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使用除草劑對當地地理環境的影響
① 長期使用玉米除草劑對土地有什麼影響
長期使用玉米除草劑,猶如一把雙刃劍,有利就有弊。由於很多除草劑在土壤分解上較慢,因而在土中殘留時間長,就會給土地造成污染,最主要的危害就是破壞了土壤中的生態環境,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土壤板結,葯害甚至還會影響下一茬農作物的生長。
[破壞生態平衡]:農田環境中有多種害蟲和天敵,在自然環境條件下,它們是相互制約,處於相對平衡狀態。除草劑的大量使用,會良莠不分地殺死大量害蟲天敵,嚴重破壞了農田生態平衡,並導致害蟲抗葯性增強。目前產生抗葯性的害蟲已遍及糧、棉、果茶等作物。嚴重污染了生態環境,使自然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導致某些植物滅絕等。
由於除草劑和殺蟲劑、殺菌劑相比其使用技術的要求含量高。殺蟲劑、殺菌劑使用不當,可能只是影響防治效果。而除草劑使用不當,卻事關作物生長的安危。因為不同的作物對除草劑的敏感程度各異。例如:乙草胺適用於玉米、花生、棉花、大豆等闊葉類作物,但對小麥卻易產生葯害。蓋草能、穩殺得、禾草克等防除闊葉農作物田間的禾本科雜草效果好,但對禾本科農作物如小麥、水稻、穀子、玉米等葯害嚴重。像凡使用過咪唑乙煙酸、氯嘧磺隆的大豆田,第二年就不能種植水稻、玉米等,還有像玉米專用除草劑如果過量使用,對下茬作物就有嚴重影響。
[後茬的影響]:除草劑對作物的安全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除草劑對當季作物的安全性及對後茬作物的安全性。
(1)快殺稗(二氯喹啉酸)。快殺稗施用後309天內除水稻外不能種任何作物,12個月之內不能種茄子、煙草。2年內不能種番茄、胡蘿卜,不能用施過快殺稗的水灌傘形花科作物如胡蘿卜、芹菜、香菜等蔬菜。
(2) 賽克(甲草嗪、嗪草酮)。每公頃施有效成分420~1120克,4個月以後可種苜蓿、蘆筍、大麥、玉米、禾本科牧草、小麥、馬鈴薯、紅豆草、番茄、甘蔗、大豆,8個月以後可種水稻、棉花、豌豆。12個月以後可種除塊根以外的其他作物,18個月以後可種
洋蔥、甜菜和其他塊根作物。因此長期使用除草劑時,只有根據除草劑特點,選擇正確的使用方法,才能達到充分發揮其效果,規避負面影響。
② 大面積使用除草劑違法嗎
不違法。只要是取得農葯三證質量達到標準的除草劑,科學合理的使用,會大幅降低生產成本,減輕勞動強度,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③ 除草劑對土地的危害有哪些
主要是土壤污染、土質下降,作物生長抑制等。
④ 使用除草劑對土壤營養有什麼影響
除草劑的種類很多,有滅生性除草劑,非滅生性除草劑。滅生性除草劑內有些對土壤室友危害容的,如用於鐵路除草的;非滅生性除草劑,只要使用正規廠家生產的,科學合理的使用,一般對土壤沒有影響。因為這些除草劑有效期很短,會分解。楊凌綠保
⑤ 用除草劑處理過的地對糧食和人有什麼害處
除草劑高濃度毒葯,有劇毒,
⑥ 美國大規模使用農業機械,農葯和化肥對環境造成哪些影響
美國大規模使用農業機械、農葯和化肥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如下:
美國大規模化肥、農葯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最為突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硝酸鹽含量超標。因為硝酸鹽還原後形成的亞硝酸鹽,可與人體內血紅蛋白結合形成高鐵血紅蛋白,使其失去帶氧能力,導致患者出現紫紺等缺氧症狀,嚴重時甚至可使人窒息死亡;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同時還具有致癌作用,可以顯著提高人類患癌症的幾率。
農葯對水體的污染主要來自於農田使用的農葯隨雨水或灌溉水向水體的遷移,農葯生產、加工企業廢水的排放,大氣中的殘留農葯隨降雨進入水體,農葯使用過程中,霧滴或粉塵微粒隨風飄移沉降進入水體以及施葯工具和器械的清洗等。一般來講,只有10-20%的農葯附著在農作物上,而80-90%則流失在土壤、水體和空氣中,在灌水與降水等淋溶作用下污染地下水。
