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亞經濟走廊之中亞地理位置
1. 中國中亞細亞經濟走廊涉及多少個國家
就是現在的中亞五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烏茲別克,塔里克斯坦
2. 東亞 東南亞 南亞 中亞 西亞 北非 西歐 撒哈拉以南區域特徵
東亞:
東亞地區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總面積約12,000,000平方公里,約佔全球大陸面積的9%。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蒙古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和日本國共五個國家。地形西高東低,成三級階梯:第一級為青藏高原,第二級為系列盆地和高原,第三級為低平原、丘陵和一些海島。
東部沿海地區季風氣候顯著,是世界上最典型的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區,即東亞季風區,氣候濕潤溫和;西部內陸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典型,屬乾旱、半乾旱氣候區;青藏高原地區為高地氣候區。
主要洋流有黑潮和親潮。
本區人口超過15億,占亞洲全體的40%,約當世界全體的四分之一。本區也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約130人,相當於世界人口密度平均值(每平方公里約40人)的3倍。
由於東亞各國在現代化轉型中取得成功,本區域在世界上的政治、經濟重要性正日益提升。當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已取得戰略和經貿大國的地位,日本在經貿和科技方面佔有領先地位,台灣和大韓民國也都在世界經貿體系中爭得一席之地;此外,上述幾個經濟體間的分工合作和貿易整合,更在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等國際組織的框架下日趨緊密。依此趨勢,二十一世紀的東亞,有成為世界一個新經貿核心的潛力。日本、香港、台灣等較發達地區主要出口高端工業產品,而其餘地區主要出口初級產品或原料。該區域主要通過海運和外界交流,也可以通過亞歐大陸橋同歐洲進行溝通。
東南亞:
東南亞(英文:Southeast Asia)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才出現的一個新的地區名稱。東南亞地區共有11個國家: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東帝汶(2002年5月20日,東帝汶民主共和國正式成立),世界各國習慣把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五國稱之為東南亞的「陸地國家」或「半島國家」;而將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五國稱之為東南亞的「海洋國家」或「海島國家」。1967年,東南亞地區出現了一個「國家集團」,這就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發展至今已有10個成員國。
新加坡經濟發達,經濟和生活水平達發達國家水平,經濟以服務業、航運業、物流業、金融業、科研、旅遊業為主,近年積極發展高科技和教育。馬來西亞和泰國經濟發展有一定基礎,經濟以旅遊業、製造業、農業和漁業為主,近年積極發展航運業和物流業。越南、菲律賓和印尼經濟較落後,經濟只有旅遊業、製造業、農業和漁業。緬甸、柬埔寨、寮國和東帝汶經濟落後,緬甸、柬埔寨和寮國的經濟只有旅遊業和農業;東帝汶的經濟只有漁業和石油出口。汶萊雖然人均GDP和發達國家相若,但經濟並不發達,經濟以石油出口和天然氣出口為主,財富和中東產油國一樣只集中在少數富裕階層。
東南亞各國都有自己悠久的歷史,且都是新興的國家。除新加坡外,均屬發展中國家。
東南亞各國都是多民族的國家。全區有90多個民族,東南亞地區又是世界上華僑、華人最多的地區。全區約有華僑、華人2000多萬,另有200多萬印度人,100多萬其它國家的外來移民。
今天的東南亞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最有活力和潛力的地區之一。在未來新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東南亞在政治、經濟上的作用和戰略地位將更加重要。
亞洲東南部地理位置具有特殊的意義,一方面它是亞洲緯度最低的地區,是亞洲的赤道部分;另一方面它正扼亞澳之間的過渡地帶,這在氣候和生物界均有明顯的反映;本區也是太平洋與印度洋的交匯地帶.這種地理位置使東南亞具有濕熱的氣候,並形成繁茂的熱帶森林,是本區與其他區的根本差異.東南亞在構造地形上可分為兩大單元,一是比較穩定的印度-馬來地塊,一是地殼變動比較活躍的新褶皺山地.具有赤道多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兩種類型,自然植被以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林為主.可分為二個亞區.
1.中南半島區本區地形結構比較特殊,山川大勢多南北縱走,山川相間排列,半島基部地勢較高,地形結構如掌狀.氣候屬大陸性熱帶季風氣候,向南伸出的馬來半島為赤道多雨氣候.全年多雨的馬來半島和中南半島的多雨海岸為熱帶雨林景觀,有干,濕季的中南半島為熱帶季風林景觀,雨量較少的內部平原和河谷為熱帶草原景觀,中南半島基部為山地混合林.北部灣和暹羅灣等沿岸分布著紅樹林.
2.東南亞島嶼區又稱馬來群島區,包括大巽他群島,努沙登加拉群島,馬魯古群島和菲律賓群島等.高峻的地形支離破碎,位於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造山帶的火山地震帶的會合帶,火山,地震活動非常劇烈.大巽他群島屬海洋性赤道多雨氣候;菲律賓群島屬海洋性熱帶季風氣候,主要為熱帶雨林景觀.
南亞:
指亞洲南部地區,介於東南亞與西南亞之間。緯度在0°―40°N(北緯)之間,經度在60°E(東經)―100°E,陸地基本在10°N―30°N地區。大體在喜馬拉雅山脈和印度洋之間。南亞共有7個國家,其中尼泊爾、不丹為內陸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為臨海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為島國。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和克什米爾地區同中國相鄰。南亞地形分為三部分:北部是喜馬拉雅山地;中部是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高原東西兩側有東高止山脈和西高止山脈。南北和東西距離各約3,100公里,面積約437萬平方千米。人口10億以上,使用200餘種語言。北有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與亞洲大陸主體相阻隔,東、西和南三面為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所環繞,在地理上有一定的獨立性,故亦稱南亞次大陸(或簡稱次大陸)。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熱季(3-5月)、雨季(6-9月)和旱季(10月至次年2月)。在北部喜馬拉雅山地有高山氣候。印度河流域有部分熱帶沙漠氣候分布,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使夏季吹西南季風,冬季吹東北季風,這是形成熱帶季風氣候的主要原因之一。北部與亞洲內陸之間的喜馬拉雅山脈,平均海拔超出6,000米,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14座,尼伯爾、印度與中國三國間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氣候、土壤和植被的垂直變化顯著。中部為由印度河、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沖積而成的大平原,河網密布,灌溉渠眾多,農業發達。南部為德干高原和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高原與海岸平原之間為東高止山脈和西高止山脈。戈達瓦里、克里希納等河自西而東流,注入孟加拉灣。盛產水稻、小麥、甘蔗、黃麻、油菜籽、棉花、茶葉等。富煤、鐵、錳、雲母、金等礦藏。
喜馬拉雅山以南至印度洋的大陸部分被稱為「南亞次大陸」。由於喜馬拉雅山脈把南亞跟亞洲其它地區隔開,使南亞在地理上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而「南亞」則是由南亞次大陸的大部分和附近印度洋中的島嶼共同構成的。北部為狹長崎嶇的喜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略成弧形、廣闊的恆河—印度河低地,而南部則是西部略高、東部略低,起伏平緩的德干高原。
南亞地區界線明顯,年輕的褶皺山脈(如西北部的蘇來曼山脈,北部的喀喇昆侖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東部的巴達開山脈和阿拉干山脈等),圍繞在半島的北面,南臨大海。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恆河沖積而成。印度河源於我國西藏,流經南亞西部乾旱地區,注入阿拉伯海;恆河源於西北喜馬拉雅山區,流經印度、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河口有恆河三角洲。
地質構造和地形具有非常明顯的關系。南部的德干高原,佔有印度半島的大部分,是一個龐大的前寒武紀的古陸塊,它是構成次大陸的核心,是岡瓦那古陸的一部分。白堊紀末,在德干高原的西北部曾有大規模玄武岩溢出,覆蓋面積達40萬平方公里,構成世界上最大的熔岩台地。德干高原的地形是一個久經侵蝕的向東北緩傾的大古老地塊,西高止山構成高原的西部邊緣,高度約1,000~1,500米,其西斜面成斷層崖;東高止山構成高原的東部邊緣,高度約500~600米,為低丘狀,沿海有較寬的沿海平原;在德干高原內部多地壘和地溝的地形,是一個古老的、久經侵蝕的、傾動的和被許多河川所切割的準平原殘丘狀地塊。斯里蘭卡島在地質構造上與印度原為一體,後因保克海峽和馬拿爾灣的沉降,才與印度分離。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南側的一部分山地,這是喜馬拉雅運動的產物。喜馬拉雅山脈在構造上可分為三帶:北部帶,又名西藏帶或西藏喜馬拉雅帶,是由古生代初期至第三紀的岩層組成;中部帶,又名雪峰喜馬拉雅帶或喜馬拉雅帶,露出岩石主要為花崗岩和片麻岩,現代冰川和雪峰甚多;南部帶又名外帶或山麓喜馬拉雅帶,位於印度大平原與喜馬拉雅山脈之間,主要為低矮山麓,岩層以第三紀沉積岩為主,高度約1,000米。印度大平原是屬於新褶皺山的前淵地帶,其前身為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的一部分,東西長約3,000公里,南北寬約250~300公里,是世界著名的大平原之一。
