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秦國地理位置的優勢

秦國地理位置的優勢

發布時間: 2021-02-20 13:56:22

① 史書記載秦國有哪些優越的戰略優勢

史書記載秦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內黔中之限,東有崤容函之固」,在地理位置上進可攻,退可守;「戰車千乘,奮擊百萬」,軍事力量遠勝於其他六國。秦國這種優越的戰略優勢為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

② 古時候秦國能統一天下有哪些優越的地理條件

他能統一天下的話,主要還是這個地理的環境比較好,他的這個位置的話市面都比較好。能防守,這樣的話會比較不錯。

③ 戰國時期,秦國在地理地形上有哪些優勢呢

戰國時期,秦國能夠最終統一天下,國家制度的改革是其根本原因,但是秦國本身在地理上的優勢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金角銀邊草肚皮,前期低調發展

在最初分封的時候,秦國的封地僅僅是用來給周天子養馬。當時天下的經濟、文化中心都集中在中原區域,秦國那塊地方在中原國家看來就是西陲之地,野蠻貧瘠,沒有人願意去攻佔一片不毛之地,這樣就為秦國前期的發展贏得了充足的時間。

隨著時間的推移,關中地區不斷得到開發,變得適宜居住。這個時候秦國地處西部反而成為地理上的優勢,在擊敗周邊的異族之後,秦國西面、北面和南面都沒有非常強大的諸侯國,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東面,攻略天下。

四、長江上游,不懼天塹

秦國拿下巴蜀地區,從地理上占據了長江上游優勢地位,長江天塹不再是問題。事實上,秦國最終滅掉楚國,正是牢牢抓住了這一地理優勢,順江而下,將國土遼闊的楚國一步步消滅掉。

④ 秦國在地理位置上進可攻,退可守,能具體解釋一下嗎

看戰國時的地圖,我們可以發現,六國在東方,秦國在西方。這樣,六國的地方全是一路平川,文化也比較的繁榮。因此,長期以來,六國中的國家雖然小,但由於經濟上發達,長期可以與一些大國相抗衡。其中以三晉中的韓、魏最為明顯。韓,魏是兩個很小的國家,在中原一帶,可以說是沒有什麼險要的關口可以守,屢次受東方的齊,西方的秦,南方的楚北方的趙,燕等國的進攻,但它卻能夠一直不倒。原因就在於此。東方的國家可以說得益於這樣的地形,也得弊於這樣的地形。

秦國的地形是最好的了。它東邊是潼關,函谷關,南面是大山。它剛好處於漢中平原上,農業也是戰國時較發達的一個國家。這樣,秦國在有戰事時,它不用擔心有人會打進來,因為他有兩座關口可以讓別國的部隊不敢進來,事實上,六國的部隊就沒有能進入過秦國的國境的。全是因為這樣的地形,它的國內的經濟發展得以一直不間斷,不用像別的國家那樣,在工作時會有別國的軍隊來進攻的問題。這樣,秦國就在經濟上領先了六國了。

與六國的經濟發展有不同的道路,秦國的其他的方面的發展也有其與眾不同的特點。六國的人在中原,過著安逸的生活。秦國處於西部,長期與當時野蠻的少數民族長期敵對,這樣造成秦國的士兵和國民不會放鬆自己的警惕,養成了一種彪悍性格。這樣,在打仗時六國的士兵就體力上就比不上秦國的士兵了。因此,六國在打仗時往往不是當時當時強悍的秦國士兵的對手。要不是由於當時秦國對武力的過分推重而對農業不夠重視,讓六國在經濟上超過它恐怕它早就一統六國了。

由於處於西方,秦國對於六國的那些重禮重義的方式不予理采,要用自己的文化方式來治國處事,因此產生了和六國不同的文化方式。在許多史料中,我們可以發現秦國在與六國的交戰中往往不同於六國,不講信義,不重道德,砍盡殺絕等這都是秦國的手段。由其是在外交上,秦國更是用盡當時六國所看不起的詭道之術,而且是無所不用其極。這樣,秦國就這樣的情況下一點一點地吞掉了六國的土地。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秦國滅六國之所以能滅六國,與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是有極其重要的關系的。周平王恐怕永遠也想不到,他當年封給秦國的那塊別人都不想要的土地,竟會成了日後秦國一統天下的重要資本。

⑤ 戰國七雄裡面誰的地理優勢最好

經歷了春秋時期的大篩選,在弱肉強食的混戰中,數量眾多的諸侯國減少到了個位數。一直到了戰國時期,僅僅是剩下了7個諸侯國,他們並稱為戰國七雄,分別是齊國,楚國,趙國,韓國,魏國,燕國和秦國。戰國初期的時候,戰國七雄的實力排名是魏國,楚國,齊國,韓國,趙國,燕國和秦國。

