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深圳地理交通知識

深圳地理交通知識

發布時間: 2021-02-20 20:44:34

A. 深圳的地理

進站後看左邊中間位置,有詳盡介紹
http://www.southcn.com/news/dishi/shenzhen/

B. 深圳摩登克斯酒店的地理交通

距離深圳寶安國際機場約37公里;
距離深圳火車站約2.5公里;
距離地鐵大劇院站約0.1公里;
乘車線路: 站點:寶安南路
地鐵:大劇院C3站

C. 深圳交通地圖怎麼放大印刷

地圖編制必須依法取得國家測繪資質的公司的才能進行,未取得測繪內資質的公司進行地圖容編制涉及侵犯《測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編制條例》、《知識產權法》、《著作權法》以及地方地圖管製法規。深圳市的地理信息數據源於市規國委空間地理信息資料庫。要編制路網及行政區劃明顯的地圖必須由專業地圖機構完成。一定要自己做只能是大色塊示意圖,可能不屬於法律管轄范圍。

D. 從地理知識、城市規劃、經濟發展、文化傳承等方面認識和了解深圳

1:地理知識
地理位置
深圳市位於祖國的南疆,廣東省南部,毗鄰香港。東臨大亞灣與惠州市相連,西至珠江口伶仃洋與中山市、珠海市相望,南至深圳河與香港毗鄰,北與東莞市、惠州市接壤。深圳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多為低丘陵地,間以平緩的台地,西部沿海一帶是濱海平原。
之氣候
深圳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風清宜人,降水豐富。常年平均氣溫22.5℃,極端氣溫最高38.7℃,最低0.2℃。無霜期為355天,平均年降雨量1924.3毫米,日照2120.5小時,適合常年開展旅遊。
之特產
盛產龍崗「三黃雞」、南頭荔枝、南山桃、石岩沙梨、金龜桔和龍華方柿等農副產品。沙井蚝是深圳的另一大特產

2.3:城市規劃、經濟發展、
通過公開展示向廣大市民征詢意見和建議,於一九九六年底完成了《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10)》成果的編制工作。
http://www.szplan.gov.cn/main/csgh/ztgh/ztgh/(詳細的城市規劃主要內容)
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小漁村,發展為我國南部綜合經濟實力、技術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最強的現代化大都市。深圳的巨變,是我國改革開放30年偉大成就的一個縮影,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一個閃光點。

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示範區」,深圳發展壯大的每一步,都離不開中央的關懷和支持,更離不開堅持不懈的思想解放和始終不渝的改革創新。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深圳加工」、「深圳製造」到「深圳創造」,從「速度深圳」到「和諧深圳」、「效益深圳」、「綠色深圳」……圍繞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深圳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進行了一系列大膽的實踐和探索,不僅為自身經濟發展注入了持久的活力,也為其他地方改革開放、科學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深圳從一個邊陲小鎮崛起為現代化大都市,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達6765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58億元,在全國大城市中分別居第四位、第三位;出口總額1685億美元,獲得國際專利2480項,均居全國各城市第一位。深圳的成功,給人以啟迪。

深圳抓住經濟全球化機遇,從「引進來」到「走出去」

開放是深圳的發展之源,深圳能有今天的發展局面,首先得益於在不斷擴大開放中抓住機遇、用好機遇。深圳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經歷了4個趨勢性變化。

一是以吸引港資為主到外資來源全球化。從大規模引進港資,到外資來源擴大到90多個國家和地區。

二是從「三來一補」到企業「走出去」。利用「三來一補」企業的溢出效應,培育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從「引進來」到「走出去」。

三是從內向型聯合到外向型聯合。以產品加工、貿易、科技成果、資金和其他資源為紐帶,通過內地、深圳、海外「三點一線」的聯合模式,共建出口加工基地,攜手走向國際市場,使深圳和內地的出口規模迅速擴大。

