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邪馬台國地理位置

邪馬台國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20 13:46:42

❶ 中國與日本最早交往時間

中國和日本間的交往,究竟是從甚麼時候開始的?誰也不清楚,大家都說兩國的往來,有悠久的歷史;事情也的確如此,但究竟這悠久的歷史是從甚麼時候開始的,有多長,怕仍是大家所關心的,也是很難有一個正確答案的。 當然,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而論,我國史籍上最初記有日本列島上人和燕地人民來往的,是在漢代;到公元五世紀十七年,已經有明確的史實記載了.因此要就文字記載的歷史而論,那麼,從漢代開始已有兩千多年了.但是,但這僅僅是見諸文字記載的,實際上兩國人民間的往來,遠比這要早.就拿傳說中的徐福東渡所反映的,也要比<漢書.地理志>中所記要早。因此,真正的中日兩國間的交往的時期,怕還要從別的途徑來探討  所謂別的途徑,在今天來說,主要是從出土的文物、遺跡等考古學的方法來考察、研究。看看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以前,中日兩國間存不存在通交往來;有的話,最早可以追溯到甚麼時候從地理環境來說,日本是個四面環海的列島,和亞洲大陸沒有任何相連的。可是近幾十年來,在日本列島上發現一些在古代交通工具極為簡陋、原始的情況下,跟本不可能赴海的動物化石。例如在北海道發現過猛象的化石,在九洲和本洲發現的大角鹿、野馬、野牛等的化石和東京附近也也發現象類的化石等等。這些動物都比較大,決不是原始的交通工具,如獨木舟所能運載過海的。那麼,這些動物的化石,又怎麼會在日本列島上發現呢 更令人奇怪的是,這些在日本發現的動物化石的種屬,與在大洋彼岸的中國大陸上一些古生物的種屬相似或相同。那麼,它們又是怎樣從東亞大陸,赴海到達日本列島的呢?人類文化的發展,一般都是從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再到鐵器時代的。日本列島上由於情況特殊,所以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幾乎是同時的,或者說,鐵器時代還要比青銅器時代早一些。至於石器時代,也和世界史的分類一樣,分為新石器時代和久石器時代 日本列島上,過去都認為在新石器時代是沒有人居住的,也沒有文化可言;但從1931年(昭和六年)直良信夫在兵庫縣明石市的八木海岸的洪積層中發現了人類的左腰骨以後,就認為日本也和世界其他地點一樣,是存在著久石器時代的。不過還沒有成定說。一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後,尤其是在日本群馬縣笠懸村的岩懸遺跡中,發現有舊石器時代的遺物,如尖狀器、刮削器,經過兩面加工的砍砸器,剝片和石筍之後,才沒有人再懷疑,日本列島上在久石器時代,是有人類棲息這一事實了。 二此大戰以後,日本列島上又繼岩宿遺跡,在不少處所發掘到了多處舊石器時代的遺跡,如群馬縣的藪冢遺跡、東京都的茂呂遺跡、中部地方的諏訪湖周圍、野鳩湖湖底和瀨戶內海周圍的遺跡,甚至在北海道也在樽岸掘出遺跡。在這些遺跡中,除了發現石器之外,還發現一些上面提到過的,在有大海相隔情況下,不可能由原始交通工具載運過海的大型哺乳動物的化石、骨制器。顯然這些動物和石器都屬於洪積世時代,這些石器就是當時棲息在日本列島上人類的生活用品.有趣的是,這些在日本列島上發現的,屬於舊石器時代人類生活用品的遺跡,也和動物化石所屬的種屬一樣,在隔海的東亞大陸上見到。舉例來說,這些石器中,有一些和中國大陸發現的十分相似,不僅在形狀上相似,連加工技術,或者說加工的程序也幾乎完全相同。象日本大分縣早水台遺跡和櫪木縣星野遺跡中發現的一些石器,其類型和我國北京周口店第十五地點出土的石器,有很多相似之處。例如,都用石英或石英岩作為原料;砍砸器有的是一面加工的,那麼其底端還保留著原來的石面;有的則是兩面加工,採用交互加工的技術,其首端就比較銳利。其他長方形石核、三角形石片、尖狀器和刮削器等,也都和我國周口店第十五地點出土的石器有相似之處。除了和周口店的相似外,日本北海道等地遺跡中見道的尖狀器,特別的兩面加工的尖狀器、石核等也和我國河北省陽原縣虎頭梁村附近出土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相類。而在虎頭梁村見到的大量楔狀石核不但在形態上和日本發現的相似,連加工方法、程序上也完全相同。此外象日本長野縣野鳩湖湖底發現的石器,是長石片和用長石片製成的刮削器,其工藝特徵,也和我國寧夏回族自治區水溝遺跡出土的長石片相類。從這些情況看來,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概念,及早在舊石器時代,日本列島上的文化活動是和東亞大陸上,主要是中國文化間,有著密切關系的,當然,這種密切的關系是要通過人類的同交往來,才能發生的根據這種事實,加上動物化石的因素,可以知道即使在洪積世,舊石器時代,中日兩國之間,也是有同交關系存在的;今天橫隔在兩國間的大海,並不能成為不可逾越的障礙。否則,就無法解釋這些事實。當然,在遠古的舊石器時代,談不上有什麼交通工具,也談不上有什麼航海技術。那麼隔阻中日兩國的海,又是怎樣橫渡的呢?人類或許可以利用極原始的獨木(還不能成舟),利用風或潮漂過海,可是那些大哺乳動物又是怎樣橫越的呢?根據地質學上的地層探察,解答了這問題。可以認為,在舊石器時代的中期之前,東亞大陸,也就是中國和日本列島之間,並不象現在這樣,中間有大海相隔;而是直接相連著陸地,人和動物都可以直接往來黃海根據地層的探察,現在呈弧形而位在亞洲大陸東緣的日本列島,在洪積世時期,並不象現在這樣四面臨海。不但是日本海沒有隔斷日本列島和北端大陸的連接,甚至連黃海也不是分隔中國和日本的海域。1962年,日本漁民曾經從對馬海峽的海底,打撈起一段長約一公尺、重達十八公斤的納獁古象門齒的化石,這樣的納獁古象牙齒化石,還曾在朝鮮半島西岸、日本海中以及琉球群島的一些珊瑚礁上發現過。湊巧得很,我國在幾年前,也曾經在渤海灣離岸二百多公里的海底,打撈出一個未經沖磨過的披毛犀牙齒化石。這些早已經絕滅了的古生物化石,在黃海兩岸發現,是有重要意義的。一般都知道,在海底是很難發現古代陸生脊椎動物化石的。現在從黃海的海底沉積物中發現這些古代陸生脊椎動物的化石,說明至少在這些陸生動物生存期間,現在的黃海海域,包括渤海海域在內,原是一片平原。否則這些陸生的巨大脊椎動物是不會在黃海海域兩岸。