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地理自然環境對民居

地理自然環境對民居

發布時間: 2021-02-21 03:16:44

A. 自然環境對民居建築的影響

我國疆域遼闊,自來然環境源多樣,不同地域的傳統民居

建築各具特色,生動地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氣候,特別是氣溫和降水對傳統民居建築影響深刻。

如果從海南到黑龍江做一次旅行,我們會發現南方民居

牆體薄、窗戶大、通風條件好,而北方特別是東北的民

居牆體厚、窗戶小、密閉程度高;如果從福建到新疆做

一次旅行,我們會發現東南地區民居屋頂坡度大,西北

地區民居屋頂坡度小。;北方傳統民居一般院落開闊,坐北朝南,牆體厚,窗戶較小。; 南方傳統??居 南方兩面坡式民居主要分布於溫暖多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兩面坡形屋頂有利於雨天排水。; 蒙古族為了適應經常搬遷的流動生活,喜歡居住在帳篷、蒙古包等易於拆裝的住房裡。;基諾族的大房子;地形對傳統民居建築的影響也很大。南方山區地形崎嶇,民居一般依山就勢建在坡度平緩的向陽坡,布局緊湊、院落較小,如西南山區的吊腳樓;而北方平原地區地勢平坦,民居一般形態規整,院落寬大,如北京的四合院等。;;為降低造價,我國各地傳統民居建築都盡量就地取材。例如,貴州鎮寧等山區的布依族人們採用片狀岩石建造石板房;黃土高原的人們在黃土層中建造窯洞;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人們使用竹子建造竹樓。

B. 中國民居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四合院是北京地區乃至華北地區的傳統住宅。其基本特點是按南北軸線對稱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門內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內的活動。正房位於中軸線上,側面為耳房及左右廂房。正房是長輩的起居室,廂房則供晚輩起居用,這種莊重的布局,亦體現了華北人民正統、嚴謹的傳統性格。北京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風沙,因此,住宅設計注重保溫防寒避風沙,外圍砌磚牆,整個院落被房屋與牆垣包圍,硬山式屋頂,牆壁和屋頂都比較厚實。
中國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門開在東南角,稱「坎宅巽門」,認為是吉利的,實際上也有利於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間的變化。進入大門西轉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廚、廁。從外院向北通過一座華麗的垂花門進入方正而大的內院,北面正房稱堂,供奉「天地君親師」牌位,舉行家庭禮儀,接待尊貴賓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長輩和用作書房。院兩側的廂房是後輩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連,不必經過露天,在廊內也可坐賞院中花樹。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還因為它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是極講究風水的,從擇地、定位到確定每幢建築的具體尺度,都要按風水理論來進行。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人居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風水理論,千百年來一直指導著中國古代的營造活動。除去風水學說外,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管、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親切寧靜,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庭院方正,利於冬季多納陽光。東北氣候寒冷,院子更加寬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曬嚴重,院子變成南北窄長。西北風砂很大,院牆加高。 窯洞式住宅是陝北甚至整個黃土高原地區較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為靠崖窯、地防窯和磚石窯等。靠崖窯是在黃土垂直面上開鑿的小窯,常數洞相連或上下數層;地坑窯是在土層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開挖窯洞;磚石窯是在地面上用磚、石或土坯建造一層或兩層的拱券式房屋。黃土高原區氣候較乾旱,且黃土質地均一,具有膠結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質疏鬆易於挖掘,故當地人民因地制宜創造性地挖洞而居,不僅節省建築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涼的優越性。由於地坑式窯洞難於防禦洪水的侵襲,且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一些地方已經放棄了地坑式窯洞的修造,並陸續在地面上營建磚木結構房屋而居。
窯洞是一種特殊的「建築」,不是用「加法」而是以「減法」即「減」去自然界的某些東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間。流行在中國西北部黃土高原地區。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提。同時,中國西北部地區氣候乾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較少等自然狀況,也為冬暖夏涼、十分經濟、不需木材的窯洞,創造了發展和延續的契機。 窯洞有崖窯、地窯和箍窯

C. 簡述中國地理自然環境對民居結構和布局的影響求解答

你中國的地理環境是比較復雜的,有高山有平原,海洋森林。中國人大多居住在平原,所以中國居民居住環境的布局一般是一樣的。

D. 中國民居建築的地域特徵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所有的建築都是跟,當地的氣候和土質,習慣而建造的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陝北農民的象徵。在這里,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 層文化,人民創造了陝北的窯洞藝術(民間藝術)。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男人在黃土地 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里操持家務、生兒育女。小小窯洞濃縮了黃土地的別樣風情。

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提。同時,氣候乾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較少等自然狀況,也為冬暖夏涼、十分經濟、不需木材的窯洞,創造了發展和延續的契機。由於自然環境、地貌特徵和地方風土的影響,窯洞形成各式各樣的形式。但從建築的布局結構形式上劃分可歸納為靠崖式、下沉式和獨立式三種形式。http://cache..com/c?word=%D2%A4%B6%B4&url=http%3A//ke%2E%2Ecom/view/77383%2Ehtm&p=87759a46d2d01bfc57eecd121754&user=

傣家竹樓的造型屬干欄式建築,它的房頂呈「人」字型,西雙版納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頂易於排水,不會造成積水的情況出現。一般傣家竹樓為上下兩層的高腳樓房,高腳是為了防止地面的潮氣,竹樓底層一般不住人,是飼養家禽的地方。上層為人們居住的地方,這一層是整個竹樓的中心,室內的布局很簡單,一般分為堂屋和卧室兩部分,堂屋設在木梯進門的地方,比較開闊,在正中央鋪著大的竹席,是招待來客、商談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設有陽台和走廊,在陽台的走廊上放著傣家人最喜愛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這里也是傣家婦女做針線活的地方。堂屋內一般設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個三角支架,用來放置鍋、壺等炊具,是燒飯做菜的地方。從堂屋向里走便是用竹圍子或木板隔出來的卧室,卧室地上也鋪上竹席,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整個竹樓非常寬敞,空間很大,也少遮擋物,通風條件極好,非常適宜於版納潮濕多雨的氣候條件。http://cache..com/c?word=%D6%F1%C2%A5&url=http%3A//ke%2E%2Ecom/view/586052%2Ehtm&p=987fdd16d9c011a05be9df2c555d&user=

四合院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極講究風水,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出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簪、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抱柱上的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有如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http://cache..com/c?word=%CB%C4%BA%CF%D4%BA&url=http%3A//ke%2E%2Ecom/view/13973%2Ehtm&p=c07fe71386cc42ab02be9b7d475f&user=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這首唐詞,總是把人們的思緒牽到風景如畫的江南。長江以南的江浙兩省,自古就有人間天堂之美譽。這里河湖交錯,水網縱橫,小橋流水、古鎮小城、田園村舍、如詩如畫;古典園林、曲徑迴廊、魅力無窮;吳儂細語、江南絲竹、別有韻味。