四是從利用「香港因素」到深港緊密合作。從與香港建立「前店後廠」的產業合作關系,到共建世界級大都市。

敢為天下先,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

上世紀80年代初,當全國還在爭論計劃和市場關系時,深圳就提出了「四個為主」,即建設資金以引進外資為主,經濟成分以發展外資企業為主,經濟運行以市場調節為主,產品銷售以外銷為主。率先在全國建立起市場經濟的基本體系和運行機制。

深圳以推進土地有償使用為重點,率先進行土地管理體制改革。1980年,深圳簽訂了第一個土地有期有償使用協議書。

1987年,深圳率先採取土地使用權公開拍賣、公開招標、協商議價等3種有償讓渡方式,允許土地使用權的轉讓、再轉讓和抵押。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公開拍賣,開創了我國國有土地商品化經營的先例。

深圳率先實行招聘錄用、競爭上崗、合同用工,首開勞動力商品化的先河。同時建立起勞動力市場和人才智力市場,促進人力資源在市場中實現合理配置。

深圳率先進行外匯管理體制改革,1985年在全國率先建立外匯調劑中心。最早引進和興辦金融機構,1982年1月,深圳引進了全國第一家外資銀行——南洋商業銀行深圳分行。1986年興辦了深圳發展銀行。最早探索發展資本市場,1990年成立深圳證券交易所,發行第一張股票,吹響了我國發展資本市場的前奏。

深圳最早推行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推進股權多元化,建立法人治理結構。最先探索建立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和運營機制,建立了國資委(辦)、資產經營公司、國有企業3個層次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深圳在全國較早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按大行業、大系統綜合設置機構,形成了「大貿工、大交通、大文化、大城管、大農業」的管理格局,減少了協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在全國率先開展了政府績效評估試點,推行部門責任「白皮書」制度,在政府效能建設上邁出重要步伐。在全國率先開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通過3輪改革,全市審批、核准事項減少了60%左右。

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深圳幾乎從零起步,實現高新技術產業跨越式發展。1991-2007年,高新技術產業以年均超過40%的速度增長,2007年的產值達7599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54%左右。其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值4400多億元,佔全部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的58%。

深圳抓住國際電子信息技術產業興起的機遇,不失時機地選擇高新技術產業為目標。頂著「三來一補」企業向周邊地區遷移、工繳費大幅下降的壓力,力促「三來一補」產業優化升級。正是由於確立了正確的產業發展目標,才會有今天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產業格局。

1990年,從深圳市第一次黨代會提出以「高科技產業為先導」起,歷次市黨代會始終如一地堅持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目標,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推動從「深圳加工」「深圳製造」到「深圳創造」。認識與行動的高度一致和政策的連續性,是深圳高新技術產業越做越大的重要保證。

深圳市政府掌握的財政資金通過貸款貼息、貸款擔保、資本金補助和獎勵等方式向高新技術產業傾斜,引導越來越多的社會資金和外資投向高新技術產業。此外,在土地、廠房等資源配置上向自主創新的高新技術產業傾斜,努力營造適宜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硬環境和軟環境。

深圳培育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通過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高新技術產業帶,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地,促進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不斷完善高新技術產業鏈。同時,注重培育具有行業領先優勢的龍頭企業,通過這些企業率先發展,帶動整個產業發展。近年來,一大批民營科技企業迅速成長起來,市場份額做到了所屬行業的國內第一。

鼓勵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努力建設創新型城市

深圳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國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為依託、官產學研資介相結合的研究開發體系,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一是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形成「四個90%以上」的格局,即:90%以上的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資金來源於企業,90%以上的職務發明專利出自於企業。經過多年發展,深圳從事高技術產品研發生產的企業有3萬多家,企業自主創新蔚然成風。

二是建立以風險投資和貸款擔保為主的政府支持體系。1994年由政府出資成立的高新技術產業投資擔保公司,專門在企業創新創業初期進行投資或提供貸款擔保,為1800多家企業提供了擔保服務,擔保項目2000多個。1999年,深圳又成立了由政府控股的創新投資公司,專為企業的創新創業活動進行風險投資。

