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對民族文化
1. 地理環境與居民民族風情,生活習慣的影響(急需~)
地理環境作為人類賴以發展的基礎,對人類文化的發展與交流間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在此,我們僅選擇中國內部文化及中外文化這兩部分作為比較的主要對象。首先,在中國內部,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影響以南北差異最為明顯。主要表現在人文文化,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在這之中,我們選取了蒙古文化和嶺南文化多為兩個經典例證,來比較出南北之間明顯的差異。 同時,地理環境對我國的文化多樣性也有著較大的影響。我國有著豐富的地理類型,也有著豐富的地形地貌,從而促使了我國文化呈現出千姿百態的繁榮景象。不同地域的居民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和節日習俗,從而創造出各具特色的民間文化,在此,我們選取了民歌這一部分來體現地理環境對民族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影響。 第三,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影響,也在我國文化開放的程度中很好地被體現。地理環境,作為影響人類進行文化傳遞與交流的一大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地區文化大額傳播速度與廣度,從而進一步影響了文化的開放程度,甚至影響著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 其次,我們還從本國走向世界,選取了西方典型受地理環境影響的國家希臘地區,將該地區受地理環境影響的情況與中國受地理環境影響的情況作總體上的比較,得出了一系列結論。 地理環境對中國內部文化的影響地理環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別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層」,分為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三個方面。從整體地理環境說,按其地理環境的差異,人類可以粗略區分為大陸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國家,人們生活的空間相對狹小,利用海洋漕運之便,往往商業比較發達,人員交往和流動方便。又因為內地活動空間有限,迴旋餘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動機。而中國整體地理環境的格局恰與海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反。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劃,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較海洋諸島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從整體上看,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二是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三是對中國文化開放程度的影響。第一,從對「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之一問題上看,作為巨大復雜的文化實體,中國文化中的地域性差別是非常大的。對這種差別最簡單的劃分是把中國劃分為南北兩大塊。顯而易見,歷史地理是歷史文化的一個載體和基礎。在南北差異的大框架下,它可以包括許多分支,如南北藝術差異、南北建築差異、南北服飾差異、南北風俗差異、南北飲食差異、南北文學差異、南北性格差異、南北方言差異、南北商業差異等等。民國大學者劉申叔說:「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間,多尚實際。南方之地,水勢浩洋,民生其間,多尚虛無。」因此,不同的地理環境對人文文化,政治文化和經濟文化上都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其中,從人文文化上看,我國的地域語言便最完美的闡釋了地理環境的重要影響。我國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我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即便北方地區中的兩地相隔較遠,兩地語言有一些差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系的。這是因為,在北方地區,多為廣闊的平原地區,老百姓們來往交流較為便捷,為更好的溝通,促使了語言的相近或相同,也促進了北方地區的語言融合。相反的,在我國南方地區,地形較多為山地丘陵,交通相對閉塞,人們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較為困難,地區之間有一定的隔離性,因此導致了相近地區間的語言也有較大的區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各色各樣的方言。從政治與經濟文化方面看:我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我國北方,歷朝歷代以來都是政治中心,也是政治活動活躍頻繁的地區。