留下化石的。這樣就說明一個事實即在有這些古代陸生脊椎動物生存期間。黃海海域必然是一片開闊的草原地帶。因此當時在我果常見的納獁古象、披毛犀和在東北地區常見的猛獁象也能分布到現在有大海相隔的日本列島上。這些古生物的生存期間,大約是距今一萬六千二百年到三萬二千年之間。大概在這段時期中,日列島和東亞平原的相連的,所以這些無法渡海的大生物,能很容易的通過陸地而進入到日本列島上 現在在日本列島上,除了發現上述猛獁象、納獁象和披毛犀等不能渡海的古陸脊椎生物化石外,還有一些無法渡海的陸生動物化石可見。這些古生物,有多數是當時中國大陸上,主要是華北或東北地區常見的動物,象豹、獾、棕熊、野牛、野馬等等。這些中屬的古生物,顯然也是從中國大陸上通過黃海平原,或是從北方,通過現在分隔西伯利亞和庫頁島的韃靼海峽而過去的。由此可知,在洪積世,日本列島,至少其南北兩端是和大陸相連的。植物也如此,日本列島上所分布的針葉樹,其大部分也和東亞大陸上的,屬於同一種屬,而這些植物的傳播、繁殖,也是無法飛越大海的,只有在相連陸地的條件下,才能傳播和繁殖。就是說,從植物的分布,也證明在過去的某一段時間內,日本列島和亞洲大陸之間,不可能有海洋分隔的情況存在;至少其和中國的華北平原、朝鮮半島之間,應該是一片相連的平原。日本海,不是象今天這樣,而是以內湖形式存在的,韃靼海峽、宗谷海峽等都是不存在的,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也是不通的。 至於具體時間和大陸上的動植物經由怎樣的具體路線遷徙到日本列島上,還不清楚。但在對比了舊石器時代石器的分布和古陸生脊椎動物化石的分布以後,大概可以知道,在前期,亞洲大陸和列島南北兩端都是相連接的日本海是以內湖形式出現的。從北方來的動植物,可以由西伯利亞庫頁島而到北海道。現在在日本北海道發現的猛獁象動物群,大概就是由我國的東北或西伯利亞,經這途徑到日本的不過這動物群到北海道以後,可能由於氣候的變化,並沒有往南進入日本本洲和南部其他地區。由南方來的,則是通過我國的台灣,經琉球而進入九州一帶的,當時這一路也是陸地,不存在什麼海洋。到距今一萬年左右時,即洪積世與沖積世相界時期,日本列島才和亞洲大陸相脫離,形成現在那樣在東亞大陸東緣的島嶼從這些地質變化的過程,可以知道在遠古時代,中國和日本原來就是相連的土地,,中間並沒有海洋存在,因此在中國大陸上見到的古生物,陸生脊椎動物的化石,也能在日本列島上發現。也正因為這樣,所以在日本列島發現的代表舊石器時代文化的石器,不但在形狀上,而且連製造的方法、工藝程序也有和中國出土的舊石器時代的石器相類的。這種相似,決不是什麼偶然的相類,而是說明中日兩國之間,在舊石器時代文化上,有很多共同性、一致性的。這樣,又說明了一個問題,即中日兩國之間的交往,遠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存在。雖然,這種交往,並不見諸史籍的文字記載,但出土的石器,卻是最好的證明。 文化交流是史實嗎?;或許有人要說,遠古時代人類都在蒙昧的情況下,有什麼文化交流可說。或者說,某些石器的類似,並不能說明有交往的事實。事實也的確如此,石器的類似,在原始社會中,幾乎到處用的、生產的石器都相似,很難加以辨別,也很難說明彼此有交往的情況。但是,仔細觀察一下,就可知道並不這樣簡單。石器的外形,的確相似,都差不多。可是這些石器是製作過程,或者說加工方法、技術、工藝程序卻不一定就能完全相同。在相隔的地區間,決不可能相類或一致的;只有屬於同一文化系統的,才有可能有相類或一致的加工方法、程序。因此,即使在舊石器時代都類似的石器中,也可發現不同地域間文化交流的事實。文化交流必然是通過人的往來來實施的,因此,即使在遠古時代,人類的文化水平還很低的時代,仍然可以判別有沒有通交關系、文化交流,就是由這方面,從加工方法、程序來比較、分析在兩地域中發現的石器遺物之後,得出的結論。人的往來,在現在由大海相隔的中國大陸和日本列島間,沒有渡海的交通工具是不行的。但現在從古生物化石在兩地的分布證明,在遠古洪積世時期,日本列島並不是和東亞大陸相分離的島嶼,中間並沒有大海阻隔,人們可以自由地由一地徒步到另一地。因此,日本列島上所發現的石器,和中國大陸上發現的相似,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可以認為都是通過那些徒步到日本列島上去的人帶去的。他們帶去製造石器的技術,也帶去了文化。當然,今天發現的遺跡還不多,也只能知道個大概。至於是採取什麼途徑,用什麼方法把這些技術、加工程序帶到日本列島的,還有待於以後更多的觀察和研究。由現在在日本列島上出土的舊石器時代的遺跡看,九州、四國和本洲南部地區的遺跡,從時代上比北方要早,例如早水台、岩宿和權現山等的遺跡,都是距今三萬年至八萬年左右,也就是洪積世中前期。而北海道所發現的,最早不早於距今一萬二千年至一萬六千年左右。而且北海道所發現的,除了猛獁象等動物化石外,還沒有見到過和西伯利亞或中國東北地區同時的石器遺物,這只能說明當時有人或動物往來,但不一定有文化交流的事實。上面提到過早水台石器,主要是砍砸器的加工方法、程序和中國周口店第十五地點出土的完全相類;長野縣野鳩衫久保遺跡中的縱長石剝片,和用這些剝片做原料製成的刮削器,和我國寧夏回族自治區水溝遺跡中見到的縱長石剝片的某些工藝特徵相類等事實,值得注意。除此以外,其他在日本發現的久石器的製造方法,和我國周口店、丁村、水洞溝等地的石器製造方法、工藝特徵頗多類似。這種相似、一致決不是偶然的。因為石器在外形上相似、相類在原始社會中是可能的,形式比較簡單,製造也極粗糙。但要在加工方法、工藝程序上類似和一致,就不會也不能是巧合,而是在當時有一些人,帶著技術從中國大陸,通過黃海平原,步行到日本列島,在那裡定居下來,並襲用了中國大陸上的石器加工方法、技術,在日本加工石器。這種往來,應該說是最原始的文化交流。 總的來說,中國和日本兩國間,今天雖然有大海阻隔,但在遠古的洪積世時期,隨著氣候和地殼的變化,日本列島曾不止一次和東亞大陸相連接。舊石器時代的人和動植物就是這樣毫無阻礙的分布在今天的大海兩岸的。這也就是現在我們可以在日本列島上出土一些無法渡海的巨型陸生脊椎動物化石的原因。由於沒有大海的阻隔,人類徒步就能從一地到另一地,因此在亞洲大陸上的人們時那隻就曾把製造石器的方法、技術帶到了日本列島上。這在中日關系中,不但沒有見諸於文字的記載,而且在傳說中也不會涉及,但是出土的石器,卻是最好的證明。當然,有關舊石器時代中日兩國間關系的情況,現在知道的還很少,需要進一步的發掘、探討和研究。
參考資料: http://bbs.cqzg.cn/archiver/?tid-12794.html