三是大力推動產學研結合。深圳大力加強公共研發、公共技術、公共檢測、公共信息等開放平台建設,鼓勵企業與國內外的高校、科研機構建立互利互惠的市場化協作關系,通過成果轉讓、委託開發、聯合開發、共建開發機構和科技型企業實體等,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產學研的有機結合不僅為深圳培養了一批創新型人才,而且孵化出大量科技企業。

四是探索多種創新路徑。「學習創新」路徑。民營企業學習外資企業的技術,通過消化、創新,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配套生產」路徑。民營企業從簡單技術和工序的組裝,發展到輔件、一般零部件、主要零部件、關鍵零部件乃至整機的加工製造,逐步由市場「配角」成長為「主角」;「市場擠占」路徑。民營企業在與外資企業的合作過程中,逐步掌控了市場銷售渠道,最終擠佔了外資企業的銷售市場而成長壯大;「股權擴張」路徑。部分加工貿易企業的中方投資者,通過購買合資企業外方股權,先實現自主設計研發(ODM),然後進一步向自有品牌(OBM)升級,最終成為內資控股的高科技企業。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

深圳經濟特區所以能越辦越好,關鍵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始終不渝地改革創新,持之以恆地追求發展,矢志不移地堅持前進的方向。

深圳不斷解放思想,敢闖敢試敢探索。深圳發展取得的成果,根源於對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理解比較深、把握比較准、行動比較自覺。正是由於掌握了解放思想這把利器,深圳才能夠通過改革創新,闖出一片新天地。

深圳認准方向不動搖,一以貫之地堅持下去。從深圳經濟特區建設一開始,中央就賦予了為經濟體制改革探索道路的任務。在經濟特區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對經濟特區朝什麽方向走、怎樣走,曾出現姓「社」姓「資」的爭論,也出現過這樣那樣的干擾。在這些是是非非面前,深圳不為所動,不被干擾,堅定信念和信心,堅持按既定目標走下去。正是有了這種執著,才會有今天的成果。

深圳堅持協調發展,破解發展難題。深圳堅持協調發展的思路,提出加快社會發展,建設「和諧深圳」;轉變發展模式,建設「效益深圳」;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綠色深圳」;以提高生活質量為重點,促進人均財富、居住條件、環境質量、平均受教育程度等達到新的水平;以「開拓創新、誠信守法、務實高效、團結奉獻」為主題,塑造城市文化。這些富有新意的重要舉措,有助於深圳破解發展難題,實現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

從經濟特區始建起,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就無處不在。在把握發展方向上,深圳的重大發展戰略,都是經過科學論證提出的,並通過黨代會確定為指導方針。在班子建設上,以「務實、和諧、善政、廉潔」為目標,全面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在基層組織建設上,突破「單位建黨」的單一模式,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積極探索「社區黨建」,哪裏有黨員,哪裏就有黨的組織。在隊伍建設上,以健全反腐保廉體系為重點,大力實施「陽光工程」,重大決策和經濟事項,凡能公開的一律向社會公開,從源頭上防止腐敗。

當前,深圳正處於改革發展關鍵時期,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也面臨新的挑戰。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深圳提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新的更高的目標。

春風又喚南海潮。黨的十七大吹響了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號角,深圳又迎來發展的春天,深圳的明天會更好。
等等

E. 深圳彭年酒店的地理交通

離機場距離(公里):60、
離深圳火車站距離(公里):3、
離市專中心距離(公里屬):1、
離東門步行街距離(公里):1。 距深圳國貿大廈 638米
距深圳大劇院 858米
距深圳東門步行街 859米
距深圳羅湖商務中心 1.9公里
距深圳華強北商業步行街 3.1公里
距深圳會展中心 5.6公里
距深圳天安數碼城 8.5公里
距深圳竹子林 10.5公里
距深圳明思克航母 13公里
距深圳世界之窗 14.4公里
距深圳大學 18.4公里
距深圳大沖工業區 121.3公里

