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大麥地地理位置

大麥地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21 04:59:18

Ⅰ 中國大麥主要產地

主要產地是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和青藏高原。

Ⅱ 大麥茶原產地是哪裡

日本來源說
抄據說襲,1587年的日本桃山文化時代,完成了全國統一的豐臣秀吉,同時也完成了日本的茶道,並創立了歷史上著名的北野大茶道會。當時與會者大多獻茶葉,也有的用炒焦的米、麥來代替,於是,誕生了麥茶、玄米茶等用糧食炒制的茶類。

韓國來源說
朝鮮半島歷史上屬於農耕文明,多山。地理上因氣候和風土適合發展農業,早在新石器時代之後就開始了雜糧種植,進而普及了水稻的種植。此後,穀物成為韓國飲食文化的中心,並逐步發展起來。正是由於韓國地理位置和氣侯的原因,其飲食有十分鮮明的特點,烹調雖多以燒烤為主,但口味十分討中國人的喜愛。為了達到開胃去油膩的目的,取材廣泛製作簡單風味獨特的大麥茶就占據了韓國料理桌上了飲料位置。

本土來源說
麥茶在國內,尤其是北方並不是稀罕的東西,我國北方盛產大麥,麥茶更多的是就地取材而誕生的。青海東部農業區,大麥是地里唯一盛產的農作物,於是,就地取材,用炒熟的大麥粒壓碾成麥碴後就熬成了麥茶,茶湯呈現的是黑褐色,聞著是類似咖啡茶的清香。

Ⅲ 俄羅斯的地理位置

俄羅斯
地理位置:位於30°~180°E,50°~80°N,地跨歐亞兩洲,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大陸的北部,其歐洲領土的大部分是東歐平原。北鄰北冰洋,東瀕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臨波羅的海、芬蘭灣。陸地鄰國西北面有挪威、芬蘭,西面有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西南面是烏克蘭,南面有喬治亞、亞塞拜然、哈薩克,東南面有中國、蒙古和朝鮮(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的加里寧格勒州接壤)。海岸線長37653公里。

地形:俄羅斯以平原和高原為主的地形。地勢南高北低,西低東高。

氣候:俄羅斯大部分地區處於北溫帶,氣候多樣,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但北極圈以北屬於寒帶氣候。溫差普遍較大,1月平均溫度為1-35℃,7月平均溫度為11-27℃。年降水量平均為150~1000毫米。西伯利亞地區緯度較高,氣候寒冷,冬季漫長,但夏季日照時間長,氣溫和濕度適宜,利於針葉林生長。俄羅斯從西到東大陸性氣候逐漸加強,冬季嚴寒漫長;北冰洋沿岸屬苔原氣候(寒帶氣候)或稱(極地氣候),太平洋沿岸屬溫帶季風氣候。從北到南依次為極地荒漠、苔原、森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帶和半荒漠帶。

工業:俄羅斯工業發達,核工業和航空航天業佔世界重要地位。工業從業人口2055.4萬人,占總就業人口(6732.2萬)的30.5%。俄羅斯工業基礎雄厚,部門全,以機械、鋼鐵、冶金、石油、天然氣、煤炭、森林工業及化工等為主,木材和木材加工業也較發達。俄工業結構不合理,重工業發達,輕工業發展緩慢,民用工業落後狀況尚未根本改變。俄重工業發達。

農業:俄羅斯農業人口668.4萬人,占總就業人口的9.9%。農牧業並重,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燕麥、玉米、水稻和豆類。經濟作物以亞麻、向日葵和甜菜為主。畜牧業主要為養牛、養羊、養豬業、規范化。

主要山脈:烏拉爾山脈、大高加索山脈等。
主要河流:頓河、伏爾加河、烏拉爾河、勒拿河、鄂畢河、葉尼塞河、阿穆爾河(中俄界河黑龍江)、烏蘇里江等。

歷史文化:
俄羅斯歷史起源於東歐草原上的東斯拉夫人,亦是後來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的共同祖先。基輔羅斯是東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個國家。988年開始,東正教(基督教的東部分支)從拜占庭帝國傳入基輔羅斯,由此拉開了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並最終形成了占據未來700年時間的俄羅斯文化。13世紀初,基輔羅斯被蒙古人佔領後,最終分裂成多個國家,這些國家都自稱為是俄羅斯文化和地位的正統繼承人。

