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塔鎮地理位置
『壹』 玉門關的具體地理位置在哪
「玉門關」是我國史書中頻頻出現的一個地名,但它的確切地理位置究竟在哪裡,學術界一直未有定論。日前,專家通過反復研究與勘察,認定唐代「玉門關」應在甘肅省安西縣雙塔堡一帶。
唐代玉門關是古代我國西北疆域內的著名重鎮,歷史上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和交通要塞。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唐軍與北匈奴曾多次在「玉門關」大戰,唐代詩人王昌齡也在《從軍行》中特別描寫過「玉門關」。而《西遊記》中的玄奘法師也是路過「玉門關」西行取經去的。因此,唐代「玉門關」一直是我國史學界和考古界的研究熱點。
近日,多年從事河西走廊歷史地理研究的西北師范大學敦煌學研究所專家李並成經過多次實地勘察,列出判定唐代玉門關地理位置的多項具體條件:應位於今疏勒河南岸;應置於遍設烽燧的山間;西北處應有沿線烽燧;應在漢長城「昆侖塞」址上;應距隋唐晉昌城不遠等,並據此確認,唐代「玉門關」的地理位置就在甘肅省安西縣雙塔堡附近。此外,李並成還指出:此玉門關早自東漢即已設立,一直延續到唐末,歷時約830多年。目前,考古工作者還沒有找到唐「玉門關」遺址,這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千餘年來的風雨侵蝕,唐玉門關可能早已被毀;二是清代在這里修築雙塔堡時可能利用了唐玉門關的殘址。
『貳』 雙塔寺的地理位置
永祚寺雙塔,又名凌霄雙塔,是山西省會太原現存古建築中最高的建築。位於太原市城區東版南權向山腳畔。北緯N37°50′44.66″ 東經E112°35′26.85″
靠近: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永祚寺路
周邊:永祚寺
參考: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郝庄鎮郝庄社區西南方向
『叄』 雙灤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中文名稱
雙灤區
外文名稱
Shuangluan District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河北省承德市
下轄版地區
3個街道、權4個鎮和2個鄉
政府駐地
雙塔山鎮濱河大街58號
電話區號
0314
郵政區碼
067000
地理位置
河北省東北部
面積
451.736平方千米
人口
14.69萬(2010年)
氣候條件
暖溫和中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性氣候
著名景點
雙塔山景區、元寶山滑雪場
『肆』 玉門關的地理位置
玉門關
關名。漢抄武帝置襲。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
陽關,玉門關,曾是漢代時期重要的軍事關隘和絲路交通要道。說起玉門關,大家馬上會想到一首膾炙人口的唐詩,這就是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中那悲壯蒼涼的情緒,引發我們對這座古老關塞的嚮往。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位於敦煌市西北90公里處。相傳西漢時西域和田的美玉,經此關口進入中原,因此而得名。汽車沿著215國道向西行駛,翻超阿爾金山,就可以到達青海省的柴達木,西部油田,新疆若羌和西藏拉薩。今天前往玉門關景區,可以欣賞到一望無際的戈壁風光,以及虛無飄渺的海市蜃樓;形態逼真的天然睡佛以及戈壁中的沙生植物。這些景物與藍天、大漠、綠草構成了一逼遼闊壯美的神奇畫面。提起玉門關首先要講到張騫出使西域的一段歷史,絲綢之路開通後,東西方文化、貿易交流日漸繁榮,為確保絲綢之路安全與暢通。大約公元前121年---107年間,漢武帝下令修建了「兩關」,即:陽關、玉門關。