F. 深圳與滬寧杭地區的地理位置,氣候,自然條件與交通

在網路「知道」中,分別搜索深圳 和滬寧杭就可以了,n舀骸g幀n舀骸w輳y┟s郅i=vkIz

G. 熟悉深圳地理交通的進來下。

塘朗村、白石龍、地鐵五號線沿線都有不少城中村。
到羅湖直接地鐵,往石岩,西麗地鐵站出來,沙河西路到石岩的公交車隨便一抓一大把。
兩個人上下班都要折騰一大段路,豈不美哉。

H. 深圳的經濟地理區位和交通地理區位的特點

經濟地理區位:復是我國的經濟特區制,有政策優勢;毗鄰港澳,有華僑流入;勞動力充足;靠近南亞、東南亞,有廣大的消費市場,是我國的南大門。
交通地理區位:陸路交通發達,是我國的沿海城市,海陸交通便利,是空運良好的中轉站。

I. 求廣東省地理知識!!

廣東省位於我國大陸最南部。東鄰福建,北接江西和湖南,西連廣西,南臨南海並在珠江三角洲東西兩側分別與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島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全境位於北緯20°13′-25°31′和東經109°39′-117°19′之間。全省陸地面積為17.98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1.87%; 其中耕地面積312萬公頃,林業用地面積1025萬公頃,荒草地面積57萬公頃。山地佔全省面積31.7%,丘陵佔28.5%,台地佔16.1%,平原佔23.7%。島嶼面積1592.7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陸地面積的0.89%。位於北部的南嶺是珠江水系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嶺,全省的山脈多為東北—西南走向。全省海域總面積41.9萬平方公里,海岸線曲折綿長,大陸岸線長3368.1公里,是我國海岸線最長的省份。全省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陸地中部。

各市經緯度
廣東省 廣州 北緯23.08 東經113.14
廣東省 潮陽 北緯23.16 東經116.36
廣東省 潮州 北緯23.40 東經116.38
廣東省 澄海 北緯23.28 東經116.46
廣東省 從化 北緯23.33 東經113.33
廣東省 東莞 北緯23.02 東經113.45
廣東省 恩平 北緯22.12 東經112.19
廣東省 佛山 北緯23.02 東經113.06
廣東省 高明 北緯22.53 東經112.50
廣東省 高要 北緯23.02 東經112.26
廣東省 高州 北緯21.54 東經110.50
廣東省 鶴山 北緯22.46 東經112.57
廣東省 河源 北緯23.43 東經114.41
廣東省 花都 北緯23.23 東經113.12
廣東省 化州 北緯21.39 東經110.37
廣東省 惠陽 北緯22.48 東經114.28
廣東省 惠州 北緯23.05 東經114.22
廣東省 江門 北緯22.35 東經113.04
廣東省 揭陽 北緯22.32 東經116.21
廣東省 開平 北緯22.22 東經112.40
廣東省 樂昌 北緯25.09 東經113.21
廣東省 雷州 北緯20.54 東經110.04
廣東省 廉江 北緯21.37 東經110.17
廣東省 連州 北緯24.48 東經112.23
廣東省 羅定 北緯22.46 東經111.33
廣東省 茂名 北緯21.40 東經110.53
廣東省 梅州 北緯24.19 東經116.07
廣東省 南海 北緯23.01 東經113.09
廣東省 番禺 北緯22.57 東經113.22
廣東省 普寧 北緯23.18 東經116.10
廣東省 清遠 北緯23.42 東經113.01
廣東省 三水 北緯23.10 東經112.52
廣東省 汕頭 北緯23.22 東經116.41
廣東省 汕尾 北緯22.47 東經115.21
廣東省 韶關 北緯24.48 東經113.37
廣東省 深圳 北緯22.33 東經114.07
廣東省 順德 北緯22.50 東經113.15
廣東省 四會 北緯23.21 東經112.41
廣東省 台山 北緯22.15 東經112.48
廣東省 吳川 北緯21.26 東經110.47
廣東省 新會 北緯22.32 東經113.01
廣東省 興寧 北緯24.09 東經115.43
廣東省 陽春 北緯22.10 東經111.48
廣東省 陽江 北緯21.50 東經111.58
廣東省 英德 北緯24.10 東經113.22
廣東省 雲浮 北緯22.57 東經112.02
廣東省 增城 北緯23.18 東經113.49
廣東省 湛江 北緯21.11 東經110.24
廣東省 肇慶 北緯23.03 東經112.27
廣東省 中山 北緯22.31 東經113.22
廣東省 珠海 北緯22.17 東經113.34

