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右玉縣地理環境特徵

右玉縣地理環境特徵

發布時間: 2021-02-20 16:26:23

Ⅰ 關於和林縣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的特色

和林格爾縣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為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所轄旗縣之一。北靠呼和浩特市郊區、土默特左旗,西連托克托縣,南接清水河縣,東與涼城縣、山西省左雲縣毗鄰。面積3401平方公里。下轄四個鄉、三個鎮、一個經濟園區,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新民街北黨政大樓。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南部,為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所轄旗縣之一。地理坐標北緯39°58』-40°41』,東經111°26』-112°18』之間。北靠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土默特左旗,西連托克托縣,南接清水河縣,東南與山西省右玉縣,東與涼城縣、山西省左雲縣毗鄰。面積3436平方公里。[2]

氣候
和林格爾縣屬於中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其主要特徵是乾旱、多風、寒冷,日光充足,溫差大,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時短而溫熱,春季升溫快,秋天降溫烈。年平均氣溫在6.2℃左右。一月平均氣溫為-12.8℃,極端最低氣溫為-31.7℃,七月平均氣溫為22.1℃,極端最高氣溫為37.9℃。年日均氣溫在5℃以上的持續時間為195天左右,年日均氣溫0℃以上持續的時間為233天左右。歷年平均降水量為392.8mm,一天內最大降水量為99.1mm。1971年-2005年期間,降水量最多年份為1978年,降水量為571.4mm,降水量最少的年份為1999年,降水量為250.3mm。[2]

地形地貌
和林格爾縣地形地貌多樣,山、丘、川兼備,屬內蒙古高原向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素有「五丘三山二分川」之說,總體地形呈東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態勢。東南部屬蠻漢山的支脈,山區面占和林格爾總面的20.4%;中部和南部屬黃土丘陵區,占和林格爾總面積的57.3%;西北屬土默川平原的邊緣,占和林格爾總面積的22.3%。地形地貌的多樣化為發展農牧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山脈為蠻漢山系。主要山峰:東有芒牛山,海拔1864m;南有聖山,海拔1788m;北有神山(又名腦包山),海拔2005m;西有摩天嶺,海拔1302m;中有黑山(東摩天嶺),海拔2031m。[2]
歷史沿革

名稱由來
和林格爾系蒙古語,意為20間房子,因清初新設驛站有20戶人家而得名。[1]

建制沿革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
和林格爾縣歷史悠久,秦屬雲中郡、西漢置定襄郡,北魏時曾建都盛樂。
唐朝初年,663年(龍朔三年)遷渤海都護府於漠南(即漢代成樂城),更名為雲中都護府,第二年又改稱為單於都護府或稱單於大都護府,唐朝中期以後,出現了節度使制度,745年(天寶四年)王忠嗣任振武節度使,將振武軍遷至單於大都護府,振武節度使管轄著單於大都護府。從設置單於大都護府時起,這里就成為內蒙古中部的重要政治軍事中心。
遼代在此設置振武縣,為豐州下屬的縣城。金代振武城地方居民更少,改稱為振武鎮。
元代稱為振武城,可知當時居民已剩下不多了。元王朝為了利用振武城以南,渾河沿岸的可耕地,在渾河北面設置了紅城屯田所(今和林格爾縣小紅城),軍民共同在這一帶墾殖,生產的糧食多次輸往陰山以北地區賑濟。
元朝北遷後,振武城便淪為廢墟。
清朝初年曾有少量居民住在城內,清朝末年以後便遷移出去。清康熙年間,在城關鎮置二十家子驛站,因為當時有二十戶人家,所以叫二十家子。雍正六年設和林格爾理事通判廳。
民國元年(1912年)改廳為和林格爾縣署,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縣署為縣政府。
1949年10月1日,和林格爾縣民主政府在黑老夭區中壩村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民主政府遷回縣城。
1950年2月5日,原國民黨縣政府撤銷,正式成立了和林格爾縣人民政府。新中國成立後,和林格爾縣先隸綏南專署、薩縣專署,後隸平地泉行政區、烏蘭察布盟行政公署。
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由烏蘭察布盟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2]

