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拿騷地理位置

拿騷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20 19:29:44

❶ 刺客信條4 拿索左下角坐標633.784的寶箱怎麼拿

知道【拿索】(633,784)有寶箱,說明你已經拿到了藏寶圖(藏寶圖在大伊拉瓜)。版

拿索的寶箱得在權做完【大伊拉瓜】的序列四、記憶01.古老的洞穴的任務後才有機會去拿。

寶藏在大房子後鱷魚池塘邊兩塊大石頭中間(可以順便完成凡斯.崔佛斯(亞普頓)聖殿騎士的獵殺支線任務)。

(物品是灰色船帆計劃書)

望採納,謝謝。

❷ 刺客信條4黑旗中拿索的寶藏在哪

先在大依納瓜島的屍體上拿到藏寶圖,,就是在港口邊上不遠處的一顆樹那裡爬上去,之後內進入一個山容洞,屍體就在山洞裡面,拿到藏寶圖之後回到船上。我是事先按照藏寶圖上面的坐標定位好自定義標記,之後再開船前往。順便說一句,我的主線正好就做到和那個「偽娘海盜」(詹姆士.奇德)見面之後,准備往西面的島上再和他見面。在海上觸發了一場海戰,我升級之後的船遇到20多級的護衛艦還是很輕松的,鏈彈+重彈幾下就滅了,再加上那個逆天的登船BUG,修復+消除通緝完全不在話下。接著我就前往拿索,按照藏寶圖上的地形描述,在鱷魚池塘邊上找到了寶藏。

❸ 英語介紹荷蘭,包括地理位置,接壤國家,臨國,臨海,首都等等,盡量詳細點精簡點!謝謝O(∩_∩)O

位置
荷蘭位於歐洲西部,東面與德國為鄰,南接比利時。西、北瀕臨北海,地處萊茵河、馬斯河和斯凱爾特河三角洲。位於東經3°21'至7°13'、北緯50°45'至53°52'之間。[3]

領土
荷蘭國土總面積達41864平方千米。

本土

加勒比海領地[4]
荷蘭國土南北最遠端相距約300千米,東西最遠端距離約200千米,總面積為41864平方千米。沿海有1800多千米長的海壩和岸堤,海岸線長1075千米。十三世紀以來共圍墾約71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相當於荷蘭陸地面積的五分之一,如今荷蘭國土的18%是人工填海造出來的。
海外

除本土外,荷蘭管轄著兩個海外領地:阿魯巴和安第列斯群島,面積為980平方千米。

阿魯巴(Aruba)是一個位於加勒比海地區的島嶼,位於南美洲國家委內瑞拉北方的委內瑞拉灣外海,距離巴拉瓜納半島(ParaguanaPeninsula)約25千米。1986年成為荷蘭王國一個單獨的政治實體,荷蘭繼續負責該島的國防和對外事務。

荷屬安第列斯(TheNetherlandsAntilles)由加勒比海中相距800多千米的南北兩組島嶼組成。2007年1月1日,庫拉索島和聖馬丁島成為單獨的荷蘭屬國,剩下3島組成「王國列島」,地位待定。[4]

地形
低平是荷蘭地形最突出的特點。全境為低地,四分之一的土地海拔不到1米,四分之一的土地低於海面,除南部和東部有一些丘陵外,絕大部分地勢都很低。南部由萊茵河、馬斯河、斯海爾德河的三角洲連接而成。「荷蘭」在日耳曼語中叫尼德蘭,意為「低地之國」,因其國土有一半以上低於或幾乎水平於海平面而得名,部分地區甚至是由圍海造地形成的,比如弗萊沃蘭省的大部分地區。[5]

荷蘭的最高點是位於南部林堡省東南角的瓦爾斯堡山(Vaalserberg),海拔321米。荷蘭地勢最低點在鹿特丹附近,為海平面以下6.7米。[4]

氣候
荷蘭位於北緯51°-54°之間,受大西洋暖流影響,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暖夏涼。荷蘭沿海地區夏季平均氣溫

荷蘭風情[1]
為16℃,冬季平均氣溫為3℃。內陸地區夏季平均氣溫為17℃,冬季為2℃。6-8月份溫度為21~26℃。冬季陰雨多風,1月份平均溫度為1.7℃。荷蘭歷史上記載過的最低氣溫為-27.8℃,最高氣溫達到38.6℃。荷蘭年降雨量約為760毫米。降雨基本均勻分布於四季。1~6月份月平均雨量為40-60毫米,7~12月月平均雨量為60~80毫米。荷蘭每月平均的晴天小時數5月份最高,約為220小時,12月份最低,約為39小時。[4]

水文
境內河流縱橫,主要有萊茵河、馬斯河。西北瀕海處有艾瑟爾湖。[4]

資源
荷蘭自然資源比較貧乏,僅天然氣和石油儲量比較豐富(2012年探明的天然氣總儲量約19300億立方米),還有一定數量的煤炭。荷蘭天然氣開發僅次於俄羅斯、美國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2011年開采天然氣2419億立方米。2012年底,在其所屬北海海域發現石油。[4]

人口
荷蘭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它的人口密度超過407.5人/平方千米。

自行車在荷蘭一景

根據2013統計,荷蘭總人口16803700人,主要分布在大、中型城市及城市周邊地區。荷蘭人口最多的10個城市及其人口數目分別為:阿姆斯特丹79.01萬人,鹿特丹61.63萬人,海牙50.21萬人,烏特勒支31.63萬人,埃因霍溫21.72萬人,蒂爾堡20.76萬人,阿爾梅勒19.32萬人,格羅寧根19.31萬人,布雷達17.64萬人,奈梅亨16.52萬人。[5]

種族
據荷蘭移民局統計,2012年荷蘭華人總人口約為12萬人,約占荷蘭人口總數的0.7%。在荷華人無大規模集中地,荷大部分地市均有華人居住。[5]

79.12%荷蘭人

2.26%印度尼西亞人

2.30%土耳其人

2.06%蘇利南人

2.17%摩洛哥人

0.84%荷屬加勒比海人

8.64%其他種族[5]

時區
荷蘭屬於東1時區,當地時間比北京時間晚7小時。每年3月到10月,實行夏時制,時鍾調快1小時,當地時間比北京時間晚6小時。[4]

2

歷史

編輯

建國
古羅馬時代,萊茵河南的地區先是屬於「比利時高盧」省,後歸於「日耳曼行省」。這里的北部地區居住著許多日耳曼部落,南部則是高盧人,而這些高盧人在移民時期也融合了許多日耳曼部落,其中撒利恩法蘭克人從這里遷移到高盧,並在公元五世紀建立起了強大的墨洛溫王朝。

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到了十六世紀初,因為復雜的王室聯姻,他們在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之下統一起來。

1463年正式成為國家,16世紀前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

16世紀初受西班牙統治。

1556年帝國皇帝卡爾五世(1519年—1556年在位)退位,將西班牙和低地(被稱為北方省)分給他的兒子腓力二世,將奧地利等其他地區以及哈布斯堡王朝正統分給他的弟弟斐迪南一世。就這樣,北方省屬於西班牙王國。

1568年,因反抗西班牙國王的中央集權和對新教加爾文派的迫害,爆發持續80年北方省反抗西班牙的八十年戰爭。

1579年北方省中的七省(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區域)成立了烏得勒支聯盟,共同反對西班牙統治。這被

荷蘭
荷蘭(8張)

認為現代荷蘭的開始。
1581年7月26日,來自荷蘭各起義城市的代表在海牙鄭重宣布:廢除西班牙國王對荷蘭各省的統治權,聯盟正式宣布獨立,成立荷蘭共和國(正式名稱為尼德蘭聯合共和國)。戰爭在繼續,直到1648年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才簽訂《明斯特條約》,承認七低地尼德蘭七省聯合共和國。

1588年,七個省份聯合起來,宣布成立荷蘭聯省共和國。這是一個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國家。很多歷史學家說,它是世界上第一個「賦予商人階層充分的政治權利的國家」。[3]

稱霸
從西班牙獲得獨立之後,荷蘭發展成為17世紀航海和貿易強國。荷蘭的商船數目超過歐洲所有國家商船數目總和,被譽為「海上馬車夫」。荷蘭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貿易據點。這段時期在荷蘭被稱為「黃金年代」。

1602年,在共和國大議長奧登巴恩維爾特的主導下,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

1648年西班牙正式承認荷蘭獨立,荷蘭已達到了商業繁榮的頂點,成為17世紀海上殖民強國,繼西班牙之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

1656年,荷蘭使團到達北京。

到17世紀中葉,荷蘭聯省共和國的全球商業霸權已經牢固地建立起來。此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已經擁有15000個分支機構,貿易額佔到全世界總貿易額的一半。懸掛著荷蘭三色旗的10000多艘商船游弋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當時,全世界共有2萬艘船,荷蘭有1.5萬艘。比英,法,德諸國船隻的總數還多。

1688年9月,一支龐大的艦隊從阿姆斯特丹港拔錨起航,這些船上載著荷蘭的最高執政官威廉三世和兩萬名荷蘭士兵。威廉三世此行是受英國議會的邀請,前去保護英國國民的「宗教自由和財產」。[3]

衰落
17世紀後期,荷蘭先後與英國、法國交戰,在海上荷蘭敗於英國(英荷戰爭),在陸地荷蘭敗於法國(法荷戰爭),從而衰落下來。

1795年荷蘭被法國佔領。

18世紀後,荷蘭殖民體系逐漸瓦解。

1806年拿破崙之弟任國王,荷蘭被封為王國。

1810年並入法國。

1814年脫離法國,翌年,荷蘭和比利時、盧森堡成立荷蘭王國(1830年比利時脫離荷蘭獨立)。

1848年成為君主立憲國。一戰期間保持中立。二戰初期宣布中立。

1940年5月被德國軍隊侵佔,王室和政府遷至英國,成立流亡政府。[3]

二戰後
1945年恢復獨立,戰後放棄中立政策,加入北約和歐共體及後來的歐盟。

1954年12月15日,荷蘭通過《荷蘭王國章程》(HetStatuut),使荷蘭的原殖民地和屬地在王國內與荷蘭本土享有同等地位。自此荷蘭王國專指由荷蘭本土及其前殖民地組成部分的王國,而「荷蘭」則專指歐洲大陸荷蘭。現時荷蘭王國包括三個部分,分別是歐洲大陸荷蘭、荷屬安的列斯和阿魯巴。