農業機械、農葯和化肥對土壤質量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從對土壤物理性質的影響來看,單獨施用化肥,將導致土壤結構變差、容重增加、孔隙度減少;其次,施用化肥可能使土壤有機質上升速度減緩甚至下降、部分養分含量相對較低或養分間不平衡,不利於土壤肥力的發展。
措施:
要加強和完善配方施肥中的各項技術措施。在配方施肥過程中要充實完善施肥參數,如單位產量養分吸收量、土壤養分利用率、化肥利用率等,這些參數隨生產條件的變化亦在不斷改變,在原來化驗土壤、植物營養需求的基礎上,新增環境條件分析項目
⑦ 大規模使用除草劑對當地地理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有
合理科學科學的使用除草劑,它對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是極小的,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化學除草對人類的貢獻功不可沒。它對環境的污染雖然客觀存在
⑧ 除草劑使用後對土壤有影響嗎用那種除草劑好
除草劑只要使用適量,不會對土壤產生多大影響,必定農葯使用總量很小,土壤回也是具有降解毒素的緩沖答能力…選擇除草農葯一定要針對自己的家地里的實際情況,針對雜草而選農葯,各個地區的土壤質地,土壤類型都是不一樣的,不能盲目聽從別人,你到當地賣農葯的地方問一下就可以了…
⑨ 農葯對環境的危害
噴灑的農葯除部分落到作物或雜草上,大部分是落入田土中或漂移落至施葯區以外的土壤或水域中;土壤殺蟲劑、殺菌劑或除草劑直接施於土壤中。這些殘留在土壤中的農葯,雖不會直接引起人畜中毒,但它是農葯的貯存庫和污染源,可以被作物根系吸收,可逸失大氣中,可被雨水或灌溉水帶入河流或深入地下水。
涕滅威、克百威、甲草胺、樂果等在水中溶解度較大的農葯,更易被雨水淋溶而污染地下水。而地下水水溫低、微生物活動弱,被滲進來的農葯分解緩慢,如涕滅威需2-3年才能講解1/2。此外殘存在土壤中的農葯,還可能對後茬作物產生要害。西瑪津、莠去津等均三氮苯類除草劑在玉米地如使用不當,對後茬小麥莠要害;磺醯脲和咪唑啉酮類除草劑在土壤中殘留時間很長,有的品種可達2-3年,若連年使用會在土壤中累積,極易對後茬敏感作物產生要害。
(一)農葯對土壤的污染
農葯對土壤的污染主要表現為農葯在土壤中的殘留,由於一些農葯性質較穩定不易消失,在土壤中可殘存較長時間。在有農葯污染的土壤中,以後再栽種作物時,可能造成影響。同時有農葯污染的土壤中微生物和土棲無脊椎動物的生存也收到影響。
(二)農葯對大氣的污染
農葯對大氣的污染主要是施用農葯時產生的農葯葯劑顆粒在空中飄浮所致。另外大氣的污染也可能由於某些農葯廠排出的廢氣所造成。大氣傳帶是農葯在環境中傳播和轉移的重要途徑之一。
(三)農葯對水體的污染
農葯對水體的污染是指農葯直接投入水體或施用後土壤中殘留的農葯隨水滲入地下水體,從而對水體和地下水體造成的污染。
在地表水資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地下水使用量逐年增大,農葯對地下水體的污染越來越引起各國政府重視。
水溶性大、吸附性能弱的農葯容易隨水淋溶進入地下水中。施葯地區的降雨與灌溉對農葯在土壤中的移動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施葯後不久遇大雨或進行灌溉,就容易引起地下水污染。
(四)農葯施用後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生物(植物、動物、微生物)在自然界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在一定的空間和環境中生活的有機體。在生態系統中,微生物、植物、昆蟲、天敵之間以及它們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復雜的營養網路和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農葯的施用對周圍生物群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嚴重時可破壞生態平衡。施用農葯,在防治靶標生物的同時,往往也會誤殺大量天敵。在養魚、養蠶和養蜂地區,由於農葯的漂移和殘留,導致對魚類、家蠶和蜜蜂的毒害作用。同時害蟲種群也可能發生變化,產生抗葯性、再猖獗和次要害蟲上升等問題。參考「農葯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