風土人情
盛樂古今文化、和林剪紙藝術、當地六大產業、和林整體概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在石雕上都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通過石碑上的碑文,人們可以了解不同歷史時期的和林格爾;通過石碑上的剪紙,人們可以領會當地的風土人情;通過石碑上的「六大產業」,人們可以獲知和林縣的發展特色;通過石碑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們可以領悟到行駛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道」上的美感。
和林格爾,用「文化石」這種獨特的方式,向來往的人們傳遞著古往今來的文化。

Ⅱ 我十分想了解一下山西右玉縣這個地方如何,交通,人文,地理,經濟等方面。

右玉縣的經濟是不怎麼好,但居住的環境很好,無污染,絕對是一片凈土。

Ⅲ 晉西北地理環境是咋樣

專家指出恢復生態 晉西北風沙防治刻不容緩
從3月20日凌晨開始,屢屢遭受沙塵侵襲的山西省迎來今年入春以來強度、范圍最大的揚沙、浮塵天氣。肆虐的沙塵又一次敲響防風治沙、保持水土、恢復生態的警鍾。
山西省氣象台高級工程師苗愛梅介紹說,近20年來,山西省沙塵暴天氣過程呈現逐年減少趨勢,2000年略有回升,共發生8次較大規模的沙塵暴;從去年到現在,山西地區受沙塵暴的影響也有減弱的跡象,但形勢依然不容樂觀,尤其是沙化嚴重、生態脆弱的晉西北地區防風治沙、恢復生態已刻不容緩。
山西地處沙漠化擴展前沿,而晉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趨嚴重,屬於沙塵暴高發區,素有「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無風三尺土,風起土滿天」的說法。這些主要分布於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16個縣(區)的風沙帶,土地沙漠化面積每年都在增加。右玉縣老城12米高的城牆如今已被黃沙埋沒,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牆;五寨縣許多村莊,由於風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遷一次,風沙已經成為當地人們最大的敵人。由於氣候惡劣,植被稀少,從西伯利亞吹過來的強勁季風,經大同、朔州地區把當地粒碎質輕的栗鈣土卷向高空吹向河北平原、京津地區。
山西省林業廳廳長曹振聲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山西省尤其是晉西北的生態環境由於「欠賬」太多,濫砍、濫伐、濫牧的現象較為嚴重,這些年局部地區的生態環境雖然有了明顯改善,但水土流失面積擴大、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山西省尚有4000萬畝宜林荒山、荒地亟待綠化。從前年開始,山西省退耕還林還草工作已經全面展開,作為國家首批試點的晉西北16個縣與省政府簽訂了退耕還林「責任狀」,一些地區的退耕還林、還草已初見成效。
近年來,山西省環北京地區防沙治沙工程在國家的支持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聘請專業隊集中治理,保證了造林成活率與保存率;二是採取了拍賣「四荒」、家庭承包、股份制合作等多種方式,改變了以前只種不管的局面,激活了體制;三是保護現有植被,結合天然林保護工程,廣泛開展植樹造林退耕還草工作,停止毀林開墾過度放牧,讓牛羊下山改為圈養,有效保護了植被;四是大面積封沙育林育草,在植被較差的地區利用雨季進行飛播和人工散播。
幹了一輩子防沙造林工作的大同市林業專家、市林業局副局長唐志昌告訴記者,雁北、大同地區防沙造林經歷了三個時期:50年代種植了120萬畝小葉楊,本應在70年代成材,由於當地特殊的地理氣候,現在都長成了「小老樹」,目前瀕臨死亡的有70萬畝;從80年代到90年代末,國家實施造林工程,大同造林工程納入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2000年,大同被列入環北京防沙治沙造林工程范圍,全市11個縣區有7個納入整體規劃。目前,大同市在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方面已制定出了總體規劃,主要是建設以環外長城與桑乾河為主的三縱四橫的「七條林帶」,全長700千米,寬度3-10千米,總控制面積336萬畝。同時構築沙化封閉區、還林還草養殖區、基本農田區、仁用杏經濟林區和旅遊景點區等「五區」。
地處晉西北丘陵山區、緊臨毛烏素沙漠的偏關縣,乾旱少雨,整天風沙彌漫。為改變這一狀況,全縣開始大力發展山丘林業,並且制訂了一系列的利民政策:通過拍賣「四荒」,穩權發證,20年不變,把林業的發展與群眾的利益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這給百姓吃了顆「定心丸」;在資金扶持上也給予一些優惠政策,對經濟比較困難的農戶,林業部門無償提供部分苗木、籽種,實行以獎代助,對於栽植經濟林的大戶,縣里負責墊支苗木費,定期收回,實行以借代助等。這些政策,極大地調動起廣大幹部群眾的積極性,他們正在逐步走出「怪圈」,使林業發展步入良性循環。
雖然一些局部地區的沙化、水土流失問題已得到部分緩解,但山西省尤其是晉西北作為京津屏障,治理沙化仍然任重道遠。僅大同市應退耕還林的土地就有230萬畝,其中的80%已被不同程度地沙化,嚴重沙化的有30萬畝,作為屏障京津風沙水患的第一道防線,大同地區的生態環境十分惡劣。據有關專家介紹,由於歷史欠賬、自然因素的制約,要想根本上遏制風沙的肆虐,山西作為全國土地沙漠化較為嚴重的區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山西省已將風沙治理列為改善生態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突破口,堅持「糧下川、樹上山」,防風治沙、恢復生態,建設山川秀美的綠色家園。

