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的地理環境
Ⅰ 西盟佤族自治縣的地理環境
截止2009年,西盟縣有懶猴、青猴、黃猴、虎、熊、豹等數十種獸類和近百種鳥類、數十種蛇類及水生類動物。
截止2009年,西盟縣含有苔蘚類1種,蕨類植物16種,裸子植物2種,被子植物380種。 2013年糧豆作物播種面積23.8萬畝,實現糧食總產量4100萬公斤,較2012年增長2.2%。秋冬農業開發7.3萬畝,較2012年增長24.8%,完成100畝特色養生蔬菜基地和100畝標准化淡水養魚項目建設。西盟縣生豬存欄55167頭,較2012年增長11.6%;出欄45992頭,較2012年增長5.5%。大牲畜存欄17548頭,減少4.2%;出欄5584頭,較2012年增長9.7%。禽蛋產量311噸,較2012年增長91.3%;肉類總產量3947噸,較2012年增長6%。西盟縣農林牧漁總產值(現價)44555萬元,較2012年增長7.4%。
2013年組建冬瓜豬養殖協會4個,引進冬瓜豬加工企業1家,完成生豬標准化養殖場(小區)建設項目3個。西盟米蕎種植面積2.7萬畝,產量155.2萬公斤,較2012年增長4.6%。西盟縣橡膠面積24萬畝,開割8.4萬畝,產量730萬公斤。建設標准茶葉初制所4個,實現茶葉產量2373噸。累計種植咖啡1.5萬畝,產量450噸。新植甘蔗1.01萬畝,累計種植核桃1.27萬畝,造林3.49萬畝。 截至2007年,西盟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71所,教學班級453個,在校中小學生及幼兒15411人,其中: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6所(新增中課中學),普通中學初中在校生4139人,普通高中在校生518人;職業中學1所,職業中學初中在校生823人,職業高中在校生162人;小學58所(完小37所,初級小學10所,一師一校點11個),教學班級319個,在校生9252人;幼兒園4所(教育部門辦幼兒園2所,民辦幼兒園2所),在園和在學前班幼兒517人;有教師進修學校1所,負責教師的繼續教育和短期培訓。西盟縣初中適齡少年毛入學率93.57%,輟學率2.68%,初中三年完學率73.4%;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49%,輟學率0.9%,小學六年完學率98.55%;3—6周歲兒童入園(班)率26%。
西盟縣有教職工1252人,其中:專任教師1015人,代課教師及臨時工100人,工勤人員99人,其他38人。
西盟縣中小學、幼兒園共有校舍114271平方米,生均校舍7.41平方米;有危房面積21516平方米,危房率18.83%。 2010年上半年西盟縣完成西盟縣9個定點醫療機構新農合軟體升級,國債項目縣人民醫院住院樓建設工程,於5月12日通過縣級驗收,西盟縣共有91320人次獲得新農合醫療補償,共支出基金349.96萬元,占本年度籌集資金(988.148萬元)的35.42%;占本年度可使用資金(1095.125萬元)的31.96%。
2010年上半年西盟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住院補償 (包括住院正常分娩)2153人次,住院總費用386.22萬元,住院補償費用為241.53萬元(占基金支出總額的69.02%),次均住院減免費用為1121.83元/人次,其中:住院正常分娩減免人次212人,住院正常分娩總費用15.32萬元,正常分娩減免8.48萬元(占基金支出總額的2.42%)。門診減免89167人次,門診總費用為266.45萬元,門診減免費用為108.42萬元(占基金支出總額的30.98%),次均門診減免費用為12.16元/人次。 2013年,岳宋鄉整鄉推進項目通過市級驗收,實施8個村70個村民小組省級重點村項目,完成投資1050萬元。完成扶貧安居、易地搬遷民房建設370戶。實施8個財政扶貧獎補資金整村推進項目,完成投資892.37萬元。完成上海對口幫扶的產業項目和整村推進項目建設任務,完成投資879萬元。發放扶貧貼息貸款3000萬元,貼息150萬元。