❷ 日本又稱什麼國

據考評,日本第三世天皇一日出巡,遇一名叫「屎」的村婦。天皇被屎姓女專子的外貌所吸引。年屬輕的天皇追求,但屎姓女子不從。天皇說,無論你提出什麼條件我都答應,於是女子提出條件,以後你我生的孩子都必須姓「屎」,天皇認真考慮後答應。以後出生的王子都姓屎,因此外界稱之為屎國。因為屎姓非常難聽,因此以後皇室規定,無論是皇室還是臣民,在家都姓屎,但在外都要有一個冠冕彈簧的姓,因此就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雙姓」之國,實際上就是屎姓之國。
因此,無論現在日本國民姓什麼,其實都只有一個姓,那就是「屎」姓。因此叫「屎國」

另據野始介紹,由於日本人都是始皇的傳人,他們為了徹底擺脫始皇的統治,將「始」改成了「屎」,後來日本國將「屎」定為國姓。最近二百年,日本人終於從蒙昧走向了文明,了解了「屎」字不雅,於是國民可以有第二姓,所以現在的日本人都不姓「屎了」,但「屎」仍是他們的根本。

❸ 為什麼日本人要叫自己的國家是日本

如果說的是「日本」這一名詞的由來,那就是古代日本人認為太陽從日本的大地升起,自己的國家是日出之國,故名「日本」。

在我國古代,起先稱日本為「倭」,較早見於文獻的有: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山海經·海內北經》)成王之時,越裳獻雉,倭人貢暢。(王充:《論衡·恢國篇》)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漢書·地理志》)自西晉陳壽在《三國志》中為倭立傳以來,史不絕書,中國人對東方海中倭國的情況,逐漸有了具體而深入的認識,中日兩國的友好往來也益見頻繁起來。

我國古代何以最初稱日本為「倭」,上引文獻均未作說明,按「倭」字早已有之,如《詩經·小雅·四牡》雲:「四牡周道倭遲。」《說文》釋倭:「順貌,從人,委聲。」有人說,倭字從人又從禾、從女,蓋由倭人素以稻米為主食,女多男少而來。這種解釋,顯然是一種無稽之談,純屬附會。一些學者認為,古之稱日本為「倭」,可能同「匈奴」、「鮮卑」一樣,只是一種音譯;因為日本民族稱「和」,「和」為「倭」的諧音字。這個說法,似乎比較有道理。

然而,現在日本語中的「和」、「倭」二字均讀為yamato,與「和」、「倭」二字原來的發音迥異,這又作何解釋呢?

在日本語中,「倭」讀為yamato實始於日本現存最早的古史《古事記》(公元712年)和《日本書記》(公元720年),二書均為安萬侶所著,比我國最早記載日本「邪馬台」王國和「卑彌呼」女王的《三國志》晚了400餘年。安萬侶誤以為《三國志》所載「邪馬台國」女王「卑彌呼」就是日本傳說中的神功皇後,但神功皇後與卑彌呼的年代不符,於是將神功皇後以及她以下諸皇的年代拉長,以合卑彌呼的生活年代;《三國志》說邪馬台王國的人「壽考或百年,或八、九十年」,這或許就是安萬侶任意拉長的根據。日本古史紀年與中國史籍相符始於推古天皇十五年(公元607年)小野妹子遣隋一事,此前32代(神武天皇至崇峻天皇)純屬口頭傳聞,那時既無文字,又無歷法,怎麼可能有精確的歷史紀年呢?所以,日本國內研究日本古史的學者,關於崇峻天皇以前的歷史,寧肯相信中國正史的記載,也不輕易引證日本古史中那些傳說。

既然安萬侶誤認為神功皇後就是卑彌呼,而卑彌呼的都城是邪馬台,於是神功皇後的都城也變成邪馬台了。這樣,日本平安朝奠都以前歷代天皇所居的畿內即「大和」地方,只好與九州島的邪馬台合二而一。而中國原來稱「倭」,日本素來名「和」的這兩個字,在發音上非讀yamato不可了。日本語「倭」、「和」二字之所以要改變原來的讀音,其奧秘就在這里。至於安萬侶這樣做究竟出於什麼用心,那不是這里所要探討的問題。

至唐代,中國始稱「倭」為「日本」。在《舊唐書·東夷傳》中,「倭」與「日本」分列並敘,《新唐書·東夷傳》則單敘日本,不再有「倭」的名目,並對改「倭」為「日本」作了如下的說明:

咸亨元年,遣使賀平高麗。後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為名。或雲日本乃小國,為倭所並,故冒其號。使者不以情,故疑焉。

《新唐書》為宋歐陽修、宋祁等所修,以上說法當有所據。從這段話看,「倭」改國名為「日本」當在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以後。然而,為什麼要改國名,以及取名「日本」的緣由,其說是值得懷疑的。

為什麼要改「倭」為「日本」呢?說是倭國派到中國的使者略懂「夏音」(漢語)之後,發覺「倭」的含義不好,此後就改稱「日本」了。如前所述,中國古人稱日本為「倭」,原本只是「和」的音譯,本身並無貶義,所以,以其「惡」的說法難以置信。

再是說倭人改國號為「日本」,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國家的地理位置「近日所出」。這種說法也值得懷疑;因為認為日本「近日」,那隻能是中國人的觀念———日本在中國東方遙遠的海上,從視覺上感受,似乎正在太陽升起的地方。《山海經·海外東經》說:「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淮南子·天文訓》也說:「日出於谷,浴於咸池,拂於扶桑,是謂晨明。」身居日本列島的人,並不見太陽從本土升起。因此,說日本是「日之所本」這種觀念只能產生在中國,後來日本人這樣說,也顯然是受了中國觀念的影響。

還有一種說法是倭國附近原有一個小國叫「日本」,為倭所吞並,後來倭國遣唐使者便對中國人冒用「日本」這個名稱了。這一說法,當時就很可疑,更不足為據了。

倒是唐人張守節的《史記正義》提供了一條罕為人知的證據,或許有助於解開「日本」國名來源之謎:「武後改倭國為日本國。」(《史記·五帝本紀》張守節《正義》)原來,倭國是遵照唐代女皇武則天的意見才改國名為日本的。張守節系玄宗時人,離武後統治時期不遠,他的說法當有所據。如果此說確定無誤,以上種種疑惑也就不復存在了。

❹ 日本看三國嘛,都是旁觀者,清,從歷史的角度看,從地理位置的角度看,就像你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一樣,其戰

想說明什麼?他們三國時還屬於蠻荒時期(邪馬台國)文字都沒有,現在版看的文獻都是TC的,怎麼清得了?權不過大多數國人了解那段歷史是通過三國演義,而11區多是通過三國志,後者能比前者客觀一些。但是到了了現在看書的人變少了,而通過游戲動漫了解的11區人越來越多,相反國人至少還讀過三國演義或者看過電視劇,這點客觀的優勢也快沒有了。