地形地勢

全省地勢北高南低,省境北部的南嶺是珠江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嶺。境內山地、平原、丘陵交錯,丘陵分布於山前地帶。其地形大致分為四個區:

珠江三角洲:其范圍分別以西江的高要,北江的清遠,東江的惠州為頂點,總面積達4.16萬平方公里。那裡河網密布,地勢平坦,農業發達。

粵東山地丘陵:由幾條東北--西南走向的平行中、低山嶺組成,自西向東為青雲山、九連山、羅浮山和蓮花山。山丘之間多小盆地,沿海還有狹窄的沖積平原。

粵北山地:屬於南嶺山脈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大庾嶺、騎田嶺、滑石山、瑤山等。位於湘粵交界處的石坑崆,海拔1902米,是廣東的最高峰。區內的北部有紅色砂岩構成的「丹霞地貌」,南端有大面積和石灰石溶岩地貌。

粵西山地台地:包括珠江三角洲以西的廣大地區和雷州半島。主要山脈有雲開大山和雲霧山,是東北--西南走向的低山和丘陵,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山間多開闊的盆地,南部多花崗岩殘丘,雷州半島則是由玄武岩台地構成。
廣東四大名山
廣東省低山丘陵分布廣泛,南嶺山脈亘於北部邊境,地勢北高南低。肇慶市的鼎湖山、韶關市的丹霞山、南海市的西樵山、惠州市的羅浮山為廣東四大名山。

氣候

廣東屬於東亞季風區,從北向南分別為中亞熱帶、南亞熱帶和熱帶氣候,是全國光、熱和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從北向南,年平均日照時數由不足1500小時增加到2300小時以上,年太陽總輻射量在4200~5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間,年平均氣溫約為19℃~24℃。全省平均日照時數為1745.8小時、年平均氣溫22.3℃。1月平均氣溫約為16℃~19℃,7月平均氣溫約為28℃~29℃。

廣東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500毫米之間,全省平均為1777毫米。降雨的空間分布基本上也呈南高北低的趨勢。受地形的影響,在有利於水汽抬升形成降水的山地迎風坡有恩平、海豐和清遠3個多雨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均大於2200毫米;在背風坡的羅定盆地、興梅盆地和沿海的雷州半島、潮汕平原少雨區,年平均降水量小於1400毫米。降水的年內分配不均,4~9月的汛期降水佔全年的80%以上;年際變化也較大,多雨年降水量為少雨年的2倍以上。洪澇和乾旱災害經常發生,台風的影響也較為頻繁。春季的低溫陰雨、秋季的寒露風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凍,也是廣東多發的災害性天氣。

資源
廣東省面積為17.79萬平方公里,其中宜農地434萬公頃,宜林地1100萬公頃。廣東水資源相當豐富,年降水總量3194億立方米,河川徑流總量達1819億立方米,加上鄰省從西江和韓江等流入廣東的客水量233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深層地下水60億立方米,可供開採的人均水資源佔有量達4735立方米,大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廣東為稀有金屬和有色金屬之鄉,全省己找到礦產116種,探明儲量的有88種。其中高嶺土、泥炭土、冶金用脈英石、水泥用粗面岩、鍺、碲的儲量列全國第一位,銀、鉛、鉍、鉈、鈾礦、獨居石、磷釔礦、玻璃用砂、油頁岩、飾面用大理岩和輝綠岩列第二位。廣東動植物種類繁多。屬於國家1級保護植物的有桫欏,銀杉和虎顏花3種,屬於2級保護的有白豆杉、水杉、野荔枝和觀光木等24種。此外,香蕉、荔枝、龍眼和菠蘿是嶺南四大名果,經濟價值很高。被列入國家1級保護的動物有華南虎、雲豹、熊猴和中華白海豚等22種,列入2級保護的有金貓、水鹿、穿山甲、獼猴和白鷳(省鳥)等95種。廣東海洋資源十分豐富。遠洋和近海捕撈以及海洋網箱養魚和沿海養殖的牡蠣、蝦類等海洋水產品年產量達374萬噸;海水養殖可養面積77.57萬公頃,實際海水養殖面積20.82萬公頃;雷州半島的養殖海水珍珠產量居全國首位。

