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第八屆全國地理信息科學博士生學術論壇

第八屆全國地理信息科學博士生學術論壇

發布時間: 2021-02-21 09:44:07

❶ 普通一本地理信息科學的本科畢業生,也就是之前的gis,畢業時好就業嗎,我是女生

你好:如果對薪來資沒有特別嚴格的源要求,找個工作沒有問題。你重點關注的是都去哪裡就業,具體工資要根據你的學習情況和能力。比如編程比較可以,可以考慮去一些研發公司,從事系統開發,這是最累的,但收入也是最好的。如果會一些軟體應用的,也可去國企或事業單位或公務員,可以考慮通過考試來獲取。其他也可以考慮讀研等等。

❷ 585分 山東考生 報 煙台大學 的 電子信息工程 或 機械製造及自動化 能 錄取嗎

咱倆是同屆
我是煙台人啊,山東省內煙大按二本招生
你這個分去肯定行,就是不知道這個專業是不是一本專業,不過99%不是

❸ 全國儀器科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博士生學術論壇論文會被收錄嗎

很榮幸能為你解答!
北航各個學科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具體你可以上北航研究生院查看,不過要求還算比較高的,潛心研究吧,不要太浮躁

一、申請北航博士學位對發表論文的基本要求
1.數學與系統科學學科
申請者在國內外重要的學術期刊或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不少於3篇,並滿足下列條件之一: (1)在SCI檢索的本學科領域重要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1篇學術論文(SCI分區表中Q1區、Q2區和Q3區,或SCI影響因子05以上);
(2)在SCIE收錄源刊物發表2篇論文;
(3)在SCIE收錄源刊物發表1篇論文,並且另外在EI、MEDLINE收錄源刊物或在《中國科學》(中文版)、《數學學報》、《應用數學學報》、《計算數學》和《系統科學與數學》發表2篇論文。
2.物理學科
申請者在國內外重要的學術期刊或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不少於3篇,並滿足下列條件之一: (1)在SCI(E)收錄源刊物發表論文影響因子達到50以上,或累計達到50及以上; (2)在SCI(E)收錄源刊物發表3篇論文,其中至少有1篇是在國外期刊上公開發表;
(3)在SCI(E)收錄源刊物發表2篇論文,且在EI收錄源刊物發表2篇論文,其中至少有1篇是用外文公開發表。
已授權國家(國防)發明專利1項(排名位於學生發明者的第一名有效)視同1篇SCIE收錄論文;已受理國家(國防)發明專利1項(排名位於學生發明者的第一名有效)視同1篇EI收錄論文。
除滿足上述基本條件外,學生論文發表篇數和影響因子尊重導師意見。
對承擔重大工程項目等特殊情況,開題與答辯前由導師提出書面申請,經分學位委員會委員總人數三分之二及以上同意通過,其發表論文要求可執行工學學科相關規定。
3.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含化學學科)
申請者在國內外重要的學術期刊或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不少於3篇,並滿足下列條件之一: (1)在SCIE 的Q1區收錄刊物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篇,或者發表SCIE論文影響因子累計達到50;
(2)發表SCIE收錄論文3篇;或發表2篇SCIE收錄論文,另外在EI收錄源刊物發表2篇論文。其中,至少有1篇是在國外期刊上公開發表。
(3)對承擔重大工程項目等特殊情況,由導師提出書面申請,博士生提交研究成果詳細摘要,經學位分委員會委員總人數三分之二及以上同意通過,發表論文要求:在SCIE收錄源刊物發表2篇論文;或在SCIE收錄源刊物發表1篇論文,另外在EI或ISTP收錄源刊物發表2篇論文。至少有1篇論文在外文期刊上公開發表。
其他學術成果的計算方法,按照工學學科相關規定執行。 4.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
申請者在國內外重要的學術期刊或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不少於3篇,並以第一作者發表的與學位論文相關的學術論文須達到以下要求之一:
(1)在影響因子大於05的SCIE收錄的計算機類刊物中發表論文1篇;
(2)在SCIE收錄源刊物上發表論文1篇,並且另外在EI或ISTP收錄源刊物或會議發表2篇論文; (3)在《計算機學報》、《軟體學報》、《計算機研究與發展》、《電子學報》、《自動化學報》上發表論文1篇,或在EI收錄的期刊源上發表論文2篇;並且另外在EI或ISTP收錄源刊物或會議發表論文2篇;
(4)在EI收錄的期刊源上發表論文1篇,在本領域有重要影響的國際會議(參考中國計算機學會認定的權威學術會議目錄)上發表論文1篇;並且另外在EI或ISTP收錄源刊物或會議發表論文2篇。
博士研究生發表的滿足上述要求之一的學術論文中,被EI收錄的各大學學報上發表的多篇論文只計為1篇期刊論文。
專利和獲獎的學術成果計算方法,按照工學學科相關規定執行,且折算論文合計不超過1篇。 5.生物醫學工程學科
申請者在國內外重要的學術期刊或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不少於3篇,並應滿足以下三項基本要求之一: (1)在SCI檢索的相關學科領域重要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1篇學術論文(SCI分區表中Q1區、Q2區);
(2)在SCIE收錄源刊物發表2篇論文;

