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縣橋溝鄉地理位置
1. 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橋溝鄉高圩村
我過年回家趕集就去橋溝,我到縣里坐301,我家是三河尖鄉的呵呵這個答案可以啦嗎
2. 固始縣的所有鄉鎮有哪些
1、陳淋子鎮
陳淋子鎮位於河南省固始縣東南角,史河灣綜合改革試驗區所在地,與安徽省六安市葉集區、金寨縣相鄰,是河南省面向華東的橋頭堡。
境內山環水繞,風光秀麗,楚風皖韻濃郁,區位和交通優勢顯著。滬陝高速、國道312線,省道339線、寧西鐵路穿境而過。
鎮區距高速公路出口2公里,距高鐵站30公里。城鎮居民和農民收入平穩增長,財政收入有較大增幅。固始縣鄉鎮綜合目標考核位居前列。
2、黎集鎮
黎集鎮是河南省固始縣境東南部的一個鄉鎮,距固始城區27公里,距工業重鎮三河尖69公里,全鎮面積152平方千米(2017年)。
黎集鎮東依安徽,地近安徽省會——合肥,屬於吳頭楚尾、江淮之間,312國道呈西北—東南向斜貫全境,是中西部通往東部發達地區的必經之處和「東引西進」的前沿地帶,為河南省的東南大門和沿邊窗口。
3、蔣集鎮
蔣集鎮位於固始縣東北,史灌河東岸,距縣城19公里,距商業重鎮三河尖鎮23公里,距望崗碼頭水運中心20公里。
轄24個行政村(街),232個村民組,28366人(2017年)。總面積75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耕地面積3.9萬畝。1986年撤鄉建鎮,1999年被省建設廳命名為「中州名鎮」;
2000年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重點鎮」,2006年被省文化廳命名為「省文化藝術之鄉」。
4、往流鎮
往流鎮是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下轄的一個鎮,系豫皖兩省交界、華東與中原地帶交融處。
北瀕淮河,南依大別山,地理位置處於東經115°21′~115°56′,北緯31°46′~32°35′。
位於固始縣北端,淮河幹流流經鎮境北側,省道204線連接縣城與三河尖鎮,全鎮面積97.4平方公里。
5、郭陸灘鎮
郭陸灘鎮位於河南省固始縣中南部,距固始縣城18公里,距工業重鎮三河尖鎮60公里,距淮河港口望崗碼頭58公里,距阜陽航空港108公里。
素有「蓼城南關」之稱。總面積98.33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35470人(2017年)。
下轄1個街道居委會及西元、前樓、胡樓、南井、姬公、九椏、孫棚、圈堰、龍井、東元、橋口、太平、余崗、周崗、青峰、孫橋、玄中、河東、仰山、椿樹崗等20個行政村。
有「固始縣無南關,四十華里郭陸灘」之美譽。轄下太平村為固始縣勞務經濟的典型。
6、胡族鋪鎮
胡族鋪鎮位於河南省固始縣西部,地處固始、潢川、淮濱三縣結合部,素有「固始西大門」之稱,184平方公里,轄29個村(街),399個居民組,51952人(2017年)。
2007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2億元,財政收入36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01元,綜合經濟指數位居信陽市前列。
2019年7月24日,胡族鋪鎮入選2019年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
7、方集鎮
方集鎮位於河南省固始縣南部山區,距縣城35公里,總面積96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23978人(2017年),轄2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40個黨支部,867名黨員。
2007年國民經濟生產總值4.08億元,財政收入29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78元,居民儲蓄額3.49億元,綜合經濟實力居全市第15位,是固始縣重點鄉鎮、信陽市小城鎮建設示範鎮、省級文明村鎮、中州名鎮、國家級文明村鎮。
8、三河尖鎮