2013年西盟縣新增城鎮就業328人、再就業50人,保持了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發放養老金1390萬元,2013年發放各種救助救濟金8102.3萬元。 佛房新米節
佛房新米節是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日。在這天之前,各村寨家家戶戶吃新米,都要留一碗新米,由村寨頭人收集攏後,派人送到西盟佛房。八月十五日這一天,佛房鳴炮三響,拜祭月亮佛爺詠經直達通宵。
祭祀大石馬
每年三月十五日,拉祜族男女老少身著盛裝,敲鑼打鼓,台著祭供品,吹著蘆笙到大巴馬機會拜祭大石馬。
每年臘月十五,是佛房開印節,佛祖大印平時是佛祖珍藏,任何人都不得看見。開印節這天,佛祖把大印拿出來,擺到神台上讓大家都能看到。參加開印節活動的佛爺、教徒、各族群眾歡慶歌舞,統一休息一天。
賧佛
每年的正月初九是佛房賧佛節。這天,各村群眾從四面八方前來西盟佛房賧佛,所來之人都必須帶一份禮物作為供品拜祭神佛。祭祀後,在佛房大院廣場跳舞娛佛。活動持續三天,第三天才各自回家。
關印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西盟佛房關印節。這天,各村寨歌舞娛樂休息一天,過關印節。第二天,集中到西盟佛房拜佛,拜祭完畢,佛祖收起佛印,然後那出一些谷種和糯米粑粑分贈給拜祭的眾人,並由佛房出資殺豬、磨豆腐、做飯招待拜佛眾人一餐,關印節結束。 拉祜族——哈巴節
哈巴,即拉枯語月亮節,也稱祭月節。每年八月十五日的晚上,拉祜山寨到處可以聽到這樣的呼喊聲:月亮快出來——、月亮出來啰——。這時,一輪明澄澄的圓月在人們的千呼萬喚中徐徐爬上了山頂。人們帶著新米、乾巴、煙葉、新鮮瓜果、甘蔗等祭品擁向佛房進行集體祭月活動。扒母八〈佛爺〉在佛房內掛一幅炕笆大的白布,白布上繪有月亮的圖形,下方設一張大供桌及香燭蠟台。祭月的人將祭品獻於供桌上,點香燭、燒紙錢,對月亮圖形跪拜叩首,聽佛爺頌經祈禱。
拉祜族
集體的祭月活動結束後,便開始了各家各戶的祭月。人們將裝滿祭品的蔑桌拾到屋外高高的山崗上,在老人的帶領下向月亮跪拜三次,將新米、銅鍋酒灑向天空。人們圍著蔑桌,吹響蘆笙,跳起擺舞,歡慶豐收的喜悅。年輕人往往玩到東方發自才依依不捨地向月亮告別。臨走時,一人拿一個梨,象徵與豐收幸福永不分離。
祭月節來自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拉祜族剛進入農耕時期,種下的早谷沉甸甸的金黃一片,眼看豐收在望,沒想到夜裡全被野獸吃光了。人們傷心地流淚。第二年,有人將谷穗掛在房屋外,大聲呼喚月亮神出來保佑,月亮果然亮如白晝,野獸再不敢出來。後來每年八月十五,拉枯族就要舉行祭月活動,祭月節就流傳了下來。
司崗里
司崗里」是佤族民間流傳的古老傳說,「司崗」是崖洞的意思,「里」是出來,「司崗里」就是從岩洞里出來, 特指的地理位置在西盟縣岳宋鄉南錫河對面緬屬岩城附近名巴格岱的地方,「崗里」歷史傳說梗概是,遠苦的時候,人被囚禁在密閉的大山崖洞里出不來,萬能的神靈莫偉委派小來雀鑿開岩洞.老鼠引開守在洞口咬人的老虎,蜘蛛賭勝不讓人走出山洞的大樹,人類得於走出山洞。到各地安居樂業、休養生息……這是司崗里的大體意思。要詳細的講,就很多很長。總而言之,「司崗里」的傳說,就是人類歷史的源頭過去佤族每年都要到巴格岱「司崗里」處剽牛祭祀。紀念「司崗里」。
藤索橋
藤索橋,是西盟佤族、拉祜族在江、河通道上搭建的橋梁,過去用結實粗大的樹藤作索引,用竹、木枝杈作柵欄,中間搭上幾優木頭相互連接建成。西盟南康河、錫古河、南錫河、南卡江上都有這一類橋梁。
木鼓房
佤語稱木鼓為「克羅」,是佤族的通天神器,木鼓是我國56個民族中特有的一個鼓種,是母系氏族社會典型的女性生殖崇拜,是佤族山寨的保護神。佤寨每逢木鼓節、新火節、新水節、新米節等宗教節日都有敲起木鼓、唱歌跳舞娛樂的習俗。 是佤族原始自然崇拜中視為至高無上的通天神器,是萬能之神莫偉的化身,是佤族山寨的保護神。木鼓的作用:一是用於祭祀,祈禱木鼓保佑山寨平安、穀物豐收、人畜興旺;二是用於報警,山寨發生火災或外來侵犯等緊急事件時,敲響木鼓報警,召集寨人應急,保護山寨利益;三是用於歌舞娛樂。每個村寨至少有一個木鼓房,有的桂冠一個族姓就設一個木鼓房。因此,有的一個村寨就有多個木鼓房的現象。