(3)在SCIE收錄源刊物發表1篇論文,並且另外在EI、MEDLINE、ISTP收錄源刊物或國際會議(論文全文)發表2篇論文。
專利和獲獎的學術成果計算方法,按照工學學科相關規定執行。
6.工學學科,包括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電氣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光學工程、交通運輸工程、力學、材料加工工程(限機械學院)等
申請者在國內外重要的學術期刊或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不少於3篇,並滿足下列條件之一: (1)在SCI檢索的本學科領域重要國際學術刊物發表1篇學術論文(SCI分區表中Q1區、Q2區和Q3區,或影響因子03以上);
(2)

❹ 地理信息科學專業考研選擇哪個方向將來就業比較好

地理信息科學專業考研方向1: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簡稱GIS)有時又稱為「地學信息系統」或「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是在地圖制圖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屬於理學類地理學(一級學科)下面的二級學科。隨著信息技術、知識工程和計算機與通訊技術的發展,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已逐步成為資源與環境、城市及區域規劃與管理、土地利用與管理、水利水電、交通土建等國民經濟各部門的重要技術支撐,在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隨著國家近幾年的擴招比例逐漸增大,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存在, GIS專業的學生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就業壓力也是不言而喻的。學生們應該認識到當前的大形勢,然後正確定位。現在的各行業在未來都不能不應用GIS,科研地學研究,車船導航定位,軍事指揮,救災搶險,城市規劃,旅遊,只要是你能想到的沒有不能和GIS扯上關系的!應用如此之廣,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地理信息科學專業考研方向2:測繪工程
測繪工程專業培養具備地面測量、海洋測量、空間測量、攝影測量與遙感U及地圖編制等方面的知識,能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從事國家基礎測繪建設、陸海空運載工具導航與管理、城市和工程建設、礦產資源勘察與開發、國土資源調查與管理等測量工程、地圖與地理信息系統的設計、實施和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術人才。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測繪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空間精密定位與導航的理論,城市與工程建設的基本知識及其測量工程的設計、實施和管理等方面的理論與技術,攝影測量與圖像圖形信息處理的理論與技術,各類地圖設計與編制的理論與技術。受到科學研究的基本訓練,具有測繪工程方面的基本能力。
測繪工程專業考研推薦院校:平頂山工學院,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長安大學 同濟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山東理工大學西南工學院昆明理工大學新疆大學北京建築工程學院河北理工學院太原理工大學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南方冶金學院山東科技大學泰山科技學院河南理工大學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 桂林工學院河海大學南京工業大學重慶大學吉林大學成都理工大學西南交通大學 石油大學。
地理信息科學專業考研方向3: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
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是研究用地圖圖形科學地、抽象概括地反映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各種現象的空間分布、相互聯系及其動態變化,並對空間信息進行獲取、智能抽象、存儲、管理、分析、處理、可視化及其應用的一門科學與技術。
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是測繪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地理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科學等相結合的產物;它與農林、地礦、水利、冶金、交通、導航、行政管理、市政管理、城市規劃與管理、國防建設、作戰指揮等有密切的關系,並促進這些學科和領域的科技進步和發展。
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前景不錯。畢業生主要去向:
(1) 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從事與地球空間信息相關的教學、科研或技術開發工作;
(2) 政府相關部門、研究機構、科研院所、大型公司及企業從事與地球空間信息相關的研究、技術開發、管理或領導工作;
(3) 相關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從事與地球空間信息相關的技術、科研或管理工作;
(4) 資源與環境、交通土建、國土、礦業、水利電力、通訊、農林、城市建設與規劃、地質勘測等部門從事與地球空間信息相關的規劃、設計、施工、技術開發與管理工作。
地理信息科學專業考研方向4:地理學
地理學專業是一門古老的研究課題,曾被稱為科學之母。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區域和國家進行描述。地球表面各種現象的任何空間變化類型都受到影響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的許多因素的制約,因而地理學家必須熟悉生物學、社會學及地學等學科。

❺ ····山東理科576 上煙台大學機械或土木可以嗎2本 一本線586 求了

不行,土木至少要590多,應該。
是機械自動化的話,應該也不夠。
你可以報別的專業,一學期之後可以轉

❻ 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有哪些科研成果

學院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現有教授30人(含博士生導師22人),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外聘)2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國家教學名師1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8人,國家和省部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6人,數人擔任國際地圖制圖協會和其它國際和全國性學術團體的領導職務,多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和教育部跨世紀人才。
學院科技工作要瞄準學科發展前沿,緊密結合國家和社會發展需求,凝練科技方向,經過多年的努力,逐步形成和發展了一系列具有多學科交叉特色的研究方向,科研項目已涉及地理信息、國土、資源和環境等領域,研究水平走在全國的前列,具有廣泛的影響。學院科研項目涵蓋了國家973、863、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等,縱、橫向項目呈級數增長態勢,科研經費2010年達5000多萬。近年來學院不斷總結科研成果,積極謀劃科研獎勵申報,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國際制圖大會地圖傑出作品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多項。
學院加大對科研基地和實驗室建設,著力加強幾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的運行管理和軟硬體建設,其中"地理信息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數字制圖與國土信息應用工程國家測繪局重點實驗室"被評為優秀。同時學院擁有一流的教學實驗中心,地理信息系統實驗中心、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中心2個湖北省教學實驗示範中心。

❼ 怎樣申請香港中文大學地理信息科學的研究生,達到什麼

留學申請的條件是什麼、費用是多少等等的這些信息的時候你可以根據你的這個申請的大學的名稱來在這個院校庫里、看看這個大學的詳細的介紹了解一下。

❽ 高分求~幫忙評判一下山東3所大學綜合水平!!

