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族的地理環境
Ⅰ 哈薩克的地理環境
世界最大的內陸國,哈薩克面積為272.49萬平方公里,約佔地球陸地表面積的2%,領土橫跨亞歐兩洲,以烏拉爾河為洲界。國境線總長度超過1.05萬千米。
哈薩克通過裏海可以到達亞塞拜然和伊朗,通過伏爾加河,頓河運河可以到達亞速海和黑海。國土面積排名世界第九位。東南連接中國新疆,北鄰俄羅斯,南與烏茲別克、土庫曼和吉爾吉斯斯坦接壤。 哈薩克地形復雜,境內多為平原和低地。特點是東南高、西北低,大部分領土為平原和低地。西部和西南部地勢最低。
裏海沿岸低地向南朝裏海方向逐漸下降,沿裏海地帶低於海平面達28米;最低點卡拉基耶盆地低於海平面132米。向南又逐漸升高,形成海拔200~300米的於斯蒂爾特高原和曼格斯拉克半島上的卡拉套山、阿克套山(海拔為555米)。該國東北部有圖蘭平原,它從哈薩克東北部經中部逐漸向哈薩克丘陵過渡,再向東南部的天山山脈延伸。在北部,哈薩克丘陵與西西伯利亞平原南緣連接在一起。
哈薩克的東部和東南部是有著崇山峻嶺和山間盆地的山地,這里矗立著阿爾泰山、塔爾巴哈台山、准噶爾阿拉套山、外伊犁阿拉套山、天山等。阿爾泰山系在哈薩克境內分為南阿爾泰山和北阿爾泰山,高度在海拔2300~2600米之間,其最高峰別盧哈峰海拔4506米。准噶爾阿拉套山脈總長450公里,寬100~350公里,被科克蘇河和博拉塔爾河分割成北准噶爾阿拉套山和南准噶爾阿拉套山。其最高峰別斯巴坎峰海拔4464米。天山山系位於哈薩克的東南端,為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三國界山,其雄奇險峻的山峰長年被積雪和冰川所覆蓋。最高峰汗騰格里峰海拔6995米,也是哈薩克境內的最高峰。 全國共分為2個直轄市和14個州 ,分別為:阿斯塔納市(Astana) 、阿拉木圖市(Almaty)、阿拉木圖州(Almaty,塔爾迪庫爾干)、阿克莫拉州(Akmola,科克舍套)、阿克托別州(Aktube,阿克托別)、阿特勞州(Atyrau,阿特勞)、巴甫洛達爾州(Pavlodar,巴甫洛達爾)、曼格斯套州(Mangghsystau,阿克套)、卡拉干達州(Karaghandy,卡拉干達)、科斯塔奈州(Kostanay,科斯塔奈)、克孜勒奧爾達州(Kyzylorda,克孜勒奧爾達)、江布爾州(Jambyl,塔拉茲)、東哈薩克州(Shyghys kazakstan,厄斯克門)、南哈薩克州(Ongtustik kazakstan,奇姆肯特)、西哈薩克州(Batysdy kazakstan,烏拉爾)、北哈薩克州(Soltustik kazakstan,克孜勒扎爾)註:括弧內為省府。
《我的哈薩克》,歌詞如下:
Алтын күн аспаны,
Алтын дән даласы,
Ерліктің дастаны,
Еліме қарашы!
Ежелден ер деген,
Даңкымыз шықты ғой.
Намысын бермеген,
Қазағым мықты ғой!
Менің елім, менің елім,
Гүлің болып егілемін, Жырың болып төгілемін,
елім! Туған жерім менің – Қазақстаным рпаққа жол ашқан,
Кең байтақ жерім бар.
Бірлігі жарасқан,
Тәуелсіз елім бар.
Қарсы алған уақытты,
Мәңгілік досындай.
Біздің ел бақытты,
Біздің ел осындай!
