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縣交通地理位置圖
A. 怎麼樣才能快速的了解一個城市的交通道路和地理位置
先買一張這個城市的地圖,如果有條件可以買個GPS導航更好。
B. 谷歌地圖為什麼會這麼詳細他怎麼會有別國的詳細地理位置的名稱和交通路線圖他是自己測繪的嗎
谷歌地圖並不是專來門針對中國的自、
其開始最先覆蓋的是美國,加拿大還有英國,而後逐漸覆蓋全球
主要覆蓋方式是與能夠提供本地地圖的公司合作
他的地圖來源也是是其覆蓋地本土的一個或者多個公司/機構提供的
現在谷歌地圖不僅僅有地球的航拍照片,還有火星月球及星座的照片
(個人從其他多個網站了解到的)
C. 地形圖,政區圖,交通地圖各有什麼區別有的
首先,地形圖是普通地圖。剩下的兩種是都是專題地圖。
地形圖指的是內地表起伏形態和地容理位置、形狀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圖。具體來講,將地面上的地物和地貌按水平投影的方法(沿鉛垂線方向投影到水平面上),並按一定的比例尺縮繪到圖紙上,這種圖稱為地形圖。
有明確行政區域劃分的地圖就是政區圖。主要是為進行行政,軍事,旅遊,管理等生產生活提供方便的。像一些企事業單位一般都會用政區圖。
交通地圖主要突出交通要道,比如鐵路、公路、飛機航線。
這三種地圖表現的地理要素不同,運用的地圖繪制方法也不同。主要的用途也不同。一般人用不著地形圖,生活中用到交通圖和政區圖最多。
打開網路地圖或者高德地圖,首先出現的平面圖就可以稱作交通圖。
在谷歌地圖上可以查看地形圖。
衛星地圖不是地形圖,它只是衛星上的掃描儀掃出來的圖像。
D. 張掖市大野口地區區域概況(包括:地理位置、經緯度、東西南北四至、地形地勢、海拔交通情況等等)
地理位置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青藏、蒙新、黃土三大高原交匯地帶的祁連山北麓,地理位置在東經97º25′~103º46′,北緯36º43′~39º36′,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為2 653 023hm²,其中核心區面積為802 261.6hm²,緩沖區面積為470 625.2hm²,實驗區面積1 380
生態資源
保護區生態地域復雜,植被類型多樣,具有中緯度山地植被的特徵。植物區系屬青藏高原植物區,植物主要以陰生、濕生、寒生、寒旱生、中生、旱生植物為主。區內分布有國家級保護動物一級14種、國家二級39種。甘肅省保護動物6種;分布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4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蘭科植物有12屬16種;有國家一級保護昆蟲2種、二級保護昆蟲12種。共有野生動物28目63科286種,其中,魚綱1目2科4種,爬行綱2目3科5種,兩棲綱1目2科2種,鳥綱17目39科206種,哺乳綱7目17科69種。
其他參見網路文庫,大野口西水林區植物區系初步調查http://www.docin.com/p-337546195.html
E. 地理交通位置咋么答
答題思路復:先描述圖,制描述一下地理位置,關注一下地形是否平坦(一般地形平坦交通情況均不會很差);臨近哪裡(公路、鐵路、河流、海洋、機場),距離港口、碼頭、機場等交通樞紐遠近;交通方式是否單一(是可以選擇多種交通方式,還是只有一種交通方式)。最後最好能評價一下,交通是否便利(有的題會設采分點)。關鍵在圖,地理題的答案都在圖里,重點關注圖上的特殊標志,比如機場、車站、港口、公路線、鐵路線等。一般圖上有的,就是出題者希望得到的答案。
F. 描述一個地方的交通地理位置的要點
交通位置,一般從以下方面回答:
位於重要的交通要道,比如馬六甲海峽。
位於某些重要經濟地區的必經之路,比如土耳其海峽。
等等
G. 我不知道怎麼畫一個地理位置分析圖,求幫助!
下載個谷歌地球,就OK啦,上面都很清楚的,交通路況,風景,水域都很清晰的,甚至連你家的房子都可以找到。。。GOOD LUCK!!!