在河南省固始縣的淮河邊上,坐落著一座古鎮,這座古鎮的名字叫三河尖。歷史上的三河尖,上通穎亳,下達江湖。
依傍著淮河、史河、泉河的滔滔巨浪把自己的聲名推向下游,游向四方。在淮河古老悠久的航運史、通商史中,久久漂流著三河尖的名字。
中國柳編之鄉——河南省固始縣三河尖鎮。
三河尖鎮位於河南省固始縣東北部,距固始縣城42公里,距離安徽省阜陽市區47公里,地處豫、皖兩省結合部、兩省三市(河南省信陽市、安徽省阜陽市、安徽省六安市)交界地,淮河、史灌河、泉河三河交匯處,河南省海拔最低點,位於我鎮建灣村「老鼠尾巴」處,海拔僅23米。
全鎮面積79.2平方公里,現有人口37873人(2017年),全鎮街區面積4.5平方公里,街區人口1.7萬人。藉助柳編產業、船舶製造、內河航運等製造業、運輸業的強勢發展,成為固始最重要的外匯來源地、最重要的航運中心,躋身於固始副中心城區,成為固始兩大副中心之一。
9、段集鎮
段集鎮位於信陽市固始縣,處於河南、安徽兩省三縣的結合部,滬陝(上海-西安)高速公路、寧西(南京-西安)鐵路、339省道(固始縣陳淋子-浉河區東雙河)橫穿東西,204省道(固始縣三河尖-固始縣馬達河)和趙蘇公路(趙崗-蘇仙石)縱貫南北。
全鎮總面積106.4平方公里,轄18個行政村和1個街道居委會,全鎮總人口23426人(2017年),集鎮常住人口12647人。
10、汪棚鎮
汪棚鎮位於河南省固始縣城西南,距縣城7公里,人傑地靈,歷史悠久,文化積淀豐厚,民族英雄鄭成功和清代河南省唯一狀元、著名植物學家吳其濬的墓地都坐落於本鄉。
與怡和新技術工業城比鄰相連,固商公路橫穿東西,312國道、204省道及擬建中的滬峽高速公路連接線穿境而過,區位優勢、交通優勢十分明顯。
全鄉區域面積144.4平方公里,28843人(2017年),轄26個村(街),49個基層黨支部。近年來,全鄉人民發揮區位優勢,打造支柱產業,實現了鄉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11、還有張廣廟鎮、陳集鎮、武廟集鎮、分水亭鎮、石佛店鎮、泉河鋪鎮、祖師廟鎮、李店鎮、沙河鋪鎮、洪埠鄉、楊集鄉、馬堽集鄉、草廟集鄉、南大橋鄉、趙崗鄉、張老埠鄉、徐集鄉、豐港鄉、柳樹店鄉、觀堂鄉。
3. 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橋溝鄉橋溝鎮郵編是什麼
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橋溝鄉橋溝鎮郵編是465215
4. 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橋溝鄉高圩村 王靜 王雪平 王雪蓮的聯系方式
除了把用計把日本人騙到雷區弄死外,還有其他的故事如下:
王二小排行老二,哥哥叫石頭,父親王貴是個老實巴交的莊稼人,給本村大地主劉德扛活謀生,而小二就給劉德家放牛,劉德刻薄成性,經常不給牧童早飯吃,說什麼「貓無晚飯,狗無中飯,小放牛仔沒早飯」。為主人放牛也須天天忍飢挨餓,王二小對主人的刻薄充滿了憤恨之情,經常在私下裡咒罵。有一天,口腹之慾克服了理智,終於猛烈地爆發出來,使他奮不顧身的去滿足這種慾望。這就是「吃牛」事件的發生,也使他的「流民習氣」初現端倪。
事情是這樣的:
一天,王二小與夥伴一起在山上為主人放牛,實在餓得厲害,眾人紛紛出主意,一定要弄點兒吃的。有的說:「下河抓魚去。」另一個說:「天旱的厲害,水都快幹了,哪裡還有魚?」有的說:「山上有野兔,咱們上山抓去。」另一個接著說:「走都快走不動了,哪裡有力氣攆野兔。」隨著一個個意見被否決,眾人都低下了頭,不再作聲了。
王二小一直沒有說話,只是用眼死死盯著牛群中的一頭小牛犢。他突然跳起來,用放牛繩將小牛犢前後腿捆住,一旁的夥伴立刻明白了,抄起砍柴斧,當頭就是一斧子。其他小夥伴等也一起圍上來,七手八腳就把牛皮剝了,然後拾些乾柴枯枝,就地生起火烤牛肉吃。個個眉飛色舞,不一會兒就只剩牛頭和牛尾巴了。一頓飽餐後,有人突然想起:少了一頭牛,回去如何向主人交待呢?大家面面相覷,互相埋怨起來,個別膽小的甚至嚇得大哭起來。
王二小想了一會兒,說:「都別怕,主意是我出的,有事我來承擔。」他讓大家將牛皮和牛骨埋好,用土蓋起地上的血跡,然後將牛頭放在山的另一面,將牛尾巴塞在這面的石頭縫里。
太陽下山了,眾人趕著牛往回走,一個個都垂頭喪氣,愁眉苦臉的。一見劉德,王二小就說:「一頭小牛犢鑽到山裡去了,夾到石頭縫里,怎麼拉也拉不出來了。」這套把戲豈能騙過狡猾的劉德,王二小當晚就被狠狠打了一頓,被趕了出去,丟了飯碗.