過去,佤族獵人頭祭木鼓,木鼓房旁有很有盛人頭的人頭樁,1958年以後,國家禁止獵人頭祭木鼓,用畜、獸頭取而代之。
佤族民居
佤族民居為竹木結構、草屋頂「桿欄」式建築,樓上住人,樓下堆柴禾或養畜禽。佤族民居因生活的地域或支系不同而在房屋裝飾上有所區別。
Ⅱ 中國的地理環境與飲食文化有哪些
北生產大米,而且久負盛名,頗為有趣的是東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賣到其他地方,自己卻不喜歡吃。
從菜系來看,南方菜系優勢明顯、有廣東的粵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幫菜等。而北方卻幾乎沒有獨立的菜系,當然東北的菜還是頗有特色。總體特點是南方飲食講究的是精細,而北方體現的是粗獷。
從菜量來看,南方多數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豐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數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種相對還是少了些。尤其在農村可能差別更大。
從喝湯來看南北迥異:南方人喝湯是作為一個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氣炎熱喝湯,廣州、福建一帶在飯前、飲酒前喝湯,尤其廣州人堡湯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湯,但是湯是在飯後喝,一般不是作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湯,覺得熱乎、暖和。
從喝酒來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於南方人,特別是山東、東北和內蒙人酒量驚人。南方生產白酒,有名的貴州茅台、四川五糧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飲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帶喜喝黃酒,比如紹興女兒紅、上海的和酒、石庫門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聲說話。南方人相對精細。
從地域差異看中國東西南北飲食文化 2008-12-04 17:48
分類:文化 字型大小: 大大 中中 小小
我國是一個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家,地域寬廣,有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和2個特別行政區。自走入高中校們,我們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了解到身邊的文化與地理的密切聯系,特別是學習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之後,這讓我們想更進一步的探究由地域差異引起的文化差異.因此,我們選擇了一種誘人的文化------吃, 由於我國自然環境、氣候條件、民族習俗等的地域差異,各地區和各民族在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上又有所不同 , 其飲食文化更是豐富多彩,各個地區別具風格。下面我們將從中國飲食文化的總體特徵、東西南北飲食文化差異的主要原因等方面進行分析:
從地域差異看中國東南西北飲食文化
一、我國飲食的總體特徵:
