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的時空分析ppt
⑴ 地理信息系統中的「時空框架」是什麼意思
「時空框架」:意思是通過衛星構成立體通訊網路。也就是現在地理信息離不開衛星,比如導航就是通過衛星完成的。
⑵ 時空數據的可視化和動態可視化的區別
地理信息系統中的空間信息可視化從表現內容上來分:有地圖(圖形)、多媒體、虛內擬容現實等,從空間維數上來分有:二維可視化、三維可視化、多維動態可視化等。地理信息可視化是運用圖形學、計算機圖形學和圖像處理技術,將地學信息輸入、處理、查詢、分析以及預測的結果和數據以圖形符號、圖標、文字、表格、視頻等可視化形式顯示並進行交互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在地理信息系統中,可視化則以地理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地圖學、認知科學、信息傳輸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為基礎,並通過計算機技術、數字技術、多媒體技術動態,直觀、形象地表現、解釋、傳輸地理空間信息並揭示其規律,是關於信息表達和傳輸的理論、方法與技術的一門學科。
⑶ 如何用ppt製作一個地理信息系統
在 PPT中插入"對象" 選 「Mapinfo ?.?.? 地圖」 需安裝有Mapinfo軟體
⑷ 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GIS)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它作為地學領域專家的有力工具受到越來越普遍的關注,開始在多個領域得到應用。
GIS是對地球空間數據進行採集、存儲、檢索、分析、建模和表示的計算機系統。它不僅可以管理數字和文字(屬性)信息,而且可以管理空間信息(圖形),並能提供各種空間分析的方法,對多種不同的空間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解釋,解決空間實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分析在一定地理區域內發生的各種現象和過程。GIS為地質學家提供了在計算機輔助下對地質、地理、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遙感等多源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和解釋的有力工具。由於GIS具有互動式處理能力和快速運算能力,通過反復嘗試,使地質學家能夠比較容易地完善自己的知識模型。
GIS按其研究開發的目的可以分為國家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城市地理信息系統和企業地理信息系統等等;按其研究開發針對的范圍可分為全球的、區域的和局部的地理信息系統;按其時空模型可分為二維(位置模型)、三維(位置模型+數字高程模型)和四維(三維+時間模型)地理信息系統或動態地理信息系統。
除了軟體和硬體外,數據是地理信息系統的關鍵。GIS獲取數據的主要手段有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統)、DTS(數字全站儀)、DPS(數字攝影測量系統)和RS(遙感技術)。
GIS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在地學界得到應用。美國地質調查局在1985年建立了GIS實驗室,鼓勵專業人員應用新技術。僅僅幾年時間在基礎地質、環境與災害、礦產資源評價和區域地質調查方面的信息管理項目即達幾十個。
GIS在地學中的應用前景很廣。信息經GIS分析處理,可繪出用常規測繪難以到達的地區如戈壁、沙漠、高原、雪山等的地形圖。目前GIS在地學中的應用主要包括:
(1)地質找礦及礦產資源預測評價
德國發射的SPOT衛星主要用於石油、天然氣及其他礦產的調查。它可對地貌進行立體觀測,產生高解析度、高精度的圖像。使用該圖像,在前期勘探階段能准確、迅速查明地形、地表露頭、岩性組合和覆蓋區地下構造的基本形態。
(2)國土資源管理
我國於1990年利用GIS建立了1:100萬全國國土資源信息系統和1:400萬全國自然資源綜合開發決策信息系統及某些省、市、縣的國土規劃與管理信息系統,用於國家與區域的經濟建設和規劃。
(3)自然災害的評估與防治