6世紀時,東斯拉夫人逐漸向東歐草原地區遷徙。862年,以留里克為首的瓦朗幾亞人征服東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建立了基輔羅斯,12世紀分裂為若干獨立公國。1237年被來自於亞洲東部的蒙古軍隊佔領,建立欽察汗國。

莫斯科市建於1147年,弗拉基米爾大公尤里·多爾戈魯基是其奠基人。他頭戴戰盔、身披鐵甲、左手持盾、雙腿跨馬的紀念像一直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特維爾大街中段莫斯科市政府前面的廣場上。1283年莫斯科公國正式建立。

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宮,莫斯科大公國逐漸發展為東北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領導其他公國擺脫了蒙古韃靼的統治,使俄羅斯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1605年,戈杜諾夫猝死,俄羅斯進入一個「混亂時代」。直到下諾夫哥羅德的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率領民兵把波蘭侵略軍趕出莫斯科以後,這一動盪時期才終於結束。
1613年1月,米哈伊爾·費多羅維奇·羅曼諾夫被推舉為沙皇,開始了羅曼諾夫王朝在俄國的統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7年發生的俄國二月革命中被推翻。

17世紀時,歐洲許多國家發展迅速,而俄國農奴制度還在盛行。為了效法西方,彼得一世在1697年派遣使團赴西歐考察,自己也化名隨團出訪,回國後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彼得一世改革,在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文化各方面提高了俄羅斯的實力。1721年,彼得一世宣布俄羅斯為帝國。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領土空前膨脹,被稱為「帝國的黃金時期」。

17世紀中期烏克蘭和俄羅斯合並為統一的國家。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親政。17世紀它擊潰了波蘭和瑞典封建主的入侵。1721年,彼得一世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同年,沙皇俄國與瑞典王國進行北方戰爭勝利,躋身帝國主義列強,對外逐步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曾通過不平等條約割佔中國庫頁島、海參崴、外興安嶺、新疆北部等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1812年俄羅斯消滅了入侵的拿破崙軍隊。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推行改革,同年2月俄國廢除農奴制。

1917年2月推翻羅曼諾夫王朝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即二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歷十月)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正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

1991年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至此,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

1992年4月16日,俄羅斯第6次人代會決定將國名改為「俄羅斯」,從而恢復了歷史上的名稱;17日,最後決定使用兩個同等地位的正式國名「俄羅斯聯邦」和「俄羅斯」。1993年12月12日,經過全民投票通過了俄羅斯獨立後的第一部憲法,規定國家名稱為「俄羅斯聯邦」,和「俄羅斯」意義相同。

Ⅳ 大麥的地理分布

有適於溫帶、亞北極地區、亞熱帶的品種。生長期至少90天,在谷類作物中是較短的。所以在喜馬拉雅山脈生長季節很短的坡地也可栽培,但產量較低。其抗乾熱的能力也較其他小粒作物強,在北非近沙漠地帶於秋天播種,在歐洲西部和北美的冷溫潮濕地帶於春天播種。
我國各地都有栽培。我國大麥的分布在栽培作物中最廣泛,但主要產區相對集中,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和青藏高原。啤酒工業的發展和對大麥原料的需求,西北和黑龍江等地啤酒大麥發展較快。根據生態因素中的光、溫條件以及地理位置、播種期等特點,將中國栽培大麥劃分為三大生態區。
北方春大麥區

