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省地理環境概況經濟

省地理環境概況經濟

發布時間: 2021-02-21 05:30:50

1. 浙江省的地理概況

地形地貌

浙江山地和丘陵佔74.63%,平坦地佔20.32%,河流和湖泊佔5.05%%,耕地面積僅208.17萬公頃,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

浙江地形自西南向東北呈階梯狀傾斜,西南以山地為主,中部以丘陵為主,東北部是低平的沖積平原。大致可分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東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東南沿海平原及濱海島嶼等六個地形區。

浙北地區水網密集的沖積平原,浙東地區的沿海丘陵,浙南地區的山區,舟山市的海島地貌,可謂山河湖海無所不有。

西南多為千米以上的群山盤結,其中位於龍泉境內的黃茅尖,海拔1929米,為浙江省最高峰。地形以丘陵、山脈、盆地為主。四大平原有杭嘉湖平原(杭州、嘉興、湖州)、寧紹平原(寧波、紹興)、金麗衢平原(金華、麗水、衢州)、溫台平原(溫州、台州)。

水文

浙江境內有西湖、東錢湖等容積100萬立方米以上湖泊30餘個,海岸線(包括海島)長6400餘公里。自北向南有苕溪、京杭運河(浙江段)、錢塘江、甬江、靈江、甌江、飛雲江和鰲江等八大水系,錢塘江為第一大河,上述8條主要河流除苕溪、京杭運河外,其餘均獨流入海。

(1)省地理環境概況經濟擴展閱讀:

浙江,簡稱「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杭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界於東經118°01'-123°10',北緯27°02'-31°11'之間,東臨東海,南接福建,西與安徽、江西相連,北與上海、江蘇接壤,浙江省總面積10.55萬平方千米。

浙江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復雜。山脈自西南向東北成大致平行的三支。地跨錢塘江、甌江、靈江、苕溪、甬江、飛雲江、鰲江、曹娥江八大水系,由平原、丘陵、盆地、山地、島嶼構成。浙江省地處亞熱帶中部,屬季風性濕潤氣候。

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下轄11個省轄市,19個縣級市,32個縣,1個自治縣,37個市轄區。

