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九江市地理位置概況

九江市地理位置概況

發布時間: 2021-02-20 15:51:27

❶ 廬山地理位置和相關資料二十字

東偎婺源、鄱陽湖,南靠滕王閣,西鄰京九鐵路大通脈,北枕滔滔長江。(東偎鄱陽湖,南靠滕王閣,西鄰京九路,北枕雄長江。剛好二十字)



地理位置

廬山 ,又名匡山、匡廬,是中華十大名山、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四大避暑勝地。地處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境內,山體呈橢圓形,典型的地壘式塊段山。

廬山位於東經115°52′~116°8′,北緯29°26′~29°41′。東偎婺源、鄱陽湖,南靠滕王閣,西鄰京九鐵路大通脈,北枕滔滔長江。長約25公里,寬約10公里,綿延的90餘座山峰,猶如九疊屏風,屏蔽著江西的北大門,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

廬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間散布岡嶺26座,壑谷20條,岩洞16個,怪石22處。水流在河谷發育裂點,形成許多急流與瀑布,瀑布22處,溪澗18條,湖潭14處。最為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美句。

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旅遊觀賞價值,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與雞公山、北戴河、莫干山並稱「中國四大避暑勝地」。

廬山入選為: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中華十大名山、中國最美十大名山、中國四大避暑勝地、首批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等榮譽稱號。

含鄱口、三疊泉、蘆林湖、五老峰、黃龍潭、好漢坡、三寶樹等均為廬山著名的風景點 。

地質起源

廬山位於東經115°52′~116°8′,北緯29°26′~29°41′。雄踞於江西省北部,緊靠九江市區南端的蓮花鎮附近。可謂一山飛峙,斜落而俯視著萬里長江,正瀕而側影著千頃闊湖,山清水秀景色泛勝。由長江、廬山、鄱陽湖相夾地帶,才會形成襟江帶湖、江環湖繞,山光水色、嵐影波茫之景象。故古人雲:「峨峨匡廬山,渺渺江湖間」,形容恰到好處。也正因是如此,廬山才不愧為一幅充滿魅力的天然山水畫卷。

廬山是一座崛起於平地的巍巍峨峨的孤立形山系。它經過漫長復雜的地質運動:早在震旦紀就在淺海底開始沉積,經過「呂梁運動」慢慢升高露出水面受到銼磨,後下沉淹沒汪洋海水繼得洗禮,直至白堊紀時發生「燕山運動」,掀起「褶皺」波濤重新露出水面,斷塊續升,定型山的骨架,又經長期積雪覆蓋,到四世紀末地球變暖,再經更強烈的冰川剝蝕,因而造就了崔嵬孤突,崢嶸瀟灑,雄俊詭異,刻切劇烈,雄踞在長江與鄱陽湖之間的廬山。

地貌特徵

廬山的地貌景觀較為特殊,是一種多成因復合地貌景觀,依次由斷塊山構造地貌景觀、冰蝕地貌景觀、流水地貌景觀疊加而成。

晚白堊紀在古鄱陽湖形成的同時,形成了廬山斷塊山的雛形,至古近紀、新近紀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中,才形成了雄偉峻峭的廬山斷塊山。

300萬年之後的第四紀大冰期來臨之時,廬山曾產生過4次冰期,此種海洋性山麓冰川的刨蝕作用特別強烈,在高大的斷塊山基礎上,形成了一系列冰蝕地貌景觀,刃脊、冰斗、冰窖、U形谷、角峰等。

1萬年以來的冰後期,由於廬山雨量充沛,水系發育,在流水強烈侵蝕作用下,對斷塊山構造地貌及冰蝕地貌進行著強烈改造,形成了一系列獨特的流水地貌景觀,斷層崖,冰川刃脊變成了險峻的奇峰巉岩,U谷形成新的峰谷與峽谷,懸崖峭壁林立,異常雄偉壯觀,為大量瀑布形成奠定了基礎。

氣候狀況

廬山氣候溫適,夏天涼爽,冬天也不太冷,這是廬山又一優越條件。節令特色:春遲、夏短、秋早、冬長。廬山氣溫,根據歷年記載:最高只32℃,最低在-16.8℃,全年平均為11.4℃,可見廬山氣溫適度。以至於四季,按季節平均計算差異也較正常:春季是11.5℃,夏季為22.6℃,秋季則為17.4℃,冬季常在1℃左右。廬山頂端因處高空地帶,加上江環湖繞,濕潤氣流在前進中受到山地阻擋,易於興雲作雨。所以,廬山雨量豐沛,全年平均降雨量1917毫米,年平均有雨日達168天。廬山雲霧較多,全年平均有霧日達192天。更奇異的是廬山雲霧常年此出彼沒和變化莫測,給廬山增添了妙景。廬山水源,主要來自大氣降水。在雨量豐沛條件下,有多達90多座峰嶺的廬山,因地殼運動和冰川剝蝕的巧琢,有的峰嶺夾峙峽谷自然形成陡壁深壑,峭崖淵澗,構成眾多的瀑床,加上水源四季不斷,形成數量眾多景觀壯美的瀑布,此為廬山一奇。可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廬山各處山峰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漢陽峰海拔達1474米,且山上樹林密布,山下江湖環繞,加上常年雨水多,空氣濕度大,使夏季山上山下的氣溫差異較大。每年盛夏,鄱陽湖盆地赤日炎火,最高氣溫可達39℃以上,而山上夏季平均氣溫只有22.6℃左右,早晚溫度常在15~20℃之間。從揮汗如雨的山下來到涼爽宜人的山上,真是兩重世界兩重天,正如白居易所贊:「初到恍然別造一世界者」。