E. 中國民居與地理環境關系

我國歷史悠久,疆域遼闊,自然環境多種多樣,社會經濟環境亦不盡相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築形式,這種傳統的民居建築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環境的烙印,生動地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一、中國北方民居與地理環境
中國北方黃河中上游地區窯洞式住宅較多,在陝西、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當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橫洞,並常將數洞相連,在洞內加砌磚石,建造窯洞。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省土地,經濟省工,將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有機結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為主)——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區乃至華北地區的傳統住宅。其基本特點是按南北軸線對稱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門內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內的活動。正房位於中軸線上,側面為耳房及左右廂房。正房是長輩的起居室,廂房則供晚輩起居用,這種莊重的布局,亦體現了華北人民正統、嚴謹的傳統性格。北京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風沙,因此,住宅設計注重保溫防寒避風沙,外圍砌磚牆,整個院落被房屋與牆垣包圍,硬山式屋頂,牆壁和屋頂都比較厚實。
中國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門開在東南角,稱「坎宅巽門」,認為是吉利的,實際上也有利於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間的變化。進入大門西轉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廚、廁。從外院向北通過一座華麗的垂花門進入方正而大的內院,北面正房稱堂,供奉「天地君親師」牌位,舉行家庭禮儀,接待尊貴賓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長輩和用作書房。院兩側的廂房是後輩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連,不必經過露天,在廊內也可坐賞院中花樹。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還因為它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是極講究風水的,從擇地、定位到確定每幢建築的具體尺度,都要按風水理論來進行。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風水理論,千百年來一直指導著中國古代的營造活動。除去風水學說外,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管、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親切寧靜,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庭院方正,利於冬季多納陽光。東北氣候寒冷,院子更加寬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曬嚴重,院子變成南北窄長。西北風砂很大,院牆加高。
(二)、內蒙民居
蒙古包是內蒙古地區典型的帳幕式住宅,以氈包最多見。內蒙古溫帶草原的牧民,由於游牧生活的需要,故鄉以易於拆卸遷徙的氈包為住所。傳統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遷徙有4次,有「春窪、夏崗、秋平、冬陽」之說,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區流動放牧的產物。
(三)、寧夏民居
寧夏地處西北遠離海洋,降水少、溫差大,氣候嚴寒,大陸性氣候特徵明顯,冬春乾旱多風沙,盛行偏北風,故住宅一般不開北窗。為保溫防寒,採取廂房圍院形式,且房屋緊湊,屋頂形式為一面坡和兩面坡並存。
(四)、陝北民居(西北窯洞)
窯洞式住宅是陝北甚至整個黃土高原地區較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為靠崖窯、地防窯和磚石窯等。靠崖窯是在黃土垂直面上開鑿的小窯,常數洞相連或上下數層;地坑窯是在土層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開挖窯洞;磚石窯是在地面上用磚、石或土坯建造一層或兩層的拱券式房屋。黃土高原區氣候較乾旱,且黃土質地均一,具有膠結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質疏鬆易於挖掘,故當地人民因地制宜創造性地挖洞而居,不僅節省建築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涼的優越性。由於地坑式窯洞難於防禦洪水的侵襲,且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近年來,一些地方已經放棄了地坑式窯洞的修造,並陸續在地面上營建磚木結構房屋而居。
窯洞是一種特殊的「建築」,不是用「加法」而是以「減法」即「減」去自然界的某些東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間。流行在中國西北部黃土高原地區。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提。同時,中國西北部地區氣候乾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較少等自然狀況,也為冬暖夏涼、十分經濟、不需木材的窯洞,創造了發展和延續的契機。
(五)、山西與山東民居
山西太行山區與山東膠東丘陵一帶兩地民居形式類似,單門獨院,有門樓,兩面坡屋頂。由於山高石料普遍,依照傳統上建築材料就地取材原則。故磚石住宅較多。山西民居還多見磚雕等裝飾。兩地緯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異,故屋頂坡度略有不同,前者因地勢較高,東南面有東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阻擋海洋氣流,降水不多(<700毫米/年);後者廣谷低丘距海近,降水較多(>700毫米/年),為便於排水屋頂坡度較陡。
(六)、陝南居民
陝南地區,有山坳、河沿和平壩,居民根據地勢、原料等條件,建有多種居民,傳統的住房有石頭房、竹木房、吊腳樓、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頭房:多建於山區,鎮巴、安康、西鄉山區很普通遍,顧名思義,石頭房以石為基本材料。通常是後牆靠山崖,三邊以石頭砌牆,屋頂木架上鋪以油頁石板。石頭房經風耐雨,造價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圓木壘成,並留有門窗。屋頂用毛竹搭在木樑上,再以竹篾條結成以蓼葉覆蓋。有的人家在橫樑上架木,上鋪密竹,抹上灰泥,成為頂樓,上置火塘,用以熾烤和存放糧食。竹木房多建於抹邊及山坳,南鄭、寧強和城固等山區常見。
吊腳樓:多建於沿江集鎮。吊腳樓以木樁或石為支撐,上架以樓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塗灰泥。屋頂鋪瓦或茅草。吊腳樓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樓。吊腳樓是遠古巢居的發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見於平壩城鎮。三合院有正房3間,中間為堂屋,東西為廂房2-3間。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來吃飯、歇腳。廂房開間比正房小,兩端有圍牆相連,牆中間朝南開門。四合院由正房、廂房和過門房組成,中間有一天井,比三合院更講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磚石、木料為基本材料,大門多向南。忌朝西。 隨著款方經濟的發展,農村磚房和城市樓房日益多起來。
二、中國南方民居與地理環境
(一)、江蘇民居
江蘇民居以蘇州為代表。素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的蘇州水網密布,地勢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門、台階、過道道均設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於水、路、橋之中,多樓房,磚瓦結構為主。青磚藍瓦、玲瓏剔透的建築風格,形成了江南地區纖巧、細膩、溫情的水鄉民居文化。由於氣候濕熱,為便於通風隔熱潮防雨,院落中多設天井,牆壁和屋頂較薄,有的有較寬的門廊或寬敞的廳閣。
(二)、上海民居
位於長江口的上海,地理位置優越,是近代民族工業的發祥地之一。經濟發達,住宅質量較好,多為磚瓦結構樓房,式樣新穎美觀大方,建築風格充分顯示出人文因素的影響,頗有「海派」文化的影子。
(三)、福建民居
閩西南地區的客空人土樓是一種特殊農村住宅。土樓外形有方、圓之別,酷似寵大碉堡,其外牆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實,厚1米,可達5層高;由外向內,屋頂層層下跌,共三環,主體建築居中心;房間總數可達300餘間,十幾家甚至幾十家人共居一樓。福建是東南沿海的「山國」,境內山地丘陵佔80%以上,地形復雜,歷史上匪盜現象較為嚴重,中原漢族遷居此地後,為御匪盜防械鬥,同族數百人築土樓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樓,防禦功能突出。此外,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氣候暖熱多雨,堅固的土樓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熱,可謂一舉數得。
(四)、雲南民居
干欄式竹樓是滇南傣、佤、苗、景頗、哈尼、布朗等少數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氣候炎熱潮濕多雨,竹樓下部架空,以利通風隔潮,多用作碾米場、貯藏室及雜屋;上層前部有寬廊和曬台後部為堂和卧室;屋頂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遠,可遮陽擋雨。
多彩多姿的中國傳統民居折射出我國地大物博、自然條件差異顯著的特點,同時,也是我國廣大勞動人民改造和利用自然適應環境的生動體現。講課時不妨引用「郵票上的各地居民」,讓學生認識各地特色不一的民居文化,有助於進一步使學生加深理解地理環境的區域分異及環境與人類的關系。
(五)、南方天井民居(以徽州民居為主)
「天井』其實也是院落,只是較小。中國南方炎熱多雨而潮濕,人稠山多地窄,故重視防曬通風,布局密集而多樓房。天井民居以橫長方形天井為核心,四面或左右後三面圍以樓房,陽光射入較少。正房即堂屋前向天井,完全開敞,狹高的天井起著拔風的作用。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圍聳起馬頭山牆,可防火勢蔓延。牆頭高出屋頂,作階梯狀,磚牆抹灰,覆以青瓦牆檐,白牆黛瓦,明朗而素雅,是南方建築一大造型特色。天井民居以中國東南部皖南贛北即徽州地區最為典型。
徽州民居的特色:
1、村落選址的重要性。符合天時、地利、人和皆備的條件 ,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陽,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 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臨街巷。整個村落給人幽靜、典雅、古樸的感覺。
2、平面布局及空間處理。民居布局和結構緊湊、自由、屋宇相連,平面沿軸向對稱布置。民成多為樓房,且以四水歸堂的天井為單元,組成全戶活動中心。天井可少2~3個,多則10多個,最多的達36個。一般民居為三開間,較大住宅亦有五開間。隨時間推移和人口的增長,單元還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幾代同堂的習俗。建築形象突出的特徵是:白牆、青瓦、馬頭山牆、磚雕門樓、門罩、木構架、木門窗 。內部穿斗式木構架圍以高牆,正面多用水平型高牆封閉起來,兩側山牆做階梯形的馬頭牆,高低起伏,錯落有致,黑白輝映,增加了空間的層次和韻律美。方整的外形,形如「一顆印」為徽州民居的獨特風格。民居前後或側旁,設有庭園,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魚池,植果木花卉,甚至疊山 造泉,將人和自然融為一體。大門上幾乎都建門罩或門樓,磚雕精緻,成為徽州民居的一個重要特徵。