中亞:
中亞五國系指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和塔吉克,東與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鄰,南與伊朗、阿富汗接壤,北與俄羅斯聯邦相接,西邊與俄羅斯聯邦、亞塞拜然隔裏海相望。五國總面積近400萬平方公里,1995年總人口約5400萬。
總體上呈現東南高、西北低。在塔吉克帕米爾地區和吉爾吉斯斯坦西部天山地區山勢陡峭,海拔在4000-5000米,其中海拔7495米的共產主義峰和7134米的列寧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山峰。在哈薩克西部裏海附近卡拉吉耶窪地發現有前蘇聯陸上低於海平面132米的最低點。在這東西之間廣闊地區,荒漠、綠洲在海拔200-400米之間,丘陵、草原在海拔300-500米之間,而東部山區在海拔1000米左右。中亞地區綿亘著溫帶最壯觀的山地,冰川超過4000條,總面積達11000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費德欽科冰川長71公里,它包括33條支流、面積達900平方公里,而山腳下卻是一片一望無際的乾旱炎熱的荒漠,荒漠的水平線在彌漫如煙的粉塵黃土中漸趨消失。崇山環抱的山谷盆地和撒在廣袤荒漠中的綠洲是中亞最富有生命力的地方,它滋養著這一方農人,而遼闊的北部草原和山坡草地馳騁著一個個馬背上的民族。
由於處於歐亞大陸腹地,尤其是東南緣高山阻隔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濕氣流,該地區氣候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其突出特徵是:第一,雨水稀少,極其乾燥。一般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鹹海附近和土庫曼的荒漠年降水量僅為75-100毫米,而山區年降水量為1000毫米,費爾干納山西南坡甚至可達2000毫米,但山地中也有的雨量少於沙漠地區,如帕米爾的年降水量僅60 毫米;第二,日光充足,蒸發量大。中亞每平方厘米地面由於陽光輻射每年可獲10-13 平方萬卡熱量,在土庫曼則幾乎達到16萬卡。科學測試,在中亞北緯40度地方夏季所獲陽光照射量並不遜於熱帶地區。空氣極其乾燥和高溫引起大量的蒸發,阿姆河三角洲水面的年蒸發量達1798毫米,即比這里的降水量大21倍;第三,溫度變化劇烈。許多地方白天最高氣溫與夜晚最低氣溫之間可相差20-30℃。在帕米爾高原則有日溫差40℃的記錄。從哈薩克最北端到土庫曼最南端,縱跨北緯57度到35度,表現為寒溫帶經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在盛夏七月,除山區外平均氣溫一般在26℃至32℃之間,而在隆冬一月,平均氣溫由北端的-20℃到南端的2℃過渡。
這一地區的地形、地貌和經濟發展等因素決定了它的人口分布及構成的突出特點是:第一,人口密度很小,平均每平方公里僅12人。其中哈薩克和土庫曼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6.1和7.2人,只有烏茲別克人口較密,達到51.4人;第二,人口分布極不均勻。山區每平方公里只有1-2人,在卡拉庫姆沙漠、克孜勒庫姆沙漠及哈薩克中部的荒漠幾乎是渺無人煙,而綠洲及大城市周圍密集了大量人口,如富庶的費爾干納盆地每平方公里高達300-400人。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所在的楚河盆地僅占共和國國土的1/12,卻集中了共和國35%的人口;第三,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高。中亞各國出生率普遍在30‰以上,自然增長率在25‰左右。這一情況與世界最不發達國家的情況相似,與其經濟發展程度是不適應的;第四,本世紀以來,特別是近二三十年,絕對人口增加迅速。以吉爾吉斯斯坦為例,在本世紀90年中人口增加了5.6倍,近三十年人口翻了一番,絕對人口增加了200多萬。烏茲別克也是如此,1959年為500萬人,1979年翻了一番,達1050萬,1989年接近2000萬,又差不多翻了一番;第五,本世紀以來城市化有長足發展。城市人口由原先的10%左右增長到40%左右,其中哈薩克一些地區城市化水平最高,如卡拉干達州、傑茲卡茲甘州、曼格斯套州城市居民已佔這些州總人口的80-90%。70年代以前城市人口的增長主要來自歐洲地區的移民,70年代以後主要是共和國內部人口流動的因素。然而,在中亞有些地區,如土庫曼、塔吉克,由於農村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大大超過城市人口自然增長率以及俄羅斯人遷出,近年城市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
「上海五國」誕生於1996年4月26日。其初衷旨在增強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五國邊境地區的軍事信任,共同謀求邊境和平。為此,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與上述四國即開始就邊境裁軍和加強邊境地區軍事互信舉行談判。在談判取得積極進展的基礎上,1996年4月26日,中、俄、哈、吉、塔五國元首首次在上海舉行會晤,簽署了《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1997年4月24日,五國元首在莫斯科舉行第二次會晤,簽署了《關於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的協定》。「上海五國」正在逐步發展成為一個開放性的地區多邊合作機制。1998年《阿拉木圖聯合聲明》指出:「五國間相互協作是開放的,不針對第三國。……各方從本地區實際出發,同意就安全問題積極進行雙邊和地區對話與磋商,並歡迎本地區對此感興趣的所有國家參與這一進程。」2000年7月,五國元首對烏茲別克共和國總統伊•阿•卡里莫夫參加杜尚別元首會晤表示歡迎,並在《杜尚別聲明》中表示:「各方支持烏茲別克共和國關於建立中亞無核區的倡議,認為中亞無核區條約應符合已實施的同類文件的原則和標准。」2001年6月,五國元首將再次聚會上海,烏茲別克也將參加會晤。這次會晤將確定「上海五國」在21世紀的發展方向,因此在「上海五國」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西亞:
亞洲西南部地理區。位於亞、非、歐三洲交界地帶,在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黑海和裏海(內陸湖泊)之間,聯系歐洲、亞洲、非洲,故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稱。包括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島、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小亞細亞半島。包括的國家有伊朗、伊拉克、喬治亞在亞洲的地區、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在亞洲的地區、土耳其在亞洲的地區、敘利亞、約旦、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在亞洲的地區、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葉門、阿曼等國。面積約718萬平方公里(包括埃及在西奈半島上的6萬平方公里,不包括土耳其在歐洲的2萬平方公里),約占亞洲總面積的16%。
高原為主的地形 西亞東部為伊朗高原,往西有亞美尼亞火山高原和小亞細亞半島的安納托利亞高原,都是被阿爾卑斯—喜馬拉雅運動時期形成的褶皺山脈環繞的內陸高原,其邊緣分布著許多高大山系。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是一個由前寒武紀古陸形成的台地高原。平原面積不大,主要有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外高加索的庫拉河谷地平原。在地質史上,西亞高原有多次火山活動,形成了大面積的熔岩台地。有眾多火山分布,受新構造運動影響,現代火山和地震活動也相當頻繁。外力地貌以乾旱風沙地貌為主,沙漠分布很廣。
乾燥的氣候 北回歸線從本區中部穿過,大部分地域處於副熱帶高壓和乾燥的東北信風控制之下,同時,本區西南臨乾旱的北非,加之高原邊緣有高大山系環繞,所以氣候乾燥,多屬熱帶和亞熱帶沙漠氣候。降水很少,蒸發強烈。年降水量多在250毫米以下,降水較多地區一般也不超過500毫米,僅山地和地中海沿岸地帶降水較豐富。地中海東岸為冬雨夏乾的地中海式氣候。阿拉伯半島等地降水稀少,是世界著名的乾燥氣候區。受降水和地形的制約,本區內陸流域及無流區面積廣大,地表徑流貧乏,河網稀疏。除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外,多為短小河流,大部分發源於高原邊緣山地,靠冰川融雪水補給,河流水量較小,季節變化顯著。
居民 有2.2億多人(1990年)。是戰後人口增長最迅速地區之一,50年代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長率為25.8‰,60年代27.5‰,70年代29.2‰,80年代超過30‰。遠遠超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但西亞仍是世界人口最稀疏地區之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平均為22人,人口分布極不平衡,地中海沿岸、兩河平原人口最為稠密。沙漠地區人煙稀少。西亞擁有大量外籍工人,集中在波斯灣的幾個石油輸出國,外籍勞工占總勞動力的80%左右,成為具有世界意義的勞務市場。人口城市化進展迅猛,從1950年的22%上升到50%以上。科威特(93%)等幾個產油國高達80~90%。百萬人口大城市由1個增加到13個,德黑蘭(600萬人)發展成為特大城市。城鄉差別極大,農村仍是過著落後的游牧生活。阿拉伯人約佔1/2以上,是世界阿拉伯人主要聚集區之一。集中分布在中、南部:阿拉伯半島、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地中海沿海各國。小亞細亞半島多為土耳其人,伊朗高原以波斯人為主,以色列主要是世界猶太人的聚居區(約佔83%)。塞普勒斯主要由希臘人和土耳其人組成,外高加索地區居住著亞塞拜然人、喬治亞人和亞美尼亞人等。