水文特徵

廬山地區水資源豐富,有著豐富的降水、地表水甚至地下水,廬山頂上已打出自流井,仰天坪開發區的供水也能滿足。廬山地區的溝谷水系自成系統,各以廬山為源,流歸江湖。山頂山行行寬谷通過河流襲奪作用而溝通,下切V型谷多瀑布跌水轉入山側深邃的峽谷。在廬山景區多借襲奪彎築壩蓄水成湖,並建給排水系統調節用水,或藉以發電補充供電,同時增加了水體風光旅遊。

自然資源

地質資源

廬山被譽為世界地質公園,其中發育有地壘式斷塊山與第四紀冰川遺跡,以及第四紀冰川地層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層剖面。迄今為止,在廬山共發現一百餘處重要冰川地質遺跡,完整地記錄了冰雪堆積、冰川形成、冰川運動、侵蝕岩體、搬運岩石、沉積泥礫的全過程,是中國東部古氣候變化和地質特徵的歷史記錄。與歐洲阿爾卑斯地區及北美地區第四紀冰川活動特徵有許多相似之處廬山地質公園內發育有地壘式斷塊山與第四紀冰川遺跡,以及第四紀冰川地層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層剖面。

地層遺跡

主要出露有兩處:一是棲賢寺至阮家棚剖面,位於河谷內。沿途可見星子群各種片岩、變粒岩、石英岩、大理岩。二是歸宗至金輪峰剖面,沿途可見星子群的各種變粒岩、片岩及斜長角閃岩(基性火山熔岩)。其遺跡不但完整,而且保存自然。

廬山還有第四紀更新世冰磧泥礫地層遺跡。第四紀更新世冰磧泥礫地層剖面遺跡在廬山出露最全。早更新世早期的大排嶺冰磧泥礫剖面遺跡就在大排嶺南。早更新世晚期的鄱陽期冰磧泥礫剖面在金定山上,另一處在鄱陽湖邊的白龍寺旁。中更新世大姑期冰磧泥礫剖面遺跡有多處,其中以下青山最為典型。另外還有冰磧與冰水混雜堆積剖面遺跡兩處。這些遺跡保存自然完整。

岩石遺跡

廬山三大類岩石(沉積岩、岩漿岩、變質岩)遺跡均有分布,且保存完整,其中最重要的是岩漿岩和變質岩。

廬山東南部觀音橋、秀峰、歸宗等地見有花崗岩體侵入於古元古代星子群中,其同位素年齡為8.47億年,屬晚元古代。東牯山、玉京山、海會、石牛山等地的花崗岩體侵入於古元古代星子群中,同位素年齡為1.37億~1.04億年,屬中生代。廬山南部謝家山、隘口、塘家灣等地的古、中元古代變質岩中,見有基性岩牆群的出現,同位素年齡為1.36億年,屬中生代。基性岩牆群是地殼伸展背景下,來自下地殼或上地幔的基性岩漿侵入體。廬山基性岩牆群的出現,是地殼處於拉張伸展應力狀態下的標志。

古元古代角閃岩相變質岩遺跡分布較廣,老虎潭瀑布、紅山窪瀑布兩處的綠簾變粒岩最完整而新鮮。下雙劍峰、玉簾泉瀑布、卧龍崗瀑布、醉石幾處的變粒岩遺跡保存最完整且有美學觀賞價值。另外還有矽線石片岩、蘭晶石片岩等。

有一定美學觀賞價值的沉積岩遺跡主要有震旦紀早期的礫岩中的大量紫紅色玉燧礫石和奧陶紀晚期紫紅色網紋狀石灰岩等。

水文地質遺跡

廬山山南黃龍山下的星子溫泉、鳥兒崖的報春泉、海會的金竹泉,流量大於1 200t/d,均為斷層帶內的上升泉。廬山的瀑布稱為「天下三奇之一」,以水量大、高差大、瀑布多聞名於世。

以下是廬山水系及其演變情況:

水系的形態:在地質構造影響下,河流流向與構造走向一致,兩者相互平行,作北東—南西向,少數河流流向與構造垂直,作南東—北西向。

河流襲奪:河流襲奪的原因主要是廬山上升之前,山體內的河流已發育為成熟的老河谷階段,即河流循軟弱岩層發育和沿岩層走向流動。

瀑布:由於溯源侵蝕作用,即流水向溝谷源頭侵蝕,隨著侵蝕作用不斷加強,侵蝕面不斷後退,轉折點坡度變大,水流到次便會形成跌水,形成瀑布,如三疊泉瀑布、大口瀑布。

地質地貌遺跡

一是構造地貌遺跡,包括斷層崖、由垂直剪切節理發育和構造剝蝕作用形成的許多懸崖、奇峰巉岩等地貌遺跡;二是冰川地貌遺跡,這在廬山世界地質公園內是最重要的地質遺跡之一,包括角峰、冰川U形谷、懸谷、刃脊、冰坡及冰溜面、冰筧、冰坎、冰溢口、冰階、冰川條痕石、冰桌、表皮構造、沖斷構造、冰川壓入構造、鼻山尾、羊背石、冰川漂礫等地質遺跡;三是峽谷地貌遺跡,重要的有石門澗、棲賢大峽谷、錦綉谷、青牛谷、康王谷、剪刀峽、龍門溝、卧龍崗等;四是洞穴遺跡,包括砂岩潛蝕洞穴遺跡、岩塊崩塌堆疊洞穴遺跡、石灰岩溶洞遺跡三類。

廬山的地質旅遊資源即豐富又奇特,具有極高的美學、旅遊與科學考察品位。在長逾1400米的「江南造山帶」范圍內,惟獨在廬山出露了一小塊古元古代中深變質岩系,成為揚子板塊東部元古宙地質的窗口。廬山的南半部,幾乎全由新元古代火山岩組成,北半部又幾乎全由震旦紀砂岩組成,山之四周古生代海相地層發育齊全。中生代,廬山地區的斷裂、岩漿活動特別強烈,形成了罕見的變質核雜岩構造,造就了廬山的雛形。至新生代新近紀後期,廬山才以斷塊山的形式快速上升為一座巍峨雄峻的高山。在第四紀大冰期來臨之時,廬山在斷塊山的基礎上,經過冰川的刻蝕及冰後期流水的沖蝕,使其地貌形態絢麗多姿、險峭絕倫,著名於世。因此,廬山地質旅遊資源具有久遠性、系統性、完整性、品位高、內容豐富的特點。

生物資源

廬山山地自然環境的復雜性,提供了保存植物的古老類型和引種新的植物種類的有利的環境。因此,廬山有著豐富的植物種質資源和瀕臨滅絕的物種。廬山有野生植物2155種。首次在廬山發現或以廬山(牯嶺)命名的主要植物有40種。

廬山有著豐富的野生動物和珍稀動物。至今尚知獸類有33種,鳥類171種。廬山之麓的鄱陽湖還有世界著名的候鳥保護區。珍稀動物金錢豹分布於山麓山頂。廬山昆蟲有2000餘種,其中多稀珍品種和新種。首次在廬山發現或以廬山(牯嶺)命名的昆蟲有33種。鄱陽湖魚類有139種。



❷ 九江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

翻開一幅江西的地形圖,九江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可以說是一目瞭然。
江西省東面以武夷山脈與福建為界,南面以南嶺與廣東為界,西面以羅霄山脈與湖南為界。三面環山,唯獨正北方有一小塊平坦的出口。九江就在那個位置上。
不僅如此,依江傍湖的九江,借著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和注入其中的贛、信、撫、修四條大江,它們溝通了江西大部分腹地。
而憑借中國第一大河流——長江,九江又能利用長江流域,貫穿東西線上的各個城市。可以說,鄱陽湖平原甚至整個江西省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像九江這樣進出便利的地方了。有這樣的區位優勢,在和平年代自然成為一個經濟溝通的要地。清末民初中國四個最重要的大米交易市場,九江也名列其中。
由於鄱陽湖平原是江西省的幾條大江沖積而成,土壤較為肥沃,襟江帶湖的水文環境為其提供了足夠的灌溉水源,再加上南方濕熱多雨的氣候特徵,這些因素使得鄱陽湖平原是一處天造地設的「魚米之鄉」。
九江扼守在水路出省的要道上,它成為糧食外銷的必經之地。
九江是個通江達海的地方。它溯江而上連接上游的武漢、順流而下是下游的長三角那些市場,經由京杭大運河,它可以供給北京。
明清兩代,自洪武至光緒年間,每年經由九江轉口的江西運往北京的漕糧就有47-57萬石。在明代以後,長三角地區的農業轉向了桑棉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這造成長三角地區有巨大的糧食缺口,它為九江的糧食外運提供了龐大的市場。
近代開埠之後,九江的進出口總額在沿江城市僅次於上海和漢口。民國時期的一份資料《米業須知》提到:「江西米之出口,百分之八十經九江運出,上行往漢口,下行往上海」。