2. 的地理環境造成了怎樣的經濟

地理環境差異是造成東西方文化發展差異的重要原因
在古時候,人們出行不易,交通不像我們現代社會這樣發達,有人甚至終其一生也不能離開自己生活的地方。在這樣的情況下,生活在各地區的人們,其可能達到的區域是有限的,如果是定居的農民其生活的區域就更加有限了。因此早期的文明,特別是定居文明非常受其所在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當我們放眼任何一個國家或是文明時,首先進入眼簾的就是他們的地理環境。因此,對地理環境的研究對比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的!
1.文化與地貌綜述
1.1中國地理環境與文化概況
中國大陸的地理概況是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總面積的66%,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4%。即平原少,山地多,陸地高差懸殊,全國近70%的縣區分布於山區。近海地區在東部與南部,南北長約5500公里,東西寬約5200公里。而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卻最先從內陸的黃河流域產生。由於中國內地距海洋距離較遠,故中國人文文化應該是以黃河、長江所組成的兩河流域牧耕經濟孕育的文化,其中以黃河流域文化為代表。
1.2西方文化與地理環境概況歐洲大陸基本呈現南寬北窄的梯形,半島和島嶼的面積約占總面積的1/3。
陸地與海灣犬牙交錯,加上歐洲面積本不大,這就使歐洲各地到海洋距離都不遠,歐洲西部各地方距海洋均不超過700公里,東歐距海最遠處也只有約1600公里左右。因此,歐洲人文文化應該是海洋性經濟與內陸經濟相互參融而催生的文化。而歐洲文化的主要源泉是古希臘文化。
1.3對比對象經過對上述概況的分析可以得知,本文所對比的中西方古文化以古黃河流域文化和古希臘文化為代表。文化是居住在不同地區人民歷經千年智慧與心血的結晶,是歷史的沉澱,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同時,文化也是由許多不同的內容構成的。
2.地理環境對經濟的影響
2.1中國的農業經濟 眾所周知,中國的古代經濟的基礎就是農業經濟,可見,中國的地理環境十分適宜農業的發展。也由於農業在中國的蓬勃發展,中國人流傳有一句古話,叫做:民以食為天!可見農業在人們心目中地位的重要。事實上,早在公元前5000年,黃河流域的半坡人與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就已發展形成了成熟的稻穀培育技術。農業的發展需要幾個自然要素,肥沃的土壤,豐沛的灌溉水源,充足的陽光。
2.1.1土壤 中國的農業經濟是典型的大河流域經濟,重要的農耕帶都在大江大河的周圍。因為我國河流分布眾多,擁有許多由河流沖擊沉澱的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區。這些地方不只是土壤肥沃又較松軟還地勢平坦,十分有利於開展大規模農業。
2.1.2水源 中國農業不是只能依靠河流的灌溉,因為中國地區的降雨量也是十分豐富的。
根據黃仁宇先生在中國大歷史中的敘述,有所謂15英寸等雨線的概念,在等雨線的東南,我國平均每年有至少15英寸的雨量,適合發展農業。美國學者羅茲·莫菲著《亞洲史》,則有所謂季風亞洲的概念,我國與亞洲其他部分之間多有高山阻隔。夏季,遠離海洋的亞歐大陸中央區會迅速升溫形成熱空氣團,熱空氣上升,周圍海洋飽含水蒸氣的較冷空氣湧入,到達陸地上空,特別是遇到丘陵或高山時,被迫上升的濕氣團迅速冷卻、凝結形成降雨。
2.1.3光照與溫度 光照不只代表陽光還代表了溫度。中國基本處在北溫帶,而且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擁有充足且適度的陽光和溫度,非常適宜農作物的生長。
2.1.4不利於其他經濟模式的因素 中國形成一個自然封閉的地理環境,東、南、西、北各個方向都存在古人無法克服的地理障礙。
東北方向為大、小興安嶺、外興安嶺以及嚴寒的西伯利亞;正北方向為蒙古高原及嚴寒的西伯利亞;西北方向,通過河西走廊,可進入新疆,但將面臨沙漠與高山的阻隔;西南方向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即便是今天我們也很難翻越;東方和南方則是大海,以古人的技術條件,尚不具備在風高浪大的海洋上航行的能力。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中國處在一個四面封閉的環境中,古代人的科技水平有限,東無法渡海,西不能翻越青藏高原和沙漠,北方少有人煙,因此四周的自然阻隔是他們無法逾越的天然屏障,也就無法開展主要以貿易經商為主的經濟模式。
可見,地理環境對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
2.2古希臘經濟 古希臘經濟的特點是航海、貿易、移民和奴隸制,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的。在古希臘為什麼沒有出現東方式的農業文明,我們也可由地理環境解釋。阿提卡是雅典所在的地區,被稱為「希臘的希臘」,這個地方最能體現古希臘的精神氣質。但是這里的自然條件是惡劣的,由於土層淺薄,而且多石,不適於發展農業。
按照柏拉圖的說法:
所有肥沃松軟的土壤都流失了,留給一個國家的只是皮和骨頭。雅典人的作法是種植橄欖樹,把橄欖油裝入陶罐,運往斯基泰換取穀物。航海和貿易的需求促進了阿提卡制陶業和造船業的發展。貿易的需求又促使雅典人開始開采阿提卡的銀礦,從事開採的是由海外輸入的奴隸。這一切又促使雅典逐漸獲得了整個愛琴海及之外的海上霸權。
從整個希臘的角度而言,希臘是一個多山地、丘陵,狹小、地形復雜、海岸線復雜,多海灣、海峽、島嶼的地區。多樣性的地理條件和狹小的土地,即便有一些地區適宜農業,也無法發展到很大規模,向海外移民、航海經商幾乎成為當時人們自然的選擇。
與中國完全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古希臘與中國完全不同的經濟模式。
3.地理環境對政治的影響
有句真理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中國與古希臘已經有了完全不同的經濟基礎,他們的上層建築也就會不同。
3.1中國政治中國的農耕經濟要求環境的安泰。因此,需要民族整體的強勢,這樣即可以抵禦外族的侵略,
又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對農耕環境加以改造。那麼能產生這種效應的國家形態只能是民族的整體統一,治理權力的中央集中。不論是主張「以法治國」的法家,還是主張「以禮治國」儒家,他們的理論主張都是以「君權一統」為主旨。其核心是,期望以人民較少的自由賦以君主較大的權力,來換取較穩定的社會形態。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重視耕戰,最後由位於西北方耕戰問題解決的最好的秦國完成了統一。自此之後中國基本一直處於統一的情況下,即便有好幾個戰亂時期,但整個趨勢仍然是要形成統一的專制帝國。從此以後,以農業經濟為基礎,倡導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在中國存在了兩千多年。君主世襲制是其主要的外在表現形式。
3.2古希臘政治如果航海、移民、貿易成為城邦中最重要的事物,世襲的君主制是很難維持的。在古希臘早期,還是存在所謂世襲國王的,但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過渡到僭主政治和民主政治。造船業、航海貿易業發展了起來,同時大大地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包括一些以前種地的平民和佔有地的貴族,也開始從事工商業,逐漸地,這里有了人數眾多的強大的工商業階層。,但卻沒有政治權利,經常受到土地貴族的侵犯盤剝。因此,為了保護自身利益,他們就會和農民一起反對土地貴族的專制政權,要求擁有政治權利。政權從土地貴族手中奪過來之後,新的政權必須以維護工商業從業者的利益為目的。而工商業發展的首先要求是自由和平等。沒有自由和平等,工商業從業者無法進行正常的經營活動。所以新政權必須保護每個合法公民的自由平等和私有利益。這樣,民主制國家產生了。
4.科技
中國與古希臘都是文明古國,都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在這些文明中最表象象徵的就是他們的科技藝術。科技,我將其理解為科學和技術。我認為,中國文化中更多的是技術而非科學,真正的系統科學起源於古希臘。中國古代發明創造眾多,單單四大發明就享譽世界,甚至對西方的科技發展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受農業經濟以及政府「重農」政策的影響,很大一部分的科技成就是與農業有關的。例如適合我國農業生產的二十四節氣令,各式各樣的水車、播種工具,甚至有很多種歷法也是以適合農業生產為原則創立的,其他的工藝創造也很大一部分是直接或間接為農業生產生活服務而創造的。這些發明精巧絕倫,是古代人民千年智慧的結晶,但
是,我國古代的科技不能形成一種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因此,不能稱為科學,應該是技術。即使是某些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知識體系,但是也只是我國文化科技方面中的一小部分,不具有代表性。

3. 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概況

(1)交通位置

豐潤區位於河北省東部,唐山市中心區22.5km,西距北京120km,西南距天津130km,東距秦皇島,地處環渤海、環京津開放開發中心地帶,由東北到西南層次分明的分為低山、平原、窪地三類地區,海拔高度在1~648m。境內有水庫4座,4級以上河流有5條,還鄉河、陡河、泥河縱貫全境,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自古就有「幽燕之門戶,遼海之咽喉,神京之肘腋」之稱。面積為1334km2,轄23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2010年總人口有92.11萬,約29.5萬戶,其中城鎮人口有26.63萬,農村人口有65.63萬,國內生產總值211.34億元。

研究區在豐潤區中北部,北部邊界為到七樹庄鎮,南部邊界為到三女河鄉,西部邊界為到燕子河鄉,東部邊界為到豐潤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17°52'~118°14',北緯39°43'~39°51',面積為429.1km2。研究區包括石各庄鎮、燕子河鄉及三女河鄉、新莊子鄉的北邊部分地區、豐潤鎮西部地區、七樹庄鎮及白官屯鎮大部分地區(圖10.1)。