❺ 日本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日本(日文:日本國,前660年2月11日—)是位於亞洲大陸東岸外的太平洋島國。 西、北隔東海、黃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與中國、朝鮮、俄羅斯相望,東瀕太平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日本自20世紀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認的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強國,實行君主立憲政體,被稱為「日出之國」。日本為單一民族國家,國內大城市主要有東京、大阪和神戶等。 中文名稱: 日本國 英文名稱: Japan 簡稱: 日本 所屬洲: 亞洲 首都: 東京都 主要城市: 東京,大阪,京都 國慶日: 2月11日(建國紀念日) 國歌: 《君之代》 國家代碼: JPN 官方語言: 日語 貨幣: 日元(円) 時區: UTC+9(無夏時制) 政治體制: 君主立憲政體 國家領袖: 明仁(平成天皇)、菅直人(內閣總理大臣) 人口數量: 127,767,944人(2009年) 人口密度: 337人/平方公里(2009年) 主要民族: 大和民族 主要宗教: 神道教、佛教 國土面積: 377,835平方公里 水域率: 0.8% GDP總計: 5.07萬億美元(2009年) 人均GDP: 42480美元(2008年) 國際電話區號: +0081 國際域名縮寫: .jp 道路通行: 左側通行或靠左行駛 目錄 基本資料 國家基本信息 人民生活 政治文化 整體描述 國名由來 地理氣候 地理位置 面積和地區劃分 行政區劃 主要城市 地形、地勢 河流、平原、湖泊 海岸線和海洋 地貌地質 日本氣候 日本歷史 飛鳥時代 幕府時代 明治維新 大正、昭和時代 戰後崛起的經濟強國 憲法 現任首相 電子政務 日本外交 對外關系 領土糾紛 日本軍事 帝國軍 自衛隊 文化傳統 飲食習慣 日本食物 飲食習慣 夜生活 日本的酒水類 飲酒的禮儀 日本經濟 交通 教育體制 體育 媒體 電視 全國電視網 報紙 文字語言 風俗民情 節日假期 名勝古跡 古代名人 戰國名人 近代政治、軍事名人 近代文學、藝術、科技名人 抗日戰爭 二戰戰犯 基本資料 國家基本信息 人民生活 政治文化 整體描述 國名由來 地理氣候 地理位置 面積和地區劃分 行政區劃 主要城市 地形、地勢 河流、平原、湖泊 海岸線和海洋 地貌地質 日本氣候 日本歷史 飛鳥時代 幕府時代 明治維新 大正、昭和時代 戰後崛起的經濟強國 憲法 現任首相 電子政務 日本外交 對外關系 領土糾紛 日本軍事 帝國軍 自衛隊 文化傳統 飲食習慣 日本食物 飲食習慣 夜生活 日本的酒水類 飲酒的禮儀 日本經濟 交通 教育體制 體育 媒體 電視 全國電視網 報紙 文字語言 風俗民情 節日假期 名勝古跡 古代名人 戰國名人 近代政治、軍事名人 近代文學、藝術、科技名人 抗日戰爭 二戰戰犯 展開 編輯本段基本資料國家基本信息 日本國 中文/日語:日本國(通稱:日本;) 假名:にほんこく/にっぽんこく 羅馬字:Nihon/Nippon 國家碼:JPN 存在前660年2月11日-- 國旗:日章旗,亦稱太陽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也就是標准國旗的長度尺寸)。旗面為白色,正中有一輪紅日。白色襯底象徵純潔,紅日居中象徵忠誠。日章旗是明治3年(1869年3月9日)由太政官劉聚楓頒布制定的。 軍旗:旭日旗,白底紅日16道紅色光芒線,由太陽旗演變而來,曾是日本陸海軍旗,現為日本海軍旗,平時在前部桅桿升起稱艦旗,海戰時在後部桅桿升起稱戰斗旗。 國徽:圓形,繪有16瓣黃色的菊花瓣圖案。菊花圖案也是皇室御紋章上的圖案。 國花:櫻花(國民和世界大部分人認為,也是日本的象徵。) 菊花(天皇認定) 梅花(前日本國花) 國鳥:綠尾虹雉 國石:水晶 人民生活 國徽 官方語言:日語 官方文字:日文 總人口:127,767,944(世界第10名)。根據中新網2009年9月21日報道,日本總務省發表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09年9月15日全日本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為2898萬人,比去年增加了80萬。65歲老年人在日本總人口中的所佔比例也增加了0.6個百分點達到創紀錄22.7%。 人口密度:337/平方公里(世界第30名) 民用電壓:110V,50Hz與60Hz 插座:A、B 歷法:公歷 貨幣:日元(円),讀法:えん(en) 政治文化 國家憲法:日本國憲法 國家結構形式:單一制 國家政權:資本主義國家 明仁天皇 政治體制: 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天皇為國家元首和宗教領袖。 國家領導人 國家元首(天皇): 明仁 政府首腦(日本首相): 菅直人 國家領袖( 三權分立 ) 立法(國會):橫路孝弘(眾議院議長)、江田五月(參議院議長) 司法(最高裁判所):竹崎博允 [1] 整體描述 中國人遷徙日本的歷史 考古研究發現,在數十萬年前來自中國東北的原始人類進入朝鮮半島上居住,一些又遷徙到日本。考古學和人類學觀點認為日本民族是主要由東北亞通古斯語族人、古代中原人 [2] 、少量長江下游的吳越人、少量馬來人以及中南半島的印支人融合而來,逐漸遷移到日本融合衍變而來。 從1996年開始中日兩國考古學、人類學和醫學專家聯合組成的中日人骨共同調查團多次證實了以上的結論。日本由古代信仰薩滿教的中國東北游牧民族遷徙而來,由於日本的獨特地形,使得遷入日本的游牧民族改變了原有的生存方式,形成了漁獵為主的和族人,這些人建立了出雲國、邪馬台國等等國家,另外還有大量中原人遷往日本。自從戰國末年,大量燕國人、齊國人和越國人逃到朝鮮半島和日本以後到清朝時當中國北方出現戰亂和災害時,陸續有大量中國人移民朝鮮半島,後來又從這里向東向南到了日本。還有一條移民路線是從中國東部直接跨海到日本。 日本原來是沒有文字的,所以一直使用中國的漢字。日本人古代使用和語,日語借用了大量漢語詞彙,日語中的漢語借詞超過30%。因此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國的深刻影響。 和服 日本主要民族為大和族,北海道地區約有2.4萬阿伊努族人,通用日語, 北海道地區有少量人會阿伊努語,沖繩列島還有少量琉球人會琉球語。主要宗教為神道教和佛教,信仰人口分別占宗教人口的49.6%和44.8%。首都東京(Tokyo)是一座有1290萬人的現代化大都市。日本的動漫產業極為發達,是世界第一動漫王國。 編輯本段國名由來 日本列島上在4世紀後才出現國家,之前只有部落,日本列島原來並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稱其為「八大洲」、「八大島國」等。據《漢書》、《後漢書》記載,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或「倭國」。公元五世紀,日本統一後,國名定為大和。因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陽神,所以將太陽視為本國的圖騰。相傳在七世紀初,日本的聖德太子在致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日出處太子致日落處太子」,這就是日本國名的雛形。直到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遣唐史將其國名改為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其後沿用,成為日本的正式國名。《新唐書·日本傳》中有記載:咸亨元年(670年),倭國遣使入唐,此時倭國已「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 此外,在漢語中,「扶桑」、「東瀛」也是日本國名的別稱。 依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太陽之處」,即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因此日本有時也被稱為日之國。 早於日本與中國接觸前,日本人稱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為「やまと」和「ひのもと」,意思就是太陽之本。 而在中國的三國時期,中國人使用倭去代表日本。由於「倭」字有「矮」的意思,因此在漢字傳入日本以後,日本人於日語中同音(わ)的「和」去代替。並用漢字「大和」去表寫日語的やまと,並用「日本」表寫ひのもと。後來日語中轉用音讀去讀「日本」,轉變成今日日語中常用的にほん(Nihon)和にっぽん(Nippon)。 「日本」一稱遲至公元7世紀末才在中國出現。《舊唐書》記載日本人由於不喜歡「倭國」的名稱,因此將國家的名字改作「日本」,其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 現代日本的正式名字為「日本國」(にほんこく)。在明治維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日本的正式名字為大日本帝國(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新的憲法中,改成現今的名字。 雖然日本國內絕大多數使用日語的情況也是用「日本」去稱呼自國,但是近年也有使用由英文「Japan」轉寫的「ジャパン」,甚至從「Cipangu」轉寫而成的「ジパング」來代表日本,從而製造外來語的效果,尤其常見於廣告及品牌的命名。 除了日本和大和外,古時日本也有其他的日語稱號。如:大八州(おおやしま)(由日本神話中由伊邪那美和伊奘諾尊所創的八個島)、八島(やしま)、扶桑(ふそう)、瑞惠(みずほ)、敷島(しきしま)、秋津島(あきつしま)等。 編輯本段地理氣候 日本四大島嶼及東南西北極點示意圖 地理位置 日本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北部,由數千個島嶼組成,眾列島呈弧形。日本東部和南部為一望無際的太平洋,西臨日本海、東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別和朝鮮,韓國、中國、俄羅斯、菲律賓等國相望。日本北海道有世界最著名的漁場之一——北海道漁場,其成因是千島寒流與日本暖流交匯。 面積和地區劃分 日本 包括 北海道 、 本州 、 四國 、 九州 4個大島和其它6800多個小島嶼。 日本的總面積為:377,835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積37萬多平方千米,水域面積3,091平方公里,領海面積310000平方公里。日本是世界上填海造陸最多的國家,填海造陸的面積多達1600平方公里。 日本八大地域及各都道府縣位置圖 行政區劃 日本全國分為47個一級行政區:一都(東京都)、一道(北海道)、二府(大阪府、京都府)、四十三縣。部份市因人口較多,在當地影響較大,而被指定為政令指定都市、中核市、特例市。都道府縣下的行政區劃為市町村,此外還有郡、支廳、區、特別區等行政單位。 日本近年來實行了市町村合並的政策,町村數目大量減少。現在為了緩和東京一極集中與增進地方分權,正在檢討廢除都道府縣,改實行道州制的必要性(日本道州制議論)。1968年,日本自治省導入了地方公共團體編號制度,目前全日本的都道府縣與各市町村均有自己的編號。都道府縣的編號與ISO 3166-2:JP吻合。 日本各都道府縣徽標 主要城市 日本的首都是東京,東京也是全球最大的都市圈之一。東京都特別區的人口約有860萬人,是人口密度高度集中的大城市之一。以東京都為中心,包括神奈川縣、埼玉縣、千葉縣的首都圏人口約3300萬人。日本的皇居、國會議事堂、內閣、最高裁判所、各省廳、各國駐日大使館、大企業的本部、日本銀行、證券公司、百貨商店、報社及電視台都集中在東京。目前在東京特別區內和東京周邊已經形成了眾多副都心。 如果將東京23區視為一個都市的話,日本共有12個城市人口超過了一百萬。其中除了川崎市之外,都是都道府縣廳的所在地,詳細如下表: 東京繁華的夜景 城市 都道府縣 區域 人口數 人口密度 每平方公里 1 東京 東京都 關東地區 12,993,050 19642.5 2 鹿児島市 鹿児島縣 九州地區 3,659,133 8183.1 3 甲府市 山梨縣 關東地區 2,628,776 11843.5 4 長野市 長野縣 中部地區 2,215,031 6785.2 5 札幌市 北海道 北海道地區 1,880,875 1677.7 6 神戶市 兵庫縣 近畿地區 1,525,389 2759.8 7 京都市 京都府 近畿地區 1,474,764 1781.3 8 福岡市 福岡縣 九州及沖繩地區 1,400,621 4112.2 9 川崎市 神奈川縣 關東地區 1,327,009 9193.0 10 埼玉市 埼玉縣 關東地區 1,176,269 5408.4 11 廣島市 廣島縣 中部地區 1,154,595 1275.8 12 仙台市 宮城縣 東北地區 1,024,967 1300.6 13 大阪 大阪府 關東地區