❸ 九江鎮的基本簡介

九江鎮始建於北宋熙寧二年(年),時稱甘泉里。所轄的馬家寺場鎮歷來是川西平原著名的商品集散地。改革開放以來,九江鎮的發展突飛猛進,是雙流經濟的強鎮,全省200強鎮之一。2000年被批准為「省級試點小城鎮」。 除蛟龍工業港雙流園區外(擁有大型企業200餘家),全鎮擁有企業206家,形成了以羽絨、製革、食品飲料、凈化設備、光纖通訊、交通設施等為支柱,以雙羽集團、統力公司、紅光凈化公司、榮興鋁材廠、得利斯集團四川分公司、豪吉集團安華食品廠、通達工程機械廠、防盜門廠等為骨乾的企業。其中雙羽集團四川雙流羽絨廠被市上評為出口創匯優秀企業,統力公司被市上評為科技成長型企業。「雪貓」牌羽絨製品、「統力」飲品、「豪吉」調味雞精、「得利斯」火腿腸等知名產品享譽全川乃至全國。
九江鎮又名泉水凼,古名甘泉里,位於雙流縣城北2.5公里,距成都市區6公里,距雙流國際機場5公里,與溫江區、青羊區、武侯區接壤,處於成都「十分鍾經濟圈」內。全鎮幅員面積37平方公里,轄8個社區、3個村,常住人口3.85萬,流動人口8萬,是四川省外貿出口生產基地、四川省小城鎮試點鎮,成都市重點鎮之一。九江鎮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優越,江安河穿境而過,境內公路通車里程達206公里,雙楠大道、雙溫路、成(都)大(邑)路、繞城高速公路、草金路西延線等多條高等級公路穿境而過,構成九江鎮境內網狀,境外方格型主骨架交通體系,交通十分便利,能夠全面融入雙流新城建設,吸納成都城市建設輻射強。
九江鎮歷史積淀深厚,據考證這里是大石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這里歷史上曾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站,有「日有千人拱首,夜有萬盞明燈」的奇觀。

❹ 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9分) (1)說出九江市地理位置的特點。(3分)(2)說明廬山地貌形成的主要過

34.(共19分)
(1)亞熱帶;江西省北部;長江中游南岸(或北臨長江);東臨鄱陽湖(每點1分,滿分3分)。
(2)地殼運動使岩層形成斷層(構造)(1分),相對上升的岩塊形成斷塊山(1分),不斷受到外力(風化、侵蝕等)作用的塑造(1分)。
(3)發展立體農業(1分);發展特色農業(1分);發展(優勢)農產品加工業(1分)等。
(4)歷史時期:水運為主(1分),城區沿河向南、北兩個方向延展(1分);
近現代:公路(1分)、鐵路運輸(1分)為主,城市以老城區為中心(1分),沿公路、鐵路延展(1分)。
(5)促進撫州產業結構調整(1分);促進撫州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1分);改變撫州地理景觀(或增加環境壓力、資源消耗)(1分);增加撫州勞動力就業機會(1分)。