太陽樓來上全家、裝() B 裝到源網路了 。也是個人才、
蠢材、

樓主、
還是理工好點、
山建和濟大都在濟南、不過山建在市外很遠的地方、有點僻、
濟大還能好點、
理工在淄博、市區
理工具體什麼優勢一樓說的很詳細了、

❾ 賈永剛的發表論文

單紅仙,劉曉磊,賈永剛(通訊作者),鄭傑文. 黃河口沉積物固結過程電阻率監測研究. 岩土工程學報,待刊
楊秀娟,賈永剛,單紅仙,吳? 瓊,劉? 輝,水動力作用對黃河口沉積物強度影響的現場試驗研究,岩土工程學報,2010,32(4):
常方強,賈永剛,郭秀軍等,黃河口粉土液化過程的現場振動試驗研究,岩土工程學報,2009,31(4):609~616
常方強,賈永剛,塗帆,波浪引起海床土體液化的概率研究,水利學報,2009,40(4):449-456
常方強,賈永剛,張建等,黃河水下三角洲硬殼層特徵及其液化過程研究,工程地質學報,2009,,17(3):349~356
常方強,賈永剛(通訊作者),常方偉,波浪作用下黃河口埕島海域海床非均勻液化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8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河口海岸方向),2009,3:83-89
常方強,賈永剛(通訊作者). 黃河口埕島海域土性特徵的統計分析.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09,28(6):35~39
張衍濤,常方強,孟祥梅,張建,賈永剛(通訊作者),黃河口埕島海域表層沉積物土性的區域變化及其機理分析,海洋科學進展,2009,27(3):351-357
單紅仙,鄭傑文,賈永剛(通訊作者),張民生,劉曉磊. 黃河口粉質土沉積物侵蝕性動態變化試驗研究. 海洋學報,2009,31(4):112~119
楊秀娟,賈永剛(通訊作者),劉紅軍,單紅仙. 黃河三角洲沉積物超固結特徵及其成因.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9(5):30~34
常方強,賈永剛(通訊作者),黃河水下三角洲海底管線差異沉降的安全性分析,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9,39(2):281-284
楊秀娟,賈永剛(通訊作者). 黃河三角洲粉質土前期固結壓力的探討. 華東師范大學(自然版),2009,(3):146~152
常方強,塗帆,賈永剛,城市主幹道軟基處理的現場試驗研究,華僑大學學報,2009
陳友媛,趙文娟,賈永剛,許國輝,黏粒和有機體對黃河口潮間帶沉積物微團聚體的影響,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09,29(1):31-38
陳友媛,高麗,劉紅軍,許國輝,賈永剛,生物洞穴對黃河口土樣擾動試驗研究,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9,39(6):1295-1300
郎印海,賈永剛,劉宗峰,高振會,王鑫平,黃河口水中多環芳烴(PAHs)的季節分布特徵及來源分析,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8,38(4):640-646
侯曉東,郭秀軍,賈永剛,孟慶生,基於探地雷達回波信號獲取土壤中污染物含量的研究進展,地球物理學進展,2008,23(3):962-968
賈永剛,侯曉東,郭秀軍,單紅仙,利用探地雷達確定土中污染物含量的研究,湖南大學學報,2008,35(11):50-56
常方強,賈永剛,孟祥梅等,波浪引起埕島海域海床液化程度分區,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08. 28(2):37-43
常方強,孟祥梅,劉景昆,何峰,賈永剛,黃河口埕島海域土性特徵的統計分析,海洋地質與第四紀,2008,28(6):35-42
張建,常方強,賈永剛,黃河水下三角洲海底管道沉降量確定方法研究,海岸工程,2008.27(3):39-46
賈永剛,常方強,孟祥梅等,黃河口埕島海域海床波致液化模糊綜合評判,《工程地質學報》第八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2008
楊秀娟,賈永剛,遠航,張建,張衍濤,馮春健,黃河口裸置管線對海床土影響范圍實例研究,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08,28(6):27-33
黃河口海底裸置管線對海床土強度影響實例研究,楊秀娟,賈永剛,遠航,張建,張衍濤,馮春健,海岸工程,2008,28(6)27-34
單紅仙,劉濤,陳友媛,賈永剛,波浪載荷導致黃河口潮坪沉積物垂向運移現場觀測研究,工程地質學報,2008(16):216-222
戴茜、單紅仙、孟祥梅、夏欣、崔文林、賈永剛(通訊作者),基於電阻率測定海水懸沙含量試驗研究,海洋學報,2008,30(5):137-142
常方強,塗帆,賈永剛,Verhulst模型在預測軟基路堤沉降中的應用,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7.26增1:3122-3126
單紅仙、秦昊、賈永剛,黃河三角洲堤前泥沙起動現場觀測研究,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7(37)5:825-828
陳友媛、劉道彬、賈永剛、劉紅軍、劉小麗,生物活動對黃河口潮灘表層沉積物擾動作用的研究,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7(37)5:829-833
許國輝、尹曉慧、王秀海,淺表土體強度對黃河水下三角洲微地貌形成的控製作用,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7(37)4:657-662
賈永剛,董好剛,單紅仙,劉小麗,許國輝,黃河口海床硬殼成因機制研究,岩土力學,2007,28(10):2029-2035
陳友媛,劉紅軍,賈永剛,循環荷載作用下海床結構性土的液化滲流機理定性研究,岩土力學,2007(28)8:1631-1635