研究區交通便利,其中京秦鐵路(北京至秦皇島)、張唐鐵路(張家口至唐山)穿越境內,京沈、唐山西環城高速公路與102國道形成貫穿東西南北的交通網路。

(2)氣象

研究區是典型的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氣候區,呈冬夏長、春秋短,四季分明,冬季乾冷少雪,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潮濕、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1月份平均氣溫為-6.3℃,7月份平均氣溫為25.4℃,多年平均氣溫為10.8℃,極端最高氣溫為39.8℃,極端最低氣溫為-25.6℃,年無霜期有185d。

年際之間和年內不同季節,降水變化較大。根據唐山地區1956~2008年資料分析,最大年降水量為988mm(1964年),最小年降水量為292mm(2002年)、僅為最大年降水量的29.5%,年際間降水量相差懸殊。20世紀50年代降水量偏多,60年代初降水量減少,除1964年、1967年為豐水年外,60年代其他年份均為平水或枯水年。70年代降水增多,除1972年為枯水年以外,其他年份均為平水或豐水年。80年代降水減少, 1980~1984年連續4年為枯水年。90年代初期降水增多,1990~1996年多為平水或豐水年。1997年以後降水明顯減少,除1998年為豐水年(降水量755mm)以外,其他年份多為枯水年(圖10.2)。

圖10.1 研究區地理位置圖

圖10.2 研究區降水量直方圖

蒸發量在年內變化也較大,冬季蒸發量最少,從1月起隨氣溫升高,蒸發量逐月增加,5月蒸發量達到最大(月均蒸發量為220~320mm),6~8月蒸發量逐漸減少,9月以後隨著氣溫下降,蒸發量銳減,來年1月蒸發量達到最小(月均蒸發量為30~50mm)(圖10.3)。

圖10.3 研究區月平均降水量及蒸發量直方圖

多年平均降水量為710mm,平水年平均降水為746.1mm,豐水年平均降水為1012.2mm,枯水年平均降水為416mm,歷年最大達1050mm、最小至260mm,雨量多集中在6~9月份,佔全年降水量的63.1%;年平均濕度52%,歷年最高82%、最低33%;最大積雪深度達 130mm,最大凍土深度達 730mm,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704.2mm,最大達2007mm,最小至1424mm;冬季盛行風向北風,夏季南風,全年靜風頻率為9%,歷年平均風速為2.6m/s,最大達8.2m/s。

(3)水文

研究區所屬的豐潤區地下水總儲量為26億m3,歷年平均水位為32.7m,最高水位達38.5m,最低水位至28.7m。歷年平均流量平均含砂量為0.18kg/m3,最大含砂量達3.00kg/m3,最小含砂量至0.02kg/m3。第一層底界埋深為50~70m,總厚度為20~50m,富水性強;第二層底界埋深為80~120m,總厚度為20~50m,含水性差;第三層底界埋深在190m左右。

境內有還鄉河和陡河。還鄉河屬潮白薊運河水系,發源於河北遷西縣董莊子,上游修有邱庄水庫,河流流經豐潤區中西部,在寧河江匯薊運河入渤海,全長為160km,流域面積為200km2。還鄉河在豐潤區境內長3.6km,由於上游水庫控制,已成為季節性河流,其洪水期水面寬為200m,流速達3.08m/s,水深為2m,枯水期水面寬為10m,流速為0.01m/s,水深為0.2m,一般水面寬為50~100m,流速為2.0m/s,水深為1m左右,年平均徑流深為157.6mm,其上游的邱庄水庫匯水面積為525km2,庫容為1.56億m3。陡河屬灤河水系,發源於豐潤區東北部上水路的馬蹄泉,流域面積為1340km2,河道長度為120km,河床寬為20~30m,河底為砂質,直接由豐南區澗河注入渤海。陡河上游修有陡河水庫,總庫容為3.4億m3,水庫以上陡河段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793億m3/a,水庫以下陡河段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422億m3/a,是唐山市較大的地表水體。

4.  自然地理與社會經濟概況

一、研究區地理位置

南陽市地處河南省西南部,轄10縣2區:桐柏縣、方城縣、淅川縣、鎮平縣、唐河縣、南台縣、內鄉縣、新野縣、社旗縣、西峽縣和宛城區、卧龍區。面積24282.8km2。本次研究區以城區為中心,包括了宛城區的一部分和卧龍區的一部分,總面積362.45km2。南陽市交通方便,有焦枝鐵路穿過研究區,北通洛陽、南達襄樊;公路以城區為中心四通八達,可直達西安、鄭州、洛陽、襄樊及周圍各縣市;有民航機場,經鄭州可通往全國各地。

二、自然地理條件

(一)地形地貌

南陽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低標高為白河河床海拔113m,最高標高在獨山頂為367.9m。水系屬長江流域,以白河為主幹,其五條支流流向由北向南,呈羽狀分布,形成平坦的河盆地勢。地貌可分為侵蝕剝蝕孤山丘陵、剝蝕壟崗和河谷平原三種類型。

(二)氣候

南陽市屬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季風的進退與四季的替換比較明顯,光照充分,氣候溫和,雨熱同季。全年多東北風,其頻率為19%。年平均氣溫為14.8℃。7月份最熱,1月份最冷,年平均日照2059小時,年平均無霜期229天。年平均降水量804.3mm,年最大降水量為1290.1mm(1963),年最小降水量492.2mm(1978)。冬季降水量較小,7、8月份最大。日最大降水為212.9mm(1957年7月7日),歷年一次最大連續性降水量為589.7mm(1963年8月1~11日)。

(三)水文

境內河道屬長江支流漢江流域的唐白河水系。白河是該水系的兩大幹流之一。流經市區的支流有溫涼河、梅溪河、三里河、邕河、十二里河、漂河。河道總長度427.835km。主要河流白河最大流量2500m3/s,最小流量0.036m3/s。