F. 中國傳統民居的地理環境

四合院是北京地區乃至華北地區的傳統住宅。其基本特點是按南北軸線對稱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門內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內的活動。正房位於中軸線上,側面為耳房及左右廂房。正房是長輩的起居室,廂房則供晚輩起居用,這種莊重的布局,亦體現了華北人民正統、嚴謹的傳統性格。北京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風沙,因此,住宅設計注重保溫防寒避風沙,外圍砌磚牆,整個院落被房屋與牆垣包圍,硬山式屋頂,牆壁和屋頂都比較厚實。
中國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門開在東南角,稱「坎宅巽門」,認為是吉利的,實際上也有利於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間的變化。進入大門西轉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廚、廁。從外院向北通過一座華麗的垂花門進入方正而大的內院,北面正房稱堂,供奉「天地君親師」牌位,舉行家庭禮儀,接待尊貴賓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長輩和用作書房。院兩側的廂房是後輩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連,不必經過露天,在廊內也可坐賞院中花樹。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還因為它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是極講究風水的,從擇地、定位到確定每幢建築的具體尺度,都要按風水理論來進行。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人居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風水理論,千百年來一直指導著中國古代的營造活動。除去風水學說外,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管、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親切寧靜,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庭院方正,利於冬季多納陽光。東北氣候寒冷,院子更加寬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曬嚴重,院子變成南北窄長。西北風砂很大,院牆加高。 窯洞式住宅是陝北甚至整個黃土高原地區較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為靠崖窯、地防窯和磚石窯等。靠崖窯是在黃土垂直面上開鑿的小窯,常數洞相連或上下數層;地坑窯是在土層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開挖窯洞;磚石窯是在地面上用磚、石或土坯建造一層或兩層的拱券式房屋。黃土高原區氣候較乾旱,且黃土質地均一,具有膠結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質疏鬆易於挖掘,故當地人民因地制宜創造性地挖洞而居,不僅節省建築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涼的優越性。由於地坑式窯洞難於防禦洪水的侵襲,且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一些地方已經放棄了地坑式窯洞的修造,並陸續在地面上營建磚木結構房屋而居。
窯洞是一種特殊的「建築」,不是用「加法」而是以「減法」即「減」去自然界的某些東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間。流行在中國西北部黃土高原地區。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提。同時,中國西北部地區氣候乾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較少等自然狀況,也為冬暖夏涼、十分經濟、不需木材的窯洞,創造了發展和延續的契機。 窯洞有崖窯、地窯和箍窯三種:
崖窯:即沿直立土崖橫向挖掘的土洞,每洞寬約3~4米,深5~9米,直壁高度約2米余至3米余,窯頂掘成半圓或長圓的筒拱。並列各窯可由窯間隧洞相通。也可窯上加窯,上下窯之間內部可掘出階道相連。
地窯:是在平地掘出方形或矩形地坑,形成地院,再在地坑各壁橫向掘窯,多用在缺少天然崖壁的地段。人在平地,只能看見地院樹梢,不見房屋。
箍窯:不是真正的窯洞,是以磚或土坯在平地仿窯洞形狀箍砌的洞形房屋。箍窯可為單層,也可建成為樓。若上層也是箍窯即稱「窯上窯」;若上層是木結構房屋則稱「窯上房」。 陝南地區,有山坳、河沿和平壩,居民根據地勢、原料等條件,建有多種居民,傳統的住房有石頭房、竹木房、吊腳樓、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頭房:多建於山區,鎮巴、安康、西鄉山區很普通遍,顧名思義,石頭房以石為基本材料。通常是後牆靠山崖,三邊以石頭砌牆,屋頂木架上鋪以油頁石板。石頭房經風耐雨,造價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圓木壘成,並留有門窗。屋頂用毛竹搭在木樑上,再以竹篾條結成以蓼葉覆蓋。有的人家在橫樑上架木,上鋪密竹,抹上灰泥,成為頂樓,上置火塘,用以熾烤和存放糧食。竹木房多建於抹邊及山坳,南鄭、寧強和城固等山區常見。
吊腳樓:多建於沿江集鎮。吊腳樓以木樁或石為支撐,上架以樓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塗灰泥。屋頂鋪瓦或茅草。吊腳樓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樓。吊腳樓是遠古巢居的發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見於平壩城鎮。三合院有正房3間,中間為堂屋,東西為廂房2-3間。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來吃飯、歇腳。廂房開間比正房小,兩端有圍牆相連,牆中間朝南開門。四合院由正房、廂房和過門房組成,中間有一天井,比三合院更講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磚石、木料為基本材料,大門多向南。忌朝西。 隨著款方經濟的發展,農村磚房和城市樓房日益多起來。 山西民居是北方民居的代表,最具代表性的要數平遙和祁縣兩地。平遙古城相當完好地保存著明清時期的風貌,素有「中國古代民居建築的薈萃和寶庫」之稱。文物古跡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實為國內罕見。199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古城中保存有400多處近代民居,典型地體現著我國近代北方民居建築的風格和特點。
在祁縣最出名的要數喬家大院。喬家大院位於晉中地區祁縣東環鎮喬家堡村,是山西省集中反映晉中地區民俗的博物館,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它有院落19進,房屋313間,中式結構的院落構思精巧,平面布局呈「雙喜」字形。館藏文物豐富,反映了晉中濃郁的鄉土人情,風俗習尚。
喬家大院的特點之一是外實內靜,也就是民居的外圍是高大的實牆,而內部自成一個與外界隔絕的空間,形成一個外實內靜的神韻。喬家大院外圍的磚牆厚實穩重,阻隔了外面摩肩接踵,熙來攘往,吆喝叫賣的嘈雜之聲,使宅內形成一種安寧恬靜的生活環境。
喬家大院建築的另一個特點是單坡屋面,屋面內傾。這樣單坡屋頂背後的高牆對准院外,牆體高大,具有防禦功能。山西一帶氣候乾旱,春季常有大風、沙塵暴,外牆的高大具有封閉性,可以防風沙。屋面內傾,雨水向內流,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了晉商勤儉持家的優良作風。 潮州民居是廣東省潮汕地區漢族傳統民居建築,特點鮮明,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潮汕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帶,經濟比較發達,許多望族多聚居在這些地方,舊縣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況。因此,城鄉居民均有濃厚的氏族觀念,體現在聚落建築就是以姓氏宗祠為中心的圍寨格局。
但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據清府縣志載:「望族營建屋廬,必建家廟,尤加壯麗。」「雕梁畫棟,池台竹樹,必極工巧。大宗小宗,競建祠堂,爭誇壯麗,不惜貲費。」潮汕農村多聚族而居,而整個村寨,都依其宗族觀念、風水觀念、生產生活、防禦功能以及某些美學觀念來營建,因此潮汕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獨特的理想風水人居環境。 閩西南地區的客家人土樓是一種特殊農村住宅。土樓外形有方、圓之別,酷似龐大碉堡,其外牆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實,厚1米,可達5層高;由外向內,屋頂層層下跌,共三環,主體建築居中心;房間總數可達300餘間,十幾家甚至幾十家人共居一樓。福建是東南沿海的「山國」,境內山地丘陵佔80%以上,地形復雜,歷史上匪盜現象較為嚴重,中原漢族遷居此地後,為御匪盜防械鬥,同族數百人築土樓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樓,防禦功能突出。此外,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氣候暖熱多雨,堅固的土樓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熱,可謂一舉數得。
福建土樓,遍布全省大部分地區,尤以福建西南部的漳州、龍岩地區為眾,其中位處西部的永定縣和南部的南靖、平和、華安等縣最為集中,是一種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禦性能的民居建築。它源於古代中原生土版築建築工藝技術,宋元時期即已出現,明清時期趨於鼎盛,延續至今。一般單體建築規模宏大,形態各異,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建築風格獨特,工程技術高超,文化內涵豐富。結構上以厚實的夯土牆承重,內部為木構架,以穿斗式結構為主。常見的類型有圓樓、方樓、五鳳樓(府第式)、宮殿式樓等,樓內生產、生活、防衛設施齊全,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獨特類型,為建築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華安的二宜樓,永定的承啟樓、振成樓、奎聚樓、福裕樓,南靖的和貴樓與田螺坑土樓群,平和的繩武樓,是福建土樓的典型代表。
二宜樓、承啟樓、振成樓、繩武樓以及田螺坑土樓群五座中的四座,皆是聞名於世的圓形土樓,分別從不同角度反映了閩南的福佬語系和閩西的客家語系土樓建築的異同,又體現了不同時代土樓建築的特色。
保護范圍:華安的二宜樓,永定的承啟樓、振成樓、奎聚樓、福裕樓,南靖的和貴樓,平和的繩武樓,圍牆四周各向外延伸50米;南靖的田螺坑土樓群,前至田,後至公路,左至山,右至田。 圍龍屋是粵東一帶客家人常見的傳統民居,始於唐宋,盛行於明清。客家人遷居此地後,在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圍龍屋,聚族而居,以圍屋防外敵及野獸侵擾,多數建好一座完整的圍龍屋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圍屋有殿堂式、圍龍式兩種,布局嚴謹,講究坐向、主次、對稱,外觀均衡、堂皇,格調典雅、莊重,表現了儒家正統文化的審美旨趣和高度的建築水平。
客家圍龍屋都是由一個家庭興建起來的。隨著人口的不斷繁衍,一個家庭成為一個家族,甚至這個家族的分支又到或近或遠的地方另建圍龍屋。較大的家族,會有幾個乃至十幾個圍龍屋和別的宅子。這些同一父系的人家聚族而居,都按輩分排列起名,以伯叔兄弟相稱。同一個祖宗,同一個血緣,通過圍龍屋把他們緊緊地聯在一起。在圍龍屋裡的宗族親情是溫馨的。人們同住一屋,聚族而居,朝夕相處,見面以伯叔兄弟相稱。老愛小,少尊長,互敬互助。一家宰豬,總要把煮好的豬紅(即豬血)端給各家品嘗。誰家有人出遠門歸來,聞訊大家都來看望,都來吃「等路」(歸人帶回的食品)。
梅州地區典型的客家圍龍屋是梅縣丙村「仁厚溫公祠」,始建於明朝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其作為圍龍屋的典型代表選入了《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一書。仁厚溫公祠是宗祠與住宅合一的民居建築。南北長87米,東西寬一百二十多米。整座屋宇有四進三堂八橫三圍,儼然一座龐大的民居建築。整座建築有一條中軸線,兩邊對稱,由前至後漸次升高;中間部分是正堂,是族人祭祖、慶典、宴客之處,氣勢雄偉,八行橫屋整齊對稱。中堂部分就分上、中、下三個廳堂,上廳最高,中廳最大,中廳高5.65米,寬9.3米,深7.37米,有房間390間,兩邊還有近百的雜間。這在民居建築中是極為罕見的。 「天井」其實也是院落,只是較小。中國南方炎熱多雨而潮濕,人稠山多地窄,故重視防曬通風,布局密集而多樓房。天井民居以橫長方形天井為核心,四面或左右後三面圍以樓房,陽光射入較少。正房即堂屋前向天井,完全開敞,狹高的天井起著拔風的作用。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圍聳起馬頭山牆,可防火勢蔓延。牆頭高出屋頂,作階梯狀,磚牆抹灰,覆以青瓦牆檐,白牆黛瓦,明朗而素雅,是南方建築一大造型特色。天井民居以中國東南部皖南贛北即徽州地區最為典型。徽州民居具有以下特色:
1、村落選址的重要性。符合天時、地利、人和皆備的條件 ,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陽,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 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臨街巷。整個村落給人幽靜、典雅、古樸的感覺。
2、平面布局及空間處理。民居布局和結構緊湊、自由、屋宇相連,平面沿軸向對稱布置。民成多為樓房,且以四水歸堂的天井為單元,組成全戶活動中心。天井可少2~3個,多則10多個,最多的達36個。一般民居為三開間,較大住宅亦有五開間。隨時間推移和人口的增長,單元還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幾代同堂的習俗。建築形象突出的特徵是:白牆、青瓦、馬頭山牆、磚雕門樓、門罩、木構架、木門窗 。內部穿斗式木構架圍以高牆,正面多用水平型高牆封閉起來,兩側山牆做階梯形的馬頭牆,高低起伏,錯落有致,黑白輝映,增加了空間的層次和韻律美。方整的外形,形如「一顆印」為徽州民居的獨特風格。民居前後或側旁,設有庭園,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魚池,植果木花卉,甚至疊山 造泉,將人和自然融為一體。大門上幾乎都建門罩或門樓,磚雕精緻,成為徽州民居的一個重要特徵。 皖南民居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皖南民居以黟縣西遞、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宏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餘幢。村內鱗次櫛比的層樓疊院與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輝相映,動靜相宜,處處是景,步步入畫。擁有絕妙田園風光的宏村被譽為「中國畫里鄉村」。西遞現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築風格的「三絕」(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磚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青瓦、白牆是徽派建築的突出印象。錯落有致的馬頭牆不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斷火災蔓延的實用功能。徽派民居的特點之一是高牆深院,一方面是防禦盜賊,另一方面是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遷徙家族獲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點是以高深的天井為中心形成的內向合院,四周高牆圍護,外面幾乎看不到瓦,唯以狹長的天井採光、通風與外界溝通。這種以天井為中心,高牆封閉的基本形制是人們關心的焦點。雨天落下的雨水從四面屋頂流入天井,俗稱「四水歸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態,這與山西民居有異曲同工之妙。