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我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此,北方居民較為關心政治,對政治有較高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而南方居民較多為經商,有精明得經商理念與經濟頭腦。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在南北兩大區域中,又以中國北部內蒙古地區游牧文化和中國南部嶺南文化的差異最為顯著。如果用歷史的眼光從整個地理環境來看,就可以看出,蒙古高原以南大致以陰山山脈為界與漢民族的中原文化隔開,以東以綿延的大興安嶺為界與東北白山黑水間的女真滿洲文化隔開。西南以阿爾泰山為界,與羌藏山嶽文化隔開;以北與西伯利亞草原邊成一片;以西與廣大中亞草原相通。這是一個典型的文化游牧圈。由於其內部地域極為遼闊,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天然屏障可以明顯劃分,因此在政治、軍事上較易於統一,也較易於統一的民族文化的形成。如匈奴帝國,突厥汗國等,雖然這些國家都是曇花一現式的,但這種統一的傳統卻被後來的民族繼承下來。在廣闊的內蒙古草原上,人們過著游牧民族的生活,生活節奏緩慢愜意,人民性格豪爽樸素,純厚老實,與蒙古開闊的草原平原有著潛的不可隔離的聯系。 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的嶺南文化,博大精深。嶺南地區開發較遲,長期處於蒙昧時期,盡管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但本土文化仍然原始。《新唐書》提到,「嶺海陋遠,久不見德,非震威武,示禮義,則無以變風」,這說明,較早的嶺南文化的發展受政治或外域的影響比較小,能隨其地理環境的布局相對自然地發展嶺南多以山地、丘陵為主,其中台地、平原交錯,且山地較多,岩石性質差別較大,地貌類型復雜多樣。這就使嶺南文化註定是多姿多彩的文化。根據文化的特點,嶺南文化分為粵府文化,客家文化, 潮汕文化, 潮汕文化, 僑鄉文化, 雷州文化, 少數民族文化。 這里以潮汕文化為例進行講解。它的地形大勢為西北高而東南低,東北和西北多高山丘陵,綿延起伏,東南瀚海連天,形成一個內陸比較封閉,而有很長海岸線的地理小區域。這種地形地貌特徵對潮汕文化的形成起著相當大的作用。它包含著許多文化特質,它們組成了既與共存於同一地域中的畲族文化、客家文化不同,也與周邊其它地域文化有異的一個體系。 潮汕地區地狹人稠,人口與資源和環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競爭環境培養了潮汕人的創造、開拓和冒險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謀生,形成社會風氣,在農業上精耕細作,在手工業上精雕細琢,在商業上更是精打細算,極善經營,聞名海內外,有"中國的猶太人"之稱。強烈的商品意識,是潮汕地區一種頗具優勢的文化潛質,使潮汕人在改革開放時期足跡遍及城鄉,滲透各行各業,特別活躍。第二,從「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上看,我國有著豐富的地理類型,有著豐富的地形地貌,因此,伴隨著地理環境發展的影響,我國不同地域的地區也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文化特色與民族特色,如同百花爭艷般燦爛奪目。在這之中,有各具特色與地域特點的民族歌曲,有特具風情的民族服裝。這種種,都與我國多樣的地理環境的影響無法分割。下面分析一下比較有代表性的各地民歌。例如極富有民族特色的新疆民歌,唱起來能夠很好的帶動聽眾。這是因為由於新疆地形原因,大多數民歌由牧歌發展而來,普遍帶有呼喚性音調。民間音樂表演多有載歌載舞特徵。每每唱起都有一股發自內心的感召力,讓聽眾也能夠全身心的陶醉於新疆民歌熱情奔放的情緒中。又如聽起來千回百轉的四川民歌,聽起來總讓人有回腸盪氣的感覺。這是因四川地跨青藏高原東緣及四川盆地。多山歌民歌特點鋼筋、幽默、體現出漢文化的傳統,自然而然能引起大多數人的共鳴了。再如地處中原的河南,他們的民歌也帶有著他們的地域特色。由於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大部分為平原地帶。其民歌特點呈現語言音韻和生活化特點。這樣的民歌更貼近我們的生活,更容易讓聽眾產生同感。可以看出,民間音樂以地域文化的理論作指導,是依託地域文化中多姿多彩自然景觀、人文社情和風俗習尚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地理環境對於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飲食,衣著,生活習慣,民族習俗,甚至是民歌民曲,無一不包含著地理環境的影響,這種影響或明顯,或隱藏,卻時時刻刻的默默影響著文化的發展與變化。正所謂一方水土,一方人情,地理環境的形成與變化,也時常主宰著這一地區文化的形成與變化。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地理環境也將影響著這一地區文化的繁盛與衰退。惡劣的地理環境,常常容易引發文化的沒落與消失,並較易導致文化的單一與刻板。反之,若擁有良好的地理條件,和地理環境上的優勢,這一地區的文化也往往容易繁榮壯大,多姿多彩起來。第三,從「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開放程度的影響」這一方面看,我國不同地區的開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著地理環境的影響。這之中,沿海地區往往最先開放,開放程度也較為領先。這是受益於沿海地區開闊的地理界域,容易開展對外交流以及對外貿易,從而能夠較容易地促進這一地區的發展。同時,沿海地區的良好天然氣候,給這一地區的發展與進步也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功勞。例如北部沿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二市兩省。這一地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業發達,在對外開放中成績顯著。再如東部南部沿海地區,也都遍布著我國發展最快的城市。首先是東部沿海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一市兩省。這一地區現代化起步早,歷史上對外經濟聯系密切,在改革開放的許多領域先行一步,人力資本豐富,發展優勢明顯。