H. 跪求甘肅省張掖市高台縣駱駝城鄉區域地形圖~~~~~~
駱駝城鄉位於高台縣城西南20公里處,因境內有駱駝城古遺址而得名,總面積276.4平方公里,海拔1362—1596米,土層厚2—6米,無霜期149天,年平均降雨量79毫米,年均氣溫7.6℃,日照3188小時,轄區內耕地面積8萬余畝,土質為壤質灰棕漠土,非常適合各種作物的生長。
「駱駝城」是1600年前沮渠蒙遜建立北涼國的發祥地,唐置建康郡,是古時西通西域、進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是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要地。伴隨著歷史變遷,幾經戰亂傾覆和水源枯竭而荒廢,至明初,已化為「龍荒沙漠之區」,遍野荒草,成為駱駝客放牧的天然牧場,久而久之,便稱其為駱駝城。
千年沉睡,一朝驚醒。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正遠公社幹部群眾在時任公社黨委書記丁洪猷及班子成員的帶領下,建「地窩」、戰黃沙、平田地,拉開了開發駱駝城灘的序幕。隨著第一口鍋錐井試打成功,正遠公社70多戶農戶移居駱駝城,成為駱駝城開發區最早的主人。此後,陸續遷移農戶進行開發,規模日益擴大,先後建成正遠、宣化、巷道農場。1983年,縣上組織新壩、紅崖子部分農戶遷移原部隊農場,劃並正遠、宣化、巷道農場,形成8個自然村,時任縣委書記夏培生為其命名,即:鹼泉子村、梧桐村、新聯村、紅新村、團結村、建康村、永勝村、前進村。
1984年7月駱駝城鄉正式成立,鄉政府機關辦公地址設在梧桐村。建鄉初期,全鄉共672戶3168人,耕地11147畝。農業生產以畜力作業為主,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胡麻、黃豆等作物。1984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149.14萬元,人均純收入225元。
1993年,鄉政府機關遷至現址(永勝村)。同年,接管紅豆草基地(果樹村)、噴灌站(新民村)。自此,全鄉幹部群眾在歷屆黨委政府的帶領下展開了艱苦創業、建設家園的大會戰:建成變電站1座,供電所2處,架設農電線路310公里;1997年,全鄉群眾籌資籌勞建成了7.5公里的團結路;1998年—2000年,先後完成了西總乾渠建設和7條52公里的支渠建設,並配套斗渠120公里,襯砌「U」型渠170公里,全鄉農業生產進入渠灌、井灌「雙保險」的良性發展階段;繼而,順利完成了農電網改造工程,開通了電視微波傳輸和程式控制電話;配合完成了正梧路建設,鋪墊鄉村社砂石路47公里;完成了3萬畝中低產田改造。期間,2000年接管新建、駱駝城、西灘三個村,至此全鄉共有13個行政村,2761戶,10947人,農戶來自5省8區26縣市,由漢、回、土、藏、裕固五種民族構成,實際耕地面積5.8萬畝。到2004年建鄉20周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6132.8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300元。
I. 怎樣分析交通地理位置(地理問題)
個人經驗:
從水陸空三個角度分析。分別分析:近河湖、臨江海,江海聯運,回水陸交通答便利。近鐵路公路,陸路交通便利。有或近航空港,空運便捷。綜合分析:是...樞紐、起訖點、聯運...