G. 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對民居的影響

1----地理環境首先決定了人口的形成和分布,世界最早出現人類聚居的地方都是大河大江周圍,世界最早的物種也是起源於水中;
2----人口的聚居也形成了人類最早的文明,例如我國的黃河文明,古印度的印度河文明等。世界4大文明古國都是在水源附近的;
3----人類文明出現就意味著文化開始逐漸形成,並且自成系統。此後由於文明的擴張以及技術等條件的發展,人類開始開發水源附近的地形,並依據開發出的地形特徵開始形成一系列有特色的居住形式和生活方式,比如平原地區(生活住所穩定,氣候宜人,適合開展各種文農工商業活動,各行個業中又自成體系並且出現大批名人名史,很多習俗和節日就產生了,如農歷、12節氣等就是根據農業得來;端午節是根據歷史名人屈原得來;航運陸運和錢的使用是商業的需求等等);高原地區(氣候等條件比較惡劣,最顯著的就是形成了衣服飾品上的民族文化特色);草原地區(由於自然條件限制,居民住房多半是流動式[如蒙古包],牧草資源豐富所以畜牧業相當發達,而當地人由於長期流動並食用牛羊肉體格較強壯,由當初爭奪土地或者比試而產生的一些活動,發展到現在只是健身活動甚至是民族習俗的有很多,大家比較熟悉的一項就是摔交)。此外還分有多雨地區(吊角樓的發明);乾旱地區(坎兒井的發明)等等,涉及了民俗、風土人情、建築、飲食等方面的窘異。
4----由於各地區地理環境的不同導致了文明逐漸差異,南北高低地區就需要相互交流和補給,後來甚至需要與海外相互補給,這樣的交流需求促成了很多事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南北和海外的溝通又帶來更多的文化,最突出的就是宗教。各宗教的相繼傳入和影響也改變和形成了一些傳統文化,如高原地區信仰小乘佛教 ,出現了一系列事物,大到民族領袖班禪達賴喇嘛,小到百姓用的轉經筒;平原地區漢族大多信奉大乘佛教,而流傳至今的很多傳統文化都來自佛教的宣傳和發明,如齋菜、茶道、人物山水畫、建築台基甚至印刷術在發明初期最大的需求就是用來印刷佛經;特例有回族,他們就信仰伊斯蘭教,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飲食方面不吃豬肉(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方面,但多半都來自伊斯蘭的清規戒律)
5----在這樣的相互交流和補充中,外來習俗和文化因為要能與本土文化相互依存,因此進行了很多本土化的改造和發展,進而形成新的一批傳統文化。
6----發展到現在地理也依然在影響傳統文化,有的利於傳統的保留而有的就被逐漸破壞了,如西藏布達拉宮,由於地形較為封閉現在又成為宗教旅遊聖區,一方面發展了經濟又與利於傳統的維護,因為人們來這里就是體驗當地風俗和文化的,算是一種變相性質的強迫保護;再比如沿海地區,由於航運等事業發展,和海外聯系緊密,但卻導致很多本土文化流失或是喪失了原本的寓意,如春節越來越沒氣氛,沒什麼人重視端午之類的傳統節日甚至最後都被別國申請了世遺,可以說是非常諷刺的,但聖誕節愚人節之類的舶來品卻越來越大受歡迎。
(主要就這些吧~再擴展下去就該寫成論文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H. 自然環境對區域民俗文化的影響