而南部沿海地區也毫不遜色,這一地區包括福建、廣東、海南三省。它面臨港、澳、台,海外社會資源豐富,對外開放程度高。於沿海地區返查較大的地區,便是我國的大西北地區了。從地勢來看,我國西部絕大部分地區海拔在2000米以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其他還有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內蒙古高原等海拔也比較高。這樣的地理環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該地區與外界的交流與來往,使得給地區文化往往較為原始純朴,也使得該地區的對外開放往往發展得較慢。從交通來看,西部地區位於我國內陸地區,山高路險,山地多平地少,交通不發達,不臨海,也沒有江河航道,只有重慶有一個長江口岸,導致區域市場分隔,資源流通不暢,運輸成本高,人們的商品意識不強,封閉意識濃厚。從邊境條件來看,西部邊境線長達20000公里,相鄰國家有十多個,邊境國家中除俄羅斯外,都是發展中國家、甚至是貧窮國家,貿易互補性不強,邊境口岸開放程度低,這些使得邊境貿易條件難度加大,邊境貿易額非常小,邊境貿易層次不高,從而利用國外市場難度加大,創匯能力大打折扣。從這些例子中都可看出,地理環境對一個地區的發展來說,是多麼關鍵的部分。 地理環境對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影響之比較錢穆曾談道:「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窮其根源,最先還是由於自然環境之區別,而影響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響到文化精神。人類文化由源頭處看,大致不外三型:一游牧文化,二農耕文化,三商業文化。游牧文化發源在高塞的草原地帶,農耕文化發源在河流灌溉的平原,商業文化發源在濱海地帶以及近海之島嶼。」可見,地理環境確是人類文化歷史的舞台,不同的地理環境孕育著不同的民族精神,形成不同的文化特色。那麼,對於西方文化(起源於希臘文化)和中國文化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體系,地理環境是怎樣對它們產生影響的?地理環境對他們產生影響的方式和結果又有什麼不同?下面我們將對此進行分析和比較。 首先從整體地理環境看,希臘本土三面環海,它們分別是東部的愛琴海、西部的愛奧尼亞海和亞德里亞海(他們是地中海的一部分),只有北部與歐洲大陸相連,這使希臘成為典型的海洋文明。而中國東面臨海,西北橫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達四,五千公尺,這造就了中國的大陸文明。希臘的土地較為貧瘠,很不適於種植農作物。而且,荒涼的山坡把平原分割成塊,使得陸地交通和交往極其困難。但是,愛琴海參差的海岸線為船隻提供了大批港口,並且海岸線特別的長。因此,海洋成了古希臘人的生命線,他們靠駕船捕獲海生動植物和進行遠航貿易以維持生活。因為希臘和愛琴海地區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半島西岸,扼歐、亞、非三大洲交通的要沖,便於古希臘人與西亞、北非的海上貿易往來。所以,古希臘奴隸制經濟與其它地區的奴隸制經濟的顯著差別就是在於發達的工商業經濟。這個差別是海洋賦予古希臘的:海洋的多變,時而凶險、時而平靜,使得游歷在海洋上的希臘人具有勇敢、現實、自由、多思、探索、富於進取的精神。而在希臘的每一個山頂上都能看到島嶼和大海,這大大的減少了人們的恐懼心理。與古希臘獨特的海洋性地理環境相比,古代其他地方由於不具備相同的條件,因此那裡的人民較少擁有希臘人所擁有的自由思想。不僅如此,發達的海上貿易還給古希臘人帶來了富裕的生活,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得以建立,並由此培育了精神的自由;而且還給予人們較多的閑暇時間,以便於自由地追求各種學術。與外界的海上貿易,開闊了希臘人的眼界,增長了希臘人的見識,接觸了城邦以外的文化,豐富了希臘人的思想,使他們對自由更加渴求。與海洋和貿易具有直接關系的、發達的奴隸制工商業文明本身就是開放的、外向型的、競爭性的,這決定了希臘人的精神是向上的、自由的、思維是發散性的。相反,中國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劃,但四周除東面沿海一方外其餘三面皆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專心於農耕經濟,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雖偶有外來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傳入,皆能雍容消納,使中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於自信,具有保守性和封閉性的特徵。