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達里諾爾湖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

達里諾爾湖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 2021-02-20 12:41:04

A. 內蒙古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內蒙古,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起東經126°04′,西至東經97°12′,橫跨經度28°52′,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公里;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直線距離1700㎞;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土地面積的12.3%,是中國第三大省區。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國境線長4200㎞。

內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毛烏素等沙漠,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的東麓、陰山腳下和黃河岸邊,有嫩江西岸平原、西遼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黃河南岸平原。這里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光照充足、水源豐富,是內蒙古的糧食和經濟作物主要產區。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帶,分布著黃土丘陵和石質丘陵,其間雜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較嚴重。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巴彥浩特——海勃灣——巴彥高勒以西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總的特點是春季氣溫驟升,多大風天氣,夏季短促而炎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劇降,霜凍往往早來,冬季漫長嚴寒,多寒潮天氣。

全年太陽輻射量從東北向西南遞增,降水量由東北向西南遞減。年平均氣溫為0~8℃,氣溫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為12~16℃。年總降水量50~450㎜,東北降水多,向西部遞減。東部的鄂倫春自治旗降水量達486㎜,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少於50㎜,額濟納旗為37㎜。蒸發量大部分地區都高於1200㎜,大興安嶺山地年蒸發量少於1200㎜,巴彥淖爾高原地區達3200㎜以上。

內蒙古日照充足,光能資源非常豐富,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數都大於2700小時,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區達3400小時以上。全年大風日數平均在10~40天,70%發生在春季。其中錫林郭勒、烏蘭察布高原達50天以上;大興安嶺北部山地,一般在10天以下。沙暴日數大部分地區為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爾多斯高原地區達20天以上,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呼魯赤古特大風日,年均108天。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共有大小河流千餘條,中國的第二大河——黃河,由寧夏石咀山附近進入內蒙古,由南向北,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個馬蹄形。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²以上的河流有107條;流域面積大於300㎞²的有258條。有近千個大小湖泊,主要有呼倫湖、貝爾湖、達里諾爾湖、烏梁素海、岱海、居延海等。

內蒙古水資源在地區、時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勻,且與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適應。東部地區黑龍江流域土地面積佔全區的27%,耕地面積佔全區的20%,人口佔全區的18%,而水資源總量佔全區的65%,人均佔有水量8420m³,為全區均值的3.6倍。中西部地區的西遼河、海灤河、黃河3個流域總面積佔全區的26%,耕地佔全區的30%,人口佔全區的66%,但水資源僅佔全區25%,其中除黃河沿岸可利用部分過境水外,中西部大部分地區水資源緊缺。

全區按自然條件和水系的不同,分為:大興安嶺西麓黑龍江水系地區(克魯倫河、額爾古納河);呼倫貝爾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大興安嶺東麓山地丘陵嫩江水系地區(罕諾河、那都里河、多布庫爾河、甘河等);西遼河平原遼河水系地區(老哈河和西拉木倫河);陰山北麓內蒙古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陰山山地、海河、灤河水系地區;陰山南麓河套平原黃河水系地區(黃河、大黑河);鄂爾多斯高平原水系地區;西部荒漠內陸水系地區。

B. 內蒙古有什麼河流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共有大小河流千餘條,中國的第二大河——黃河,由寧夏石咀山附近進入內蒙古,由南向北,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個馬蹄形。

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07條;流域面積大於300平方千米的有258條。有近千個大小湖泊,主要有呼倫湖、貝爾湖、達里諾爾湖、烏梁素海、岱海、居延海等。

一、呼倫湖

岱海,內蒙古湖泊,處在一個狹長的陷落盆地之中,南有馬頭山,北有蠻漢山拱衛,東西長約25千米,南北寬約20千米,湖岸線長度為61.56千米,常用湖泊面積為160平方千米,容積為9.89億立方米。