按其經濟特點可分為兩種經濟類型,即石油輸出國和非石油輸出國。石油輸出國包括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巴林、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曼等8國。石油是各國經濟命脈,石油業在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和出口值中的比重都居絕對優勢。且建築業、運輸業、加工業和商業都是以石油生產為其發展基礎。戰後經濟發展非常迅速,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單一經濟結構常受國際市場,特別是能源市場的影響,為此,各國正在調整經濟發展戰略,逐步向多樣化發展。勞動力資源不足,每年從國外進入大量外籍工人和技術員,成為世界重要勞務市場。國營企業為主,各種經濟成份並存。非石油輸出國經濟多以農牧業為主。采礦業、加工業均較薄弱,發揮地理位置優勢,在運輸、加工和提供勞務上頗得石油之利,並且收取高額的過境費用,獲相當收入。當然各國發展水平有很大差距。西亞農業開發歷史悠久,受氣候影響,灌溉農業地位重要。主要糧食作物小麥、大麥、豆類,次為粟、稻穀等。經濟作物棉花、煙草、甜菜等。畜產品和干鮮果品重要,是出口產品,如椰棗、榛子、阿月渾子、石榴、油橄欖、紫羔羊,安卡拉山羊等。耕地集中在沿海、河谷和綠洲地帶,山地、高原的草原牧場以畜牧業為主。農產品自給率低,成為世界農牧產品主要進口區之一。
自古以來,西亞就是東、西方交通的要道。「絲綢之路」由中國西安,沿河西走廊出新疆,經巴基斯坦、再由西亞到歐洲的。現在,西亞除西面有陸路和國際航空線連接三大洲外,溝通地中海和紅海的蘇伊士運河也連接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西北面的海峽則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唯一出海口。南面的波斯灣是世界石油運輸的主要航道,而霍爾木茲海峽、曼德海峽是海上石油運輸線上的「咽喉」。因此,西亞處在聯系三大洲,溝通兩洋五海的現代陸海空交通樞紐地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北非:
與撒哈拉以南非洲相對,北非即非洲大陸北部地區,習慣上為蘇丹熱帶草原以北廣大區域,包括下列國家和地區:阿爾及利亞、埃及、利比亞、蘇丹、突尼西亞、西撒哈拉、摩洛哥(包括休達Ceuta-摩洛哥北部海港城市;梅利利亞Melilla-摩洛哥東北部港口城市,1497年起被西班牙佔領)、加那利群島(西班牙屬)、亞速爾群島(葡萄牙屬)。
氣候:除地中海沿岸為地中海氣候外,基本為熱帶沙漠氣候。
地貌:高原地形,較平坦,沙漠廣布。
基本為阿拉伯語、阿拉伯民族和伊斯蘭教分布區。
主要為第一產業:石油和磷礦豐富。該地區占據重要的區域優勢,成為亞歐非交通的改經之路,通過地中海可以大范圍的同其他地區進行海上交流貿易。
西歐:
本區位於歐洲西半部,面積約500萬平方千米,占歐洲的一半左右。習慣上,本區又可以分為北歐、西歐、南歐三部分。本區位於亞歐大陸西部、大西洋東岸,大部分位於北緯35°~60°屬北溫帶。 狹義上指歐洲西部瀕臨大西洋的地區和附近島嶼,包括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摩納哥。通常也把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叫西歐。
海岸線曲折 由於大西洋海水深入陸地,許多內海、邊緣海和海灣,使大陸邊緣被分割成許多半島和島嶼,因此,海岸線特別曲折。主要的半島,北部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有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和巴爾干半島。主要的島嶼有不列顛群島和冰島。主要的內海,有北部的波羅的海,南面的地中海,東南面的黑海。它們都是大西洋的內海。其中,地中海位於歐、亞、非三洲之間,西經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通,南由蘇伊士運河與印度洋相連,在世界交通中占重要地位。北海位於不列顛群島以東,是重要的邊緣海。比斯開灣位於伊比利亞半島以北,是著名的海灣。平原、山地為主 本區地形以平原和山地為主。A.平原主要分布在波羅的海和北海沿岸,萊茵河以東部分叫波德平原,萊茵河以西叫西歐平原。平原的部分地區因有古代冰川冰磧物的堆積,地形波狀起伏,有低緩的波狀丘陵。 B.本區北部和南部山地分布較廣。北部有縱貫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部主要有橫貫東西的阿爾卑斯山脈,它的支脈延伸到三大半島。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湖泊眾多。半島西側有許多崖壁陡峭、幽深曲折的峽灣,這也是有冰川作用所形成的地形。 南部阿爾卑斯山是年輕的褶皺山,峰巒挺拔,山頂終年積雪。意法邊境上的勃朗峰海拔4 087米,是本區最高山峰。山脈兩側也散布著一些湖泊,它們是很久以前有阿爾卑斯山地冰川作用形成的。
氣候:①、溫帶海洋性氣候——冬季較溫和,夏季較涼爽,降水量季節分配均勻,空氣濕潤,雲量較大,陰雨天較多,日照較少——不利於農作物生長,但適於多汁牧草生長——發展畜牧業;②、地中海氣候——夏干冬雨(雨熱不同期)——亞熱帶水果產區,盛產柑橘、檸檬、無花果、葡萄、油橄欖。
居民:白色人種為主,人口稠密區沿著煤礦和工業地帶分布,略呈「十字型」,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匈牙利出現零增長或負增長。經濟: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資本主義經濟發達地區,對外貿易發達,畜牧業在農業中占重要地位,歐盟是國際上的一個重要的經濟實體。英國是世界工業化最早的國家,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絕對優勢,輕重工業並重。法國是工業和農業都有發達的國家,歐洲西部面積最大的國家。德國是現代化工業高度發達的國家,歐洲西部人口最多的國家,歐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貿易額居世界前列.世界航運最繁忙的河流——萊茵河:瑞士、法、德(魯爾區、法蘭克福)、荷——注入北海——中下游流經工農業發達和人口稠密區,航運便利。
撒哈拉以南地區:
即「黑非洲」。泛指撒哈拉沙漠中部以南的非洲。尼格羅人種的故鄉,至今居民中仍以黑種人占絕大部分。其歷史文化發展同沙漠以北的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不同。古代曾先後形成迦納、博爾努、貝南、馬里、加奧、阿克蘇姆等國。
自然資源豐富,包括鐵,錳,銅,煤炭鋁土石墨等。馬達加斯加島盛產石墨。大西洋沿岸生產石油。
該地有富饒大陸之稱。南非:黃金產量世界第一。幾內亞:鋁土產量世界第一。尚比亞:世界重要產銅國。剛果(金):金鋼石產量世界第一。奈及利亞:非洲石油產量最多國。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地表多山脈,是熱帶氣候的集中地區,擁有世界上最大盆地(剛果盆地),這里的最高峰是乞力馬扎羅山(5895米)
最大島嶼為馬達加斯加島。這里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可達千分之30。
西臨大西洋,東北為紅海和亞丁灣,東臨印度洋。
這里主要出口工業原料或半成品、初級產品,一般價格低廉。
這里有浩瀚的沙漠、茂密的雨林、無際的草原、繁多珍稀的動物,以及被譽為「地球的傷痕」——東非裂谷帶,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上奇特的赤道雪,維多利亞瀑布和維多利亞湖,非洲最深而狹長的湖——坦噶尼喀湖的秀麗景色。此外本區還有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及風土人情。非洲的音樂、歌舞、繪畫、雕刻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瑰寶。
3. 一帶一路所指路線途,途經哪裡
絲綢之路經濟帶三大走向:
一是從中國西北、東北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
二是從中國西北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
三是從中國西南經中南半島至印度洋。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大走向:
主體框架:
一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經馬六甲海峽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
二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向南太平洋延伸。
「六廊」——六大國際經濟合作走廊: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孟中印緬經濟走廊。
「六路」——公路、鐵路、航運、航空、管道、空間綜合信息網路,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主要內容。
「多國」——一批先期合作國家,爭取示範效應,體現合作成果。
「多港」——共建一批重要港口和節點城市,繁榮海上合作。
(3)西亞經濟走廊之中亞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共建「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
共建「一帶一路」致力於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的互聯互通,建立和加強沿線各國互聯互通夥伴關系,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復合型的互聯互通網路,實現沿線各國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
「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項目將推動沿線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發掘區域內市場的潛力,促進投資和消費,創造需求和就業,增進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讓各國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諧、安寧、富裕的生活。
4. 新亞歐大陸橋經過我國哪幾個地理區域,有助於我國發展哪一戰略
新亞歐大陸橋開發開放戰略構想
90年代以來,亞太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世界經濟重心東移亞太地區的趨勢更加明朗,亞太地區與歐洲的經貿交流不斷擴大。如何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實施新亞歐大陸橋沿橋地帶及東方橋頭堡開發開放戰略,是我國搶佔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制高點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