魏國採用的增強國力的方法是採用李悝和吳起兩位重臣的變法方略,在魏國進行一系列的改革,農業上興修水利工程,而且唯才是用,對於在農業上和戰績上有所貢獻的人進行獎勵。

楚國本身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糧食充足,不用為溫飽擔心。所以楚國的子民都是比較爭勇好鬥,士兵總體來說比較兇悍,在和其他國家的交戰中一般可以取得勝利。

齊國有一個特產就是鹽,所以齊國比較富裕,同時也是一個文化中心,人才濟濟。但是相比經濟實力,齊國的軍事實力就差很多,士兵總體不夠剽悍。

韓國是七國裡面的弱國,只有在韓昭侯在位執政時期,國家兵力比起以前,有所增強,當時一段時間也沒有侵略者。

秦國是七國裡面實力排序最後的一個國家,是因為當時嬴政的祖先只是因為養馬養得好,所以得到了封賞,可是他的地位僅僅是一個大夫。後來因為祖先保護周平王獲得了很大的功勞和獎賞,所以才被封為了諸侯。當時初期的秦國地理壞境比較偏僻,實力不高,相對來說比較落後。

戰國七雄地理位置誰更有優勢?

戰國時期經歷了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然後在中原這片土地上的戰國七雄分別是燕國、齊國、楚國、秦國、趙國、魏國和韓國。齊國的地理位置是在山東省的北部,它的都城是臨淄,經濟水平是當時最高的。它的勢力范圍是從河北省的中部然後到泰山,然後西邊是經過河南省的東部。

楚國的地域面積是七國之中最大的諸侯國,它涉及了湖北省和湖南省的大部分,以及雲南省,貴州省和江西省的一小部分,分布范圍很廣泛。楚國發現最好的時期還包括了在長江中下游一些區域和河南省陝西市的一小部分。

燕國實力是相對來說比較弱小,大體區域是處在河北省的北部區域和在遼寧省的南部方位,它的都城是稱作薊,也就是北京古時候的稱呼。所以燕國范圍也包含了津京地區。

韓國地理位置是在河南省的西部和中部區域,同時還包括了山西省的東南部。

趙國地理位置是在河北省的南部和北部地域,另外再加上山西省的部分地區,趙國的都城是邯鄲。

魏國地理位置是現今的山西省南部地域,河南省的北部和中部偏東地區。魏國的都城就是如今的開封,在當時都城被叫做大梁。

秦國在當時的軍事實力是最為強勁的,後來秦始皇完全統一了中國,建立了秦王朝,秦國地理位置主要在關中地區,也就是今天我們的陝西省和甘肅省一帶,它的都城是在咸陽。

⑥ 從地理環境對軍事影響的角度分析,大秦帝國有哪些優勢

影視劇《大秦帝國》一共分為四部,分布為裂變、縱橫、崛起、天下,這部影視劇也可以看出是偏居一隅,貧弱的秦國屌絲逆襲,開疆拓土的影視劇,在《大秦帝國之裂變》過程中,秦獻公與魏國戰爭收復領土未果,病重身亡;秦孝公推行商鞅變法,國力增強趁勢收復河西失地,六國紛紛朝賀。

《大秦帝國之縱橫》中,秦惠文王重用司馬錯和張儀,奪取巴蜀地區,奪取魏國大片領土,奪取楚國六百里將巴蜀、漢中連成一片,此後的秦宣太後,秦昭襄王都相繼開疆拓土;《大秦帝國之天下》秦始皇吞並六國,統一天下,將秦國領土版圖拓展到了極限。

向北,秦國在公元前328年,奪取魏國包括少梁在內的十五城,將國土版圖推到了黃土高原之上;此後,在取得上郡、義渠等地後徹底控制了陝北高原大部。到秦惠文王末年,秦國國土版圖以關中地區為核心,以關中、巴蜀、漢中為主體,地域面積遼闊,地形險固,可攻可守的地理版圖,成為秦國統一天下的憑借。

⑦ 秦國為什麼能統一六國,地理位置幫了秦國多少忙

春秋戰國諸侯混戰了五百多年,最終在公元前221年由秦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帝國。秦國在春秋早期還只是一個落後的小國,它最終能夠成功,除了各種政治、經濟、文化因素之外,秦國獨特的地理位置所造就的戰略優勢,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秦國立國時的范圍主要是今天的陝西省,也就是古代常說的「關中」地區。在地勢上,關中地區對東部平原地帶呈高屋建瓴之勢。東面有太行山脈、南面有秦嶺阻隔,在崇山峻嶺之間有幾處出入孔道,也都設關把守,比如著名的函谷關和武關。古人說,關中地區是「四塞之地」,最適合弱小的勢力在此發展壯大,「是故以陝西而發難,雖微必大,雖弱必強」。歷史上,很多割據政權或者農民起義軍,都是因為占據了陝西,才最終成長壯大的。秦國占據關中地區,對東方諸侯國,就具備了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戰略態勢。在形勢好的時候,秦國可以向東進軍,蠶食其他諸侯的土地。而形勢不利時,秦國則可以退回國內自保。關中地區易守難攻的地形,是秦國最好的保護傘。