平均水深9米左右,最大深度18米。屬於典型的內陸鹹水湖泊,系全區聞名的四大水產基地之一,其水源由周圍20多條河流和中層地下水匯聚而成。岱海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是著名景點。

C. 內蒙古的地理和特點

1、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起東經126°04′,西至東經97°12′,橫跨經度28°52′,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千米;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直線距離1700千米。

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千米,佔中國土地面積的12.3%,是中國第三大省區。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 和俄羅斯接壤,國境線長4200千米。

2、地形地貌

內蒙古自治區地勢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 在世界自然區劃中,屬於著名的亞洲中部蒙古高原的東南部及其周沿地帶,統稱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


3、氣候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4、水文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共有大小河流千餘條,中國的第二大河——黃河,由寧夏石咀山附近進入內蒙古,由南向北,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個馬蹄形。

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07條;流域面積大於300平方千米的有258條。有近千個大小湖泊,主要有呼倫湖、貝爾湖、達里諾爾湖、烏梁素海、岱海、居延海等。

5、礦產資源

內蒙古自治區是中國發現新礦物最多的省區。自1958年以來,中國獲得國際上承認的新礦物有50餘種,其中10種發現於內蒙古,包括鋇鐵鈦石、包頭礦、黃河礦、索倫石、汞鉛礦、興安石、大青山礦、錫林郭勒礦、二連石、白雲鄂博礦。


D. 達里諾爾湖的地理位置在哪裡

達里諾爾湖是內蒙古四大內陸湖之一。被稱為「百鳥樂園」,也享有我國第三大天鵝湖的美譽(其他兩個天鵝湖為鄱陽湖和巴音布魯克湖)。她位於貢格爾草原西南部,距離克旗政府所在地經棚鎮90千米。