三、南陽市社會經濟概況

南陽市古稱宛,是一座文化歷史名城。先秦時期,就已是楚國著名的冶鐵中心和商業城市,漢代為全國六大都會之一,是光武帝劉秀「龍興」之地。號曰南都。此後歷為郡、州、府、縣治所。南陽人文薈萃,歷代名人輩出,如春秋時有秦相百里奚、越大夫范蠡;東漢有科學家張衡、醫學家張仲景;三國時有蜀相諸葛亮;唐代有著名詩人岑參等,均與南陽有極深之淵源。這座文化歷史名城文物古跡豐富,旅遊事業發展潛力很大,如坐落在卧龍崗上的南陽諸葛廬、故城東關溫涼河畔的南陽醫聖祠、故城區西北隅的王府山、漢畫館以及百里奚故里、漢代冶鐵遺址、宛城遺址、府文廟大成殿、明清府署等,還有張衡墓、山陝會館、內鄉縣衙等計20餘處。

南陽在歷史上以手工業著稱。建國後經過40多年建設,先後建立起輕紡、化工、醫葯、釀造、皮革、塑料、機械、電子、建材、工藝美術等30多個行業。1990年全年工業總產值14.51億元。

5. 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概況

實習區位於江山市郊,隸屬浙江省衢州市管轄。填圖區在西郊,距城區2km,位於東經118°33′45″~118°38′20″與北緯28°43′6″~28°45′50″范圍內。江山市有浙贛鐵路和杭長高鐵直達杭州、南昌,與贛東北、閩北、皖南有公路相連。實習區有公路直通市內,交通十分方便(圖1.1)。

圖1.1 江山交通位置圖

實習區屬典型的丘陵地貌,山勢走向為北東向,蚱蜢山、江山崗一帶的山前地帶山丘呈北西延展(見附錄7)。區內較高的山峰有老虎山(279M)、西山高地(272.2M)、方家山(209.0M)和龍王山(204.0M),區內最低海拔為80.0M。最大切割深度達150M,一般為50~70M。區內水系主要為江山港,河面寬約200M,最大水深為2.8M,一般小於1m。流量隨季節變化較大,8~9月份因乾旱可出現暫時性斷流。

實習區屬亞熱帶溫暖潮濕氣候,具海洋型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為16~18℃,8~9月份氣溫最高,平均為36℃,最高可達40℃;1~2月份氣溫最低,平均為1~2℃。年降雨量為1800~2000Mm,3~4月份為梅雨季節,4月份開始出現雷陣雨。年蒸發量為700~800Mm。

江山地區農業以水稻為主,工業以水泥、化工、木材加工為支柱,食品、針織等小型工廠較多。近年經濟發展較快。

6. 自然、經濟地理概況

黑龍江省位於我國東北邊陲,面積47.3萬平方千米,北部、東部與俄羅斯接壤,水陸邊境線長達3052千米,南部、西部與吉林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毗鄰,鄰近國家還有蒙古、朝鮮和日本,地處東北亞經濟圈核心地帶,具有顯著的區域位置優勢。

黑龍江省土地資源豐富,黑龍江省人均耕地面積是全國人均耕地面積3.2倍。省內山巒起伏,地勢北高東低。冬季漫長,寒冷乾燥;夏季短暫,高溫多雨。主要有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嫩江和綏芬河五大水系及幾千餘處湖泊、沼澤,其中尤以興凱湖、鏡泊湖、五大連池最為著名。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土地肥沃,是黑龍江省糧食主產區。

野生植物資源種類繁多,高等植物183科,2100多種,其中具有寒地特點的中葯材627種;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在1000種以上。有脊椎野生動物共476種,其中鳥類19目56科360多種,獸類6目19科88種,兩棲類11種,爬行類16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東北虎、梅花鹿、貂熊、丹頂鶴、白獾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天鵝、白枕鶴、馬鹿、黑熊、猞猁等;魚類資源21科73屬105種,其中經濟魚類佔50%左右。

黑龍江省處於溫帶至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性氣候區內,是全國緯度最高、氣溫最低的省份,年平均氣溫2.7℃,年有效積溫1800~2800℃,無霜期100~150天,年降雨量400~650mm。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漫長,春易旱,秋易澇。黑龍江省土壤比較肥沃,肥力較高的黑土、黑鈣土、草甸土等佔60%,適宜農作物生長,具有發展生態農業和綠色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

7. 區域經濟地理概況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處於「中國黃金海岸地帶」之稱的環黃渤海經濟區。該區位於東北亞中心,又處於亞太經濟新增長點的中心,還處於歐亞大陸橋頭堡的特殊位置和亞太經濟區西環帶的重要部位,因此,它也是我國沿海城市對外開放的重要區域,對山東省及相鄰內陸地區的經濟發展起著重要拉動作用。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目前是以青島、濟南為區域發展的雙中心,但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區域「雙中心結構」將被以龍頭城市青島為核心的單中心結構所取代,但濟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不變。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是山東對外開放的前沿、經濟發展的支柱和社會文化發展的重心,是帶動全省發展的「龍頭區域」,也是全省發展水平最高、潛力最大、活力最強的經濟區域,現已躋身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發展較快的城市群行列。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山東半島城市群在全省和全國國民經濟總量中所佔的比例迅速增加,1990~2003年GDP年遞增率達到19.39%。山東半島城市群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8338.9億元,佔全省的67.6%,人均GDP為21311.7元,分別為全省、全國人均水平的1.6倍和2.3倍;威海、東營人均GDP已超過3000美元,濟南、青島、淄博、煙台已超過2000美元。全省有20個進入全國百強的縣市,其中15個在半島城市群地區。2006年山東半島城市群GDP總量為14484.42億元(人均39578元,超過4萬元的有東營、威海和青島3市,東營最高達80572元),約佔山東總量的2/3,超過了遼寧全省GDP總量,也超過了京津唐3市之和。本區現已形成能源、電子機械、紡織、冶金、食品、化工、建材等一批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海爾、海信、大宇、張裕等大型企業也都在此興建了具主導產業優勢的工業園區。

