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高中地理世界氣候相關知識

高中地理世界氣候相關知識

發布時間: 2021-02-21 01:39:58

1. 高中地理全球氣候變化知識點有哪些

全球氣候變暖產生的原因、影響、措施

2. 高中文科地理氣候的知識總結及高考重點

氣候專題答題理論要點
1、某區域氣候特點
類型多樣或單一,哪種類型為主,主要氣候類型的特點
如中國:氣候復雜多樣,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雨熱同期
2、某種氣候類型特點
①氣溫:氣溫的高低,季節變化,最冷月、最熱月氣溫高低,年溫差大小
②降水:年降水總量多少 ,季節變化,年際變化
如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降水豐富,且降水季節分配均勻,年際變化小
3、某天氣特點和成因
特點:①天氣狀況(晴、陰、雨、雪),②氣溫,③氣壓,④風(風向、風力,風的性質)
成因:考慮常見的天氣系統影響
①氣團:冷、暖氣團。
②氣壓:高、低壓。
③鋒面:冷、暖鋒和准靜止鋒。
④氣流:氣旋和反氣旋。⑤鋒面氣旋)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技巧1:大氣和地面的熱量收入和熱量支出
大氣的熱量收入:地面輻射為主,大氣的熱量支出:大氣輻射
地面的熱量收入:太陽輻射為主,地面的熱量支出:地面輻射
技巧2:氣溫的日變化規律
沒有天氣、大氣運動等因素影響的情況下,一般日最高氣溫出現在14點左右,日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技巧3:氣溫日較差的影響因素
(1)緯度:氣溫日較差隨緯度的升高而減小
(2)季節:一般夏季氣溫日較差大於冬季 ,在中高緯度地區,最大值在春季
(3)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氣溫日較差大於平地,平地大於凸地(如小山丘)的氣溫日較差
(4)下墊面性質:陸地上氣溫日較差大於海洋,且距海越遠,日較差越大
(5)天氣:晴天氣溫日較差大於陰(雨)天的氣溫日較差
(6)地勢:離地面越近,日較差越大
技巧4:氣溫年較差的影響因素
(1)緯度:氣溫年較差隨緯度的升高而增大
(2)海陸: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響越大,氣溫年較差越小
(3)地形:一般情況下高地小於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較差越小
(4)天氣:雲雨多的地區小於雲雨少的地區。
(5)植被:有植被的地區小於裸地。
技巧5:溫差對農業生產影響
在農業生產上有時需要較大的氣溫日較差,這樣有利於作物獲得高產。因為,日較差大就意味著,白天溫度較高,而夜間溫度較低,這樣白天葉片光合作用強,製造碳水化合物較多,而夜間呼吸消耗少,積累較多,作物產量高,品質好。
技巧6:青藏高原比我國同緯平原、盆地溫差比較:
①氣溫年較差小 ,原因:低緯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較涼;冬季因緯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響南下的寒冷氣流影響不到,氣溫不太低;
②日較差大 ,原因: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密度小,大氣的保溫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溫快,夜晚降溫快。
技巧6:氣溫水平分布規律:陸地北凸,7月;陸地南凸,1月。
(1)等溫線與緯線平行,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遞減。影響因素:緯度;成因:太陽輻射的緯度差異
(2)等溫線與海岸線平行,冬季陸地低於海洋,夏季陸地高於海洋。影響因素:海陸位置;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3)等溫線閉合或向高海拔突出。影響因素:地形(海拔);成因:海拔高氣溫低。
(4)等溫線向低緯或高緯突出。影響因素:洋流;成因: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技巧7:熱力環流形成過程
近地面空氣的受熱或冷卻,引起氣流上升或下沉運動。空氣上升或下沉,導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的差異。氣壓的差異又形成大氣的水平運動。
技巧8:風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大氣水平運動的原動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技巧9:水平氣壓梯度力:(1)垂直於等壓線,並由高壓指向低壓(2)氣壓梯度越大,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大
技巧10:風的受力和方向:
(1)近地面: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三個力作用,風向與等壓線斜交,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高空(1500米以上):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兩個力的作用,風向與等壓線平行,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技巧11:常見的熱力環流:海陸風、山谷風、城市風