2006年11月22日,荷蘭舉行議會第二院選舉。在150個議席中,荷蘭基督教民主聯盟贏得41席,荷蘭工黨獲32席,社會黨26席,自由民主人民黨獲得22席。2007年2月22日,新一屆大臣會議宣誓就職,由基督教民主聯盟、工黨和基督教聯盟3黨組成,揚·彼得·巴爾克嫩德擔任首相。[6]

3

國家象徵

編輯

國名
尼德蘭(荷蘭語:Nederland)的字面意義,為「低地」,即低地國家之意。

荷蘭地圖-最新erlinyou版

從15世紀開始,尼德蘭(Netherlands)這個名字就開始被使用作為國名。但是與英國或法國不同,這個名稱並不是起源於民族名稱,而是由地名轉化而來。嚴格來說,荷蘭是指尼德蘭(Netherlands)中一個地區的名稱,也就是北荷蘭省與南荷蘭省兩地的合稱。在七省聯合共和國時代,荷蘭被用來轉喻代指尼德蘭(Netherlands)整體。另一個常見的俗稱,稱他們為Dutch,用於稱呼荷蘭的主要族群,也就是荷蘭人(Nederlanders)。這個單字源自英語,由德意志(Deutsch)這個單字分化出來,最早來自拉丁語:Theodiscus,本義為部落的,或人民的。[3]

國旗

荷蘭國旗
荷蘭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紅、白、藍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藍色表示國家面臨海洋,象徵人民的幸福;白色象徵自由、平等、民主。還代表人民純朴的性格特徵;紅色代表革命勝利。[3]

國徽

荷蘭國徽
荷蘭國徽是一頂紅色貂皮懈」(JeMaintiendrai!)的藍色飾帶,兩只跨立的金獅翹著尾巴,口吐紅舌護著一面藍色盾徽。盾徽頂部是威廉一世御璽上所用的王冠;後面中央繪有一隻頭戴王冠的金獅,右前肢揮舞著一把出鞘的利劍,左前肢揮動一束金色箭翎,它們象徵著國王權力。[3] 華蓋如開啟的幕布,下部嵌有一條寫著威廉親王誓言「堅持不

國歌
荷蘭國歌是《威廉頌》,這也是世界上第一首國歌。[3]

國花
荷蘭國花——鬱金香。荷蘭鬱金香的歷史是從一位名叫克盧修斯的園藝學家開始的。16世紀,在維也納皇家花園當園丁的克盧修斯,千方百計從出使土耳其的奧地利大使於中得到了原產亞洲的、美麗的鬱金香,並帶著鬱金香來到了荷蘭,使這種花很快地遍及荷蘭各地,一度掀起了鬱金香熱。

國鳥
荷蘭國鳥——琵鷺。琵鷺因嘴極象琵琶,故得名。分布在歐洲南部到亞洲,少數分布於非洲。但在歐洲的繁殖地,僅限於荷蘭和西班牙。

4

政治

編輯

政體

荷蘭銀行[7]
荷蘭是一個議會制君主立憲國。正式國名為尼德蘭王國(KingdomofNetherlands,亦譯作荷蘭王國)。首都為阿姆斯特丹,政府所在地為海牙。
荷蘭的國家元首為奧蘭治-拿騷家族成員擔任的世襲君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國王」,但是荷蘭歷史上真正能被稱作「國王(NedKing)」的人僅有該國的開國元勛——沉默者威廉·范·奧倫治一人。不過因為其君主的稱呼過於冗長,即便是在正式的法律文件中,也將國家元首稱做國王(Koing)

荷蘭最高行政機關是內閣,並以總理為內閣首長統轄各部會。

需要指出的是:荷蘭政府的政府首腦的正式稱呼是「Minister-President」,該稱呼來自荷蘭議會通過的1945年憲法。正確的翻譯方法是「部長會議主席」,也可以參考義大利政府首腦稱呼的翻譯方法,將其翻譯成「政府總理」,但是翻譯成」首相「其實是很常見的錯誤譯法。因為荷蘭首相(Premire)這一職位早在1848年便被廢除了。

荷蘭最高立法機關是兩院制的國會,上議院有參議員75名,由各省推選,下議院則有150名議員,由人民直接選舉,任期為四年。

荷蘭以18歲為具有投票權公民的法定年齡,但選舉對象為政黨而非個別候選人。

荷蘭由於沒有任何一個政黨規模大到能單獨在國會取得過半席次,因此小黨聯合組閣的現象相當常見,也因此使得政府政策能夠長期保持一貫性。

對不熟悉本地商業環境的國外投資人而言,荷蘭安定的政治環境確實有利於長期經營目標的擬訂。荷蘭這種多黨民主政治體制,加上以共識決為基礎的立法體系,對於投資、企業經營、以及創新活動都可說相當有利。

憲法
1814年3月29日頒布憲法,1848年修改憲法,規定荷蘭是世襲君主立憲王國。立法權屬國王和議會,行政權屬國王和內閣。樞密院為最高國務協商機構,需對議會負責,主席為女王本人,其他成員由女王任命,內閣總理和部長由議會選舉產生,對議會負責。國際法院設在荷蘭.[3]

議會
由一院和二院組成。二院擁有立法權;一院有權同意或拒絕批准法案,但不能提出或修改法案。一院共有議員75名,由省議會間接選舉產生;二院共有議員150名,按比例代表制通過直接普選產生。兩院議員任期均為4年,但改選不在同一年進行。[3]

司法
荷蘭設62個基層法院(市鎮法院),19個中級法院(地區法院),5個上訴法院和1個最高法院。此外還設有軍事法庭、行政法庭等若干特別法庭。

基層法院負責審理一般性民事與刑事案件,中級法院負責審理較重大的民事及刑事案件(上述兩級法院均為初審法院)。上訴法院專門負責審理上訴、抗訴案件。[3]

政黨
主要政黨有8個:自由民主人民黨、基督教民主聯盟、工黨、社會黨、新自由黨、基督教聯盟、綠色左翼聯

荷蘭國王
盟、六六民主黨。荷政黨實行領導人負責制,黨主席負責日常黨務工作。
自由民主人民黨(VVD,)成立於1948年,現有黨員4.9萬人。曾多次參政,2006年大選後成為在野黨,2010年和2012年議會大選均為第一大黨並執政。崇尚自由主義,主張充分尊重個人的自由,推動經濟自由化和市場化,代表企業主利益。現黨首呂特(MarkRutte)為荷蘭政府首相,黨主席是考特哈斯(BenkKorthals)。

工黨(PVDA,PartijvandeArbeid)1946年成立,前身是1894年建立的社會民主黨,現有黨員約6.2萬人,歷史上曾多次執政。2012年議會大選中為第二大黨,並與自由黨聯合組閣。主張在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公正之間保持平衡,合理分配權力、收入和知識財富。現黨首是薩姆松(D.M.Samsom),黨主席是斯貝克曼(HansSpekman)。

基督教民主聯盟(CDA,Christen-DemocratischAppel)由歷史上的天主教人民黨、基督教歷史同盟和反對革命黨3個黨派於1980年合並組成。反對過分強調政府或市場的作用,主張維護傳統價值和道德觀。現有黨員約6.8萬人。2002年大選戰勝工黨成為第一大黨。2010年大選中名列第四,與自由民主人民黨組成少數派聯合政府。2012年議會大選中退居第五大黨,政治影響力漸失。現黨首范海爾斯瑪·布瑪(SybrandvanHaersmau,黨主席是佩特歐姆(RuthPeetoom)。

社會黨(SP,SocialistischePartij)成立於1972年,現有黨員約4.3萬人。主張實現求真、平等、互助的人類社會,強調人人擁有良好的工作、收入、福利、教育和健康權利。現黨首是盧默(Mr.E.G.M.Roemer),黨主席是馬萊尼森(Mr.aijnissen)。

新自由黨(PVV,Partijvoorvrijheid)成立於2005年,為極右翼政黨,系從自由民主人民黨中分裂出來。2006年首次參加議會二院選舉即獲得9個席位,被譽為荷政壇的「一匹黑馬」,2010年大選中名列第三,並在議會中對少數派聯合政府給予默許支持。2012年大選獲得10個席位。主張降低稅收,提高教育質量,不接受外來移民。現黨首、主席是威爾德斯(GeertWilders)。

基督教聯盟(ChristenUnie)成立於2000年,2006年議會二院選舉取得6個席位,並首次獲得參政機會;2010年大選中獲5個席位,名列第八。2012年大選中僅獲2個席位。主張和諧勞資關系,推遲退休年齡,反對

荷蘭政治中心——海牙[3]
人為墮胎。現黨首是斯洛布(ArieSlob),黨主席是路易莎(JannekeLouisa)。
綠色左翼聯盟(GL,GroenLinks)創建於1990年,現有黨員約2萬人。在野黨。2010年大選中獲議會二院10個席位,名列第六。2012年大選僅獲5席。主張實現社會公正,維護中下層人民利益,特別強調環境保護。現黨首是(待更新)。

六六民主黨(D66,Democraten66)1966年由工黨、自由黨中分裂出來的左翼激進分子組成。現有黨員約1.3萬人。在野黨。2006年大選慘敗,只獲得3個席位;2010年大選取得較好成績,獲得議會二院10個席位,名列第六。2012年大選僅獲5席。主張對現有民主模式進行改革,建立開放民主制度,保障公民個人權利。現黨首是貝赫托德(Mr.AlexanderPechtold),黨主席是范安格胡芬(Mrs.ndvanEshoven)。[3]

政要
國家元首:威廉-亞歷山大·克勞斯·喬治·費迪南德國王,全稱「尼德蘭的統治者和終身執政官,荷屬安的列斯領主、阿魯巴領主、庫拉索領主以及聖馬丁領主威廉·亞歷山大·克勞斯·喬治·費迪南德陛下」[8]

總理:馬克·呂特(MarkLutte)。[7]

5

行政區劃

編輯

2014年荷蘭本土設12個省,下設443個市鎮。[7]

荷蘭北部包括格羅寧根省、弗里斯蘭省和德倫特省三個省份,北瀕瓦登海(Waddenzee),東部鄰近德國邊

荷蘭行政區劃
境。弗里斯蘭省西面鄰近艾瑟湖,東面臨近格羅寧根省,是乳製品主產地。格羅寧根省東部與德國接壤,北部鄰近北海,省會格羅寧根市是一座著名大學城。德倫特省位於格羅寧根省南方,在東面與德國接壤,Emmen是該省主要工業中心。
荷蘭西部的北荷蘭省和南荷蘭省是荷蘭人口最稠密省份,也是荷蘭經濟最發達省份。北荷蘭省是西部北海和東部艾瑟湖之間的半島,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就位於該省。南荷蘭省被西部北海包圍,省會為海牙,也是王宮所在地,歐洲第一大港鹿特丹就在該省三角洲地區。

