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地理環境的比較

地理環境的比較

發布時間: 2021-02-20 18:48:34

① 中國地理環境最好的地區

按面積看,是中原地區。中原地區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四季分明,降水量適中,溫度也比較適中,平原面積廣大,土壤肥沃,自古人口密集,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

② 區域地理環境差異比較要從哪方面!

1.自然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質,氣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資源等
2人類活動:經濟,社會,文化

③ 地理環境的概念和自然環境的區別

地理環境包括政治環境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自然環境是以原始自然狀態存在的如地貌地勢地質構造岩石層。

④ 哪個大國總體上的地理環境最好

美國位於北美洲南部,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北接加拿大,南靠墨西哥及墨西哥灣。全境由東向西可分為5個地理區:東南部沿岸平原分大西洋沿岸平原和墨西哥沿岸平原兩部分。這一地帶海拔在200米以下,多數由河川沖積而成,特別是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土質油黑,土壤肥沃;河口附近有一些沼澤地。位於這一地理區的佛羅里達半島是美國最大的半島。

阿巴拉契亞山脈位於大西洋沿岸平原西側,基本與海岸平行,長約2300多公里,一般海拔1000~1500米,由幾條平行山脈組成;內地平原呈倒三角形,北起漫長的美國與加拿大邊界,南達大西洋沿岸平原的格蘭德河一帶。西部山系由西部兩條山脈所組成,東部為落基山脈,西部為內華達山脈和喀斯喀特山脈;舊褶曲運動後的產物。內華達山脈的惠特尼峰海拔4418米,為美國大陸最高點,喀斯喀特山脈的雷尼爾山海拔4392米,僅次於惠特尼峰。西部山間高原由科羅拉多高原、懷俄明高原、哥倫比亞高原與大峽谷組成,為美國西部地質構造最復雜的地區;大峽谷位於亞利桑那州西北部,由一系列迂迴曲折、錯綜復雜的山峽和深谷組成,氣勢雄偉,岩壁陡峭,為世界上罕見的自然景觀。美國河流湖泊眾多,水系復雜,從總體上可分為三大水系:凡位於落基山以東的注入大西洋的河流都稱為大西洋水系,主要有密西西比河、康涅狄格河和赫得森河。其中密西西比河全長6020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凡注入太平洋的河流稱太平洋水系;主要有科羅拉多河、哥倫比亞河、育空河等;北美洲中東部的大湖群;包括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總面積24.5萬平方公里,為世界最大的淡水水域,素有「北美地中海」之稱,其中密歇根湖屬美國,其餘4湖為美國和加拿大共有。蘇必利爾湖為世界最大的淡水湖,面積在世界湖泊中僅次於裏海而居世界第二位。

美國的氣候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和亞熱帶氣候,僅佛羅里達半島南端屬熱帶。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緯60至70度之間,屬北極圈內的寒冷氣候區;夏威夷州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氣候區。但由於美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各地氣候差異較大;大體可分為5個氣候區:東北部沿海的溫帶氣候區。這一區域因受拉布拉多寒流和北方冷空氣的影響,冬季寒冷,1月份平均溫度為-6℃左右,夏季溫和多雨,7月份平均溫度為16℃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為1000毫米左右。東南部亞熱帶氣候區。因受墨西哥灣暖流的影響,氣候溫暖濕潤,1月份平均溫度為96℃,7月份平均溫度為24~27℃,年平均降水量為1500毫米,中央平原的大陸性氣候區。這一區域呈大陸性氣候特徵,冬季寒冷,1月份平均溫度為-14℃左右,夏季炎熱,7月份平均氣溫高達27~32℃。年平均降水量為1000~1500毫米,西部高原乾燥氣候區,這一區域內陸性氣候,高原上年溫差較大,科羅拉多高原的年溫差高達25℃。年平均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高原荒漠地帶降水量不到250毫米。太平洋沿岸的海洋性氣候區。這一區域冬暖夏涼,雨量充沛,1月份平均氣溫在4℃以上,7月份平均氣溫在20~22℃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為1500毫米左右。