❺ 九江縣的經濟概況

2013年,沙城工業園東區基礎條件和功能設施日臻完善,赤湖工業園被評為「江西省森林園區」,沙城工業園被評為「江西省重點工業園區」。
富美家裝飾材料、寶利糧油、恆瑞工量具、仙客來膠囊等一批項目投產,赤湖(國際)皮革工業城、輕工產業園、新華物流、思帕博光電等一批項目開工建設,城門山銅礦二期改擴建項目基本完成,禮淶生物添加劑、暖洋洋床具等項目實現對接。全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8家,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66億元。新簽約華奧電梯、金瑞明膠、長興塑業等億元以上項目22個,合同資金123.8億元;完成內資實際進資37億元,增長19.4%;經濟城新引進入城企業26家,完成稅收1500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200億元,增長33.3%;實現工業利稅15億元,增長40.7%。
2012年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75305畝,和2012年相比,下降5.2%,糧食總產量達64547噸,增長6.7%;棉花播種面積167805畝,下降3.1%,棉花產量22184噸,增長0.2%;油料播種面積176025畝,增長8.3%,油料產量20970噸,增長8.8%。全年農業總產值189174萬元,比上年增長11%,農業增加值103458萬元,比上年增長5.8%,農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14.7%。全年完成造林面積400公頃,木材採伐5967立方米,竹材採伐0.04萬根。肉類總產量16551噸,比上年增長-14.3%。生豬出欄180262頭,增長-19.5%;生豬存欄94885頭,增長-0.9%。全年水產品產量48408噸,增長4.7%。
2013年,抗旱救災,投入資金582萬元、設備2880台(套),農業生產用水得到有效保障,大宗農產品生產保持穩定,實現糧食總產4.14萬噸、棉花總產1.7萬噸、油菜總產2.18萬噸。引進3000萬元以上農業項目6個,新增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市級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51戶,建成千畝農業種養基地7個。新增耕地1420畝,改造中低產田7400畝,完成土地「增減掛」1099畝。53個新農村建設村點工作扎實開展,完成林業項目建設2.4萬畝、造林綠化1.5萬畝。強農惠農方面,完成村扶貧計劃項目25個,建成農村水泥公路91公里,新增農村沼氣用戶1000戶,發放各類惠農補貼1.1億元。 2013年,九江縣普通中學23所,在校生19800人,其中高中在校生8305人,初中在校生11461人。普通小學110所,在校生26330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為100%。 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是全省成人函授教育先進單位和掃盲先進縣。縣二中榮獲「江西省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稱號。縣幼兒園成為全市唯一的縣級「省示範性幼兒園」,並成功實行了港口高中公校民辦改制,創辦了特殊教育學校。
九江縣第一中學
九江縣第一中學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廬山腳下,晉代詩人陶淵明故里——九江縣沙河街鎮。其前身系1926年創辦的具有光榮歷史的九江私立光華中學。學校北枕京九線、東眺匡廬巔,沙河從校門前流過。
九江縣第二中學
九江縣二中地處縣城東部、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東接福銀高速公路,遠望秀美匡廬;北依沙河;南際廬山火車站;西通廬山大道,佔地93.4畝。該校是江西省現代化教育示範學校。微機室、語音室、多媒體教室、電子視聽閱覽室、衛星地面站、千兆光纖寬頻網、校園閉路電視、校園廣播系統。實驗室儀器設備配備25組,圖書館藏書十萬多冊,生均30冊。 2013年,九江縣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72個,每萬人擁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260人、病床447張。醫療衛生條件進一步改善,疾病預防控制、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體系更加健全,九江縣防疫站疾病預防控制大樓改造及實驗大樓相繼完成,紅十字會醫院將投入使用。
同年,九江縣衛生監督所業務綜合樓投入使用,縣醫院成功掛牌「九江市第九人民醫院」,縣中醫院順利通過「二甲醫院」復審。醫療惠民政策全面落實,貧困家庭重性精神病和兒童「兩病」患者實行免費救治、尿毒症實行免費透析。
九江縣人民醫院
九江縣人民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急救、預防、保健、教學、科研於一體的二級甲等綜合性公立醫院,也是九江縣120急救中心,九江縣產科急救中心,全縣醫保、社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院,以及九江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廬山區新農合定點醫院。
九江縣中醫院
九江縣中醫院所屬江西省九江縣,醫療設施比較完善。該醫院成立於1984年(前身為九江地區中醫院),在編職工352人,是江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上海中醫葯大學附屬龍華醫院技術協作醫院,上海嘉定中醫院協作醫院和江西省中醫學院九江學院撫州中醫學校的臨床教學基地。
九江縣紅十字會醫院
九江縣紅十字會醫院是九江縣政府招商引資項目之一,是縣政府衛生主管部門批准設立的唯一一所民營資本 投入的非營利性綜合醫療機構。 九江縣是江西的北大門。縣境獨得近城、近江之利,構成水、陸、空立體交通網。長江黃金水道在境內長達48公里,佔全省境內長江里程143公里的33.6%,水運上達漢渝,下抵寧滬,內通五河,外輪直駛港澳、日本和東南亞。京九與武九鐵路在縣城南端廬山站交匯,大型列車編組站建在北郊。105國道和南九高等級汽車專用公路縱貫南北,九瑞、雙瑞幹道橫跨東西,境內公路總長629公里。位於縣城以南20公里的廬山機場,可起降波音737等大型客機。境內已建成縱橫連貫的公路網

❻ 【求助】九江市的城市概況

九江又名荊洲,柴桑,無論在哪個朝代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三國時期的回周愈在九江親點答兵對抗曹操大軍,並留下煙是亭點將台--著名的歷史文化遺產
九江現在的房價穩中有升幅度不大,較偏僻的地方2600-
3500不等,市區內的房價比較高,達到4000-4500的樣子
相對南昌還是很經濟實惠的,且更意適合居住
工資的話,一般公務員都是1400多點左右+點福利
領導級別的2000以上不等(看領導級別了)福利待遇更好
普通職工工資或者打工人員600_800不等,稍微有點職務的
可以到1000_1200左右,福利待遇相對比較少或者沒有

❼ 中國九江

九江市在江西的北陲,長江中游南岸,廬山北麓,東濱鄱陽湖,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老回而美麗的城市,答古稱潯陽、柴桑。秦設九江郡,有「江到潯陽九派分」之說,故名九江,又稱江州。它「襟江帶湖」,雄據三省要沖,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素稱「江西門戶」。
夏商時期,九江屬荊、楊二洲之城,春秋時期屬吳之東境,楚之西境,素有「吳頭楚尾」之稱。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九江為36郡之一。二千多年來,自秦朝始,曾使用過九江、柴桑、江洲、潯陽、汝南、湓域、德化共七個名稱。明朝以後至今沿用九江地名。
http://travel.inhe.net/public_asp/gedishi.asp?shiid=313