民俗的形成、發展、演變過程中,政治、社會、經濟、宗教等因素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僅如此,在民俗學的研究中,我們還發現自然地理環境中的光、熱、水、氣、土壤、生物、地質、地貌等多種因素對於眾多民俗事象也都產生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既可以表現在民俗形成的初始階段,也可以貫穿在民俗發展、演變的全過程。同時,地球表面地理環境的區域差異性也是導致民俗區域性特徵的極為重要的原因之一。
地理環境因素對民俗的影響既表現出綜合性的特徵,也具有主導性的特點。綜合性是指各種生態因素在影響民俗形成、發展過程中絕不是單獨地、孤立地發生作用,而是全面地、綜合地發生作用;同時,一個區域內民俗的形成和發展也絕不是表現為對某一個地理因素的專一適應,而是表現為對影響該地區的地理環境在整體上的綜合適應。主導性是指各種自然地理因素對民俗事象的影響程度不具有等值性,氣候、水文、土壤、生物、地質地貌等因素都有可能在特定區域內成為影響民俗事象的主導因素,對區域民俗的基本特徵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地理環境與民俗事象的關系是極為復雜的。每一個生態因素都對眾多的民俗事象發生作用,每一個民俗事象又會受到多種地理因素的影響。其宏觀的相關關系可以圖1表示。

氣候因素是影響民俗事象形成、發展和演變的最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我國從南到北可劃分為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等熱量帶,自東到西又可以區分出濕潤帶、半濕潤半乾旱帶和乾旱帶,水熱條件的各種組合形成了我國極其復雜的自然地理氣候區。
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由於光照、溫度、降水、濕度、風等氣候要素千差萬別,因而對民俗事象也產生了不同的綜合影響。例如因氣候條件不同,我國原始人類就有「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處」的「古之遺俗」。即使是在近現代,我國傳統民居也仍然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例如在我國西北地區由於光照強烈、降水稀少、溫差大、風沙多,故而形成了屋頂平、牆體厚、冬季保溫、夏季防暑的「平頂土房」;而在南方地區由於氣溫高、降水多、風力弱、濕度大,則形成了屋頂陡斜、四壁透風、房體高架、上下分層的干欄式「竹樓」、「木樓」等民居類型。
另外,由於氣候條件不同,在我國長江以南形成了稻(民俗)文化區,而在北方形成了麥(民俗)文化區,而在不宜發展農耕的西北半乾旱、乾旱地區則形成了游牧(民俗)文化區。
在諸多的氣候因素中,溫度和降水是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尤其是它們的組合往往決定了一個地區基本的氣候特徵,因而對物質民俗的影響尤為重要。
例如在居住民俗中,屋頂的形態就突出地反映了這種影響。在全年溫度高而均衡、降雨量大的熱帶地區,屋頂形態呈尖銳的「△」形,它既有效地減少了受光面積,又使屋內的熱量積聚在室內上部,保持了屋內涼爽,同時還有利於迅速排除屋頂水分;而在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屋頂形態則呈較平緩的「△」形或斜長的「一面坡」形,既增加了受光面積,使冬季比較暖和,同時在夏季也比較涼爽,雨季到來時還可以及時排除水分;在乾旱地區由於不必要耽心降水的經常性侵蝕,所以屋頂常常是「一」字形,而且復土較厚,四璧牆體十分厚實,窗戶也比較小,這樣屋內就可以達到冬暖夏涼了(見圖2)。北方地區的傳統民居內都有火炕、火牆等取暖設施,並設雙層窗戶以利保溫,而南方的傳統民居則只置一火塘,窗戶也多為一層。
又如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他們在夏季搭建蒙古包時往往把圍牆束得較緊,使包頂升高,傾斜角度加大,既可降低室內溫度,又有利於包頂排水;而在冬季搭建蒙古包時則把圍牆放寬,使包頂降低,傾斜角度減小,這樣一方面可以積蓄熱量,增加室內溫度,還有利於防風(見圖3)。
再如生活在南方的人們,由於氣候濕熱,食物難以保存,因此舊時飲食大都小碟小碗,一次食凈。對於一時難以食凈的食品常有腌制的習俗,如侗族的「酸食」、京族的「魚露」、傣族「花腰傣」的「酸肉」、「酸辣菜」、瑤族的「鳥酢」等。而生活在北方的人們,由於氣候干寒,食物不易腐敗,故燉菜、燴菜食風頗盛。為長期保存還可以製成乾菜、干肉、干魚,夏季也不例外。

泉、溪、河、湖、海洋等水文因素在民俗文化中也有重要的意義。在江南水鄉和東南亞地區的河湖水邊,常可見到半依陸地、半懸水上形態各異的水上房屋,有的甚至屋屋相連形成水上村落。有的漁民為了生產、生活方便,乾脆把房屋建在船上,形成了流動的「船屋」。還有的漁民在水中木柱上搭建「水上禾倉」,既可以看護魚塘,又可以當作放糧食的倉庫。
水文條件對飲食習俗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響。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淡水河湖周圍的人們以青、草、鰱、鱅等淡水水產品為食,而生活在海邊的漁民則以黃魚、帶魚、烏賊、魷魚、海參等海產品為食,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烹飪方法。
在服飾習俗上,生活在東北以漁獵為生的赫哲族人喜穿保溫防水的魚皮服裝,而生活在南方海邊的漁民則穿著寬松肥大,打赤腳,以利在船上捕魚作業。
水上生產方式和生產工具與陸地生產有明顯的不同。船、網、鉤、叉、鏢等是最常見的捕魚工具,僅魚網就有撒網、拉網(拖網)、抄網、掛網等許多類型,復雜多樣。水文條件對交通習俗也有重要影響。例如船、排(木排、竹排等)、筏(羊皮筏、牛皮筏、葫蘆筏等)等都是帶有地方特色的水上交通工具。為了跨越水體,還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橋,例如藤橋、索橋、木橋、石橋、鐵橋、風雨橋等等。因在水面上生產其危險性要比陸地上大得多,所以形成了許多漁民特有的祈禱、祭祀和禁忌習俗。例如「祭海神」、「洗船眼」、「祭海關菩薩」等祭祀活動和忌諱說「翻」字的習俗等。

自然地理因素中的土壤條件對民俗事象的影響容易被人忽視。實際上土壤的機械組成(質地)、物理化學性質等方面的特性對民俗事象的影響同樣是十分重要的。
遠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就了解了土壤肥力的重要。人們先用刀斧把樹木砍倒、曬干,然後放火焚燒,使灰分元素回歸土壤,以增加地力。在我國北方的農牧交錯帶地區,在農業上有撂荒輪作的習俗。這一方面由於可供開墾的土地面積大,但更主要的是由於經過幾年耕作後,土壤質地因表層細土被風蝕而變得粗糙,土壤有機質含量迅速降低而導致不得不棄耕輪作。再如,在我國南方有往水田中施撒石灰的習俗,這是因為南方的土壤多屬於酸性或強酸性的紅壤、磚紅壤,酸鹼度(PH值)多在5.0左右,對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有一定的危害,而施入一定量的石灰後則可以減弱這種危害。
在西北乾旱地區由於降水極其稀少、蒸發量極大,加上風力強勁,所以土壤表層的有效水分含量很少。在一些沒有灌溉條件的地區,農民創造了種「砂石田」的習俗,即在原土壤表面再覆蓋上一層粗砂或礫石,降低了土壤顆粒表面張力,減弱了表層土壤水的蒸發過程,為乾旱地區從事種植業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在砂質土壤上打井,由於土質松軟、井壁易坍塌而難以掘成井筒。人們就先用柳條編成園形井筒放在地面上,打井人站在筒內一邊將筒內沙子挖出,一邊把柳條井筒往下放,一會兒一個「沙井」就挖好了。還可以在井筒外邊再充填一些雜草,阻擋沙子從井筒的縫隙中流入,使井的使用壽命更長一些。後人用水泥管打「沙井」,基本也是用這種方法。

