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
A. 簡答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有什麼作用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指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的總和。地理環境、人專口因素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屬式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
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永恆的必要條件,也是加速或延緩社會發展的基本因素,但它們不能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它們必須轉化為現實的生產要素,納入生產過程,才能影響社會的發展,其作用的大小決定於社會生產發展的狀況。
(1)自然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是人們的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之一,人類生存依賴著地理環境。這種依賴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場所。第二,地理環境為人類提供生活資料和生產建設的資源。
人類生存既然依賴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就必然影響社會的發展。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地理環境通過對生產的影響,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展。
第二,地理環境還可以通過對軍事、政治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不同國家社會的發展。如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特點,對於抗日戰爭堅持持久戰、取得最後勝利具有重要意義。但對社會發展不起主要的決定作用。
B. 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
樓主你好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隨著人口的增長,生活需求的增大以及工業的迅猛發展,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受到了污染,生態遭到破壞,環境問題已成為當今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之一。他應該引起全人類的普遍關注。我們作為社會一員,應該積極行動起來,來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環境問題實質是發展問題。要實現人類的協調發展,就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漫長的人類文明演變過程中,由於生產力不斷發展,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在不斷的變化。從而使環境問題呈現出不同的歷史階段。
一 原始社會-------崇拜自然的階段
人類社會在早期,以自然界的千百種生物為採食對象,完全靠天吃飯。集體採集和狩獵給生物資源造成嚴重的破壞,甚至引起物種滅絕。但這種環境問題,對人類威脅並不嚴重。因為這一階段人類的生產力低下並且緩慢,環境制約著人類的活動。人類對環境的改造作用微弱。這階段人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是一種依賴關系。
二.農業社會--------改造自然階段
隨著人類步入農業社會,可以開始大規模的改造自然,開發利用土地,水,氣候等自然資源,農耕技術有了一定的發展,食物有了一定的穩定和儲存。人口開始迅速增長。同時,人對自然的依附性大大減弱,對抗性增強,導致地理環境逐漸惡化。這一時期,人類還不能正確認識人地關系的不協調,只能機械的進行遷移,以此逃避大自然的懲罰。但是古代中國已經出現了人地關系科學的萌芽。例如:《荀子王制篇》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餘林也!;《呂氏春秋義賞》涸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三 工業社會---------征服自然階段
18世紀,各國先後走工業化道路。科學和技術突飛猛進,生產力水平飛速提高。人類開始去試圖改變世界,試圖成為自然界的主宰,甚至出現「人定勝天」的理論。以犧牲自然為代價而積累物質財富,從而失去人與自然的和諧,人地關系呈現不協調,矛盾迅速激化。各種自然災害頻發,洪澇,乾旱,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等危及人類的生存。這就是地理環境反作用於人類社會。是對人類社會過度索取的報復。
四. 信息社會----------謀求人地協調的階段
20世紀中年代以來,生產力急速發展,人口急速增長,從而出現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人類被迫重新審視自己的經濟行為。開始認識到對自然界的過度索取要付出慘痛代價,開始關注環境和發展的問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開始逐步形成並且得到公認。不能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道路,必須走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相互協調的道路。
在這四個階段中,人類從弱變強,從依賴大自然到控制大自然。大自然是人類社會的生存之本,人類要關心,愛護它,和它和平友好相處!