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
1、太陽高度角或緯度:
太陽高度角越大,穿越大氣的路徑就越短,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則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越強;太陽高度角越大,等量太陽輻射散布的面積越小,太陽輻射越強。例如,中午的太陽輻射強度比早晚的強。
2、海拔高度:
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則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越強。例如,青藏高原是我國太陽輻射最強的地區。
3、天氣狀況;大氣污染的程度;大氣透明度:
晴天雲少,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強。例如四川盆地多雲霧陰雨天氣,太陽輻射消弱強,太陽輻射成為我國最低值區。
4、白晝時間的長短:白晝長則太陽照射時間長。
註:日照時間主要與白晝時間和天氣狀況有關

影響氣候三大要素的因素
1、影響某地氣溫高低的因素:
① 緯度對氣溫的影響:全球氣溫由低緯向高緯遞減。如熱、溫、寒等五帶的劃分。
②下墊面
地形:地勢越高,氣溫越低(-0.6℃/100米)。另外,高大地形往往對冷空氣起屏障作用,因此山間盆地、河谷氣溫往往偏高如四川盆地冬季氣溫比同緯度長江中下游高。山地同一高度,陽坡比陰坡氣溫略高。
洋流:暖流能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亞歐大陸東岸我國亞熱帶范圍25—33度
海陸: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受海洋影響大的地區,氣溫變化緩和;受陸地影響大的地區相反。如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而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日本氣候就有海洋性的季風氣候,而我國是大陸性季風氣候
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因其對太陽輻射的屏蔽作用和對蒸發量的影響,氣溫變化小於裸地(綠洲與沙漠)。
水文:湖區、庫區、沼澤、濕地等由於熱容量大,對太陽的反射率低,故溫差小(海陸風成因)。
③天氣狀況(雲雨多的地方氣溫日、年較差小於雲雨少的地方)
④人類活動:城市的熱島效應,大氣的溫室效應,人類營林與毀林、興修水庫與圍湖造田等活動對氣溫都有很大影響。
2、影響某地降水多少的因素
① 大氣環流包括三圈環流和季風環流。三圈環流中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其中低壓帶降水較多,高壓較少;西風帶內西岸降水多於東岸,信風帶內東岸降水多於西岸。季風環流中,夏季風降水多於冬季風。
A:單一氣壓帶、風帶、氣團影響下形成的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 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
冰原氣候——極地高氣壓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西風帶
B:不同氣壓帶、風帶、氣團交替控制下形成的氣候:
熱帶草原氣候——濕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乾季受信風帶控制
熱帶季風氣候——雨季受赤道氣團(西南季風)控制,旱季受東北季風控制
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冬季受西風帶控制
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受夏季風(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控制,冬季受冬季風(西北季風或東北季風)控制
溫帶季風氣候——夏季受東南季風控制,冬季受西北季風控制
②下墊面
地形:越向內降水越少,是內陸盆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天山和阿爾卑山北坡降水多,喜山南坡多);高大地形也會阻止水汽的進入,如新疆氣候乾燥的原因除了深居內陸以外,還由於周圍高大山脈對水汽的阻擋。
洋流:澳大利亞的荒漠一直延伸到大陸西岸的廣大地區,除副高控制外,還受信風和西澳大利亞寒流的影響;再如,英國、挪威俄羅斯的海港終年不凍就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海陸位置對降水的影響,通常大陸內部乾旱少雨。
植被和水文狀況: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以及湖沼、水庫周圍,空氣的濕度較大,相對降水較多。
③人類活動:城市濕島效應是城市多上升氣流易成雲致雨;雨島效應是城市塵埃多,凝結核多,霧和低雲比效區多。
3、影響氣壓高低的因素:
①、海拔高度:氣壓隨高度增加而降低
②、海陸分布:因海陸存在熱力性質差異,所以海陸間氣溫與氣壓隨季節發生變化。北半球夏季,陸地上形成低壓,海洋上形成高壓;冬季相反。
③、氣溫:同一水平面上,氣溫高則氣壓低,反之氣溫低則氣壓高。
④、空氣垂直運動:上升氣流處往往氣壓比同一水平面略低;下沉氣流處相反。
判斷高壓脊(線)、低壓槽(線)和鞍部:
高壓脊(線):等壓線中彎曲最大處,其數值由高指向低處為高壓脊(類同於等高線圖中的山脊)。
低壓槽(線):等壓線中彎曲最大處,其數值由低指向高處為低壓槽(類同於等高線圖中的山谷)。
鞍部:鞍部國兩個高壓和兩個低壓的交匯處,其氣壓值比高壓中心低,比低壓中心高。