不論是採集、狩獵還是種植業、養殖業,從某種程度上講,人類的發展史就是對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的歷史。據研究,在距今4萬年前,我國原始漁獵經濟就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在仰韶文化時期,黃河中下游一帶的居民就已經形成了定居的以種植業和飼養業為生的農耕生活。生物因素作為人類生存繁衍的基礎,其種類、群落的區域差異無疑對各種民俗事象的形成、發展、演變中有著重要的影響。民間在利用植物、動物資源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明顯的地區性特點,已經在民居、服飾、飲食、歲時、農業生產、交通、民間手工藝、祭祀信仰等諸多民俗事象方面成為中華民族民俗文化的瑰寶。例如由於自然條件的差異,在秦嶺淮河以南以種植水稻為主,形成了「稻文化」區,而在以北地區則以種植小麥為主,形成了「麥文化」區。在林區南有「竹文化」,北有「樺皮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在飲食習俗方面,「手抓肉」、「烤全羊」、「蒙古八珍」、奶制食品、沙蔥(一種百合科野生植物,其葉肉質多汁,可做餡鮮食也可腌制)、「哈拉海」(一種蕁麻科野生植物,其春季的嫩芽可食)等具有突出的北方游牧民俗特色;東北的熊掌、猴頭蘑(一種真菌類植物)、犴鼻、飛龍(即榛雞)均可做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佳餚;而廣東的「龍虎鬥」(用毒蛇、老貓、小母雞燴制而成),侗族的「蟲蛹菜」,侗族和苗族等民族的酸食習俗,傣族的「竹蛹」、「螞蟻蛋」、「沙蛹」,獨龍族的「董棕粉」,布朗族的食鼠習俗等則具有我國南方不同的地方飲食特色。民間飲茶除了飲用茶樹(一種山茶科植物)以外,各地區還有飲用代用茶的習俗。例如西藏地區常飲用「蘭布茶」(用一種蓼科植物葉子製作而成),西北地區常飲用「羅布麻茶」(用一種柳葉菜科植物葉子製作而成)、「枸杞茶」,南方地區還用冬青、枸骨、女貞等眾多的植物作為代用茶飲用。據研究,僅內蒙古阿魯克爾沁旗蒙古族民間利用的代茶植物就有14種之多,分別屬於10個科。
在我國南方濕熱地帶,由於樹茂林深,野獸出沒,於是原始人類就形成了「樹棲」、「巢居」的原始民居形式。即使是在居住條件改善以後,生物性材料在建築材料中仍然佔有重要的地位,例如有利用作物秸稈的稻草房、麥草房,有就地取材的海帶房、竹樓、木樓,有用氂牛毛製作的牛毛帳蓬,有用羊毛氈和木料製作的蒙古包、哈薩克氈包,有用森林中樹桿、樹皮搭建的「仙人柱」(也稱歇人柱、撮羅子)等。
在服飾民俗方面,有用野生動物皮毛、植物纖維製作的各種衣物,有用動物骨骼、貝殼、羽毛等製作的裝飾物、配飾物,有用植物汁液製作的顏料、染料等。
在交通民俗方面,馬、牛、駱駝、象、犴(駝鹿)早已作為畜力使用;樺皮船、木筏、羊皮筏、牛皮筏、葫蘆筏等也是具有民俗特色的渡水工具。
在宗教信仰民俗方面,我國古代民族很早就將熊、狼、龜、虎、蛇、鷹、鷺等動物作為圖騰崇拜,或將一些名木古樹作為神靈供奉。

地質地貌因素也是影響民俗形成、發展、演變的因素之一。地質過程中形成的岩洞在北方寒冷地帶的原始民居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近、現代民居中,地質條件對地區性民居習俗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例如黃土高原上的窯洞,就考慮了黃土缺乏層理、有明顯的垂直節理和透水保溫性好的地質特性;在山區常見的「石頭房」就用塊石、石板甚至用鵝卵石構築房屋牆體,用石板鱗次鋪蓋屋頂,使房屋十分美觀、堅實,不畏風雨,不藏鳥蟲。難怪有些人文地理學家在考察山區石屋之後認為,「石屋幾有超越民族界限而上之勢,而成自然環境之附屬體」。
另外,地質變化中形成的玉石、瑪瑙、水晶、瓷土、陶土、粘土以及金、銀、銅等多種金屬礦物在各類民俗文化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在宗教中雕塑佛像、開鑿石窟也都十分重視選擇適宜的岩石種類與岩性。
地貌條件也對民俗事象同樣發生重要的影響。一些地理學家在很早以前就研究過山地村落的垂直分布規律。在地形傾斜的坡地,人們就地勢在向陽坡建起「吊腳樓」、「千腳樓」,既省工、省料,又防風、防水。草原牧民在倒場放牧時,冬天一般住在溫暖擋風的低窪地,並有積雪可以供給牲畜飲用;而到夏季則搬到海拔較高的丘陵山坡頂部,既通風、涼爽、乾燥,又可防止蚊蟲叮咬。在四川盆地周圍的山地區,氣候條件隨海拔高度不同發生明顯的變化,農業生產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在平原地帶以種植水稻為主,在丘陵下部則開墾成梯田種植玉米,在丘陵中部種植茶樹,而在丘陵頂部則栽種馬尾松、杉木等經濟樹木,做到了因地制宜,合理安排。
在我國西南地區,由於山高谷深、地形崎嶇而交通不便,於是形成了開鑿棧道、架設溜橋、索橋、藤橋、鐵索橋等交通習俗。由於地形條件不同,對外聯系交往程度不一樣,封閉的山地地區多出現同姓村落,而開闊的平原地區則多為親族村落和雜居村落。在寬廣坦盪的草原地帶,出現了渾厚、舒展、婉轉起伏的「長調」等民歌形式,而在溝壑縱橫、地形破碎的黃土高原,則形成了曲調明快、抑揚頓挫的「爬山調」、「信天游」等民歌形式。
綜上所述,人類生存繁衍的過程就是對自然地理環境不斷適應和利用的過程,作為反映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穩定傳承的歷史文化現象——民俗,生態地理環境對其形成、發展和演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積極開展民俗文化與自然地理環境相關關系的研究,不僅對於深入研究民俗事象的起源、發展、演變和地域分異規律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於深入研究人地關系系統的發展演變具有重要的價值。