(1)、我國飲食文化的歷史起步較早 , 發展也很快。
早在十萬年前 , 我們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陶器、陶罐 等較為先進的儲器或飲器問世後 , 人們能較為方便地 煮、調拌和收藏食物 , 飲食習慣便進人了烹調階段。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崗文化時期 , 夏商時代已經有王者 " 十二鼎食 " 之說。漢代時已經發展形成並充分掌握了 燉、炒、煎、煮、醬、臘、炙等烹調方法 , 並外傳到中亞、西 亞和東南亞。封建時期每個朝代的宮廷御膳 , 都代表 了當時的飲食最高水平。可見我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 , 內容又相當豐富。
(2)、我國的飲食結構復雜多樣 , 以五穀為主食者為最多。
因為我國廣大地區自然條件優越 , 尤其是東部廣大平原地區適宜種植小麥、水稻等農作物 , 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和生活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飲食習慣 , 大多地區習慣於早、中、晚一日三餐
(3)、我國的飲食調制方式各式各樣
烹、妙、煮、炸、煎、 涮、燉等 , 加之豐富的佐料大蔥、香菜、蒜、醋等 , 使我國 的飲食和菜餚花樣繁多 , 色香味俱全。這是西方型飲 食所不能比的。
二、各具特色的東西南北飲食文化:
下面我們以南方的海南,東部的上海,西部的新疆,東北的哈爾濱為例進行介紹:
1、 獨具風格的海南飲食:
(1)、椰味菜是海南菜所長:瓊州椰子蟹、椰奶雞、椰液香酥鴨、椰汁東山羊、嫩椰百花盒、椰奶燕窩盅、脆炸椰奶、椰子盅等。
(2)、清淡鮮活、原汁原味山珍海味:
(3)、海南特色的風味小吃:抱羅粉、海南粉、黎家酸菜、錦山煎堆、糯米粑、紅魚粽等等。
(4)、享譽海內外的四大名菜:
A、文昌雞 最負盛名的傳統名菜。號稱"四大名菜"之首。
文昌雞是一種優質育肥雞,因產於海南省文昌而得名。據傳,文昌雞最早出自文昌縣潭牛鎮天賜村。此村盛長榕樹,樹籽富含營養, 家雞啄食,體質極佳。
B、和樂蟹 "和樂蟹"產於海南萬寧縣和樂鎮,以甲殼堅硬、肉肥膏滿著稱, "和樂蟹"的烹調法多種多樣,蒸、煮、炒、烤,均具特色,尤以"清蒸"為佳,既保持原味之鮮,又兼原色形之美。
C、東山羊 此菜以位居"石山羊"產地火山口的荔灣酒鄉的出品聞名遐邇。特點:色澤金黃,裝盤整齊,肉質酥爛,潤滑適口,氣味芳香,十分鮮美。
D、加積鴨,俗稱"番鴨",是瓊籍華僑早年從國外引進的良種鴨,最早在瓊海市加積鎮養殖繁衍。其特點是,鴨肉肥厚,皮白滑脆,皮肉之間夾一薄層脂肪,特別甘美。
2、豐富多彩的上海飲食:
上海歷史悠久,早在東周,因其處於江南魚米之鄉,而有楚越之地飯稻羹魚之說,素有「世界美食之都」之名。要嘗中華美食,請到上海來:各省菜系雲集上海,京幫、揚幫、四川、廣幫和上海本幫菜系為主,兼容並蓄了蘇州、杭州、無錫、寧波等等;要吃世界美食,請到上海來:世界各地的菜系影聚上海,歐陸菜、美國菜、日本菜、義大利菜、印度菜、韓國采、越南菜、泰國菜等等匯集上海。各地名廚雲集上海,技藝精湛,擅長煮、蒸、煲、拌、燒、煸、炸、爆、炒、燉、燜、燴、煎、貼、熏、烤、炙、扣、煙、扒、泡、浸等數十種烹調方法。
3、充滿民族特色的新疆飲食:
新疆涼面、烤羊肉串、油塔子、烤饢、烤全羊、抓飯、拉條子、新疆奶茶都是新疆的名菜,在隆重的宴會上,一般是把烤好的全羊平放在特製的餐車上,頭系紅綢,嘴含青菜,推至餐廳,任賓客隨意切割品嘗。待客時,奶茶是現燒現用。喝奶茶時,維吾爾、錫伯等民族喜歡用較大的瓷碗,而哈薩克、蒙古等民族則喜歡用小瓷碗,維吾爾族群眾在給你端來大碗奶茶之後,往往還把饢餅掰成小塊放入碗中,以示熱情。
4、積淀北國特色的哈爾濱風味:
哈爾濱歷史區域文化鮮明,烹飪原料得天獨厚。不僅有金元文化的積淀和外來文化的影響,而且還有大小興安嶺的山珍野味,也有本地特色山珍野味,還有來自近代多元文化交流的產物,這些形成了哈爾濱獨特的餐飲文化,即哈爾濱風味。松花江的「三花五羅」,黑龍江的鮭魚,烏蘇里江的大馬哈魚,這些都為形成哈爾濱的風味特色奠定了文化與物質基礎。其特點可以概括為「朴實中透析出秀氣,粗獷中蘊藏著精華」。哈爾濱大麵包、酥合利、老鼎豐糕點、清湯鹿尾、京字牌松仁小肚、冰糖雪哈、清燉熬花魚、鏡泊鯉魚絲、江海米蕨菜都是哈爾濱的特色美食。
三、東西南北飲食文化地域差異原因分析:
通過這幾個月的研究調查,我們了解了各地的飲食文化特色,認為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1)、地理位置的影響:不同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造就了各地區不同的氣候條件, 北方的氣溫比南方低 , 尤其冬季十分寒冷 , 因此北方人的飲食中脂肪、蛋白質等食物所佔比重大 , 尤其在牧區 , 牧民的飲食以奶製品、肉類等為主。南方人飲食以植物類為主 , 居民有喝菜湯吃稀飯的習慣,比如我們海南,「飯前喝湯」,海南人吃飯一般要在飯前喝湯,無論飯菜是否已經擺上,先要吃的東西一定是湯,喝過湯之後才吃飯吃菜,酒足飯飽以後,還要再喝碗湯,才算是吃完了一頓飯。而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 , 青裸是藏民主要種植的作物和主食 , 同時為了適應和抵禦高寒的高原氣候 , 具有增熱活血功效的酥油和青裸酒成為藏族人民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飲料。
(2)、社會因素的影響:
比如上海扼長江入海口,腹地廣闊,交通方便,經濟發達,是中國最大的商業中心,從19世紀中葉上海被迫對外開埠,畸形繁榮經濟刺激著上海菜的發展變化,各地風味為適應上海人員復雜,滿足食客眾多要求,古今中外兼收並蓄、相互借鑒,形成了上海菜講究五味調和及清淡的真味的飲食習俗:菜餚以清淡為主,講究層次,雖有多種復和味,但口感平和,質感鮮明。具有清新秀美、溫文爾雅、風味多樣、富有時代氣息的特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世界美食掀起一股強調低糖、低脂肪、葷素搭配及營養搭配等潮流,上海菜也緊緊跟隨,改革各項操作技藝,創新菜餚,以適應時代生活的節奏,在開拓、趨時中發展,總之,要嘗中華美食請到上海來,要吃世界美食請到上海來。
(3)、民族文化的影響:
我國有 56 個民族 , 漢族主要居住在東部平原地區 , 眾多的少數民族則主要分布在西北、東北、西南地區 , 地形和氣候差異大 , 更重要的是各民族在生產活 動、民族信仰上都有各自民族的特點 , 在飲食上也形成 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 各民族之間的差異很大。
我國漢族聚居的東部平原 , 耕作條件較好 , 盛產稻 米、小麥 , 同那些以耕作業為主的少數民族像朝鮮族、 錫伯族、傣族、壯族、獨龍族等一樣 , 以五穀為主食。朝鮮族人喜食米飯、冷麵。羌族人喜歡將大米摻入玉米混蒸 , 稱 " 金裹銀 " 。壯族的 " 包生飯 ", 苗族的 " 烏米飯 "均頗具特色。蒙古族、鄂倫春族、怒族和牧區藏族 , 由 於居住在寒冷地區 , 又多水產和畜肉 , 為抵禦嚴寒 , 故 以高熱量的肉類為主食。松花江、黑龍江沿岸的赫哲族以漁獵為生 , 魚獸肉為其主食。蒙古族以放牧為主 ,飲食分白食和紅食 , 自食為各類奶製品 , 紅食主要是牛 羊肉。維吾爾族則愛吃用大米、羊肉、胡蘿卡等做的抓 飯 , 以及拉麵、烤羊肉、鑲等。哈薩克人的風味小吃是 用奶油混幼畜肉裝進馬腸內蒸熟的 " 金特 " 和肉碎拌香 料蒸成的 " 那仁 " 。受自然條件的約束 , 各民族在民族發展過程中形 成了各自的圖騰信仰和對動植物的精靈崇拜 , 這同時 也影響到飲食 , 比如鄂溫克族人的祖先禁止獵熊 , 這樣 盡管他們以肉類為主食 , 卻也不會吃熊肉