Менің елім, менің елім, Гүлің болып егілемін,
Жырың болып төгілемін, елім! Туған жерім менің – Қазақстаным! 哈為總統制共和國,政治保持穩定。2006年建立新的政權黨「祖國之光」黨,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親任該黨主席。憲法規定哈薩克是「民主的、非宗教的和統一的國家」;推行總統制的共和國國家,總統是國家元首,是決定國家對內對外政策基本方針,並在國際關系中代表哈薩克的最高國家官員,是體現人民與國家政權統一、憲法的不可動搖性、公民權利和自由的象徵與保證。
以憲法和法律為基礎,根據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又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相互平衡的原則行使職能。
哈薩克總統的任期為7年。2007年5月18日,哈薩克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授權努爾蘇丹·納扎爾巴耶夫可不受次數限制地連任總統職務。總統可以任命總理、副總理以及外交、國防、財政、內務部長和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惟需經最高蘇維埃同意。 哈於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開始實行政治多元化。獨立後,即推行多黨制進程。2002年7月出台《政黨法》,規定只有黨員人數超過5萬,在全國14個州和兩個直轄市均設有分支機構,且各分支機構成員達到700人以上的政黨才可在司法部獲准登記。截至2011年12月,司法部共登記有9個政黨,其中主要有:
(1)「祖國之光」人民民主黨(Народно-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НУР ОТАН」):2006年12月22日成立並登記,現有黨員77萬,是哈薩克最大政黨。納扎爾巴耶夫總統親自出任該黨主席,第一副主席為拜別克。該黨完全支持納扎爾巴耶夫總統的政策。主張在社會夥伴關系與和諧等原則基礎上建立自由開放的社會;主張加強國家社會職能;在經濟方面,主張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在對外關系方面,主張鞏固和發展同俄羅斯、中亞鄰國和中國等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該黨全力支持納扎爾巴耶夫總統提出的「哈薩克道路」發展綱領,致力於研究落實具體改革措施,並主張維護現行憲法,充分發掘其潛力。該黨在哈薩克議會下院和地方議會擁有絕對多數席位。
(2)哈共產人民黨(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народная партия Казахстана):2004年4月哈共產黨分裂後成立,現有黨員9萬人,黨中央書記為阿赫梅特別科夫。該黨自稱為建設性反對派,黨員主要為工人、學生、知識分子、退休人員、企業家等。在2012年1月議會下院選舉中獲得7.19%選票,進入議會。在議會擁有7個席位。
(3)「光明道路」民主黨(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Казахстана 「Ак жол」):成立於2002年4月,黨員17.6萬人。該黨是哈「建設性反對派」。主席為佩魯阿舍夫。在2007年8月舉行的哈議會下院選舉中,該黨獲得3.27%的選票,未能跨越7%的議會門檻。在2012年1月哈議會下院選舉中,該黨獲得7.43%的選票進入議會。在議會擁有8個席位。該黨宗旨是建設獨立、繁榮、民主、自由、公正的哈薩克,是哈政治民主化運動的主要參與者和推動者。
此外,通過司法部登記的合法政黨還有國家社會民主黨(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ая социально-демакра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и 《Азат》簡稱ГСДП《Азат》)、哈愛國者黨(Партия патриотов Казахстана)、哈共產黨(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Казахстана)、哈「農村」社會民主黨(Казахстанская социал-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Ауыл」)、精神復興黨(Партия 「Руханият」)。 