包括東北平原,內蒙古高原,寧夏、新疆全部,山西、河北、陝西北部,甘肅-景泰和河西走廊地區,屬一年一熟春大麥區。從80年代後期,啤酒大麥發展很快,最大面積曾達到1000萬畝,爾後逐年減少,至1995年200餘萬畝。該區在大麥生長季節日照長,晝夜溫差大,對籽粒碳水化合物積累有利,千粒重高。特別是西北,天氣晴朗,有黃河水,祁連山和天山雪水灌溉,啤酒大麥籽粒色澤光亮,皮薄色淺,發芽率高,是我國優質啤酒大麥生產潛力較大的基地。黑龍江省被稱為「北大荒」的松花江和三江平原,地域廣闊,土壤肥沃,7月下旬進入雨季,適合種植早熟品種,也是我國比較好的啤酒大麥基地之一。
青藏高原裸大麥區
包括青海、西藏全部,四川-甘孜、阿壩兩個藏族自治州,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大麥種植在海拔3000米以上,屬高原氣候,陰濕冷涼,晝夜溫差大,一般無霜期短。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種,7月下旬至9月上旬成熟,一年一熟,以多棱裸大麥為主,是藏族人民的主要食糧。
黃、淮以南秋播大麥區
包括山東,甘肅的隴東和隴南,晉、冀、陝南部及其以南各省,四川盆地,雲貴高原6個生態亞區,是我國大麥的主要產區。均秋季播種,根據越冬期的低溫程度不同,品種有冬性、半冬性和春性。黃、淮冬麥區冬季氣溫低,品種屬冬性。該區降雨量適中,大麥比小麥早熟10天左右,收獲前後天氣晴朗,歷史上就有種大麥的習慣,是我國啤酒大麥基地之一。長江流域、四川盆地以南地區,大麥面積佔全國的一半左右,是我國大麥的主要產區。該區氣候溫暖潮濕,降雨量大,大麥作為早稻的前作,主要用作飼料。江蘇的淮河以北和鹽城地區,降雨量一般比長江以南少,大麥籽粒色澤比較好,千粒重較高,也是比較理想的啤酒大麥基地。

Ⅳ 大麥嶼港的地理位置

大麥嶼港在浙江省玉環縣境內,位於浙江省東南沿海的甌江口外、玉環島兩側,與甌回江河口區的答溫州港隔海相望。
大麥嶼港水路至上海296海里,至寧波189海里,至溫州32海里,至台州市區75海里,至秦皇島956海里,至台灣基隆163海里。陸路至玉環縣城11公里,至溫嶺市54公里,至台州市區94公里。

Ⅵ 大麥地理分布有哪些

我國種植大麥有五千年的歷史。在本世紀30年代就達到1億多畝。分布區域很廣,從東海之濱的江蘇、浙江至青藏高原,在海拔4700m以上的地區仍有種植,南起福建、江西,北到內蒙古、黑龍江,全國有25個省(區)都有種植。

從種植季節劃分,全國分為春大麥和冬大麥兩個生產區域,前者多為冬季嚴寒,大麥不能越冬的地區,主要有東北、內蒙古、山西、新疆、青海、甘肅、西藏;後者以河北以南、東南沿海和雲南、貴州為多。從種植的大麥類型看,除青海、西藏、四川康定等高海拔、生育期短、積溫低的地區種植裸大麥以外,其餘多數是種植皮大麥。

在世界上除我國外,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法國、土耳其、英國、義大利、丹麥、蘇聯等國家。

圖15 大麥

Hordeum vulgare L.

生物學與生態學特性

大麥適於在中性土壤上種植,但輕微酸性或鹼性土壤仍可生長。大麥屬於耐低溫作物,尤其在苗期耐寒力較強,但不同生態類型的耐寒力有所不同。根據不同類型大麥春化階段對溫度條件的要求,可劃分為冬性、半冬性和春性3個類型。