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技巧1:氣候的形成因子:
(1)太陽輻射:是造成氣候差異最基本的因素。(不同緯度上分布不均勻,隨著時間變化)
(2)下墊面:是大氣的直接熱源和水源。(海陸差異、地形不同、植被覆蓋不同)
(3)大氣環流:造成氣候要素分布的直接原因(調整全球熱量和水汽的分布,顯著地影響各地氣候;本身是氣候現象,主要通過大氣環流形成的行星風帶、大氣活動中心,有的常年存在,有的在一定季節出現)
(4)人類活動: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有意或無意對氣候產生影響(改變大氣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氣釋放熱量改變地表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學特性)
技巧2:氣候類型判斷
1.根據氣溫曲線圖判斷該地是在南半球還是在北半球。由於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因此氣溫的變化也是相反的。如下表半球名稱 氣溫最高月 氣溫最低月 氣溫曲線形狀
北半球 7月~8月 1月~2月 峰形(凸形)
南半球 1月~2月 7月~8月 谷形(凹形)
2.根據最冷月或最熱月均溫值,確定熱量帶。
(1)最冷月均溫>15℃為熱帶。
(2)最冷月均溫在0℃~15℃為亞熱帶,但有一特例,溫帶海洋性氣候的最冷月均溫>0℃。
(3)最冷月均溫<0℃為溫帶。
(4)最熱月均溫<10℃為亞寒帶和寒帶。
3.根據降水量柱狀圖中年降水量(降水量柱狀圖上各月降水量相加)和降水季節分配(主要雨季)確定降水類型,最後確定氣候類型。判斷指標如下:
氣候

類型 熱帶 亞熱帶 溫帶 亞寒帶
寒帶
雨林
氣候 草原
氣候 季風
氣候 沙漠
氣候 季風
氣候 地中海
氣候 季風
氣候 海洋性
氣候 大陸性
氣候
降水量(mm) >2000 750~
1000 1500~
2000 <125 >1000
(>800) 300~
1000 500~600
(400-800) 700~1000 <400 <250
季節分配 年雨型 夏雨型 夏雨型 少雨型 夏雨型 冬雨型 夏雨型 年雨型 夏雨型 少雨型
註:少雨型:全年少雨或無雨。
年雨型:全年降水量較多,季節分配均勻,沒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
夏雨型:夏雨較多,且降水集中於夏季,冬季降水較少。
冬雨型:冬雨較多,且降水集中於冬季,夏季降水較少

技巧3:典型氣候分布范圍大小分析要點
如歐洲的溫帶海洋性氣候范圍最廣,最典型原因
(1)、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規律(常規理論):緯度在40-60度的大陸西岸,而歐洲大部處於該位置。
(2)、下墊面(這是分布范圍與其它地區差異主要原因):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溫增濕導致其緯度可達北極圈;歐洲的地形地勢(低平原、主要為東西向的山脈)、以及大陸輪廓(海岸線破碎)從而導致其向東延伸范圍大