❻ 為什麼古代日本國名這么怪,「狗奴」國,「

不是狗奴,而是倭奴國。根據《後漢書。東夷傳》記載:「建武中元2年,倭奴國奉貢朝賀......光武賜以印綬。」
這個記載證明,倭奴一詞並不是中國的發明,而是日本人自己的稱呼,就是說,日本人不管出於什麼動機,但歷史證明,日本人將自己的國家當時稱為倭奴國,將自己稱為倭奴。近年日本考古發現一金印,上刻「漢委奴國王」。都可以證明是有這事。
倭,《說文解字》釋為:順貌。從人委聲,另外可解作遙遠的意思。倭是古代中國對日本列島以及其近鄰的的通稱,居民稱為倭人,而稱國家稱為倭國,並無侮辱他們的成分。

網路那個什麼光武帝賜國名的說法,就有些說不過,一個國家怎麼可能立國那麼久,都沒有自己的國號呢?主要是網友惡搞,順便貶低下日本人,嘲笑他們長得矮罷了。
但他們來中原朝貢,請求作為中原王朝的藩屬國,倒是真事。隋唐以後,倭人政權開始自稱日本,中國於武後時亦改稱其名為日本。其他亦有日本為唐朝賜給倭國的國名之說。
倭地位置由於《三國志》所記倭地位置為「循海岸水行,歷韓國,乍南乍東,到其北岸狗邪韓國,七千餘里,始度一海,千餘里至對馬國……又南渡一海千餘里,名曰瀚海,至一大國,官亦曰卑狗……又渡一海,千餘里至末盧國……東南陸行五百里,到伊都國……東南至奴國百里……東行至不彌國百里……南至投馬國,水行二十日南至邪馬台國,女王之所都,水行十日,陸行一月…計其道里,當在會稽東冶之東。」,方位混亂錯誤,使得中國後世將其地理位置視為揚州之東。

《唐史》注言:「又倭國,武皇後改曰日本國,在百濟南,隔海依島而居,凡百餘小國.此皆揚州之東島夷也。」
《三國志·東夷傳倭國條》曰:「倭人在帶方東南大海之中…計其道里,當在會稽東冶之東」
《後漢書·東夷列傳倭國條》載:「倭在韓東南大海中…中略…其大倭王居邪馬台國……其地大較在會稽東冶之東,與朱崖、儋耳相近,故其法俗多同。」
《晉書·四夷列傳倭人條》記:「倭人在帶方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國……昔夏少康之子封於會稽,斷發文身以避蛟龍之害…中略…計其道里,當會稽東冶之東。」

❼ 日本國來歷的傳說

秦始皇派方士徐福去求取長生葯,徐福東渡日本,帶去了500童男,500童女,就呆那裡了,沒有再回內到秦始皇的身邊。容好像就是這么來的吧 以下為網路版本 如果說的是「日本」這一名詞的由來,那就是古代日本人認為太陽從日本的大地升起,自己的國家是日出之國,故名「日本」。 在我國古代,起先稱日本為「倭」,較早見於文獻的有: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山海經·海內北經》)成王之時,越裳獻雉,倭人貢暢。(王充:《論衡·恢國篇》)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漢書·地理志》)自西晉陳壽在《三國志》中為倭立傳以來,史不絕書,中國人對東方海中倭國的情況,逐漸有了具體而深入的認識,中日兩國的友好往來也益見頻繁起來。 我國古代何以最初稱日本為「倭」,上引文獻均未作說明,按「倭」字早已有之,如《詩經·小雅·四牡》雲:「四牡