E. 內蒙古錫林革勒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

錫林格勒草原印象之一——風光篇
北京連日陰雨,這幾天又是高溫悶熱讓人實在難忍。又到周末了,心裡萌發了要逃離的感覺——去錫林格勒草原,——去達里諾爾湖。決心已定,收拾行囊,一路向北、向北。
錫林格勒草原的一切對於我來說是這么新鮮,一切使我如此激動。
第一天行車一路向錫林浩特市進發。沖出了北京那悶熱的牢籠,越走天空越亮。過了張北地區進入蒙古地域純正的草原風光才慢慢凸現。我們很幸運,短短兩天時間草原的陰天和晴天都看到了。陰天時草原上雲壓得很低、走得很快,讓人覺得雲霧觸手可及,雲煙就從指尖劃過。夕陽穿透厚厚的雲層幾縷光線斜射向草地山坡,照得廣闊的草原一片光亮一片陰暗,斑駁不一。恰恰是這光和影的變幻,使草原景觀更加豐富,更加神秘。烏雲壓頂只有西邊天地相交的地方一條光帶,突然光帶中一輪火紅的夕日出現了照亮著這整個大地,僅一分鍾就移到了地坪線下,我們驚嘆大自然的神妙。
第二天驅車向達里諾爾湖。天空已經放晴了,看到了多日不見的太陽。空氣如此新鮮,到處彌漫著草土的芬芳。湛藍湛藍的天空只有幾朵白雲飄在天邊。一望無際的草原被照得顯出嫩綠嫩綠的顏色。偶爾有成片成片的鮮黃的油菜花把綠地塗抹得色彩更豐富。這時腦子里突然一遍一遍地播放著「立邦漆」的廣告。原來看的時候覺得廣告的色彩太誇張,可眼前的景觀讓我覺得那色彩還不夠絢爛。「我好想畫畫呀」我激動地說。小小的相機已經不能把全部景色收進去了。攝影、寫作、油畫、歌唱任何單純一種形式已經不能准確表達此時的心情。
草原的綠有時也是如此的單一,只天地之交的藍天和綠地。在平常看來及其普通的高架天線、牧場圍欄、兩棵大樹、彎曲小路都成了點綴,放在這空曠的原野上成為了畫龍點睛的一筆。
車里放著韓紅的歌曲「來吧,來吧,來吧,讓我們一起逍遙!」。這時我能夠體會藝術家們為什麼要去各地采風,這樣的美景確實激發人的創作靈感。停下車跑到山坡上把能想起的蒙古歌曲都唱了一遍。與牛群嬉戲、看著馬兒一家其樂融融、躺在草地上沐浴著陽光,此乃人生一大享受。
錫林格勒草原印象之二——動物篇
我是一個對動物有心理障礙的人,平日在城裡見了貓呀狗呀都大呼小叫。這次去錫林格勒是我接觸動物最多最近的一次。
遠處的山坡上白色的羊群象是一把米撒在了綠地上。近處草地上麽麽叫的牛群憨態可掬,黑的、棕的、黃的、花的、還有白色的。因為穿著紅色的衣服沒太敢靠近牛群。牛群過公路時最有紳士風度了,任你著急、任你鳴笛我都不緊不慢地邁著方步。
馬在陽光下毛皮發著光亮,凸現強健的肌肉。跑起來馬鬃迎風飄揚,美的無與倫比。剛剛出生幾天的小馬,纖細的小腿好像還不太能支撐身體,與馬媽媽形影不離。
這里的牛和馬有些怕人,人一接近就急忙走向另一邊了。羊可是不怕人,會主動跑到你的腳邊舔舔你的鞋。坐在靜靜的草原上聽著身邊的羊羊們啃青草的聲音,那比我吃什麼都開心呀。
達里諾爾湖中的華子魚只有二三十公分長,可數量就無法計算了。湖邊釣魚的人三五分鍾就釣一條,忙得不亦樂乎。當地人說一天能釣三十斤呢。
最可愛的要算克什爾黃鼠了。開車飛馳在公路上,經常能看到黃鼠從公路上穿行。有一次看到一隻黃鼠只用後腿著地,前腿蜷起,直立身體向遠處眺望,好像在察看來往車輛准備過馬路呢。
九十月份達里湖還有一個美景就是鳥。據當地人說接近冬季南遷的鳥會在這里棲息。有天鵝、丹頂鶴、白鶴等等許多品種。
錫林格勒大草原真是動物的天堂。