也可再從地形、社會經濟發達程度分析
地理題要具體分析,根據具體的區域和材料作答。
J. 內蒙古沙棗泉鈾礦床
姬海軍
(核工業二〇三研究所,陝西咸陽712000)
[摘要]沙棗泉礦床最早是1984年核工業七〇三航測隊進行1∶5 萬航測時發現的放射性異常。通過1986~1987年和2006年以來的兩度勘查工作,基本查明了礦床地質特徵、礦體特徵、礦石類型及特徵。通過對沙棗泉礦床勘查成果的介紹,分析了沙棗泉礦床的開發利用前景。
[關鍵詞]沙棗泉礦床;礦床地質;礦體特徵;礦石特徵
沙棗泉礦床位於巴丹吉林盆地西南緣沙棗泉地區,地理位置處於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努爾蓋蘇木境內,距阿拉善右旗148km,距甘肅金塔縣鼎新鎮120km。從高台縣和臨澤縣均有簡易公路可達礦區,交通尚屬方便(圖1)。礦床地處內蒙古高原西部,海拔1300~1400m。礦區地形平坦,相對高差小。屬大陸性乾旱氣候區,降雨量小,蒸發量大,地表無常年流水,僅有少數井、泉可供人畜飲用。人口稀少,區內經濟不發達,只有少數畜牧業。
圖1 阿拉善右旗沙棗泉地區交通位置圖
1—蘭新鐵路;2—國道/省道;3—一般公路
1發現和勘查過程
1984年核工業七〇三航測隊進行1∶5萬航測時發現了放射性異常,當年由原西北地勘局二一二大隊進行了地面詳查,1985年上鑽揭露,同時對沙棗泉盆地進行了地質、物探測量。1986~1987年,進行了詳查,共投入鑽探28151m,槽探4615m3,探明了一個小型礦床,並提交了礦床詳查地質報告。2006~2008年,核工業二〇三研究所開展了《內蒙古巴丹吉林盆地地浸砂岩型鈾礦調查評價》工作,對沙棗泉地區進行了砂岩型鈾成礦條件研究和潛力評價,篩選出沙棗泉坳陷為一級遠景區。2009~2010年,實施了《內蒙古阿拉善右旗沙棗泉地區鈾礦預查》項目,2011~2012年實施了《內蒙古阿拉善右旗沙棗泉地區鈾礦普查》項目,並選出沙棗泉礦床南礦帶西段為詳查區,於2013年開始了詳查工作。礦床已擴大為中型規模。
2礦床基本特徵
2.1地質概況
礦床所處的沙棗泉地區為巴丹吉林盆地西南邊緣的一個小型斷陷,長66km,寬12km,面積約792km2,為一呈東西向延伸的長條狀狹窄坳陷,介於北大山拱斷帶和合黎山拱斷帶之間,其構造-沉積演化可劃分為盆地早期形成階段、中期擴展發展階段及晚期改造萎縮3個主要階段(圖2)。盆地南北被盆緣斷裂圍限,東、西被前長城系和花崗岩體隆起區封閉。
盆地基底主要為前震旦系龍首山群上部塔馬子溝組(A nZt)。岩性主要為灰黑色二雲母石英片岩、黑雲母石英片麻岩、白色含石墨大理岩和月白色石英岩。為一套海相碎屑岩的區域變質岩系。岩漿岩以華力西中期為主
沙棗泉坳陷蓋層為中下侏羅統、下白堊統及第四系全新統。其中,中下侏羅統青土井群為河流相沉積,零星出露在盆地北緣沙棗泉局部地段,由於分布很局限,目前未發現鈾礦化,未將其作為找礦目的層。下白堊統新民堡群廣泛分布於沙棗泉坳陷中,為一套乾旱—溫濕氣候條件下的河-湖相沉積。目前新民堡群已發現兩條鈾礦帶、3個礦體及多條礦化、異常帶,確定新民堡群為工作區找礦目的層。
圖2 沙棗泉斷陷沉積構造演化示意圖
1—中新統;2—下白堊統;3—中下侏羅統;4—前震旦變質岩;5—海西期花崗岩;6—正斷層;7—逆斷層;8—區域應力方向
2.2礦床地質
