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地理信息系統
『壹』 廣州奧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佛山南海分公司怎麼樣
簡介:廣州奧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佛山南海分公司成立於2014年05月13日,主要版經營范圍為計算機軟硬權件開發、應用、技術轉讓及服務等。
法定代表人:陳訓堯
成立時間:2014-05-13
工商注冊號:44068200046014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分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佛山市南海區里水鎮新興路新景正街4號首層
『貳』 mobile gis 能坐標轉換嗎
1. ArcGIS中的坐標系統
ArcGIS中預定義了兩套坐標系統,地理坐標系(Geographic coordinate system)和投影坐標系(Projectedcoordinate system)。
1.1 地理坐標系
地理坐標系 (GCS) 使用三維球面來定義地球上的位置。GCS中的重要參數包括角度測量單位、本初子午線和基準面(基於旋轉橢球體)。地理坐標系統中用經緯度來確定球面上的點位,經度和緯度是從地心到地球表面上某點的測量角。球面系統中的水平線是等緯度線或緯線,垂直線是等經度線或經線。這些線包絡著地球,構成了一個稱為經緯網的格網化網路。
GCS中經度和緯度值以十進制度為單位或以度、分和秒 (DMS) 為單位進行測量。緯度值相對於赤道進行測量,其范圍是 -90°(南極點)到 +90°(北極點)。經度值相對於本初子午線進行測量。其范圍是 -180°(向西行進時)到180°(向東行進時)。
ArcGIS中,中國常用的坐標系統為GCS_Beijing_1954(Krasovsky_1940),GCS_Xian_1980(IAG_75),GCS_WGS_1984(WGS_1984),GCS_CN_2000(CN_2000)。
1.2 投影坐標系
將球面坐標轉化為平面坐標的過程稱為投影。投影坐標系的實質是平面坐標系統,地圖單位通常為米。投影坐標系在二維平面中進行定義。與地理坐標系不同,在二維空間范圍內,投影坐標系的長度、角度和面積恆定。投影坐標系始終基於地理坐標系,即:
「投影坐標系=地理坐標系+投影演算法函數」。
我們國家的投影坐標系主要採用高斯-克呂格投影,分為6度和3度分帶投影,1:2.5萬-1:50萬比例尺地形圖採用經差6度分帶,1:1萬比例尺的地形圖採用經差3度分帶。具體分帶法是:6度分帶從本初子午線(prime meridian)開始,按經差6度為一個投影帶自西向東劃分,全球共分60個投影帶,中國跨13-23帶;3度投影帶是從東經1度30分經線(1.5°)開始,按經差3度為一個投影帶自西向東劃分,全球共分120個投影帶,中國跨25-45帶。
在CoordinateSystems\Projected Coordinate Systems\Gauss Kruger\Beijing 1954目錄中,我們可以看到四種不同的命名方式:
Beijing 1954 (Xian 1980) 3 Degree GK CM 117E
北京54(西安1980) 3度帶無帶號
Beijing 1954 (Xian 1980) 3 Degree GK Zone 25
北京54 (西安1980) 3度帶有帶號
Beijing 1954 (Xian 1980) GK Zone 13
北京54 (西安1980) 6度帶有帶號
Beijing 1954 GK Zone 13N
Xian 1980 GK CM 75E
北京54 (西安1980) 6度帶無帶號
注釋:GK 是高斯克呂格,CM 是CentralMeridian 中央子午線,Zone是分帶號,N是表示不顯示帶號。
2.ArcGIS中定義坐標系
ArcGIS中所有地理數據集均需要用於顯示、測量和轉換地理數據的坐標系,該坐標系在 ArcGIS 中使用。如果某一數據集的坐標系未知或不正確,可以使用定義坐標系統的工具來指定正確的坐標系,使用此工具前,必須已獲知該數據集的正確坐標系。
該工具為包含未定義或未知坐標系的要素類或數據集定義坐標系,位於ArcToolbox—Data management tools—Projections andtransfomations—Define Projections
Input Dataset:要定義投影的數據集或要素類
CoordinateSystem:為數據集定義的坐標系統
3.基於ArcGIS的投影轉換
在數據的操作中,我們經常需要將不同坐標系統的數據轉換到統一坐標系下,方便對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軟體中坐標系轉換常用以下兩種方式:
3.1 直接採用已定義參數實現投影轉換
ArcGIS軟體中已經定義了坐標轉換參數時,可直接調用坐標系轉換工具,直接選擇轉換參數即可。工具位於ArcToolbox—Data management tools—Projections andtransfomations——Feature—Project(柵格數據投影轉換工具 Raster—Project raster),在工具界面中輸入以下參數:
Inputdataset:要投影的要素類、要素圖層或要素數據集。