河流
廣東降水充沛,水系發達,水資源豐富。主要河系為珠江的西江、東江、北江和三角洲水系以及韓江水系,其次為粵東的榕江、練江、螺河和黃崗河以及粵西的漠陽江、鑒江、九洲江和南渡河等獨流入海河流。

植被
廣東光、熱、水資源豐富,四季常青,動植物種類繁多。全省共有野生維管束植物280科、1645屬、7055種,分別佔全國總數的76.9%、51.7%和26.0%.另有栽培植物633種,分隸於111科、361屬。此外,還有真菌1959種;其中食用菌185種,葯用真菌97種。植物種類中,屬於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有桫欏和銀杉2種,屬於二級和三級保護的有白豆杉、水杉、野荔枝和觀光木等24種與廣東松、長苞鐵杉、野龍眼和見血封喉等41種,還有省級保護的紅豆杉和三尖杉等12種。在植被類型中,有屬於地帶性植被的北熱帶季雨林、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中亞熱帶典型常綠闊葉林和沿海的熱帶紅樹林,還有非緯度地帶性的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常綠針-闊葉混交林、常綠針葉林、竹林、灌叢和草坡,以及水稻、甘蔗和茶園等栽培植被。香蕉、荔枝、龍眼和菠蘿是嶺南四大名果,經濟價值可觀。

人口

廣東省總人口達到1.1億,其中戶籍人7900萬人,長住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3100多萬,這還不包括1100萬半年以下的流動人口。目前,廣東已超過河南成為全國第一人口大省(2009年資料)

城市
共有21地市,具體如下:
廣 州 市
深 圳 市
珠 海 市
汕 頭 市
韶 關 市
佛 山 市
江 門 市
湛 江 市
茂 名 市
肇 慶 市
惠 州 市
梅 州 市
汕 尾 市
河 源 市
陽 江 市
清 遠 市
東 莞 市
中 山 市
潮 州 市
揭 陽 市
雲 浮 市