我國幅員遼闊,大麥分布於全國,由於各地氣候條件差異懸殊,根據各品種階段發育特性,在生產實踐中劃分以下3個區:春大麥區、北方大麥區和南方冬麥區。

Ⅶ 中國大麥主要分布於哪些地區

中國大麥分布地區遼闊,南起廣東、海南,北至黑龍江,東起台灣省和東南沿海島嶼,西至新疆和青藏高原,種植大麥的最高線在海拔4750m。中國大麥分布有以下主要特點:①中國栽培大麥地理分布主要按播種期來劃分,又兼顧皮、裸大麥不同,劃分為冬大麥區、春大麥區、裸大麥區;②中國栽培大麥分布雖廣泛,但主產區卻相對集中,如長江中下游地區大麥栽培面積佔全國2/3以上,產量佔4/5;③大麥種質資源十分豐富,變種類型多樣性,中國栽培大麥變種有549種,其中新變種達419種;④大麥一向被認為是喜冷涼性作物,但是在中國熱帶、亞熱帶地區有著廣泛分布;⑤在海拔4000m以上地區,大麥是惟一可以栽培的谷類作物。

20世紀80年代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等單位協作進行大麥生態區劃試驗,按中國大麥生產、栽培類型和品種演變,以及目前各地大麥實際播期等為依據,將全國大麥栽培區劃分為三個大區十二個生態區(圖4-1)。

圖4-1中國栽培大麥生態區劃圖

(引自《中國大麥生態區劃》)。

(1)裸大麥區

即青藏高原裸大麥區,以種植多棱春性青稞為主。

(2)春大麥區

包括東北平原春大麥區、晉冀北部春大麥區、西北春大麥區、內蒙古高原春大麥區和新疆乾旱荒漠春大麥區。該區原以春播多棱皮大麥為主,近年引入二棱大麥,試種結果良好,尤其是千粒重大,發芽率高,現正在迅速發展。

(3)冬大麥區

包括黃淮冬大麥區、秦巴山地冬大麥區、長江中下游冬大麥區、四川盆地冬大麥區、西南高原冬大麥區和華南冬大麥區。除西南高原冬大麥區外,由北往南水熱資源日益豐富,無霜期逐漸延長,品種習性由冬性向→偏冬性→春性過渡。過去也以多棱皮大麥為主,裸大麥為輔。近年來二棱大麥發展迅速。

Ⅷ 小麥和大麥有什麼區劃

小麥(Triticum aestivum) 自花授粉.禾本科小麥屬的重要栽培穀物。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莖具4~7節,有效分櫱多少與土肥環境相關。葉片長線形;穗狀花序直立,穗軸延續而不折斷;小穗單生,含3~5(~9)花,上部花不育;穎革質,卵圓形至長圓形,具5~9脈;背部具脊;外稃船形,基部不具基盤,其形狀、色澤、毛茸和芒的長短隨品種而異。穎果大,長圓形,頂端有毛,腹面具深縱溝,不與稃片粘合而易脫落。

小麥富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鈣、鐵、硫胺素、核黃素、煙酸及維生素A等。因品種和環境條件不同,營養成分的差別較大。從蛋白質的含量看,生長在大陸性乾旱氣候區的麥粒質硬而透明,含蛋白質較高,達14~20%,麵筋強而有彈性,適宜烤麵包;生於潮濕條件下的麥粒含蛋白質8~10%,麥粒軟,麵筋差,可見地理氣候對產物形成過程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麵粉除供人類食用外,僅少量用來生產澱粉、酒精、麵筋等,加工後副產品均為牲畜的優質飼料。

小麥屬約25種,主要分布於亞洲西部和歐洲南部。小麥屬通常分3系:①原始的一粒小麥,為2n=14的2倍體植物,具AA組染色體,小穗含1枚穀粒,麵粉用來制麥片。②二粒小麥,小穗含2枚穀粒,麵粉供製糕點,染色體為AABB組,2n=28的4倍體植物。一粒小麥和二粒小麥的雜交種是不育的。③栽培的普通小麥,小穗含穀粒3~5(~9)枚,生產可制麵包的麵粉,系由山羊草屬、廣義的冰草屬和小麥屬3個屬的種類雜交形成的,染色體組為AABBDD是2n=42的異源6倍體植物。原產地在亞洲西部幼發拉底河流域,是公元前7000年小麥的主要產地。