『伍』 朝陽的地理位置
朝陽市位於遼寧西部,轄境居東經118°50′~121°17′和北緯40°25′~42°22′之間,東西跨度165千米,內南北跨度216千米,邊界容周長980千米。北與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及通遼接壤;南與本省葫蘆島及河北秦皇島毗連;東與本省阜新、錦州為鄰;西與河北承德、秦皇島交界。轄雙塔、龍城兩個市轄區,建平、朝陽兩個縣和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代管北票、凌源兩個縣級市。面積19736平方千米,人口344萬。朝陽資源豐富,尤其礦產資源分布非常廣。目前境內已發現有益礦藏53種,產地570餘處。已探明儲量佔全省70%,其中錳儲量居東北之首,鉬產量全國第二
『陸』 遼寧雙塔屬於哪個市
雙塔區隸屬遼寧省朝陽市,位於遼寧西部朝陽市境內,坐落在努魯兒虎山脈東側、內松嶺山脈西麓,是容大凌河河谷中的長形盤地。是朝陽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城內築有保存完好的北魏時期的北塔和唐代南塔而得其名。雙塔區東聯遼寧中部城市群和遼東半島,西接京津冀都市圈,南鄰渤海,北靠內蒙古腹地,是連接關內外的重要節點城區。地理坐標中心位置為東經120°27』,北緯41°35』。
『柒』 慈溪的地理位置
慈溪位於東海之濱,東離寧波60公里,北距上海148里,西至杭州138公里,是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南翼環杭州灣地區上海、杭州、寧波三大都市經濟金三角的中心,區位和交通優勢十分明顯。特別是隨著2008年5月杭州灣跨海大橋的通車,給慈溪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這座比舊金山金門跨海大橋長15倍的雙塔鋼筋混凝土斜拉橋將橫跨廣袤而洶涌的杭州灣海域,從此慈溪將一躍成為連接上海、寧波兩大都市的「黃金節點」,融入滬、杭、甬2小時交通圈,這將極大提升慈溪在長三角城市群中的戰略地位。全市行政區域面積1154平方公里,年末耕地面積65.2萬畝 戶籍總人口101.03萬人,轄17個鎮、3個街道,共297個行政村、27個居委會、28個社區,市政府駐地滸山街道。
慈溪歷史悠久。春秋時屬越,秦代設縣,古稱「句章」,至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稱慈溪,縣治在今之慈城。因治南有溪,東漢董黯「母慈子孝」傳說而得名。1954年行政區域調整,現市境為原慈溪、餘姚、鎮海三縣的北部組成(俗稱「三北」),1988年10月撤縣設市。
慈溪自然條件優越,氣候常年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市境東南部為低山丘陵區,林木果品繁多;中西部為遼闊平原,土壤肥沃,特產豐富,盛產果蔬等農特產品;北部為杭州灣,擁有長達77公里的海岸線,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海塗資源,近期可圍墾開發的海塗近10餘萬畝,是全省土地後備資源最豐足的地區之一。