Ⅳ 山西大同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景點,主要物產

位置
大同市位於山西省最北端,東經112°34′——114°33′,北緯39°03′——40°44′。北以外長城為界,與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的興和縣、豐鎮市、涼城縣毗鄰,西、南與本省朔州市的右玉縣、懷仁縣、應縣及忻州市的繁峙縣相連,東與河北省張家口市的懷安縣、陽原縣、蔚縣及保定市的淶源縣、阜平縣接,公路里程距北京約330公里、太原約290公里、呼和浩特約300公里;為首都之屏障、全晉北方之門戶,且扼晉、冀、內蒙之咽喉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14]
大同市全境總面積14176平方千米,市區面積2080平方千米,建成區108平方千米(2010年)。

地貌
大同處於華北地台的山西台背斜與陰山隆起的交接部位。北為北口隆地,西南為大同──靜樂凹陷,東南為桑乾河新斷陷。該區域在多期的地殼構造變動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構造形跡,尤其以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山運動的影響最為明顯,新構造運動相當發育、地震活動也較為頻繁。東部為著名的世界地質奇觀大同火山群,與雲南騰沖構成南北兩大火山群。[1]
在地貌構成上,大同的山地面積為278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3.4%;丘陵面積為1177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6.6%;平川面積為626平方公里,僅占總面積的30%。其中,山地、丘陵主要集中於西、北及東北部地區,而平川區位於東南部。這就構成了大同市西北高、東南低,地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的主要特徵。[1]
大同地理環境處於南下陰山、東來燕山、北上呂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脈的交叉通道,是大雁為首的中部鳥類南遷通道。西北部山脈屬陰山山脈和呂梁山脈,主要有白登山、雙山、二朗山、雲門山、采涼山等;東南部山脈屬太行山脈,主要有恆山、太白山、六棱山等。全市一般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最高處為陽高縣境內六棱山黃羊尖(海拔2420米),最低處為靈丘縣境內花塔村冉河出口處(海拔558米)。桑乾河自西南向東北橫貫全市,形成了周圍高、中間低、兩山夾一川的槽型盆地。除桑乾河外,境內主要河流還有屬海河水系的御河、南洋河、壺流河、唐河和屬黃河水系的蒼頭河。[15]

氣候
大同新復建的城牆
大同地處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受季風影響,四季鮮明。
春季氣溫回升很快,平均氣溫6.5~9.1℃,總是乍暖還寒,多大風,降雨較少,平均降水量僅為56.1mm,占年降水量的14.6%。
夏季氣候溫和,平均氣溫在19~21.8℃之間,雨水集中,平均降水量為246.9mm,佔全年降水量的64.3%。
秋季來臨後氣溫逐漸下降,平均氣溫在5.8~8.4℃之間,平均降水量為72.96mm,佔全年降水量的19%。
冬季較春夏秋三季漫長,長達四個多月,盛行西北風,日短天寒。平均氣溫在-12.8~-6.3℃之間,最冷月為1月份,平均氣溫是-11.3℃。平均降水量為8.06mm,佔全年降水量的2.1%。
大同市氣候干寒多風,溫差較大,年均氣溫6.4℃,一月零下11.8℃。最低溫度零下29.2℃,七月平均氣溫21.9℃,年降水量400至500毫米,初霜期為九月下旬,無霜期125天左右。[1]