技巧4:區域地理中有關典型氣候問題
(1)安第斯山南段東西兩側景觀差異原因: 受安第斯山脈阻擋的影響,山地東側為西風帶的背風坡,產生焚風效應和雨影效應形成溫帶大陸性氣候(巴塔哥尼亞荒漠的成因)、西側為西風帶的迎風坡,降水豐沛,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非地帶性現象)
(2)非洲缺失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原因:非洲同緯度是海洋.
(3) 同在北回歸線附近,卻出現了非洲的熱帶沙漠氣候、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我國東南部亞熱帶季風氣候等氣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熱帶高壓及來自大陸內部的信風影響,全年炎熱乾燥;南亞受熱帶季風影響,我國東南部受亞熱帶季風影響。
歸納: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西岸的氣候差異及成因:------海陸位置與大氣環流形勢不同.
(4)印度比同緯度我國氣溫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南下的冷氣流)。
(5)歐洲海洋性氣候比北美洲面積大的原因為:歐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來自海洋的西風能深入大陸內部。受陸地形狀及洋流勢力的影響歐洲西岸受暖流影響較大。
(6)巴西東南沿海、澳大利亞東北、馬達加斯加島東部、中美洲東北部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的原因:主要是來自海洋的信風帶來暖濕氣流,受地形(山地)的影響,在信風的迎風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經過。
(7)赤道穿過東非高原熱帶草原氣候:因地勢高,氣溫低,空氣對流不旺盛,降水少
(8)亞馬遜平原形成世界最大熱帶雨林氣候區的成因?
亞馬孫平原面積廣大,地勢低平,又位於南美洲北部的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壓和信風的控制,空氣對流旺盛。它的北、西、南三面為高原、山地,東面向大西洋敞開,沿海又有暖流經過,從東北、東南方向海上來的濕熱氣流匯集內陸,並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終年降水豐沛。因此,亞馬孫平原成為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氣候區。
(9)我國旱澇災害主要分布於東部季風區,原因是副高強弱不穩定,夏季風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
(10)我國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來得早去的晚,雨季時間長;北方雨季較短。
(11)天山北坡、阿爾泰山南坡成半乾旱區?
處於開口向西的槽狀地形,來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水汽到達天山北坡和阿爾泰山南坡後,受地形的抬升作用,多地形雨,故成為半乾旱區
(12)為什麼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地區熱帶山地環境與北半球其它地區相比,向北推進了5----6個緯度?①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擋,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濕氣流通道;② 夏半年,強大的西南季風從印度洋帶來大量暖濕氣流,深入大峽谷內部,使峽谷底部等溫線與同緯度相比明顯向北推進。
(13)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原因有: 我國緯度跨度大,冬季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我國越往南正午太陽高度越大、晝越長,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陽輻射越多,加之冬季風的頻頻南下,對我國北方的影響大。
(14)我國夏季普遍高溫的原因有: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方雖比南方正午太陽高度小一些,但白晝時間卻比南方長,得到的太陽光熱並不比南方少多少。
(15)我國冬季比同緯度其它地區溫度低的原因是:受強大的蒙古—西伯利亞冷高壓影響(或受冬季風的影響)。
(16)東部季風區雨帶移動的時間和影響的地區?4~5月雨帶控制在華南地區;5月下旬~7月上旬雨帶控制在長江中下游地區;7~8月雨帶控制在華北、東北地區。
(17)長江中下游地區梅雨和伏旱的成因?(江淮准靜止鋒)
梅雨的成因:6月初至7月初,副熱帶高壓脊第一次北跳,脊線在20~25°N,雨帶停留在長江—淮河地區。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為該地區提供了豐富的水汽。伏旱的成因:三伏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受副熱帶高壓帶的控制,氣流下沉,氣候炎熱乾旱。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氣是:伏旱(最佳答案)

技巧5:副高與我國降水
春末:副高大約在北緯15°-20°,雨帶常位於華南。
夏初:副高西伸北進到北緯20°左右,雨帶北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直至日本南部,形成長達1個月之久的梅雨;
7月上、中旬:副高再次北移,擺動在北緯25°~30°,這時黃河下游地區進入雨季。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結束,進入盛夏。由於副高的控制,出現伏旱;
7月末至8月初:副高跨越北緯30°,到達一年中最北位置,雨帶隨之北移,華北北部、東北地區進入雨季;
8月底或9月初:副高南退,雨帶隨之南移,北方雨季結束。
10月以後:副高退至北緯20°以南,大部分地區雨季結束。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節性活動特點:夏季北進時,持續時間較長,移動速度較慢,而秋季南退時,卻時間短,速度快。西太平洋副高活動的年際變化較大。當其活動出現異常時,常常造成我國較大范圍的旱澇災害。
副高的位置還會影響台風的路徑,如果西北太平洋的台風發生在副高南側,受到副高南側偏東氣流的引導,就會向西偏北方向移動,很可能影響到我國。