慈溪擁有三大傳統的區域特色文化:青瓷文化、圍墾文化、移民文化。在晉唐時期,慈溪上林湖青瓷遠銷海外,架起了通往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慈溪又有「唐塗宋地」之稱,悠久的海塗圍墾歷史,塑造了慈溪人開拓進取的性格,慈溪的移民文化源遠流長。慈溪更有對外交流合作的傳統,早在秦代,名士徐福在慈溪達蓬山啟航,東渡日本,拉開了對外交流的序幕。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三大文化已交織融匯在一起,善於兼容並蓄,注重務實開拓,崇尚合作共贏,講求開放、誠信,不排他、重吸收,海納百川的人文精神,已成為慈溪新時期無可比擬的人文競爭力。
自然地理
慈溪境內地勢南高北低,呈丘陵、平原、灘塗三級台階狀朝杭州灣展開。南部丘陵屬翠屏山丘陵區,系四明山余脈,東西走向,綿延40餘公里 ,約佔全境面積的十分之二。東端低丘,海拔100米左右;中部300~ 400之間;至石堰鄉,地層下陷為東橫河;逾河西端,高100~200米 。主要山峰有大蓬山、五磊山、大霖山、老鴉山、東栲栳山,最高峰 老鴉山塌腦崗海拔446米。地層成因單一,屬侵蝕剝蝕地貌。平原為 寧紹平原之一部,東西長55公里,面積約占總面積的十分之七。地勢自西向東緩緩傾斜,西部地區北高南低,東部地區南高北低,以大古塘河為界分南北二部分,兩者面積之比為2:8。南部近山平原成陸於900~2500年前,由全新世晚期湖海相沉積物淤積而成,組成物質多 為粘土及亞粘土,局部夾有泥炭。北部濱海平原,系900年以來新成 陸土地,組成物質為亞粘土、亞沙土和粉砂。平原以北為凸入杭州灣 的扇形三北淺灘,1986年圖版量標以理論基準面零米線計算,達433. 5平方公里,灘塗沉積物以粉細砂和沙質泥等細顆粒物質為主,東部 地區顆粒較粗。海岸帶升降有明顯的周期性,全岸線正繼續向北推移 ,土地資源在不斷增加中。
慈溪南部丘陵屬翠屏山丘陵區,系四明山余脈,東西走向,綿延40餘公里 ,約佔全境面積的十分之二。東端低丘,海拔100米左右;中部300~ 400之間;至石堰鄉,地層下陷為東橫河;逾河西端,高100~200米 。主要山峰有大蓬山、五磊山、大霖山、老鴉山、東栲栳山,最高峰 老鴉山塌腦崗海拔446米。地層成因單一,屬侵蝕剝蝕地貌。平原為寧紹平原之一部,東西長55公里,面積約占總面積的十分之七。
慈溪雨量充足,但因人口眾多,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地表水攔蓄能力弱,年人均水佔有量僅578立方米,為浙江全省人均佔有量的24%, 系嚴重缺水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慈溪內陸水域計61.75平方 公里,約占總面積的十分之一。有較長河道73條,長770公里,河床 坡降平緩,平均水深1.2~1.4米。南北向河道大都北流入海,主要有 淞浦、古窯浦、淹浦、水雲浦、四灶浦、三十弓江、周家路江等;東西向河道主要有快船江、公路橫河、東橫河、大古塘河、四塘河、六 塘江、七塘江等。大小河渠總長5400公里,正常水位蓄水量3776萬立 方米。現有庫容100萬立方米以上的湖庫13座,即鳳浦湖、靈湖、窯湖、長溪水庫、外杜湖、里杜湖、白洋湖、上林湖、梅湖、邵嶴湖以 及3座海塗水庫,現有總庫容7653萬立方米。另有小型水庫5座、山塘 154處,合計庫容185.56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貧乏,可開采淡水資源僅782萬立方米/年。
慈溪海面居杭州灣主流隱蔽區,水層淺薄,海水鹹度低於外海,含沙量高且變幅大。海岸地貌形態變化和泥沙搬運的主動力為潮汐和潮流。潮汛屬不規則半日潮,歷年平均潮位2.1米,歷史最高潮位5.33米 ,最低潮位-0.55米。杭州灣為我國潮差最大的海灣,灣頂潮差8.93 米,慈溪海域年平均潮差:海黃山2.53米,新慈溪市地處浙東杭州灣南岸,東、東南接鎮海區、江北區,西、西南連餘姚市,介於北緯30°02'~30°24'和東經121°02'~121° 42'之間,為滬、杭、甬三角地區結合部。市境總面積1154平方公里 (不含海域,未計入1954年後新成陸土地),海岸線北凸成弧形,長66公里(1986年圖版量標為77.56公里)。