從此更加激起王二小對封建地主階級的刻骨仇恨!哥哥石頭後來參加紅軍鬧革命,回家第一個就把刻薄的地主劉德的命給革了
、有能力的人影響別人,沒能力的人,受人影響。
5. 固始縣橋溝鄉以前有沒有一男用釜頭殺死九人。是真的嗎
全死了沒活一個 有個當場沒死 拉出來沒多久就死了 還有幾具屍體燒的都卷了 當年我小姑父和本村人收的屍體
6. 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有幾鄉幾個村
我也想去河南,可是不知道怎麼乘車
地址:固始縣城郊鄉周集村竹元村民組
如果有長途車直接到這個地方最好
如果有知情人士知道長途車的電話,請留言
7. 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橋溝鄉有多大
現在已經不叫橋溝了,並入豐港鄉了
8. 固始縣的行政區劃
明代,固始縣轄5鄉:中為中和,東為建安,南為青峰,西為大城,北為遺愛。5鄉轄49里,70村。
明成化十一年,劃出縣西南32里時,復置商城。
清代,實行鄉、里、保、甲制。縣轄4鄉,以方位命名,即:東鄉、西鄉、南鄉、北鄉。共轄124保。
民國初年,廢鄉、里設區,全縣10個區:一區城關、二區羅集、三區郭陸灘、四區胡族鋪、五區蔣集、六區黎集、七區長興集、八區馬堽集、九區楊集、十區三河尖。
1931年5月4日,中共固始縣委、縣蘇維埃政府在松樹崗(今陳淋鎮大營村)正式建立,同年9月,西遷至王家樓(今武廟鄉鎖口村),縣蘇維埃政府下轄6個區,48個鄉,方圓50餘里,人口5萬多人。1932年10月,主力紅軍撤離根據地,固始境內蘇區喪失。
民國26年(1937年),10區合並為5區。一至四區區公所原處,五區改設橋溝集。區下共劃64個聯保,378個保。
民國29年(1940年),撤區和聯保,設20鄉(鎮)。
1947年秋,固始縣部分地區解放,此後隨解放區擴大,相繼建立愛國民主政權,固始縣(即南霍固縣)1947年10月中旬設置,轄縣南部下霍邱、金寨北部的解放區,設四區一鎮。
1948年11月,固始全境解放,縣愛國民主政府轄九個行政區。全縣先後建立鄉級政權410多個。
1949年下半年,又從原三區羅集分出十區,設黎集。
1949年12月,全縣調置10區,10區共轄448個鄉、14個鎮、22個街。
1951年8月2日,新置淮濱縣,橋溝區、期思區和蔣集區的部分鄉劃入。9月2日,全縣調置為十四區。14區共轄349個鄉,11個鎮。1952年為359個鄉,9個鎮。1953年為317個鄉,3個鎮。
1954年4月20日,城關區改為縣轄鎮(城關鎮),改十四區為一區。
1955年11月19日,撤銷道超集、武廟集、泉河鋪3個區。同時取消各區序號。
1956年8月,撤區設1鎮46鄉。
1958年4月5日,確定沙河鋪、洪埠、胡族鋪、汪棚、郭陸灘、段集、陳淋子、黎集、蔣集、羅集10鄉為中心鄉。8月3日,縣轄政區並為7鄉。9月,鄉改建為人民公社,全縣設7個人民公社。11月,7公社合並為「固始人民公社」,原公社易名管理區,名稱襲用。
1959年3月,管理區復名公社,除七一公社外,其它均恢復歷史名稱。各公社共轄46個管理區,401個生產大隊,3584個生產小隊。6月,撤銷武廟公社,增劃段集、陳淋子、蔣集、汪棚4個公社。縣轄10個公社。
1960年8月,淮濱撤銷縣建制,往流、橋溝、期思、張庄4公社劃歸固始。縣轄14個公社。
1961年9月5日,公社改為區建制,七一公社更名分水區,其它區用舊名。同時,73個工作片改為人民公社(又稱小公社,區轄)。
1962年6月,淮濱縣復置,期思、張庄兩個區劃入淮濱縣。同時撤銷區及小公社建制。全縣劃為1個鎮、27個公社。
1975年8月,增設泉河、徐集、趙崗三個人民公社。縣轄1鎮、30個人民公社,545個生產大隊。
1983年5~12月,全縣29個農業公社改為鄉建制(船民公社仍稱)。1984年5月,船民公社改建為航運公司,隸屬縣交通局管轄。縣轄1鎮、29鄉。
1987年,陳淋、黎集、蔣集、往流4鄉改鎮。縣轄城關、陳淋子、黎集、蔣集、往流5個鎮和城郊、沙河鋪、分水亭、泉河鋪、張廣廟、石佛店、陳集、徐集、汪棚、草廟集、南大橋、郭陸灘、趙崗、張老埠、段集、武廟集、祖師廟、方集、馬堽集、胡族鋪、楊集、洪埠、李店、橋溝集、三河尖25個鄉及豐港、柳樹、觀堂3個辦事處,共572個行政村,7個行政街。