同時,這種地形狀況也使中國在面對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時,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愛琴海地區氣候溫和,很適宜人居住。夏季信風從東北部刮來,溫暖了炎熱的天氣;冬季的西風雖然覆蓋了希臘半島,帶來了雨和雪,但並不寒冷,很少會結成冰。從希臘人的服飾和住房可以看出希臘的氣候狀況。他們穿著寬松的衣服,經常光著腳。其民房和傢具十分簡陋。由於氣候宜人,希臘人喜愛在露天活動。希臘的公民大會就是在露天廣場舉行的。人們聚在露天的公共場所里,褒貶民主政治,評論人物,闡發自己的政治見解。這種社會生活有助於推動民主政治和自由精神的發展。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當人處於空曠的天地間時,其心胸往往十分開闊,思維活躍,整個人有一種自由自在的感覺。而中國氣候復雜而多變,雖然大部分地區也適宜人民居住,但不時的自然災害常常使人們流離失所苦不堪言,使人們不得不常常為安居樂業而擔憂;且農耕經濟使農民專心於在所分得的狹小的土地上精耕細作,在生產力十分落後的的條件下,雖然忙碌辛苦,也僅能糊口,這便養成了安土重遷,樂知天命,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這種經濟上對土地的依賴,反映到民族心理上則表現為對鄉土的無限眷戀和對故國的深厚情懷。這種文化特色,形成中華民族最大的凝聚力。 地理環境對於一個地區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尤其是在生產力發展水平相對低下的時期,有時地理環境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這兩大文化體系雖然存在很大差異,但無一不是受地理環境作用的產物。總述 綜上可見,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無處不有的。它作為文化的一根重要的指向標,在一定的程度上決定著文化的發展前途和發展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文化的特色,促成了文化的多樣性。有著不同地域環境的地區,形成了具有自己地域特點的典型文化,如海洋文化,山地文化,平原文化等,在這之後進一步地產生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民族習俗,生活習慣等。這是因為地理文環境作文人類生存的重要基礎,在人類繁衍和進化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及對自然和世界的認識,在人類創造生產資料的過程中,一定程度的限制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從而導致了文化在發展和興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帶有獨特的地理環境的特點
2. 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我來具體用來我們這個源民族說下吧,我是苗族,苗族的特色建築是吊腳樓,苗族吊腳樓顯然是順應地勢的,令一方面是苗族居住於山區,氣候濕寒,建築底部吊空有助於不使濕氣上滲。至於苗族服飾也是和自然條件有關的,雲南一帶氣候炎熱,他們的服飾顏色多為白色,漢人於是稱呼他們是:白苗.而湖南境內武陵山區多山多水,氣候偏寒,於是他們的服飾青色,也有紅色的,這是因為苗族崇尚紅色。苗族多銀飾,這與他們的審美關和信仰有關,銀白的東西可以驅邪,在我們看來·
3. 地理環境對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影響
處於平原或者沿海的民族由於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經濟文化交流比較方便,也容易受到外來文化影響;處於高原山地,或者海島的民族由於交通不便,大都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經濟比較閉塞
求採納
4.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有哪些
一、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1.由於土地、氣溫、雨水等條件較好,所以較早形成農業社會,使文化發展較早、較快.
2.盡管也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沖突和融匯,但由於農業人口始終佔有數量上的多數和文化上的優勢,所以農業文化始終佔主導地位.
3.由於疆域遼闊,跨緯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環境的變動,並不能影響總體的農業生產,使文化的延續有了穩固的物質基礎.
4.由於受周圍的地理障礙的保護,文化得以獨立發展,長期延續.
二、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1、由於地形地貌繁復,地理特徵多樣,造成文化多樣.
2、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不同.農業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區別.
3、各種文化區域之間經濟形態、生活方式、觀念形態不同,且接受外界影響的程度也不同.
三、對開放和封閉的影響
1、相對封閉的環境,使中國文化獨自完成文明發生期(與其他文明的比較).
2、形成中國獨特的表意文字、文學藝術、哲學、思維方式、社會結構,自成體系,與西方大異其趣.
3、使中華文化沒有斷層,保持鮮明的民族特色,具備前後遞進、陳陳相因的延續性.
4、長期隔離和文化發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識.