荷蘭中部包括弗萊沃蘭省和烏特勒支省。是荷蘭最年輕的省份,創建於1986年1月1日,弗萊沃蘭省人口密度較低,主要是農牧區。烏特勒支省是荷蘭地理中心,省會是烏特勒支市。

荷蘭東部位於德國和艾瑟湖之間。上艾索爾省和海德蘭省組成荷蘭這一部分。上艾索爾省位於西面的艾瑟湖與東面的德國之間,艾瑟河(IJssel)與數條運河流經這個省份。海德蘭省緊鄰東面的德國,海德蘭省擁有著名的DeHogeVeluwe國家公園(荷蘭第一家也是最大一家國家公園)。

荷蘭南部包括澤蘭省、北布拉邦省和林堡省。澤蘭省西面瀕臨北海,南面鄰近比利時,是重要的海上通道。北布拉邦省南面與比利時接壤,東面鄰近德國,向西延伸到Oosterschelde,幾乎到達北海,梵高就出生在這里的Nuenen村。林堡省西面和南面鄰近比利時,東面與德國接壤,馬斯特里赫特是這個省份的省會。1991年歐共體首腦在此簽署了著名的歐洲聯盟條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
[7]

首都
阿姆斯特丹,人口1108297(2013年)。--網路

❹ 所有國家名稱,地理位置,首都,官方語言和貨幣名稱

世界各個國家首都

亞洲:
一、東亞:
中國首都或首府:北京
蒙古首都或首府:烏蘭巴托
朝鮮首都或首府:平壤
韓國首都或首府:首爾
日本首都或首府:東京
俄羅斯(遠東)
二、東南亞:
越南首都或首府:河內
寮國首都或首府:萬象
柬埔寨首都或首府:金邊
緬甸首都或首府:仰光
泰國首都或首府:曼谷
馬來西亞首都或首府:吉隆坡
新加坡首都或首府:新加坡
汶萊達魯薩蘭國首都或首府:斯里巴加灣市
菲律賓首都或首府:馬尼拉
印度尼西亞首都或首府:雅加達
東帝汶首都或首府:帝力
三、中南亞:
哈薩克首都或首府:阿斯塔納
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或首府:比什凱克
烏茲別克首都或首府:塔什干
塔吉克首都或首府:杜尚別
土庫曼首都或首府:阿什哈巴德
阿富汗首都或首府:喀布爾
巴基斯坦首都或首府:伊斯蘭堡
不丹首都或首府:延布
印度首都或首府:新德里
孟加拉國首都或首府:達卡
斯里蘭卡首都或首府:科倫坡
馬爾地夫首都或首府:馬累
四、西亞: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首都或首府:德黑蘭
伊拉克首都或首府:巴格達
科威特首都或首府:科威特城
沙烏地阿拉伯首都或首府:利雅得
巴林首都或首府:麥納麥
卡達首都或首府:多哈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都或首府:阿布扎比
阿曼首都或首府:馬斯喀特
葉門首都或首府:薩那
約旦首都或首府:安曼
巴勒斯坦被佔領土首都或首府:拉馬拉
以色列首都或首府:特拉維夫
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首都或首府:大馬士革
黎巴嫩首都或首府:貝魯特
土耳其首都或首府:安卡拉
塞普勒斯首都或首府:尼科西亞
亞塞拜然首都或首府:巴庫
喬治亞首都或首府:第比利斯
亞美尼亞首都或首府:埃里溫
歐洲:
一、北歐:
冰島首都或首府:雷克雅未克
斯瓦爾巴德群島首都或首府:朗伊爾城
法羅群島首都或首府:托爾斯港
丹麥首都或首府:哥本哈根
挪威首都或首府:奧斯陸
瑞典首都或首府:斯德哥爾摩
芬蘭首都或首府:赫爾辛基
奧蘭群島首都或首府:瑪麗港
愛沙尼亞首都或首府:塔林
拉脫維亞首都或首府:里加
立陶宛首都或首府:維爾紐斯
二、西歐:
愛爾蘭首都或首府:都柏林
英國首都或首府:倫敦
英格蘭首都或首府:倫敦
威爾士首都或首府:加的夫
蘇格蘭首都或首府:愛丁堡
北愛爾蘭首都或首府:貝爾法斯特
根西首都或首府:聖彼得港
澤西首都或首府:聖赫利爾
馬恩島首都或首府:道格拉斯
法國首都或首府:巴黎
荷蘭首都或首府:阿姆斯特丹
比利時首都或首府:布魯塞爾
盧森堡首都或首府:盧森堡
德國首都或首府:柏林
奧地利首都或首府:維也納
瑞士首都或首府:伯爾尼
列支敦斯登首都或首府:瓦杜茲
三、南歐:
葡萄牙首都或首府:里斯本
西班牙首都或首府:馬德里
直布羅陀
安道爾首都或首府:安道爾
摩納哥首都或首府:摩納哥
義大利首都或首府:羅馬
梵蒂岡首都或首府:梵蒂岡城
馬爾他首都或首府:瓦萊塔
聖馬利諾首都或首府:聖馬利諾
希臘首都或首府:雅典
四、東歐和東南歐:
俄羅斯首都或首府:莫斯科
白俄羅斯首都或首府:明斯克
烏克蘭首都或首府:基輔
波蘭首都或首府:華沙
捷克共和國首都或首府:布拉格
斯洛伐克首都或首府:布拉迪斯拉發
匈牙利首都或首府:布達佩斯
斯洛維尼亞首都或首府:盧布爾雅那
克羅埃西亞首都或首府:薩格勒布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 薩拉熱窩
波黑聯邦首都或首府:薩拉熱窩
塞族共和國首都或首府:巴尼亞盧卡
塞爾維亞和黑山首都或首府:貝爾格萊德
塞爾維亞首都或首府:貝爾格萊德
伏伊伏丁那首都或首府:諾維薩德
科索沃首都或首府:普里什蒂納
黑山首都或首府:波德戈里察
馬其頓首都或首府:斯科普里
阿爾巴尼亞首都或首府:地拉那
摩爾多瓦首都或首府:基希訥烏
羅馬尼亞首都或首府:布加勒斯特
保加利亞首都或首府:索非亞
非洲:
一、北非:
埃及首都或首府:開羅
蘇丹首都或首府:喀土穆
利比亞首都或首府:的黎波里
突尼西亞首都或首府:突尼西亞
阿爾及利亞首都或首府:阿爾及爾
摩洛哥首都或首府:拉巴特
西撒哈拉
二、西非:
茅利塔尼亞首都或首府:努瓦克肖特
塞內加爾首都或首府:達喀爾
甘比亞首都或首府:班珠爾
馬里首都或首府:巴馬科
布吉納法索首都或首府:瓦加杜古
維德角首都或首府:普拉亞
幾內亞比索首都或首府:比紹
幾內亞首都或首府:科納克里
獅子山首都或首府:弗里敦
賴比瑞亞首都或首府:蒙羅維亞
象牙海岸首都或首府:亞穆蘇克羅
迦納首都或首府:阿克拉
多哥首都或首府:洛美
貝南首都或首府:波多諾伏
尼日首都或首府:尼亞美
奈及利亞首都或首府:阿布賈
聖赫勒拿首都或首府:詹姆士敦
三、中非:
喀麥隆首都或首府:雅溫得
赤道幾內亞首都或首府:馬拉博
查德首都或首府:恩賈梅納
中非共和國首都或首府:班吉
加彭首都或首府:利伯維爾
剛果(布)首都或首府:布拉柴維爾
剛果(金)首都或首府:金沙薩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首都或首府:聖多美
安哥拉首都或首府:羅安達
四、東非:
厄利垂亞首都或首府:阿斯馬拉
衣索比亞首都或首府:亞的斯亞貝巴
吉布地首都或首府:吉布地
索馬里首都或首府:摩加迪沙
肯亞首都或首府:內羅畢
烏干達首都或首府:坎帕拉
坦尚尼亞首都或首府:達累斯薩拉姆
盧安達首都或首府:基加利
蒲隆地首都或首府:布瓊布拉
馬拉維首都或首府:利隆圭
莫三比克首都或首府:馬普托
馬達加斯加首都或首府:塔那那利佛
塞席爾首都或首府:維多利亞
葛摩首都或首府:莫羅尼
馬約特首都或首府:馬穆楚
模里西斯首都或首府:路易斯港
留尼汪首都或首府:聖丹尼斯
五、南非:
尚比亞首都或首府:盧薩卡
辛巴威首都或首府:哈拉雷
波札那首都或首府:哈博羅內
納米比亞首都或首府:溫得和克
南非首都或首府:比勒陀利亞
賴索托首都或首府:馬塞盧
史瓦濟蘭首都或首府:姆巴巴納
大洋洲:
一、澳大利亞、紐西蘭和美拉尼西亞:
澳大利亞首都或首府:堪培拉
紐西蘭首都或首府:惠靈頓
巴布亞紐幾內亞首都或首府:莫爾茲比港
索羅門群島首都或首府:霍尼亞拉
斐濟群島首都或首府:蘇瓦
萬那杜首都或首府:維拉港
新喀里多尼亞首都或首府:努美阿
二、密克羅尼西亞:
北馬里亞納群島首都或首府:塞班
關島首都或首府:阿加尼亞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首都或首府:科洛尼亞
帛琉首都或首府:科羅爾
馬紹爾群島共和國首都或首府:馬朱羅
吉里巴斯首都或首府:拜里基
諾魯
三、波利尼西亞:
吐瓦魯首都或首府:富納富提
瓦利斯和富圖那首都或首府:馬塔烏圖
托克勞
薩摩亞首都或首府:阿皮亞
美屬薩摩亞首都或首府:帕果帕果
美屬太平洋小島
湯加首都或首府:努庫阿洛法
紐埃首都或首府:阿洛菲
庫克群島首都或首府:阿瓦魯阿
法屬波利尼西亞首都或首府:帕皮提
皮特凱恩島首都或首府:亞當斯敦
美洲
一、北美地區:
格陵蘭首都或首府:努克
聖皮埃爾和密克隆首都或首府:聖皮埃爾
百慕大首都或首府:哈密爾頓
加拿大(Canada)首都或首府:渥太華(Ottawa)
美國首都或首府:華盛頓
二、中美地區:
墨西哥首都或首府:墨西哥城
瓜地馬拉首都或首府:瓜地馬拉
貝里斯首都或首府:貝爾莫潘
薩爾瓦多首都或首府:聖薩爾瓦多
宏都拉斯首都或首府:特古西加爾巴
尼加拉瓜首都或首府:馬那瓜
哥斯大黎加首都或首府:聖何塞
巴拿馬首都或首府:巴拿馬城
三、加勒比群島:
巴哈馬首都或首府:拿騷
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首都或首府:科伯恩城
古巴首都或首府:哈瓦那
東加勒比地區
牙買加首都或首府:金斯敦
開曼群島首都或首府:喬治敦
海地首都或首府:太子港
多明尼加首都或首府:聖地亞哥
波多黎各首都或首府:聖胡安
美屬維爾京群島首都或首府:夏洛特阿馬利亞
英屬維爾京群島首都或首府:羅德城
安圭拉首都或首府:瓦利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首都或首府:巴斯特爾
安地卡及巴布達首都或首府:聖約翰
蒙特塞拉特首都或首府:普利茅斯
瓜德羅普首都或首府:巴斯特爾
多米尼克國首都或首府:羅索
馬提尼克首都或首府:法蘭西堡
聖露西亞首都或首府:卡斯特里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首都或首府:金斯敦
格瑞那達首都或首府:聖喬治
巴貝多首都或首府:布里奇頓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首都或首府:西班牙港
荷屬安第列斯首都或首府:威廉斯塔德
阿魯巴首都或首府:奧萊涅斯塔德
四、南美:
哥倫比亞首都或首府:聖菲波哥大
厄瓜多首都或首府:基多
委內瑞拉首都或首府:加拉加斯
蓋亞那首都或首府:喬治敦
蘇利南首都或首府:帕拉馬里博
法屬蓋亞那首都或首府:卡宴
秘魯首都或首府:利馬
利維亞首都或首府:蘇克雷
巴拉圭 首都或首府:亞松森
巴西首都或首府:巴西利亞
烏拉圭首都或首府:蒙得維的亞
阿根廷首都或首府:布宜諾斯艾利斯
智利首都或首府:聖地亞哥
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首都或首府:阿根廷港(斯坦利港)