2007年,固始縣轄32個鄉鎮:城關、陳淋子、黎集、蔣集、往流、郭陸灘、方集、胡族8個鎮,城郊、沙河鋪、分水亭、泉河鋪、張廣廟、石佛店、陳集、徐集、汪棚、草廟集、南大橋、趙崗、張老埠、段集、武廟集、祖師廟、馬堽集、楊集、洪埠、李店、三河尖、豐港、柳樹店、觀堂24個鄉。 固始縣,河南省的省直管縣。位於河南省東南端,豫皖兩省交界處,南依大別山,北臨淮河,屬華東與中原交融地帶,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分界線)穿境而過,素有「北國江南,江南北國」之稱。
固始縣位於東經115°21′~115°56′,北緯31°46′~32°35′。南北最長94.16公里,東西最寬56.19公里,總面積2946平方公里。東與安徽省霍邱縣相接,北與安徽省阜南縣隔淮河相望,西北、西、西南分別與淮濱、潢川、商城三縣相連,南與安徽省金寨縣分界,東南角鄰安徽省六安市葉集區。
固始是河南省第一人口大縣,同時也是河南省首批五個重點擴權縣(市)、十個省直管縣(市)之一、五個規劃建設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之一。
固始自古文風昌盛,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為「河南省十大文化強縣」之一。 固始書法群體備受國內外書法界關注,被中國文聯和中國書協命名為「中國書法之鄉」。
因歷史上有四次較大規模人口南遷,其後裔又逐漸播遷至閩、粵、台、港、澳、東南亞和歐美各地,固始又有「唐人故里,閩台祖地」和「中原第一僑鄉」之稱。 每年承辦由中國僑聯主辦的「中原(固始)根親文化節」。 固始是河南省規劃建設的五個重點培育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之一,被確定為豫皖交界區域性中心城市,是河南面向華東的窗口城市,中原經濟區重要節點城市。固始中心城區遠期規劃面積約200平方公里,涵蓋蓼城全部以及番城、秀水、沙河鋪、柳樹店部分區域。
副中心城區—火車站特區、三河尖鎮區、史河灣城區
根據固始城鎮體系規劃,段集鎮被確定為固始(南部)副中心城區,固始陸路交通運輸中心;三河尖鎮被確定為固始(北部)副中心城區,固始水路交通運輸中心;史河灣城區被確定為固始沿邊中心小城市。
固始火車站特區城區(段集鎮區)規劃面積18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約8平方公里,建成區常住人口約5萬人;
三河尖鎮區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約6平方公里,建成區常住人口約3萬人;
史河灣試驗區城區(陳淋子鎮區)規劃面積15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約7平方公里,建成區常住人口約4萬人。 固始縣歷史上曾作為中原地區向東南沿海數次大規模移民的肇始地和集散地,在中原移民史上具有重要的位置和深遠的影響,上至秦漢下至明清的漫長歲月中,有四次較大規模的入閩移民,影響深遠。這些入閩先人的後裔逐漸播遷至粵、台、港、澳及海外各地,形成了「台灣訪祖到福建,漳江思源溯固始」的根文化現象。據1953年台灣戶籍統計,當時戶數在500戶以上的100個大姓中,有63個姓氏的族譜上記載其先祖來自「光州固始」。 由於閩國王潮、王審知均為固始人,宋代以後,不少福建人談及自己的祖先時,都說是從「光州固始」遷來。明清時期又有不少福建人遷至台灣。從而形成了閩台人對「光州固始」的祖根認同。據有關閩台「移民資料」中介紹,先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的族譜有16部之多,分布於福建晉江、莆田、泉州、南安、安溪、永春、漳州、龍海、仙游、長樂、詔安等地 。在台灣陳、黃、丘、宋、林等18部大姓很大部分族譜上都記載著其先祖為「光州固始」人。全國姓氏中全部或部分以固始縣為姓源的有:潘、蓼(廖)、蔣、寢、婁、肖、庄、安、英、甄、期思(期)、黃、沈、孫、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