我國於1990年建立了洪水險情預報系統。在1991年我國江淮地區發生的特大洪災和1994年閩江和珠江流域等地發生的大洪災中,太湖流域的1:25萬GIS信息系統和1:20萬GIS土地規劃信息庫結合遙感圖像分別對洪水進行了監測,對災情進行了准確的評估,使洪災損失降到了最低限度。日本應用GIS分析1995年大阪神戶地震引起的滑坡也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在抗震設防區劃和抗震防災規劃方面,利用GIS編制的抗震防災規劃具有應用方便、資料實用性強和能夠實現資源共享等特點。
(4)建立地學信息庫和編制地學圖件
目前,不少國家,如美國、德國、法國、加拿大和中國等均已利用GIS進行了這方面工作。
⑸ 什麼是地理信息系統概要.ppt
https://wenku..com/view/86e79bbf453610661fd9f452.html?from=search
⑹ 我國洪水的時空分布與暴雨的時空分布存在著高度的一致性。讀圖17、圖18回答下列各題。(12分) (1)指
![]() (2)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豐富且季節和年際變化大(1分),地勢低平(地內形以平原為主)容,排水不暢(1分),河流汛期長,支流多,水量大,雨季河流排水不暢(2分)。 (3)AD(2分) CF(2分)(多選不得分) ⑺ 城市遙感的城市擴張的時空分析 中國城市歷史悠久,空間結構復雜。現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新城區的建設和舊城區的改造。歷史遺留的問題尚未清理,新的環境問題又不斷滋生。因此,採用以航空為主,航天為輔,多平台、多時相的遙感監測,適當結合同步或准同步的實況調查,面對城市的空間、建築形態、景觀設計、綠化與水污染等問題,進行歷史信息的分析,從而深入了解城鄉變化、景觀結構和環境質量問題,這正成為中國城市規劃管理部門和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專家所共同感興趣的熱點。以首都北京市為例,1983年組織了第一次航空彩色紅外攝影,應用於27項資源與環境調查。北京秋季是難得的晴空少雲季節,戴昌達教授[12]選用1987年9月26日的TM圖像(WRS132/32),與1989年10月17日,1992年10月25日以及1994年9月7日的TM圖像作比較,經過幾何校正與輻射校正的前期處理及地面控制點糾正,達到半個象元級的精度,保證了多時相TM的可比性。較詳細的光譜分類合並為城郊土地利用分類,突出兩個不同時相圖像中的變化部分。最明顯的變化包括綠化用地(VegetatedUrbanLand)及被建築物佔用的綠地,其次是區分水體與高層建設的陰影,並按感光灰度區分污染與清潔水體。從而查明北京建築物1994年比1987年增長了39%。而且建築物佔用的正是當年的農田和菜地;而新的綠地則向農業用地和郊區遷移。北京的交通網向效區延伸十分迅速。三環與四環在TM影像上清晰可見,1987年大約有20多處相交;而1994年超過100多處。因此,交通事故與塞車現象明顯增加。1987年北京及8個衛星城市的綠地約占總面積的8.5%,而1994年增長到16.93%,新的綠地主要是苗圃、賓館、立交橋與居民小區。顯而易見,綠地比例不高,特別是在深秋季節,這些落葉樹木和季節綠地的信息,格外微弱,說明了北京冬季綠化的艱難。北京是世界城市中缺乏江河的少數大型城市之一。與此同時,研究分析了下列城市環境問題:(1)基本查清了市區的建築密度、危房、棚戶在建工地;(2)全面分析了市區道路的幾何尺度、施工占路狀況、露天停車場數量;(3)機動車輛車速、密度、流量,獲取同一瞬間市區交通總景觀;(4)對浦東新區的土地利用、綠化、固體廢棄物堆放,地表水污染以及禽畜飼養場分布對環境的影響,建立了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模型;(5)對市區綠化進行了三維立體結構的定量研究,評價了市區現有綠化環境的生態效益與直接經濟效益;(6)研究了城市熱島與大氣下墊面的類型與空間分布;(7)全市暴雨積水的分析、評估與對策;(8)浦西古沙堤的演變與古遺址研究。 ⑻ 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一、國外GIS的發展歷史與現狀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以地理空間資料庫為基礎,在計算機軟硬體支持下,對空間相關數據進行採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擬和顯示,並採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適時提供多種空間和動態的地理信息,為地理研究和地理決策服務而建立起來的計算機技術系統。