總統努爾蘇丹·阿比舍維奇·納扎爾巴耶夫。1940年生於阿拉木圖州卡斯克連區切莫爾干村,哈薩克族。先後畢業於卡拉干達鋼鐵公司附屬工廠大學、蘇共中央高級黨校函授班。1960年參加工作,當過高爐工、鋼鐵公司黨委書記。1977年任卡拉干達州黨委第二書記、第一書記。1979年任哈薩克共產黨中央書記。1984年任哈薩克共和國部長會議主席。1989年任哈共中央第一書記。1990年2月兼任哈薩克最高蘇維埃主席。同年4月任哈薩克總統。1991年「8.19」事件後宣布辭去哈共中央第一書記職務,並聲明不參加任何政黨。1991年12月1日以98.76%的選票當選哈薩克共和國獨立後第一任總統,1995年4月以全民公決方式將其任期延至2000年。1999年1月10日在提前舉行的總統選舉中以79.78%的選票再次當選。2005年12月以91%的選票再度連任總統。2011年4月3日在提前舉行的總統選舉中再次當選。已婚,有三個女兒。
總理卡里姆·馬西莫夫。生於1965年出生,哈薩克族。曾先後就讀於北京語言學院、武漢大學法學院和哈薩克國家管理學院,學習經濟學和國際法,並獲經濟學博士學位。他懂得英語、漢語、哈薩克語、俄羅斯語及阿拉伯語。2006年1月,馬西莫夫出任哈政府副總理。2006年4月至2007年1月,他任副總理兼經濟和預算規劃部部長。2007年1月,馬西莫夫出任哈政府總理。2012年9月24日,宣布辭去哈政府總理一職,2012年12月正式卸任。2013年4月2日,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任命馬西莫夫為新總理。
Ⅱ 哈薩克族的建築與當地氣候有什麼關系
哈薩克族從古至今一直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堅固耐用、居住舒適、防風、防雨、防寒的氈房就成為千百年來哈薩克族喜愛的傳統民居形式。哈薩克族一般春、、秋季住氈房,冬季住土房或木房。
被稱為草原「白色宮殿」的哈薩克族氈房由圍牆、房桿、頂圈、房氈和門五部分組成。氈房取材與當地自然環境有極大關系:氈房的骨架由戈壁灘上的紅柳木做成圓柵和頂圈構成。圍牆用橫豎交錯相連的紅柳木欄桿構成。氈房上半部為穹廬頂,用幾十根紅柳木撐桿搭成骨架。屋架搭好後,在圍牆及頂部鋪蓋毛氈。天窗在頂部中央,上有活動氈蓋,平日通過天窗通風採光,風雪天則蓋上天窗以避風寒。
哈薩克族氈房門多為東朝向,高約1.5米左右,為雕花雙扇木板門。氈房中間是火塘,右後方存放食物、炊具,後半部分住人待客。伊斯蘭教信仰對哈薩克族起居有較大影響:伊斯蘭教禁止任何偶像崇拜,所以氈房間內的西牆上不能掛人頭像;麥加的方向在西方,所以睡覺時不能頭東腳西。哈薩克族還保存著對火的崇拜,他們贊揚道:「我們的火的母親,使挨凍的人得到溫暖,使挨餓的人吃飽。」火對他們而言是神聖的,火爐不能隨便移動,否則便認為冒犯了火神,家中的牲畜會受懲罰而丟失。
哈薩克族牧民冬季所住的房屋用木頭、土坯和石塊構築,房屋外形為四方平頂。還有一種圓頂房,圍牆用土坯和石塊砌成,房頂呈穹廬形。哈薩克族房屋四周有籬笆或土牆相圍,用以圈放牲畜。
哈薩克族主要生活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哈薩克族人大部分從事畜牧業,牧民居住在隨著季節轉移牧場的氈房裡,從事農業生產的哈薩克人則逐漸定居。
由於地域環境,氣候溫度的差異,哈薩克族帽呈現不同類型。阿勒泰山區牧民,冬天戴尖頂四棱狐狸皮帽,皮帽兩側有護耳扇,帽後沿垂下,帽冠呈三角形狀。
氈房是哈薩克族民間建築,適宜於春、夏、秋季轉場搬遷的一種簡易住房。冬天則在冬季牧場(俗稱「冬窩子」)修建平頂土房。氈房由圍牆、房桿、頂圈、房氈、門組合而成,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為圓柱形,上部為穹形。下部圓柱形四周是用橫豎交錯相連而成的紅柳木柵欄構成的圍牆。頂部有天窗,覆以活動的氈子,用以通風。有的房頂氈上飾有紅色或其他色彩圖案。氈房門較小,是雕刻著花紋的雙扇木板門,哈薩克語稱「斯克爾菜烏克」,一般高1.5米,寬0.8米,離地面較高,以防積雪和嚴寒,門多開向東南,以避北風,氈房門外掛有用芨芨草草編織的夾有一層花氈的門簾,冬春天放下門簾擋風雪,夏天捲起,通風涼爽。氈房內都備有長木桿,用來預木圈頂的頂氈。
氈房一般分為四種:簡易小氈房,4塊、6塊、8塊房牆的氈房。氈房內的陳設與布置都有一定的講究,一般分住人、待客、堆放物品與做飯等幾個部分。進入氈房中間對著天窗處是做飯的地方。氈房上半部鋪有一塊大地毯,地毯上面的撐桿上掛有帷簾,地毯上白天是吃飯和接人待客的地方,晚上用帷幕分開,作為卧室。