• 最主要的就是氣候不同造成的。 氣候不同,溫度差異大,生產的農作物就不同。 主食的不同,造成了整個飲食結構以及吃法的巨大差異。總的來說,北方飲食粗糙,而南方做工精細。你要聽到一個北方人會做菜,那才奇怪,就跟聽到一個南方人吃得隨隨便便一樣。南方人一吃得隨隨便便,多半是不想活了。北方人相反,只有不想活了,才去好好地吃一餐。八大菜系,南邊佔了絕大部份,流派紛呈,只給北邊剩下京菜、魯菜兩個系,嚴格說來,還是為了保留北方人的粗獷風格才給劃出來的,根本不能與粵菜、川菜、湘菜、淮揚菜相匹敵。南方人到北方開餐館,是豐富和弘揚民族的食文化;北方人到南方開餐館,不過是讓鮮活玩藝兒吃膩了的鄉親們別忘了家常口味,有點象開憶苦餐。 北方人喜歡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南方人要把肉切得細細的,煨得爛爛的,炒得嫩嫩的,把酒燙得溫溫的。南方人喜歡吃青葉子菜,幾天不吃就屙不出屎;北方人無所謂,光吃肉也能拉屎。北方人喜歡吃餃子,這是他們對中國飲食的最大貢獻。南方人喜歡吃餛飩。餃子用醋蘸蘸就行了,一口一個。餛飩要湯碗、調料齊全,一口只咬半個。南方人喜歡吃蔥,北方人喜歡吃蒜;南方人吃泡菜,北方人吃鹹菜;南方人吃辣椒是為了祛濕,北方人吃辣椒是為了驅寒。南方人是咸辣、麻辣、油辣、甜辣,北方人是干辣、酸辣。北方人把吃讀成「痴」,痴痴地只管吃。南方人把吃叫「七」,叫「恰」,叫「食」,叫「噎」,叫「夾」,叫「塞」。南方人喝茶也叫飲茶。南方人飲各種各樣的茶,北方人只喝花茶就夠了,覺得花茶既香且濃,殊不知那是花香而非茶香,是南方人專門放進去騙北方人的。北方人不懂欣賞真正的茶中精品,比方龍井、碧螺春,以為太淡,要細抿慢嚼才似乎有那麼點味,不適合牛飲。 北方人吃得簡單,與地域物產有直接關系。北方崇尚簡朴,南方追求華美,很大程度上也是地域特點造成的。北方冷而乾燥,把毛毯、彩染布掛在牆上,顯得溫馨暖和。南方則掛不出這種效果,看了會渾身燥熱,還老去聞是不是有一股可疑的霉味。北方人喜歡毛皮,耐寒。南方人不喜歡,灰撲撲的見了就打噴嚏,容易生蟲。南方人喜歡竹製品,又涼快又經得起漚。北方人洗澡叫搓泥,要積出泥一樣的肥垢來了才去搓一次。南方人洗澡叫沖涼,一冒汗就去沖。南方人睡床,北方人睡炕。北方人來客都往炕上請,客人留宿與主人一大家子濟濟一炕。南方不興這樣睡覺,睡不踏實。最後南床統一了北炕,至少城市是如此。 現在北方人來客,也不是動不動就請人家上床。
提及南北飲食的差異,大家可能首先會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麵粉。但是東北生產大米,而且久負盛名,頗為有趣的是東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賣到其他地方,自己卻不喜歡吃。
從菜系來看,南方菜系優勢明顯、有廣東的粵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幫菜等。而北方卻幾乎沒有獨立的菜系,當然東北的菜還是頗有特色。總體特點是南方飲食講究的是精細,而北方體現的是粗獷。
從菜量來看,南方多數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豐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數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種相對還是少了些。尤其在農村可能差別更大。
從喝湯來看南北迥異:南方人喝湯是作為一個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氣炎熱喝湯,廣州、福建一帶在飯前、飲酒前喝湯,尤其廣州人堡湯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湯,但是湯是在飯後喝,一般不是作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湯,覺得熱乎、暖和。