世界各國的官方語言

歐洲

馬爾他官方語言:馬爾他語、英語
馬其頓: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斯洛維尼亞語、馬其頓語
丹麥官方語言:丹麥語; 其他語言:法羅語、格陵蘭語
烏克蘭官方語言:俄語; 通用語言:烏克蘭語、波蘭語、羅馬尼亞語
比利時官方語言:佛蘭芒語、法語
盧森堡:義大利語、法語、德語、盧森堡語
聖馬利諾官方語言:義大利語
白俄羅斯官方語言:俄語
立陶宛:立陶宛語、波蘭語、俄語
冰島:冰島語
列支敦斯登官方語言:德語; 通用語言:義大利語、法語
匈牙利:匈牙利語
安道爾官方語言:加泰羅尼亞語;通用語言:法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
西班牙官方語言:西班牙語(即卡斯蒂利亞語);其他語言:加利西亞語、巴斯克語
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
希臘官方語言:希臘語; 通用語言:法語
芬蘭官方語言:芬蘭語、瑞典語; 其他語言:拉普蘭語、俄語
阿爾巴尼亞官方語言:阿爾巴尼亞語; 通用語言:希臘語
拉脫維亞:拉脫維亞語、立陶宛語、俄語
法國:法語、科西嘉方言、加泰羅尼亞語、佛蘭芒語、巴斯克語、阿爾薩斯語、普羅旺斯語
法羅群島(丹)官方語言:法羅語;通用語言:丹麥語、格陵蘭語
波蘭官方語言:波蘭語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斯洛維尼亞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保加利亞語
羅馬尼亞官方語言:羅馬尼亞語;其他語言:匈牙利語、德語
英國官方語言:英語;威爾士北部:凱爾特語;蘇格蘭西北高地及北愛爾蘭:蓋爾語
俄羅斯:俄語
保加利亞:保加利亞語(斯拉夫語系)
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斯洛維尼亞語、馬其頓語
挪威官方語言:挪威語;其他語言:拉普蘭語、芬蘭語
愛爾蘭官方語言:愛爾蘭語(蓋爾語)、英語
愛沙尼亞:愛沙尼亞語、拉脫維亞語、立陶宛語、俄語
荷蘭官方語言:荷蘭語;弗里斯蘭省:弗里斯語
捷克官方語言:捷克語、斯洛伐克語;其他語言:匈牙利語
梵蒂岡官方語言:義大利語、拉丁語
奧地利:德語
斯洛維尼亞:斯洛維尼亞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
斯洛伐克官方語言:捷克語、斯洛伐克語;其他語言:匈牙利語
葡萄牙:葡萄牙語
義大利官方語言:義大利語;其他語言:德語、法語
瑞士官方語言: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其他語言:拉丁羅馬語
瑞典通用語言:瑞典語、拉普蘭語、芬蘭語
德國:德語
摩爾多瓦:俄語
摩納哥官方語言:法語;通用語言:摩納哥語、英語、義大利語
------------------------------------------------

北美洲

加拿大 官方語言:法語、英語
聖皮埃爾島和密克隆島(法):法語
美國 官方語言:英語;

墨西哥人:西班牙語;印第安人:

美洲印第安語;及其它語言

-----------------------------------------------------------------------------------------

大洋洲

馬紹爾群島: 英語
巴布亞紐幾內亞 官方語言:英語;巴布亞:莫土語;新幾內亞:皮金語
瓦利斯和富圖納(法) 通用語言:法語;通用語言:波利尼西亞語
萬那杜 官方語言:英語、法語和比斯拉馬語
北馬里亞納群島(美) 英語
皮特凱恩(英) 官方語言:英語;方言:英語和塔希提語的混合語
關島(美) 通用語言:英語;本地居民:夏莫羅語
托克勞(新) 托克勞語、英語
湯加 湯加語、英語
庫克群島(新) 毛利語(波利尼西亞語系)、英語
紐埃(新) 紐埃語、英語
吐瓦魯 吐瓦魯語、英語
帛琉: 英語
索羅門群島 官方語言:英語;通用語言:皮金語
法屬波利尼西亞 官方語言:法語;通用語言:塔希提語
美屬薩摩亞 英語、薩摩亞語
吉里巴斯 官方語言:英語;通用語言:吉里巴斯語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英語
薩摩亞 官方語言:薩摩亞語;通用語言:英語
斐濟群島 官方語言:英語;地方語言:斐濟群島語、印地語
紐西蘭 官方語言:英語;民族語言:毛利語
新喀里多尼亞(法) 法語
諾魯 官方語言:諾魯語;通用語言:英語
澳大利亞:英語

---------------------------------------------------------------

亞洲

葉門官方語言:阿拉伯語;通用語言:英語
土耳其官方語言:土耳其語;通用語言:英語、庫爾德語、阿拉伯語
土庫曼官方語言:俄語;通用語言:土庫曼語、烏茲別克語
馬爾地夫官方語言:英語;通用語言:迪維希語(Divehi)
馬來西亞官方語言:馬來語;通用語言:英語、中文、泰米爾語
不丹官方語言:英語、宗卡語(Dzongkha);南部語言:尼泊爾語
中國國語:漢語;其他55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字
烏茲別克官方語言:俄語;通用語言:烏茲別克語
巴林群島官方語言:阿拉伯語;通用語言:英語、波斯語、烏爾都語
巴勒斯坦:阿拉伯語
巴基斯坦官方語言:英語;通用語言:烏爾都語、印度西北方言、信德語、俾路支伊朗語
汶萊官方語言:馬來語;通用語言:中文、英語
日本:日本語
東帝汶官方語言:葡萄牙語;通用語言:德頓語(Tetum)、印尼語、荷蘭語
以色列官方語言:希伯萊語;通用語言:阿拉伯語
卡達官方語言:阿拉伯語;通用語言:英語
尼泊爾官方語言:尼泊爾語;通用語言:不丹語、紐阿里語、馬斯利語
亞美尼亞官方語言:俄語;通用語言:亞美尼亞語
伊拉克官方語言:阿拉伯語、庫爾德語;通用語言:英語、亞述語、亞美尼亞語
伊朗官方語言:波斯語;地方民族語言:阿拉伯語、土耳其語、Baluchi伊朗語方言、庫爾德語
印度官方語言:英語;國語:印地語;民族語言:孟加拉語、泰魯固語、馬拉地語、泰米爾語、古吉拉特語、德拉威語方言、埃納德語、奧里雅語、阿薩姆語、克什米爾語、信德語、梵語、烏爾都語、旁遮普語
印度尼西亞官方語言:印尼語、荷蘭語;民族語言:200餘種
吉爾吉斯斯坦官方語言:俄語;通用語言:吉爾吉語
約旦官方語言:阿拉伯語;通用語言:英語
寮國:寮國語、法語
沙烏地阿拉伯官方語言:阿拉伯語;通用語言:英語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官方語言:阿拉伯語;通用語言:英語、波斯語、印地語、烏爾都語
阿曼官方語言:阿拉伯語;通用語言:英語
阿富汗官方語言:普什圖和達里語(波斯語);地方語言:卡菲爾語、烏茲別克、俾路支語、土耳其語
亞塞拜然官方語言:俄語;通用語言:亞塞拜然語、亞美尼亞語
孟加拉國語:孟加拉語;通用語言:英語
敘利亞官方語言:阿拉伯語;通用語言:庫爾德語、亞美尼亞語、亞拉姆語、切爾克斯語、法語
哈薩克官方語言:俄語;通用語言:哈薩克語
柬埔寨官方語言:高棉語;通用語言:法語
科威特官方語言:阿拉伯語;通用語言:英語
喬治亞:喬治亞語
泰國官方語言:泰語;通用語言:英語
菲律賓官方語言:英語、菲律賓語--他加祿語(Filipino-Tagalog);通用語言:伊洛卡諾語、塞布安諾語
塔吉克官方語言:俄語;通用語言:塔吉克語
斯里蘭卡官方語言:僧伽羅語;上層社會:英語;民族語言:泰米爾語
朝鮮:朝鮮語
緬甸官方語言:緬甸語;語言: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
越南官方語言:越南語;通用語言:法語、高棉語
韓國:朝鮮語
塞普勒斯:希臘語、土耳其語
新加坡官方語言:英語、中文、馬來語、泰米爾語;國語:馬來語;行政用語:英語
蒙古官方語言:喀爾喀蒙古語;通用語言:突厥語、俄語
錫金官方語言:英語;通用語言:梵語、宗卡語、尼泊爾語、藏語、錫金語
黎巴嫩官方語言:阿拉伯語;通用語言:法語、亞美尼亞語
---------------------------------------------------