(一)新亞歐大陸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新亞歐大陸橋東起江蘇連雲港、山東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蘭鹿特丹、比利時安特衛普等歐洲口岸,是橫跨亞歐兩大洲,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實現海——陸一海統一運輸的國際大通道,新亞歐大陸橋的全線貫通,引起了國際社會和沿橋國家、地區的高度重視,許多國家和地區紛紛制定相應的措施和對策,以期利用這條國際經濟走廊,加速經濟發展。許多專家學者斷言,新亞歐大陸橋的誕生,預示著世界經濟在江河經濟、海岸經濟的基礎上,將逐步進入一個新的經濟時代一陸橋經濟時代。
與西伯利亞大陸橋相比,新亞歐大陸橋具有明顯的優勢:第一,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優越。整個陸橋避開了高寒地區,港口無封凍期,自然條件好,吞吐能力大,可以常年作業。第二,運輸距離短。新亞歐大陸橋比西伯利亞大陸橋縮短陸上運距2000~2500公里,到中亞、西亞各國,優勢更為突出。一般情況下,陸橋運輸比海上運輸運費節省20~25%,而時間縮短一個月左右。第三,輻射面廣。新亞歐大陸橋輻射亞歐大陸30多個國家和地區,總面積達5071萬平方公里,居住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75%左右。第四,對亞太地區吸引力大。除我國(大陸)外,日本、韓國、東南亞各國、一些大洋洲國家和我國的台灣,港澳地區,均可利用此線開展集裝箱運輸。如果從50年代初期由日本經美洲大陸向歐洲運輸集裝箱算起,大陸橋問世已近半個世紀。但這僅僅是個開端,從發展趨勢看,大陸橋運輸前景廣闊,開發潛力巨大。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包括火車、輪船等在內的交通工具的現代化、高速化、特別是時速超過500公里的磁懸浮列車的試運成功,對以鐵路運輸為主的大陸橋運輸,必將產生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還有集裝箱運輸的迅速普及,既為大陸橋運輸提供了穩定的箱源,促進著大陸運輸發展,又展示了大陸橋運輸的巨大潛力。
當今時代,世界經濟的顯著特徵是區域化、集團化、一體化,由此推動著國際貿易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國際貿易的蓬勃發展,迫切需要改革傳統的國際貿易運輸方式,大力開展便捷、高效、可靠的大陸橋運輸,以縮短運距,減少運費,加速貨物運轉。擁有世界人口40%的亞太地區,60年代中期以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對外貿易蓬勃發展,增長速度遠高於歐洲,貿易額比重不斷上升。到90年代初,該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已佔世界的50%,貿易總額佔世界的43%。1993年,日本、中國、台灣、韓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均進入世界20大貿易區的行列,世界貿易中心正從大西洋移往太平洋。亞太地區與歐洲的經貿合作也越來越頻繁,西歐已成為中國、日本的第三大貿易夥伴。新亞歐大陸橋區域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互補性:一方面,對於日本和西歐等發達國家來說,這一區域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豐富的巨大市場,是它們輸出資金、技術和管理的理想之地;對中國、中亞和東歐國家來說,通過沿橋開放,可以更好地吸收國際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經濟振興。另一方面,亞太地區經濟的迅速增長,越來越需要開拓歐洲「市場:而歐盟為謀求發展也需要到亞太地區尋求貿易夥伴,選擇投資對象,亞太與歐洲的雙向輻射越來越明顯。
由上可見,隨著陸橋運輸的發展,沿橋地區之間通過大陸橋進行的經濟交流將日益增多,陸橋輻射作用將逐漸增大,從而促進沿橋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市場繁榮,使交通優勢變為流通優勢。這必將有力地推動沿橋地帶物流、人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的廣泛交換,形成以陸僑運輸體系為基礎的產業鏈,促進沿橋城市經濟和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最終形成以大陸橋為主軸,以沿線大、中城市為支撐點,以眾多小城鎮為網結,東西結合,雙向開放,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具有強大內聚力和輻射力的經濟走廊,進而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匯融合的巨大經濟帶,重振絲綢之路的雄風。顯然,新亞歐大陸橋的發展,為沿橋國家和亞歐兩大洲經濟貿易交流提供了一條便捷的大通道、對於促進陸橋經濟走廊的形成,擴大亞太地區與歐洲的經貿合作,促進亞歐經濟的發展與繁榮,進而開創世界經濟的新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二)不失時機地實施新亞歐
大陸橋開發開放戰略
在實行沿海、沿江、沿邊開放的大格局下,我國能源、資源十分豐富的中原、西北大地成為一個對外開放相對滯後的巨大空間,致使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斷加劇。抓住新亞歐大陸橋貫通的歷史性機遇,不失時機地實施新亞歐大陸橋開發開放戰略,對於加快我國沿橋地帶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推動陸橋經濟帶的崛起,促進我國南方與北方、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的協調發展和全國生產力布局的合理化,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增強國際競爭能力,維護民族團結,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眾所周知,前蘇聯解體後,中亞各國的對外經濟貿易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目前,陸橋運輸已進入中亞地區,充分利用交通優勢和地緣優勢,開拓中亞各國市場,是進一步擴大我國的對外經貿合作。努力提高對外開放層次的需要,也是許多亞太國家、歐盟國家日益關注的熱點問題。
我國大陸沿海港口處在日本與亞洲「四小龍」等國家和地區的世界著名大港形成的半環帶包圍之中。在這一半環帶內,分布著神戶、大皈、東京、名古屋、北九州、釜山、高雄、基隆、香港、新加坡等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港。我國大陸沿海港口無論在地理位置上,還是在港口政策方面,均處於不利地位。新亞歐大陸橋的開通與發展,將從根本上優化我國沿海港口區位,為其開展國際貿易運輸創造了有利條件,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我國大陸沿海港口城市的國際地位。東部沿海經濟帶的發展實踐表明,對外開放是推進改革和培育市場經濟的催化劑。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由沿海、沿江、沿邊向沿橋地帶的延伸,必將促進這一地帶的改革進一步深化,開放進一步擴大,進而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步伐。因此,在繼續搞好「三沿」開發開放的同時,大力開發開放新亞歐大陸橋沿線地帶、京九鐵路路沿線地帶,有助於推動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持續、快速、協調發展。
(三)大力培育東方橋頭堡
近年來,發展新亞歐大陸橋為紐帶的經濟帶,正日益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這就需要制訂一系列配套政策,促進跨地區、跨行業企業集團的發展,大力培育東方橋頭堡和沿橋中心城市群,積極而穩妥地推進沿橋地區的發展。
改革開放17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形成了一些區域性的發展中心。廣州、深圳經濟的急劇增長,形成了經濟貿易中心,有力地帶動了華南地區經濟的迅速崛起;上海作為全國最大的經貿中心和港口城市,加之浦東的開發開放,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而新亞歐大陸橋東端尚未形成這樣的發展態勢,東方橋頭堡(連雲港、日照)發育滯後的問題相當突出,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陸橋經濟帶的發育進程。顯而易見,只有盡快建設好開放度高、功能齊全、經濟實力強大、對外聯系廣泛的東方橋頭堡,才能加快陸橋地帶的內陸型經濟向國際意義上的陸橋經濟轉換。因而,我們要從戰略高度重視沿海經貿中心的建設,力爭逐步轉弱為強,盡快形成與陸橋經濟帶開發開放相適應的東方橋頭堡。
橋頭堡是大陸橋運輸的起點或中轉地,它承擔著陸橋國際聯運和國內外貿易水陸中轉的任務,是聯結國內外兩個市場的國際化、多功能的大型海港城市。橋頭堡一般應具備四個條件:一是地理位置要優越;二是港口條件要好;三是經濟腹地要寬廣;四是城市發展的空間要充足,功能要多樣化。隨著大陸橋運輸的發展和輻射功能的增強,在大陸橋兩端必然會並入多個港口和交通樞紐。因此,大陸橋橋頭堡往往由一組相鄰的港口城市群組成,西伯利亞大陸橋東橋頭堡就是由納霍德卡、東方港等港口所組成;新亞歐大陸橋的西橋頭堡則由鹿特丹、安恃衛普、漢堡等港口城市組成。