影響天氣的因素
1、氣溫和氣壓
①鋒面活動:主要指冷(暖)鋒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後對氣溫和氣壓的影響。如冷鋒過境前,受暖氣團控制,氣溫較高氣壓低;冷鋒過境時大風降溫;冷鋒過境後,受冷氣團控制,氣溫較低氣壓高。暖鋒相反。
②陰晴狀況:白天多雲,射削弱作用強,氣溫往往比晴天低;夜晚多雲,由於大氣的保溫作用好,往往比晴朗的夜晚溫暖;多雲時,往往晝夜溫差小,晴天時相反
2、降水
① 鋒面:冷、暖鋒、准靜止鋒(6、7月江淮梅雨、冬季貴陽天無三日晴、春季東南低溫)過境時都易產生降水。
② 氣流和氣壓:氣旋對應的是低壓,氣流上升多陰雨;反氣旋對應高壓,氣流下沉多晴天。
3、風
①風向:近地面風向由高壓指向低壓:北半球向右斜穿等壓線;南半球向左斜穿等壓線。在高空中,風向與等壓線平行。(近地面風受三力。高空受二力。水平氣壓梯度力為原動力)
②風力(風速):取決於水平氣壓梯度力大小。在同一幅圖中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等壓線越稀疏,風力越小。
③風的性質:低緯向高緯暖風,反之冷風。海洋向陸地濕風,反之干風
(注風向成因分析理論:先說高壓成因,然後分析目的地在高壓相對方向和受的理論風,最後分析實際風成因)

3. 怎麼用高中地理知識完整論述世界范圍內一年的氣象變化

一,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1,緯度變化規律

夏半後,從低緯到高緯晝越來越長,夜越來越短,至極點周圍出現極晝現象

冬半年,從低緯到高緯晝越來越短,夜越來越長,至極點周圍出現極夜現象

2,季節變化規律

夏半年,晝長大於夜長,北半球在夏至日那天晝最長,夜最短

冬半年,晝長小於夜長,北半球在冬至日那天晝最短,夜最長

南半球則相反

3,北半球夏至日時各地的晝長=冬至日時該地的夜長

如:6.22時40°N的晝長=12.22時的夜長=14時51分

同理,北半球冬至日時各地的晝長=夏至日時該地的夜長

如:12.22時40°的晝長=6.22時的夜長=9時09分

4,同一天,南北緯緯度相同的地方,晝長相加=24小時

或某地的晝長等於另一半球同緯度的夜長

如:6.22時20°N的晝長+20°S的夜長=24小時

或20°N的晝長=20°S的夜長=13時13分

5,在某地,與夏至日(或冬至日)相差多少天,夏至日(或冬至日)前的這一天和夏至日(或冬至日)後的這一天晝夜長短大致相等,日出日落時間,正午太陽高度角也大致相等.

如:在摩爾曼斯克,4月21日與夏至相差約兩個月,則夏至後的兩個月8月23日,那麼4月21日與8月23日這兩天的日出日落時間,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都大致相等.這兩天約2點日出,22點日落,晝長20小時,夜長2小時.

同理,在某地,與春分(或秋分)相差多少天,春分(或秋分)前多少天與春分(或秋分)後多少天的晝夜長短,日出日落時間,正午太陽高度大致相等.

6,極晝,極夜的緯度分布規律:極晝,極夜的起始緯度=90°-太陽直射點的緯度.緯度越高,極晝,極夜的天數最多.南北極點除兩分外,要麼是極晝,要麼是極夜.