2.2.1地層
2.2.1.1 地層劃分及含礦層位
沙棗泉礦床內出露地層為下白堊統新民堡群,依據沉積旋迴、岩性特點,按照層序地層理論,自下而上將其劃分為4個層序。
第Ⅰ層序:第一岩組下段
第Ⅱ層序:第一岩組上段
第Ⅲ層序:第二岩組下段
第Ⅳ層序:第二岩組上段
2.2.1.2 下白堊世早—中期沉積岩相特徵
下白堊統新民堡群含礦層位為一套沖積扇沉積體系。由盆地南、北邊緣向中心可劃分出扇根亞相、扇中亞相、扇前緣亞相及淺湖-窪地亞相。
(1)扇根亞相
主要分布於盆地南、北邊緣和盆內F3斷裂以西。沉積以粗-巨礫為主的礫岩、砂質礫岩,幾乎無泥岩隔水層,含砂率大於95%,結構疏鬆,分選差,滲透性好。
(2)扇中亞相
主要分布於盆地南、北斜坡帶,位於扇根亞相的前端。隨著扇體由扇根亞相向前推進至扇中亞相,在沉積泥石流的同時,也發育多條分支辮狀水道,砂體較發育,含砂率在30%~95%之間,具有較好的泥—砂—泥結構,見局部灰色層,廣泛發育褐鐵礦化、赤鐵礦化和硬錳礦化等後生蝕變,形成了中礦帶紅色鈾礦石類型。
(3)扇前緣亞相
主要分布於盆地斜坡帶向中央凹陷帶過渡部位,位於扇中亞相的前端。沉積以粉砂岩、洪泛泥岩為主、厚大的非滲透性岩石,其間發育多層網狀河道砂體;含砂率在10%~30%之間,砂體以灰色中—細砂岩為主,分選較好,滲透性較好,形成了南礦帶的灰色鈾礦石類型。
(4)淺湖、窪地亞相
主要分布於盆地中央凹陷帶,位於扇前緣亞相的前端,分布范圍較局限。第二岩組上段的淺湖、窪地亞相主要在S8—S135線之間,第二岩組下段的淺湖、窪地亞相主要在S55—S143線之間。該相帶沉積物為厚層泥岩,含砂率小於10%,滲透性非常差,泥岩中偶見植物根系化石和蟲孔化石。
2.2.2構造
礦區發育兩組繼承性斷裂構造,即近東西向、北北東—北東向。
東西向斷裂有F1、F2兩條,為沙棗泉斷陷南北邊緣斷裂,總體走向90°。F1斷裂分布於斷陷北部邊緣,性質為正斷層。該斷裂在沙棗泉中部分支為兩條次級斷裂,向東西兩側逐漸復合成一條斷裂,長度大於60km。F2斷裂分布於盆地南部邊緣,長度大於70km,在沙棗泉西部、中部為分支F2-1、F2-2兩條次級斷裂,向東逐漸復合成一條斷裂。
礦區主要發育F3、F4、F5三條北東—北北東向斷裂,總體走向30°~45°。其中F3、F5斷裂為主幹斷裂。F3斷裂位於沙棗泉西部,貫穿工作區,長度大於40km,性質為正斷層,為區域北東向深大斷裂的一部分。F4斷裂分布於沙棗泉中部,長度約20km,寬度約5m,性質為正斷層。走向30°~40°,傾向南東,傾角85°,斷距90~100m。F5斷裂分布於沙棗泉東部,長度約30km,為正斷層。走向30°~40°,傾向南東,傾角80°~85°,南東盤向南平移約4km。
礦區下白堊統總體上為軸向東西展布的寬緩向斜構造。向斜核部地層向東傾伏,由下白堊統第二岩組上段、下段組成;北翼地層向南或南西方向傾斜,傾角相對較緩10°~20°,由第一岩組上段、第二岩組下段組成;南翼地層向北或北東方向傾斜,傾角相對較陡15°~30°,由第一岩組上段、第二岩組下段組成。
2.3礦體特徵
2.3.1礦體空間分布
沙棗泉礦床在56~87勘探線之間發育中、南兩條鈾礦帶。南礦帶分布於中央凹陷帶,呈近東西向分布。中礦帶主要分布於北部斜坡帶向中部凹陷帶過渡的地段,呈北東向展布。其中,南礦帶基本連續,由32個工業孔構成長約9000m、寬約150~860m的鈾礦帶,初步圈出了Ⅰ號礦體;中礦帶目前由9個工業孔和多個礦化、異常孔構成,長約6800m,寬約110~430m,初步圈出了Ⅱ號和Ⅲ號兩個礦體。