張建民,單紅仙,賈永剛,劉紅軍,許國輝, 黃河口快速沉積海床土在波浪和潮波作用下的孔壓響應及固結過程試驗研究, 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7(28)7:1369-1375
郭秀軍,張志闊,賈永剛,黃河口粉土的電性特徵及其工程地質意義,岩土力學,2007,28(3):593-598
賈永剛 欒海晶,振動導致黃河口粉質土物理力學指標與起動流速的變化,岩土力學,2007,28(6):1123-1128
鄭琳,崔文林,賈永剛,海洋傾倒導致生態環境變化實例研究,海洋環境科學,2007, 26(5):413-417
紀大偉、楊建強、高振會、賈永剛,萊州灣西部海域枯水期富營養化研究,海洋環境科學,2007, 26(5):427-430
張珂,賈永剛,劉正銀,黃河三角洲地區地基承載力的確定,岩土力學,2007(28)2:0420-0422
劉小麗,劉紅軍,賈永剛,黃河三角洲飽和粉土層地震液化判別方法及液化特徵研究,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7(26)增1:1-7
馮玉岩,郭秀軍,賈永剛,魏麗,郭健,黃河口粉土層震動響應過程的電性變化反映,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7(26)增1:3271-3276
孟慶生,楚賢峰,郭秀軍,高解析度數據處理技術在近海工程地震勘探中的應用,地球物理學進展,2007(22)3:1006-1010
馬志傑,孟慶生,賈永剛,循環荷載作用下黃河口海床土的動力響應數值模擬研究,中國水運,2007(7)4:68-70
顧瑩瑩,高孟春,賈永剛,王延敦,李丹,海綿鐵還原水中硝酸鹽的初步研究,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2006,22(7):1-4
董好剛,張衛明,賈永剛,循環荷載導致黃河口粉質土成分結構變異研究,海洋地質與第四紀,2006,26(3):133-141
劉紅軍,張民生,賈永剛,波浪導致的海床穩定性分析,岩土力學,2006,27(6):986-990
賈永剛,楊秀娟,安英傑,透水與隔水夾層對粉質土液化影響試驗研究,工程地質學報,2006,14(1):52-59
單紅仙,張建民,賈永剛,黃河口快速沉積海床土固結過程研究,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6,25(8):1676-1682
單紅仙, 段兆臣, 劉正銀, 賈永剛,黃河口潮坪粉質土重復振動液化與效果研究,水利學報,2006,37(1):75-81
周其健 賈永剛 馬德翠,黃河口潮灘粉土體固結非均勻性研究,岩土力學,2006,27(7):1147-1152
馬安青,單紅仙,賈永剛,陳勇,基於VB的高速公路工程地質信息查詢系統的建立,遙感技術與應用,2006
馬安青,賈永剛,單紅仙,王一謀,基於GIS賀蘭山兩側沙漠邊緣帶近二十年來土地景觀格局變化研究,水土保持通報,2006,25(6)33-39
聶新華,郎印海,賈永剛.膠州灣河口沉積物中耗氧有機物的釋放研究.海洋環境科學.,2006
郎印海,聶新華,賈永剛.零價鐵滲透反應格柵原位修復地下水中氯代烴的應用及研究進展. 土壤. 2006(38)2:23-28
郭秀軍,賈永剛,黃瀟雨,基於電性變化進行黃河水下三角洲飽和粉土觸變過程研究,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6,25(增):1-6
單紅仙? 孟祥梅? 賈永剛,振動導致黃河口海床滲透性變化研究,岩土力學,2005,26(增刊):73-78
Guo Xiujun, Huang Xiaoyu, Jia Yonggang, Forward Modeling of different types of landslides with multi-electrode electrical method, Applied Geophysics(Journal of the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2005,2(1):14-21
馬媛,高振會,賈永剛(通訊作者)等,海上石油開采導致生態環境變化實例研究,海洋學報,2005(27)5:54-59
劉紅軍,王小花,賈永剛,喬社,張洪崗,黃河三角洲飽和粉土液化特性及孔壓模型試驗研究,岩土力學2005,26(增刊):83-87
賈永剛,周其健,馬德翠,生物活動對海床沉積物工程地質特徵改造研究,工程地質學報,2005,13(1):49-56
賈永剛, 史文君, 單紅仙,許國輝, 鄭建國, 劉紅軍,黃河口粉土強度喪失與恢復過程現場振動試驗研究,岩土力學,2005,26(3):351-358
郭秀軍,武瑞鎖,賈永剛,李鴻江,不同土壤中含油污水污染區的電性變化研究及污染區探測,地球物理學進展,2005,20(2):402-406
李鴻江,郭秀軍,金春姬,賈永剛,魏麗,垃圾填埋場滲漏電學監測系統設計及室內模擬試驗,環境污染與防治,2005,27(4):311-313
郭秀軍,賈永剛,黃瀟雨等,利用高密度電阻率法確定滑坡面研究,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4,23(10):1662-1669
賈永剛,霍素霞等,波浪導致黃河水下三角洲沉積物強度變化現場試驗研究,岩土力學,,2004, 25(6):876-882
金春姬,李鴻江,賈永剛等,電動力學法修復土壤環境重金屬污染的研究進展,環境污染與防治,2004,26(5):341-345
喬志香,金春姬,賈永剛等,重金屬污染土壤電動力學修復技術,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2004,5(6):80-83
許國輝,賈永剛,鄭建國,劉媛媛,黃河水下三角洲塌陷凹坑構造形成的水槽試驗研究,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04,24(3):37-40
單紅仙,劉媛媛,賈永剛,許國輝,水動力作用對黃河水下三角洲粉質土微結構改造研究,岩土工程學報,2004,26(5):654-658