廣東省,簡稱粵,省會廣州市。面積18萬多平方千米,人口8642萬(2000年)。
總 計 21地級市 54市轄區 23縣級市 42縣 3自治縣
廣 州 市 越秀區 東山區 海珠區 荔灣區
天河區 白雲區 黃埔區 芳村區
花都區 番禺區
從化市 增城市
深 圳 市 福田區 羅湖區 南山區 寶安區
龍崗區 鹽田區
珠 海 市 香洲區 斗門區(井岸鎮) 金灣區
汕 頭 市 金平區 龍湖區 濠江區 澄海區
潮陽區 潮南區(峽山鎮)
南澳縣(後宅鎮)
韶 關 市 北江區 湞江區 武江區
樂昌市 南雄市
仁化縣(仁化鎮) 始興縣(太平鎮) 翁源縣(龍仙鎮) 曲江縣(馬壩鎮)
新豐縣(豐城鎮)
乳源瑤族自治縣(乳城鎮)
佛 山 市 禪城區 南海區 順德區 三水區
高明區
江 門 市 江海區 蓬江區 新會區(會城鎮)
台山市 開平市 鶴山市 恩平市
湛 江 市 赤坎區 霞山區 坡頭區 麻章區
廉江市 雷州市 吳川市
遂溪縣(遂城鎮) 徐聞縣(徐城鎮)
茂 名 市 茂南區 茂港區
高州市 化州市 信宜市
電白縣(水東鎮)
肇 慶 市 端州區 鼎湖區
高要市 四會市
廣寧縣(南街鎮) 德慶縣(德城鎮) 封開縣(江口鎮) 懷集縣(懷城鎮)
惠 州 市 惠城區 惠陽區(淡水鎮)
惠東縣(平山鎮) 博羅縣(羅陽鎮) 龍門縣(龍城鎮)
梅 州 市 梅江區
興寧市
梅 縣(扶大鎮) 蕉嶺縣(蕉城鎮) 大埔縣(湖寮鎮) 豐順縣(湯坑鎮)
五華縣(水寨鎮) 平遠縣(大柘鎮)
汕 尾 市 城 區
陸豐市
海豐縣(海城鎮) 陸河縣(河田鎮)
河 源 市 源城區
和平縣(陽明鎮) 龍川縣(老隆鎮) 紫金縣(紫城鎮) 連平縣(元善鎮)
東源縣(仙塘鎮)
陽 江 市 江城區
陽春市
陽西縣(織篢鎮) 陽東縣(東城鎮)
清 遠 市 清城區
英德市 連州市
佛岡縣(石角鎮) 陽山縣(陽城鎮) 清新縣(太和鎮)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吉田鎮) 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江鎮)
東 莞 市
中 山 市
潮 州 市 湘橋區
潮安縣(庵埠鎮) 饒平縣(黃岡鎮)
揭 陽 市 榕城區
普寧市
揭東縣(曲溪鎮) 揭西縣(河婆鎮) 惠來縣(惠城鎮)
雲 浮 市 雲城區
羅定市
雲安縣(六都鎮) 新興縣(新城鎮) 鬱南縣(都城鎮

農業
廣東應屬於南方丘陵地區,適宜發展「立體化」農業。農業生產類型:水稻種植業
農業區位發展優勢
自然因素:緯度較低,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受冷空氣影響小。光照充足,土壤肥沃。
社會因素:人口密集,勞動力充足,交通便利,市場廣闊
不利因素:多暴雨台風等自然災害,影響農業生產,不合理開墾造

工業
http://..com/question/15498207.html?si=1

第三產業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50519/143077799t.shtml

風土人情
廣州人嗜好飲茶。早上見面打招呼就是問「飲佐茶未」,以此作為問候早安的代名詞,可見對飲茶的喜愛。飲茶是廣州人的一個生活習慣,也是「食在廣州」的一大特色。

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飲茶,不僅飲茶、還要吃點心,被視作一種交際的方式。廣州的茶樓與茶館的概念也不盡相同。它不但既供應茶水又供應點心,而且建築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是茶館所不能比擬的,因此,廣州人聚朋會友,洽談生意,業余消遣,都樂於上茶樓。一壺濃茶幾件美點,三三兩兩聚在一起,邊吃邊談,既填飽了肚子、聯絡了感情,又交流了信息,甚至談成了一樁生意,實在是一件愜意的事情。正因為如此,廣州人把飲茶,又稱「嘆茶」。「嘆」是廣州的俗語,為享受之意。這也正是廣州茶樓業歷百年而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廣州的老字型大小飲食店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當年的茶樓。

廣州人飲茶並無什麼禮儀上的講究。唯獨在主人給客人斟茶時,客人要用食指和中指輕叩桌面,以致謝意。據說這一習俗,來源於乾隆下江南的典故。相傳乾隆皇帝到江南視察時,曾微服私訪,有一次來到一家茶館,興之所至,竟給隨行的仆從斟起茶來。按皇宮規矩,仆從是要跪受的。但為了不暴露乾隆的身份,仆從靈機一動,將食指和中指彎曲,做成屈膝的姿勢,輕叩桌面,以代替下跪。後來,這個消息傳開,便逐漸演化成了飲茶時的一種禮儀。這種風俗至今在嶺南及東南亞的華僑中依然十分流行。