水文
大同境內主要河流有御河、十里河、口泉河、淤泥河。雨季河水暴漲,平時水量極少,但仍然給北京供水,較大水庫有冊田水庫、趙家窯水庫、石家寨水庫(文瀛湖)。城區和礦區水源相對充足,山區部分鄉村飲水困難。

Ⅳ 山西省右玉縣高家堡鄉怎麼樣

高家堡鄉地處右玉縣西南部,距縣城26公里,東北與白頭里鄉、威遠鎮相鄰,西南分別與平魯縣、山陰縣、元堡鎮接壤,總土地面積37.88萬畝,總耕地面積為8.7萬畝,85%的耕地為坡梁地。全鄉共有34個自然村,設31個行政村、2522戶、10671口人,設22個黨支部、黨員478名。

高家堡鄉地形屬典型的石灰岩質區,山多溝深,森林覆蓋率低,植被稀疏,農業生產條件差,水土流失嚴重,無霜期僅為100天,年均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嚴重缺水,人畜飲水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

近年來,全鄉以建設生態畜牧強鄉為目標,大面積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牧戰略,累計造林種草12萬畝。其中,荒山造林26000畝,水保工程造林5000畝,日援、德援項目工程造林2100畝,首都水資源項目造林20000畝,退耕還林、還草7500畝,道路、村莊綠化5萬株。

全鄉境內油路、水泥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利,礦產資源豐富,建有大批民營企業和廠礦企業。目前,效益好的企業有:玉嶺山煤礦、興隆石料廠、聚鑫金屬鎂廠、布村石料廠、鄉辦預制廠等。另外,全鄉還有油料、小雜糧、豆製品加工作坊46處,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全鄉林草種植力度的加大和生態環境改變,使得畜牧業迅速發展壯大。截止2005年底,羊發展到了29600隻,牛1654頭,豬2100頭,100隻羊以上大戶50戶,30頭牛以上大戶5戶。近幾年,隨著家養邊雞、土種雞市場需求量的增大,養雞業發展很快,目前,戶均養雞達5隻多。2005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430元,其中,畜牧業收入占農民總收入的58%以上。