小麥是一種溫帶長日照植物,適應范圍較廣,自北緯18°~50°,從平原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如中國西藏)均有栽培。按照小麥穗狀花序的疏密程度,小穗的結構,穎片、外稃和芒以及穀粒的性狀、顏色、毛絨等,種下劃分為極多亞種、變種、變型和品種;根據對溫度的要求不同,分冬小麥和春小麥兩個生理型,不同地區種植不同類型。在中國黑龍江、內蒙古和西北種植春小麥,於春天3~4月播種,7~8月成熟,生育期短,約100天左右;在遼東、華北、新疆南部、陝西、長江流域各省及華南一帶栽種冬小麥,秋季8~12月播種,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長達300天左右。

小麥的世界產量和種植面積,居於栽培穀物的首位,以普通小麥種植最廣,佔全世界小麥總面積的90%以上;硬粒小麥的播種面積約為總面積的6~7%。生產小麥最多的國家有蘇聯、美國、加拿大和阿根廷等。
為成熟小麥還可入葯治盜汗等。小麥皮治療腳氣病 。
二氧化硫對小麥種子萌發的影響

【中葯名】小麥(《神農本草經集注》)
【蒙葯名】 寶古代(《四部醫典》)
【別名】 浮小麥
【學名】 Triticum aestivum L. (禾本科)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30一120厘米。葉鞘無毛;葉舌膜質,短小;葉片平展,條狀披針形,長10一20厘米,寬5一10毫米。穗狀花序圓柱形,直立,長5一10厘米,寬約1厘米,穗軸每節著生1枚小穗;小穗長約l0毫米,含3—5小芝,兩側鹺扁,側面向穗軸,無柄;穎卵形,近革質,中部具脊,頂端延伸成短尖頭或芒;外稃扁圓形,頂端無芒或具芒;內稃與外稃近等長,具2脊。穎果卵圓形或矩圓形,頂端具短毛,腹具縱溝,易與稃片分離。花果期7—9月。
【分布】 全世界廣泛栽培。我國北方各地均栽培。
【產地產量】 內蒙古各地栽培。產量極多。
【入葯部分】 秋季採收果穗,晾曬,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取成熟果實(小麥)、未成熟果實(浮小麥),曬干備用。
【葯材鑒別】 性狀 穎果長圓形,兩端略尖,長至6毫米,直徑1.5—2.5毫米。表面淺黃棕色或黃色,稍皺縮,腹面中央有一縱行深溝,頂端具黃白色柔毛。質硬,斷面白色,粉性。氣弱,味淡。商品有時帶有未脫凈的穎片及稃,穎片革質,具銳脊,頂端尖突;外稃膜質,頂端有芒,內稃厚紙質,無芒。
鑒別 穎果橫切面:果皮與種皮癒合。果皮表皮細胞一列,壁較厚,平周壁尤甚;果皮中層細胞數列,壁較厚;橫細胞一列,與果皮表皮及中層細胞垂直交錯排列,有紋孔;有時在橫細胞層下可見管細胞。種皮棕黃色,細胞頹廢皺縮,內為珠心殘余,細胞類方形,隱約可見層狀紋理。內胚乳最外層為糊粉層,其餘為富含澱粉粒的薄壁細胞。
果實粉末白色,有黃棕色果皮小片。主要特徵:澱粉粒主為扁平的圓形、橢圓形或圓三角狀,直徑30一40微米,側面觀呈雙透鏡狀、貝殼狀,寬11一19微米,兩端稍尖或鈍圓,臍點裂縫狀,復粒少數,由2—4或多分粒組成。橫細胞成片,細長柱形,長38—232微米,直徑6—21微米,壁含珠狀增厚。果皮表皮細胞類長方形或長多角形,長64—216微米,直徑16—42微米,壁念珠狀增厚。果皮中層細胞細長條形或不規則形,壁念珠狀增厚。非腺毛單細胞,長43—950微米,直徑11一29微米,壁厚5一11微米。
【化學成分】 幼苗中含有Apigenin—di—C—acylglycosides,這種新甙之一是Sinapyl一8一D—galactosyl一6一C一arabinosylapigenin。此外,還含有Vicenin—1、isoscha—ftoside、and schaftoside或者是他們的半乳糖基異構體以及蜀黍苷[Dhurrin,2一β—D—gluranosyloxy-2一(4-hydroxyphenyl)一2S—acetonitrile]。葉和桿中含有CH3(CH2)7CHO及其異構體醛和醇類等揮發性物質。
種子含澱粉53—70%,蛋白質約11%,糖類2-7%,糊精2-10%,脂肪約1.6%,粗纖維約2%。脂肪油主要為油酸、亞油酸、棕櫚酸、硬脂酸的甘油酯。尚含少量谷甾醇、卵磷脂、尿囊素、精氨酸、澱粉酶、麥芽糖酶、蛋白質酶及微量維生素乙等。麥胚含植物凝集素。
【性味功能】 中葯味甘,性涼。小麥:養心安神,除煩。浮小麥:益氣,除熱,止汗。
蒙葯味甘,性涼、重、膩。滋補,接骨,鎮「赫依協日」病。
【主治】 中葯小麥:治心神不寧,失眠,婦女臟躁,煩躁不安,精神抑鬱,悲傷欲哭。浮小麥:治自汗,盜汗,骨蒸勞熱。
蒙葯治體虛,骨折損傷,「赫依協日」病。
【用量用法】 中葯30一60克,水煎服;外用小麥面適量,調敷燙火傷處。
蒙葯多入丸散劑。
宜忌 小麥面畏漢椒、蘿菔。