C. 什麼是自然,地理環境;如何評價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急)
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地理環境是指與人類社會所處地理位置回相聯系的各種自答然條件的總和。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
(1)地理環境是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地理環境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場所,又為人類提供生活資料和生產建設的資源。
(2)地理環境通過影響生產的發展,制約社會的發展。首先,地理環境影響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優越的地理環境可使一個國家或民族獲得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從而加快社會發展速度;惡劣的地理環境可使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勞動生產率較低,從而延緩社會發展速度。其次,地理環境制約一個國家生產部門的分布。再次,地理環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不同國家經濟發展的特點。最後,地理環境制約一個國家生產發展的潛力和前景。
D. 結合自然地理環境在社會生存發展中的作用談談如何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過度開發資源、利用資源,不注重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導致地球環境日益惡化,人類的生存環境日漸惡劣,迫使我們重新開始審視和修正人與自然的關系。
1970年,美國的蓋洛德·尼爾森和丹尼斯·海斯首次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地球日」活動,呼籲創造一個清潔、簡單、和平的生活環境,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規模宏大的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作為人類現代環保運動的開端,「地球日」活動得到了聯合國的認可。2009年,第63屆聯合國大會決議將每年的4月22日定為「世界地球日」。
要解決人類經濟活動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不和諧相害」關系,方法主要有:
一是明晰產權。對於一些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其產權是非開發性的,區域范圍內嚴格禁止開發,其管理權由環境保護職能部門代行。這就嚴格限制了相關企 業和個人對其造成負外部性生態影響。
二是形成價格和成本補償等市場機制。針對碳排放、污染排放,通過排放權初始配置和排放權交易,形成實際價格,這樣一方面,因排放權的稀缺性使得有限的排放權額度得到優化配置,另一方面,也遏制了各經濟主體不承擔責任、不支付成本的「外部性」動機。
三是外部成本內部化。將生態環境影響納入核,由此,經濟活動所造成的生態環境代價也就成為了行為決策者的內在成本,其追求目標不再是短期局部經濟利益,因此,可以有效遏制不顧生態環境影響,追求經濟增長的「外部性」動機。
E. 哲學單選題: 「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前提之一」,這是
A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在客觀歷史進行中回,環境創造人,人又創答造環境。它既強調了環境的重要,又不把環境看作決定性的因素。
地理環境決定論是錯誤的。它誇大自然環境對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的作用,以自然規律代替社會規律則是錯誤的。地理環境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經常的、必要的外部條件,對社會發展具有影響作用,但它不是社會發展、國家制度的決定因素,不能決定社會性質和社會制度的更替。而且它的作用和影響還受著社會的生產水平和社會制度的制約。
F. 怎樣理解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1、地理環境影響民族文化。
從人類總體歷史發展來看,地理環境對於文明的形成及文化的傳承都有關鍵性的作用。如黃河流域孕育了古老的中華文明,尼羅河流域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2、地理環境影響區域氣候,惡劣的地理環境阻礙社會的發展。
地理環境影響副熱帶高氣壓帶及信風帶控制的大陸中心和大陸西岸,由於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氣流及來自內陸的信風控制,因此,氣候極其乾燥。撒哈拉沙漠區域由於水分不足,地表徑流淺或全無,物理風化強烈,風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礫漠,植被稀疏,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3、地理環境是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
地理環境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場所,又為人類提供生活資料和生產建設的資源。例如長江、黃河為中國人的生存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河流資源和交通資源,促進了中國水運、貿易的發展。
4、地理環境對國家政權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
如自古以來,地形平緩,依山傍水,周圍地勢險要是選擇政權所在地的重要條件之一。地理條件在中國古代是中國統一集權封建國家形成的一個有利條件,著名古都洛陽、長安均是地勢條件優良的城市,歷代以來多次被定為都城。
5、地理環境可以提升經濟效益。
優越的地理環境可使一個國家或民族獲得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從而加快社會發展速度;惡劣的地理環境可使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勞動生產率較低,從而延緩社會發展速度。