如:某日,太陽直射在10°N,則從70°N開始出現極晝,從70°S開始出現極夜.

7,正午太陽高度為0°的地方,出現極夜現象(春秋分除外);午夜太陽高度為0°的地方,出現極晝現象.

如:夏至,66°34′S的正午太陽高度為0°,則從66°34′S開始出現極夜現象

某日,80°S的午夜太陽高度為0°,則從80°S至90°S出現極晝現象

8,晝長=(12-日出時間)×2=(日落時間-12)×2

晝長=日落時間-日出時間

晝長=24-夜長

晝長=晝弧÷15

二,太陽高度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1,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由直射點(此時太陽高度為90°)向四周呈同心圓狀遞減,至晨昏線上為0度.

(1)圖中圓心O點為直射點,左側弧CAD為晨線,右側弧CBD為昏線,且左側晨線的中點A點必在赤道上,地方時6時,右側昏線的中點B點也必在赤道上,地方時18時,OC或OD(視直射點O在哪個半球而定)地方時為12時

①若此時為兩分,則A,O,B三點的連線為同一緯線,即赤道;C點為北極點,D點為南極點

②若此時非兩分,則A,O,B三點不在同一緯線上

a,若O點在北半球,則沿OC線北極點在C點以南,圖中沒有南極點,且C點所在經線與OD所在經線可組成一個經線圈

b,若O點在南半球,則沿OD線南極點在D點以北,圖中沒有北極點,且D點所在經線與OC所在經線也可組成一個經線圈

(2)沿著COD線,太陽高度與O點相差多少度,緯度就相差多少度

如,E點與O點相差30°,則兩分時,E點為30°S

夏至時,E點為30°-23°26′=6°34′S

冬至時,E點為30°+23°26′=53°26′S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1)緯度變化規律

同一時刻,由直射緯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如:北半球夏至日時,正午太陽高度由23°26′N向南北兩側遞減

(2)季節變化規律

夏半年正午太陽高度大於冬半年,夏至(北半球)時,北回歸線以及北回歸線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則達到最小值;冬半年正午太陽高度小於夏半年,冬至(北半球)時,南回歸線以及以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則達到最小值

(3)極點的正午太陽高度=直射點的緯度

如:某日太陽直射20°N,則90°N的正午太陽高度=20°

(4)當極點出現極晝時,在同一天,極點的太陽高度終日不變

如,6.22時,北極點的正午太陽高度為23°26′,午夜的太陽高度也時23°26′,這一天,極點太陽高度終日不變

再如,某日太陽直射20°N,,則北極點在這一天的太陽高度始終為20°

(5)某緯度出現極晝時,

該地午夜的太陽高度=該地的正午太陽高度-(90°-當地緯度)×2

=直射點的緯度-(90°-當地緯度)

=極點的太陽高度-(90°-當地緯度)

如,6.22時,70°N的午夜太陽高度=43°26′-(90°-70°)×2=3°26′

=23°26′-(90°-70°)=3°26′

再如,某日太陽直射10°,

則85°B的午夜太陽高度=15°-(90°-85°)×2 =5°

=10°-(90°-85°)=5°

三,日出日落時間分布規律

1,緯度變化規律

夏半年,從低緯到高緯,日出時間越來越早,日落時間越來越晚

冬半年,從低緯到高緯,日出時間越來越晚,日落時間越來越早

2,季節變化規律

夏半年,日出時間先逐日提早後逐日變晚,但都是6:00前日出;日落時間先逐日變晚後逐日提早,但都是18:00後日落

冬半年,日出時間先逐日變晚後逐日提早,但都是6:00後日出;日落時間先逐提早後逐日變晚,但都是18:00前日落

3,北半球夏至日時某地的日出時間=12-冬至日時該地的日出時間

如:6.22時20°N是5時23分30秒日出,則12.22時該地的日出

時間=12-5:23′30〃=6:36′30〃

4,北半球夏至日時某地的日落時間 =36-冬至日時該地的日落時間)