冬房:哈薩克牧民一般從11月至來年4月住在冬牧場。冬牧場的房屋一般建在避風雪的河谷或山谷中。這種房屋結構結實耐用,形狀是圓頂式樣,哈薩克語稱之為「雪夏拉」,多用木料或石料製成。房屋外形是四方平頂,屋內有鐵皮爐子或土砌爐灶。圍牆是用石塊或土坯砌成,高約2.5米,上面有許多撐桿式的細木椽,椽子下端固定在圍牆頂上,上端則連接在房子的頂圈,然後放上編織好的葦席或樹枝條,屋內頂上4根或6根頂柱,上面再抹上一層草泥。哈薩克族人民一般就在這種房屋裡過冬。
Ⅲ 談談作為游牧民族的哈薩克族活蒙古族是如何適應草原地域環境特徵的
這兩個民抄族,自古以來都是,襲以騎馬放牧為生。氂牛,牛,羊,成群,在這遼闊富繞草原里放牧形成習慣。但條件很差,風吹日曬,睡蒙古包,走到哪裡,吃住在那裡。可是,他們是個很豪爽的民族。一代一代相傳。給他們帶來幸福美滿和愉快的生活。成為一個不怕苦不怕累的中華——勇敢的民族。
Ⅳ 維吾爾族與哈薩克族的歷史背景與地理環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處我國西北邊陲,有著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生活著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烏孜別克和錫伯族等十三個民族,其中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烏孜別克族4個少數民族為新疆特有的少數民族。該地區各少數民族群體之間相對隔離,民族起源眾說不一,有關民族特有的等位基因、基因型及基因頻率研究資料缺乏,對研究中華民族起源、法醫學個體識別、民族特有疾病譜等帶來許多不利的影響。因此,研究該地區少數民族遺傳結構及變化規律是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結果顯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烏孜別克族緊密地聚為一簇。中華民族31個民族人群以長江為界明顯的分為南、北兩大人群。中華民族31個人群和9個非中華民族人群聚類,結果並不支持東亞人群獨立起源假說,是目前又一支持中國人非洲起源假說的遺傳學證據。9個STR位點在新疆5個少數民族群體中存在遺傳結構的差異,有人種之間和人種內不同群體之間遺傳結構差異相互交叉和重疊現象。本研究獲得了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5個少數民族群體9個STR基因位點的遺傳學參數,彌補了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相關群體遺傳學資料的不足,研究結果豐富了中華民族STR基因資料庫,為開展我國基因組學及人類基因組多樣性研究提供了基礎資料。同時提示,我國應建立不同民族群體遺傳學資料庫,選擇最具有價值的遺傳標記,以不同群體自身遺傳結構特點及變化規律對各個群體的起源、進化、疾病相關基因定位及法醫學個體識別等進行分析研究。
Ⅳ 問哈薩克海拔,地勢,氣候環境
哈薩克共和國位於中亞中部,北起烏拉爾,西至裏海,南至天山山脈,東南至阿爾泰山山脈。與中國、俄羅斯、吉爾吉斯共和國、烏茲別克和土庫曼等五國有共同邊界,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家。屬強烈溫帶大陸性氣候,1月份平均氣溫-19至-4度,7月份平均氣溫19至26度。降水量100到300毫米不等。
哈薩克位於北緯55°26′~40°56′,東經45°27′~87°18′,地處歐亞大陸的中部,地跨兩大洲,少部份位於歐洲,大部分位於亞洲。阿特勞市的居民每天都可以在歐亞兩大洲之間穿行。哈薩克的領土從西部的伏爾加河下游到東部的阿爾泰山長3 000千米,從北部的西西伯利亞平原到南部的天山山脈寬1 700千米。國境線總長度超過1.5萬千米,其中陸路國境線超過1 200千米。哈薩克通過裏海可以到達亞塞拜然和伊朗,通過伏爾加河頓河運河可以到達亞速海和黑海。亞歐大陸的地理中心點東經78°、北緯50°就位於哈薩克共和國的東哈薩克州,與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試驗場的中心相距15千米。
從自然地質狀況看,哈薩克並未占盡所有的有利位置:遠離溫暖的大洋,大部分國土都位於荒漠和半荒漠地帶,很多地區都存在著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哈薩克是一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差別非常明顯的國家。哈薩克北部的自然條件與俄羅斯中部及英國南部相似,南部的自然條件與外高加索及南歐的地中海沿岸國家相似。這里既有低於海平面幾十米的低地,又有巍峨的高山山脈,山頂的積雪和冰川長年不化。哈薩克1/4多的國土是草原,1/2的國土是荒漠和半荒漠, 剩下的國土是山脈和湖泊。 遠離海洋、 幅員遼闊及其地理位置特點決定了哈薩克氣候顯著的大陸性及分帶性特點。 整個國家幾乎都處在強風的控制之下。