地處西部,也給秦國帶來了另外的戰略優勢。在春秋時期,關中地區差不多是華夏文明的西部邊界了。由於秦國地處西陲,文化上比較落後,中原諸侯都把他們當作野蠻人。秦國一度試圖東進,將勢力擴張到中原地區,但是卻被春秋時期的超級強國晉國所阻擋。在數次東進碰壁之後,秦國改弦更張,向西部發展,不斷兼並西部那些實力不強的少數民族部落,得到他們的土地和人口。西部的經濟雖然不如中原地區發達,但是擴張的阻力也比中原要小得多,秦國經過一系列兼並活動,迅速擴大了自己的戰略縱深,增強了自己的實力。

到了戰國時期,晉國分裂為魏、趙、韓三個諸侯,秦國東進路上最大的阻礙已經消失,這是秦國發展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戰略機遇。這時,秦國以有利的地理條件為基礎,不斷蠶食別國土地,形勢有利時就主動出擊,形勢不利時就坐山觀虎鬥。最終,東方列國在各種紛爭中逐漸衰落,秦國就迎來了統一的歷史契機。

⑧ 戰國時期秦國的地理位置


都成雍,商鞅變法後遷至咸陽。疆域包括陝西大部、山西西南(一小塊)、河南西部(一小塊)、甘肅東南部、四川部分。




秦國是周朝時華夏族(漢族古稱)在中國西北建立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族西遷的一支。其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商朝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為商朝貴族。後因嬴姓部族捲入了武庚挑唆的叛亂而遭到西周統治者的懲罰,被迫西遷,嬴姓部族因此淪為奴隸。

周孝王時,秦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王封為附庸。秦人此後世代為周王室養馬並在戌邊對抗西戎。周夷王以後,周王室越來越衰敗,不得不依靠秦人來穩定西部疆域的和平。

公元前821年,秦庄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賜以原大駱之族所居的犬丘(甘肅天水市西南禮縣一帶)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殺,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賞識。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歧山以西之地。

秦國最初由於地處偏僻,不被其他諸侯國重視。直到秦穆公時先後滅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個國家,開辟國土千餘里並穩定大後方以後,才奠定了其作為春秋四大強國的基礎。秦國多位君王死於討伐西戎,秦人與戎人常年交戰造就了秦人能征善戰。

戰國初魏國奪取了河西之地,秦國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秦國因此與日俱強,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國,從此秦國正式成為戰國七雄中版圖最大的國家。

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於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間滅掉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秦朝。

⑨ 關於秦國的地理位置

秦國是周朝時華夏族(漢族古稱)在中國西北建立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族西遷的一支。其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商朝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為商朝貴族。後因嬴姓部族捲入了武庚挑唆的叛亂而遭到西周統治者的懲罰,被迫西遷,嬴姓部族因此淪為奴隸。

周孝王時,秦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王封為附庸。秦人此後世代為周王室養馬並在戌邊對抗西戎。周夷王以後,周王室越來越衰敗,不得不依靠秦人來穩定西部疆域的和平。

公元前821年,秦庄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賜以原大駱之族所居的犬丘(甘肅天水市西南禮縣一帶)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殺,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賞識。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歧山以西之地。

秦國最初由於地處偏僻,不被其他諸侯國重視。直到秦穆公時先後滅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個國家,開辟國土千餘里並穩定大後方以後,才奠定了其作為春秋四大強國的基礎。秦國多位君王死於討伐西戎,秦人與戎人常年交戰造就了秦人能征善戰。

戰國初魏國奪取了河西之地,秦國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秦國因此與日俱強,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國,從此秦國正式成為戰國七雄中版圖最大的國家。

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於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間滅掉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秦朝。

⑩ 戰國時秦國的 優勢、弱勢、機會、威脅分別是什麼,請高人解答啊

優勢:1.制度復上,先進的制封建制度(土地私有制,軍功爵制,郡縣制)2.秦人尚武戰鬥力超強(也是軍功爵制的激勵)3.能人輩出,秦孝公到秦始皇七代國君全是雄主(至少沒有昏君),在他們領導下文有商鞅,張儀,甘茂,樗里疾,范雎,呂不韋,李斯;武有司馬錯,魏章,白起,王翦,蒙恬等(知人(大部分是外國人)善用是秦王的特點)4.政策正確,由於人才輩出,像耕戰,拓展,遠交近攻等政策相當有效且正確5.地理位置極度優越,四塞之地,進可攻退可守。
¥總的來說:不外乎人的因素和客觀條件
弱勢:1.政策僵化,缺乏變通。2.朝堂爭斗激烈3.內亂不止
¥但相對而言這些都是次要的
機會:六國變法不徹底,逐漸衰弱
威脅:六國合縱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