類改造環境作用微弱,人與環境是恐懼和依賴關系。

農業文明時期:改造自然——人對自然的依附性減弱,對抗性增強,地理環境趨於惡化,出現了局部的環境問題。

工業文明時期:征服自然——人類試圖成為自然界的主宰,以犧牲自然為代價,積累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人地關系呈現全面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出現了全球性的環境問題。

後工業文明時期: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口激增、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日益突出,所有這些環境問題直接威脅到整個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
人地協調與可持續發展,是要摒棄環境問題通過技術的進步就可以解決的思想

10. 地理環境與人類文明發展之間的關系

世界著名的研究文明的歷史學家A·J·湯因比採用實證主義方法來檢查大河文明因果聯系。他說:「格蘭德河流域(在美國與墨西哥的邊界上)和美國科羅拉多河流域同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環境條件是完全一樣的。……卻沒有讓它們兩岸原有的居民創造這種奇跡……。」
「安第斯文明是在一片高原上出現。」
「在非洲東部的高原」並未能『創造』文明『社會』。」
「中國文明有時被稱為是黃河的產物,因為它正巧是在黃河流域出現的,但是多瑙河流域雖在氣候特點、土壤、平原及山地面貌上同黃河非常相似,它卻沒有產生相似的文明。」基於這些論述,他認為環境在文明起源上「不足以成為積極因素。」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白克爾在其《英國文明史》中提到,地理條件優越的地方,生產的糧食必然豐富,糧食豐富了,就可以使一部分人從體力勞動中脫離出來從事智力活動。所以,在地理條件優越的地方,它的文明也就越發達。在這里,我們看到文明的產生是與農業生產情況聯系了起來,而農業生產又與其作物所需的地理環境有關。可見,地理條件優越不優越是以是否滿足某種農作物的需要而言,不是人們的主觀條件所決定的。同時,地理條件發揮作用是以人的社會、經濟與技術條件相結合時而表現出來的。上述三類文明的出現充分說明它們是在地理環境與人的有關條件形成最佳結合的結果。
從我國文明起源占重要地位的夏、商、周三朝的都城核心區所在地來看,恰好在從安陽到鄭州,再經洛陽到西安,成為一個馬蹄形。這個馬蹄形恰好又與氣候及土壤、地貌有一種巧合。在氣候上,它與600毫米-650毫米的等雨線一致;在地貌上,它又是黃土高原的邊緣。因小米是旱作,屬耐旱作物,低於600毫米,仍可以生長、發育,但因供水少於需要,產量就會下降。如果多於650毫米,則易引起洪、澇不利夏季小米生長。降雨多,雨季長,不易於小米秋季的結實與收獲。總之,降雨過多或過少都會使產量下降,只有在600-650毫米才獲得最佳結合。在土壤上,黃土母質本身不僅礦物質含量相對豐富,有利作物生長;而且黃土質地疏鬆,有利於耕作。在農業發展早期,人們既未掌握洪、澇災害規律,又無技術與能力克服災害,農田多位於山麓與河谷高地。所以,馬蹄形反映了氣候、土壤,以及耕作技術之間的最佳結合。與埃及一樣,由於最佳結合取得了高產提供的物質基礎,才使文明在該地首先出現。它與埃及不同的是,它不是靠灌溉技術迅速獲得高產。也許由於這個原因,這需要一個緩慢發展過程,使其與其他三個小麥文明起源時間上出現差異。
在埃及,氣候條件炎熱而乾旱,降雨遠遠低於小麥原產地的土耳其高原,成為小麥生長的限制因素。可以說,作為原始的自然環境來說並不利於農業的發展。但是,埃及尼羅河的特點使其條件發生變化,不僅克服了氣候的乾旱產生的水份的不足,還帶來了植物的營養,保證了農業的豐收。
文明起源於某地,與該地農業起源與發展有關。只有將其所選的農作物與其地理條件優化結合才能促進物質生產發展,從而導致文明出現。因此,埃及、巴比倫、印度可稱為小麥文明,中國是小米文明,美洲的文明則可稱之為玉米文明。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的意識或精神的基礎.因此,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決定意義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為人類的生產,生存,發展,消亡或離開這個環境提供了物質基礎. 決定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生物(包括人類)及其活動(包括人類活動),都不可避免地有一個產生,發展以至消亡的過程. 在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物質和由物質產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會減少,只能是各種形式的轉化或傳遞,除非來自這個環境之外(例如其他星球),或者離開這一環境. 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順應這一環境的內在規律,在此前提下利用這一環境,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加速,延緩或制止物質的某些轉化和能量的某些傳遞. 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利用從來沒有達到極限,今天離極限也相當遙遠.而且,不同地區,不同時間的人們對地理環境的利用程度存在著相當懸殊的差異,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這就是為什麼人類的歷史和文化會如此豐富多彩,千差萬別,為什麼在大致相同的地理環境中,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人類的活動會出現如此不同結果的緣由所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