(4)地理環境對民族文化擴展閱讀
中國周邊的地理環境較為封閉,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沒有一種外來力量能夠對中國文化形成挑戰。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滿族等雖然在軍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卻是被征服者。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均因為地理屏障,未能較深地影響到中國文明。反過來,同樣由於地理原因,中國也未能將自己的文化影響范圍擴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認為古代中國的文化是全世界領先的,中華文明引領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開始落後,也有很多人喜歡拿同時期漢朝與羅馬帝國進行比較。實際上這樣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這樣的比較也沒有任何意義,原因就在於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范圍內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間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難比較羅馬帝國與漢王朝。此外,一種文化必需與相應的地理環境相適應。
自古以來北方的游牧民族與華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頻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華夏民族的先進文化,但中原對草原的影響始終不像對日本、朝鮮那麼大,原因就在於中原、日本、朝鮮都是農耕文化,相互之間的交流和影響更加容易,而草原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對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全盤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鑒。明朝後期工業革命後的歐洲開始強大並逐漸加強最中國的文化影響和滲透,而由於中華文明深厚的底蘊,這樣的影響始終非常有限,防線最終被穿破是在鴉片戰爭以後。
雖然如前所說,中華文明由於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響較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文化是閉塞的。中國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從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東西,只不過這些東西都被漢化了。例如現在的凳子就是從游牧民族傳入的,在南北朝時被稱為「胡床」。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文化
5. 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哪些影響
我國許多聚落都位於河流或山脈南北,因此就會以「陰」或「陽」命專名,如貴州省會貴陽,屬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湖南的衡陽市,在衡山之南;四川的綿陽市,位於綿山以南得名;河南省南陽市,位於南山以南;山西的山陰縣,因縣境在佛宿山之陰得名。此外河南的洛陽,位於洛水以北;河南的汝陽,位於汝水以北;湖南省益陽市,位於益水之北而得名。
6. 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影響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因為中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新內石器時代,黃容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作物的生長和人類的生活,成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適宜的地區,最早形成了大片的農業區。 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的,它們形成於農業區,也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傳播。由於中國疆域遼闊,跨緯度大,所以氣候的波動一般隻影響農業區的南北界,而不會減少它的面積,這就為中國文化的延續提供了穩定的物質基礎。
7. 中國的地理環境對中華民族的文化有什麼影響
不如南方地區是比較濕熱的那麼南方人的食物多以麻辣為主為了去除體內濕氣,那內么南方的容民宅建築方式也就和北方不一樣,南北方面的差異主要是飲食不同而已其他的也沒有多大的變化。氣候不一樣有很多是不一樣的。。。。。。、
8. 中國地理環境對中華民族文化有什麼影響
影響極大。
1、從整體地理環境說,按其地理環境的差異,人類可以粗略區分為大陸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國家,人們生活的空間相對狹小,利用海洋漕運之便,往往商業比較發達,人員交往和流動方便.又因為內地活動空間有限,迴旋餘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動機.而中國整體地理環境的格局恰與海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反.
2、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劃,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較海洋諸島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3、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達四,五千公尺.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雖偶有外來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傳入,皆能雍容消納,使中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於自信.
4、中國的氣候,也影響文明拓展的方向.古代巴比倫,埃及,羅馬,印度等文明,都發源於暖溫帶逐漸向寒冷地帶發展,中國則相反,由於季風氣候的影響,我國雨量由東南至西北遞減,而地勢由由東南至西北逐漸增高,多數河流由西向東或由北向南注入大海,這種自然條件,往往決定收獲的豐欠,再加上南暖北寒的氣溫,造成南長北短的農作物生長季節,這些條件對農民的墾殖發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南進的趨勢.