錫林格勒草原印象之三——生活篇
錫林格勒草原很涼爽,這時的氣候有點象北京立秋以後的天氣。晴天時陽光下曬得有些熱,在陰影的地方卻很涼。這里風大,可以看到幾處風力發電的大風車。當地人黝黑又通紅的面龐是陽光和風的傑作。白天大多數人穿著長衣長褲,晚上要嚴嚴實實地蓋上厚被子,不然要凍著的。錫林格勒大草原著實是夏日避暑的好去處。
住在湖邊的度假村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獨門獨戶的小木屋建得很有情調。讓我懷念起在泰國時住過的院落,坐在門口的躺椅上吃著熱帶水果,談談聊聊,恬靜愜意。木屋裡面是一個標間,設施不豪華但也還算方便。沒有空調,沒有暖氣,冬季度假村就關閉了。站在院子里就能看到有人騎馬在草原上馳騁。波光粼粼的達里湖那邊一排人安坐在棧橋上釣魚。木屋邊潔白的蒙古包把草地點綴得更顯民族特色。早晨躺在床上就能看到湖上的日出。
在草原旅遊自駕車是最方便的。沒有十分明確的目的地,開到哪裡覺得好就可以停車下來。車輛不多,車速可以開得和高速路一樣快。經常有慢悠悠的牛群穿公路而過,就不得不把車停下來行注目禮了。穿街而過的黃鼠也為在草原駕車增添了情趣。
這里當地住戶都是磚房,蒙古包已經變為旅遊設施了。院門前都堆著小山一樣的牛糞,那是他們的燃料。我也從草地上撿了兩塊牛糞和一捧泥土。這是我個人的創意:去什麼地方旅遊要帶回一捧泥土以做紀念,我准備要把大江南北的土盡收懷中。
湛藍的天,潔白的雲,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星星點點的蒙古包點綴其中。這就是世上少有的未被污染的內蒙古大草原。
在內蒙古,你可以零距離接觸草原民族,體驗草原文化,感受民族風情。在這個成吉思汗曾馳騁過的地方,還有更多令人神往的古老傳說,以及許許多多神秘的地方。
歐洲人的「東方神話」——元上都
七百多年前,蒙古貴族在大草原上建立了一座都城,它就是後來的元朝陪都——元上都。幾經擴建,元上都逐漸成為當時中國乃至世界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每年從初夏到深秋,元朝皇帝都來此消暑、狩獵、處理政務,前來朝覲的各國使節、王公大臣、巨商大賈雲集上都,使其成為一個影響亞、歐兩大洲的國際性大都會。馬可·波羅父子就曾在這里受到忽必烈的召見。
《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載,「上都是忽必烈大汗建造的都城,大理石和各種美麗的石頭建造的宮殿設計精巧,裝飾豪華,令人嘆為觀止。該宮殿的所有殿堂和房間里都鍍了金,裝飾得富麗堂皇。」元上都也因此被歐洲人稱為「東方神話」。
中原漢文化、北方蒙古族文化,在這里做到了完美結合。漢人設計的這座都城,布局合理、選址絕佳、守備設計合理。一個專門研究元上都遺址的專家稱,它在總體布局上即體現了漢族傳統的城市布局觀念,又考慮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特點,是富有游牧文化特色的草原都市。
罕見的冰川石林
大興安嶺余脈向西部草原過渡的時候,岩漿活動、冰川運動以及自然風蝕,最終就形成了世界罕見的花崗岩石林——克什克騰旗的阿斯哈圖花崗岩石林。
還沒看夠銀白色的白樺樹和雜花片片的草地構成的景色,平坦的草地上就突然巍峨高聳起許多石柱。或是三五成群,或是獨柱擎天。卧駝、箭石、拴馬柱、秀女望月,天然造化加上後人的想像,便成了種種獨特景觀。
這里的石林通體為堅硬的花崗岩石,遠看恰似千層餅。石林頂部有冰臼分布,這在海內外尚屬首次發現。在吸引眾多遊客前來觀賞的同時,它也已成為研究古地質和古地貌變遷難得的科研資料。
因為人跡稀少,森林面積大,這里的人說,他們現在還能經常看到野生的狍子、黃羊、鹿、狼。雨後,在樹林中採摘蘑菇,或者尋找野鹿角也是很有情趣的事。話音末了,當地人指著遠出的一片片山脈說,那邊就是著名的大興安嶺。
成吉思汗的「天賜之石」
巴林石是巴林右旗的特產,質地純凈而濕潤,色澤豐富而艷麗,被稱為「中國四大印石」之一。其中,巴林雞血石算的上是其中的極品,質地溫潤堅實,石上「血跡」斑斑,聚散有致,光彩照人,猶如紅霞映月,錦上添花。它更是難得的欣賞、雕刻、收藏用石。
相傳,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各部的慶功宴上,屬下獻上一隻巴林石碗,大汗用它盛滿美酒,頻頻舉杯,不住地稱贊,「天賜之石!」。
如果有興致,在內蒙古,你還可以沙漠悠閑乘駝,也可以草原縱情奔馬。內蒙古大草原沒有都市的喧囂,有的只是草原的遼闊和些許安詳。
這里還有太多關於成吉思汗的傳說故事,更有許多值得人們留戀的地方。