❽ 江西省九江市的詳細信息

九江概況

九江地處長江中下游的南岸,江西省最北部,市區人口(潯陽區+廬山區+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65萬,她左鄰鄱陽湖,右連洞庭水,京九鐵路與長江黃金水道在這里構成了中國南北、東西交流的軸心,歷史悠久的旅遊城市。長江邊上的九江交通便利,鐵路、公路、水運齊全。九江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旅遊資源博大精深,便利的水陸交通曾促進了中華經濟、文化的發展,使享有「三江之口,七省通衢」的九江成為天下「眉目之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封天下三十六郡,其中就有九江郡。發達的水陸交通使具有兩千餘年歷史的九江成為軍事重鎮商業、文化交流中心。 中國歷史名山——廬山,以其迷人的秀姿,吸引了許多歷代名人高士,各宗教界傑出人物在這里駐足,秦皇漢武,亦步入其中......,兩千多年來,許多傑出的人物為廬山吟唱出眾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使廬山成為千古名山。廬山,佛教、道教、儒教、伊斯蘭教並處一山,形成了中外歷史的獨特文化現象。秀麗的風景,多變的景幻,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美譽。是中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九江境內的鄱陽湖水域是中國最早的漁業基地,也是現今世界上最大候鳥越冬棲息地。每逢冬春之際,大約有兩百多種鶴類珍禽在此翔集,有「中國第二長城的美譽」。九江現代交通已形成水、陸、空立體交通網路。歷史上便利的交通,曾經使九江成為中國古代文化交流中心,成為古代中國著名的「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 今天的立體交通網路,特別是九江長江大橋的通車,將大大方便各位賓朋一睹九江風采,推動九江騰飛,讓人們更了解九江,使九江走向世界。