Ⅵ 哈薩克族的地理關系
哈薩克族從古至今一直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堅固耐用、居住舒適、防風、防雨、防寒的氈房就成為千百年來哈薩克族喜愛的傳統民居形式。哈薩克族一般春、、秋季住氈房,冬季住土房或木房。被稱為草原「白色宮殿」的哈薩克族氈房由圍牆、房桿、頂圈、房氈和門五部分組成。氈房取材與當地自然環境有極大關系:氈房的骨架由戈壁灘上的紅柳木做成圓柵和頂圈構成。圍牆用橫豎交錯相連的紅柳木欄桿構成。氈房上半部為穹廬頂,用幾十根紅柳木撐桿搭成骨架。屋架搭好後,在圍牆及頂部鋪蓋毛氈。天窗在頂部中央,上有活動氈蓋,平日通過天窗通風採光,風雪天則蓋上天窗以避風寒。哈薩克族氈房門多為東朝向,高約1.5米左右,為雕花雙扇木板門。氈房中間是火塘,右後方存放食物、炊具,後半部分住人待客。伊斯蘭教信仰對哈薩克族起居有較大影響:伊斯蘭教禁止任何偶像崇拜,所以氈房間內的西牆上不能掛人頭像;麥加的方向在西方,所以睡覺時不能頭東腳西。哈薩克族還保存著對火的崇拜,他們贊揚道:「我們的火的母親,使挨凍的人得到溫暖,使挨餓的人吃飽。」火對他們而言是神聖的,火爐不能隨便移動,否則便認為冒犯了火神,家中的牲畜會受懲罰而丟失。哈薩克族牧民冬季所住的房屋用木頭、土坯和石塊構築,房屋外形為四方平頂。還有一種圓頂房,圍牆用土坯和石塊砌成,房頂呈穹廬形。哈薩克族房屋四周有籬笆或土牆相圍,用以圈放牲畜。哈薩克族主要生活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哈薩克族人大部分從事畜牧業,牧民居住在隨著季節轉移牧場的氈房裡,從事農業生產的哈薩克人則逐漸定居。由於地域環境,氣候溫度的差異,哈薩克族帽呈現不同類型。阿勒泰山區牧民,冬天戴尖頂四棱狐狸皮帽,皮帽兩側有護耳扇,帽後沿垂下,帽冠呈三角形狀。氈房是哈薩克族民間建築,適宜於春、夏、秋季轉場搬遷的一種簡易住房。冬天則在冬季牧場(俗稱「冬窩子」)修建平頂土房。氈房由圍牆、房桿、頂圈、房氈、門組合而成,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為圓柱形,上部為穹形。下部圓柱形四周是用橫豎交錯相連而成的紅柳木柵欄構成的圍牆。頂部有天窗,覆以活動的氈子,用以通風。有的房頂氈上飾有紅色或其他色彩圖案。氈房門較小,是雕刻著花紋的雙扇木板門,哈薩克語稱「斯克爾菜烏克」,一般高1.5米,寬0.8米,離地面較高,以防積雪和嚴寒,門多開向東南,以避北風,氈房門外掛有用芨芨草草編織的夾有一層花氈的門簾,冬春天放下門簾擋風雪,夏天捲起,通風涼爽。氈房內都備有長木桿,用來預木圈頂的頂氈。氈房一般分為四種:簡易小氈房,4塊、6塊、8塊房牆的氈房。氈房內的陳設與布置都有一定的講究,一般分住人、待客、堆放物品與做飯等幾個部分。進入氈房中間對著天窗處是做飯的地方。氈房上半部鋪有一塊大地毯,地毯上面的撐桿上掛有帷簾,地毯上白天是吃飯和接人待客的地方,晚上用帷幕分開,作為卧室。冬房:哈薩克牧民一般從11月至來年4月住在冬牧場。冬牧場的房屋一般建在避風雪的河谷或山谷中。這種房屋結構結實耐用,形狀是圓頂式樣,哈薩克語稱之為「雪夏拉」,多用木料或石料製成。房屋外形是四方平頂,屋內有鐵皮爐子或土砌爐灶。圍牆是用石塊或土坯砌成,高約2.5米,上面有許多撐桿式的細木椽,椽子下端固定在圍牆頂上,上端則連接在房子的頂圈,然後放上編織好的葦席或樹枝條,屋內頂上4根或6根頂柱,上面再抹上一層草泥。哈薩克族人民一般就在這種房屋裡過冬。
Ⅶ 哈薩克伊犁自洲的地理位置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地處祖國西北邊陲,成立於1954年,轄塔城、阿勒泰兩個地區和10個直內屬縣市,是全國唯容一的既轄地區、又轄縣市的自治州。西部緊鄰歐亞國家哈薩克,這里有中國陸路最大的通商口岸(霍爾果斯口岸)。全州總面積35萬平方公里,因雨量較充沛被稱為中亞濕島或塞外江南。人口500多萬人,有哈薩克、漢、維吾爾、回、蒙古、錫伯等47個民族成份,其中哈薩克族佔25.5%,漢族佔45.2%,維吾爾族佔15.9%,回族佔8.3%,蒙古族佔1.69%,錫伯族佔0.83%。
Ⅷ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的地理環境
阿克塞縣多山,主要山脈有:
(1)黨河南山,屬祁連山山脈組成之一。西北、東南走向。最西起於阿克塞縣境內,東至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的馬雅雪山,長約900千米,寬250~300千米,地勢自西向北傾斜,緩慢降低,最高處海拔5327米。山間分布許多峽谷和小盆地,水草豐茂,是良好的牧場,分布有許多雪山,是河西走廊的「天然水庫」。