2.3.2礦體規模、形態、品位、厚度
沙棗泉礦床礦體形態主要為板狀、似板狀,長度約508~8983m,寬度約50~300m(表1)。平均厚1.03m,變化系數為45%,屬穩定型。平均品位0.0740%,變化系數為80%,屬較均勻型。
2.3.3礦體埋深及賦存標高
南礦帶Ⅰ號礦體頂板埋深范圍為14.65~163.55m,頂板標高為1184~1354m;中礦帶Ⅲ號礦體頂板埋深為12.90~18.70m,頂板標高為1359~1365m;中礦帶Ⅱ號礦體頂板埋深范圍為114.90~189.70m,頂板標高為1189~1263m。
2.3.4勘探類型及控製程度
沙棗泉礦床按照第Ⅱ勘探類型進行了普查,基本工程間距選用(400~200)m×(200~100)m。
礦床南礦帶西段(S72—S7線之間):一般線距為200m,個別線加密為100m;一般孔距為100m,個別線加密為50m。礦床南礦帶東段(S7—S95線之間):一般線距為400m;孔距為100~200m不等。
礦床中礦帶:一般線距為400~600m;孔距為200~100m。
表1 沙棗泉礦床礦體塊段厚度、長度及寬度統計
2.4礦石特徵
2.4.1鈾礦化類型
沙棗泉礦床賦存於下白堊統新民堡群第一岩性段上部和第二岩性段,含礦主岩以砂岩為主,其次為粉砂岩和泥岩;礦體形態為板狀、似板狀;鈾礦化形成以同生沉積為主並經後期潛水和層間氧化作用改造富集,屬產於中新生代陸相盆地的復成因砂岩型鈾礦化類型。
2.4.2礦石類型、結構構造
沙棗泉礦床礦石工業類型為特徵礦物含量低的含鈾碎屑岩礦石類型。從顏色上分,可分為灰色和紅色兩種礦石類型;從含礦岩性可分為砂岩型礦石、粉砂岩型礦石、泥岩型礦石3種礦石類型。
第二岩組上段的灰色礦石主要以粒度偏細的灰色、深灰色泥質細砂岩、中砂岩為主(圖3),分選性中等—差,磨圓呈次稜角狀。礦石為層狀、塊狀構造,較疏鬆。礦石結構主要有細砂—極細砂結構,在裂隙中填充有泥質、炭屑及黃鐵礦等。礦石膠結物以泥質為主,少量鈣質;膠結形式以孔隙式膠結為主。支撐性質為顆粒支撐。
第二岩組下段的紅色礦石主要以粒度較粗的鮮紅色含礫粗砂岩、中砂岩為主(圖4),少量砂質礫岩,分選性中等—差,磨圓呈次稜角狀。礦石為層狀、塊狀構造,較疏鬆—疏鬆。礦石結構主要有含礫粗砂結構、泥質不等粒粗砂結構,在裂隙中填充硬錳礦、方解石等礦物。礦石膠結物為泥質,少量鐵質;膠結形式以孔隙式膠結為主,少量接觸式。支撐性質為顆粒支撐。
圖3 ZKS7-2鮮紅色泥質中砂岩含礦段
圖4 ZKS15-0灰色泥質細砂岩含礦段
2.4.3礦石礦物成分
灰色礦石類型:礦石總體粒度偏細,富含岩屑、長石等碎屑物。礦石主要礦物成分:石英25%~33%,長石40%~65%,岩屑3%~22%,雲母1%~8%,重礦物綠簾石、角閃石、磁鐵礦等1%,自生礦物方解石、黃鐵礦等1%。在灰色礦石中的磁鐵礦、黃鐵礦等礦物表面大部分被氧化成褐鐵礦,可能與第二岩組上段含礦層埋深較淺(平均小於100 m)、灰色礦石正處於潛水氧化改造階段有關。
2.4.4 礦石化學成分及伴生礦產