❽ 為什麼我們稱日本國為日本呢

日本國名的由來
在我國古代,起先稱日本為「倭」,較早見於文回獻的有:蓋國在鉅燕南、倭答北。倭屬燕。(《山海經·海內北經》)成王之時,越裳獻雉,倭人貢暢。(王充:《論衡·恢國篇》)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漢書·地理志》)自西晉陳壽在《三國志》中為倭立傳以來,史不絕書,中國人對東方海中倭國的情況,逐漸有了具體而深入的認識,中日兩國的友好往來也益見頻繁起來。

我國古代何以最初稱日本為「倭」,上引文獻均未作說明,按「倭」字早已有之,如《詩經·小雅·四牡》雲:「四牡

❾ 鑒真東渡之前有中國人到過日本嗎

有,秦朝徐福東渡應該就是去了日本。

❿ 中國古籍中有很多關於日本的記載,如邪馬台國,始見於

邪馬台國 ,存在於中國史書的日本小國,很奇怪的,在日本史書及傳說中均未有提及(當然,也有可能是不同的名字),它的存在自然成了謎,而它的位置同樣有著諸多爭論,不過目前已經集中在「九州說」及「畿內說」兩種說法,而這兩種說法的理由,即是來自《三國志魏志 倭人傳》,那麼現在讓我們再沿著當時使者的路線,來尋找邪馬台的位置吧

三國時代地圖

原文:倭人在帶方東南大海之中,依山島為國邑。舊百餘國,漢時有朝見者,今使譯所通三十國。

首先說明帶方郡的位置:帶方郡在今朝鮮靠西南,即圖中1的位置,由此可知倭人在帶方郡東南,大致方位與現在的地理位置相同。在原文中同樣可看到倭人身處島國,漢時朝見者即漢委奴金印的年代

原文:從郡至倭,循海岸水行,歷韓國,乍南乍東,到其北岸狗邪韓國,七千餘里

根據原文及朝鮮的地理位置很容易判斷使者當時是順著朝鮮半島西海岸坐船向東南前進,到倭國的對岸,如圖中的2的位置,狗邪韓國,就地圖所示應為弁韓,7000餘里是重要參考單位,將結合下文的數據綜合考慮

原文:始度一海,千餘里至對馬國。其大官曰卑狗,副曰卑奴母離。所居絕島,方可四百餘里,土地山險,多深林,道路如禽鹿徑。有千餘戶,無良田,食海物自活,乖船南北巿糴。

渡過的這個海,可以非常肯定是朝鮮海峽,照原文的長度為千餘里,而現在朝鮮海峽的距離約為50公里,那是不是當時的20里等於現在的1公里阿,留於下文繼續觀察。所居絕島,說明是孤島,在那個位置只有對馬島,如圖中的3,而國名也叫對馬國,那麼基本能確定到的地方即為對馬島

原文:又南渡一海千餘里,名曰瀚海,至一大國,官亦曰卑狗,副曰卑奴母離。方可三百里,多竹木叢林,有三千許家,差有田地,耕田猶不足食,亦南北巿糴。

南渡對馬,那就是壱岐島,如圖中,為什麼不是下對馬島呢,我們下面會分解

為什麼南渡一海後不是下對馬島

對馬島分上下2島,對馬與壱岐的海峽稱為對馬海峽,那麼我們來看幾個具體數字吧,前文所述朝鮮海峽現在約為50公里,在文中表示為千餘里,而對馬海峽是46。3公里,在文中同樣表示為千餘里,很接近吧。那現在看看對馬島上下2島的距離是多少呢?1公里左右,與原文不符,所以我們認為南渡後應該是壱岐島

可能細心的朋友發現,原文中表述對馬島為400里見方,而我們說的壱岐島是300里見方,面積差距與現在比較太大,而上下對馬的大小比例差不多是4:3,所以支持下對馬說。

可能整個對馬島和壱岐相比是有大小差距,但看圖大家就能明白,下對馬島和壱岐的比例也差不多是4:3,所以原文中指的應該是壱岐島,聯系下文還能發現,如果這里指的是下對馬,在下文應該還有2次南渡海,但是下文中1次南渡後就直接陸行了,除非說未經過壱岐島,但是這樣一來,海峽距離就不對了

所以我認為還是壱岐島可能性較大

原文:又渡一海,千餘里至末盧國,有四千餘戶,濱山海居,草木茂盛,行不見前人。好捕魚鰒,水無深淺,皆沈沒取之。

又是南渡千餘里,大家看圖中兩根直線的長度不是差不多阿,不過壱岐到末盧的距離比對馬海峽還短,差不多是42公里的樣子,另,一般認為末盧即是現在的松浦,可能是源自國造本紀中關於末羅國造的描述(注1),因為末羅的讀音與末盧相近,地理位置則幾乎相同。
又是南渡千餘里,大家看圖中兩根直線的長度不是差不多阿,不過壱岐到末盧的距離比對馬海峽還短,差不多是42公里的樣子,另,一般認為末盧即是現在的松浦,可能是源自國造本紀中關於末羅國造的描述(注1),因為末羅的讀音與末盧相近,地理位置則幾乎相同。

大膽的假設

到現在已經拿到3個重要參考數據了

朝鮮海峽 千餘里=50公里

對馬海峽 千餘里=46.3公里

壱岐→末盧 千餘里=42公里左右

那麼我們根據上面3公式大膽估計一下,根據下面地圖上的距離判斷,當時文中的1000里應該大約等於現在的33~40公里,不過古代的測量工具非常不完善,使者應該也是根據船行駛的時間來大致估算距離,並不是太准確,大家湊合往下看吧

上面的是國造本紀九州地圖

原文:東南陸行五百里,到伊都國,官曰爾支,副曰泄謨觚、柄 渠觚。有千餘戶,世有王,皆統屬女王國,郡使往來常所駐。

東南至奴國百里,官曰兕馬觚,副曰卑奴母離,有二萬餘戶。 東行至不彌國百里,官曰多模,副曰卑奴母離,有千餘家。

上文描述了從末盧國開始向東南及東面的三個國家,具體位置下文會討論

原文:南至投馬國,水行二十日,官曰彌彌,副曰彌彌那利,可五萬餘戶。

南至邪馬台國,女王之所都,水行十日,陸行一月。官有伊支馬,次曰彌馬升,次曰彌馬獲支,次曰奴佳鞮,可七萬餘戶。

終於看到邪馬台國了,不過因為原文描述中沒有距離單位,只有水行多少日這種模糊的描述,不用怕,我們一樣可以推斷出邪馬台國位置

原文:自女王國以北,其戶數道里可得略載,其餘旁國遠絕,不可得詳。

次有斯馬國,次有已百支國,次有伊邪國,次有都支國,次有彌奴國,次有好古都國,次有不呼國,次有姐奴國,次有對蘇國,次有蘇奴國,次有呼邑國,次有華奴蘇奴國,次有鬼國,次有為吾國,次有鬼奴國,次有邪馬國,次有躬臣國,次有巴利國,次有支惟國,次有烏奴國,次有奴國,此女王境界所盡。其南有狗奴國,男子為王,其官有狗古智卑狗,不屬女王。自郡至女王國萬二千餘里。