本區農業基礎雄厚,是全國重要的油料、蔬菜和海產品等高效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8. 自然地理與經濟社會概況

黑河流域是我國西北地區較大的內陸河流之一,位於祁連山和河西走廊的中段,東、西分別以山丹縣境內的大黃山和嘉峪關境內的黑山為界,與石羊河流域、疏勒河流域接壤,南起祁連山分水嶺,北至終端居延海,地理坐標:東經96°04'~102°04',北緯37°45'~42°40',東西寬390km,南北長510km,總面積約12.8×104km2。該流域行政區分屬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甘肅省張掖市、酒泉市和嘉峪關市,以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包括三個省(自治區)的五地(州、市、盟)、11縣(區、市、旗)和東風場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區內交通較為方便,蘭—新鐵路、甘—新公路橫穿流域平原東西部,為區內主要交通干線,而各縣、鄉之間均有公路相通(圖1.1)。

1.1.1氣象與水文

1.1.1.1氣象

黑河流域深居內陸,屬中緯度高海拔地區,氣候垂直和水平差異明顯。上游南部山區屬高寒半乾旱區,其特點是氣候寒冷而濕潤,四季變化不明顯,冬季長而冷,春、秋季相連,夏季短暫;多年平均氣溫0.5℃,最高氣溫30.5℃,最低氣溫-31℃,最大凍土深度達2.5m,多年均降水量400~500mm/a,蒸發量小於1000mm/a。中、下游的走廊平原和額濟納平原屬於河西冷溫帶—暖溫帶乾旱區,區內降水稀少,蒸發強烈,日照長,晝夜溫差大,盛行西北風,屬典型的大陸性乾旱氣候;中游盆地降水量100~150mm/a,蒸發量1400~1600mm/a,下游盆地降水量減少至50mm/a以下,蒸發量增至2200mm/a以上,沙漠地區蒸發量在3000mm/a以上。流域內多西北風,盛行沙塵暴,8級以上大風多年平均出現15~19天,下游荒漠區40~50天,最多年份走廊平原區35~40天,下游荒漠區達75天;沙塵暴日數大部分地區超過13天,金塔和額濟納旗高達20天以上(表1.1)。

表1.1 黑河流域多年平均主要氣象要素統計表

圖1.1 黑河流域交通與水系圖

黑河流域氣溫、降水量、蒸發量等氣象要素的時空變化明顯。流域內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隨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多年平均氣溫與蒸發量隨海拔的升高而減少。降水量、蒸發量、氣溫的年際變化較大,但沒有明顯的升降趨勢,具有周期性變化,一般4~6年為一個循環小周期,10年左右為一個循環大周期;降水量、蒸發量、氣溫的年內變化均呈單峰形態,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三個月的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圖1.2)。

圖1.2 張掖氣象站氣象要素圖

1.1.1.2水文

(1)河流

黑河流域水系由35條獨立的河流(溝道)組成,除個別小河流發源於流域東部的大黃山外,其他河流均發源於南部的祁連山區。依據區域地表水與地下水的水力聯系及其歸屬,可分為東、中、西三個子水系(圖1.1)。東部子水系由黑河幹流和梨園河及其左右20條小河組成,除梨園河外,其餘各河水量很小,出山後即被引灌或滲失於山前沖積扇,沒有地表水注入黑河;中部子水系為酒泉馬營河-豐樂河諸小河流水系,為淺山短流,歸宿於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明花區-高台鹽池;西部子水系為酒泉洪水河-北大河水系,亦為淺溝短流,只有洪水河和北大河可貫穿酒泉盆地,北大河經鴛鴦池水庫進入北部金塔盆地。黑河流域各河流匯水面積大於100km2的有19條,全流域多年平均出山徑流量37.69×108m3/a。

黑河幹流是黑河流域最大的河流,發源於青海省祁連縣,其上游分東、西兩支,東支俄博河又名八寶河,發源於俄博河灘的錦陽嶺,自東向西流,河長80km;西支野牛溝,源於「五河之源」的團結峰,自西向東流,河長190km。東、西兩支流在黃藏寺匯合後折向北流,黑河流至張掖城西北10km處由山丹河折向西北流,經高台匯梨園河等河流,於正義峽穿越北山,流經金塔鼎新盆地,改稱額濟納河(古弱水),在「狼心山」附近,額濟納河分為東、西兩河,東河稱為「達西敖包河」,西河稱「穆林河」,兩河向下又分成19條支叉,向北分別注入內蒙古額濟納旗境內的東居延海(索果淖爾)和西居延海(嘎順淖爾),全長約821km。

黑河屬於降水補給型河流,多年徑流組成降水佔52.4%,地下水佔37.8%,冰川融水佔9.8%。受降水及產流條件影響,汛期6~9月徑流量佔全年徑流量的80%(梨園堡)~55%(冰溝)。最大徑流出現在7~8月,最枯徑流出現在1~2月,流域面積越小,徑流集中的程度越高(圖1.3)。

黑河徑流量多年動態相對穩定,年際水量變化Cv值小於2.0,頻率分析顯示徑流量年際動態存在19年的長周期和8年的短周期變化,目前處於相對平水的時段(圖1.4)。

圖1.3 流域主要水文測站徑流量年內分配圖

圖1.4 黑河(鶯落峽)徑流量多年變化曲線

(2)湖泊

黑河流域天然湖泊較少,僅在額濟納旗境內存有東居延海和西居延海,為黑河幹流的尾閭湖泊。歷史上,兩湖均為淡水湖,20世紀50年代以前,額濟納河是一條常年流水的河,隨著黑河下泄水量的減少,到60年代每年只有春汛和秋汛兩次泄水,春汛一般只持續1個月,秋汛一般也不超過2個月,其餘時間河道斷流。到80年代,一般只有秋汛供水。90年代以來秋季供水期一般只有7~10天,幾乎變成全年斷流的沙河。東、西居延海在60年代以前一直是黑河下游最大的終端湖,西居延海在1960年尚有水面213km2,於1961年秋全部乾涸至今,已成龜裂鹽殼地和礫漠覆蓋區,東居延海在70年代時有水域32.3km2,到1982年時,水域面積縮減為23.6km2,且在1973年和1980年出現幾次乾枯現象,進入90年代後則基本乾涸(表1.2)。