人們之所以認為鹿特丹是亞歐大陸橋的西橋頭堡,主要是它具有以下特徵:一是地理位置優越。鹿特丹位於歐洲西海岸中部的萊茵河三角洲,處在世界上最繁忙的兩大運輸線——大西洋海上運輸線和萊茵河水系運輸線的交介面,素有「歐洲門戶」之稱;二是典型的組合大港。鹿特丹港區水深6.7~21米,碼頭長度達90公里,航道無閘,不凍不淤,外港碼頭可停泊巨型貨輪和超級油輪,年吞吐量3億噸左右;三是服務設施十分完善。從60年代起,鹿特丹一直保持著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但仍然不斷加強泊位建設,更新設備,強調為世界上每一個貨主提供特別服務;四是港城一體化。鹿特丹是一個典型的港城一體化的國際城市,城中有港、港中有市,不僅是重要的國際貿易中心,而且擁有一條包括煉油、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港口機械、食品等部門的臨海、沿河工業帶,具有現代港城的多種功能。鹿特丹的發展,拓寬了我們對橋頭堡的認識,對建設東方橋頭堡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隨著我國港口、鐵路建設的迅速發展,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的運輸通道與東方橋頭堡也在不斷壯大。80年代中期,山東省日照市的日照港、嵐山港和新(鄉)日(照)鐵路段投入運營,黃淮流域又增添了一條東西交通大動脈和新的出海口岸。特別是1994年11月,侯月鐵路全線貫通,形成了東起日照,西至古城西安,跨越京滬、京九、京廣、焦枝、同蒲五大南北干線,與隴海線相平行的又一條東西大動脈,新亞歐大陸橋東部呈現出雙通道、日照和連雲港雙橋頭堡的格局。1995年7月,國家正式確立山東省日照市為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並將根據連雲港、日照的港口條件、功能和發展方向,搞好整體規劃,聯合打通對外開放的通道,促進陸橋經濟帶的持續快速發展。近10年來,江蘇省和連雲港市高度重視橋頭堡的建設,提出打「橋牌」戰略,實施江蘇省經濟發展戰略的北移。山東省和日照市則提出充分發揮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的龍頭作用,加快山東沿橋地帶的開發開放步伐,實現山東經濟發展戰略的南移和全省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面對沿橋開發開放的歷史性機遇,我們必須進一步把連雲港市和日照市逐步建設成為我國沿海中部的國際性海陸運輸「樞紐」,廣大內陸腹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的「窗口」,形成帶動新亞歐大陸橋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才能真正擔負起時代賦予東方橋頭堡的歷史使命。
本文選自高振剛主編的《新亞歐大陸橋戰略研究》
5. 新亞歐大陸橋的TIPS
--- 1990年9月12日12點12分,這是一個受到國內外經濟界和海內外輿論界密切關注的時刻,當中蘇兩國鐵路交通部門的兩位副部長同時扳緊各自鐵路的最後一顆螺栓並高興地互贈扳手時,一座新的聯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亞歐大陸橋全線貫通了。
--- 這座大陸橋東起我國的連雲港、日照,西行出域穿越哈薩克等中亞地區,經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波蘭、德國等歐洲口岸,全程長達11000公里左右。因為它是繼西伯利亞大陸橋之後連接亞歐的第二座大陸橋,故稱「新亞歐大陸橋」。
--- 與前一條西伯利亞大陸橋相比,新亞歐大陸橋具有明顯的優勢:
--- 1.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優越整個陸橋避開了高寒地區,港口無封凍期,自然條件好,吞吐能力大,可以常年作業。
-- 2.運輸距離短新亞歐大陸橋比西伯利亞大陸橋縮短陸上運距2000-5000公里,到中亞、西亞各國,優勢更為突出。從遠東到西歐的貨物,經新亞歐大陸橋比繞過好望角的海上運輸線縮短運距15000公里,比經蘇伊士運河的海上運輸線縮短運距8000公里,比經巴拿馬運河的海上運輸線縮短運距11000公里,比經北美大陸橋縮短運距9100公里。
--- 3.輻射面廣新亞歐大陸橋輻射亞歐大陸30多個國家和地區,總面積達5071萬平方公里,居住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75%左右。
--- 4.對亞太地區吸引力大新亞歐大陸橋吸引范圍除我國(大陸)外,日本、韓國、東南亞各國、一些大洋洲國家和我國的台灣、港澳地區,均可利用此線開展集裝箱運輸。
--- 因此,新亞歐大陸橋這些固有的優勢,決定了它必將全線運營,發展壯大,成為溝通亞太地區與歐洲的主導運輸線。
--- 新亞歐大陸橋的暢通,有利於促進沿橋國家的經貿合作、亞歐經濟的發展與繁榮。對於亞歐兩大洲經濟走廊的形成,對於開創世界經濟的新格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新亞歐大陸橋的貫通,有利於促進沿橋區域經濟的平衡協調發展,對於推進沿橋地帶的開發開放、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提高各國綜合國力,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 新亞歐大陸橋的發展,有利於開拓中亞市場,對於擴大我國的對外經貿合作,有著不可忽視的重大作用。
--- 新亞歐大陸橋的開通與發展,有利於提高我國大陸沿海港口體系的國際地位。它將使我國港口從根本上解脫地理環帶制約,優化沿海港口區位,為它們開展國際貿易運輸創造有利條件。
--- 隨著亞太經濟的迅速崛起,世界貿易重心的東移,新亞歐大陸橋的戰略意義也越來越重要。大陸橋不僅僅是一條運輸通道,而且是區域經濟發展的軸線。沿橋經濟帶人民正在為盡快實施新亞歐大陸橋沿線開發開放戰略而共同奮斗,我們堅信,經過跨世紀的努力,新亞歐大陸橋必將成為國際經濟貿易的一條黃金走廊,再現古絲綢之路的輝煌! 連雲港是全國十大海港之一,億噸大港。連雲港已成為中國重要的綜合性國際貿易樞紐港,與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000多個港口有著密切的通航關系和貿易往來。連雲港市以港口為中心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路初步形成。民航開通了到中國重要城市北京、廣州、上海、桂林等地的航班。鐵路客運和貨運列車可直通北京、上海、鄭州、南京、武漢、西安等大中城市,並通過隴海線、京廣線、京九線、京滬線等連接中國各地。連雲港是中國十大交通樞紐之一,公路對外交通已全部實現高速化,國家重點建設的沿海、連霍、寧連、連臨四條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匯。
連雲港市位於江蘇東北部,是隴海鐵路起點,也是連霍高速起點 。境內有「中國水晶之都」——東海縣,華東第一溫泉——東海溫泉、水晶等。 2014年3月22日,青島市舉行建設新亞歐大陸橋橋頭堡、參與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研討會。青島市提出,要建設新亞歐大陸橋橋頭堡、打造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綜合樞紐城市的戰略構想。來自北京大學、交通運輸部、國家發改委等方面的專家,就青島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定位做了交流探討。
6. 南亞 中亞 西亞 主要地形區及其位置
南亞:
指亞洲南部地區,介於東南亞與西南亞之間。緯度在0°―40°N(北緯)之間,經度在60°E(東經)―100°E,陸地基本在10°N―30°N地區。大體在喜馬拉雅山脈和印度洋之間。南亞共有7個國家,其中尼泊爾、不丹為內陸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為臨海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為島國。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和克什米爾地區同中國相鄰。南亞地形分為三部分:北部是喜馬拉雅山地;中部是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高原東西兩側有東高止山脈和西高止山脈。南北和東西距離各約3,100公里,面積約437萬平方千米。人口10億以上,使用200餘種語言。北有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與亞洲大陸主體相阻隔,東、西和南三面為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所環繞,在地理上有一定的獨立性,故亦稱南亞次大陸(或簡稱次大陸)。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熱季(3-5月)、雨季(6-9月)和旱季(10月至次年2月)。在北部喜馬拉雅山地有高山氣候。印度河流域有部分熱帶沙漠氣候分布,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使夏季吹西南季風,冬季吹東北季風,這是形成熱帶季風氣候的主要原因之一。北部與亞洲內陸之間的喜馬拉雅山脈,平均海拔超出6,000米,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14座,尼伯爾、印度與中國三國間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氣候、土壤和植被的垂直變化顯著。中部為由印度河、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沖積而成的大平原,河網密布,灌溉渠眾多,農業發達。南部為德干高原和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高原與海岸平原之間為東高止山脈和西高止山脈。戈達瓦里、克里希納等河自西而東流,注入孟加拉灣。盛產水稻、小麥、甘蔗、黃麻、油菜籽、棉花、茶葉等。富煤、鐵、錳、雲母、金等礦藏。
喜馬拉雅山以南至印度洋的大陸部分被稱為「南亞次大陸」。由於喜馬拉雅山脈把南亞跟亞洲其它地區隔開,使南亞在地理上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而「南亞」則是由南亞次大陸的大部分和附近印度洋中的島嶼共同構成的。北部為狹長崎嶇的喜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略成弧形、廣闊的恆河—印度河低地,而南部則是西部略高、東部略低,起伏平緩的德干高原。
南亞地區界線明顯,年輕的褶皺山脈(如西北部的蘇來曼山脈,北部的喀喇昆侖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東部的巴達開山脈和阿拉干山脈等),圍繞在半島的北面,南臨大海。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恆河沖積而成。印度河源於我國西藏,流經南亞西部乾旱地區,注入阿拉伯海;恆河源於西北喜馬拉雅山區,流經印度、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河口有恆河三角洲。
地質構造和地形具有非常明顯的關系。南部的德干高原,佔有印度半島的大部分,是一個龐大的前寒武紀的古陸塊,它是構成次大陸的核心,是岡瓦那古陸的一部分。白堊紀末,在德干高原的西北部曾有大規模玄武岩溢出,覆蓋面積達40萬平方公里,構成世界上最大的熔岩台地。德干高原的地形是一個久經侵蝕的向東北緩傾的大古老地塊,西高止山構成高原的西部邊緣,高度約1,000~1,500米,其西斜面成斷層崖;東高止山構成高原的東部邊緣,高度約500~600米,為低丘狀,沿海有較寬的沿海平原;在德干高原內部多地壘和地溝的地形,是一個古老的、久經侵蝕的、傾動的和被許多河川所切割的準平原殘丘狀地塊。斯里蘭卡島在地質構造上與印度原為一體,後因保克海峽和馬拿爾灣的沉降,才與印度分離。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南側的一部分山地,這是喜馬拉雅運動的產物。喜馬拉雅山脈在構造上可分為三帶:北部帶,又名西藏帶或西藏喜馬拉雅帶,是由古生代初期至第三紀的岩層組成;中部帶,又名雪峰喜馬拉雅帶或喜馬拉雅帶,露出岩石主要為花崗岩和片麻岩,現代冰川和雪峰甚多;南部帶又名外帶或山麓喜馬拉雅帶,位於印度大平原與喜馬拉雅山脈之間,主要為低矮山麓,岩層以第三紀沉積岩為主,高度約1,000米。印度大平原是屬於新褶皺山的前淵地帶,其前身為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的一部分,東西長約3,000公里,南北寬約250~300公里,是世界著名的大平原之一。