9. 自然環境對區域民俗文化的影響
民俗的形成、發展、演變過程中,政治、社會、經濟、宗教等因素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僅如此,在民俗學的研究中,我們還發現自然地理環境中的光、熱、水、氣、土壤、生物、地質、地貌等多種因素對於眾多民俗事象也都產生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既可以表現在民俗形成的初始階段,也可以貫穿在民俗發展、演變的全過程。同時,地球表面地理環境的區域差異性也是導致民俗區域性特徵的極為重要的原因之一。
地理環境因素對民俗的影響既表現出綜合性的特徵,也具有主導性的特點。綜合性是指各種生態因素在影響民俗形成、發展過程中絕不是單獨地、孤立地發生作用,而是全面地、綜合地發生作用;同時,一個區域內民俗的形成和發展也絕不是表現為對某一個地理因素的專一適應,而是表現為對影響該地區的地理環境在整體上的綜合適應。主導性是指各種自然地理因素對民俗事象的影響程度不具有等值性,氣候、水文、土壤、生物、地質地貌等因素都有可能在特定區域內成為影響民俗事象的主導因素,對區域民俗的基本特徵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地理環境與民俗事象的關系是極為復雜的。每一個生態因素都對眾多的民俗事象發生作用,每一個民俗事象又會受到多種地理因素的影響。其宏觀的相關關系可以圖1表示。
二
氣候因素是影響民俗事象形成、發展和演變的最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我國從南到北可劃分為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等熱量帶,自東到西又可以區分出濕潤帶、半濕潤半乾旱帶和乾旱帶,水熱條件的各種組合形成了我國極其復雜的自然地理氣候區。
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由於光照、溫度、降水、濕度、風等氣候要素千差萬別,因而對民俗事象也產生了不同的綜合影響。例如因氣候條件不同,我國原始人類就有「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處」的「古之遺俗」。即使是在近現代,我國傳統民居也仍然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例如在我國西北地區由於光照強烈、降水稀少、溫差大、風沙多,故而形成了屋頂平、牆體厚、冬季保溫、夏季防暑的「平頂土房」;而在南方地區由於氣溫高、降水多、風力弱、濕度大,則形成了屋頂陡斜、四壁透風、房體高架、上下分層的干欄式「竹樓」、「木樓」等民居類型。
另外,由於氣候條件不同,在我國長江以南形成了稻(民俗)文化區,而在北方形成了麥(民俗)文化區,而在不宜發展農耕的西北半乾旱、乾旱地區則形成了游牧(民俗)文化區。
在諸多的氣候因素中,溫度和降水是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尤其是它們的組合往往決定了一個地區基本的氣候特徵,因而對物質民俗的影響尤為重要。
例如在居住民俗中,屋頂的形態就突出地反映了這種影響。在全年溫度高而均衡、降雨量大的熱帶地區,屋頂形態呈尖銳的「△」形,它既有效地減少了受光面積,又使屋內的熱量積聚在室內上部,保持了屋內涼爽,同時還有利於迅速排除屋頂水分;而在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屋頂形態則呈較平緩的「△」形或斜長的「一面坡」形,既增加了受光面積,使冬季比較暖和,同時在夏季也比較涼爽,雨季到來時還可以及時排除水分;在乾旱地區由於不必要耽心降水的經常性侵蝕,所以屋頂常常是「一」字形,而且復土較厚,四璧牆體十分厚實,窗戶也比較小,這樣屋內就可以達到冬暖夏涼了(見圖2)。北方地區的傳統民居內都有火炕、火牆等取暖設施,並設雙層窗戶以利保溫,而南方的傳統民居則只置一火塘,窗戶也多為一層。
又如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他們在夏季搭建蒙古包時往往把圍牆束得較緊,使包頂升高,傾斜角度加大,既可降低室內溫度,又有利於包頂排水;而在冬季搭建蒙古包時則把圍牆放寬,使包頂降低,傾斜角度減小,這樣一方面可以積蓄熱量,增加室內溫度,還有利於防風(見圖3)。
再如生活在南方的人們,由於氣候濕熱,食物難以保存,因此舊時飲食大都小碟小碗,一次食凈。對於一時難以食凈的食品常有腌制的習俗,如侗族的「酸食」、京族的「魚露」、傣族「花腰傣」的「酸肉」、「酸辣菜」、瑤族的「鳥酢」等。而生活在北方的人們,由於氣候干寒,食物不易腐敗,故燉菜、燴菜食風頗盛。為長期保存還可以製成乾菜、干肉、干魚,夏季也不例外。
三