OutputDataset:已在輸出坐標系參數中指定坐標系的新要素數據集或要素類。
out_coor_system:已知要素類將轉換到的新坐標系。
GeographicTransformation:列表中為轉換參數,以GCS_Beijing_1954轉為GCS_WGS_1984為例,各轉換參數含義如下:
Beijing_1954_To_WGS_1984_1 15918 鄂爾多斯盆地
Beijing_1954_To_WGS_1984_2 15919 黃海海域
Beijing_1954_To_WGS_1984_3 15920 南海海域-珠江口
Beijing_1954_To_WGS_1984_4 15921 塔里木盆地
Beijing_1954_To_WGS_1984_5 15935 北部灣
Beijing_1954_To_WGS_1984_6 15936鄂爾多斯盆地
3.2 自定義三參數或七參數轉換
當ArcGIS軟體中不能自動實現投影間直接轉換時,需要自定義七參數或三參數實現投影轉換,以七參數為例,轉換方法如下:
3.2.1 自定義七參數地理轉換
在ArcToolbox中選擇Create CustomGeographic Transformation工具,在彈出的窗口中,輸入一個轉換的名字,如wgs84ToBJ54。在定義地理轉換方法下面,在Method中選擇合適的轉換方法如 COORDINATE_FRAME,然後輸入七參數,即平移參數、旋轉角度和比例因子。
3.2.2 投影轉換
打開工具箱下的Projec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Feature>Project,在彈出的窗口中輸入要轉換的數據以及Output Coordinate System,然後輸入第一步自定義的地理坐標系如wgs84ToBJ54,開始投影變換
『叄』 GIS如何能把南海群島形成一個小框
1、提取九段線和南海群島;提取方法參照http://www.gis520.com/thread-1103-1-1.html;如果宜家有了單獨南版海諸島圖直接參看權第二步;
2、把提取出得九段線和南海群島單獨建立一個圖層,移動的適當的位置,然後和全國圖顯示制圖即可;(PS 這是簡單的笨方法啊)
3、出圖,搞定;
4、採納哦,兄弟;
『肆』 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畢業的在杭州好找工作嗎
哪一行?還做土地規劃嗎,土地規劃的話在二線城市做兩三年有一定的經回驗後一般就是這答個城市的平均工資,二線的話4-6k吧,做好了做到部門經理等領導崗位就會更多了,可以達到一萬左右吧,不受限制,能者多得,但是一個公司也就一兩個經理就夠了吧。
『伍』 請問如何獲得帶九段線和南海島嶼的A如此GIS地圖啊
你說的是右下角有個小小的鷹眼吧,這個很好解決,只要增加一個layer就可以
『陸』 arcmap中如何加小地圖,就是那種在中國地圖下面加一個南海的小地圖的情況
看「ArcMap基礎教程-地圖編輯--ArcMap數據層操作」及相關內容:
『柒』 ARCGIS如何顯示南海諸島的小圖框
1、在ARCGIS裡面導入南海諸島以後,直接點擊布局視圖。
『捌』 劉永學的南京大學地理信息科學系教授
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國家863重點項目課題1項、863項目子課題1項;主要負責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國家行業公益項目等項目。共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SCI論文20餘篇、計算機與技術學科類EI論文30餘篇、一級學報論文10餘篇;參與制定國家行業標准1部;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7項,其中已授權9項(其中,第一發明人3項);登記軟體著作權7項。先後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14,4/15),地理信息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2013,4/10)、測繪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測繪局,2009,3/9)、「十一五」測繪地理信息優秀青年貢獻獎(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2011)、測繪地理信息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3/7)等獎項。2012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18篇
1. Y.X. Liu*, C. Sun, Y.H. Yang, M.X. Zhou, W.F. Zhan, W.Y. Cheng. 2015. Automatic extraction of offshore platforms using time-series Landsat-8 Operational Land Imager data.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10.1016/j.rse.2015.12.047.