Ⅵ 右玉縣的地理環境

蒼頭河
蒼頭河發源於平魯祁家窯,向北貫穿縣境中部,從殺虎口出境注入黃河,其支流遍布轄區,主要有馬營河、三道河、李紅河等。
元子河
元子河屬海河水系,在縣境內幹流長27公里,流域271平方公里。 右玉縣是全國小雜糧基地縣之一,農作物以莜麥、穀子、豆類、土豆等為主,其次有小麥、玉米、葫麻等。轄區8個鄉鎮是小雜糧產業特色專業鄉鎮,三大優質小雜糧基地為:優質燕麥種植基地、優質雜豆生產基地和優質蕎麥生產基地。
2011年,右玉縣共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5019萬元,比2010年增長28.66%,其中農業、林業、牧業、漁業、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分別完成25834萬元、4920萬元、32625萬元、70.7萬元、1564萬元,比2010年增長26.35%、36.4%、30.9%、23.8%、4.3%。糧食播種面積493523畝,糧食總產量30514.8噸,比2010年增長2.5%;油料總產量4908.7噸,比2010年增長40.8%。截止2011年底,奶牛存欄數3363頭,羊存欄數300592隻。
2012年,右玉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9771萬元,比2011年增長22.7%,其中農業、林業、牧業、漁業、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分別完成27355萬元、12850萬元、37881萬元、85.3萬元、1600萬元,比2011年增長6%、162%、16.1%、20.6%、2.3%。糧食播種面積470000畝,糧食總產量31722噸,比2011年增長4%;油料總產量9449噸,比2011年增長92.5%。截止2012年底,奶牛存欄數達到3427頭,羊存欄數達到332595隻。
2013年,右玉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6190萬元,比2012年增長5.76%。農業產值33588.2萬元,比2012年增長5.8%;林業產值16804.5萬元,比2012年增長1.52%;牧業產值54012.2萬元,比2012年增長7.26%;農林牧漁業服務業產值1680萬元,比2012年增長2.94%。截止2013年底,轄區耕地面積為69.4萬畝,比2012年增長1.6%。農作物種植面積67.7萬畝,比2012年增長1.54%。其中糧食種植面積46.7萬畝,比2012年減少0.7%;油料種植面積13.1萬畝,比2012年增長0.6%。在糧食種植面積中,玉米種植面積6.5萬畝,比2012年增長0.14%。糧食總產量37236.04噸,比2012年增長17.4%。其中,玉米7569.55噸,比2012年增長10.9%。肉類總產量10316.6噸,比2012年增長2.5%。 右玉縣的工業生產主要有採煤、陶瓷、機械、化肥、水泥、制磚、石灰、針織、皮革加工等。
2011年,轄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1.35億元,工業銷售產值29.09億元,分別比2010年增長64.8%和59.2%;工業增加值13.69億元,比2010年增長33.9%。工業企業實現利稅5.68億元,比2010年增長23%。原煤產量790萬噸,比2010年增長43.6%。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9.72億元,比2010年增長63.7%,利潤總額28.78億元,比2010年增長26.3%。
2012年,轄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4.17億元,工業銷售產值35.29億元,分別比2011年增長40.1%和21.6%;工業增加值20.5億元,比2011年增長20.1%。原煤產量1170萬噸,比2011年增長48%。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3.33億元,比2011年增長13.4%。
2013年,轄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4.2億元,工業銷售產值42.05億元,分別比2012年增長23.26%和19.16%;工業增加值24.12億元,比2012年增長17.8%。原煤產量1234萬噸,比2012年增長5.7%。 2011年,右玉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0億元,比2010年增長18.4%,其中,城鎮市場零售額9.26億元,比2010年增長22.3%;鄉村市場零售額0.74億元,比2010年下降16%。批發零售業零售額完成8.09億元,比2010年增長18.2%,住宿餐飲業零售額完成1.91億元,比2010年增長19%。接待遊客83.42萬人,旅遊收入7.89億元,分別比2010年增長25.44%、25.86%。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66055萬元,比年初增加73085萬元,同比增長20%,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17127萬元,新增23197萬元。
2012年,右玉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0.26億元,比2011年增長2.62%,其中,城鎮市場零售額9.52億元,比2011年增長2.81%;鄉村市場零售額0.74億元,比2011年增長0.31%。批發零售業零售額完成8.11億元,比2011年增長0.2%,住宿餐飲業零售額完成1.91億元,比2011年增長12.6%。完成省級重點旅遊縣申報工作。接待遊客98萬人次,旅遊收入9.86億元,比2011年分別增長27%、31%。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46210萬元,比年初增加80155萬元,同比增長22%,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10311萬元,減少6816萬元。
2013年,右玉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1.73億元,比2012年增長14.33%。城鎮市場零售額10.85億元,比2012年增長13.74%;鄉村市場零售額0.88億元,比2012年增長22.19%。餐飲收入零售額2.53億元,比2012年增長13.51%;商品零售額9.21億元,比2012年增長14.56%。接待遊客131萬多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1.376億元,比2012年分別增長24.2%、14.16%。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527169萬元,比年初增加80959萬元,同比增長18.14%,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50377萬元,新增40065萬元,增長36.32%。保險業務總收入5536萬元,比上年增長27.4%。

Ⅶ 誰知道右玉縣啊,那裡怎麼樣啊

右玉是個不錯的地方,沒什麼突出的,環境全國一流,去年被評為全國生態模範縣,山西僅兩個名額,右玉佔了一個,絕對是名副其實的!
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右玉是一個極具發展潛力的內陸縣城。

Ⅷ 殺虎口的地理位置

殺虎口旅遊交通: 右玉位於山西境內的晉蒙交界處,北距呼和專浩特120公里,屬南距朔州110公里,東距大同85公里,與北京、太原都有高速公路相通。
自駕車路線:朔州往北-平魯往北-109國道右轉-右玉殺虎口。
火車:可以先搭乘火車到離右玉最近的火車站--大同火車站。到大同火車站後,旁邊200米就是大同長途汽車北站,再搭乘中巴到右玉殺虎口。
汽車:大同、右玉到呼和浩特的汽車經過殺虎口。
飛機:先飛到呼和浩特,然後再轉車到右玉殺虎口。
門票:殺虎口旅遊區不收費,右玉長城歷史博物館10元/人,登長城5元。全天開放。
景區相關服務設施:旅遊區對面有停車場,不收費;加油站在距殺虎口10里地的馬營河;銀行和醫院要到右玉縣城。
周邊景區:右衛老城、三十二長城、賈家窯森林公園。