泉、溪、河、湖、海洋等水文因素在民俗文化中也有重要的意義。在江南水鄉和東南亞地區的河湖水邊,常可見到半依陸地、半懸水上形態各異的水上房屋,有的甚至屋屋相連形成水上村落。有的漁民為了生產、生活方便,乾脆把房屋建在船上,形成了流動的「船屋」。還有的漁民在水中木柱上搭建「水上禾倉」,既可以看護魚塘,又可以當作放糧食的倉庫。
水文條件對飲食習俗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響。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淡水河湖周圍的人們以青、草、鰱、鱅等淡水水產品為食,而生活在海邊的漁民則以黃魚、帶魚、烏賊、魷魚、海參等海產品為食,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烹飪方法。
在服飾習俗上,生活在東北以漁獵為生的赫哲族人喜穿保溫防水的魚皮服裝,而生活在南方海邊的漁民則穿著寬松肥大,打赤腳,以利在船上捕魚作業。
水上生產方式和生產工具與陸地生產有明顯的不同。船、網、鉤、叉、鏢等是最常見的捕魚工具,僅魚網就有撒網、拉網(拖網)、抄網、掛網等許多類型,復雜多樣。水文條件對交通習俗也有重要影響。例如船、排(木排、竹排等)、筏(羊皮筏、牛皮筏、葫蘆筏等)等都是帶有地方特色的水上交通工具。為了跨越水體,還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橋,例如藤橋、索橋、木橋、石橋、鐵橋、風雨橋等等。因在水面上生產其危險性要比陸地上大得多,所以形成了許多漁民特有的祈禱、祭祀和禁忌習俗。例如「祭海神」、「洗船眼」、「祭海關菩薩」等祭祀活動和忌諱說「翻」字的習俗等。
四
自然地理因素中的土壤條件對民俗事象的影響容易被人忽視。實際上土壤的機械組成(質地)、物理化學性質等方面的特性對民俗事象的影響同樣是十分重要的。
遠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就了解了土壤肥力的重要。人們先用刀斧把樹木砍倒、曬干,然後放火焚燒,使灰分元素回歸土壤,以增加地力。在我國北方的農牧交錯帶地區,在農業上有撂荒輪作的習俗。這一方面由於可供開墾的土地面積大,但更主要的是由於經過幾年耕作後,土壤質地因表層細土被風蝕而變得粗糙,土壤有機質含量迅速降低而導致不得不棄耕輪作。再如,在我國南方有往水田中施撒石灰的習俗,這是因為南方的土壤多屬於酸性或強酸性的紅壤、磚紅壤,酸鹼度(PH值)多在5.0左右,對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有一定的危害,而施入一定量的石灰後則可以減弱這種危害。
在西北乾旱地區由於降水極其稀少、蒸發量極大,加上風力強勁,所以土壤表層的有效水分含量很少。在一些沒有灌溉條件的地區,農民創造了種「砂石田」的習俗,即在原土壤表面再覆蓋上一層粗砂或礫石,降低了土壤顆粒表面張力,減弱了表層土壤水的蒸發過程,為乾旱地區從事種植業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在砂質土壤上打井,由於土質松軟、井壁易坍塌而難以掘成井筒。人們就先用柳條編成園形井筒放在地面上,打井人站在筒內一邊將筒內沙子挖出,一邊把柳條井筒往下放,一會兒一個「沙井」就挖好了。還可以在井筒外邊再充填一些雜草,阻擋沙子從井筒的縫隙中流入,使井的使用壽命更長一些。後人用水泥管打「沙井」,基本也是用這種方法。
五
不論是採集、狩獵還是種植業、養殖業,從某種程度上講,人類的發展史就是對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的歷史。據研究,在距今4萬年前,我國原始漁獵經濟就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在仰韶文化時期,黃河中下游一帶的居民就已經形成了定居的以種植業和飼養業為生的農耕生活。生物因素作為人類生存繁衍的基礎,其種類、群落的區域差異無疑對各種民俗事象的形成、發展、演變中有著重要的影響。民間在利用植物、動物資源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明顯的地區性特點,已經在民居、服飾、飲食、歲時、農業生產、交通、民間手工藝、祭祀信仰等諸多民俗事象方面成為中華民族民俗文化的瑰寶。例如由於自然條件的差異,在秦嶺淮河以南以種植水稻為主,形成了「稻文化」區,而在以北地區則以種植小麥為主,形成了「麥文化」區。