2. Y.X.Liu*, M.X. Zhou, S.S. Zhao, W.F. Zhan, K. Yang, M.C. Li. 2015. Automated extraction of tidal creeks from airborne laser altimetry data. Journal of Hydrology 527, 1006-1020
3. Y.X.Liu*, J.L. Chen, W.Y. Cheng, C. Sun, S.S. Zhao, Y Pu. 2014.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the urban sprawl in a typical urban agglomeration: a case study on Southern Jiangsu, China (1983–2007).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8 (4), 490-504
4. Y.X.Liu*, M.C. Li, L. Mao, L. Cheng, K.F. Chen. 2013. Seasonal pattern of tidal-flat topography along the Jiangsu middle coast, China, using HJ-1 optical images. Wetlands 33 (5), 871-886
5. Y.X.Liu*, M.C. Li, M.X. Zhou, K. Yang, L. Mao. 2013.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Waterline Method for Topographical Mapping of Tidal Flats: A Case Study in the Dongsha Sandbank, China. Remote Sensing 5 (11), 6138-6158
6. Y.X.Liu*, M.C. Li, L. Cheng, F.X. Li, K.F. Chen. 2012. Topographic mapping of offshore sandbank tidal flats using the waterline detection method: A case study on the Dongsha Sandbank of Jiangsu Radial Tidal Sand Ridges, China. Marine Geodesy 35 (4), 362-378
7. Y.X. Liu*, M.C. Li, L. Mao, L. Cheng, F.X. Li. 2012. Toward a method of constructing tidal flat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with MODIS and medium-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s.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29 (2), 438-448
8. Y.X. Liu*, M.C. Li, L. Chen, F.X. Li, Y.M. Su. 2010. A DEM Inversion Method for Inter-tidal Zone Based on MODIS Dataset: A Case Study in the Dongsha Sandbank of Jiangsu Radial Tidal Sand-Ridges, China.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24 (4), 735-748
9. Y.X. Liu*, M.C. Li, L. Mao, F.F. Xu, S. Huang. 2006. Review of remotely sensed imagery classification patterns based on object-oriented image analysis.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6 (3), 282-288
10. Y.W. Duan, Y.X. Liu*, M.C. Li, et al. Reefs survey of the Nansha Islands based on Landsat 8 OLI images.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Accept.
11. S.Y. Zhang, Y.X. Liu*, Y.H. Yang, C. Sun, F.X. Li. Erosion and deposition within Poyang Lake: Evidence from a decade of satellite data. Journal of great lakes research. Accept. 10.1016/j.jglr.2015.12.012
12. C. Sun, Y.X. Liu*, S.S. Zhao, M.X. Zhou, Y.H. Yang, F.X. Li. 2016. Classification mapping and species identification of salt marshes based on a short-time interval NDVI time-series from HJ-1 optical image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45, 27-41
13. Y.H. Yang, Y.X. Liu*, M.X. Zhou, S.Y. Zhang, W.F. Zhan, C. Sun, Y.W. Duan. 2015. Landsat 8 OLI image based terrestrial water extraction from heterogeneous backgrounds using a reflectance homogenization approach.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171, 14-32
14. S.S. Zhao, Y.X. Liu*, M.C. Li. 2015. Analysis of Jiangsu Mudflats Reclamation from 1974 to 2012 using Remote Sensing.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29 (1), 143-154
15. Y.H. Yang, Y.X. Liu*, M.X. Zhou, F.X. Li, C. Sun. 2015. Robustness assessment of urban rail transit based on complex network theory: a case study of the Beijing Subway. Safety science 79, 149-162
16. K. Yang, M.C. Li, Y.X. Liu*, L. Cheng, Y.W. Duan, M.X. Zhou. 2014. River delineation from remotely sensed imagery using a multi-scale classification approach. IEEE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17. J.S. Wang, M.C. Li, Y.X. Liu*, H.X. Zhang, W. Zou, L. Cheng. 2014. Safety assessment of shipping rout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based on the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Safety science 62, 46-57
18. Y.C. Wang, Y.X. Liu*, M.C. Li, L. Tan. 2014. The reconstruction of abnormal segments in HJ-1A/B NDVI time series using MODIS: a statistical meth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35 (23), 7991-8007
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發表中文核心期刊論文34篇
1. 孫超, 劉永學*, 李滿春, 趙賽帥, 周旻曦. 近25a來江蘇中部沿海鹽沼分布時空演變及圍墾影響分析. 自然資源學報. 2015, 30(9):1486-1498.
2. 周旻曦, 劉永學*, 李滿春, 等. 多目標珊瑚島礁地貌遙感信息提取方法——以西沙永樂環礁為例. 地理研究, 2015, 34(4): 677-690.