賈永剛,王俊超等,差異水動力導致黃河口粉質土微結構分形特徵變化實例研究, 海洋科學進展,2004,22(2):177-184
單紅仙,秦建敏,賈永剛,青島港木質高樁碼頭邊形破壞監測與預報,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4,23(3): 1-7
彭軒明,賈永剛等,長江三峽工程庫區龍王廟滑坡群穩定性分析及整治,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4,No.2
賈永剛,付元賓等,水動力條件差異導致潮坪分形特徵變化實例研究,海洋學報,2003, 25 (3): 59-67
許國輝,單紅仙,賈永剛,黃河水下三角洲沉積物在循環荷載作用下土體中孔壓變化實驗研究,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3, Vol. 33(1): 80-86
霍素霞,許國輝,賈永剛,黃河三角洲土體非均勻性及對底坡微地貌形成影響,工程地質學報,2003, Vol. 11(2): 138-142
許國輝,單紅仙,賈永剛,風暴浪導致的黃河口水下土體破壞試驗研究,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3, 33(5):675-679
郭秀軍,劉濤,賈永剛等,土的工程力學性質與其電阻率關系實驗研究,地球物理進展, Vol. 18, No.1, 2003, 151-155
王衛平,王東生,佘宗蓮,陳宗團,賈永剛,青島城市環境地理信息系統(UEGIS)的設計與實現,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3, Vol. 33(4): 587-594
賈永剛,廣紅,GIS和SDSS在高速公路選線之中的應用,地球科學,2001,26(6):1~8.
單紅仙,賈永剛等,波浪誘發的黃河口水下斜坡失穩破壞研究,地學前緣,2001,Vol.8,No.2
賈永剛,劉紅軍等,蘇丹膨脹土工程地質研究,清華大學學報, 2000 博士後研討會增刊(EI), 70-73
許國輝,曹雪晴,常瑞芳,賈永剛,黃河口水下三角洲塌陷凹坑地貌形成機制探討,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00, Vol. 20, 66-70
賈永剛,單紅仙,現代黃河水下三角洲失穩破壞研究,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2000,Vol.11, No.1, 1-5
賈永剛,方紅琪,青島城市地質環境信息系統設計與實現,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1999,Vol.10, No.2,45~52
賈永剛,方鴻琪,青島城市地質環境工程適宜性系統分析,地球科學,1999,Vol.24, No.6,1~8
賈永剛,孫永福等,膠州灣工程地質環境評價與區劃,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1999,Vol.19, No.3,121~126
賈永剛,劉紅軍,青島城市地質環境系統穩定性研究,環境地質研究,第四輯,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176~180
劉紅軍,賈永剛,深基坑支護設計彈性抗力有限元法,青島海洋大學學報,1999,Vol.29, No.1, 309~313
劉紅軍,賈永剛,探地雷達在大范圍場區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應用—以蘇丹喀土穆煉油廠為例,工程勘察,1999,No.1,69~71
賈永剛,譚長偉,地質環境特徵及工程適宜性與選擇性分析,青島海洋大學學報,1997,Vol.27, No.2,212~217
單紅仙,賈永剛,青島第四紀沉積物工程地質研究,工程勘察,1997,No.5,19~22
賈永剛,單紅仙,青島地質災害研究,海洋科學,1996,No.2,52~55
孫永福,賈永剛,青島保稅區軟土地基強夯處理,青島海洋大學學報,1996,Vol.26, No.3,84~90
賈永剛,孫永福,膠州灣環境與工程建設,海岸工程,1996,Vol.15, No.1
賈永剛,單紅仙,三峽及鄰區晚第三紀以來構造應力場特徵探討,海洋科學,1995,No.2,36~40
賈永剛,單紅仙,嶗山旅遊區地質災害類型、成因、分布研究,海洋科學, 1995,No1,64~67
賈永剛,賈信遠,方誌海,青島地鐵沿線花崗岩風化規律研究,青島海洋大學學報,1995,Vol.25,No.3,368~374.
賈永剛,青島地鐵工程岩體質量評價方法探討,青島海洋大學學報,1994,Vol.24,增刊,3~8.
賈永剛,三峽及鄰區上限發震水平預測研究,青島海洋大學學報,1993,Vol.23,增刊,68~75.
賈永剛,三峽及鄰區潛在震源預測,青島海洋大學學報,1992,Vol.22,No.4,90~96.
賈永剛,三峽及鄰區現今構造應力場特徵成因,第四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論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34~38.
賈永剛,沈渭銓,黃河三角洲前緣的短周期內波,L.D.賴特,楊作升,B.D.博恩霍爾德等(譯文),河口沉積動力學研究文集(一)黃河口水下底坡不穩定性,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1,125~132.
薄景山、賈永剛,論仙女山地區構造應力場的演化及對三峽水庫誘發地震的影響,長春地質學院學報(長江三峽工程專集),1988,25~31.
薄景山、李同錄、賈永剛,水庫地震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長春地質學院學報(長江三峽工程專集),1988,54~59.
譚周地、李同錄、劉樹田、賈永剛、薄景山,長江三峽水庫庫首區斷裂壤中汞氣分布特徵及斷裂活動性分析,長春地質學院學報(長江三峽工程專集),1988,18~24.