行政區劃
面積18887平方千米,人口469萬。市人民政府駐潯陽區,郵政編碼332000。區號0792。 潯陽區 面積55平方千米,人口26萬。郵政編碼332000。 廬山區 面積644平方千米,人口25萬。郵政編碼332005。 瑞昌市 面積1423平方千米,人口41萬。郵政編碼332200。 九江縣 面積873平方千米,人口34萬。縣人民政府駐沙河街鎮,郵政編碼332100。 武寧縣 面積3497平方千米,人口35萬。縣人民政府駐新寧鎮,郵政編碼332300。 修水縣 面積4504平方千米,人口75萬。縣人民政府駐義寧鎮,郵政編碼332400。 永修縣 面積2035平方千米,人口35萬。縣人民政府駐塗埠鎮,郵政編碼330300。 德安縣 面積 937平方千米,人口21萬。縣人民政府駐蒲亭鎮,郵政編碼330400。 星子縣 面積 720平方千米,人口23萬。縣人民政府駐南康鎮,郵政編碼332800。 都昌縣 面積1988平方千米,人口70萬。縣人民政府駐都昌鎮,郵政編碼332600。 湖口縣 面積 669平方千米,人口27萬。縣人民政府駐雙鍾鎮,郵政編碼332500。 彭澤縣 面積1542平方千米,人口34萬。縣人民政府駐龍城鎮,郵政編碼332700。
歷史沿革
九江,山擁千嶂,江環九派,"士高氣清,富有佳境".自古以來,就是舟車輻輳,商賈雲集的通都大邑.九江地處贛,鄂,湘,皖四省交界處,襟江帶湖,背倚廬山,是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 九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九江之稱,最早見於《尚書·禹貢》中"九江孔殷","過九江至東陵"等記載.後據《晉太康地記》記載,九江源於"劉歆以為湖漢九水(即贛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澤也".長江流經九江水域境內,與鄱陽湖和贛,鄂,皖三省毗連的河流匯集,百川歸海,水勢浩淼,江面壯闊。九江稱謂的來歷有兩種,一是「九」為古代中國人認為的最大數字,「九江」的意思是「眾水匯集的地方」,「九」是虛指;二是「以為湖漢九水(即贛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澤也」,即九條江河匯集的地方,「九」是實指。長江流經九江水域境內,與鄱陽湖和贛、鄂、皖三省毗連的河流匯集,百川歸海,水勢浩淼,江面壯闊。 九江開發歷史較早.夏,商時期,九江屬荊,揚二州之域,春秋時九江屬吳之東境,楚之西境,因而有"吳頭楚尾"之稱.九江作為行政區劃最早出現在秦代,秦始皇劃天下為三十六郡,就有九江郡.此後九江又有柴桑,潯陽,汝南,湓城,德化等古稱,但主要以九江,柴桑,潯陽,江洲著稱於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把全國劃為36郡,設有九江郡.西漢時,九江始建縣,稱柴桑.現在的九江城,是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車騎大將軍-灌嬰在此鑿井築城戍守,稱位城,又稱灌嬰城.三國時屬東吳,隸武昌郡.唐時,改九江郡為江洲.天寶元年(742年)改為河陽郡.至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江洲.五代十國時,江洲是南唐道德教化之地,故改潯陽為德化,廢江洲.宋時,復置江洲.元代改為路,元末陳有諒自稱皇帝,以江洲為都.明代,改路為九江府.清沿明制.辛亥革命後廢除帝制,1914年設道領縣,將九江府改為河陽道,共領二十縣,其中德化縣因與福建省的德化縣同名,於1914年改為九江縣.1917年設九江市.1921年3月,設九江行政廳,次年改設市政府.1932年2月,設立行政區制.1936年又改為九江縣,1949年5月7日九江解放,7月19日設九江專員公署,原九江縣的農村劃九江縣,原九江縣的市區劃分為九江市,1968年4月,成立九江專區革命委員會.1971年2月,改為九江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改為九江地區行政公署.1980年九江市從九江地區劃出,升為省轄市,市轄潯陽,廬山,郊區三區,1983年7月27日地市合並,同時實行市管縣體制,現轄九江縣,武寧縣,修水縣,永修縣,德安縣,星子縣,都昌縣,湖口縣,彭澤縣等九縣,瑞昌市,潯陽,廬山兩區,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共青開發區和廬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
地理氣候
九江地處東徑113o57'--116o53',北緯28o47'--30o06'.全境東西長270公里,南北寬140公里,總面積18823平方公里,占江西省總面積的11.3%,其中市區規劃面積715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48平方公里.東與波陽縣和安徽省-東至縣毗鄰,南接新建縣,安義縣,靖安縣,奉新縣和銅鼓縣等五縣,西與湖南省-平江縣和湖北省-崇陽縣,通城縣,通山縣,陽新縣等四縣搭界,北與湖北武穴市,黃梅縣及安徽宿松縣,望江縣等兩縣隔江相望. 九江地勢東西高,中部低,南部略高,向北傾斜,平均海拔32米(市區海拔20米),修水九嶺山海撥1794米,為九江最高峰,星子縣蛤蟆石附近的鄱陽湖底,海拔-9.37米,為全市最低處.全市山地佔總面積的16.4%,丘陵佔44.5%,湖泊佔18%,耕地365.22萬畝,俗稱"六山二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園". 九江地處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區,年平均氣溫16-17°C;年降雨量1300-1600毫米,其中40%以上集中在第二季度;年無霜期239-266天,年平均霧日在16天以下.
山川奇秀
神奇的大自然賦予了九江十分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雄美壯觀的山水勝景.在縱橫一萬八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星羅棋布著230多個景點景觀,呈現出一幅千崖競秀,萬壑爭流,梵宇巍峨,勝跡如林的山水畫卷,形成了一個以廬山為"龍頭",包括"六區"(牯嶺,山南,沙河,永修,潯陽,共青),"兩點"(石鍾山,龍宮洞),"一線"(鄱陽湖水上旅遊線)的大型旅遊區. 九江自然景觀之所以稱奇,是由於這些景觀,景點經大自然在漫長歲月里的精雕細刻,獨具神韻,巧奪天工.遊客到九江,可看到"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萬里長江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鄱陽湖;可以看到被宋代詩人蘇軾贊嘆為"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峻嶺奇峰,被唐代詩人李白形容"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九天奇瀑和清代詩人張維屏為之陶醉的"白如雪,軟如綿,光如銀,闊如海"的神奇雲海;可以看到毛澤東吟詠過的"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的險峰奇洞與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考察過的第四紀冰川遺跡;還可以看到被國際鳥類學家驚嘆為"中國發現了一個大金礦"的鄱陽湖候鳥奇觀. 九江的自然景觀有一大特色,就是四季常新,常年可接待遊客.以廬山為例,晚春的廬山,"山寺桃花始盛開",可招徠惜春,覓春的遊客,品嘗延年益壽的雲霧春茶.盛夏,"江城八月苦炎暉,瀟灑山間夾纊時",氣候清涼的廬山,是避暑消夏,療養休養的聖地."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桔綠時",廬山的秋天,萬山紅遍,叢林盡染,金菊飄香栗子熟,霜葉紅似二月花.隆冬的廬山,千崖冰玉里,泉聲半天聞.銀裝素裹,分外嬌嬈.
歷代風韻
江環湖繞的九江,早在古代就是高僧名士和文人墨客慕名登臨的旅遊佳境.魏晉南北朝時,高僧慧永,慧遠,名道士陸修靜等曾先後來到九江,尋覓凈土,築舍修行.從東晉至清末到九江和廬山為官,訪友,游覽,隱居的著名文人雅士多至五百餘人.由此,九江人文景觀勝跡如林.文學方面,九江是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故土家園;又是北宋"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的故里.宋代我國四大書院的白鹿洞書院就在九江.這所有綱領,有校規,有秩序的高等學府,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靖節之土,有用之才,流風余緒,澤及明清. 九江的山川,曾留下過眾多騷人墨客的足跡.明嘉靖《九江府志》稱:九江"自陶(淵明),謝(靈運)以來,儒風綿綿,相續不絕;高人閑士,蟬聯不絕".他們當中,多是執領風騷的名儒.中國文學史上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詩壇巨擘,文章巨公,如江淹,謝靈運,李白,李渤,白居易,蘇軾,蘇轍,王安石,陸游,朱熹,楊萬里,唐寅,王守仁,紫霞真人,魏禧,潘耒,康有為等,都曾為九江和廬山的天然美景而傾倒,在這里放歌山水,記敘游蹤,敷陳掌故,抒發情懷,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題記,墨跡,軼聞,佳話,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 千餘年來,在九江這塊土地上,不僅涌現了眾多的文人學士,還培育了許多有才乾的軍事家和科學家.東晉時,都督荊,江,雍,梁,交,廣,益,寧八州諸軍事,荊,江二州刺史陶侃,就是潯陽人.與他同時代的周訪,周楚,周撫一家兩代,為保衛晉室屢建功勛.北宋將領王韶(德安人),南宋將領余玠(修水人),曾率部與吐蕃部落和蒙古軍作戰有功,分別官至樞密副使和兵部侍郎. 九江曾是兵家逐鹿的戰場.從西漢初年劉邦派車騎大將軍灌嬰追擊九江王英布,到東漢末年東吳水軍都督周瑜在鄱陽湖上操練水師;從東晉咸和年間陶侃,溫嶠,庾亮起兵平亂,解建康之圍,到南宋紹興年間岳飛率部五次戍守江州;從元代末年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上進行爭奪天下的麈戰,到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林啟榮在湖口重創清軍水師……千百年來,馳騁江州大地的金戈鐵馬,留下了許多古戰場的遺跡.《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諸葛亮舌戰群儒","群英會蔣干中計","柴桑口卧龍弔孝"等故事,都與九江有聯系.至於朱元璋大戰鄱湖十八載的遺跡,則遍布於匡山蠡水之間. 在長達百年的反帝,反封建斗爭中,九江涌現了眾多的愛國志士和革命先烈.其中佼佼者有,維新志士陳寶箴一門四傑,子陳三立,孫陳衡恪,陳寅恪,是我國著名的詩人,畫家,史學家.武寧人李烈鈞,湖口起兵,反對帝制,維護共和,是辛亥革命元老.