F. 貢格爾草原的地理環境

貢格爾草原總面積480萬畝,是一個集自然風光、民族風情、人文景觀、名勝古跡與草原文化於一體的獨特的旅遊、觀光聖地,也是攝影愛好者的最佳攝影地。
貢格爾草原之美,美在「野闊牛羊同雁鶩」。這里水草豐美,風光秀麗,景色宜人,雄渾壯闊,草原如茵似毯,野生動植物繁多,河流牽沼串泊,查干突河、貢格爾河繞貢格爾草原而過。似戴在草原上的翡翠項鏈,為青青的草原平添秀色。每到春天來臨的時候,這里綠草如茵,草叢中各色各樣的小野花,把一片大草原點綴得如詩如畫。 每年6―10月份,廣袤草原碧草連天,鮮花遍野,河水清澈、百鳥歡唱,因此,貢格爾草原被人們稱為「自然花園」。在這時,來到這個美麗的地方,置身在這天上人間般的大花園里,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惠,遠離城市的喧囂,遠離生活的繁雜,讓身體和心靈在純凈的草原上舒展開來,向遙遠的天邊升華。
據當地人介紹,草原的四季景色不同,春天的草原,綠草青青,近水之地,到處是蒲蓮,到處是黃花,葉早蔭,花早放,奼紫嫣紅,馥郁芳香;丹頂鶴、白天鵝、大雁等候鳥大批集合在這里。夏日的草原,碧草連天,藍天白雲,百花盛開,無拘無束地鋪成了花的海洋,湖泊水色猶如天池傾泄。秋天的草原,秋風乍起,天似穹廬,白雲朵朵,似明鏡般清澈。冬季的草原,遠山近地,一片銀白,極目遠望,原野茫茫,讓人有超凡脫俗的感覺。真是四季景不同,四季有美景。
這里是觀賞自然草原風光的勝地。茫茫草原上鮮花綠草,藍藍的天空上飄浮著白雲,漫散的牛羊在游盪,河水在靜靜的流淌……人類與大自然默默相融。這就是貢格爾草原之美。
貢格爾草原上湖泊眾多,大小湖泊達20多個,達里諾爾湖是其中最大的一個,也是內蒙古境內的第二大湖。以達里諾爾湖為中心的達來諾爾自然保護區(達里諾爾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貢格爾草原西南部,是一個以保護珍稀鳥類及其賴以生存的湖泊、濕地、草原、林地等多樣的生態系統為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集湖泊、濕地、草原、沙地、殘丘、山地於一體,由北向南形成了玄武岩盆地——湖積平原——湖盆沙地——風成沙地依次排列的景觀格局。 貢格爾草原景色十分壯觀,植物種類繁多,長勢旺盛,植被優良,區內草場沙化、退化較小,生態系統屬良性。該區域有野生維管束植物430餘種。草原植被以達烏里—蒙古草原成份為主,並含有亞洲中部草原成份,黑海—哈薩克—蒙古種草原的植被,是一個優質牧草基地。
貢格爾草原自然資源豐富,草原上動植物資源豐富,共有野生植物500多種、狍、鹿、狼、猞、獺等野生動物30多種,草原上盛產白蘑、黃花、山韭菜等山野菜,其中白蘑遠銷國外。黃芪、甘草、芍葯、苦參等中草葯產量也很大,在草原上常有「一步踏三草,草草皆是葯」的說法。天鵝、水鳧、百靈等珍稀鳥類有133種。行走在草原上,不時有珍禽異鳥翩然而至,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大鴇,二級保護鳥類蓑羽鶴、灰鶴等。野兔、野鹿等可愛的小動物更是時有出沒。每年6月—10月間,遊客均可在貢格爾草原飽覽這樣的美景,7—8月份更是旅遊觀光、避暑、攝影創作的最佳時期。
貢格爾草原附近還有阿斯哈圖冰石林、第四紀冰川遺跡、達里諾爾湖景點,是旅遊者意猶未盡時的好去處。達里諾爾湖面積35.7萬畝,碧綠的湖水象草原上明亮的眼睛,水鳥在湖面輕盈的飛翔,牛群、馬群、羊群在湖邊歡快的徜徉。巴彥敖包紅皮雲杉林坐落在貢格爾草原的東北部,這樣的沙地原始紅皮雲杉林世所罕見。1981年就被列為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僅存的兩處紅皮雲杉之一,有「神樹」、「活化石」之稱。 達里湖漢語譯為「大海一樣的湖」。它位於內蒙古赤峰市貢格爾草原的西南部,面積約2.38萬公頃 ,是內蒙古地區四大名湖之一。在湖的東西兩畔又各有一個湖泊,相依相伴。湖內產鯽魚、瓦氏雅羅魚等,肉質鮮美無比。每年夏季,丹頂鶴、白枕鶴、白鶴、天鵝、鴻雁、銀鷗、燕鷗等百餘種水禽來湖區繁衍後代,給湖區增添了勃勃生機。是名副其實的「百鳥樂園」。
達里湖西岸是元朝最後一個都城應昌路的遺址。湖南岸為曼陀山,東麓為元代隆興寺遺址,湖北岸有座山,山崖側留有先民岩畫,別具遠古傳奇色彩。達里湖是一個以保護珍稀鳥類及其賴以生存的湖泊、濕地、草原、沙地、林地等多種生態系統為主的綜合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8年7月保護區正式批准掛牌,並已被列入「亞洲重要濕地」名錄。保護區內有台地高原植被、湖積平原草原植被、低濕地植被和沙地疏林草原植被等多樣的生態系統。達里諾爾同時又是一個巨大的火山群,是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的一部分。
達里湖是自然保護區的核心,水域面積24湖積平原草原植被0平方公里,水儲量16億立方米,水深10—13米,屬於蘇達型半鹹水湖,是內蒙古第三大湖。達里湖地處內蒙古高原,人煙稀少,湖面廣闊,草甸、濕地齊備,是鳥類的天堂,是中國北方重要的候鳥遷徙通道,棲息著15目32科152種鳥類。其中有珍稀的丹頂鶴等國家一、二類保護鳥類26種,是國家珍稀鳥類保護區。這里鳥類最多的時節是春秋兩季,四月下旬到五月初,冰雪融化,青草萌生,候鳥成群結隊從南方飛來棲息湖區,整個湖面百鳥爭鳴,熱鬧非凡。而九月下旬到十月上旬,各類候鳥陸續南遷,再度光臨達里湖,其中以白天鵝和大雁居多。特別是白天鵝數量越來越多,最多岩畫時達7萬只。天鵝起時如晴天飛雪,落則如素錦鋪地,因而達里湖又有「天鵝湖」的美稱。達里湖的半鹹水質,使之只有華子魚和鯽魚存活。魚種雖少,但產量非常高,且十分有名。華子魚學名瓦氏雅羅魚,因眼球周圍鮮紅,俗稱「紅眼華子」。此魚自然繁殖,天然生長,味道鮮美,營養豐富。