在林區南有「竹文化」,北有「樺皮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在飲食習俗方面,「手抓肉」、「烤全羊」、「蒙古八珍」、奶制食品、沙蔥(一種百合科野生植物,其葉肉質多汁,可做餡鮮食也可腌制)、「哈拉海」(一種蕁麻科野生植物,其春季的嫩芽可食)等具有突出的北方游牧民俗特色;東北的熊掌、猴頭蘑(一種真菌類植物)、犴鼻、飛龍(即榛雞)均可做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佳餚;而廣東的「龍虎鬥」(用毒蛇、老貓、小母雞燴制而成),侗族的「蟲蛹菜」,侗族和苗族等民族的酸食習俗,傣族的「竹蛹」、「螞蟻蛋」、「沙蛹」,獨龍族的「董棕粉」,布朗族的食鼠習俗等則具有我國南方不同的地方飲食特色。民間飲茶除了飲用茶樹(一種山茶科植物)以外,各地區還有飲用代用茶的習俗。例如西藏地區常飲用「蘭布茶」(用一種蓼科植物葉子製作而成),西北地區常飲用「羅布麻茶」(用一種柳葉菜科植物葉子製作而成)、「枸杞茶」,南方地區還用冬青、枸骨、女貞等眾多的植物作為代用茶飲用。據研究,僅內蒙古阿魯克爾沁旗蒙古族民間利用的代茶植物就有14種之多,分別屬於10個科。
在我國南方濕熱地帶,由於樹茂林深,野獸出沒,於是原始人類就形成了「樹棲」、「巢居」的原始民居形式。即使是在居住條件改善以後,生物性材料在建築材料中仍然佔有重要的地位,例如有利用作物秸稈的稻草房、麥草房,有就地取材的海帶房、竹樓、木樓,有用氂牛毛製作的牛毛帳蓬,有用羊毛氈和木料製作的蒙古包、哈薩克氈包,有用森林中樹桿、樹皮搭建的「仙人柱」(也稱歇人柱、撮羅子)等。
在服飾民俗方面,有用野生動物皮毛、植物纖維製作的各種衣物,有用動物骨骼、貝殼、羽毛等製作的裝飾物、配飾物,有用植物汁液製作的顏料、染料等。
在交通民俗方面,馬、牛、駱駝、象、犴(駝鹿)早已作為畜力使用;樺皮船、木筏、羊皮筏、牛皮筏、葫蘆筏等也是具有民俗特色的渡水工具。
在宗教信仰民俗方面,我國古代民族很早就將熊、狼、龜、虎、蛇、鷹、鷺等動物作為圖騰崇拜,或將一些名木古樹作為神靈供奉。
六
地質地貌因素也是影響民俗形成、發展、演變的因素之一。地質過程中形成的岩洞在北方寒冷地帶的原始民居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近、現代民居中,地質條件對地區性民居習俗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例如黃土高原上的窯洞,就考慮了黃土缺乏層理、有明顯的垂直節理和透水保溫性好的地質特性;在山區常見的「石頭房」就用塊石、石板甚至用鵝卵石構築房屋牆體,用石板鱗次鋪蓋屋頂,使房屋十分美觀、堅實,不畏風雨,不藏鳥蟲。難怪有些人文地理學家在考察山區石屋之後認為,「石屋幾有超越民族界限而上之勢,而成自然環境之附屬體」。
另外,地質變化中形成的玉石、瑪瑙、水晶、瓷土、陶土、粘土以及金、銀、銅等多種金屬礦物在各類民俗文化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在宗教中雕塑佛像、開鑿石窟也都十分重視選擇適宜的岩石種類與岩性。
地貌條件也對民俗事象同樣發生重要的影響。一些地理學家在很早以前就研究過山地村落的垂直分布規律。在地形傾斜的坡地,人們就地勢在向陽坡建起「吊腳樓」、「千腳樓」,既省工、省料,又防風、防水。草原牧民在倒場放牧時,冬天一般住在溫暖擋風的低窪地,並有積雪可以供給牲畜飲用;而到夏季則搬到海拔較高的丘陵山坡頂部,既通風、涼爽、乾燥,又可防止蚊蟲叮咬。在四川盆地周圍的山地區,氣候條件隨海拔高度不同發生明顯的變化,農業生產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在平原地帶以種植水稻為主,在丘陵下部則開墾成梯田種植玉米,在丘陵中部種植茶樹,而在丘陵頂部則栽種馬尾松、杉木等經濟樹木,做到了因地制宜,合理安排。
在我國西南地區,由於山高谷深、地形崎嶇而交通不便,於是形成了開鑿棧道、架設溜橋、索橋、藤橋、鐵索橋等交通習俗。由於地形條件不同,對外聯系交往程度不一樣,封閉的山地地區多出現同姓村落,而開闊的平原地區則多為親族村落和雜居村落。在寬廣坦盪的草原地帶,出現了渾厚、舒展、婉轉起伏的「長調」等民歌形式,而在溝壑縱橫、地形破碎的黃土高原,則形成了曲調明快、抑揚頓挫的「爬山調」、「信天游」等民歌形式。
綜上所述,人類生存繁衍的過程就是對自然地理環境不斷適應和利用的過程,作為反映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穩定傳承的歷史文化現象——民俗,生態地理環境對其形成、發展和演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積極開展民俗文化與自然地理環境相關關系的研究,不僅對於深入研究民俗事象的起源、發展、演變和地域分異規律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於深入研究人地關系系統的發展演變具有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