慈溪處北亞熱帶南緣,屬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冬夏稍長,春秋略 短。平均年日照時數2038小時,年日照百分率47%。年平均氣溫16.0 ℃,7月最高,平均28.2℃,1月最低,平均3.8℃。歷史極端最高氣 溫38.5℃,最低-9.3℃。雨量充足,年平均降水量1272.8毫米,平 均年徑流總量5.122億立方米,降水高峰月為9月,平均占年降水量14 %。冬季盛行西北至北風,夏季盛行東到東南風,全年以東風為主, 年平均風速3米/秒,年平均大風日數9.6天。夏秋間多熱帶風暴。境 內災害性氣候以水、旱、風、潮為主,另有氣溫異常等。
慈溪土壤為典型的組合型平原土壤,類型單一,成土年代晚近,分布 規則,土層深厚,肥力穩長,生產利用率高。近山平原母質復雜,多 屬水稻土,結構層次分明,稜柱狀結構發育,潛育性現象普遍,土層 深厚、土質均細、粘粒含量高、蓄水量足,質地以重壤為主,丘陵區 多為自然土壤,正逐步紅壤化中,有紅壤、潮土、水稻土3個土類, 多石礫,粘粒含量高,質地為中壤至輕粘,酸性重,養分貧乏,保肥 保水性能差。濱海平原地區,母質均為海積物,自海邊向內依次有鹽 土、潮土、水稻土3個土類,顆粒勻細,質地均一,粉砂含量高,含 可溶性鹽類,呈中性至微鹼性。七塘以南,多為中壤,耕層結構良好 ,蓄水保肥能力和耕性均好,七塘以北為新墾土地,成土歷史短,富 含石灰質,土質中壤至輕壤,團粒結構發育差,保肥保水能力弱。
『捌』 地理位置問題
現在玉門關
關名。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陽關,玉門關,曾是漢代時期重要的軍事關隘和絲路交通要道。說起玉門關,大家馬上會想到一首膾炙人口的唐詩,這就是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中那悲壯蒼涼的情緒,引發我們對這座古老關塞的嚮往。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位於敦煌市西北90公里處。相傳西漢時西域和田的美玉,經此關口進入中原,因此而得名。汽車沿著215國道向西行駛,翻超阿爾金山,就可以到達青海省的柴達木,西部油田,新疆若羌和西藏拉薩。今天前往玉門關景區,可以欣賞到一望無際的戈壁風光,以及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形態逼真的天然睡佛以及戈壁中的沙生植物。這些景物與藍天、大漠、綠草構成了一逼遼闊壯美的神奇畫面。提起玉門關首先要講到張騫出使西域的一段歷史,絲綢之路開通後,東西方文化、貿易交流日漸繁榮,為確保絲綢之路安全與暢通。大約公元前121年---107年間,漢武帝下令修建了「兩關」,即:陽關、玉門關。
現在的漢玉門關遺跡,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聳立在東西走向戈壁灘狹長地帶中的砂石崗上,南邊有鹽鹼沼澤地,北邊不遠處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長城,長城北是疏勒河故道。東西走向的長城蜿蜒逶迤,一望無際,每隔5里或10里,就築有一座方形烽火台,在長城烽燧的周圍,還有明顯房屋遺跡。在東西長城之南,另有一支南北走向的長城,繞過玉門關西側,向南直達陽關,關城北坡東西走向車道直通西域。玉門關關城全用黃土夯築而成,面積約600多平方米。城垣東西長245米,南北寬264米,殘高97米城牆上寬均為37米,東西牆下寬4米,西北牆下寬49米,開西、北兩門。城頂四周有寬13米的走道,設有內外女牆。城內東南角有一條寬不足1米的馬道,靠東牆向南轉上可直達頂部。