I. 民居與環境的關系

傳統居住環境是由傳統住宅建築及其周圍的物質要素共同營造而成的一種生活環境,相對於規模大、密度與容積率高、居民高度集中的現代城鎮住宅區環境而言,它有著自身獨特的構成特徵與文化內涵。
從物質要素構成來講,居住環境包括自然和人工的物質實體,自然的物質實體包括氣候、地理、水文、地質、土壤、地形、植物等,人工的物質實體包括路徑、種植、堆山、疊石、水池等。
我國傳統居住環境的巧妙、獨特之處在於運用人工的手法,追求寫實性的自然景觀,模仿自然,再現自然,將自然的與人工的物質實體巧妙地統一起來,從而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
從社會構成來講,我國傳統住宅可分為百姓住宅、文人住宅、官商宅第,直至王宮府邸。階層、生活愛好或信仰的不同、以及審美情趣的各異,使得傳統居住環境異采紛呈。其中,尤為突出的是文人住宅。古代文人深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家傳統思想熏陶,他們可能是高官富商,亦可能是布衣百姓,只是相對於普通的官宦或百姓來說,他們的知識分子身份及文化成就更為突出。在傳統居住建築的演化過程中,由於普通百姓住宅受到經濟技術條件的嚴格制約,王宮府邸又需恪守制式,文人住宅則相對活躍,對傳統居住環境、對古典文化的影響也更為深刻。
二、傳統居住環境奠定古典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
中國古典文化素以其蘊涵豐富的人文精神、審美理念、隱喻手法,與西方文化相映成輝。強烈的人文意識、細膩的審美體驗、曲折的隱喻手法,構成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而這個價值取向,可以說最初是由傳統居住環境奠定的。
在我國傳統建築中,住宅是各類建築構成與形象表現的一種原型。無論是廟宇、祠堂、庄園、宅第、城鎮,其格局都基本遵循了住宅的范型,通過軸線而漸次延伸展開,等級秩序分明。傳統住宅及居住環境對於傳統文化、藝術創作和百姓的精神生活,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1.強烈的人文意識
在古代,人們視住宅為「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黃帝宅經》序)住宅把天與地、陰和陽契合為一個適於人居住生活的整體,「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黃帝宅經》卷上,所引出自《子夏金門宅經》之佚文)。房屋的格局中蘊涵著一種宇宙的結構,並加入倫理的觀念,「父天母地兄日姊月」(《淵鑒類函》卷一),使住宅具有自然性與社會性的雙重意義,從而創造了一種「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秩」的環境(《淵鑒類函》卷十四)。
這與中國古典文化中始終包含的強烈的人文精神是完全一致的,無論是漢唐以來儒道佛學說,還是宋明理學,都是納自然、社會、人生為統一體系的宇宙生成模式。它立足於人,指歸於人,始終關心人的精神發展和道德發展,關心人的生活意義,主張「厚德載物」的價值理性。
傳統居住環境對於奠定古典文化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在《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宮便殿奏扎二》有極其精到的論述,「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於居敬而持志。」「居敬而持志」正是我國古典文化中強烈的人文精神的准確寫照。
2.細膩的審美體驗
長久以來,中國人對於美好居住環境的營建是不懈的,富貴之家疊石理水,普通人家蒔花種草,或繁或簡,都力求將宅院裝點得有聲有色,古代中國人對於美的追求與體驗在居住環境中表達得淋漓盡致。
在傳統居住環境中,人們獲得了最原始的直覺體驗:在聽覺上,他們陶醉於自然界的天籟清音,如「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唐·李商隱)、「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唐·王維)、「繞檐點滴如琴築,支枕幽齋聽始奇」(宋·陸游);在視覺上,他們飽覽自然的華彩絢爛,如「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唐·劉禹錫)、「深院下簾人晝寢,紅薔薇架碧芭蕉」(唐·韓wò@①)、「秋色入林紅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瓏」(宋·蘇舜欽);在嗅覺上,他們沉迷於自然的清新芬芳,如「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宋·林逋)、「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唐·孟浩然)……在一切可以感受到的瑣事細節上,他們體驗著生命的愉悅,體察出自然的物性事理,正所謂「耳聞之而得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宋·蘇軾)。
居住生活中的閑情逸致,逐漸轉化為古典文化的美學主張。儒、道、禪中的重體驗、重直覺、重詩化的體驗審美心理學,古典繪畫中講求的「師法造化,中得心源」,文學中的「觸景生情,情景交融」,都與傳統居住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深厚淵源。
3.曲折的隱喻手法
傳統居住環境中通過建築、山、石、水、植物等物質要素的精心配置,一則娛觀者之目,二則益人情性,三則寄託精神追求。例如植物的選擇,清代李漁《閑情偶寄·種植部》記述木本、藤本、草本、眾卉、竹木69種,或品位高雅,或取意吉祥,大多有其寓意。
我國古代花鳥畫的興盛,並非為了單純的賞心悅目,更有一定的寓意。宋代黃休復在《宣和畫譜》花鳥敘論中論道,「花之於牡丹、芍葯,禽之於鸞鳳、孔翠,必使之富貴;而松竹梅菊、鷗鷺雁鶩,必見之幽閑,至於鶴立軒昂,鷹隼之擊搏,楊柳梧桐之抉疏風流,喬松古柏之歲寒磊落,展張於圖繪,有以興起人意者,率能奪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臨覽物之有得也。」所以,堂前宅後配置的、筆墨描繪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無不曲折、隱晦地反映了作者的審美趣味和性情操守。
三、傳統居住環境是古典文化的表現內容
我國古典文化的成就突出地表現在文學、繪畫等藝術上。文學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取得了不同的成就,但是傳統居住環境作為古典文學的一項重要表現內容,卻始終沒有改變。繪畫中的花鳥畫、山水畫,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們的發展源遠流長,與傳統居住環境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花鳥畫起步於人物畫、山水畫之先,也因草木蟲魚皆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對象之故。山水畫出現於戰國之前,滋育於東晉,確立於南北朝,興盛於隋唐,雖然著重於山川自然的描繪,但是也不乏山居環境的表現。
古典文化對傳統居住環境的表現,可以剖析為三個層面:在基本層面上,自然的居住環境激發藝術家的創作靈感,直接成為刻畫表現的對象;在中級層面上,藝術家藉助於特定的居住環境的描摹,達到綜合反映社會經濟、生活習俗及情趣品位的目的;在更高層面上,藝術家所處的生活環境跟他所取得的成就密不可分,個性化的居住環境成就了藝術家作品的標志與特徵。
1.自然的居住環境直接激發創作靈感
梁代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中詮釋了環境與創作的關系,「山沓水匝,樹雜雲合。目既往還,心亦吐納。春日遲遲,秋風颯颯。情往似贈,興來如答。」他認為,感情的抒發,是對自然的相贈;興會的到來,便有如得到了自然的酬答。面對具體可感的居住環境意象,文人或藝術家由衷地生發出對生活、對自然的感受,因而留下膾炙人口、廣為傳頌的詩文或靈秀疏淡、生氣彌漫的畫卷。
「門外山川供繪畫,堂前花鳥人吟謳」(清·張宜泉《題芹溪居士》)是對居住環境的直接表現,居住環境本身就是主題。詩文如晉代陶潛的《歸園田居》:「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唐代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等等,恬靜優美的居住環境躍然紙上。畫作有唐代王維《輞川圖》、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明代杜瓊《南村別墅圖冊》等等。
「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晉·陸機《文賦》),則是借客觀居住環境的描寫來抒發作者的主觀感情。一切景語固然皆情語,寫景與抒情、說理熔於一爐則更能直抒胸臆。
以居住環境在詩歌中的創作而言,在唐末有一個重要轉機,即寫景詩由為大自然山川的渾灝的歌詠,轉入對人的居住環境更為細膩的描寫。宋代以表現居住環境為主要內容或涉及到居住環境的詩作數量更多,描寫亦更為細致,這與宋代人詩材料廣泛且詩人喜於瑣事微物逞其才技的風氣大有關聯。
2.特定的居住環境綜合反映社會經濟、生活習俗及情趣品位
住宅作為最重要的生活資料、最貴重的不動產,顯然可以成為社會經濟地位的外在象徵,不同階層的人們很自然地在居住環境上分出貧富尊卑。此外,居住環境也是居住者文化涵養、情趣品位的真實體現,可謂「居如其人」。