拉丁美洲

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 英語
馬提尼克島(法): 法語
烏拉圭: 西班牙語
厄瓜多 官方語言:西班牙語;印第安人:克丘亞語
巴貝多 英語
巴西 官方語言:葡萄牙語;通用語言:西班牙語、法語
巴拉圭 官方語言:西班牙語;印第安人:瓜拉尼語
巴哈馬: 英語
巴拿馬: 西班牙語
開曼群島(英): 英語
牙買加 通用語言:英語;民族語言:克里奧爾語*、Patois方言
古巴: 西班牙語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英語
聖露西亞 通用語言:英語;通用語言:克里奧爾語*
聖克里斯托弗和尼維斯: 英語
尼加拉瓜 官方語言:西班牙語;通用語言:英語
瓜德羅普島(法): 法語、克里奧爾語*、Patois方言
瓜地馬拉 官方語言:西班牙語;印第安人:印第安語
蓋亞那: 英語
多明尼加: 西班牙語
多米尼加聯邦: 英語
安圭拉(英): 英語
安地卡及巴布達: 英語
百慕大(英) 英語
貝里斯 官方語言:英語;通用語言:西班牙語
蘇利南 官方語言:荷蘭語;通用語言:蘇利南語(即黑人英語)
阿根廷 官方語言:西班牙語、義大利語、法語、德語;印第安人:瓜拉尼語、凱楚阿語
委內瑞拉 官方語言:西班牙語;印第安人:印第安語
法屬蓋亞那: 法語
波多黎各(美): 英語、西班牙語
英屬維爾京群島: 英語
*都拉斯 官方語言:西班牙語;印第安人:印第安語方言
玻利維亞 官方語言:西班牙語;印第安人:蓋丘亞語、阿伊馬拉語、瓜拉尼語
美屬維爾京群島: 英語
哥倫比亞: 西班牙語
哥斯大黎加: 西班牙語、英語
格瑞那達 英語、法語
格陵蘭(丹) 官方語言:格陵蘭語;通用語言:丹麥語
海地 官方語言:法語;通用語言:克里奧爾語*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英語
特克斯群島和凱科斯群島(英): 英語
秘魯 官方語言:西班牙語;地區語言:蓋丘亞語、阿伊馬拉語
荷屬安的列斯群島 官方語言:荷蘭語;通用語言:帕彼曼都語(土語)
薩爾瓦多: 西班牙語
智利 通用語言:西班牙語;印第安人:馬普切語
蒙特塞拉特(英): 英語
墨西哥: 西班牙語

-------------------------------------------------------

非洲

幾內亞 法語
幾內亞比索 官方語言:葡萄牙語;通用語言:克里奧爾語*(無文字)
馬達加斯加 官方語言:法語;通用語言:馬達加斯加語(屬馬來語系)
馬里 官方語言:法語;通用語言:班巴拉語
馬拉維 官方語言:英語、奇契瓦語
中非共和國 官方語言:法語;通用語言:桑戈語(無文字)
烏干達 官方語言:英語;國語:斯瓦希里語
甘比亞 英語
模里西斯 官方語言:英語;通用語言:印地語、克里奧爾語*、法語
茅利塔尼亞 官方語言:阿拉伯語;通用語言:法語
貝南: 法語
查德 官方語言:法語;通用語言:南方為薩拉語(蘇丹語系)、北方為查德阿拉伯語
迦納: 英語
加彭 官方語言:法語;部族語言:芳語、米耶內、巴太凱
盧安達: 盧安達語、法語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葡萄牙語
聖赫勒拿島和阿森松島等(英) 英語
尼日 官方語言:法語;通用語言:豪薩語
奈及利亞 官方語言:英語;通用語言:豪薩語、約魯巴語、伊博語
布吉納法索: 法語
蒲隆地 法語、基隆迪語(Kirundi)
剛果 官方語言:法語;南方:剛果語(班圖語)、莫努庫圖巴語;北方:林加拉語
剛果(金) 官方語言:法語;部族語言:林加拉語、基剛果語、契盧巴語、斯瓦希里語、金瓦那語
吉布地 官方語言:法語、阿拉伯語;部族語言:索馬里語、阿法爾語
多哥 官方語言:法語;部族語言:埃維語、卡布列語
安哥拉 官方語言:葡萄牙語;部族語言:基剛果語、基姆崩杜語、烏姆崩杜語、姆崩杜語等
西撒哈拉 阿拉伯語
維德角 官方語言:葡萄牙語;通用語言:克里奧爾語*
利比亞 官方語言:阿拉伯語;通用語言:義大利語
賴比瑞亞: 英語
納米比亞 官方語言:英語、南非荷蘭語
蘇丹 官方語言:阿拉伯語;通用語言:英語、努比亞語、蘇丹語
赤道幾內亞: 西班牙語
阿爾及利亞 官方語言:阿拉伯語;通用語言:法語、(北非)柏柏爾語
坦尚尼亞 官方語言:英語;通用語言:班圖語、斯瓦希里語
肯亞 官方語言:斯瓦希里語;通用語言:英語
南非 官方語言:南非荷蘭語、英語;部族語言:祖魯語、科薩人使用的班圖語、茨瓦納語
辛巴威: 英語
象牙海岸: 英語
葛摩 官方語言:法語;通用語言:葛摩語
突尼西亞 官方語言:阿拉伯語;通用語言:法語
埃及 官方語言:阿拉伯語;通用語言:法語
衣索比亞 官方語言:阿姆哈拉語、通用語言:英語、索馬里語、阿拉伯語
留尼汪島(法): 地方法語
索馬里 官方語言:索馬里語、阿拉伯語;通用語言:英語、義大利語
莫三比克: 葡萄牙語
賴索托 官方語言:英語;當地語言:塞蘇陀語
波札那 官方語言:英語;通用語言:茨瓦納語
喀麥隆: 法語、英語
史瓦濟蘭 官方語言:英語;通用語言:斯瓦蒂語(Swati)、祖魯語(Zulu)
塞內加爾: 法語
塞席爾 官方語言:法語、英語;通用語言:克里奧爾語*
獅子山 官方語言:英語;通用語言:曼迪語、泰姆奈語、林姆巴語、克里奧爾語*
摩洛哥 官方語言:阿拉伯語;通用語言:柏柏爾語方言、法語
尚比亞 官方語言:英語;通用語言:奔巴語、通加語、尼昂加語

世界主要國家貨幣名稱
亞洲
國家或地區 (中文) 貨幣單位(英文) (中文) 縮寫
Afghanistan 阿富汗 Afghani 阿富汗尼 Af
Brunei 汶萊 Dollar 汶萊元 B$
Burma 緬甸 Kyat 緬元 K
Cambodia 柬埔寨 Reil 瑞爾 Ri
Ceylon 錫蘭 Rupee 錫蘭盧比 CR
Cyprus 塞普勒斯 Pornd 塞普勒斯鎊 £
China 中國 Renminbi 人民幣元 RMB
Hongkong 香港 H.K.Dollar 港元 HD$
India 印度 Rupee 印度盧比 Rs
Indonesia 印度尼西亞 Rupiah 印尼盧比 RP
Iran 伊朗 Rial 伊朗里亞爾 RLs
Iraq 伊拉克 Dinar 伊拉克第納爾 ID
Israel 以色列 Pound 以色列鎊 I£
Japan 日本 Yen 日元 J
jordan 約旦 Dinar 約旦第納爾 JD
Korea 韓國 Won 圓 W
Kuwait 科威特 Dinar 科威特第納爾 KD
Laos 寮國 Kip 基普 Kip
Lebanon 黎巴嫩 Pound 黎巴嫩磅 L£
Macao 澳門 Pataca 澳門元 Pat
Malaysia 馬來西亞 Dollar 馬來西亞元 M$
Nepal 尼泊爾 Rupee 尼泊爾爾盧比 NR
Pakistan 巴基斯坦 Rupee 巴基斯坦盧比 PRs
Philippnes 菲律賓 Peso 菲律賓比索 P
Saudi Arabia 沙烏地阿拉伯 Riyal 沙特里亞爾 SRI
Singapore 新加坡 Dollar 新加坡元 S$
Syria 敘利亞 Pound 敘利亞鎊 Syr
Thailand 泰國 Baht 泰銖 B
Vietnam 越南 Piastre 越南盾 VN$

歐洲
國家或地區 貨幣單位 縮寫
Albania 阿爾巴尼亞 Lek 列克 Leks
Austria 奧地利 Shilling 奧地利先令 ASS
Belgium 比利時 Franc 比利時法郎 BFr
Bulgaria 保加利亞 Lev(a) 保加利亞列弗 LW
Czech and Slovak 捷克和斯洛伐克 Koruna 捷克克郎 Kc
Denmark 丹麥 Krone(r) 丹麥克郎 DKr
Finland 芬蘭 Markka 芬蘭馬克 FMK
France 法國 Franc 法國法郎 FF
Germany 德國 Mark 德國馬克 DM
Great Britain 英國 Pound 英鎊 £
Greece 希臘 Drachma 希臘德拉克馬 Dr
Hungary 匈牙利 Forint 匈牙利福林 Ft
Iceland 冰島 Kronar 冰島克郎 IKr
Ireland 愛爾蘭 Pound 愛爾蘭鎊 £
Italy 義大利 Lira(lire) 義大利里拉 L,Lit
Luxembourg 盧森堡 Franc 盧林堡法郎 LFr
Malta 馬爾他 Lira 馬爾他里拉 Lm