(2)野牛脊山,地處黨河南山南部。黨河南山東南脈與野牛脊山東北脈相連。山脊海拔一般為4000米左右,最高峰海拔4904米,東南部連接青海省。
(3)喀克吐蒙克山,地處野牛脊山和土爾根達坂山中部,山脊海拔3592米,在建設鄉東南。
(4)塞什騰山,地處海子草原南部,北坡連接著海子南岸。山脊海拔一般3600~4000米左右,最高峰海拔4576米。山南為青海馬海。
(5)土爾根達坂山,地處海子草原東南部。山脊海拔高5000米左右,最高峰海拔5280米。
(6)大小紅山,地處阿爾金山北部、多壩溝西部,在多壩溝鄉與和平鄉中間地帶。根據有關史料推斷,屬漢唐時期的西紫亭山。大紅山海拔高2640米,小紅山海拔高2052米。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礦產資源豐富,有金、銅、鐵、石棉、水晶、蛇紋岩、雲母、硭硝等金屬、非金屬礦藏40多種。特別是石棉儲量最大,約4500萬噸以上,年產量20萬噸左右,佔中國石棉產銷量的一半。石棉是自治縣的支柱產業。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可供開發利用的礦產主要有化石溝銅多金屬礦、大紅山花崗岩飾面石材礦、安南壩石棉礦、向陽煤礦、莫壩爾煤、雁丹圖鉛鋅礦、雁丹圖稀土礦、大鄂博圖白雲岩礦、苦水泉錳礦、紅柳溝鐵礦、安南壩鐵礦等。紅柳溝石棉礦、長草溝石灰岩礦等。從探明的礦產資源儲量情況看,阿克塞縣優勢的礦產有石棉、銅、石灰岩、花崗岩、芒硝、白雲岩、砂石、粘土等。 阿克塞縣土壤共劃分10個土類、14個亞類。其中土類主要以風沙土、灰棕漠土、鹽土為主,其次草甸土、草甸沼澤土、高山寒漠土、高山漠土、高山草原土、亞高山草原土、粗骨土在也佔一部分。
阿克塞縣可利用草場面積1480萬畝,正常年景載畜量為18.9萬個羊單位。 阿克塞縣礦產資源豐富,是資源相對富集的地區,工業在經濟中佔有較大份額。改革開放以來,阿克塞縣不斷調整產業結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特別是「十一五」末提出了主攻資源綜合利用、現代農牧業和民族旅遊業三大產業,加快培育五大產業集群的發展戰略,經濟結構調整實現了新的突破。三次產業結構由1964年的32.5:6.5:61調整為2013年的3.7:65.3:31,三次產業內部結構也逐步趨向優化。
2013年,阿克塞縣生產總值達到130847萬元,比1978年的349萬元增長了374倍,人均GDP由1978年的496元增加到2013年的146574元,增長了295倍;財政收入達到17907萬元,比1978年的268萬元增長了66倍;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279元增加到2013年的17340元,增長了62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717元增加到2013年的22859元,增長了31倍。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是一個傳統的純牧業縣,畜牧業是自治縣的基礎產業,也是農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82%來自於畜牧業。
1954年建縣以來,農牧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克服了各種困難,通過整合優化產業布局,畜牧業開始由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型,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型,由靠天養畜向科學養畜轉變,農業經濟結構、經濟總量實現了巨大的飛躍。
從建縣初期到1978年,阿克塞縣農牧業生產關系和管理制度出現了新的變革,實現了農業從無到有、畜牧業穩定發展的過程。農牧業總產值由1978年的200萬元增長到2013年的7327萬元,增長了35.64倍;農牧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179萬元增長到2013年的4792萬元,增長了25.77倍。21世紀初,農牧業以提高效益、促進農牧民增收為目標,通過打造升級支柱產業、重點建設特色產業和精心培育富民產業等戰略措施,強力推進農牧業全面協調發展。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阿克塞縣以市場為導向,積極引導農牧民調整產業結構,以傳統畜牧業發展為抓手,逐步轉變成為農、畜並重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格局,形成了糧、經、草三元種植結構。