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村地理環境的制約
1. 人類的生產活動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和制約。 請寫出山區的開發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
其有利的影響是來:多種多自樣的地形為我國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等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山區資源豐富,在發展林業、牧業、旅遊業、礦業等方面,往往具有優勢。其不利的影響是:山區面積廣大,地面崎嶇,一是交通不便,二是耕地面積小,對農業生產不利;在開發利用山區時,極易發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從而出現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
2. 地理環境雖然對社會發展起制約和影響作用,但對社會發展不起最主要的決定作用。
個人認為應該選D,首先應該弄清楚是什麼對社會發展起主要的決定作用——社會生產力和社回會生產關系答。地理環境的作用(局限於對社會發展)是受社會本身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影響的,所以其作用不會是主要的決定作用。提供你個參考,希望其他人能給你更准確的建議~~
3. 我國的經濟發展是否受到地理環境因素的制約
肯定了,不然怎麼會有經濟特區呢?地理位置優越經濟發展的就要快,和門面房差不多,地理位置越好,租金越貴……
4. 自然地理環境是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相互聯系形成的一個整體
對 本題考查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地貌、氣候、水文、植被、內土壤等容)是一個整體,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構成一個整體。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還體現在如果一個要素發生改變,其他的要素也會隨之發生改變。本題敘述正確。
5. 經濟活動對地理環境有什麼影響
經濟活抄動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地理環境則是人類經濟活動的背景和基礎。
地理環境對不同經濟活動產生程度不等的影響作用,經濟活動層次越低越易受到自然環境特別是自然條件與資源的制約;但層次再高的經濟活動也擺脫不了自然環境的影響。
地理環境與人類經濟活動是一個雙向互動過程。人類經濟活動隨時隨地都在影響著地理環境,改變著自然環境的面貌,使人文環境日益復雜化。其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類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改造自然的 「勝利果實」;另一方面人類時時刻刻都在面臨著自然的 「報復」。
人類是主宰經濟活動的主體, 地理環境是人類經濟活動的舞台、背景和載體,人類經濟活動和地理環境必須協調發展。
6. 受到地理環境條件的制約氣候變化對哪個國家的影響遠大於其他發達國家
日本復。
日本是一個多山的制島國,山地成脊狀分布於日本的中央,將日本的國土分割為太平洋一側和日本海一側,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的71%,大多數山為火山。國土森林覆蓋率高達67%。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是日本最高峰,被日本人尊稱為:聖岳。
日本群島地處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地帶,即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火山、地震活動頻繁,危害較大的地震平均3年就要發生1次。
(6)貧困村地理環境的制約擴展閱讀
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帶,多為沖積平原,規模較小,較大的平原有石狩平原、越後平原、濃尾平原、十勝平原等,其中面積最大的平原為關東平原。日本平原面積狹小,耕地十分有限,人口生理密度高達2924人/平方公里,為世界第26位。
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為西太平洋島弧-海岸山脈-海溝組合的一部分。全國68%的地域是山地。日本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國都時常會發生火山活動。據統計,世界全部里氏規模6級以上的地震中,超過二成都發生在日本。
7. 我區某鎮地理環境偏僻,嚴重製約經濟發展,豐富的花木產品只能在本地銷售,我區政府對花木產品每投資X元
1、若不開發此產品,按照原來的投資方式,由 P = -1/50(x-30)^2+10知,只需從50萬元專款中拿出30萬元投資,每年即可獲最大利潤10萬元.
則10年的最大利潤為M1=10×10=100萬元.
2、若對該產品開發,在前5年中,每年投資50-25 萬=25萬
當x=25時,每年最大利潤是:P = -1/50(25-30)^2+10=9.5萬
則前5年的最大利潤為M2=9.5×5=47.5萬元.
設後5年中x萬元是用於本地銷售的投資,則由Q=-49/50(50-x)^2 + 194/5(50-x)+308知,將餘下的(50-x)萬元全部用於外地銷售的投資,才有可能獲得最大利潤.
外地銷售的投資利潤為: (-49/50)x^2+(194/5)x+308
則後5年的利潤是:本地+ 外地
M3=[-1/50(x-30)^2+10] ×5+[(-49/50)x^2+(194/5)x+308] ×5
化簡:
M3=-5x^2+200x+1500
M3=-5(x-20)^2+3500
故當x=20時,M3取得最大值為3500萬元.
所以,10年的最大利潤為M=M2+M3=3500+47.5=3547.5萬元
8. 為什麼要解決制約貧困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問題
1.經濟發展的速度與質量的問題。
2.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問題專。
3.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化問題。在向屬集約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化過程中,社會就業的問題。
4.勞動者素質與社會需求不完全一致的問題。
5.國際貿易競爭對國內企業的沖擊以及隨之而來的失業問題。
6.資源利用率較低,經濟發展過於依賴資源的問題。
9. 什麼是貧困有什麼特徵(學術問題)
國際上常常用恩格爾系數來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狀況。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准,恩格爾系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低於30%為最富裕。在我國運用這一標准進行國際和城鄉對比時,要考慮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費品價格比價不同、居民生活習慣的差異、以及由社會經濟制度不同所產生的特殊因素。對於這些橫截面比較中的不可比問題,在分析和比較時應做相應的剔除。另外,在觀察歷史情況的變化時要注意,恩格爾系數反映的是一種長期的趨勢,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絕對傾向。它是在熨平短期的波動中求得長期的趨勢。
恩格爾系數(%)= 食品支出總額 /家庭或個人消費支出總額×100%
恩格爾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例隨收入變化而變化的一定趨勢。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間的相關關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例來說明經濟發展、收入增加對生活消費的影響程度。眾所周知,吃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較低時,其在消費支出中必然佔有重要地位。隨著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滿足的情況下,消費的重心才會開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轉移。因此,一個國家或家庭生活越貧困,恩格爾系數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爾系數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