80個硬砂岩型鈾礦石化學成分分析結果顯示(表2),沙棗泉礦床鈾礦石平均化學成分:SiO258.54%,TiO20.61% ,Al2O313.83% ,Fe2O33.15%,FeO 1.08% ,M nO 0.31% , MgO 2.03% ,CaO 6.46% ,Na2O 2.96% ,K2O 2.08% ,P2O50.14%,燒失量8.59%。
表2 沙棗泉礦床鈾礦石化學成分分析結果(wB/%)
礦石中主要伴生有益元素V、Mo、Se、Re、Sc、Ge等含量都比較低,均達不到工業利用價值,只有G a的含量普遍較高,達到鈾礦床中伴生元素綜合利用工業指標(≥10×10-6),可作為鈾礦床的伴生有用元素綜合開發利用。
2.4.5鈾賦存狀態及鈾、鐳平衡情況
礦石放射性照相和電子探針分析結果表明,鈾的存在形式主要有吸附態鈾和鈾礦物兩種。
1)吸附態:放射性照相顯示,鈾的存在形式以吸附態鈾為主。吸附態鈾與岩石中的炭屑、磁鐵礦等有關。
2)鈾礦物:鈾礦物主要有瀝青鈾礦、次生鈾礦物、硅鉀鈾礦、硅鈣鈾礦及釩酸鹽鈾。
鈾的價態分析發現,在大部分鈾含量大於0.1%的高品位礦石中,U4+含量占總鈾量的60%以上,U4+/U6+比值為1.10~5.12,平均為2.79,表明有機質、黃鐵礦等還原物質的還原作用是形成高品位礦石的主要因素。而在鈾含量小於0.1%的低品位礦石中,U4+含量占總鈾量小於50%,U4+/U6+比值為0.44~2.30,平均為1.04。證明吸附作用和還原作用在低品位礦石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強度幾乎相近。
對60個單工程(鑽孔)樣品分析結果統計表明,鈾鐳平衡系數偏鈾(<1.00)的鑽孔有46個,占已有分析數據鑽孔的76.67%;鈾鐳平衡系數偏鐳的(>1.00)鑽孔有13個,占已有分析數據鑽孔的21.67%;鈾鐳平衡系數平衡的(=1.00)有1個。礦床鈾鐳放射性平衡系數平均為0.81。
2.4.6後生蝕變
沙棗泉礦區發育潛水氧化和層間氧化兩種類型的後生蝕變,但相對來說強度較弱,主要對鈾成礦起疊加富集和後生改造作用,不是區內鈾成礦的主要或決定性控製作用。
潛水氧化帶發育、分布較廣,呈面狀分布。據礦區全部鑽孔統計結果,潛水氧化平均深度為27.13m,平均厚度為26.22m。潛水氧化帶岩石顏色主要為淺黃色、褐黃色。由地表向深處,隨著氧化作用的減弱,岩石顏色由均勻狀變為條帶狀、斑塊狀及斑點狀。與潛水氧化蝕變相關的鈾礦化主要在沙棗泉南礦帶,含礦層位為下白堊統第二岩組上段
層間氧化作用表現為自南、北盆緣同時向盆內發育的特徵,氧化帶總體走向為東西,氧化帶前鋒線在盆地中央凹陷帶局部淺湖、窪地區表現為圈閉特徵。礦區層間氧化帶發育層數為1~9層,氧化帶埋深7.00~277.00m,平均厚9.18m。層間氧化帶岩石顏色主要為淺黃色、褐黃色,後生蝕變以褐鐵礦化和赤鐵礦化為主。與層間氧化帶作用有關的鈾礦化主要位於中礦帶S40—S55線北部斜坡帶向中央凹陷帶過渡部位,呈北東向展布。
2.4.7成礦年齡及同位素測定