G.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前提之一,這是什麼觀點
A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在客觀歷史進行中,環境創造人,人又創造環境。它既強調了環境的重要,又不把環境看作決定性的因素。
地理環境決定論是錯誤的。它誇大自然環境對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的作用,以自然規律代替社會規律則是錯誤的。地理環境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經常的、必要的外部條件,對社會發展具有影響作用,但它不是社會發展、國家制度的決定因素,不能決定社會性質和社會制度的更替。而且它的作用和影響還受著社會的生產水平和社會制度的制約。
H. 自然環境對我們人類生存和發展有哪些作用..急、、
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和前提,是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經常的必要的條件。自然環境或者說地理環境、自然條件、自然基礎,它包括在歷史上形成的與人類社會活動相互起作用的那些自然條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水文、礦藏、植物、動物等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復雜的綜合體。自然環境是人類創造活動的舞台,是人類創造活動重要的對象。自然環境通過人類勞動對社會發展起重要作用。自然環境具有自然、社會雙重屬性,以人類勞動為中介,自然環境在各個不同階段對社會發展都產生重要影響。自然條件在經濟上可以分為兩大類,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和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馬克思指出,在文化初期,第一類自然富源具有決定性意義;在較高發展階段,第二類富源具有決定性意義。地理環境是生產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發展的內在力量。馬克思強調一切社會生產力都可歸結為自然力。 一、自然環境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自然環境對農業的影響是不容置疑的,尤其是地形、氣候更是對農業起決定作用。非洲由於氣候干早,土地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可用作耕地,牧地比重也不高。亞洲耕地在土地總面積中占很大部分。歐洲由於地勢相對低平,氣候溫暖濕潤,適合農業生產的耕地佔很大部分。 世界主要產糧大國法國、美國、加拿大、印度均得益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法國是一個以平原為主的國家,且平原土層肥厚,大部分地區屬溫帶海洋性氣候,氣候溫和,雨量適中,便於推行農業生產,總之,廣闊的平原、溫潤的氣候、稠密的水系,為農業生產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從而使法國成為世界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美國中部平原面積廣大,地勢低平,土壤肥沃,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和亞熱帶,非常宜於農耕。因而美國是世界上主要的糧食出口國。同樣作為第二大糧食出口國的加拿大也是如此。這些主要糧食生產國除了氣候、土壤條件優厚外,平原面積遼闊也是重要因素。 廣闊的平原有利於農業專業化、機械化發展,有利於形成規模效益,小塊分散零星的土地則難以做到這一點。一些國家糧食匾乏和自然條件惡劣有關,非洲大部分地區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是一塊炎熱、乾旱的大陸。非洲很大部分是沙漠。其中包括世界第一大沙漠撤哈拉沙漠,沙漠周邊是十分珍貴的可耕地,上邊驕陽似火,下邊大地千裂,經常顆粒無收,極大制約了其糧食的生產。雖然還有其他諸多因素的作用,但自然環境顯然是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業生產起了決定性作用。 二、破壞自然環境導致的毀滅性影響 經濟活動作用於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又對經濟活動產生影響。遵循自然規律對經濟活動發展起促進作用,否則將對經濟活動產生毀滅性的沖擊。當代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資源危機給人類上了一堂又一堂地理環境決定論的課。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品嘗著由於偏重經濟效益而環境遭到破壞所結出的苦果。中國東部發展迅速,西部內陸仍較落後,政府倡導東部支援西部,而在歷史上,東西部的關系並非如此。歷數各個朝代的東西部關系發現,一直到唐朝安史之亂前,東西部之間的差距都不大,從秦到唐前期,西部甚至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那時的西部,地肥水美,草木茂盛,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由於過度開發,森林減少,草場退化,土地荒漠化,地力下降,災害增多,漸漸淪為生態性貧困,喪失了經濟中心的地位。 三、重視自然環境作用,走經濟可持續發展道路 無論是遠古時代,還是知識信息時代,人類都在自然環境的懷抱里生存,自然環境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因此,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之中的,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統治力量,就在於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地理環境的作用,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順應自然之道的發展才是人類經濟發展的大道,才能為人類發展保留充滿詩意的棲居空間。
I. 馬克思主義關於地理環境在社會存在與發展中作用的原理
(1)地理環境的含義
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它通過人的實踐活內動成為社會存在的要容素,是與人類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