中亞:
中亞五國系指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和塔吉克,東與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鄰,南與伊朗、阿富汗接壤,北與俄羅斯聯邦相接,西邊與俄羅斯聯邦、亞塞拜然隔裏海相望。五國總面積近400萬平方公里,1995年總人口約5400萬。
總體上呈現東南高、西北低。在塔吉克帕米爾地區和吉爾吉斯斯坦西部天山地區山勢陡峭,海拔在4000-5000米,其中海拔7495米的共產主義峰和7134米的列寧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山峰。在哈薩克西部裏海附近卡拉吉耶窪地發現有前蘇聯陸上低於海平面132米的最低點。在這東西之間廣闊地區,荒漠、綠洲在海拔200-400米之間,丘陵、草原在海拔300-500米之間,而東部山區在海拔1000米左右。中亞地區綿亘著溫帶最壯觀的山地,冰川超過4000條,總面積達11000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費德欽科冰川長71公里,它包括33條支流、面積達900平方公里,而山腳下卻是一片一望無際的乾旱炎熱的荒漠,荒漠的水平線在彌漫如煙的粉塵黃土中漸趨消失。崇山環抱的山谷盆地和撒在廣袤荒漠中的綠洲是中亞最富有生命力的地方,它滋養著這一方農人,而遼闊的北部草原和山坡草地馳騁著一個個馬背上的民族。
由於處於歐亞大陸腹地,尤其是東南緣高山阻隔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濕氣流,該地區氣候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其突出特徵是:第一,雨水稀少,極其乾燥。一般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鹹海附近和土庫曼的荒漠年降水量僅為75-100毫米,而山區年降水量為1000毫米,費爾干納山西南坡甚至可達2000毫米,但山地中也有的雨量少於沙漠地區,如帕米爾的年降水量僅60 毫米;第二,日光充足,蒸發量大。中亞每平方厘米地面由於陽光輻射每年可獲10-13 平方萬卡熱量,在土庫曼則幾乎達到16萬卡。科學測試,在中亞北緯40度地方夏季所獲陽光照射量並不遜於熱帶地區。空氣極其乾燥和高溫引起大量的蒸發,阿姆河三角洲水面的年蒸發量達1798毫米,即比這里的降水量大21倍;第三,溫度變化劇烈。許多地方白天最高氣溫與夜晚最低氣溫之間可相差20-30℃。在帕米爾高原則有日溫差40℃的記錄。從哈薩克最北端到土庫曼最南端,縱跨北緯57度到35度,表現為寒溫帶經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在盛夏七月,除山區外平均氣溫一般在26℃至32℃之間,而在隆冬一月,平均氣溫由北端的-20℃到南端的2℃過渡。
這一地區的地形、地貌和經濟發展等因素決定了它的人口分布及構成的突出特點是:第一,人口密度很小,平均每平方公里僅12人。其中哈薩克和土庫曼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6.1和7.2人,只有烏茲別克人口較密,達到51.4人;第二,人口分布極不均勻。山區每平方公里只有1-2人,在卡拉庫姆沙漠、克孜勒庫姆沙漠及哈薩克中部的荒漠幾乎是渺無人煙,而綠洲及大城市周圍密集了大量人口,如富庶的費爾干納盆地每平方公里高達300-400人。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所在的楚河盆地僅占共和國國土的1/12,卻集中了共和國35%的人口;第三,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高。中亞各國出生率普遍在30‰以上,自然增長率在25‰左右。這一情況與世界最不發達國家的情況相似,與其經濟發展程度是不適應的;第四,本世紀以來,特別是近二三十年,絕對人口增加迅速。以吉爾吉斯斯坦為例,在本世紀90年中人口增加了5.6倍,近三十年人口翻了一番,絕對人口增加了200多萬。烏茲別克也是如此,1959年為500萬人,1979年翻了一番,達1050萬,1989年接近2000萬,又差不多翻了一番;第五,本世紀以來城市化有長足發展。城市人口由原先的10%左右增長到40%左右,其中哈薩克一些地區城市化水平最高,如卡拉干達州、傑茲卡茲甘州、曼格斯套州城市居民已佔這些州總人口的80-90%。70年代以前城市人口的增長主要來自歐洲地區的移民,70年代以後主要是共和國內部人口流動的因素。然而,在中亞有些地區,如土庫曼、塔吉克,由於農村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大大超過城市人口自然增長率以及俄羅斯人遷出,近年城市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
「上海五國」誕生於1996年4月26日。其初衷旨在增強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五國邊境地區的軍事信任,共同謀求邊境和平。為此,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與上述四國即開始就邊境裁軍和加強邊境地區軍事互信舉行談判。在談判取得積極進展的基礎上,1996年4月26日,中、俄、哈、吉、塔五國元首首次在上海舉行會晤,簽署了《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1997年4月24日,五國元首在莫斯科舉行第二次會晤,簽署了《關於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的協定》。「上海五國」正在逐步發展成為一個開放性的地區多邊合作機制。1998年《阿拉木圖聯合聲明》指出:「五國間相互協作是開放的,不針對第三國。……各方從本地區實際出發,同意就安全問題積極進行雙邊和地區對話與磋商,並歡迎本地區對此感興趣的所有國家參與這一進程。」2000年7月,五國元首對烏茲別克共和國總統伊?阿?卡里莫夫參加杜尚別元首會晤表示歡迎,並在《杜尚別聲明》中表示:「各方支持烏茲別克共和國關於建立中亞無核區的倡議,認為中亞無核區條約應符合已實施的同類文件的原則和標准。」2001年6月,五國元首將再次聚會上海,烏茲別克也將參加會晤。這次會晤將確定「上海五國」在21世紀的發展方向,因此在「上海五國」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西亞:
亞洲西南部地理區。位於亞、非、歐三洲交界地帶,在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黑海和裏海(內陸湖泊)之間,聯系歐洲、亞洲、非洲,故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稱。包括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島、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小亞細亞半島。包括的國家有伊朗、伊拉克、喬治亞在亞洲的地區、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在亞洲的地區、土耳其在亞洲的地區、敘利亞、約旦、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在亞洲的地區、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葉門、阿曼等國。面積約718萬平方公里(包括埃及在西奈半島上的6萬平方公里,不包括土耳其在歐洲的2萬平方公里),約占亞洲總面積的16%。
高原為主的地形 西亞東部為伊朗高原,往西有亞美尼亞火山高原和小亞細亞半島的安納托利亞高原,都是被阿爾卑斯—喜馬拉雅運動時期形成的褶皺山脈環繞的內陸高原,其邊緣分布著許多高大山系。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是一個由前寒武紀古陸形成的台地高原。平原面積不大,主要有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外高加索的庫拉河谷地平原。在地質史上,西亞高原有多次火山活動,形成了大面積的熔岩台地。有眾多火山分布,受新構造運動影響,現代火山和地震活動也相當頻繁。外力地貌以乾旱風沙地貌為主,沙漠分布很廣。
乾燥的氣候 北回歸線從本區中部穿過,大部分地域處於副熱帶高壓和乾燥的東北信風控制之下,同時,本區西南臨乾旱的北非,加之高原邊緣有高大山系環繞,所以氣候乾燥,多屬熱帶和亞熱帶沙漠氣候。降水很少,蒸發強烈。年降水量多在250毫米以下,降水較多地區一般也不超過500毫米,僅山地和地中海沿岸地帶降水較豐富。地中海東岸為冬雨夏乾的地中海式氣候。阿拉伯半島等地降水稀少,是世界著名的乾燥氣候區。受降水和地形的制約,本區內陸流域及無流區面積廣大,地表徑流貧乏,河網稀疏。除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外,多為短小河流,大部分發源於高原邊緣山地,靠冰川融雪水補給,河流水量較小,季節變化顯著。
居民 有2.2億多人(1990年)。是戰後人口增長最迅速地區之一,50年代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長率為25.8‰,60年代27.5‰,70年代29.2‰,80年代超過30‰。遠遠超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但西亞仍是世界人口最稀疏地區之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平均為22人,人口分布極不平衡,地中海沿岸、兩河平原人口最為稠密。沙漠地區人煙稀少。西亞擁有大量外籍工人,集中在波斯灣的幾個石油輸出國,外籍勞工占總勞動力的80%左右,成為具有世界意義的勞務市場。人口城市化進展迅猛,從1950年的22%上升到50%以上。科威特(93%)等幾個產油國高達80~90%。百萬人口大城市由1個增加到13個,德黑蘭(600萬人)發展成為特大城市。城鄉差別極大,農村仍是過著落後的游牧生活。阿拉伯人約佔1/2以上,是世界阿拉伯人主要聚集區之一。集中分布在中、南部:阿拉伯半島、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地中海沿海各國。小亞細亞半島多為土耳其人,伊朗高原以波斯人為主,以色列主要是世界猶太人的聚居區(約佔83%)。塞普勒斯主要由希臘人和土耳其人組成,外高加索地區居住著亞塞拜然人、喬治亞人和亞美尼亞人等。