1.三熱密閉法 即麥熱、缸熱、物料熱。選擇晴朗高溫天氣,在上午9時左右將水泥場曬熱後,先把小麥薄攤到曬場上(厚度以1厘米左右為宜),再把壓蓋小麥的物料(棉被、毛毯、舊麻袋等)搬出晾曬,要用敵敵畏或防蟲磷噴灑消毒。小麥要勤翻,每小時至少用木杴翻動一次,使麥溫達到46~50℃,水分降到12.5%以下,於下午3時前後聚堆,熱悶半小時,趁熱放進經晾曬處理的缸。再用經過消毒的物料進行壓蓋,然後用薄膜密封缸口,用繩扎緊,不得漏氣,使缸內的麥溫達到40℃以上,保持8~10天,殺死未死的卵、蛹、幼蟲及成蟲,從而達到聚熱殺蟲的效果。
2.缺氧保管法 小麥缺氧儲存,主要是利用其後熟期長及入缸糧溫高、呼吸旺盛的特點,在小麥進缸密閉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自然缺氧保管方法。缸內的氧氣隨著小麥和害蟲及微生物的呼吸而逐漸減少,5~10天即能使氧氣濃度降到2%~5%,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到40%~50%。保持一定時間可使害蟲窒息死亡。但應注意,小麥水分應控制在標准之內(小於12.5%),平均糧溫30℃以上。
3.化學保藏法 對入缸的小麥,在密閉性能較好的情況下可採用磷化鋁化學葯劑保藏,或用低氧、低葯劑量儲藏,也可用防蟲磷同小麥攪拌儲存,以杜絕害蟲和黴菌的繁育,提高儲糧的穩定性。對於靠自然缺氧達不到防治目的的小麥,用化學保藏最為適宜。投葯法即用紗布把葯片包緊放入糧堆內即可。此法適用於長期儲存,一般用磷化鋁片劑每噸3~5克即可,費用1元左右