美國的農業、礦產和森林資源豐富,在世界上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美國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及地形結構都是得天獨厚的,美國農業用地(耕地和牧地)約為4.3億公頃,佔地球全部農業用地的10%左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糧食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1/5,主要農畜產品如小麥、玉米、大豆、棉花、肉類等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美國礦產資源豐富,鐵礦石、煤炭、天然氣、鉛、鋅、銀、鈾、鉬、鋯等產量均居世界前列,但戰略資源如鈦、錳、錫、鈷、鉻、鎳等則主要依賴進口,煤炭的總儲量為35996億噸,石油總儲量為240多億噸,天然氣儲量為56034億立方米。

美國擁有18億公頃的森林,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31.5%左右,主要樹種有美洲松、黃松、白松和橡樹類。

美國的行政區劃

美國分為十大地區:(1)新英格蘭地區、(2)中央地區、(3)中大西洋地區、(4)西南地區、(5)阿巴拉契亞山地區、(6)高山地區、(7)東南地區、(8)太平洋沿岸地區、(9)大湖地區、(10)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美國由50個州和1個直轄特區——首都所在地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組成,州議員和州長都由普選產生。州以下設縣或市(鎮、村),共有3042個縣。聯邦領地包括波多黎各自由聯邦和北馬里亞納;海外領地包括關島、美屬薩摩亞群島、美屬維爾京群島等。

⑤ 地理環境的概念和自然環境的區別求解

有區別
自然環境是環繞人們周圍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如大氣、專水、植物、動屬物、土壤、岩石礦物、太陽輻射等。這些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通常把這些因素劃分為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個自然圈。人類是自然的產物,而人類的活動又影響著自然環境。
地理環境是指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地球表層,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是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總和。
人文環境:是指建立在生產關系基礎上的人與人之間形成的關系和活動。 屬於人的因素 。

⑥ 自然環境與地理環境的區別

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 人文環境

⑦ 中國南北方地理環境差異

中國南北方地理環境差異比較

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復雜、人口眾多的國家。我國的最北境在黑龍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龍江江心,位於北緯53°31´;最南境為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位於4°附近。南北相距5500千米。

從海陸分布看,我國位於全球最大陸地與最大海洋之間,因而季風氣候顯著,加以青藏高原的影響,使季風氣候更加發達,季風在一年內的交替與進退,對我國自然地理環境的形成和地域差異,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東部海洋性濕潤氣候至西部大陸性乾旱氣候間水平變化使得自然景觀的經度方向的干濕帶性差異頗為顯著。我國大陸東海岸帶的地理位置,使得西風帶影響微弱。

我國的北方與南方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北回歸線穿過華南地區。由於不同緯度的太陽高度、理論晝長、日地距離不同,使理論輻射量也有所不同。各緯度上的太陽高度角與理論晝長的季節變化,使理論輻射量相應地發生季節變化。夏至時,太陽正射北回歸線,我國南方北回歸線一帶太陽高度角大而北方小,但理論晝長卻是北方長南方短,結果南方與北方的理論輻射量差別並不太大。冬至時,太陽正射南回歸線,我國各地的太陽高度角和理論晝長都比夏至小且南方比北方大,結果理論輻射量普遍比夏至少且南北差異大。雖然這都是各緯度大氣上界出的理論輻射量的季節變化,但這正是我國夏季普遍高溫且南北溫差小,冬季普遍低溫且南北溫差大的重要原因。

我國氣溫分布總的特點是北冷南熱。年平均氣溫由南向北逐漸降低,從南海諸島的25℃以上到黑龍江省北部約-5℃,南北相差達30℃以上。西部地區由於地形的影響,南部的青藏高原年平均氣溫多在0℃以下,而北部的塔里木盆地等卻多在5℃以上。1月是最冷月,1月等溫線大致與緯線平行,分布密集,緯度效應明顯。黑龍江省最北部,1月氣溫低於-30℃,台灣南部和海南島南部則在20℃以上,平均每向北跨1個緯度,1月氣溫降低1.5℃。全國大部分地區7月最熱。7月平均氣溫20℃-28℃,南北氣溫差異不大,東部地區平均跨1個緯度,氣溫差0.2℃左右。淮河流域以南,基本上在28℃-30℃之間。全國著名的高溫中心,是深居內陸的吐魯番盆地。我國各地四季分配長短不一,大體是北方冬長夏短,南方東短夏長。