G. 達里諾爾湖好玩嗎

看介紹就知道好不好玩了。
地理景觀湖泊與濕地——達里湖達里湖:湖面海拔米,平均水深7-8米,面積約為237平方千米。這個有240平方公里大的封閉式半鹹水湖是一個高原內陸湖,湖水無外瀉,全靠耗來河、貢格爾河、亮子河、沙里河及湧泉的淡水注入補給。
達里湖的形成:達里諾爾湖屬於構造堰塞湖,是因構造下陷形成構造湖的基礎上,又受到玄武岩流堰塞而形成的湖泊。
湖濱地形:你可以在保護區境內古湖盆的濱岸,考察很好的湖濱地形,如湖岸階地、湖蝕崖、湖蝕柱、湖蝕平台、陸連島以及多道湖岸沙堤存在。在保護區南部的達爾罕山上還保存有兩級湖蝕崖,一級雙現湖水面高出30米,另一級高出60米。
沙地疏林景觀——渾善達克沙地
渾善達克沙地大致形成於22萬年前,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高原中部的渾善達克沙地,東起大興安嶺南段西麓達里諾爾,向西一直延伸到集寧-二連浩特鐵路沿線;東西長約450km,南北寬50~300km,總面積5.3萬km2。它有其特殊的景觀:渾善達克沙地是草原帶上的沙地,形成於200萬~300萬年前的小冰川期,有草原上特殊的地貌單元——沙帶;目前大部分已固定。同緯度美國中部溫帶沙地沒有樹,但我們這里卻分布著生態演替的頂極群落——沙地榆等稀樹疏林草原景觀;其下有小葉錦雞兒灌木,以及各種柳樹灌叢和草本植物。渾善達克沙地的生態景觀是非常豐富和獨特的,至少存在5種生境類型,如流動沙區、半流動沙丘、固定沙丘、丘間低地塔拉、濕地淖爾等。