從2010年起至2014年,先後累計投人4157.86萬元,建設紅柳灣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建成高標准戈壁石砌牆設施溫室126座,通過推行有機生態無土栽培技術,配套建成蔬菜保鮮庫、貯藏地窖、多功能管理房、交易市場以及膜下滴灌、自動卷簾機等基礎設施,將農業生產由單一的以農補牧、以牧促農,逐步向高效、特色現代農業轉變,徹底改變了本地長期以來蔬菜靠外調用的歷史,填補了農業生產空白。截至2013年底,農作物播種面積達8299畝,糧經草比例調整為16:28:56,種植業由糧食型轉為經濟型。
自2007年起至2014年,累計投資1256.5萬元,共建成設施養殖小區2處、種畜擴繁場1個,修建高標准棚舍72座,發展設施養殖戶82戶,農牧業生產綜合效益明顯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步伐逐步加快。
2008年,自治縣被確定為新農村、新牧區建設試點,按照「一心兩點」模式,即兩個村建立1個中心社區聚集點、2個一般集聚點,分階段改撤16個自然村落,將分散居住的農牧民逐步集聚到農牧村社區中,讓草場集約化經營,村莊成塊、農田成片。
21世紀以來,阿克塞縣先後培育發展了霍爾勒斯養殖專業合作社、合眾佳克斯農機農民合作社和達木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等9個合作組織,「公司+農戶」的生產經營格局已初步形成,農牧業規模化龍頭企業初步顯現。通過實施農牧業機械化推廣普及、牲畜改良社會化服務等,積極推動畜牧業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發展,為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奠定了基礎。
21世紀以來,阿克塞縣畜牧業實現了單純數量型發展到數量質量並舉的轉變,通過引進牛羊等優良品種,飼養方式也由傳統粗放的散養方式向設施精養的方向轉變。自2000年阿克塞縣種畜繁育中心成立以來,先後引進紐西蘭波德代、無角陶賽特、新疆哈薩克大尾羊、遼寧蓋縣絨山羊等優質畜種7130隻,發展了生態型地方畜種,2014年,良種羊覆蓋率達91%以上。 早在1957年,阿克塞縣木器廠就已成立,同時建起了小型火電站,後來又建成了阿克塞縣向陽煤礦,初步奠定了自治縣工業發展的基礎。
1978年以來,阿克塞縣國營石棉礦、修造廠成為工業支柱企業。隨著縣農修廠、縣石棉礦、縣供電所、建築安裝公司和各鄉工業企業的快速成長,賽寶包裝公司、神威化工公司、萬噸石棉選廠、石棉設備製造、石棉市場等大型企業在市場經濟大潮中順利誕生,增強了工業經濟發展的後勁。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1999年阿克塞縣工業園區正式建成運營,經過10多年發展之後,如今成長為對外開放的窗口、招商引資的平台,已經形成了「一區(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園區)三園(阿克塞循環經濟產業園、阿克塞風電產業園、阿克塞光電產業園)」。阿克塞工業園區佔地面積26.82平方公里,規劃建設面積6.2平方公里。21世紀以來,先後建成了1萬噸水選改性礦物纖維生產線、1.2萬噸膨化炸葯生產線、300萬條麻塑包裝袋生產線、10萬噸水泥粉磨生產線、120萬噸干法水泥生產線、1萬噸精製硫化鹼生產線、40萬噸鐵精粉生產線、400萬噸石棉尾礦濕法選礦工藝回收利用、煤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鏈項目及1.6萬噸乳化膠狀炸葯生產線擴建項目等一批重點項目。
阿克塞縣工業園區建園以來,園區內共有各類工業企業及個體工商戶60戶,其中石棉礦山開采企業14戶,入園企業30戶,醫療通訊業3戶,個體工商服務業13戶,各類從業人員4000餘人(包括紅柳溝石棉礦區)。園區固定資產投資從成立時的7000多萬元增加到2014年的3.4億元,同比增長385%;工業總產值從「十一五」末的7.2億元,增加到11.7億元,同比增長62.5%;工業增加值2.2億元,增加值6.07億元,同比增長175%。
21世紀,計劃實施新、續、改擴建工業項目19項,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45.7億元,同比增長52%。其中,非能源類工業項目11項,能源內項目8項,為「十二五」規劃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