從外部看錶現為計算機的軟硬體系統,而其內涵卻是由計算機程序和地理數據組成的地理空間信息模型,是一個邏輯縮小的、高度信息化的地理系統,計算機系統的支持是GIS的主要特徵,使GIS得以快速、精確、綜合地對復雜的地理系統進行空間定位和過程分析。 世界上第一個GIS是在1963年由加拿大測量學家R.F.托姆林森提出並建立的,稱為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統,主要用於自然資源的管理與規劃。稍後,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出SY-MAP系統軟體。但當時的計算機技術水平不高、存儲容量小、磁帶存儲速度慢,使得GIS帶有更多的機助制圖色彩,用於地學分析和空間數據模擬的功能極為簡單。 進入70年代以後,計算機軟硬體技術飛速發展,尤其是大容量的存儲設備——硬碟的使用,為空間數據的輸入、存儲、檢索和輸出提供了強有力的手段;高性能的圖形顯示器的發展,增強了人機對話和高質量圖形顯示功能,促使GIS朝著實用方向迅速發展。在此階段的標志是一些發達國家先後建立了許多專業性的土地信息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據統計70年代大約有300個系統投入使用,例如美國地質調查局從1970年到1976年建立了50多個信息系統,用於獲取和處理地質、地理、地形和水資源信息;日本國土地理院從1974年開始建立數字國土信息系統,存儲、處理和檢索測量數據、航空像片信息、行政區劃、土地利用、地形、地質等信息,為國家和地區土地規劃服務;瑞典在中央、區域和城市三級建立了許多信息系統。一些商業公司開始活躍起來,軟體在市場上受到歡迎,許多大學和研究機構開始重視GIS軟體設計和應用研究,成立了各種GIS研究實驗室。 80年代是GIS普及和推廣應用階段。隨著計算機的迅速發展和普及,地理信息系統也逐步走向成熟,並在全世界范圍內全面地推向應用階段,第三世界國家也開始引進、應用和發展自己的地理信息系統。高性能微型計算機的問世,使得微機地理信息系統得到了蓬勃發展,並使地理信息系統工具具有更高的效率、更強的通用性和獨立性,更少地依賴於應用領域和計算機硬體環境,為地理信息系統的建立和應用開辟了新的途徑。GIS的應用從解決比較簡單的規劃管理問題(如道路、輸電線等)轉為更復雜的區域開發和決策問題,例如土地利用、沙漠化、城市化、環境與資源評價等。隨著GIS與衛星遙感技術的結合,GIS開始用於全球變化與全球監測。80年代是GIS發展具有突破性的年代,僅1989年市場上有報價的GIS軟體就達70多家,並涌現出一批有代表性的GIS軟體,如:ARC/IN-FO、MicrostationSICAD、Genamap、System9等。 進入90年代以後,微機地理信息系統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並且性能也得到了極大加強,向綜合性、智能性發展。GIS已成為一種新興的確定性產業,投入使用的GIS系統,每2~3年就翻一番,GIS市場的年增長率大於35%,從事GIS的廠家超過300家。GIS已滲透到各行各業,愈來愈多的國際性會議以GIS為主題,愈來愈多的學術刊物以GIS為標題,愈來愈多的學科,如地理學、工程學、森林學、城鄉規劃、計算機科學、測繪學、航天遙感、礦床地質、水資源等都把GIS作為發展方向。國家和地區性的GIS研究中心在美、英等主要西方國家中建立。 二、我國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 我國地理信息系統的研製與應用始於70年代末期,它的發展基礎是計算機制圖、計算機技術、計量地理和遙感技術。 1978~1980年為准備階段,主要是進行輿論准備,正式提出倡議,開始組建隊伍和實驗研究。 1981~1985年為起步階段,主要是對地理信息系統進行理論探索和區域性實驗研究,並在此基礎上制定國家地理信息系統規范。1981年在四川渡口二灘進行實驗,以航空遙感資料為基礎,進行數據採集和資料庫模型設計;1984年開始,國家測繪局測繪科學研究所著手組建國土基礎信息系統;1985年國家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實驗室成立。 