❺ 加勒比海中美洲歷史地理知識

加勒比海被稱作海盜天堂,大大小小的島嶼星羅棋布,成為海盜打劫和隱身的天然基地,加勒比海著名的十大海盜島:
一、拿騷:巴哈馬首都拿騷 (Nassau) 位於新普羅維登斯島北岸,距美國的邁阿密城只有290公里。拿騷在17世紀30年代是英國人的一個居民點,1660年發展成為較大的城鎮,當時稱"查爾斯敦"。1690年以英國親王拿騷的名字命名。1729年正式建立城市,沿用"拿騷"名至今。始建於1660年,名「查爾斯敦」。1690年改現名。1729年設市。這里曾經是一個非常破爛不堪的小鎮,甚至連真正的房子都沒有。但是拿騷卻見證了歷史上海盜的黃金時期,作為當時加勒比海域最強大的海盜集團,這里出現了歷史上很多非常有名的海盜首領,比如Calico Jack、Rackham、Anne Bonny和黑鬍子。一直到1725年英國政府特派伍德·羅傑斯來此「剿匪」,這里的海盜團伙才慢慢消失。所以拿騷島的格言為「消滅海盜——振興經濟」。
二、皇家港口(Port Royal):就是上面說到的牙買加首都金斯敦。Port Royal(皇家港口)群島位於牙買加,是16世紀一個非常重要的航海港口。當時的英國政府鼓勵海盜定居在此並襲擊過往的法國和西班牙商船。在1692年6月份那次非常嚴重的地震使海水淹沒了島嶼上的城鎮之前,這里都被稱為「海盜樂園」。位於弗吉尼亞的航海博物館中對此次地震有著比較詳細的記錄,當時的人們認為這是「上帝的懲罰」。在《加勒比海盜3中》,Jack船長成功離開了毛利人的島嶼後遵循著terage的指示來到了這里,並在這里找到了名叫dalama的吉卜賽女人。
三、開曼群島:Cayman Islands(英屬)開曼群島由佛羅里達邁阿密以南480英里的3個加勒比海島嶼組成,包括大開曼島、小開曼島和開曼布拉克島。在1503年被哥倫布發現,由於正好位於墨西哥和古巴航線的中間,可以作為海盜中途停留休息的地方,所以經常被海盜用作基地,特別是臭名昭著的黑鬍子——愛德華·蒂奇。1722年左右,托馬斯·安斯蒂斯海盜船航行到大開曼島附近的時候,被英國軍隊發現並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死傷了很多船員。現在開曼群島利用其悠久的海盜歷史文化吸引各國遊客,比較著名的就是一年一度的海盜節,每年九月份舉辦,為期一周。
下面是游戲中沒的:
四、龜島(TORTUGA):Tortuga位於海地北海岸,屬於多岩石的島嶼,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海盜基地。1630年左右由於劫持西班牙的商船而被法國政府驅趕的海盜就定居於此。在影片《加勒比海盜1》中,Tortuga就是海盜首領Jack和Will最先趕赴的島嶼。圖示就是影片招募和訓練船員的取景地。
五、聖克羅伊島(St. Croix):St. Croix(聖克洛伊島)在上面說道的聖胡安東南島鏈中,在海盜的黃金時期還只是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由於處於三角貿易區的中心位置,又有一個不為眾人所知的隱蔽的港口,所以為過往的海盜提供了非常完美的隱蔽場所。1717年1月,英國的士兵在此擊敗了海盜約翰,戰爭的倖存者在這里幾乎被餓死,恰巧另外兩個海盜單桅船救了他們並一起逃往了Virgin Gorda(維京果島)。
六、維京群島(Virgin Gorda):英屬維京果島在上面說道的聖胡安東南島鏈中,是1493年由哥倫布在尋找新大陸的第二次旅途中發現的群島,島的得名是因為哥倫布認為從海上看過來它就像一個躺著的有著突出的腹部的女人。該島因為鋸齒狀的海岸線為海盜提供了非常安全的停泊地點,包括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海盜「黑鬍子」和基德船長。
七、La Blanquilla島:位於委內瑞拉,在島上能夠看見的距離內沒有多少船隻經過,《海盜共和國》的作者科林.伍德認為它是那些為了躲避巴貝多島和法屬馬提尼克島法律制裁的人們的非常好的藏身之處。海盜「布萊克·薩姆」於18世紀在島上創建了他的海盜基地,並藏匿了很多珍寶。這些寶藏於1984年被發現,委內瑞拉政府將於2007年6月份開始用這些寶藏建設國家旅遊設施。
八、ROATAN島:宏都拉斯群島的ROATAN島擁有全世界第二大的珊瑚礁群,使得該島在17世紀就成為了上百個海盜團伙的基地,包括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摩根船長」和「Laurens de Graff」。在這里,海盜們襲擊來往的西班牙商船,獲得了很多來自亞洲的瓷器和來自秘魯的銀器。有傳言說20世紀60年代有很多探寶者找到了「摩根船長」的一些寶藏,而且據說這里肯定還有更多未被發現的財寶。
九、St. Kitts(聖基茨)島:位於小安的列斯群島,根據安格斯所著的《海盜的歷史》,17世紀末,法國政府在一些海盜團伙的幫助下,以「基德船長」的名義襲擊了St. Kitts(聖基茨)島。基德船長生於英國受雇於法國,當他偷了法國軍隊的一艘船並將船開到了尼維斯島的時候,很快就成了英國的英雄。但是最後還是因為曾作為海盜而被指控,並在泰晤士河邊被實施了絞刑。
十、Guadeloupe(法屬瓜德羅普島):位於小安的列斯群島中部,根據《海盜共和國》的作者科林·伍德的描述,著名的 「黑鬍子」海盜(在他鬍子上插著兩根點燃的導火線並在其牙齒上釘了徽章)在1717年11月28日逃離該島,逃走的同時還偷走了一艘法國的運糖船。

❻ 去巴哈馬自由行,請問拿騷國家歷史博物館具體位置在哪,每天都開放嗎

"拿騷國家歷史博物館非常不起眼,還真不太好找。
"

❼ 盧森堡的地理資料

國名:盧森堡大公國 (The Grand Duchy of Luxembourg)

國慶日:6月23日(1921年,大公讓誕辰紀念日)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5∶3。旗面由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自上而下分別為紅、白、淺藍三色。紅色象徵著熱烈和勇敢的國民性格,還象徵在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斗爭中犧牲烈士的鮮血;白色象徵人民的純朴和對和平的追求;藍色代表藍天,意味著人民獲得了光明和幸福。三色聯在一起又象徵平等、民主和自由。

國徽:為斗篷式。在頂部有一金色王冠的金、紅、白三色斗篷內,有一枚盾徽。盾面由白、藍相間的平行條紋組成,其上繪有一隻頭戴王冠的直立著的紅獅,紅、白、藍三色為國旗顏色。盾徽上方有一頂公爵金冠,兩側各有一隻金獅,周圍飾有綬帶,下端懸垂著一枚奧康勛章。國徽圖案象徵盧森堡是一個大公國。

國鳥:戴菊(戴菊鶯)

國家政要:大公亨利(Henri),2000年10月正式宣誓即位。

自然地理:面積為2586.3平方公里。位於歐洲西北部,東鄰德國,南毗法國,西部和北部與比利時接壤。地勢北高南低,北部阿登高原厄斯林區佔全境1/3。最高點布爾格普拉茲峰海拔約550米。南部為古特蘭平原。屬海洋-大陸過渡性氣候。

人口:44.13萬(2001年)。其中盧森堡人約佔64.4%,外籍人佔35.6%(主要是葡、意、法、比、德、英、荷等國的僑民)。官方語言是法語、德語和盧森堡語。其中法語多用於行政、司法和外交;德語多用於報刊新聞;盧森堡語為民間口語,亦用於地方行政和司法。97%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盧森堡(Luxembourg) ,有人口8. 18萬(2001年)。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盧森堡、迪基希、格雷文馬赫3個省,省下設12個專區和118個市鎮。省長、市(鎮)長由大公任命。

簡史:公元前50年,這里是高盧人的居住地。公元400年後,日耳曼部族入侵,先後成為法蘭克王國和查理曼帝國的一部分。公元963年形成由阿登伯爵西格弗里德治理的統一體。15—18世紀先後受西班牙、法國、奧地利統治。1815年歐洲維也納會議決定盧森堡為大公國,由荷蘭王兼任大公,同時又為德意志同盟成員。1839年倫敦協定承認盧為獨立國家。1866年脫離德意志同盟。1867年成為中立國家。1868年實行君主立憲制。1890年前拿騷公爵阿道夫成為盧大公,徹底擺脫荷蘭國王的統治。兩次世界大戰中均遭德國入侵。1948年放棄中立政策。

政治:大公為國家元首、武裝部隊統帥,擁有立法權和行政權。實際上,議會行使立法權;政府行使行政權,並對議會負責。議會為一院制,為最高立法機構,有議員60名,任期5年。2005年7月,盧森堡全民公決通過《歐盟憲法條約》。

經濟:盧森堡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自然資源貧乏,市場狹小,經濟對外依賴性大。鋼鐵工業、金融業和廣播電視業是盧經濟的三大支柱。盧資源貧乏。森林面積近9萬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1/3。盧以鋼鐵為主,化工、機械製造、橡膠、食品工業也有較大發展。工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0%,從業人員佔全國就業人口的40%。盧素有「鋼鐵王國」之稱,人均鋼產量約5.8噸(2001年),居世界首位。農業以畜牧業為主,糧食不能自給。農牧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有耕地12.5萬公頃。農業人口佔全國人口4%。主要農產品有小麥、黑麥、大麥和玉米。
1972年11月16日,中國與位於歐洲西部的盧森堡大公國建交。圖為中國駐蘇聯大使劉新權(右)和盧森堡大公國駐蘇聯大使阿德里恩·梅什在簽字儀式上換文時握手

新聞出版:有6家日報:5家德文報,1家法文報,日發行量共約13萬份。其中,《盧森堡言論報》(德文)日發行7.5萬余份;《日報》(德文)日發行2.5萬余份;《新聞》(德文)日發行2萬余份;《洛林共和報》(法文)日發行2萬余份。盧森堡電視台用法、德、荷、盧語播送,星期日還有義大利語節目。盧森堡廣播電台用法、德、英、盧、荷等多種語言廣播。

外交:主張在國際關系中應遵循的准則是:平等、不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脅、反對軍備競賽、遵守國際法、尊重人權、尊重小國利益。

與中國關系:1972年11月16日,盧中兩國建交。2004年11月,容克首相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2006年9月,盧森堡大公亨利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盧森堡
國名:盧森堡大公國 (The Grand Duchy of Luxembourg)

國慶日:6月23日(1921年,大公讓誕辰紀念日)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5∶3。旗面由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自上而下分別為紅、白、淺藍三色。紅色象徵著熱烈和勇敢的國民性格,還象徵在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斗爭中犧牲烈士的鮮血;白色象徵人民的純朴和對和平的追求;藍色代表藍天,意味著人民獲得了光明和幸福。三色聯在一起又象徵平等、民主和自由。