如:6.22時60°N是21:14′30〃日落,則12.22時該地的日落

時間=36-21:14′30〃=14:45′30〃

5,某日某地的日出時間+日落時間=24小時

6,某日某地的日出時間=該日夜長的一半

7,日出時間=12-晝長÷2,日落時間=12+晝長÷2

8,赤道總是6:00日出,18:00日落

四,直射點的地理坐標判定

1,直射緯線的判定

(1)晨線(或昏線)與過晨線(或昏線)和赤道的交點的那條經線交角為多少度,則直射緯度就是多少度



(2)與開始出現極晝(或極夜)現象的緯度互余

(3)與正午太陽高度或午夜太陽高度為0°的緯度互余

2,直射經線的判定

(1)地方時為12的經線

(2)過切點的那條經線,大部是晝

(3)與0時經線正相對的那條經線

(4)晝半球的中央經線或平分晝半球的經線

(5)俯視圖上,與太陽光線平行或重合的那條經線

五,季節的判定

1,從春分日到秋分日為北半球的夏半年,從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為北半球的冬半年

2,只要直射點在北半球,則北半球進入夏半年;只要直射點在南半球,則北半球進入冬半年

3,地球公轉速度較快慢,則為北半球的夏半年;地球公轉速度較快,則為北半球的冬半年

4,在北半球晨線隨緯度的增大而西偏,或昏線隨緯度的增大而東偏,則為北半球的夏半年;在北半球晨線隨緯度的增大而東偏,或昏線隨緯度的增大而西偏,為北半球的冬半年

5,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日出東北方,日落西北方,則為北半球的夏半年;在北半球日出東南方,日落西南方,則為北半球的冬半年.

4. 高中地理,有關氣候的知識

「多雨」「少雨」是相對的度量,在對氣候的描述中,就【氣候統計圖】而言,降水量在100mm以上的月份稱為「多雨」,如果降水的季節性變化明顯,一般把降水較多的幾個月稱為「雨季」,從雨季的角度看【多雨的界定】,它的數值就很模糊,(多數情況是:接近50mm的月份就視為進入了「多雨的季節」。
「濕潤」和「乾燥」與「多雨」和「少雨」有【正比例關系】,它們除了【降水量】,還有【蒸發量】的原因。蒸發量與氣溫是密切相關的,(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稱為【濕潤】,小於蒸發量則稱為【乾燥】)所以,以年降水量800mm來看,在溫帶和亞熱帶的氣候類型中,它是「濕潤」的,在熱帶,它就很「乾燥」,在寒帶,因為【蒸發量】更小,它就表現為「多雨」了。
具體應用中,至少要考慮:
1、降水的數值(降水量):全球性的年降水量超過1500mm稱為多雨
2、這種數量的降水在什麼時間(季節*月份)出現
3、出現在什麼地方(緯度地帶*溫度帶)等等。
就年降水量來說,在熱帶1500mm以上稱為多雨,1000mm以下稱為少雨,在亞熱帶1000mm以上是多雨,500mm以下算少雨,在溫帶600mm以上是多雨,400mm以下就是少雨了,在亞寒帶,200mm就很多雨了。

5. 高中地理,全球氣候分布及特點等等如何學好

全球氣候的分布這部分農田在學習是,需要根據氣候地地帶性規律來掌握。由赤版道向兩極氣候有熱帶氣候逐權步變成寒帶氣候。大陸東部地區有熱帶雨林氣候逐漸變成苔原冰原氣候。大陸西部有雨林氣候逐步變成草原氣候、地中海氣候等。由沿海向內陸氣候有濕潤的氣候中部變化為乾旱的氣候。掌握了這些規律,就容易記住了。