1986~1993年為初步發展階段,地理信息系統被列入國家「七五」攻關課題,取得了重要進展和實際效益,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研究計劃:研究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規范和標准,解決信息共享和系統兼容問題;開展全國性和區域性的信息系統的建立和應用模式研究;研製和開發軟體系統與專家系統,全國建成了一批資料庫、開發了一系列的空間信息處理與制圖軟體;完成了一批綜合性、區域性和專題性的信息系統。 1994年以來為軟體商品化階段,在國外成熟軟體在我國得到廣泛應用的同時,帶動了具有自主版權的國產地理信息系統基礎軟體的的崛起,一批起點高、功能強、價格低廉的國產軟體相繼研製成功,並推向市場。為客觀地了解我國GIS基礎軟體的開發水平、開發現狀和產業化前景,推動具有我國自主版權的GIS基礎軟體的健康發展,國家遙感中心、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中國海外信息系統協會從1996年開始對國產GIS基礎軟體和專項應用軟體進行測評,從四年的測評結果來看,國產GIS軟體的發展情況喜人,軟體的功能、性能、品種和商品化程度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完全可以在相關領域內實際應用,與國外優秀GIS軟體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個別領域已經超過了國外GIS軟體,在微機(PC)GIS軟體和某些應用領域具備了與國外軟體競爭的實力。 三、地理信息系統(GIS)的發展趨勢 GIS技術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並對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對人們的期望和要求來講還遠遠不夠,GIS的進一步發展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多媒體地理數據的管理與操作管理 在一個多種數據類型並存的混合系統中,如何實現各類數據的隨意操作和有效管理,這是現今信息媒體多元化新時代的一個突出問題,它比單一地圖資料庫的操作要復雜得多。信息資源庫包括的主要內容有:地理資料庫、專業資料庫、圖像庫、文件庫和聲音庫等。 2.數字制圖技術 紙基地圖在任何時候都是不可能被取代的,利用數字地圖庫直接生產紙基地圖,即數字地圖環境下的自動編圖的核心是數字地圖的自動制圖綜合技術,它比屏幕顯示為目的的電子地圖的製作要復雜得多,要處理各要素之間的關系,目前仍視為一個國際性的難題。此外,還應包括建立基於地圖資料庫和GIS技術集成的地圖生產系統。 3.「3S」集成技術 GPS(全球定位系統)、RS(遙感)、GIS(地理信息系統)產生的時間不一,理論基礎和技術特點也不盡一致,但它們的學科性質是相通的,即共同研究、表達和分析地球科學信息,在逐步發展過程中構成了相輔相成的關系,三者的結合覆蓋了信息採集、處理和分析的全過程,使GPS、RS、GIS構成的衛星對地觀測系統成為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 4.空間可視化技術與虛擬現實技術 可視化是指運用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技術,將復雜的科學現象或自然景觀,甚至十分抽象的概念圖形化,以便於理解現象、發現規律和傳播知識。虛擬現實也稱虛擬環境或人工現實,是一種由計算機生成的高級人機交互系統,構成一個以視覺為主的可感知環境。空間可視化技術與虛擬現實技術可用於製作動態地圖、地形環境模擬、地圖設計製作等方面。 5.三維GIS和時態GIS技術 在地質、礦山、地下水、大氣、環境等方面,人們不僅需要研究現象的二維分布,更需要研究其三維空間分布甚至與時間有關的時空分布特徵和規律,因此,對於真三維和四維GIS的需求更加迫切,而真四維是在真三維的基礎上增加時間維。 6.網路GIS和WWW GIS技術 由於萬維網具有開放性和友好的用戶界面,它迅速成為網路信息處理和分布的主要工具。在伺服器端,GIS軟體系統通過CGi(連接器)與萬維網的HTTP(超文本傳輸協議)伺服器相連;在客戶端,有萬維網瀏覽器以HTML(超文本標注語言)建立用戶界面。 ⑼ GIS在自然地理學當中的應用要ppt最好
專門處抄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稱為「地理信息系統」,簡稱「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