❿ 中國科學院的作用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於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國家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
中國科學院包括5個學部(數理學部、化學部、生物學部、地學部、技術科學部),以及11個分院(沈陽、長春、上海、南京、武漢、廣州、成都、昆明、西安、蘭州、新疆)、84個研究院所、1所大學、2所學院、4個文獻情報中心、3個技術支撐機構和2個新聞出版單位,分布在全國20多個省(市)。此外,還投資興辦了430餘家科技型企業(含轉制單位),涉及11個行業,其中包括8家上市公司。
§基礎科學研究
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 中國科學院已逐步建立和發展了數學、物理學、化學、力學、天文學、生命科學、地學與環境等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力學和天文學領域,現有16個研究機構,其中有10個研究所、2個研究院、3個天文台和1個授時中心,擁有近9000人的科研及管理隊伍。中國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也是基礎科學方面的重要研究力量。目前,在這些研究機構中建設有基礎科學領域的國家實驗室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1個、院重點實驗室19個。在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中,先後啟動了國際量子結構、核心數學、聚合物科學與材料、交叉科學理論物理和復雜系統研究團隊。研究團隊主要圍繞重大科學前沿問題,開展具有原始創新性的研究工作,通過團隊的帶動作用,培養出在中國本土成長的一流科學家。為推動國內納米科技研究工作,在中國科學院納米科技中心的基礎上,聯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即將成立國家納米科技中心。
中國科學院已經建成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蘭州重離子加速器(HIRFL)、合肥同步輻射加速器、托卡馬克和激光聚變裝置、長波授時台等重大科學工程裝置,以及2.16米光學望遠鏡、多通道太陽磁場望遠鏡、米波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等大型天文觀測設備。目前正在建設的大科學裝置有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冷卻儲存環、大型非圓截面超導托卡馬克裝置、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和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含譜儀)重大改造工程等。
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中國科學院先後取得了許多重大的科研成果,如數學定理的機器證明、哈密爾頓系統的辛幾何演算法、τ輕子質量精確測量、新核素合成、超新星觀測、高溫超導、碳納米管的制備和應用、非線性光學晶體、過渡金屬原子簇結構和性質以及金屬有機化學等等。同時,為我國信息、能源、材料、資源、農業、醫葯、空間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和發展以及形成科技戰略儲備做出了重要貢獻。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吳文俊先生、半導體研究所黃昆先生分別榮獲第一屆(2000年)和第二屆(2001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
在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研究領域,中國科學院現有23個研究所和研究中心、26個國家和院重點實驗室、12個植物園、22個標本館、9個典型培養物保藏庫和11個野外生態學研究台站,擁有6800多人的科研及管理隊伍。
在北京的7個研究所以農業高技術和生態環境研究為主要方向;由7個研究所(中心)組成的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以人口與健康為主攻方向;在西南的4個研究所組成了西南生物資源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發展基地,主要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在湖北的3個研究所重點研究水生生物學和病毒學及其生物技術;另外在青海和廣州各有1個研究所,分別進行青藏高原生物學和植物學及退化生態學的相關研究。
在生命科學領域,中國科學院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牛胰島素結晶和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完成了366卷中國植物志、動物志和孢子植物志的編研;創建了最完整的中國蕨類植物分類系統;參與了「人類基因組計劃」並完成了1%的測序任務;完成了水稻基因組框架圖和粳稻4號染色體精確測序。蝗蟲生態學與治理、恢復生態學、害蟲防治、作物品種選育、水產養殖、創新葯物等的研究為國家的生態安全、農業經濟發展和人口與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生物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用二步發酵法生產Vc中間體、黑曲糖化酶酶活的提高及其在工業上的應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人干擾素超高表達、轉基因魚和體細胞克隆技術牛等重要研究成果,有些已實現產業化。在新葯研究方面,共創制新葯50多種。解毒葯二巰基丁二酸是我國首次被美國仿製、經FDA批准上市的葯物;抗瘧疾葯蒿甲醚是我國出口的唯一首創新葯,1995年被列入世界葯典;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地奧心血康」等葯品年產值已達14億元人民幣。
§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
在資源環境領域,中國科學院現有24個研究所、1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4個院重點實驗室和47個重點建設的野外觀測試驗台站。野外台站分屬於生態系統研究、大氣本底觀測、地磁台鏈、特殊環境與災害監測等四大網路,成為具有國際水平的長久性科學觀測研究基地。目前,資源環境領域擁有近9000人的科研及管理隊伍,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比較完整的、學科較為齊全的綜合研究體系。