Ⅸ 求對山西省大同市的地理位置,氣候,自然狀況的詳細

位置
大同市位於山西省最北端,東經112°34′——114°33′,北緯39°03′——40°44′。北以外長城為界,與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的興和縣、豐鎮市、涼城縣毗鄰,西、南與本省朔州市的右玉縣、懷仁縣、應縣及忻州市的繁峙縣相連,東與河北省張家口市的懷安縣、陽原縣、蔚縣及保定市的淶源縣、阜平縣接,公路里程距北京約330公里、太原約290公里、呼和浩特約300公里;為首都之屏障、全晉北方之門戶,且扼晉、冀、內蒙之咽喉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大同市全境總面積14176平方千米,市區面積2080平方千米,建成區108平方千米(2010年)。
地貌
大同處於華北地台的山西台背斜與陰山隆起的交接部位。北為北口隆地,西南為大同──靜樂凹陷,東南為桑乾河新斷陷。該區域在多期的地殼構造變動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構造形跡,尤其以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山運動的影響最為明顯,新構造運動相當發育、地震活動也較為頻繁。東部為著名的世界地質奇觀大同火山群,與雲南騰沖構成南北兩大火山群。在地貌構成上,大同的山地面積為278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3.4%;丘陵面積為1177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6.6%;平川面積為626平方公里,僅占總面積的30%。其中,山地、丘陵主要集中於西、北及東北部地區,而平川區位於東南部。這就構成了大同市西北高、東南低,地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的主要特徵。大同地理環境處於南下陰山、東來燕山、北上呂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脈的交叉通道,是大雁為首的中部鳥類南遷通道。西北部山脈屬陰山山脈和呂梁山脈,主要有白登山、雙山、二朗山、雲門山、采涼山等;東南部山脈屬太行山脈,主要有恆山、太白山、六棱山等。全市一般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最高處為陽高縣境內六棱山黃羊尖(海拔2420米),最低處為靈丘縣境內花塔村冉河出口處(海拔558米)。桑乾河自西南向東北橫貫全市,形成了周圍高、中間低、兩山夾一川的槽型盆地。除桑乾河外,境內主要河流還有屬海河水系的御河、南洋河、壺流河、唐河和屬黃河水系的蒼頭河。

氣候
大同地處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受季風影響,四季鮮明。春季氣溫回升很快,平均氣溫6.5~9.1℃,總是乍暖還寒,多大風,降雨較少,平均降水量僅為56.1mm,占年降水量的14.6%。夏季氣候溫和,平均氣溫在19~21.8℃之間,雨水集中,平均降水量為246.9mm,佔全年降水量的64.3%。秋季來臨後氣溫逐漸下降,平均氣溫在5.8~8.4℃之間,平均降水量為72.96mm,佔全年降水量的19%。冬季較春夏秋三季漫長,長達四個多月,盛行西北風,日短天寒。平均氣溫在-12.8~-6.3℃之間,最冷月為1月份,平均氣溫是-11.3℃。平均降水量為8.06mm,佔全年降水量的2.1%。大同市氣候干寒多風,溫差較大,年均氣溫6.4℃,一月零下11.8℃。最低溫度零下29.2℃,七月平均氣溫21.9℃,年降水量400至500毫米,初霜期為九月下旬,無霜期125天左右。

水文
大同境內主要河流有御河、十里河、口泉河、淤泥河。雨季河水暴漲,平時水量極少,但仍然給北京供水,較大水庫有冊田水庫、趙家窯水庫、石家寨水庫(文瀛湖)。城區和礦區水源相對充足,山區部分鄉村飲水困難。

Ⅹ 晉西北的地理環境要準的

晉西北
專家指出恢復生態 晉西北風沙防治刻不容緩

從3月20日凌晨開始,屢屢遭受沙塵侵襲的山西省迎來今年入春以來強度、范圍最大的揚沙、浮塵天氣。肆虐的沙塵又一次敲響防風治沙、保持水土、恢復生態的警鍾。

山西省氣象台高級工程師苗愛梅介紹說,近20年來,山西省沙塵暴天氣過程呈現逐年減少趨勢,2000年略有回升,共發生8次較大規模的沙塵暴;從去年到現在,山西地區受沙塵暴的影響也有減弱的跡象,但形勢依然不容樂觀,尤其是沙化嚴重、生態脆弱的晉西北地區防風治沙、恢復生態已刻不容緩。