從喝酒來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於南方人,特別是山東、東北和內蒙人酒量驚人。南方生產白酒,有名的貴州茅台、四川五糧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飲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帶喜喝黃酒,比如紹興女兒紅、上海的和酒、石庫門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聲說話。南方人相對精細。
從地域差異看中國東西南北飲食文化 2008-12-04 17:48
分類:文化 字型大小: 大大 中中 小小
我國是一個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家,地域寬廣,有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和2個特別行政區。自走入高中校們,我們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了解到身邊的文化與地理的密切聯系,特別是學習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之後,這讓我們想更進一步的探究由地域差異引起的文化差異.因此,我們選擇了一種誘人的文化------吃, 由於我國自然環境、氣候條件、民族習俗等的地域差異,各地區和各民族在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上又有所不同 , 其飲食文化更是豐富多彩,各個地區別具風格。下面我們將從中國飲食文化的總體特徵、東西南北飲食文化差異的主要原因等方面進行分析:
從地域差異看中國東南西北飲食文化
一、我國飲食的總體特徵:
(1)、我國飲食文化的歷史起步較早 , 發展也很快。
早在十萬年前 , 我們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陶器、陶罐 等較為先進的儲器或飲器問世後 , 人們能較為方便地 煮、調拌和收藏食物 , 飲食習慣便進人了烹調階段。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崗文化時期 , 夏商時代已經有王者 " 十二鼎食 " 之說。漢代時已經發展形成並充分掌握了 燉、炒、煎、煮、醬、臘、炙等烹調方法 , 並外傳到中亞、西 亞和東南亞。封建時期每個朝代的宮廷御膳 , 都代表 了當時的飲食最高水平。可見我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 , 內容又相當豐富。
(2)、我國的飲食結構復雜多樣 , 以五穀為主食者為最多。
因為我國廣大地區自然條件優越 , 尤其是東部廣大平原地區適宜種植小麥、水稻等農作物 , 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和生活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飲食習慣 , 大多地區習慣於早、中、晚一日三餐
(3)、我國的飲食調制方式各式各樣
烹、妙、煮、炸、煎、 涮、燉等 , 加之豐富的佐料大蔥、香菜、蒜、醋等 , 使我國 的飲食和菜餚花樣繁多 , 色香味俱全。這是西方型飲 食所不能比的。
二、各具特色的東西南北飲食文化:
下面我們以南方的海南,東部的上海,西部的新疆,東北的哈爾濱為例進行介紹:
1、 獨具風格的海南飲食:
(1)、椰味菜是海南菜所長:瓊州椰子蟹、椰奶雞、椰液香酥鴨、椰汁東山羊、嫩椰百花盒、椰奶燕窩盅、脆炸椰奶、椰子盅等。
(2)、清淡鮮活、原汁原味山珍海味:
(3)、海南特色的風味小吃:抱羅粉、海南粉、黎家酸菜、錦山煎堆、糯米粑、紅魚粽等等。
(4)、享譽海內外的四大名菜:
A、文昌雞 最負盛名的傳統名菜。號稱"四大名菜"之首。
文昌雞是一種優質育肥雞,因產於海南省文昌而得名。據傳,文昌雞最早出自文昌縣潭牛鎮天賜村。此村盛長榕樹,樹籽富含營養, 家雞啄食,體質極佳。
B、和樂蟹 "和樂蟹"產於海南萬寧縣和樂鎮,以甲殼堅硬、肉肥膏滿著稱, "和樂蟹"的烹調法多種多樣,蒸、煮、炒、烤,均具特色,尤以"清蒸"為佳,既保持原味之鮮,又兼原色形之美。