6. 地理全球氣候類型詳解

廣闊的地球,氣候千差萬別,由於影響氣候的因素各不相同,從而導致世界各地的氣候也各不相同,今天我們一起來領略世界氣候的差異。通常人們將地球上的」五帶」來稱呼氣候,例如熱帶氣候,溫帶氣候和寒帶氣候,而科學家則主要根據各地的氣溫和降水組合形成的氣候特徵,劃分出一系列的氣候類型。具體分析如下所示:
一、世界主要氣候類型
1、熱帶型: 包含四種,即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季風氣候
2、亞熱帶型:包含兩種,即亞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
3、溫帶型: 包含三種,即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4、亞寒帶型:屬於大陸性氣候,主要指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5、寒帶型: 屬極地氣候,包括苔原氣候和冰原氣候
二、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氣溫特點
1、熱帶型: 終年高溫,最冷月均溫>15℃
2、亞熱帶型:冬暖夏熱,最冷月均溫0℃-15℃
3、溫帶型: 冬冷夏熱,最冷月均溫<0℃
4、亞寒帶型:冬寒夏涼、最冷月均溫<0℃,最熱月均溫在10℃左右
5、寒帶型: 終年嚴寒,其中苔原氣候最熱月均溫0℃-10℃
冰原氣候最熱月均溫<0℃
三、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降水特點
1、年雨型:季節分配均勻
例如熱帶雨林氣候年降水量>2000mm
溫帶海洋性氣候年降水量>700mm
2、夏雨型: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例如熱帶草原氣候年降水量750-1000mm
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1500mm
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1000mm
溫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500-600mm
3、冬雨型:冬季多雨,夏季少雨
例如地中海氣候年降水量300-1000mm
4、少雨型:終年降水稀少
例如熱帶沙漠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極地氣候

7. 高中地理氣候總結

二、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
溫度帶
名稱
形成原因 氣候特點
分布規律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
常年受赤道低氣
壓帶控制 全年高溫多雨 南北緯10°之間 熱帶草原氣候
受赤道低氣壓帶
和信風帶交替控制
全年高溫,分明顯的干濕兩季 南北緯10°到南北回
歸線之間 熱帶季風氣候
氣壓帶風帶的季
節移動和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全年高溫,旱雨兩季分明 北緯10°到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東岸 熱帶沙漠氣候
常年受副熱帶高
氣壓帶和信風帶控制
全年高溫少雨 南北回歸線-南北緯
30°之間的大陸內部
和西岸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
候和季風性濕
潤氣候
海陸熱力性質差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南北緯25°-35°之間的大陸東岸 地中海氣候 受副熱帶高氣壓
帶和西風帶交替
控制
夏季炎熱乾燥, 冬季溫和多雨 南北緯30°-40°之間的大陸西岸
溫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 終年受西風帶控

終年溫和多雨
南北緯40°-60°之間
的大陸西岸
溫帶季風氣候
海陸熱力性質差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北緯35°-55°之間的大陸東岸 溫帶大陸性氣候 深居大陸內部,受大陸氣團影響 冬季嚴寒,夏季
炎熱,全年乾旱
少雨
南北緯30°-60°之間
的大陸內部
三、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成因等方面的歸納與綜合
1、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氣候類型(或南半球缺失的氣候類型)共四種 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 亞寒帶大陸性氣候 苔原氣候
2、 只分布在大陸東岸,西岸沒有的氣候類型有三種 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3、 只分布在大陸西岸,東岸沒有的氣候類型有三種 熱帶沙漠氣候 地中海氣候 溫帶海洋性氣候
4、 氣候類型分布最多的大洲 北美洲(11種),其次是亞洲(10種) 5、 除了南極洲外,在各大洲都有分布的氣候類型 地中海氣候和高山氣候 6、 受單一氣壓帶影響形成的氣候類型有: 熱帶雨林氣候(常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 熱帶沙漠氣候(常年受副高控制) 冰原氣候(常年受極地高

壓控制) 7、 受單一風帶影響形成的氣候類型有 熱帶沙漠氣候(受信風帶控制) 溫帶海洋氣候(常年受西風帶控制)
8、 受氣壓帶和風帶交替控制形成的氣候類型有 熱帶草原氣候(濕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乾季受信風帶控制) 地中海氣候(受西風帶和副高交替控制)

8. 自然地理氣候類型的相關知識只能死記硬背嗎求解。高中地理等級考

氣候知識是有規律的,理解性記憶較好。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