20世紀80年代,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在沙棗泉礦床進行了礦石U-Pb同位素測定,計算獲得了113Ma和21.4Ma兩個代表性成礦年齡,分別代表早白堊世晚期和中新世早期兩個礦化期,同時反映了礦床鈾成礦的長期性和多階段性。2011年,核工業二〇三研究所在沙棗泉礦床ZKS0-5、ZKS7-5、ZKS20-3、ZKS64-4、ZKS16-5、ZKS32-0、ZKS50-6鑽孔中採集了8件不同品位礦石樣品進行了U-Pb同位素測定,計算獲得的代表性成礦年齡為103.38Ma(圖5),反映了早白堊世晚期的鈾成礦期。綜合上述結果並結合盆地地質演化史認為,沙棗泉礦區鈾成礦可劃分為兩個成礦階段,即早白堊世晚期和中新世早期。
圖5 沙棗泉礦區礦石全岩U-Pb同位素等時線圖
3主要成果和創新點
3.1主要成果
3.1.1初步估算了鈾資源量
共發現砂岩型工業鈾礦孔41個、礦化孔45個、異常孔27個。見工業孔率達19.8%,見礦化異常孔率達35.7%。圈定2條礦帶、3個鈾礦體、17個塊段,礦床達到中型規模。
3.1.2大致查明了沙棗泉地區鈾礦帶的基本特徵
S56—S87線之間發育中、南兩條鈾礦帶。南礦帶分布於中央凹陷帶,呈近東西向分布,礦帶基本連續,由32個工業孔構成長約9000 m、寬約150~860m的鈾礦帶,初步圈出了Ⅰ號礦體;中礦帶主要分布於北部斜坡帶向中部凹陷帶過渡的地段,呈北東向展布。目前由9個工業孔和多個礦化、異常孔構成,長約6800m,寬約110~430m,初步圈出了Ⅱ號和Ⅲ號兩個礦體。
3.1.3大致查明了工作區目的層地層結構、岩性岩相條件及其與鈾礦化的關系
沙棗泉地區主含礦層為下白堊統第二岩組上段
3.1.4大致查明了工作區控礦因素,分析了礦床成因
沙棗泉地區鈾礦化受斷裂構造、層序界面、砂體岩性岩相、後生蝕變改造、蝕源區鈾源條件等因素控制。燕山中—晚期構造運動使盆地兩翼目的層向中心地帶傾斜(10°~30°),構成寬緩的向斜構造,形成了北部斜坡帶、中央凹陷帶和南部斜坡帶,有利於鈾的遷移、再富集,中央凹陷帶相對穩定的構造環境有利於鈾礦體的保存。第Ⅲ/Ⅳ層序界面是構造機制轉化面,代表盆地構造由活動狀態向穩定狀態轉化,鈾元素由活性、分散趨向沉澱、聚集的成礦過程,也是沉積體系轉化面。沉積體系由以沖(洪)積扇為主,向河—湖沉積轉化,在這一轉化過程中,鈾大量聚集,直至成礦;也是沉積地球化學環境轉化面,在沉積環境發生轉化的同時,鈾元素也由分散趨向集中,在紅色建造內的灰色砂體中聚集成礦。扇前緣亞相和扇中亞相為鈾成礦提供有利岩性岩相及賦存空間。差異性蝕變改造決定鈾礦床的定位,疊加成礦形成相對較富的鈾礦體。富鈾蝕源區為盆地中鈾礦的形成提供優越的物源,其相對應的盆地地段,具有更好的找礦前景。依據沙棗泉地區盆地構造-沉積演化、目的層層序結構、鈾礦化特徵及成礦控制因素以及鈾成礦年齡等綜合分析、研究,認為沙棗泉地區鈾成礦經歷了同生沉積-成岩富集-貧礦化和擠壓抬升後生氧化改造疊加富集成礦兩個階段。礦床成因屬同生沉積後生疊加復成因砂岩型鈾礦床。
3.1.5大致查明了礦化特徵
南礦帶Ⅰ號礦體:賦存於第二岩組上段的灰色細碎屑岩中。礦體與地層產狀基本一致,走向近東西向,傾向北,傾角10°~30°。中礦帶Ⅲ號礦體:賦存於第二岩組上段的灰色細碎屑岩中。礦體走向北東向,傾向南東,傾角10°~30°。中礦帶Ⅱ號礦體:賦存於第二岩組下段的鮮紅色粗碎屑岩中。礦體走向北東向,傾向南東,傾角10°~30°。
3.1.6分析了成礦年齡,確定了兩個成礦階段
通過礦石U-Pb同位素測定認為,本區鈾礦形成經歷了兩個大的成礦階段,即同生沉積-成岩富集-貧礦化階段(103Ma)和擠壓抬升後生氧化改造疊加富集成礦階段(21.4Ma)。多期次後生氧化改造是鈾礦體形成的關鍵。