國徽:為斗篷式。在頂部有一金色王冠的金、紅、白三色斗篷內,有一枚盾徽。盾面由白、藍相間的平行條紋組成,其上繪有一隻頭戴王冠的直立著的紅獅,紅、白、藍三色為國旗顏色。盾徽上方有一頂公爵金冠,兩側各有一隻金獅,周圍飾有綬帶,下端懸垂著一枚奧康勛章。國徽圖案象徵盧森堡是一個大公國。

國鳥:戴菊(戴菊鶯)
國花:玫瑰
國家政要:大公亨利(Henri),2000年10月正式宣誓即位。

自然地理:面積為2586.3平方公里。位於歐洲西北部,東鄰德國,南毗法國,西部和北部與比利時接壤。地勢北高南低,北部阿登高原厄斯林區佔全境1/3。最高點布爾格普拉茲峰海拔約550米。南部為古特蘭平原。屬海洋-大陸過渡性氣候。

人口:44.13萬(2001年)。其中盧森堡人約佔64.4%,外籍人佔35.6%(主要是葡、意、法、比、德、英、荷等國的僑民)。官方語言是法語、德語和盧森堡語。其中法語多用於行政、司法和外交;德語多用於報刊新聞;盧森堡語為民間口語,亦用於地方行政和司法。97%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盧森堡(Luxembourg) ,有人口8. 18萬(2001年)。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盧森堡、迪基希、格雷文馬赫3個省,省下設12個專區和118個市鎮。省長、市(鎮)長由大公任命。

簡史:公元前50年,這里是高盧人的居住地。公元400年後,日耳曼部族入侵,先後成為法蘭克王國和查理曼帝國的一部分。公元963年形成由阿登伯爵西格弗里德治理的統一體。15—18世紀先後受西班牙、法國、奧地利統治。1815年歐洲維也納會議決定盧森堡為大公國,由荷蘭王兼任大公,同時又為德意志同盟成員。1839年倫敦協定承認盧為獨立國家。1866年脫離德意志同盟。1867年成為中立國家。1868年實行君主立憲制。1890年前拿騷公爵阿道夫成為盧大公,徹底擺脫荷蘭國王的統治。兩次世界大戰中均遭德國入侵。1948年放棄中立政策。

政治:大公為國家元首、武裝部隊統帥,擁有立法權和行政權。實際上,議會行使立法權;政府行使行政權,並對議會負責。議會為一院制,為最高立法機構,有議員60名,任期5年。2005年7月,盧森堡全民公決通過《歐盟憲法條約》。

經濟:盧森堡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自然資源貧乏,市場狹小,經濟對外依賴性大。鋼鐵工業、金融業和廣播電視業是盧經濟的三大支柱。盧資源貧乏。森林面積近9萬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1/3。盧以鋼鐵為主,化工、機械製造、橡膠、食品工業也有較大發展。工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0%,從業人員佔全國就業人口的40%。盧素有「鋼鐵王國」之稱,人均鋼產量約5.8噸(2001年),居世界首位。農業以畜牧業為主,糧食不能自給。農牧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有耕地12.5萬公頃。農業人口佔全國人口4%。主要農產品有小麥、黑麥、大麥和玉米。

新聞出版:有6家日報:5家德文報,1家法文報,日發行量共約13萬份。其中,《盧森堡言論報》(德文)日發行7.5萬余份;《日報》(德文)日發行2.5萬余份;《新聞》(德文)日發行2萬余份;《洛林共和報》(法文)日發行2萬余份。盧森堡電視台用法、德、荷、盧語播送,星期日還有義大利語節目。盧森堡廣播電台用法、德、英、盧、荷等多種語言廣播。

外交:主張在國際關系中應遵循的准則是:平等、不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脅、反對軍備競賽、遵守國際法、尊重人權、尊重小國利益。

與中國關系:1972年11月16日,盧中兩國建交。2004年11月,容克首相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

簡要歷史:
古代盧森堡屬高盧地區,居民屬比利時部族,公元前1世紀為羅馬凱撒軍團征服。
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侵入,成為法蘭克王國一部分。法蘭克王國分裂後,盧森堡地區在 963年成為阿登伯爵西格弗里德的領地。1060年其後裔康拉德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盧森堡伯爵,盧森堡領地基本形成。
1308年盧森堡伯爵亨利四世被選為神聖羅馬皇帝,稱亨利七世,開創了帝國的盧森堡王朝 (1308~1437) 。盧森堡於1364年升為公爵領地。
15世紀盧森堡為勃艮第公爵所控制,16世紀初轉歸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一世統治。1556年又轉歸西班牙國王統治。
16世紀末起,盧森堡的冶鐵業開始發展起來。
17世紀盧森堡捲入三十年戰爭。
1659年簽訂《比利牛斯和約》,盧森堡南部一些地區劃歸法國。
1684~1697年法國曾佔領盧森堡全境。
1714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後,盧森堡隨西屬尼德蘭一起轉歸奧地利。
1795~1814年法國佔領盧森堡。
1815年維也納會議決定,盧森堡升為大公國,以尼德蘭國王為大公,同時又加入德意志邦聯,由普魯士軍隊駐防,盧森堡東部一些地區劃歸普魯士。
1830年尼德蘭分裂為荷蘭與比利時兩個王國後,1839年倫敦條約規定,盧森堡地區西半部劃歸比利時,東半部成為以荷蘭國王為大公的有獨立地位的國家。
1848年歐洲革命波及盧森堡,開始制定君主立憲性質的憲法。
1866年盧森堡脫離德意志邦聯。
1867年《倫敦條約》確定盧森堡為獨立的中立國。
1868年制定君主立憲制憲法。
1890年徹底擺脫荷蘭王的統治,由拿騷-瓦爾堡家族專領,盧森堡大公國獨立。
19世紀末20世紀初盧森堡經濟迅速發展,尤其是冶鐵煉鋼業成為國家主要工業,成為發達的工業國家。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軍隊佔領盧森堡,大公及政府為德國控制。1921年盧森堡與比利時訂立關稅經濟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法西斯軍隊於1940~1944年佔領盧森堡,將盧森堡兼並為德國行政區管轄地。大公與政府流亡英國。盧森堡人民進行了反法西斯斗爭。戰後盧森堡於1945年加入聯合國。
1948年與比利時、荷蘭建立關稅經濟同盟。
1949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放棄中立國地位。
1958年加入歐洲共同體。
1972年盧森堡第 4次修訂憲法。現盧森堡有一院制議會,內閣對議會負責。主要政黨有基督教社會黨、社會主義工人黨、民主黨。大公讓親王於1964年11月12日即位。
1974年以來,為適應國際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改變國內經濟結構單一局面,盧森堡政府推行工業多樣化政策,取得了一些成績,經濟進一步發展,80年代鋼產量人均達16噸,遠居世界之冠,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之一。
盧森堡於1972年11月16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傑出女活動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的左派領袖之一,德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

1871年3月5日,盧森堡出生在波蘭東部盧布林省薩莫希城的一個猶太商人家庭,她的家庭經濟收入不穩定,有時甚至靠典當度日,她兩歲時隨家遷往華沙。

波蘭自十八世紀末以來。遭受沙皇俄國、普魯士、奧地利的多次瓜分,十分之九的土地被沙皇統治著,盧森堡對沙皇的民族壓迫深惡痛絕。1887年,她中學畢業,加入了青年革命組織波蘭"無產階級黨",開始閱讀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無產階級黨"很快遭到沙皇政府的殘酷迫害,年青的盧森堡也被列入沙皇軍警追捕的黑名單。1889年,盧森堡流亡到瑞士蘇黎世,第二年進入蘇黎世大學。在大學的七年生活中,她非常關心波蘭、德國和俄國的各種問題,深入研究工人運動的有關問題。經常出席國際社會主義者的集會,給各國代表當翻譯和擔任聯絡工作。1893年3月,盧森堡同她的戰友馬赫列夫斯基、約吉歇斯一起創建了革命的社會主義政黨"波蘭社會民主黨",她主編的《工人事業》雜志就成為黨的機關刊物。1896年7月盧森堡作為波蘭社會民主黨的代表出席第二國際倫敦代表大會。

1897年5月,盧森堡以優異成績從大學畢業了,並且得到法學博士學位。大學畢業後,她遷移到德國,目的是為了在波恩和上西里西亞的工人中進行革命工作。她積極參加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活動,還參加了德累斯頓和萊比錫黨的機關報工作,後來,她定居柏林。從此,盧森堡的革命活動開始了一個新階段。當時,德國社會民主黨內馬克思主義者正在同伯恩施坦機會主義者進行論戰,盧森堡積極參加了反對伯恩施坦主義的斗爭。1898年,在德國黨的斯圖加特代表大會上,以盧森堡和蔡特金為代表的左派,同伯恩施坦為代表的機會主義派展開了激烈斗爭,盧森堡批判了伯恩施坦提出"最終目的算不了什麼,運動就是一切"的謬論,她指出:"如果運動不和最終目的聯系起來,運動作為目的本身是算不得什麼的,對我們說來,最終目的才是一切"。1899年,盧森堡針對伯恩施坦寫的《社會主義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這一叛賣變節的作品,寫了《社會改良還是社會革命》這一優秀著作,批判了伯恩施坦的"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的謬論,闡述了無產階級通過暴力革命奪取政權的觀點。盧森堡還揭露了伯恩施坦修正主義的"目的",指出:"根本上說,修正主義不以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為目的,只以改良資本主義制度為目的,不是要消滅僱傭勞動制度,而是爭剝削的多些或者少些,總之,它是為了清除資本主義的贅疣,而不是為了消除資本主義本身"。盧森堡在以後德國黨的歷次代表大會上,都不斷地批判了伯恩施坦修正主義,在1899年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漢諾威代表大會上,她同蔡特金一起,提出要把伯恩施坦開除出黨,由於當時德國黨內機會主義已經泛濫,這個要求未能實現。在1903年德國黨的德累斯頓代表大會和1904年第二國際阿姆斯特丹代表大會上,盧森堡團結革命左派,堅持斗爭,終於使這次大會通過了譴責伯恩施坦修正主義的決議。盧森堡還發表了許多反對修正主義的卓越演說,她是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革命左派中的傑出革命活動家。