達里諾爾火山群
在達里諾爾以北的熔岩台地上,有102座從上新世至下更新世(更新世是地質年代的專有名詞。時間是指距今一百六十四萬年至一萬年前)間歇噴發形成的火山錐。是我國東北地區的九大火山之一,火山錐形態各異,被稱為「五大蓮池火山的微縮景觀」。其出露的火山噴發斷面,滿布山頂的各種形狀的 火山噴發凝灰岩,對於了解神奇的火山噴發過程以及噴發後的產物,是一難得的現場。

阿齊烏拉風力發電站
地處內蒙古高原的達里諾爾,可是全國風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素有「一年兩季風,從春刮到冬」的說法。然而,在過去的漫長日子裡,當地牧人卻守著風能點油燈,聽著風聲躲寒冬。今天,在草原上,有一種酷似西班牙著名作家塞萬提斯筆下唐吉訶德時代的「大風車」,深受牧民們的喜愛。這就是今天牧民用來提水、照明、看電視的風力發電機,風能作為一種清潔無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帶給人們的不僅是沙塵暴,它還可以造福於人類。

北岸景區門票:50元
優惠價:40元
包含景點:水上樂園、野禽世界、自然博物館
南岸景區門票:50元 優惠價:40元
包含景點:碧海銀灘、石林、曼陀山莊景區注意事項1、北岸景區門票與南岸景區不能通用;
2、北岸的賓館均位於北岸景區以外,可免費進入;
3、南岸的賓館均位於南岸景區以內,須憑票或憑證進入;
4、觀鳥者可使用各景點的觀鳥台的望遠鏡觀鳥,但不得翻越鐵絲網進入隔離帶,違者罰款;
5、遊客應自覺遵守景區和保護區的各項規定。
交通線路乘汽車從北京出發走錫張公路可到;或者乘火車從北京北站出發至赤峰站,然後轉乘長途汽車,約6個小時可到達里諾爾。可到赤峰市新城區的新長途汽車站轉乘到克旗的長途汽車,然後在克旗汽車站周圍可以包車前往達里諾爾。

