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楚韓燕趙魏秦地理位置
⑴ 歷史 齊楚燕韓趙魏秦的具體位置圖!!!!急——
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年―公元前476年,一說公元前404年)的曠日之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後,韓、趙、魏躋身強國之列,戰國七雄格局正式形成,這七國分別是:燕、趙、魏、韓、楚、秦、齊。對於戰國七雄來說,因為戰爭等原因,大部分都曾搬遷過都城。對於戰國七雄的最後一個都城,經過兩千多年的歷史變遷,如今誰最繁榮呢?
四
最後,就戰國這一歷史階段,燕國不僅實力弱小,而且存在感非常低。但是,對於燕國的都城,如今卻是最繁華的城市。燕昭王時期,燕國的都城形成了「三都」制,即薊城、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區竇店以西)和下都武陽城。就薊城來說,主要對應今天的北京市。2015年末,北京全市常住人口2170.5萬人,GDP總量超過2萬億,要比以上六個城市的GDP之和還要多,無疑是最繁榮的那一個。
⑵ 齊楚燕韓趙魏秦的地理位置。就是東南西北上下左右
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上中下。
⑶ 在戰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諸侯中,地理位置處於最東面的是
教你一句口訣
齊 楚 秦 燕 趙 魏 韓
東 南 西 北 在 中 間
記住此口訣,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迎刃而解
在中間的三國自北向南依次是趙魏韓
⑷ 齊楚燕韓趙魏秦分別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戰國七雄」,是指公元前403年到公元前221年,在中國境內同時並存的七個主要諸侯國。它們分別是秦、楚、燕、韓、趙、魏、齊。在近兩百年的時間里,這七個國家相互攻伐征戰,合縱連橫,都城也屢有遷徙。最終,秦國兼並其餘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皇朝,中國進入帝制時代。
1、秦國:都城為咸陽,戰國中後期時,領土有陝西(除北部)、甘肅(除中西部)、四川(除西部)、重慶全境、湖北西部、貴州中北部、山西(除東部和北部)、河南西部,面積近90萬平方公里;
⑸ 齊楚燕韓趙魏秦的具體位置圖
見圖
⑹ 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具體都在哪個地區啊
1、秦國:都城為咸陽,戰國中後期時,領土有陝西(除北部)、甘肅(除中西部)、四川(除西部)、重慶全境、湖北西部、貴州中北部、山西(除東部和北部)、河南西部,面積近90萬平方公里;
2、楚國:都城為荊州,戰國初期,領土達到最大,除去聽宣不聽調的地方,實際可控制的有江蘇、上海、浙江、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河南南部,達到100萬平方公里。
3、齊國:都城為臨淄,不論是姓姜還是姓田,齊國的地理面積沒太大變化,包含山東全境,最大面積約16萬平方公里。
4、燕國:都城為北京房山,領土最大時,包含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遼寧(除遼寧半島),面積達到20萬平方公里。
5、趙國:都城為邯鄲,領土最大時,包含山西(除南部)、內蒙古南部、河北西部和中南部,面積達到30萬平方公里。
6、魏國:都城為開封,龐涓時期魏國最為強盛,領土包含山西西部和西南部、河南北部和中東部,面積達到15萬平方公里。
7、韓國:都城為鄭州,晉國三分時領土最大,包含山西東南部、河南中南部和西南部,達到7萬平方公里。
(6)齊楚韓燕趙魏秦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戰國末年,秦王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先後按順序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即秦朝。
秦的統一使人民可以有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秦朝推行了許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為中國長期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這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長期以來,中國社會以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來侵略,保持國家的獨立,這與秦統一的開創之功,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聯系。