[編輯本段]漢代玉門關
玉門關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一前105年)修築酒泉至玉門間的長城,玉門關當隨之設立。據《漢書·地理志》,玉門關與另一重要關隘陽關,均位於敦煌郡龍勒縣境,皆為都尉治所,為重要的屯兵之地。當時中原與西域交通莫不取道兩關。
對於漢玉門關的關址,歷來看法不盡一致。唐宋時期的一些古籍,如《括地誌》、《元和郡縣圖志》等,均認為在唐壽昌縣(今敦煌市南湖鄉壽昌故城址)西北118里。敦煌遺書《沙州圖經》、《沙州城土鏡》、《壽昌縣地境》等認為在唐壽昌縣北160里。本世紀以來,依據敦煌西北80公里許的小方盤城所出「玉門都尉」等漢簡,許多學者認為該城即漢玉門關。還有人認為最早的玉門關在敦煌之東,或即漢玉門縣(今玉門市赤金鎮)附近,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李廣利伐大宛後才遷到敦煌西北。近年,甘肅省博物館、敦煌市博物館依據敦煌馬圈灣等地烽燧遺址所出漢簡以及當地地形、驛道相關位置等考證,玉門關應位於臨要燧東側,玉門候官燧(馬圈灣)西側,似在小方盤城西11公里的馬圈灣遺址西南O.6公里處,通往西域的古驛道從此高地中間穿過。但關城遺址尚未找到,或已毀壞無存。以上盡管看法不一,但均認為漢玉門關位於敦煌西北,終漢之世沒有改變。敦煌漢長城沿線烽燧遺址所出大量的簡牘亦證明了這一點。
[編輯本段]隋唐玉門關
玉門關隋唐時,玉門關關址由敦煌西北遷至敦煌以東的瓜州晉昌縣境內。唐慧立彥棕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玄奘法師西行求經,於貞觀三年(629年)九、十月間抵達瓜州晉昌城(今甘肅安西縣鎖陽城),在當地詢問西行路程,有人告知:從此北行五十餘里有一葫蘆河,「下廣上狹,涸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門關,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玄奘遂在瓜州找了一位胡人向導,於半夜三更到達河邊,遙見玉門關。「乃斬木為橋,布草填沙,驅馬而過」。葫蘆河即今流經玉門布、安西縣等地的疏勒河。這里標明瓜州晉昌城以北五十餘里的葫蘆河上置有玉門關。《隋書·西突厥傳》、《元和郡縣圖志》亦記載玉門關在瓜州晉昌縣境。據此,學界普遍認為隋唐時期的玉門關位於鎖陽城北30公里許(約合唐里50餘里),即安西縣城東50公里處的疏勒河岸雙塔堡附近,已移至漢玉門關東約240公里之處。這里正處交通的樞紐地位,東通酒泉,西抵敦煌,南接瓜州(鎖陽城),西北與伊州(哈密)相鄰。且傍山帶河,形勢險要。其四周山頂、路口、河口要隘處今仍存古烽燧11座,如苜蓿烽、亂山子七烽等。關址於1958年修建雙塔水庫時被淹,每年冬季枯水時可露出水面。關牆已坍,夯築,殘寬3.5—4米,殘高O._3—0.75米,南北160米,東西155米,開東、西二門,四周環以護城河。關牆內外散落大量素麵灰陶片、碎磚塊、花崗岩石條、殘石磨等,均系隋唐時期遺物。
唐邊塞詩人岑參曾作《玉門關蓋將軍歌》:「玉門關城迥且孤,黃沙萬里白草枯。南鄰犬戎北接胡,將軍到來備不虞。五千甲兵膽力粗,軍中無事但歡娛。……」形象地描繪了玉門關的沖要地位。守關甲兵多達五千,其規模之大可以想見。隋唐玉門關為何東徙瓜州?這與當時伊吾路,即由瓜州經玉門關徑趨西北直達伊州(今哈密)的道路之開通有關:此路之名始見於北周。《周書·高昌傳》:「自敦煌向其國多沙磧,道里不可准記,唯以人畜骸骨及馬糞為驗。又有怪異。故商旅來往,多取伊吾路雲。」這條道路在敦煌唐人寫卷中又稱之為「第五道」。它的開通使瓜州與伊州直接連通起來,無須再繞行敦煌又往,縮短了驛程,玉門關自然亦隨之東徙瓜州。