資源環境科學領域涉及固體地球科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生態學、環境科學、地理科學與資源、遙感、農業等多個重點學科。多年來,廣大科技人員積極面向國家需求,勇於攀登科學高峰,在地球早期生命研究、進化古生物學研究、國際界線層型研究,以及各門類化石總結等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通過在東亞季風環境系統、黃土、岩溶、冰芯、湖泊、古海洋學和人類活動對陸地生態系統影響以及海洋生態動力學等方面開展古環境變化和過程研究,重建了東亞自然環境演化規律;積極而卓有成效地推動了全球變化研究。陸相生油理論、層控礦床地球化學、東亞大氣環流和東亞季風環境污染機理、青藏高原隆升及環境效應等研究工作,取得了理論上的重大突破。根據地域分異、地表水熱平衡、元素遷移轉化和生態環境特徵,完成了各種自然區劃、生態環境區劃、農業和經濟區劃,在國民經濟建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沙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中低產田改造、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環境污染控制和海水養殖、海洋葯物等方面,提供了一批實用的技術和模式。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全球定位系統技術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使地球信息科學在政府決策和科技、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高技術研究與發展
在高技術研究與發展領域,中國科學院共有28個研究所、2個技術支撐單位、1個國家實驗室、4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院重點實驗室,14600餘名科研技術人員。主要工作涉及信息技術、先進製造、光電科技、材料、能源、交通、化學工程和空間科學技術等領域,曾為我國計算機、激光、合成橡膠、「兩彈一星」等研究做出過重大貢獻。近幾年來,在高技術研究與發展領域進一步加強了基礎性研究和高技術前沿探索,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同時,為了強化研究所的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和工業配套能力,已建成31個國家工程中心和院工程中心,並按現代企業制度管理,形成一個高技術企業群體。
中國科學院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工作的任務是:從事關繫到我國經濟發展、國防建設與社會進步的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高新技術研究;承擔國家重大項目中的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工作,解決國家急需的重大科技問題;提高我國高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斷促進高技術產業發展。在提高我國高技術的國際競爭能力、促進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解決我國經濟發展、國防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等方面,起到有顯示度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各研究所積極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等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工業機器人產業化、實踐五號科學實驗衛星和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的有效載荷、小型化超強超短激光、納米材料、有機合成化學、40萬千瓦蒸發冷卻電機曙光3000超級伺服器、「龍芯」高性能CPU晶元等大批創新研究成果,為我國信息技術和自動化、化工與材料、能源等領域的科技發展寫下了新的篇章。
§高技術產業化
在高技術產業化方面,中國科學院按照新時期辦院方針,堅持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加強關鍵技術創新與集成,加強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保持經濟快速增長以及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直接貢獻。同時,積極建立高技術產業發展平台,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化、社會化和企業化,進一步促進高技術產業的發展。
資興辦的企業,分布在11個行業,其中已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有219家。院直接投資的企業(含首批轉制單位)有82家,如著名的聯想集團控股公司等;研究所投資的企業有356家,如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表現突出的成都地奧制葯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中科合臣化學公司等。目前,全院已有8家院、所投資的公司在境內外上市。在31個國家和院級工程研究中心中,有14個已經完成公司制改造。此外,在建和籌建中的科技產業園區有21個。
中國科學院依法設立了「中國科學院國有資產經營公司」,代表院對院直接投資的全資、控股、參股企業行使出資人權利,並對經營性國有資產承擔相應的保值增值責任。
2001年度,院、所投資企業營業收入434.54億元;利稅總額42.99億元;創匯額2.94億美元;所有者權益117.22億元;從業人員約5.24萬人,其中為社會提供的就業機會超過4萬人。
中國科學院積極推進科技與經濟的有效結合,十分重視與省市的技術經濟合作,近年來陸續與23個省、市、自治區及有關地(市)簽署了全面合作協議。同時,多渠道、多途徑、多層面地推進與產業部門以及大中型企業的合作,在煙草、紡織、石化、機電等行業加強技術合作,並與中國海洋石油公司、大慶油田、上海電機集團、上海廣電集團等大型企業集團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中國科學院與國家經貿委、教育部共同組織實施了「產學研聯合開發工程」,與3000多家企業建立了多種合作關系。為加強與地方、行業、企業的合作,向全國29個省(市)的170個地(市)、縣和一批企業選派了科技副職,同時接收地方和企業選派的掛職幹部在院短期工作。
據不完全統計,院與地方合作項目在2001年度為地方形成銷售收入152億元人民幣,利稅33億元人民幣。另外,創造社會效益摺合114億元人民幣。
§隊伍建設與人才培養