⑺ 戰國時期的齊楚燕韓趙魏秦都在現在中國的什麼地方
七國疆域不是很清晰~因為老是打仗,土地今天是你的,明天可能就變成我的了,版很難分清楚的。反正權秦國在西,六國在東成一條直線分布~
秦國最大,函谷關以西,都是秦的管轄范圍,西入寧夏、甘肅、青海,西南入四川、雲貴、東入山西、河南、湖南、湖北,觸角已伸入河北、山東。
趙國和燕國在北方,共分河北之地,所以現在稱河北為燕趙之地,兩國各向南北延伸,因為在北,所以都築有長城。
齊國主要是在山東區域內,是東方霸主。
楚國只小於秦國,疆域在主要是湖北,湖南,江西一帶,南方都是楚國的管轄區。
最小的是韓國和魏國,韓國在河南北部向北延伸。魏國在河南南部,湖北北部,戰國初年疆域非常大,是當時的中原霸主。
⑻ 戰國時的齊楚燕韓趙魏秦各是現在的哪裡
一、齊國(今山東臨淄)
齊國最開始的都城是營丘(今山東臨淄北)。齊胡公時期,齊國將都城遷到了薄姑,(今臨淄北桓台一帶),七年後,齊獻公又將國都遷了回來,還因為營丘靠近淄水,將營丘改為了臨淄,直到秦始皇滅掉齊國,齊國都城一直是臨淄。
二、燕國(今河北、北京一帶)
燕國的始祖是周王族宗室召公。周武王起兵後,召公奭跟隨周武王姬發在牧野之戰中擊敗商軍,這讓其在周朝建立後,因出身和功勛,被周武王封為了燕召公,封地在薊地(今北京)。公元前7世紀,燕國向冀北、遼西一帶擴張,吞並薊國後,建都薊(今北京市)。同樣是公元前7世紀,山戎南下攻伐鄭、燕、齊等國,燕桓侯為避禍將燕國都城遷到了臨易(今河北容城)。
公元前657年,沒有了外敵威脅,燕襄公又將國都遷回了薊城。春秋晚期,戎狄各部再次崛起,燕國被迫將國都遷到易。燕王噲時期,燕國發生了子之之亂,戰亂平定之後,燕昭王在易水修築了武陽城,將它設為燕國的下都。這之後,燕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綜合國力更強了,燕國就設立了薊城、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區竇店以西)和下都武陽城,直到被秦所滅。
三、楚國(今湖北江陵、宜城)
楚國的建立者是楚人首領熊繹,它最開始的都城是丹陽(今河南淅川縣)。楚國是個老牌諸侯國,由於地處中原地區,發生的戰爭比較多,導致楚國動盪,共出現了6次遷都,分別楚文王時期,將國都遷到了郢都(今湖北江陵)。春秋時期,楚莊王稱霸時,楚國的國都正為郢都。
公元前5世紀時,楚國國力下降,為了躲避北方諸侯國的威脅,開始將國都南遷,楚昭王和楚惠王時期,楚國都城為郢都(今湖北宜城東南)和鄢都(今湖北宜城)。後來,楚惠王又將都城遷回了郢都。
公元前278年,楚國被秦國名將白起擊敗,被迫將都城遷到陳(今安徽淮陽)。為了躲避秦國,楚國又將國都遷到了矩陽(今安徽阜陽)和壽春(今安徽壽縣),但未能避免被秦所滅的命運。
四、趙國(今河北邢台)
趙國始祖是造父,為商朝名臣飛廉次子季勝之後,因征伐徐國有功,受封於趙城。趙國開始的國都是晉陽(今山西太原)。公元前425年,趙恆子將趙國都城遷到了中牟(今河南鶴壁),公元前372年,趙國都城又被趙敬侯遷到了邯鄲。邯鄲是趙國最著名的都城,直到趙國被滅,邯鄲一直是趙國國都,只有在中間短暫一段時間,趙成侯將信都(今河北邢台)設為了趙國別都。
五、魏國(今山西夏縣、河南開封)
魏國始祖是周文王之子畢公高,原本趙魏韓是一家,同屬於晉,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這才有了趙魏韓三國。魏國開始的國都是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5年,魏惠王將都城遷到了大梁(今河南開封)。從此之後,魏國的都城再沒有改變過。
六、韓國(今河南宜陽、鄭州新鄭)
韓國的始祖是韓景侯韓虔,它最開始的都城是平陽(今山西臨汾市)。後來,韓國為了便於向中原擴張,將都城遷到了宜陽(今河南宜陽。公元前423年,韓武子吞並鄭國後,將國都遷到了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直到滅亡,韓國都城一直為新鄭。
七、秦國(今甘肅省東南部一帶、陝西寶雞、咸陽市、西安市北、陝西咸陽市東、西安市西北)
秦國的始祖是秦非子,最開始的都城是秦邑(現今甘肅天水市故秦城),後來還在西垂(今甘肅省東南部一帶)、汧邑(今陝西寶雞隴縣南)、平陽(今陝西寶雞眉縣西)、雍城(今陝西寶雞鳳翔縣治)、涇陽(今陝西咸陽市涇陽縣北)、櫟陽(今陝西西安市北)、咸陽(陝西咸陽市東、西安市西北)7地建都。秦始皇時期,秦國的都城為咸陽,但咸陽被項羽放火燒後,再沒人在咸陽建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