物華天寶
九江地處江南古陸成礦帶與長江中下游成礦帶交匯地段,目前已發現的礦種有金屬,非金屬,能源礦產三大類80種,已探明儲量的有44種,其中金,銻,錫,螢石儲量居全省首位,銅居第二,鎢居第三,石灰石,石英砂,大理石,花崗石,瓷土等蘊藏豐富,礦產潛在價值在千億元以上.1990年起跨進全國"萬兩黃金市"之列,最高年產量達1.7萬兩,主要生產基地有瑞昌洋雞山,修水土龍山金礦. 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西部九嶺,幕阜山脈,面積達85.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46.3%,活立木蓄積量2538萬立方米,毛竹6196萬株,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樹種37種;動物資源有候鳥類115種,兩棲類11種,哺乳類20種.永修縣吳城鎮鄱陽湖候鳥自然保護區有越冬候鳥126種,其中屬國家保護的白鶴有840隻,天鵝3000多隻,佔世界首位,被外國專家譽為中國的"第二長城".彭澤縣桃紅嶺是稀有野生動物梅花鹿棲息之地,現有梅花鹿150隻以上.九江有魚類109種,名貴魚類有中華鱘,鰣魚,彭澤鯽,蝦虎魚等,中華絨鰲蟹也是特產之一. 九江水資源十分豐富,地表水資源136.5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141.8億立方米,可開發的水力資源32.9萬千瓦.長江過境長度151公里,年流量8900億立方米,直入長江的河流流域面積3904平方公里,境內主要有修河,博陽河,長河三大水系,萬畝以上湖泊有10個,千畝以上31個,全省最大的柘林水庫庫容達79.2億立方米.鄱陽湖是省內諸河入長江的總通道,又是長江水量的調節器,有53%的水域在九江境內,面積近300萬畝,沿湖12個縣區,其中九江有6個.

目錄·九江概況
·行政區劃
·歷史沿革
·地理氣候
·山川奇秀
·歷代風韻
·神仙之廬
·物華天寶
·投資環境
·郵電通訊
·電力能源
·優惠政策
·保護措施
·科教繁榮
·外引內聯
·立體樞紐
·經濟奮起
·風景名勝
·九江旅遊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