中國科學院擁有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56人,佔中國科學院院士總數的39.8%;中國工程院院士53人,佔中國工程院院士總數的8.6%。全院有專業技術人員3.7萬人,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4萬人、中級專業技術人員1.4萬人,初級專業技術人員0.75萬人。全院在讀研究生2萬餘人,在站博士後1千餘人。
20世紀50年代,一大批海內外優秀人才聚集在中國科學院,為「兩彈一星」的研製做出了歷史性貢獻。80年代開始,為培育中青年科技骨幹,解決人才斷層問題,中國科學院在國內率先推出了一系列新舉措。90年代初推出了「百人計劃」,以吸引和培養優秀學科帶頭人,全院人才隊伍結構得到調整和優化。實施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以來,在全院推行了以隊伍結構優化為核心的人員總量控制、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新型用人制度和「三元」結構分配製度等人事制度改革,為中國科學院的改革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99年和2001年分別啟動了「引進國外傑出人才計劃」 與「海外知名學者計劃」,加大了對國外優秀青年學者的吸引力度。目前,全院知識創新工程的科技崗位中,45歲以下科技人員已佔科技人員總數的75%以上,全院人才隊伍呈現出人員精幹、結構合理、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國際、國內地位不斷提升的良好態勢。
為保持人才隊伍的創新活力和競爭能力,中國科學院自1978年開始選派優秀的科技人員和管理骨幹出國深造,迄今已公派1.6萬名訪問學者、研究生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留學和訪問進修,目前已有近1萬餘人學成回國工作。同時,在院內初步形成了以中國科學院管理幹部學院為龍頭,以京外若干基地為依託的繼續教育網路。
為國家培養和輸送高層次科技人才,是中國科學院對國家和社會的一個重要貢獻。中國科學院於1951年與高校一起開始實行統一計劃招收研究生制度,1977年率先恢復因「文革」而中斷的研究生招生,1978年經黨中央批准成立了我國第一個研究生院——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50年來,中國科學院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7萬余名研究生,其中包括中國第一位理學博士、第一位工學博士、第一位女博士和第一位雙學位博士。2001年,經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正式成立,現有授予博士學位的學科專業基本覆蓋了理科所有的學科領域,同時還具有相當數量的工程技術學科和一定數量的人文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點,全院形成了一個以北京為主體、聯系和覆蓋全院的研究生教育網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中國科學院於1958年創辦、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以科技為背景的管理和人文學科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建校40多年來,共為國家培養了近5萬名高層次人才。中國科技大學也是首批獲准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和國家重點建設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之一。
§國際合作與交流
中國科學院將國際科技合作作為促進現代科技發展的必要條件,已同全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國際組織和企業建立了合作交流關系,簽署了院級合作協議70餘個,開展了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國際合作。目前,國際科技合作人員交流每年逾萬人次,全院有380多位科學家在國際組織中擔任不同層次的領導職務,並聘請了140多位外國專家學者擔任院、所的名譽職務和客座教授。
國際合作工作以圍繞國家、院重大項目開展實質性合作為重點,取得了數百項成果,其中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設、沙塵暴的防治、1%人類基因組測序、中日大學群合作、德國馬普青年科學家小組、中法信息自動化與應用數學實驗室、英國石油國際公司中國中心、中俄空間天氣聯合研究中心等項目成績顯著,在全院科技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中國科學院成功地舉辦了一系列重大國際會議,加強了與第三世界科學院等國際組織的合作與交流,吸納了外資外貸 ,擴大了在國際科技界的影響,同時也加速了人才培養。
近幾年,中國科學院在知識創新工程試點中,通過國際合作與交流,在促進基礎研究和高技術創新、為國民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服務等方面做出了貢獻。
§科學出版與文獻信息
文獻服務與出版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基礎和支撐條件,也是提升科研創新活力的基本要素。經過50多年的建設,中國科學院依託現代信息技術已初步形成了以院文獻情報中心為中心,以上海、蘭州、武漢、成都四個地區學科文獻情報中心為分中心,連接全院相關研究機構圖書信息室以及國內外主要大型圖書館和信息機構,立足全院、面向全國、開放互聯的網路化科技文獻情報服務體系。其文獻收藏總量達3300多萬冊(件),已建成國內最具規模的自然科學基礎學科和高技術文獻收藏體系,並建成了包括多種聯合目錄、文摘雜志和文獻資料庫的自然科學文獻檢索體系和國際聯機檢索終端,每年向院內外數十萬用戶提供服務。兩三年內,將基本建設成為我國在自然科學領域最具規模和地位的、面向全社會的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
在出版事業方面,中國科學院也已初步形成以科學出版社為中心的科學出版集團和以科學時報為主體的報業體系,出版范圍從傳統紙質出版物到現代數字化電子出版物,從學術專著、科普著作到各種雜志、報刊。依託中國科學院一流研究人員的高水平科研工作,面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它們每年出版上千種包括學術專著和科普著作在內的科技圖書和電子出版物,以及290多種科技期刊,其中不乏在學術上具有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知名出版物。文獻服務和出版工作的緊密結合和協同發展,將為中國科學院成為國家知識庫、思想庫和人才庫構築起信息化、數字化、網路化的平台,並成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