大麥是有稃大麥和裸大麥的總稱。一般有稃大麥稱皮大麥,其特徵是稃殼和籽粒粘連;裸大麥的稃殼和籽粒分離,稱裸麥,青藏高原稱青稞,長江流域稱元麥,華北稱米麥等。

大麥在植物學分類上屬禾本科-大麥屬。有經濟價值的是普通大麥種中的兩個亞種,即二棱大麥亞種和多棱大麥亞種。通常我們將多棱大麥叫六棱大麥。

二棱大麥,穗軸每節片上的三聯小穗,僅中間小穗結實,側小穗發育不全或退化,不能結實。二棱大麥穗粒數少,籽粒大而均勻。我國長江流域一般喜歡種植二棱大麥。

六棱大麥,穗軸每節片上的三聯小穗全部結實。一般中間小穗發育早於側小穗,因此,中間小穗的籽粒較側小穗的籽粒稍大。由於穗軸上的三聯小穗著生的密度不同,分稀(4厘米內著生7~14個)、密(4厘米內著生15~19個)、極密(4厘米內超過19個)三種類型。其中三聯小穗著生稀的類型,穗的橫截面有4個角,人們稱4棱大麥,實際是稀六棱大麥。

大麥按用途分,可分為啤酒大麥、飼用大麥、食用大麥(含食品加工)三種類型。

一、概況

(一)歷史和現狀

大麥在我國是個古老的作物.據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古羌族(居住在青海)就已在黃河上游開始栽培,距今已有5000年的歷史。大麥具有早熟、耐旱、耐鹽、耐低溫冷涼、耐瘠薄等特點,因此栽培非常廣泛。椐統計,我國大麥種植面積在20世紀30年代曾達到9570萬畝,總產85億公斤;50年代,面積縮小到5809萬畝,總產34.5億公斤;70年代,面積又擴增到9750萬畝,總產99億公斤,每畝產量101.5公斤。目前,已縮減到1500萬畝,每畝產量266公斤。

(二)生態區劃和優質啤酒大麥基地

我國大麥的分布在栽培作物中最廣泛,但主要產區相對集中,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和青藏高原。啤酒工業的發展和對大麥原料的需求,西北和黑龍江等地啤酒大麥發展較快。根據生態因素中的光、溫條件以及地理位置、播種期等特點,將中國栽培大麥劃分為三大生態區。

1.北方春大麥區

包括東北平原,內蒙古高原,寧夏、新疆全部,山西、河北、陝西北部,甘肅-景泰和河西走廊地區,屬一年一熟春大麥區。從80年代後期,啤酒大麥發展很快,最大面積曾達到1000萬畝,爾後逐年減少,至1995年200餘萬畝。該區在大麥生長季節日照長,晝夜溫差大,對籽粒碳水化合物積累有利,千粒重高。特別是西北,天氣晴朗,有黃河水,祁連山和天山雪水灌溉,啤酒大麥籽粒色澤光亮,皮薄色淺,發芽率高,是我國優質啤酒大麥生產潛力較大的基地。黑龍江省被稱為「北大荒」的松花江和三江平原,地域廣闊,土壤肥沃,7月下旬進入雨季,適合種植早熟品種,也是我國比較好的啤酒大麥基地之一。

2.青藏高原裸大麥區

包括青海、西藏全部,四川-甘孜、阿壩兩個藏族自治州,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大麥種植在海拔3000米以上,屬高原氣候,陰濕冷涼,晝夜溫差大,一般無霜期短。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種,7月下旬至9月上旬成熟,一年一熟,以多棱裸大麥為主,是藏族人民的主要食糧。

3.黃、淮以南秋播大麥區

包括山東,甘肅的隴東和隴南,晉、冀、陝南部及其以南各省,四川盆地,雲貴高原6個生態亞區,是我國大麥的主要產區。均秋季播種,根據越冬期的低溫程度不同,品種有冬性、半冬性和春性。黃、淮冬麥區冬季氣溫低,品種屬冬性。該區降雨量適中,大麥比小麥早熟10天左右,收獲前後天氣晴朗,歷史上就有種大麥的習慣,是我國啤酒大麥基地之一。長江流域、四川盆地以南地區,大麥面積佔全國的一半左右,是我國大麥的主要產區。該區氣候溫暖潮濕,降雨量大,大麥作為早稻的前作,主要用作飼料。江蘇的淮河以北和鹽城地區,降雨量一般比長江以南少,大麥籽粒色澤比較好,千粒重較高,也是比較理想的啤酒大麥基地。