上面的一系列國名對我們關系都不大,只有加粗的」自郡至女王國萬二千餘里」一句是重要的參考數據

下圖:今 北九州地圖

資料整理

我們先主要看看手頭有的數據:

原文:帶方郡→狗邪韓國 7000餘里

狗邪韓國→對馬國 1000餘里

對馬國→過翰海到一大國 1000餘里

大國→末盧國 1000餘里

末盧國→伊都國 500里

伊都國→奴國 100里

奴國→不彌國 100里

不彌國→投馬國 水行20日

投馬國→邪馬台國 水行10日,陸行1月

帶方郡→邪馬台國 12000餘里

大膽假設2

這個假設的前提是相信上面所有數據的真實性,否則就沒法討論下去了。

我們首先根據假設1中,假設當時的1000里等於現在的40公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用33公里試試下文的公式,不過結果不太令人滿意)

那麼根據現在朝鮮海峽和對馬海峽的距離計算

計算公式:1000/40=古里/今公里

所以:

狗邪韓國→對馬國 1250里

對馬國→過翰海到一大國 1157里

大國→末盧國 1050里

又因為

帶方郡→邪馬台國=12000里

帶方郡→邪馬台國=帶方郡→狗邪韓國→對馬國→過翰海到一大國 →末盧國 →伊都國 →奴國 →不彌國 →投馬國 →邪馬台國

所以:12000里=7000+1050+1157+1250+500+100+100+水行20日+水行10日

水行30日=843里

水行20日=562里

水行10日=281里

即不彌國→投馬國 水行20日=562里

投馬國→邪馬台國 水行10日=281里

當然,其前提是水行速度相對平均,不過這種過於細節的東西限於史料已經無法考慮在內了

在這里,有朋友提出因為方向性的原因,上面的等式(帶方郡→邪馬台國=帶方郡→狗邪韓國→對馬國→過翰海到一大國 →末盧國 →伊都國 →奴國 →不彌國 →投馬國 →邪馬台國)不一定成立,而且認為萬二千里可能是虛指,在這里,我要提出,這個等式肯定是成立的,因為萬二千里是使者過的路程的總和,古代不可能會測兩點間的直線距離,如果有更近的路使者就不會如文中這么走了,所以萬二千里這個數字可以成為等式的一邊,另外關於萬二千里這個數,肯定是虛數,但個人認為不太會是虛指,虛指的話為什麼不說是萬三千里,或者乾脆說數萬里,因為使者對他走的路程也大致有個估計,只不過這個估計也不一定準是了。

現在我們就可以根據地圖上的距離來大致推算邪馬台國位置了,方向性以正向算,即東為正東,東南為正東南,以此類推(由於沒有其他輔助史料只能這么做了)。

首先我們拿現在的日本北九州地圖作參考

參考公式:

地圖距離(單位:厘米)/古里=2.4/1157=0.0020743

末盧國→伊都國 東南1.037厘米

伊都國→奴國 東南0.2074厘米

奴國→不彌國 東0.2074厘米

不彌國→投馬國 南1.1658厘米

投馬國→邪馬台國 南0.5828厘米

根據上文的計算結果,我們看看結果是怎麼樣的,注意可以有兩條線路,個人趨向於藍色那條,畢竟根據全文來看邪馬台國應該偏東

國造本紀的地圖根據上面公式會是什麼樣子呢,我們也看一下

讓我們看下《倭人傳》中其餘還有參考意義的幾句話

東渡女王國東渡海千餘里,復有國,皆倭種。又有侏儒國在其南,人長三四尺,去女王四千餘里。又有裸國、黑齒國復在其東南,船行一年可至。參問倭地,絕在海中洲島之上,或絕或連,周旋可五千餘里。

從周圍國家的位置也許能更確實的估計邪馬台國位置

根據正統九州說的理論,多主張邪馬台國位置在福岡市附近的築後(注2),也就是築志國造附近,不過大家也請注意,根據原文推算出的距離,如何也無法到達那個位置,除非是日本使者誇大倭國大小,但是倭人傳是根據中國使者所述所載,誇大數據可能性不大

看了上圖,說真的筆者原來的估計是邪馬台國是在北九州中部偏東的位置,因為下文還有「東渡海千餘里」,筆者自然向四國島方向想,但是看了剛才推算出的兩張圖,國造本紀的那條紅色路線給了我很大啟發,大家也許已經看出我的「企圖」了,這個位置的東面正好是海,雖然說千餘里有點勉強,但是如果非直線距離就能解釋了

那麼再看看下圖,圈中為邪馬台國位置,2即侏儒國位置,如果在四國島則無法向南拉出4000餘里的直線,所以《倭人傳》的描述壓根沒出九州島

下圖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四國島絕對無法向南拉出3000餘里的直線,藍線以下(因為原文中沒提到過向北)四國島絕對不可能畫出圖內紅線的長度,而紅線據文中所述只有3000餘里阿,所以《倭人傳》的描述壓根沒出九州島,因為只有九州島才能容納這個距離。

結論
綜上所述,大家可以發現,長崎與熊本中間的那個半島根據目前材料很有可能是邪馬台國位置。當然,現在估算邪馬台國位置和拼圖一樣,要完成拼圖,但是拼片不夠,所以上文僅供參考,等有更多考古證據或文字證據後才能做更正確的判斷。另外,個人還是覺得,以《古事記》或是《日本書紀》的神話來考據邪馬台國是非常錯誤的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