正因為如此,傳統的文藝作品才不遺餘力地刻劃主人公的生活環境,作為背景來烘託人物的性格特徵,從而凸顯作品的主旨。文學作品中最典型的莫過於清代小說《紅樓夢》,書中對於衣食住行的描述一應俱全。小說中主要人物的種種活動都是在大觀園的背景上展開,書中對園的規模、方位、建築布局、山水特色都作了全面的介紹和重點的描繪,其中,怡紅院之於賈寶玉,蕭湘館之於林黛玉,蘅蕪苑之於薛寶釵,景物與人物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被明清文學批評家稱賞為四大奇書之一的《金瓶梅》,以家庭生活為題材,描摹市井世俗情態,展示了明代中葉廣闊的社會現實。既寫家庭生活,就必然寫西門慶房屋。評注者認為,「凡看一書,必看其立架處,如《金瓶梅》內,房屋花園以及使用人等,皆其立架處也。」「故雲寫其房屋,是其間架處。猶欲耍獅子先立一場,而唱戲先設一台。」居住環境的描寫成為小說故事情節和人物描寫的有機組成部分。
至於繪畫作品中,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通過世俗生活的細致描寫,生動地揭示了北宋汴梁(開封)承平時期的繁榮景象,圖中有官府宅第,也有茅篷村舍,整體展現了各個階層的人物居住環境及活動場景。
此外,古典小說中的插圖對傳統居住環境也常有刻畫,如明代《西廂記》的版畫插圖、馮夢龍的「三言」插圖等等,直觀而細致地展示了那個時代的居住環境。
3.個性化的居住環境標識藝術家作品的特徵
大凡文人墨客,其名聲總是與作品連在一起,而其作品的主題又與生活環境密不可分,結果居住環境在某種意義上影響並決定了他們的藝術成就。
五代、北宋花鳥畫有兩大畫派,即南唐、西蜀的徐(熙)黃(筌)異體,對於後世花鳥畫的發展有很大影響。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論「黃家富貴,徐熙野逸。不唯各言其志,蓋亦耳目所習,得之於心而應之於手也。」徐是「江南處士」,所見無非江湖間汀花、野竹、水鳥、淵魚或者園蔬葯苗之類;黃筌年少即入宮中畫院,長期見到的是禁中奇花怪石、珍禽異獸。居住環境不同,生活感受各異,意趣也大相徑庭,所以取材側重不同,呈現出的藝術風格亦各成一家。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燮在《板橋題畫·竹》中記述,「余家有茅屋兩間,南面種竹。夏日新篁初放,綠陰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涼適也。秋冬之季,……風和日暖,凍蠅觸窗紙上,冬冬做小鼓聲。於時一片竹影零亂,豈非天然圖畫乎!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宋代有「湖州派」之稱的文同也是畫史上有名的墨竹畫家,他生平喜愛竹,認為「竹如我,我如竹」。他常在住的地方廣栽竹木,並將住所命名為「墨君堂」、「竹塢」等。
一方面典型的住宅環境景物要素寄寓了居住者的品行操守,另一方面,個性化的居住環境也成為文人墨客成就的重要標志與獨特特徵。
四、古典文化引導傳統居住環境的風氣
我國的傳統住宅及居住環境,橫向來看,在遼闊的疆域內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特色,但是縱向來看,在漫長的歷史年代中則表現為緩慢的嬗變過程。引發這種更替的緣由,並非自然地理因素,更多地則是古典文化的浸潤,集中地表現為:文化哲學思潮對傳統居住環境革新的催化作用,同時代的文化藝術風尚對居住環境整體風格的滲透作用,和專業文獻對傳統居住環境實踐的指引作用。
1.文化哲學思潮催化傳統居住環境的革新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古代文化哲學思想的重要轉折時期,由於民族、階級矛盾交織,戰亂分裂,社會動盪,文人們對功名利祿避之不迭,談玄盛行,佛學、玄學合流。六朝始,文人畫家不但受儒家的教養,而且接受道、佛思想的薰染,他們的美學觀點,往往熔合儒、道、佛為一爐。這種思想風氣不可避免地反應到了居住環境上。
北魏末期,貴族住宅的後部往往建有園林,園中有土山、釣台、曲沼、飛梁、重閣等。兩晉時,一些士大夫標榜曠達風流,愛好自然野致,聚石引泉,植林開澗,營宅造園,追求一種比較樸素自然的意境。南朝謝靈運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一位,他因仕途失意,轉而喜研佛學,據《宋書·謝靈運傳》記載,他移籍會稽(今浙江紹興),曾「修營別業,傍山帶江,盡幽居之美,……,放縱為娛,有終焉之志。作《山居賦》並自注,以言其事」。謝靈運的「始寧墅」標志著我國山水住宅的開始。
此後,唐代王維的「輞川別業」是又一具有代表性的山水住宅。中年以後,他因政局變化,且深依禪宗,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晚年隱居於陝西藍田縣西南二十里的輞川別業,專意山水詩作。此處本是宋之問的別墅,據《唐畫錄王維傳》記載,地奇勝,有華子岡、欹湖、竹里館、柳浪、茱萸泮、辛夷塢等。
唐代另一著名詩人白居易,因慕廬山山水,修廬山草堂,著有《草堂記》。「三間兩柱,二室四牖,廣袤豐殺,一稱心力。……樂天既來為主,仰觀山,俯聽泉,傍睨竹樹雲石,自辰及酉,應接不暇。俄而物誘氣隨,外適內和,一宿體寧,再宿心恬,三宿後■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廬山草堂雖然規模很小,但是對後世山水住宅的思想卻影響頗深。
兩宋以後,封建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思想禁錮與束縛越來越嚴,文人出世之風盛行,好清逸隱避,陶冶於山村田野,寄情於山水。據南宋繪畫描寫,當時江南一帶有利用優美的自然環境建造住宅的,既是住宅,又具有園林風趣。這時期作為住宅空間擴展延伸的私家園林發展已較為成熟。
正是這一代又一代、一次又一次文化哲學思潮的催化,推動著傳統居住環境的革新並趨向豐富多彩。
2.時代文化藝術風尚滲透至居住環境的整體風格
住宅和居住環境,作為建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同時代的文學、繪畫、書法、工藝等文化藝術相互密切影響,因而時代的審美風尚及工藝水平必然反映到居住建築及居住環境上。
以明清兩代為例,清代手工藝美術較明代更為繁榮,磚雕、木雕、石雕等技藝都十分精湛。明代傢具以簡潔素雅著稱,清代傢具在造型與結構上仍然繼承了明代的傳統,但宮廷和富貴之家的傢具,造型繁復,裝飾華麗,木傢具的裝飾和雕刻大量增多,這種趨向到清代後期更為顯著。這些都間接或直接地影響到居住環境的整體風格。從現存的住宅實物資料來看,在住宅建築質量較高的地區,整體上,清代住宅較明代住宅的裝飾意味明顯加重。以徽州民居為例,清代木裝修木欄桿的雕刻風格較明代更為纖細繁雜;蘇州磚門樓的雕刻自清乾隆時期以後才大量增加花卉、人物、戲劇等復雜雕飾的內容。由此可見,其他門類工藝的風格對居住環境藝術的滲透還是顯而易見的。
3.專業文獻指引傳統居住環境的實踐
我國傳統居住環境既是長期積淀、自發形成的結果,也不乏相關的理論指引。從歷代文獻來看,這些理論來源於四個方面:
一是專業著作論述。如明代計成著《園冶》,講的雖是造園理論,但是明清園林絕大多數是私家園林,原是住宅不可分離的部分,宅與園融為一體,形成完整的居住環境。
二是筆記、散文之類。多為文人雅士所作,且僅是文集的部分章節。有的偏重於史實的記敘,如北魏楊xiàn@②之《洛陽伽藍記》、西漢劉歆《西京雜記》、清代李斗《揚州畫舫錄》等;有的作專門論述,如明代文震亨《長物志》、清代李漁《閑情偶寄》卷九居室部、清代沈復《浮生六記》卷二閑情記趣等。它們不及第一類專業著作論述那樣全面、完整。
三是小說、詞賦等。側重於文學性的表現,現實基礎上的想像誇張與虛構中的現實並存,是對專業理論靈活性和具體化的展現。如晉陶潛《桃花源記》、《紅樓夢》、《金瓶梅》等等。
四是繪畫理論中有所涉及。宋代郭熙《林泉高致》從繪畫的角度,對山、石、水、花木等景物均有極其精闢的論述,反過來可以視作居住環境的布置要領。也有畫家親自設計宅園,相傳蘇州四大名園之一的獅子林,即為元代大畫家倪瓚設計。
上述文獻論述多數零碎分散,並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但它們的作用卻不可低估。大凡國家經濟繁榮,社會財富積累增加,人們就會有大量的金錢花費在居住環境的改善方面。有些文人兼具官僚或商賈身份,家境殷實,有可能將理論付諸現實。流風所及,社會上免不了競相仿效,從而推動著傳統居住環境整體品質的提升。
我國傳統居住環境與古典文化的互動,包涵著龐雜精深的內容,對這一問題的思索與探尋,是挖掘傳統居住環境自身文化內涵和價值的重要途徑,也是關注與追求現代居住環境文化價值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劉敦楨主編:《中國古代建築史》,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
[2]王明賢、戴志中主編:《中國建築美學文存》,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3]孫宗文:《中國建築與哲學》,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4]王伯敏:《中國繪畫史》,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
[5]戴逸、龔書鐸主編:《中國通史》,海燕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6]《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7]《宋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
[8]孫大章:《評清代的社會背景與民居的新發展》,《中國傳統民居與文化》(第二輯),陸元鼎主編,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