按其經濟特點可分為兩種經濟類型,即石油輸出國和非石油輸出國。石油輸出國包括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巴林、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曼等8國。石油是各國經濟命脈,石油業在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和出口值中的比重都居絕對優勢。且建築業、運輸業、加工業和商業都是以石油生產為其發展基礎。戰後經濟發展非常迅速,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單一經濟結構常受國際市場,特別是能源市場的影響,為此,各國正在調整經濟發展戰略,逐步向多樣化發展。勞動力資源不足,每年從國外進入大量外籍工人和技術員,成為世界重要勞務市場。國營企業為主,各種經濟成份並存。非石油輸出國經濟多以農牧業為主。采礦業、加工業均較薄弱,發揮地理位置優勢,在運輸、加工和提供勞務上頗得石油之利,並且收取高額的過境費用,獲相當收入。當然各國發展水平有很大差距。西亞農業開發歷史悠久,受氣候影響,灌溉農業地位重要。主要糧食作物小麥、大麥、豆類,次為粟、稻穀等。經濟作物棉花、煙草、甜菜等。畜產品和干鮮果品重要,是出口產品,如椰棗、榛子、阿月渾子、石榴、油橄欖、紫羔羊,安卡拉山羊等。耕地集中在沿海、河谷和綠洲地帶,山地、高原的草原牧場以畜牧業為主。農產品自給率低,成為世界農牧產品主要進口區之一。
自古以來,西亞就是東、西方交通的要道。「絲綢之路」由中國西安,沿河西走廊出新疆,經巴基斯坦、再由西亞到歐洲的。現在,西亞除西面有陸路和國際航空線連接三大洲外,溝通地中海和紅海的蘇伊士運河也連接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西北面的海峽則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唯一出海口。南面的波斯灣是世界石油運輸的主要航道,而霍爾木茲海峽、曼德海峽是海上石油運輸線上的「咽喉」。因此,西亞處在聯系三大洲,溝通兩洋五海的現代陸海空交通樞紐地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7.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亞歐大陸東方有個日本西方有個英國
日本屬於島國,它不在亞歐大陸上,它在亞歐板塊上
至於為什麼會有日本和英國。哪個地方有回人類生答活就會有文化,一個地方有同樣的文化,被統一成了一個國家。每個國家不都這么來的嗎?至於英國這個國家在西方,日本這個國家在東方,這完全是地理位置不同而已
8. 亞歐大陸的地理分區
新亞歐大陸橋開發開放戰略構想
90年代以來,亞太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世界經濟重心東移亞太地區的趨勢更加明朗,亞太地區與歐洲的經貿交流不斷擴大。如何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實施新亞歐大陸橋沿橋地帶及東方橋頭堡開發開放戰略,是我國搶佔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制高點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
(一)新亞歐大陸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新亞歐大陸橋東起江蘇連雲港、山東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蘭鹿特丹、比利時安特衛普等歐洲口岸,是橫跨亞歐兩大洲,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實現海——陸一海統一運輸的國際大通道,新亞歐大陸橋的全線貫通,引起了國際社會和沿橋國家、地區的高度重視,許多國家和地區紛紛制定相應的措施和對策,以期利用這條國際經濟走廊,加速經濟發展。許多專家學者斷言,新亞歐大陸橋的誕生,預示著世界經濟在江河經濟、海岸經濟的基礎上,將逐步進入一個新的經濟時代一陸橋經濟時代。
與西伯利亞大陸橋相比,新亞歐大陸橋具有明顯的優勢:第一,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優越。整個陸橋避開了高寒地區,港口無封凍期,自然條件好,吞吐能力大,可以常年作業。第二,運輸距離短。新亞歐大陸橋比西伯利亞大陸橋縮短陸上運距2000~2500公里,到中亞、西亞各國,優勢更為突出。一般情況下,陸橋運輸比海上運輸運費節省20~25%,而時間縮短一個月左右。第三,輻射面廣。新亞歐大陸橋輻射亞歐大陸30多個國家和地區,總面積達5071萬平方公里,居住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75%左右。第四,對亞太地區吸引力大。除我國(大陸)外,日本、韓國、東南亞各國、一些大洋洲國家和我國的台灣,港澳地區,均可利用此線開展集裝箱運輸。如果從50年代初期由日本經美洲大陸向歐洲運輸集裝箱算起,大陸橋問世已近半個世紀。但這僅僅是個開端,從發展趨勢看,大陸橋運輸前景廣闊,開發潛力巨大。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包括火車、輪船等在內的交通工具的現代化、高速化、特別是時速超過500公里的磁懸浮列車的試運成功,對以鐵路運輸為主的大陸橋運輸,必將產生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還有集裝箱運輸的迅速普及,既為大陸橋運輸提供了穩定的箱源,促進著大陸運輸發展,又展示了大陸橋運輸的巨大潛力。
當今時代,世界經濟的顯著特徵是區域化、集團化、一體化,由此推動著國際貿易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國際貿易的蓬勃發展,迫切需要改革傳統的國際貿易運輸方式,大力開展便捷、高效、可靠的大陸橋運輸,以縮短運距,減少運費,加速貨物運轉。擁有世界人口40%的亞太地區,60年代中期以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對外貿易蓬勃發展,增長速度遠高於歐洲,貿易額比重不斷上升。到90年代初,該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已佔世界的50%,貿易總額佔世界的43%。1993年,日本、中國、台灣、韓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均進入世界20大貿易區的行列,世界貿易中心正從大西洋移往太平洋。亞太地區與歐洲的經貿合作也越來越頻繁,西歐已成為中國、日本的第三大貿易夥伴。新亞歐大陸橋區域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互補性:一方面,對於日本和西歐等發達國家來說,這一區域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豐富的巨大市場,是它們輸出資金、技術和管理的理想之地;對中國、中亞和東歐國家來說,通過沿橋開放,可以更好地吸收國際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經濟振興。另一方面,亞太地區經濟的迅速增長,越來越需要開拓歐洲「市場:而歐盟為謀求發展也需要到亞太地區尋求貿易夥伴,選擇投資對象,亞太與歐洲的雙向輻射越來越明顯。
由上可見,隨著陸橋運輸的發展,沿橋地區之間通過大陸橋進行的經濟交流將日益增多,陸橋輻射作用將逐漸增大,從而促進沿橋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市場繁榮,使交通優勢變為流通優勢。這必將有力地推動沿橋地帶物流、人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的廣泛交換,形成以陸僑運輸體系為基礎的產業鏈,促進沿橋城市經濟和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最終形成以大陸橋為主軸,以沿線大、中城市為支撐點,以眾多小城鎮為網結,東西結合,雙向開放,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具有強大內聚力和輻射力的經濟走廊,進而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匯融合的巨大經濟帶,重振絲綢之路的雄風。顯然,新亞歐大陸橋的發展,為沿橋國家和亞歐兩大洲經濟貿易交流提供了一條便捷的大通道、對於促進陸橋經濟走廊的形成,擴大亞太地區與歐洲的經貿合作,促進亞歐經濟的發展與繁榮,進而開創世界經濟的新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二)不失時機地實施新亞歐
大陸橋開發開放戰略
在實行沿海、沿江、沿邊開放的大格局下,我國能源、資源十分豐富的中原、西北大地成為一個對外開放相對滯後的巨大空間,致使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斷加劇。抓住新亞歐大陸橋貫通的歷史性機遇,不失時機地實施新亞歐大陸橋開發開放戰略,對於加快我國沿橋地帶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推動陸橋經濟帶的崛起,促進我國南方與北方、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的協調發展和全國生產力布局的合理化,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增強國際競爭能力,維護民族團結,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眾所周知,前蘇聯解體後,中亞各國的對外經濟貿易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目前,陸橋運輸已進入中亞地區,充分利用交通優勢和地緣優勢,開拓中亞各國市場,是進一步擴大我國的對外經貿合作。努力提高對外開放層次的需要,也是許多亞太國家、歐盟國家日益關注的熱點問題。
我國大陸沿海港口處在日本與亞洲「四小龍」等國家和地區的世界著名大港形成的半環帶包圍之中。在這一半環帶內,分布著神戶、大皈、東京、名古屋、北九州、釜山、高雄、基隆、香港、新加坡等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港。我國大陸沿海港口無論在地理位置上,還是在港口政策方面,均處於不利地位。新亞歐大陸橋的開通與發展,將從根本上優化我國沿海港口區位,為其開展國際貿易運輸創造了有利條件,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我國大陸沿海港口城市的國際地位。東部沿海經濟帶的發展實踐表明,對外開放是推進改革和培育市場經濟的催化劑。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由沿海、沿江、沿邊向沿橋地帶的延伸,必將促進這一地帶的改革進一步深化,開放進一步擴大,進而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步伐。因此,在繼續搞好「三沿」開發開放的同時,大力開發開放新亞歐大陸橋沿線地帶、京九鐵路路沿線地帶,有助於推動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持續、快速、協調發展。