潮汕功夫茶是廣東潮汕地區獨特的飲茶習慣。「功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功夫茶壺很小,只有拳頭那麼大,薄胎瓷,半透明,隱約能見壺內茶葉。杯子則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茶葉選用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以半發酵的為最佳。放茶葉要把壺里塞滿,並用手指壓實,掘說壓得越實茶越醇。水最好是要經過沉澱的,沏茶時將剛燒沸的水馬上灌進壺里,開頭一兩次要倒掉,這主要是出於衛生的考慮。斟茶時不能滿了上杯斟下杯,而要不停地來回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飲時是用舌頭舔著慢慢地品,一邊品著茶一邊談天說地,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濃,鹼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後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宴後下油最好。

廣州之所以被稱為「花城」,不單是因為廣州氣侯溫和、四季如春、鮮花常開(昆明也四季鮮花常開),更由於廣州每年春節前都舉行迎春花市,這種傾城人民逛花市的習俗,全國唯廣州所獨有。迎春花市是由古代花市、夜花市逐漸發展形成規模。

早在兩漢時,廣州人便有愛花的癖好。陸賈出使南越國時,已說嶺南人「彩縷穿花」。因廣州人愛花,也就出現了以種花、賣花為業的人。

南漢時,河南一帶被稱為「素馨斜」,就是專門藝植花木的地方。花農和賣花女就在現在的海珠橋南岸西側的「花洲方渡頭」劃艇過河北賣花。形成花市的,約在明萬曆年間(1573一1630年)。但那時是天天都有花市,地址最初是在天字碼頭,後陸續擴大到廣州九個城門。花的品種也主要是素馨花。年宵花市則到19世紀清咸豐、同治年間始形成。

花市舉行的日期,固定在春節前三天,即從年甘八開始,到除夕之夜達到高潮,正月初一清晨02時結束。而且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到除夕午夜時分,花農必將售不出去的花砸個稀爛。這種習俗一直保留至今。現在,廣州迎春花市的數量越來越多、規模越辦越大。市內各區均有花市 :越秀區在教育路;東山區在濱江路;荔灣區在多寶路;海殊區在江南大道。另外,越秀公園、烈士陵園、海幢公園、流花湖、荔灣湖等大小公園,無不在春節前後舉辦形式多樣的花展、花會,成為廣州花市的一個組成部份。而教育路花市則成為廣州花市的中心。每個花市搭起綵樓 ,張燈結綵,在馬路中央架起長長的花棚,一層一層擺滿各種花果。廣州人好講意頭,認為春節逛花街,買支靚花,來年便能行個「好運」。當然,逛花街不只是為了買花,更多的是為了賞花。花市集中了春夏秋冬四季百多種花果。

每年陰歷(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原名「端五」,端是初始的意思。亦叫重五、端陽。因端午正是夏季之中,太陽處在正陽的位置,所以稱端陽,還叫天中節。

端午節民間有吃粽子和賽龍舟、洗龍舟水等習俗。廣州端午賽龍舟已有一干多年歷史。明代以來,人們多數在珠江河海珠島對開的海面進行。但那時的龍舟比今天的高大得多,樣式也復雜、美觀。有十幾丈長,六、七尺高的,龍船上還有台閣,一隻船上有近百人。實質是以藝術性為主。現在,賽龍舟已成了群眾性的體育競賽運動了。龍舟的形狀也多製成狹而長,形如獨木舟,以利船速。龍舟的槳數不等,少則六對,多的有五十多對。大型龍舟一般都設旗手和鑼鼓手,鑼鼓手擊鑼打鼓統率全船,劃漿的隨鼓聲或快或慢。此外劃槳的只管劃漿,掌舵的把穩舵向。奪標進入高潮時,擊槳激起的水花能把整個船罩住,以致岸上觀看的群眾不見龍舟,只見一團團水霧在江面飛馳,甚是扣人心弦。賽龍舟奪標者可贏得整隻燒豬出回村裡分了吃。很可惜,廣州的珠江河面因交通繁忙,河道擠擁,已有好幾年沒能在這里舉辦賽龍舟了。92年曾有建議在白雲山腳的麓湖上舉行賽龍舟的,也未能實現。好在廣州番禹的市橋,近年每年都舉辦龍舟節,盛況空前,吸引了大批海外遊客前往觀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