(三)大麥的利用價值

1.釀造啤酒

我國目前啤酒產量居世界第2位,1998年產量達1998萬噸,需啤酒大麥330萬噸。隨著我國啤酒質量和產量的提高,對啤酒大麥籽粒的外觀、色澤、品質的要求越來越嚴格。自1989年以來,我國啤麥進口量占總用量的46%~71%,年用外匯3億多美元。提高國產啤麥的質量和數量是麥芽廠家多年的願望和要求。

2.飼用

大麥籽粒的粗蛋白和可消化纖維均高於玉米,是牛、豬等家畜、家禽的好飼料。歐洲、北美的發達國家和澳大利亞,都把大麥作為牲畜的主要飼料。我國南方用大麥喂豬,在育肥期增加飼料中的大麥的比例,可使豬肉脂肪硬度大,熔點高,瘦肉多,肉質好。大麥還可以做青貯飼料,在灌漿期收割切段青儲,是奶牛的好飼料。

3.食用

大麥是藏族人民的主要糧食,他們把裸大麥炒熟磨粉,做成糌粑食用。長江和黃河流域的人民習慣用裸大麥做粥或摻在大米里做飯。大麥仁還是「八寶粥」中不可或缺的原料。裸大麥中β-葡聚糖和可溶性纖維含量高於小麥,可做保健食品。此外,「大麥茶」是朝鮮族人民喜歡的飲料。飲料「旭日升暖茶」的原料中也有大麥。

大麥
(《本草經集注》)

【別名】麰(《廣雅》),倮麥,麰麥(陶弘景),牟麥(《綱目》),飯麥、赤膊麥(《醫林纂要》)。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大麥的果實。

【植物形態】大麥
一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稈直立,光滑無毛。葉鞘無毛,有時基生葉的葉鞘疏生柔毛,葉鞘先瑞兩側具彎曲溝狀的葉耳;葉舌小,長儀l~2毫米,膜質;葉片扁平,長披針形,長8~18厘米,寬6~1B毫米,上面粗糙,下面較平滑。穗狀花序,長4~10厘米,分為若干節,每節著生3枚完全發育的小穗,小穗長約2厘米,通常無柄,每小穗有花1朵,內外穎均為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微被短柔毛,先瑞延長成短芒,長僅8~14毫米;外稃長圓狀披針形,光滑,具5條縱脈,中脈延長成長芒,極粗糙,長8~13厘米,外稃與內稃等長;雄蕊3枚;子房1枚,花柱分為2枚。穎果與內外稃癒合,罕有分離者,穎果背有溝。花期3~4月。果期4~5月。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枯黃莖稈(大麥秸)、發芽的穎果(麥芽)、幼苗(大麥苗)亦供葯用,各詳專條。

【性味】甘咸,涼。

①《別錄》:"味咸,微寒,無毒。"

②《本草衍義》:"性平,涼。"

【歸經】《要葯分劑》:"入脾、胃二經。"

【功用主治】和胃,寬腸,利水。治食滯泄瀉,小便淋痛,水腫,湯火傷。

①《別錄》:"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

②《唐本草》:"大麥面平胃,止渴,消食,療脹。"

③《崔禹錫食經》:"主水痮。"

④《本草拾遺》:"調中止泄。"

⑤《綱目》:"寬胸下氣,涼血,消積,進食。"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兩;或研末。外用:炒研調敷或煎水洗。

【宜忌】《本草經集注》:"蜜為之使。"

【選方】①治卒小便淋澀痛:大麥三兩,以水二大盞,煎取一盞三分,去滓,入生薑汁半合,蜜半合,相和。食前分為三服服之。(《聖惠方》)

②治麥芒入目:煮大麥汁洗之。(孫思邈)

③治蠼螋尿瘡:大麥研末調敷,日三上。(《傷寒類要》)

④治湯火灼傷:大麥炒黑,研末,油調搽之。(《綱目》)大麥面作稀糊。令咽之,既滑膩,容易下咽,以助胃氣。"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