(2)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理
地理環境是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經常的、必要的條件。
(3)對地理環境決定論的哲學批判
不承認地理環境對於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意義,就不是歷史唯物主義。但不能把地理環境的作用誇大為決定作用,那就陷入了"地理環境決定論"的誤區。
(4)掌握地理環境對社會存在和發展的作用的原理的現實意義
這一原理啟示我們要重視自然地理環境的作用,維護生態平衡,按照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改造自然環境。這是切實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條件。 [聯系科學發展觀]
J. 如何理解自然環境在人類社會中的發展作用
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和前提,是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經常的必要的條件。自然環境或者說地理環境、自然條件、自然基礎,它包括在歷史上形成的與人類社會活動相互起作用的那些自然條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水文、礦藏、植物、動物等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復雜的綜合體。自然環境是人類創造活動的舞台,是人類創造活動重要的對象。自然環境通過人類勞動對社會發展起重要作用。自然環境具有自然、社會雙重屬性,以人類勞動為中介,自然環境在各個不同階段對社會發展都產生重要影響。自然條件在經濟上可以分為兩大類,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和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馬克思指出,在文化初期,第一類自然富源具有決定性意義;在較高發展階段,第二類富源具有決定性意義。地理環境是生產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發展的內在力量。馬克思強調一切社會生產力都可歸結為自然力。
一、自然環境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自然環境對農業的影響是不容置疑的,尤其是地形、氣候更是對農業起決定作用。非洲由於氣候干早,土地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可用作耕地,牧地比重也不高。亞洲耕地在土地總面積中占很大部分。歐洲由於地勢相對低平,氣候溫暖濕潤,適合農業生產的耕地佔很大部分。
世界主要產糧大國法國、美國、加拿大、印度均得益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法國是一個以平原為主的國家,且平原土層肥厚,大部分地區屬溫帶海洋性氣候,氣候溫和,雨量適中,便於推行農業生產,總之,廣闊的平原、溫潤的氣候、稠密的水系,為農業生產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從而使法國成為世界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美國中部平原面積廣大,地勢低平,土壤肥沃,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和亞熱帶,非常宜於農耕。因而美國是世界上主要的糧食出口國。同樣作為第二大糧食出口國的加拿大也是如此。這些主要糧食生產國除了氣候、土壤條件優厚外,平原面積遼闊也是重要因素。
廣闊的平原有利於農業專業化、機械化發展,有利於形成規模效益,小塊分散零星的土地則難以做到這一點。一些國家糧食匾乏和自然條件惡劣有關,非洲大部分地區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是一塊炎熱、乾旱的大陸。非洲很大部分是沙漠。其中包括世界第一大沙漠撤哈拉沙漠,沙漠周邊是十分珍貴的可耕地,上邊驕陽似火,下邊大地千裂,經常顆粒無收,極大制約了其糧食的生產。雖然還有其他諸多因素的作用,但自然環境顯然是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業生產起了決定性作用。
二、破壞自然環境導致的毀滅性影響
經濟活動作用於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又對經濟活動產生影響。遵循自然規律對經濟活動發展起促進作用,否則將對經濟活動產生毀滅性的沖擊。當代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資源危機給人類上了一堂又一堂地理環境決定論的課。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品嘗著由於偏重經濟效益而環境遭到破壞所結出的苦果。中國東部發展迅速,西部內陸仍較落後,政府倡導東部支援西部,而在歷史上,東西部的關系並非如此。歷數各個朝代的東西部關系發現,一直到唐朝安史之亂前,東西部之間的差距都不大,從秦到唐前期,西部甚至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那時的西部,地肥水美,草木茂盛,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由於過度開發,森林減少,草場退化,土地荒漠化,地力下降,災害增多,漸漸淪為生態性貧困,喪失了經濟中心的地位。
三 、重視自然環境作用,走經濟可持續發展道路
無論是遠古時代,還是知識信息時代,人類都在自然環境的懷抱里生存,自然環境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因此,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之中的,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統治力量,就在於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地理環境的作用,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順應自然之道的發展才是人類經濟發展的大道,才能為人類發展保留充滿詩意的棲居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