在21世紀,阿克塞縣把「工業強縣」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首要戰略,以工業轉型發展為目標,緊緊圍繞「3341」項目工程及中心工作,工業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工業園區產業集聚效應日益凸顯,經濟發展活力不斷增加。已經形成了以石棉開采加工、礦山機械、化工、包裝材料、非金屬礦物研究開發、飲食服務等為一體的產業發展模式,成為拉動經濟快速發展的有力支撐。 1987年,阿克塞縣成立了面積為119.6平方公里的省級自然湖和候鳥自然保護區,分別是大小蘇干湖;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了佔地為39.6萬公頃的野駱駝自然保護區。通過設立自然保護區,有效保持了生態資源平衡發展。
1999年,為了進一步改善牧區生態環境、合理開發草原資源,實現可持續穩定發展,該縣採取生態自然恢復與人工措施並舉的方式,在阿勒騰鄉海子地區先後實施了牧區開發示範縣建設和草原「三化」綜合治理項目,建設人工草地4360畝、改良草場24.7萬畝、人畜引水渠28.4公里、綜合治理草原57.5萬畝、購置機械設備6台(套)、引進種畜576隻,全面促進了草原的可持續發展。
自2003年啟動實施退牧還草工程以來至2013年,累計投資2.32億元,建設圍欄1200萬畝,補播改良76萬畝,建成人工飼草基地1萬畝,這些項目實施以來,該縣生態環境得到了一定改善,農牧民生活質量大幅提高。
自2011年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啟動以來至2014年,為1046戶、3022個農牧民累計發放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資金8709萬元,確定禁牧面積480萬畝、草畜平衡999.29萬畝、牧草良種補貼2.9萬畝,完成減畜任務2.485萬個羊單位。
2014年城區綠化面積已達到53.44萬平方米,栽植各類園林樹種40.5萬株,人均公共綠地面積41.8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9.6%。在全國園林綠化縣城驗收中,成為甘肅省第一個「國家園林縣城」。
截止至2014年,已累計接待遊客50.67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886億元,使旅遊業由以往的邊緣經濟正在向主導經濟逐步發展。
Ⅸ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的地理環境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東270千米處,地處天山東段北麓,准葛爾盆地樂南緣,跨東經89°56′一92°16′,北緯43°14′一45°16′,東與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哈密市為鄰,西與奇台毗鄰,南與鄯善縣隔山相望,北與蒙古國接壤,國界線長約150公里。 南北最大長度為198公里,東西最大寬度為138公里,總面積為22171平方公里。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總人口78172人,其中:木壘鎮17246人、西吉爾鎮6730人、東城鎮12103人、英格堡鄉6191人、照壁山鄉8054人、新戶鄉7019人、雀仁鄉4877人、白楊河鄉2518人、大石頭鄉7037人、大南溝烏孜別克民族鄉2645人、博斯塘鄉3752人。2003年,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總人口86344人。
2007年,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年末總戶數27839 戶,總人口87229人,其中,女42278人,占總人口48.4 %,少數民族人口29612人,占總人口的33.9%。農村人口64703人。其中,縣屬人口17045人,少數民族4011人。哈薩克族22425人,占總人口的25.7% 人,烏孜別克族1040 人。占總人口的0.012 %。
2013年,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總人口9萬人。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哈薩克族主要過的節日有古爾邦節、肉孜節和納吾熱孜節。在納吾熱孜節里家家戶戶都要用肉、大米、小麥、大麥、奶疙瘩等混合煮成的「庫吉」(稀粥)。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