3.1.7概略評價沙棗泉礦床開采條件,初步確定了沙棗泉鈾礦床礦石實驗浸出性
實驗結果表明,在常溫下,粒度大於100目、浸取時間2h、高錳酸鉀用量為1%時,溶液回收率分別為99.33%和93.49%。可以看出在氧化劑作用下,兩個樣品的浸出率都達到94%以上。適合於酸法浸出,有害元素含量低,有利於樹脂回收,鈾回收相對比較簡單。樣品浸取時間短,同時砂粒比較大,過濾速度快,工藝相對簡單且回收率較高,有一定的經濟利用價值。
3.2創新點
礦石類型有新認識。沙棗泉礦床礦石工業類型從顏色上分,可分為灰色和紅色兩種礦石類型;灰色礦石賦存於下白堊統新民堡群第二岩組上段,扇根亞相主要為氧化環境,嚴重缺乏吸附還原物質,因此不易沉澱鈾礦。扇體向前推進至扇中亞相,出現河流沉積砂、礫岩夾泥質粉砂岩、泥質細砂岩,具有一定的泥/砂/泥結構和局部灰色還原環境,砂體以灰色中—細砂岩為主,在成岩壓實及後期地下水長期氧化改造過程中,鈾大量聚集到灰色砂體之中,形成了以四、六價鈾混合為特色的灰色礦石類型。
紅山礦石賦存於下白堊統新民堡群第二岩組下段,在成岩及後期地下水長期氧化改造過程中,在層間砂體與頂、底板細碎屑岩性界面附近首先發生大量鈣、錳、鋇、鐵質過飽和沉澱,依次形成鈣質結核團塊和鋇錳礦、硬錳礦斑點(豆)以及赤鐵礦化條帶、斑塊,同時大量活性鈾被錳、鐵質膠體吸附沉澱,形成了以六價鈾為特色的紅色礦石類型。
4礦床開發利用情況及發展前景
沙棗泉礦床適宜於常規開采。兩組礦石樣品的室內工藝試驗結果顯示:在常溫下,粒度大於100目、浸取時間2h、高錳酸鉀用量為1%、兩組樣品的酸用量分別為8%和9%時,鈾的尾渣回收率分別為97.67%和94.41%,溶液回收率分別為99.33%和93.49%。兩個樣品的浸出率都達到94%以上。適合於酸法浸出。
5結束語
沙棗泉礦床具有礦體埋藏較淺、形態簡單、產狀平緩且礦區為荒漠區、建礦條件好等優點。但礦體厚度薄,平均僅1m左右,品位較低,且不適宜地浸法開采,因此該礦床的開發需用常規開采法。但酸法溶浸初步實驗表明礦石加工性能較好,礦體埋深較淺,交通較方便,綜合分析認為有經濟利用前景。
參考文獻
[1]喬海明,姬海軍,等.內蒙古雅布賴盆地西南緣—巴丹吉林盆地東南緣1∶25萬鈾資源評價(內部資料),2008.
[2]姬海軍,李萬華,等.內蒙古阿右旗沙棗泉地區鈾礦預查(內部資料),2010.
[3]姬海軍,郭長林,等.內蒙古阿右旗沙棗泉地區鈾礦普查(內部資料),2012.
[4]牟長林,李占雙,等.內蒙古鹼泉盆地砂岩型鈾礦成礦條件研究(內部資料),1986.
我國鈾礦勘查的重大進展和突破進-—入新世紀以來新發現和探明的鈾礦床實例
[作者簡介]姬海軍,男,1973年12月生,1998年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礦產勘查專業,高級工程師,現為核工業二〇三研究所甘肅勘查院副院長(主持工作),一直從事鈾礦勘查和研究工作。獲中核集團公司鈾礦找礦三等獎1 項、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科學技術三等獎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