中國地理中水文要素也有明顯的南北分異。年際變化通常用徑流變差系數(Cv)和實測最大與最小年平均徑流的比值來表示。我國徑流變差系數最大的地區是華北一帶。華北平原的Cv值一般都大於1,最大可超過1.3。次高區為內蒙古中部、陰山北部地區,其Cv值也大於1,最大的亦可超過1.2。再次為松遼平原、三江平原和西北的塔里木與准葛爾盆地地區。Cv值最小地區是常年出於西風帶控制的新疆伊犁河流流域。南方夏季風比較穩定的地區Cv值也較小,四川盆地西部Cv為0.2左右,西南大部分地區為0.3-0.4。而年降水量相對較少的四川盆地、南陽盆地和海南島西部地區,Cv則比較大,可達0.6。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區為0.6-0.8。年徑流量最大值與最小值的比值與徑流變差系數(Cv)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Cv大的北方諸河Km也大,Cv值較小的南方諸河,Km值也比較小;集水面積較大的河流,其Km值亦較集水面積較小的河流為小;幹流Km值比支流為小。

在緯度、海陸位置和地形因素影響下,我國氣候從西北向東南由干到濕,自北而南由冷到熱,這樣的水熱分布規律,決定著我國土壤與風化殼的地球化學過程由西北向東南、由北向南逐漸加強。青藏高原及西北高山地區,為第四紀以來的強烈隆起區,風化過程與成土過程均處於初始階段。發育了碎屑狀風化殼和年幼的高山土壤;西北內陸乾旱地區,水分稀缺,阻滯著地球化學過程的順利發展,在土壤與風化殼中石灰與石膏以及其他易溶性鹽類均得以保存,形成含鹽風化殼和鹽漬乾旱土;半乾旱地區雨量稍多,土壤風化殼具有明顯的鈣化過程,發育了碳酸鹽風化殼和草原鈣積乾旱土、半干潤松軟腐殖土,前者如棕鈣土、灰鈣土,後者如黑鈣土、栗鈣土等。東部濕潤地區雨量豐沛,在排水良好的情況下,地球化學過程大大加強,土壤與風化殼中不僅易溶性鹽類多被淋失,就是難於遷移的硅、鋁、鐵等元素,在一定條件下也發生遷移和聚積,粘化過程和富鋁化過程占統治地位,發育了硅鋁風化殼,發育的土壤為濕潤硅鋁土、鐵硅鋁土和鐵鋁土,自北而南,隨熱量增加,粘化過程和富鋁化過程加強,主要地帶性土壤由寒棕壤遞變為暗棕壤、棕壤、黃棕壤、黃壤、紅壤、赤紅壤和磚紅壤。

我國植被水平分布的水平分布緯度地帶性規律,可分為東部和西部兩種情況。東部濕潤區植被分布的緯度地帶變化,自北向南形成了不同的緯度植被帶,寒溫帶針葉林,位於大興安嶺北部,分布著大面積興安落葉松林,間或混有樟子松林。溫帶針葉樹-落葉闊葉樹混交林帶,包括長白山和小興安嶺,本帶陰濕生境中分布著槭、椴等落葉闊葉雜木林,在排水良好、陽光充足的生境分布著蒙古櫟林,間或有成片的紅松林,但紅松多與雜木林混交,特別是在地帶北部形成紅松-落葉闊葉樹混交林。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分布著多種櫟林。過度性亞熱帶含有常綠闊葉林,包括泰巴山區和淮陽丘陵山地、長江中下游平原。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以常綠櫟林為主,東部含喜濕樹種,西部由耐旱樹種組成,亞熱帶是我國常綠果樹產區,主產柑橘類,枇杷、楊梅等,經濟樹木有油桐、茶等。南亞熱帶雨林性常綠闊葉林帶,在磚紅壤性土生長含有大戟科、羅漢松科等熱帶樹種。我國熱帶季雨林、雨林帶面積狹小,在熱帶開闊谷地或丘陵磚紅壤上分布著半常綠季雨林。常綠闊葉雨林僅見於濕潤較暖小環境。熱帶作物有巴西橡膠、椰子、腰果、檳榔等。

中國面積廣大,南北方差異明顯。中國的氣象與氣候、水文、土壤和植被分布的緯度地帶性差異反應了南北方的顯著區別。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