表1.2 黑河流域主要湖泊水域面積變化情況表單位:km2

1.1.2地形地貌

黑河流域南部為青藏高原,北部為甘肅北山,根據構造、地形條件,東、中、西三水繫上游為地勢高峻的祁連山區,向北進入河西走廊-額濟納平原區,區域上主要可劃分為四個地貌類型。

1.1.2.1構造侵蝕地貌

分布於南部的祁連山,山勢西高東低,大部分海拔3000~3500m以上,主峰「團結峰」最高達5808m。山體由中新生代斷裂隆起的一系列沿北西西—南東東方向展布的高大山系與縱谷、盆地組成。主要山脈有陶萊南山、走廊南山、冷龍嶺等;主要谷地有八寶河谷地等黑河上游谷地。主要受構造和冰川地質作用塑造,山陡峰峻,切割強烈,相對高差一般在1000m以上,溝谷呈「V」形和「U」形。主要次級地貌類型有極高山、中高山。

1.1.2.2構造剝蝕地貌

分布於祁連山走廊過渡帶及北山山地和阿拉善高原,由於構造隆升作用相對較弱,山地岩層抗風化能力較差,山體高程小於3000m,相對高差小於500m。河西走廊北側的高台以北的大小黑山、合黎山、龍首山,系長期侵蝕的中山、低山和丘陵,呈東西向斷續分布。山體渾圓,切割不強烈,相對高差50~200m;馬鬃山為準平原化的乾燥剝蝕山地,主峰海拔2583m。次級地貌類型有低山丘陵和準平原台地。

1.1.2.3堆積地貌

位於祁連山與北山之間的平原區,走廊山脈將其分為南、北兩列盆地平原,南部為沖洪積成因的傾斜平原,北部為沖湖積平原。南部張掖—酒泉盆地其東西長350km,南北寬20~50km,海拔1400~1700m,地形由南向北傾斜,坡降25‰~40‰,南部為戈壁傾斜平原,北部為細土平原。下游為黑河沖湖積平原,地勢開闊平坦,微向北東傾斜,海拔900~1200m,坡降1‰~3‰,北端居延海一帶為最低區,海拔940m左右。

1.1.2.4風積地貌

主要由東部的巴丹吉林沙漠和走廊內部沙丘、平沙地、沙蓋、叢草沙丘組成。

1.1.3區域地質條件

1.1.3.1地質構造

流域自南向北跨越祁連山復雜褶皺系、酒泉—民樂坳陷、走廊山脈隆起、居延海坳陷、馬鬃山復背斜等構造單元,中新生代斷塊分異,將流域中下游沉降帶分為南北兩列大型構造盆地。南盆地內部的永固隆起、元山子隆起、嘉峪關大斷裂及河流地質作用分異,將其進一步分解為張掖盆地、鹽池盆地、酒泉東盆地、酒泉西盆地,北盆地受哨馬營隆起和河流沉積相變異,分為金塔盆地、鼎新河谷盆地、額濟納盆地,各盆地之間多為低矮的構造山樑或基底隆起分隔,構成相對獨立的沉積盆地(圖1.5、圖1.6)。

圖1.5 黑河流域構造示意圖

圖1.6 黑河流域構造盆地分布圖

1.1.3.2地層岩性

流域內地層從前震旦系—第四系均有出露。前第四紀及花崗岩主要出露於南北山地,第四系主要分布於盆地平原。

(1)前古生界地層

前震旦系分布於北山山地,為一套混合岩化的變質花崗岩、片麻岩及片岩,厚度5000m左右。

震旦系出現於祁連山西段及北山地區,主要為厚層的石英岩、結晶灰岩、黑灰色千枚岩、鈣質千枚岩、大理岩等,總厚2000~3000m。

下古生界地層為海相沉積的碎屑岩、大理岩、灰岩及火山岩,厚20000~38000m。上古生界為海相及海陸交互相地層,岩性為砂岩、灰岩等,石炭系夾煤層及石膏。古生界地層構成祁連山的主體,北山地區分布范圍及沉積厚度相對有限。

(2)中生代地層

除三疊系中下統為海陸交互相的碎屑岩外,全為陸相沉積的含礫砂岩、泥岩、頁岩、砂岩夾灰岩。侏羅系為重要的含煤地層,白堊系夾石膏及煤線。這些地層出露於祁連山地海拔相對低的地帶,地貌上呈低山丘陵,在祁連山前與新生代地層構成「走廊過渡帶」。北山地區一些相對大的構造盆地如後紅泉盆地、梧桐樹盆地內部由白堊系地層分布,地表基本無出露。

(3)新生代地層

古近、新近系地層廣泛分布於構造盆地的山麓地帶和盆地底部,山麓帶岩性以褐紅色、棕紅色、灰白色砂岩、砂礫岩為主,受沉積環境影響,岩層厚度變化也比較大,從幾十米到上千米。盆地內部的岩性主要為紅色粘土岩。

流域中下游盆地第四紀以來為一個強烈的沉積帶,堆積了巨厚的鬆散物質,成為平原區地下水賦存的主要場所。第四系沉積特點,受流水地質作用,由南向北堆積物顆粒由粗變細,具體變化敘述如下:

下更新統玉門組(Q1pl-fgl)出露於祁連山北麓、北山的南緣,廣泛分布於各盆地中,屬冰水—洪積相沉積。本組地層由南向北岩相變化明顯,岩性較單一,以黃褐色、灰黃色礫岩為主,偶夾砂岩透鏡體,鈣質膠結或半膠結,礫石磨圓度較差,多為次圓形和半稜角狀,分選性差,最大厚度650m以上。八格楞組(Q1al-l)分布於合黎山隆起的兩側及額濟納盆地,為一套厚達200餘米的砂泥岩系。下部為淺黃色與灰白色砂岩、泥岩及礫岩互層;上部以淺黃色泥質粉砂岩及砂質泥岩、泥岩為主。下游地區主要以泥岩為主。

中更新統(Q2pl-l)岩性隨地域而變化,南盆地及南北山麓兩側附近,岩性以卵礫石、砂礫石為主,到細土平原過渡為砂礫石層和亞粘土互層,下游的金塔鼎新和額濟納盆地,地層主要為較細的砂類和粘土類互層,厚度在不同地區變化較大,張掖和酒泉盆地南部厚度達150~200m,向下游逐漸變薄到30~50m左右,北盆地從哨馬營到青頭山岩性以砂礫石為主,厚度50m以上,青頭山以下以沖湖積為主的細砂、粉細砂及亞粘土互層,厚度30~40m不等。

上更新統(Q3pl-l)廣泛分布於流域的各大盆地,該地層鬆散物質顆粒粗大,分選性良好,分布范圍廣、厚度大。山前地帶為沖洪積相漂礫卵石層,張掖盆地一般50~100m,酒泉盆地30~60m,北盆地10~20m左右;北盆地岩性主要以礫石層、砂礫石及砂為主,額濟納盆地北部以互層狀的砂及粘土層為主。

全新統地層成因復雜。主要為沖積層(Q4al),分布於河流兩岸河漫灘及一級階地上,厚約10~30m,分布於盆地的細土平原地區,岩性為亞砂土、亞粘土、砂礫石,厚度一般5~10m,個別地方達20m左右。泉水溢出帶及下游古日乃、東西居延海地區分布湖沼相沉積層(Q4l-h),岩性為一套灰黑色、棕灰色淤泥質的亞砂土、淤泥、泥炭等,厚度3~5m,個別地方達到20m。風積層(Q4eol)主要分布於額濟納平原東部的巴丹吉林沙漠,岩性為淡黃色的中細砂,多形成高達20~30m的沙壟及沙丘,最厚達100m以上。

1.1.4流域經濟社會概況

1.1.4.1經濟社會概況

黑河流域是以農業、畜牧業、林業、工礦業、交通運輸業等多行業綜合發展的一個區域,而青海、甘肅、內蒙古各省(自治區)的經濟重心則有明顯的區別。青海省祁連縣大部分位於流域的上游山區,以牧業為主。甘肅省則是典型的以農業經濟為基礎,林業、畜牧業、工業能源、交通及農產品加工等綜合發展的經濟區,其地域包括山丹縣、民樂縣、高台縣、臨澤縣、張掖市、酒泉市、嘉峪關市等地,這是黑河流域水資源的主要消耗區,區內各業的發展,均依賴於農業的高效開發。位於下游的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是傳統的牧業區,是牧民和牲畜群賴以生存之地。

流域內民族眾多,除漢族外,有少數民族26個,總人口達188萬餘人(表1.3),漢族占總人口的98%,其次為藏、蒙古、裕固、回、滿族等。區內甘肅省人口為175.5萬人,佔96%;青海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人口分別只有3.37萬人和2.0萬人。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78%,從而表明流域中是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社會結構。

流域總灌溉面積539.38×104畝,其中農灌面積406.72×104畝,林草灌溉面積132.66×104畝;牲畜427.68×104頭(只),糧食總產量144.66×104t,人均糧食766.6kg,國民生產總值89.22×108元,人均4727.9元。

上游地區包括青海省祁連縣大部分和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部分地區,以牧業為主,農牧人口2.63萬人,國民生產總值4.0×108元。

中游地區包括甘肅省張掖市的山丹、民樂、甘州、臨澤、高台縣(區),酒泉市的肅州區和嘉峪關市,屬於灌溉農業經濟區。農業人口125.27萬人,灌溉面積達411.3×104畝,糧食產量達131.52×104t,國民生產總值78.09×108元。

下游地區包括甘肅省的金塔縣和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其中金塔縣為灌溉農業經濟區,農業人口13.52萬人,農田灌溉面積39.6×104畝,林草灌溉面積6.95×104畝,糧食產量11.13×104t,國民生產總值5.87×108元。額濟納旗以牧業為主,擁有2.55×104畝灌溉農田和67.45×104畝的灌溉草原,國民生產總值1.26×108元。

表1.3 2000年黑河流域社會經濟情況表

下游尚有國家重要的國防科研基地東風場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1.1.4.2土地資源分布狀況

黑河流域總土地面積12.8×104km2,其中上游土地面積2.7542×104km2,占總土地面積的21.52%;中游土地面積1.998×104km2,占總土地面積的15.61%;下游土地面積8.0478×104km2,占總土地面積的62.87%。上游地區以中高山地為主,占上游總土地的72%,其次河流谷地,佔27%,綠洲丘陵僅佔1%;中游土地依次為戈壁沙漠,佔31%,土質灘地,佔29%,綠洲,佔24%,低山丘陵,佔16%;下游地區主要為戈壁沙漠、剝蝕殘山等,其面積佔下游總土地面積的94%,綠洲灘地僅佔6%。流域內山地與平地之比為4∶6,山地、戈壁、沙漠及剝蝕殘山地等面積占近80%,其中戈壁、沙漠等難利用土地佔總土地面積的47%,人工綠洲佔3.81%,天然綠洲(低濕地)佔3.17%。