3. 王加勝, 李滿春, 劉永學*, 等. 南沙群島歷史事件時空演化的可視化表達. 地理科學, 2015, 35(5): 608-614.
4. 蔣潔, 劉永學*, 鍾禮山, 李滿春, 孫超. SAR影像時間序列支持下的互花米草鹽沼提取——以江蘇鹽城東部沿海為例. 測繪科學技術學報. 2015, 32(3):271-276.
5. 鄒偉, 劉永學*, 李滿春, 等. 基於 WebGIS 的南海歷史地理情勢分析系統設計與實現. 熱帶地理, 2015, 35(2): 202-207.
6. 趙賽帥, 劉永學*, 李滿春, 張荷霞, 孫超. 基於AHP-變異系數法的越佔南沙島礁戰略價值評價. 海洋科學. 2015, 39(6):114-121.
7. 蔣潔, 劉永學*, 李滿春, 等. 南海島礁風能資源及風力發電評價——基於 QuikSCAT 風場數據與 Landsat ETM+ 影像. 資源科學, 2014, 36(1): 139-147.
8. 鄒偉, 劉永學*, 李滿春, 等. 網路新聞中黃岩島爭端事件輿情研究——以新浪網「中菲黃岩島爭端」專題為例. 現代圖書情報技術, 2014, 30(2): 72-78.
9. 鄒偉, 劉永學*, 李滿春, 等. 南海歷史地理爭端空間分布與關聯性研究.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 2014, 16(2): 249-256.
10. 孫超, 劉永學*, 李滿春, 等. 近 35 年來熱帶風暴對我國南海島礁的影響分析. 國土資源遙感, 2014, 26(3): 135-140.
11. 蔣潔, 劉永學*, 李滿春, 等. 基於 ENVISAT ASAR 影像與 QuikSCAT 風場數據的近海風能資源評價——以香港東南海域為例.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14, 30(2).
12. 張荷霞, 劉永學*, 李滿春, 等. 基於 AHP 和 EWCM 的部分南沙島礁戰略價值模糊綜合評價. 海洋通報, 2014, 4: 003.
13. 汪業成, 劉永學*, 李滿春, 等. 基於場強模型的南沙島礁戰略地位評價. 地理研究, 2013, 32(12).
14. 張荷霞, 劉永學*, 李滿春, 等. 南海中南部海域油氣資源開發戰略價值評價. 資源科學, 2013, 35(11).
15. 趙賽帥, 劉永學*, 李滿春, 等. 基於 AHP-變異系數法的越佔南沙島礁戰略價值評價. 海洋科學, 2015, 39(6): 114-121.
16. 王加勝, 劉永學*, 李滿春, 等. 基於 ENVISAT ASAR 的海洋鑽井平台遙感檢測方法. 地理研究, 2013, 32(11).
17. 成王玉, 劉永學*,李滿春, 等. 基於 AHP 與模糊綜合評價方法的南沙東部島礁戰略價值評價. 熱帶地理, 2013, 33(4): 381-386.
18. 張荷霞, 劉永學*,李滿春, 等. 基於 JASON-1 資料的南海海域海面風浪場特徵分析.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13, 29(5).
19. 洪武揚, 劉永學*, 李滿春, 劉敏, 童禮華.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估方法研究 . 國土資源科技管理, 2013, 30(5):68-73.
20. 楊康, 李滿春, 劉永學, 程亮, 陳焱明.基於累積相似度表面的空間權重矩陣構建方法. 測繪學報, 2012, 41(2):259-265,272
21. 江沖亞, 李滿春, 劉永學. 海岸帶水體遙感信息全自動提取方法. 測繪學報. 2011, 40(3): 332-337.
22. 楊康, 李滿春, 劉永學, 程亮, 江沖亞. 遙感影像道路的多點同時快速行進提取方法.遙感技術與應用. 2011, 26(3):295-302.
23. 胡煒,劉永學*,李滿春,陳潔麗,毛鵾. 基於局部相關分析法的ETM+影像修復方法研究.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1(5):29-32.
24. 江沖亞, 李滿春, 李飛雪, 李雪, 劉永學. 地理信息系統(GIS)科學體驗區建設. 地理信息世界. 2010, 4(2):84-89.
25. 陳潔麗,劉永學*,李滿春,申成磊,胡煒,蔡文婷.一種基於遙感數據快速提取居民地信息的新方法.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10(5):72-75.