[編輯本段]五代宋初的玉門關
到五代宋初,玉門關址又有了新的變動。敦煌遺書《西天路竟》記:「靈州西行二十日至甘州,是汗王。又西行五日至肅州。又西行一日至玉門關。該文書為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派遣行勤等人赴西域求法使團中一位僧人的行記。行勤等由肅州(今甘肅酒泉市)一日可抵玉門關。一日行程一般在百里以內,表明此時玉門關已東移至今酒泉城西不出百里的地方,當位於今嘉峪關市界內,已在安西縣雙塔堡東200公里許。宋人曾公亮《武經總要》記,肅州「西至玉門關七十里」:「肅州又九十里渡玉門關」。一作70里,一作90里,雖不盡一致,但亦相去不遠,均為一天的路程,與《西天路竟》所記吻合。五代後晉高居誨《使於闐記》載,由肅州「渡金河,西百里出天門關,又西百里出玉門關,經吐蕃界」。金河即今流經酒泉城西的討賴河。考之史籍肅州附近從未設過天門關,所記天門關在肅州西百里,百里系取成數,其位置相當於上引史料中的玉門關,「天門」當為「玉門」之誤,因字形相近或字體漫漶致誤。至於所記肅州西二百里的玉門關,實為當時玉門縣,玉門軍的治所,而非玉門關。兩唐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等典籍皆記載玉門軍在肅州西200里許,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攻軍置縣。故高居誨之玉門關蓋玉門縣之誤。
綜上可見,五代宋初的玉門關位於肅州城西70一100里之處.已移至唐玉門關之東200公里許。酒泉城西70--'100里地方正是嘉峪關黑山的所在(位於明代嘉峪關城樓西北15里),該山系走廊北山的一部分,山體平地拔起,橫亘於走廊平原之上,相對高度一般200—500米。山體南部有一條東西延伸的天然峽谷,長約10公里,寬80一120米,南北兩側山岩壁立,陡不可上,形勢險峻,今名石關峽或水關峽。峽內有大道,可通車馬,成為古代由酒 泉西出的要日。峽中還有一股名為紅柳溝的泉水由西向東流去,泉水自南北兩山崖間滲出,匯為水流,遂為穿越石關峽的沿途行旅提供了良好的補給水源。古代在乾旱戈壁地區行進,沿途人畜水源補給為最重要的問題之一。由肅州西行一日恰、可得到紅柳溝泉水的補給,因而石關峽也就成為十分理想的必然通道。石關峽東端距酒泉75里許,西.口距酒泉約95里,這一里數恰與以上記載中玉門關的位置相合。可以斷定,石關峽為五代宋初的玉門關無疑。關城遺址設於東口,已毀壞殆盡,今僅存一些殘跡。
玉門關為何要東移石關峽?有其兩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從當時河西走廊一帶的政治軍事形勢來看,石關峽的位置正當東面的甘州回鶻與西面的瓜沙歸義軍政權的分界處,自然成為東西交通的要口。二是與當時第五道的廢奔,以及沙州社會長期穩定,沙州及其以西道路的暢通密切相關。第五道雖由瓜州 可直達伊州,無須繞行沙州(敦煌),驛程較短,但要穿越八百里的莫賀延磧,極乏水草,路況險惡。而如果由瓜州繞經沙州再至伊州(稍竿道),雖路程較第五道遠了近百里,但沿途戈壁沙漠的規模較小,水草條件稍好,行走較易。於五代宋初的敦煌遺書等史籍中見,這一時期瓜、沙二州在曹氏歸義軍政權統治下,社會安定,穿越河西走廊的來往的行旅皆經由沙州而往,而未見有人取道第五道的,表明該道已棄之不甩,該道上設置的唐玉門關(雙塔堡)自然隨之廢棄,遂被置於今嘉峪關市石關峽的新的玉門關所取代。
自北宋仁宗景有、三年(公元1036年)西夏佔領整個河西走廊後,玉門關就從史籍上銷聲匿跡了。玉門關自西漢元鼎或元封中設置以來,伴隨著中西交通的發展,歷時1140餘年,關址也經歷了幾次大的變遷。玉門關在東西交通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