(三)大力培育東方橋頭堡
近年來,發展新亞歐大陸橋為紐帶的經濟帶,正日益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這就需要制訂一系列配套政策,促進跨地區、跨行業企業集團的發展,大力培育東方橋頭堡和沿橋中心城市群,積極而穩妥地推進沿橋地區的發展。
改革開放17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形成了一些區域性的發展中心。廣州、深圳經濟的急劇增長,形成了經濟貿易中心,有力地帶動了華南地區經濟的迅速崛起;上海作為全國最大的經貿中心和港口城市,加之浦東的開發開放,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而新亞歐大陸橋東端尚未形成這樣的發展態勢,東方橋頭堡(連雲港、日照)發育滯後的問題相當突出,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陸橋經濟帶的發育進程。顯而易見,只有盡快建設好開放度高、功能齊全、經濟實力強大、對外聯系廣泛的東方橋頭堡,才能加快陸橋地帶的內陸型經濟向國際意義上的陸橋經濟轉換。因而,我們要從戰略高度重視沿海經貿中心的建設,力爭逐步轉弱為強,盡快形成與陸橋經濟帶開發開放相適應的東方橋頭堡。
橋頭堡是大陸橋運輸的起點或中轉地,它承擔著陸橋國際聯運和國內外貿易水陸中轉的任務,是聯結國內外兩個市場的國際化、多功能的大型海港城市。橋頭堡一般應具備四個條件:一是地理位置要優越;二是港口條件要好;三是經濟腹地要寬廣;四是城市發展的空間要充足,功能要多樣化。隨著大陸橋運輸的發展和輻射功能的增強,在大陸橋兩端必然會並入多個港口和交通樞紐。因此,大陸橋橋頭堡往往由一組相鄰的港口城市群組成,西伯利亞大陸橋東橋頭堡就是由納霍德卡、東方港等港口所組成;新亞歐大陸橋的西橋頭堡則由鹿特丹、安恃衛普、漢堡等港口城市組成。
人們之所以認為鹿特丹是亞歐大陸橋的西橋頭堡,主要是它具有以下特徵:一是地理位置優越。鹿特丹位於歐洲西海岸中部的萊茵河三角洲,處在世界上最繁忙的兩大運輸線——大西洋海上運輸線和萊茵河水系運輸線的交介面,素有「歐洲門戶」之稱;二是典型的組合大港。鹿特丹港區水深6.7~21米,碼頭長度達90公里,航道無閘,不凍不淤,外港碼頭可停泊巨型貨輪和超級油輪,年吞吐量3億噸左右;三是服務設施十分完善。從60年代起,鹿特丹一直保持著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但仍然不斷加強泊位建設,更新設備,強調為世界上每一個貨主提供特別服務;四是港城一體化。鹿特丹是一個典型的港城一體化的國際城市,城中有港、港中有市,不僅是重要的國際貿易中心,而且擁有一條包括煉油、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港口機械、食品等部門的臨海、沿河工業帶,具有現代港城的多種功能。鹿特丹的發展,拓寬了我們對橋頭堡的認識,對建設東方橋頭堡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隨著我國港口、鐵路建設的迅速發展,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的運輸通道與東方橋頭堡也在不斷壯大。80年代中期,山東省日照市的日照港、嵐山港和新(鄉)日(照)鐵路段投入運營,黃淮流域又增添了一條東西交通大動脈和新的出海口岸。特別是1994年11月,侯月鐵路全線貫通,形成了東起日照,西至古城西安,跨越京滬、京九、京廣、焦枝、同蒲五大南北干線,與隴海線相平行的又一條東西大動脈,新亞歐大陸橋東部呈現出雙通道、日照和連雲港雙橋頭堡的格局。1995年7月,國家正式確立山東省日照市為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並將根據連雲港、日照的港口條件、功能和發展方向,搞好整體規劃,聯合打通對外開放的通道,促進陸橋經濟帶的持續快速發展。近10年來,江蘇省和連雲港市高度重視橋頭堡的建設,提出打「橋牌」戰略,實施江蘇省經濟發展戰略的北移。山東省和日照市則提出充分發揮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的龍頭作用,加快山東沿橋地帶的開發開放步伐,實現山東經濟發展戰略的南移和全省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面對沿橋開發開放的歷史性機遇,我們必須進一步把連雲港市和日照市逐步建設成為我國沿海中部的國際性海陸運輸「樞紐」,廣大內陸腹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的「窗口」,形成帶動新亞歐大陸橋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才能真正擔負起時代賦予東方橋頭堡的歷史使命。
本文選自高振剛主編的《新亞歐大陸橋戰略研究》
這樣可以么?
9. 中亞在西亞的那個方向,西亞向東還是向西,還是向南是中亞
中亞在西亞的東北方,西亞向東是中亞。
中亞,中亞細亞的簡稱,指亞洲中部內陸地區,該概念最早由德國人亞歷山大·馮·洪堡於1843年提出,其所包含的范圍存在多種界定,狹義上一般限於「中亞五國」(不含哈薩克的歐洲部分)。從地緣位置看,中亞地處亞歐大陸的結合部,位於俄羅斯、中國、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大國或地區性大國中間的地理位置,是貫通亞歐大陸的交通樞紐,歷來是東進西出和南下北上的必經之地,古代的絲綢之路途經此地。冷戰結束後,中亞作為重要的戰略緩沖地帶,其地緣政治意義更加凸顯出來。
西亞包括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島、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小亞細亞半島、黎凡特。面積約723.76萬平方公里(不含西奈半島,含土耳其在歐洲的國土),約占亞洲總面積的16%。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經緯度定位為12°35′N~43°34′N,26°16′E~74°56′E。兩區地形以高原為主,北回歸線過中部; 副熱帶高氣壓帶和東北信風帶交替控制,炎熱乾燥沙漠布; 農業主要靠灌溉,山地綠洲可放牧; 冬季降水地中海,西亞北非均分布。
地理環境
西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古代著名的陸上貿易通道「絲綢之路」,就是從中國西安出發,沿河西走廊出新疆,經過中亞、西亞,到達歐洲。西亞除有鐵路、公路以及國際航空線聯結亞洲其他地區、歐洲和非洲之外,還控制著海上交通要道。
10. 北亞,西亞,中亞,東亞,南亞,東南亞,的主要城市
1、世界地理概況
(1)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世界海陸分布。海底地形。陸地地形。
(2)世界的居民和國家
世界的人種、民族、語言和宗教。世界主要人種、語言、宗教的分布。
世界的國家和地區。
2、世界地理分區
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歐洲西部,歐洲東部和北亞,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極洲。
各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以主要城市;主要區域特徵。
3、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徵
日本,印度,埃及,德國,俄羅斯,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第四部分 中國地理
1、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
地理位置。國土構成。行政區劃。
2、中國的民族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國民族分布特點及主要少數民族的地區分布。
3、中國的地形
地形的總體特徵。各類地形的特徵和分布。
地形對我國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中國地震帶和火山的分布。
4、中國的氣候
冬、夏季氣溫分布特點及其成因。溫度帶。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其對生產、季風活動對降水的影響。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干濕地區。
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主要災害性天氣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5、中國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區和內流區。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徵。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長江的源流概況;水系及水文特徵;經濟意義;開發利用和治理。
黃河的源流概況;水系及水文特徵;經濟意義,開發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組成和水文特徵。紅水河水能資源的開發利用。
京杭運河概況。目前通航河段。
6、海洋
鄰近海域。海洋資源。主要漁場和海洋水產。主要鹽場。
7、中國的交通運輸業、商業和旅遊業
(1)交通運輸業
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
主要鐵路干線和鐵路樞紐。
主要內河航道和重要河港。
海洋運輸和主要海港。
公路、航空、郵電的發展。
交通運輸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前景。
(2)商業
主要的商業中心。主要進出口商品,主要貿易國家和地區。
(3)旅遊業
發展旅遊業的意義。我國主要的旅遊地。
8、北方地區
地理位置和范圍。
氣候、地形特徵及其與農業生產、災害防治的關系。
重工業基地和能源工業基地。
主要城市。
9、南方地區
地理位置和范圍。
氣候、地形特徵及其與農業生產、災害防治的關系。
輕紡工業和有色金屬工業。
主要城市。
10、西北地區
地理位置和范圍。
氣候、地形特徵。農、牧業生產特點。保護草原,治理沙漠。
主要礦產地。
主要城市。
11、青藏地區
地理位置和范圍。
高寒氣候。農牧業生產特點。
能源和礦產資源。
主要城市。
12、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
地理位置和范圍。
經濟發展的特點。
台灣省的地形、自然資源和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