26. 陳潔麗,劉永學*,李滿春,申成磊,張棟,蔡文婷.基於歸一化指數分析的居民地遙感信息提取.測繪科學.2010(2): 204-206.
27. 劉永學,李滿春,劉國洪. 地理信息系統安全初探.遙感信息.2007(2):71-76.
28. 劉永學,李滿春,毛亮.基於邊緣的多光譜遙感圖像分割.遙感學報.2006,10(3):350-356.
29. 劉永學,李滿春,高月明.基於角色的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信息系統訪問控制模型設計與實現.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6.(2):4-6.
30. 劉永學,張忍順,李滿春.應用衛星影像系列海圖疊合法分析沙洲動態變化——以江蘇東沙為例.地理科學.2004, 24(2):199-204.(學報)
31. 劉永學,張忍順,李滿春.質心分析法在小沙洲動態演化分析中的應用——以江蘇輻射沙洲亮月沙為例.海洋通報.2004, 23(1):69-75.
32. 劉永學,張忍順,李滿春.江蘇淤泥質潮灘遙感影像特徵與信息提取方法研究.遙感信息.2004,(1):23-26.
33. 劉永學,李滿春,張忍順.江蘇輻射沙洲水邊線自動提取方法研究.海洋科學.2004, (6):42-45.
34. 劉永學,張忍順,李滿春.江蘇淤泥質潮灘地物信息遙感提取方法研究.海洋科學進展.2004,22(2).210-214.
35. 劉永學,張忍順,李滿春.江蘇沿海互花米草鹽沼動態變化及影響因素研究.濕地科學. 2004, 2(2).116-121.
36. 劉永學,張忍順等.粒徑趨勢分析法在細顆粒潮坪上的應用.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 24(1):105-109,113.
37. 劉永學,陳君等.江蘇海岸鹽沼植被演替的遙感圖像分析.農村生態環境.2001, 17(3):39-41.
『玖』 北京清華山維新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的公司榮譽
2010年
佛山市國土資源局南海分局建設基礎地理資料庫工程獲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GIS優秀工程「銅獎」
2009年
EPS地理信息工作站軟體獲科技部國產GIS軟體測評「表彰軟體」獎
「城市基礎地理信息時空一體化數據模型建立與應用」獲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2008年
丹陽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工程獲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GIS優秀工程「銅獎」
「基於GIS內外業河道一體化成圖系統」獲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7年
EPSG數據自動綜合與縮編系統獲科技部國產GIS軟體測評「表彰軟體」獎;
「廣州市城鄉地籍空間數據檢查系統」 獲廣州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2006年
EPSPM地下管線數據調查與處理系統獲科技部國產GIS軟體測評 「表彰軟體」獎
2005年
「吉林市森林資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統」獲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GIS優秀工程「銅獎」
「房地產空間信息管理與發布系統」獲 「GIS軟體遙感軟體評測表彰軟體」的稱號
2004年
「永嘉縣城鄉一體化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獲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GIS優秀工程「銀獎」
2003年
EPSW2003獲科技部國產GIS軟體測評「推優軟體」獎
EPSCHECK獲科技部國產GIS軟體測評「推優軟體」獎和 「特別提名獎」獎
「湖州市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獲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首屆GIS優秀工程「銅獎」
2001年
EPSEM房產空間信息管理系統獲科技部國產GIS軟體測評 「表彰軟體」獎
EPSX數據加工與轉換系統獲科技部國產GIS軟體測評 「表彰軟體」獎
EPSCM地籍數據處理系統通過國土資源部測評,獲得市場推薦
2000年
EPSW電子平板測圖系統獲科技部國產GIS軟體測評「表彰軟體」獎
EPSCAN掃描矢量化系統獲科技部國產GIS軟體測評 「表彰軟體」獎
EPSCM地籍數據處理系統獲科技部國產GIS軟體測評 「表彰軟體」獎
1999年
EPSW電子平板測圖系統獲科技部國產GIS軟體測評「推薦軟體」獎
EPSCAN掃描矢量化系統獲科技部國產GIS軟體測評 「推薦軟體」獎
『拾』 中科院 遙感與gis
不少吧。北京的我知道就有遙感所和地理所,好像很牛的樣子。但是其他地方內也有,但容是沒這么專業。廣州也有個所有招這個方向,是不是南海海洋所我不記得了。還有的,你上中科院招生網看看。
我想同問下,知道這個專業出來會不會很賺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