山西地處沙漠化擴展前沿,而晉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趨嚴重,屬於沙塵暴高發區,素有「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東,無風三尺土,風起土滿天」的說法。這些主要分布於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16個縣(區)的風沙帶,土地沙漠化面積每年都在增加。右玉縣老城12米高的城牆如今已被黃沙埋沒,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牆;五寨縣許多村莊,由於風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遷一次,風沙已經成為當地人們最大的敵人。由於氣候惡劣,植被稀少,從西伯利亞吹過來的強勁季風,經大同、朔州地區把當地粒碎質輕的栗鈣土卷向高空吹向河北平原、京津地區。

山西省林業廳廳長曹振聲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山西省尤其是晉西北的生態環境由於「欠賬」太多,濫砍、濫伐、濫牧的現象較為嚴重,這些年局部地區的生態環境雖然有了明顯改善,但水土流失面積擴大、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山西省尚有4000萬畝宜林荒山、荒地亟待綠化。從前年開始,山西省退耕還林還草工作已經全面展開,作為國家首批試點的晉西北16個縣與省政府簽訂了退耕還林「責任狀」,一些地區的退耕還林、還草已初見成效。

近年來,山西省環北京地區防沙治沙工程在國家的支持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聘請專業隊集中治理,保證了造林成活率與保存率;二是採取了拍賣「四荒」、家庭承包、股份制合作等多種方式,改變了以前只種不管的局面,激活了體制;三是保護現有植被,結合天然林保護工程,廣泛開展植樹造林退耕還草工作,停止毀林開墾過度放牧,讓牛羊下山改為圈養,有效保護了植被;四是大面積封沙育林育草,在植被較差的地區利用雨季進行飛播和人工散播。

幹了一輩子防沙造林工作的大同市林業專家、市林業局副局長唐志昌告訴記者,雁北、大同地區防沙造林經歷了三個時期:50年代種植了120萬畝小葉楊,本應在70年代成材,由於當地特殊的地理氣候,現在都長成了「小老樹」,目前瀕臨死亡的有70萬畝;從80年代到90年代末,國家實施造林工程,大同造林工程納入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2000年,大同被列入環北京防沙治沙造林工程范圍,全市11個縣區有7個納入整體規劃。目前,大同市在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方面已制定出了總體規劃,主要是建設以環外長城與桑乾河為主的三縱四橫的「七條林帶」,全長700千米,寬度3-10千米,總控制面積336萬畝。同時構築沙化封閉區、還林還草養殖區、基本農田區、仁用杏經濟林區和旅遊景點區等「五區」。

地處晉西北丘陵山區、緊臨毛烏素沙漠的偏關縣,乾旱少雨,整天風沙彌漫。為改變這一狀況,全縣開始大力發展山丘林業,並且制訂了一系列的利民政策:通過拍賣「四荒」,穩權發證,20年不變,把林業的發展與群眾的利益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這給百姓吃了顆「定心丸」;在資金扶持上也給予一些優惠政策,對經濟比較困難的農戶,林業部門無償提供部分苗木、籽種,實行以獎代助,對於栽植經濟林的大戶,縣里負責墊支苗木費,定期收回,實行以借代助等。這些政策,極大地調動起廣大幹部群眾的積極性,他們正在逐步走出「怪圈」,使林業發展步入良性循環。

雖然一些局部地區的沙化、水土流失問題已得到部分緩解,但山西省尤其是晉西北作為京津屏障,治理沙化仍然任重道遠。僅大同市應退耕還林的土地就有230萬畝,其中的80%已被不同程度地沙化,嚴重沙化的有30萬畝,作為屏障京津風沙水患的第一道防線,大同地區的生態環境十分惡劣。據有關專家介紹,由於歷史欠賬、自然因素的制約,要想根本上遏制風沙的肆虐,山西作為全國土地沙漠化較為嚴重的區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山西省已將風沙治理列為改善生態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突破口,堅持「糧下川、樹上山」,防風治沙、恢復生態,建設山川秀美的綠色家園。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