1904年2-5月間,列寧寫了《進一步,退兩步》一書,全面系統地闡明了關於黨的組織原則。盧森堡看到列寧的這篇著作之後,寫了《俄國社會民主黨的組織問題》一文,於1904年先後刊登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火星報》和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新時代》雜志上,對列寧的建黨思想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認為,列寧所主張的是"極端的集中主義",有布朗基主義的傾向。盧森堡離開俄國黨的具體情況,大談反對"官僚主義"、"極端集體主義"等等,顯然是錯誤的,因為她不了解列寧主張按照嚴格的集中制建黨,是為了克服當時俄國各地黨組織渙散、紀律鬆弛的小組習氣。因為俄國是反動的沙皇專制制度,革命斗爭需要有一個集中統一的黨。盧森堡的批評有些文不對題,所以列寧說,盧森堡"向讀者介紹的不是我這本書,而是別的什麼東西"。俄共(布)黨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1906年即載人俄共(布)黨章中。列寧很重視發揚黨內民主,在1922年通過的、經過列寧校訂的黨章中規定:"黨生活中的一切爭論問題,在決議末通過之前,黨內可以充分自由地進行討論"。俄共(布)黨的重大政治決議都是通過民主討論後作出的。

在二十世紀初的國際斗爭中,盧森堡在反對修正主義、反對軍國主義和帝國主義戰爭問題上,都和列寧站在一起,成為第二國際著名的左派。盧森堡熱烈歡迎和擁護1905年俄國革命,積極向德國人民介紹俄國革命的經驗,號召德國工人支持俄國工人的斗爭。1907年5月,盧森堡代表德國社會民主黨參加了在倫敦舉行的俄國社會民主黨第五次代表大會。在這次大會上,她第一次見到了敬慕已久的列寧。她堅決支持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的立場。盧森堡和列寧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1907年8月,盧森堡以波蘭社會民主黨的代表資格出席第二國際斯圖加特代表大會,會上,她同列寧站在一起反對國際修正主義。這次大會的中心議題之一是戰爭與革命問題。德國黨的領袖倍倍爾起草了一個決議案。這個決議案雖然正確地指出,戰爭是資本主義的產物,只有消滅資本主義,戰爭才會消滅。但是他錯誤地用"防禦"或"進攻"的概念來區分戰爭的性質,只提出通過議會斗爭來反對軍國主義和戰爭,這就給修正主義以可乘之機。列寧同盧森堡一起,對倍倍爾的提案作了原則性的修改和補充,明確地指出了當時戰爭的帝國主義性質,必須用一切革命手段反對掠奪性的帝國主義戰爭,一旦戰爭爆發,要利用戰爭引起的政治經濟危機,進行推翻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革命。大會通過了列寧和盧森堡的修正案。以後在第二國際的哥本哈根代表大會和巴塞爾代表大會上都重申了列寧和盧森堡修正案的精神。

❽ 世界上主要國家的首都及地理坐標

國家首都或地區首府228個地理坐標(前面是緯度,後面是經度,有負號的代表南緯和西經)
大 洋 洲
澳大利亞 堪培拉 -35 20 59,149 02 29
紐西蘭 惠靈頓 -41 18 58,174 46 57
巴新幾內亞 莫爾斯比 -9 28 53,147 11 25
索羅門群島 霍尼亞拉 -9 25 52,159 57 24
萬那杜 維拉港 -17 44 25,168 19 15
新喀里多尼 努美阿 -22 16 33,166 26 56
斐濟 蘇瓦 -18 08 31,178 25 52
吉里巴斯 塔拉瓦 01 19 46,172 58 43
諾魯 亞倫 -0 31 32,166 54 48
密克羅尼西 帕利基爾 06 57 37,158 12 32
馬紹爾群島 馬朱羅 07 07 19,171 21 49
北馬里亞納 塞班島 15 10 51,145 45 22
關島(美) 阿加尼亞 13 28 00,144 44 47
吐瓦魯 富納富提 -8 30 59,179 12 01
瓦利斯 馬塔烏圖 -13 16 55,-176 10 29
西薩摩亞 阿皮亞 -13 49 53,-171 45 07
美屬薩摩亞 帕果帕果 -14 16 26,-170 42 12
紐埃(新) 阿洛菲 -19 03 40,-169 55 56
諾福克島 金斯敦 -29 02 02,167 57 11
帛琉 科羅爾 7 20 38,134 29 04
托克勞(新) 法考福 -09 21 54,-171 11 26
庫克群島(新)阿瓦魯阿 -21 12 27,-159 46 24
湯加王國 努庫阿洛法 -21 11 19,-175 15 22
波利尼西亞 帕皮提 -17 32 02,-149 33 42
皮特開恩 亞當斯敦 -25 03 58,-130 06 11
北 美 洲
格陵蘭 戈特霍布 64 11 00,-51 43 17
加拿大 渥太華 45 24 42,-75 41 54
聖皮埃爾 聖皮埃爾市 46 46 49,-56 10 35
美國 華盛頓 38 53 24,-77 00 33
百慕大群島 哈密爾頓 32 18 04,-64 47 57
墨西哥 墨西哥城 19 24 38,-99 07 50
瓜地馬拉 瓜地馬拉城 14 37 13,-90 32 00
貝里斯 貝爾莫潘 17 14 56,-88 46 26
薩爾瓦多 聖薩爾瓦多 13 42 24,-89 12 05
宏都拉斯 特古西加爾巴14 05 50,-87 12 40
尼加拉瓜 馬那瓜 12 08 52,-86 16 19
哥斯大黎加 聖何塞 09 55 38,-84 04 55
巴拿馬 巴拿馬城 08 59 40,-79 31 08
巴哈馬 拿騷 25 03 58,-77 20 21
特克斯 科伯恩城 21 27 20,-71 08 42
古巴 哈瓦那 23 07 00,-82 23 18
開曼群島 喬治敦 19 17 44,-81 22 29
牙買加 金斯敦 17 59 34,-76 47 32
海地 太子港 18 32 22,-72 20 12
多米尼加 聖多明各 18 28 45,-69 53 27
波多黎各 聖胡安 18 26 00,-66 03 06
美屬維爾京 阿馬里 18 20 36,-64 55 56
英屬維爾京 羅德城 18 25 37,-64 37 19
聖基茨 巴斯特爾 17 18 00,-62 43 51
安圭拉(英) 瓦利 18 13 10,-63 03 42
安提瓜 聖約翰 17 06 56,-61 50 42
蒙特塞拉特 普利茅斯 16 40 48,-62 11 17
瓜德羅普 巴斯特爾 15 59 54,-61 43 20
多米尼克 羅索 15 17 58,-61 23 18
馬提尼克 法蘭西堡 14 36 34,-61 03 17
聖露西亞 卡斯特里 14 00 14,-60 59 03
聖文森特 金斯敦 13 12 18,-61 16 04
巴貝多 布里奇頓 13 05 50,-59 36 36
格瑞那達 聖喬治 12 03 10,-61 44 56
特立尼達 西班牙港 10 39 34,-61 28 44
安的列所 威廉斯塔德 12 06 17,-68 56 00
阿魯巴 奧拉涅斯塔德12 31 28,-70 01 35
南 美 洲
哥倫比亞 波哥大 4 36 39,-74 04 58
委內瑞拉 加拉加斯 10 29 28,-66 54 06
蓋亞那 喬治敦 6 48 20,-58 09 16
蘇利南 帕拉馬里博 5 49 24,-55 10 15
法屬蓋亞那 卡宴 4 56 05,-52 19 49
厄瓜多 基多 -00 13 23,-78 30 43
秘魯 利馬 -12 05 35,-77 02 43
巴西 巴西利亞 -15 47 32,-47 53 53
玻利維亞 蘇克雷 -16 30 00,-68 08 51
智利 聖地亞哥 -33 28 08,-70 38 32
阿根廷 布宜諾斯 -34 36 44,-58 25 03
巴拉圭 亞松森 -25 18 01,-57 38 14
烏拉圭 蒙得維的亞 -34 53 38,-56 09 25
馬島 斯坦利 -51 41 46,-57 50 57 亞 洲
中國 北京 39 54 20,116 23 30
蒙古 烏蘭巴托 47 55 17,106 54 20
朝鮮 平壤 39 01 55,125 45 13
韓國 漢城 37 31 56,126 57 27
日本 東京 35 40 07,139 49 27
寮國 萬象 17 57 46,102 36 53
越南 河內 21 01 27,105 51 17
柬埔寨 金邊 11 33 30,104 54 44
緬甸 仰光 16 47 01,96 09 25
泰王國 曼谷 13 43 51,100 31 16
馬來西亞 吉隆坡 03 09 02,101 42 27
新加坡 新加坡 01 17 56,103 49 30
汶萊 斯里巴加灣 04 56 27,114 56 55
菲律賓 馬尼拉 14 36 02,120 58 57
印尼 雅加達 06 12 42,106 50 42
東帝汶 帝力 08 33 34,125 34 47
尼泊爾 加德滿都 27 42 10,85 19 06
錫金 甘托克 27 19 58,88 36 45
不丹 廷布 27 28 22,89 38 13
孟加拉國 達卡 23 42 36,90 24 25
印度 新德里 28 37 58,77 13 11
斯里蘭卡 科倫坡 06 55 39,79 50 54
馬爾地夫 馬累 04 10 27,73 30 39
巴基斯坦 伊斯蘭堡 33 43 05,73 03 37
阿富汗 喀布爾 34 31 43,69 10 18
伊朗 德黑蘭 35 41 46,51 25 22
科威特 科威特城 29 19 46,48 00 14
沙特 利雅得 24 38 25,46 43 30
巴林 麥納麥 26 12 53,50 35 16
卡達 多哈 25 16 55,51 31 03
阿聯酋 阿布扎比 24 28 35,55 25 14
阿曼 馬斯喀特 23 36 52,58 35 28
葉門 薩那 15 21 07,44 12 26
伊拉克 巴格達 33 19 55,44 25 06
敘利亞 大馬士革 33 31 09,36 18 48
黎巴嫩 貝魯特 33 53 14,35 30 48
約旦 安曼 31 56 58,35 55 58
巴勒斯坦 耶路撒冷 31 46 26,35 13 31
以色列 特拉維 32 02 42,34 46 11
塞普勒斯 尼科西亞 35 10 03,33 22 25
土耳其 安卡拉 39 55 45,32 51 12
烏茲別克 塔什干 41 18 19,69 16 07
哈薩克 阿斯塔納 51 10 48,71 26 48
吉爾吉斯 比什凱克 42 52 12,74 35 16
塔吉克 杜尚別 38 33 56,68 46 32
亞美尼亞 埃里溫 40 09 34,44 30 32
土庫曼 阿什哈巴德 37 57 01,58 22 48
亞塞拜然 巴庫 40 23 00,49 53 34
喬治亞 第比利斯 41 42 35,44 47 33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