H. 內蒙古的地理環境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地層發育齊全,岩漿活動頻繁,成礦條件好,礦產資源豐富。以北42°為界,可分為兩個1級大地構造單元。42°線以北為天山--內蒙古--興安地槽區,以南為華北地台區。中、新生代時受太平洋板塊向西俯沖的影響,內蒙古東部地區形成北北東向的構造火山岩帶,即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內蒙古存在著兩個中國著名的Ⅱ級成礦帶,就在這兩大工級構造單元接觸部軸和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上。前者為華北地台北緣金、銅多金屬Ⅱ級成礦帶,後者為大興安嶺Ⅱ級銅多金屬成礦帶。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土壤種類較多,其性質和生產性能也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特點是土壤形成過程中鈣積化強烈,有機質積累較多。根據土壤形成過程和土壤屬性,分為9個土綱,22個土類。在9個土綱中,以鈣層土分布最少。
內蒙古土壤在分布上東西之間變化明顯,土壤帶基本呈東北--西南向排列,最東為黑土壤地帶,向西依次為暗棕壤地帶、黑鈣土地帶、栗鈣土地帶、棕壤土地帶、黑壚土地帶、灰鈣土地帶、風沙土地帶和灰棕漠土地帶。其中黑土壤的自然肥力最高,結構和水分條件良好,易於耕作,適宜發展農業;黑鈣土自然肥力次之,適宜發展農林牧業。 全區地勢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在世界自然區劃中,屬於著名的亞洲中部蒙古高原的東南部及其周沿地帶,統稱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在內部結構上又有明顯差異,其中高原約占總面積的53.4%,山地佔20.9%,丘陵佔16.4%,平原與灘川地佔8.5%,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面面積佔0.8%。
內蒙古自治區的地貌以蒙古高原為主體,具有復雜多樣的形態。除東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總土地面積的50%左右,由呼倫貝爾高平原、錫林郭勒高平原、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等高平原組成,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海拔最高點賀蘭山主峰3556米。高原四周分布著大興安嶺、陰山(狼山、色爾騰山、大青山、灰騰梁)、賀蘭山等山脈,構成內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樑。內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毛烏素等沙漠,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的東麓、陰山腳下和黃河岸邊,有嫩江西岸平原、西遼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黃河南岸平原。這里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光照充足、水源豐富,是內蒙古的糧食和經濟作物主要產區。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帶,分布著黃土丘陵和石質丘陵,其間雜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較嚴重。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巴彥浩特--海勃灣--巴彥高勒以西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總的特點是春季氣溫驟升,多大風天氣,夏季短促而炎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劇降,霜凍往往早來,冬季漫長嚴寒,多寒潮天氣。
全年太陽輻射量從東北向西南遞增,降水量由東北向西南遞減。年平均氣溫為0~8℃,氣溫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為12~16℃。年總降水量50~450毫米,東北降水多,向西部遞減。東部的鄂倫春自治旗降水量達486毫米,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少於50毫米,額濟納旗為37毫米。蒸發量大部分地區都高於1200毫米,大興安嶺山地年蒸發量少於1200毫米,巴彥淖爾高原地區達3200毫米以上。
內蒙古日照充足,光能資源非常豐富,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數都大於2700小時,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區達3400小時以上。全年大風日數平均在10~40天,70%發生在春季。其中錫林郭勒、烏蘭察布高原達50天以上;大興安嶺北部山地,一般在10天以下。沙暴日數大部分地區為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爾多斯高原地區達20天以上,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呼魯赤古特大風日,年均108天。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共有大小河流千餘條,中國的第二大河--黃河,由寧夏石咀山附近進入內蒙古,由南向北,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個馬蹄形。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7條;流域面積大於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條。有近千個大小湖泊,主要有呼倫湖、貝爾湖、達里諾爾湖、烏梁素海、岱海、居延海等。
內蒙古水資源在地區、時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勻,且與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適應。東部地區黑龍江流域土地面積佔全區的27%,耕地面積佔全區的20%,人口佔全區的18%,而水資源總量佔全區的65%,人均佔有水量8420立方米,為全區均值的3.6倍。中西部地區的西遼河、海灤河、黃河3個流域總面積佔全區的26%,耕地佔全區的30%,人口佔全區的66%,但水資源僅佔全區25%,其中除黃河沿岸可利用部分過境水外,大部分地區水資源緊缺。
全區按自然條件和水系的不同,分為:大興安嶺西麓黑龍江水系地區(克魯倫河、額爾古納河);呼倫貝爾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大興安嶺東麓山地丘陵嫩江水系地區(罕諾河、那都里河、多布庫爾河、甘河等);西遼河平原遼河水系地區(老哈河和西拉木倫河);陰山北麓內蒙古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陰山山地、海河、灤河水系地區;陰山南麓河套平原黃河水系地區(黃河、大黑河);鄂爾多斯高平原水系地區;西部荒漠內陸水系地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