黑河流域耕地後備資源豐富,林牧業發展潛力巨大,水土資源分布不平衡,開發利用偏小,現有灌溉土地面積僅539.38×104畝,占流域總面積的20%左右。

本流域處於冷溫帶—暖溫帶荒漠地帶,降水少、蒸發大,地多水少,植被稀疏矮小,土壤含鹽量高,風大沙多,土地資源分布不均勻,利用程度與可利用資源各地差異較大,水資源限制了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分類見表1.4。上游地區只有33%的土地宜農林牧,且以宜林牧為主;中游開發程度相對較高,也只有36%的土地用來發展林牧業;下游地區開發利用程度低,且以牧業為主,難利用土地面積佔到85.90%。土地生態系統脆弱,容易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目前在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已存在局部植被退化、土壤遭受次生鹽漬化和風蝕沙害等。

表1.4 黑河流域土地資源分類現狀統計表

9. 請問有無一本書,講述中國各地主要概況,包括經濟,文化,地理的。

如何學好地理
學地理的「三關三步」
「3+X」使沉寂多年的中學地理教學「重浮水面」。針對地理教學的實際,參照高考的要求與特點,在此推介「三關三步」學習法,希望能對備考的學生有所幫助。
所謂「三關」,即學習地理必須經過的三道關卡。首先是基礎關。任何課程均從基礎入手,這是學生必須花大力氣重點掌握的部分。地理基礎知識是人類在認識、利用和改造地理環境的長期實踐活動中積累起來的經驗和智慧。作為一個公民,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礎知識是重要的文化素養之一。根據其內在屬性的不同,地理基礎知識可分為地名、地理概念、地理現象、地理特徵、地理規律等種類,無論哪一種,都應全面而又准確地掌握。
其次是綜合關。綜合性與區域性是地理學的兩大特點。綜合性是指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自然、人文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區域即人類與地理環境長期相互作用形成的一定空間、范圍,區域的地理特徵總是同該區域的位置以及自然、經濟、歷史等條件密切聯系,因而區域本身就是一個綜合體。學地理不僅要學會分析,更要學會綜合;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斷提高思維境界,只有這樣,才能適應「能力立意」的高考綜合測試。
最後是圖像關。地圖是地理學的「語言」,是學習地理的工具。沒有地圖的配合,地理教學就無法有效地進行。正如此,在地理課本中配合教材內容插入了大量的地圖和其它圖像。在學習中,一是必須堅持圖文結合的原則,養成「左圖右文」的習慣。二是必須正確掌握閱讀和分析地圖的方法。
所謂「三步」,一是接觸,通常就是指預習這一環節,不是一般地看看課本,而要擬出知識提綱,象老師編寫教案一樣,建立自己的學案。二是嘗試,根據課堂上所得的新的啟發,編知識「辭典」,列表格,對重點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建立自己的信息庫。如「美國地理概況」、「著名城市的氣候類型」等。三是全息,復習過程中要進行廣泛的發散性思維訓練,丟開書本,在心中想像一張地圖,並進行相關知識的回憶。例如盡量多地列出非洲的「世界之最」。通 過上述「三關三步」,可以達到夯實基礎培養能力的高考要求。同學們不妨試一下
地理環境空間廣大,地理事物多種多樣,地理關系錯綜復雜。學習地理尤其要注意學習方法,只有掌握好學習方法,才能化難為易,學得扎實而靈活。 1、學會使用課本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2、學會使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 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視地理觀察 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4、善於地理想像 觀察 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像才能使二者聯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 5、要善於動腦 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地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是: ①學什麼?如黃河及其水文特徵。 ②在哪裡?如黃河流經的省區和流域范圍。 ③為什麼?如黃河的水文特徵是怎樣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樣評價黃河對我國北部地區提供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⑤怎樣協調好人地關系?如怎樣使人類與黃河的關系協調起來,應當怎樣合理利用改造它。 6、要勤於動手 經常用手寫,動筆畫,動手製作學具,這不僅使你心靈,還能使你手巧。 方法對頭,事半功倍,你將越學越愛學。

10. 自然地理、經濟概況

一、位置、交通

廊坊市是河北省中北部一座新興的中等城市,位於河北平原北部,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之間,距京、津兩市各約50km,區位優勢明顯。有京山鐵路斜貫市區,有京津塘高速公路從廊坊市城市規劃區北部通過,有104國道連接京津兩市,廊霸線與津保高速相接,廊固線與京深高速相連,城鄉公路密集成網,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利。廊坊市城市規劃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16°33』24」~116°48』12」,北緯39°27』12」~39°37』00」,包括市區、開發區、南尖塔鎮、萬庄鎮、北史家務和北旺鄉。規劃區總人口4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2萬人,農業人口14萬人;總面積約354km2,其建成區面積44.63km2(圖1-1)。

圖1-1 廊坊市交通位置圖

二、地形、地貌與水文

廊坊市城市規劃區位於河北平原北部。區內地形總的趨勢是北西高,南東略低,海拔高度13~23m。北西為永定河洪沖積扇平原區,東部及南部為沖湖積平原。基本地貌形態較為復雜,除天然形成的沙崗、沙攏、沙丘、波狀沙地和河流外,還有人類活動形成的大小水渠及坑塘和取土坑等。全區屬海河流域,區內有龍河、鳳河等兩條排洪河道,為季節性河流,分別位於市區的南西緣、中部和北東部,均呈北西——南東向注入海河。另有大皮營引渠、八乾渠、九乾渠為本區灌溉和排澇主要渠道。次級渠道遍布全區。

三、氣候

廊坊市城市規劃區屬北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具有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少雨、涼爽宜人,冬季寒冷、乾燥、少雪等特點。

四、經濟

廊坊市是環渤海經濟圈、大北京戰略中的重要城市之一,京津走廊上的明珠。自1996年以來,城市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已由1996年的27.6314億元猛增到2003年的41.5274億元,增長13.896億元。在2003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加12.1%,全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704元。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4053元,比上年增長4.6%,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8404元,比上年增長8.2%。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