C、東山羊 此菜以位居"石山羊"產地火山口的荔灣酒鄉的出品聞名遐邇。特點:色澤金黃,裝盤整齊,肉質酥爛,潤滑適口,氣味芳香,十分鮮美。
D、加積鴨,俗稱"番鴨",是瓊籍華僑早年從國外引進的良種鴨,最早在瓊海市加積鎮養殖繁衍。其特點是,鴨肉肥厚,皮白滑脆,皮肉之間夾一薄層脂肪,特別甘美。
2、豐富多彩的上海飲食:
上海歷史悠久,早在東周,因其處於江南魚米之鄉,而有楚越之地飯稻羹魚之說,素有「世界美食之都」之名。要嘗中華美食,請到上海來:各省菜系雲集上海,京幫、揚幫、四川、廣幫和上海本幫菜系為主,兼容並蓄了蘇州、杭州、無錫、寧波等等;要吃世界美食,請到上海來:世界各地的菜系影聚上海,歐陸菜、美國菜、日本菜、義大利菜、印度菜、韓國采、越南菜、泰國菜等等匯集上海。各地名廚雲集上海,技藝精湛,擅長煮、蒸、煲、拌、燒、煸、炸、爆、炒、燉、燜、燴、煎、貼、熏、烤、炙、扣、煙、扒、泡、浸等數十種烹調方法。
3、充滿民族特色的新疆飲食:
新疆涼面、烤羊肉串、油塔子、烤饢、烤全羊、抓飯、拉條子、新疆奶茶都是新疆的名菜,在隆重的宴會上,一般是把烤好的全羊平放在特製的餐車上,頭系紅綢,嘴含青菜,推至餐廳,任賓客隨意切割品嘗。待客時,奶茶是現燒現用。喝奶茶時,維吾爾、錫伯等民族喜歡用較大的瓷碗,而哈薩克、蒙古等民族則喜歡用小瓷碗,維吾爾族群眾在給你端來大碗奶茶之後,往往還把饢餅掰成小塊放入碗中,以示熱情。
4、積淀北國特色的哈爾濱風味:
哈爾濱歷史區域文化鮮明,烹飪原料得天獨厚。不僅有金元文化的積淀和外來文化的影響,而且還有大小興安嶺的山珍野味,也有本地特色山珍野味,還有來自近代多元文化交流的產物,這些形成了哈爾濱獨特的餐飲文化,即哈爾濱風味。松花江的「三花五羅」,黑龍江的鮭魚,烏蘇里江的大馬哈魚,這些都為形成哈爾濱的風味特色奠定了文化與物質基礎。其特點可以概括為「朴實中透析出秀氣,粗獷中蘊藏著精華」。哈爾濱大麵包、酥合利、老鼎豐糕點、清湯鹿尾、京字牌松仁小肚、冰糖雪哈、清燉熬花魚、鏡泊鯉魚絲、江海米蕨菜都是哈爾濱的特色美食。
三、東西南北飲食文化地域差異原因分析:
通過這幾個月的研究調查,我們了解了各地的飲食文化特色,認為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1)、地理位置的影響:不同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造就了各地區不同的氣候條件, 北方的氣溫比南方低 , 尤其冬季十分寒冷 , 因此北方人的飲食中脂肪、蛋白質等食物所佔比重大 , 尤其在牧區 , 牧民的飲食以奶製品、肉類等為主。南方人飲食以植物類為主 , 居民有喝菜湯吃稀飯的習慣,比如我們海南,「飯前喝湯」,海南人吃飯一般要在飯前喝湯,無論飯菜是否已經擺上,先要吃的東西一定是湯,喝過湯之後才吃飯吃菜,酒足飯飽以後,還要再喝碗湯,才算是吃完了一頓飯。而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 , 青裸是藏民主要種植的作物和主食 , 同時為了適應和抵禦高寒的高原氣候 , 具有增熱活血功效的酥油和青裸酒成為藏族人民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飲料。
(2)、社會因素的影響:
比如上海扼長江入海口,腹地廣闊,交通方便,經濟發達,是中國最大的商業中心,從19世紀中葉上海被迫對外開埠,畸形繁榮經濟刺激著上海菜的發展變化,各地風味為適應上海人員復雜,滿足食客眾多要求,古今中外兼收並蓄、相互借鑒,形成了上海菜講究五味調和及清淡的真味的飲食習俗:菜餚以清淡為主,講究層次,雖有多種復和味,但口感平和,質感鮮明。具有清新秀美、溫文爾雅、風味多樣、富有時代氣息的特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世界美食掀起一股強調低糖、低脂肪、葷素搭配及營養搭配等潮流,上海菜也緊緊跟隨,改革各項操作技藝,創新菜餚,以適應時代生活的節奏,在開拓、趨時中發展,總之,要嘗中華美食請到上海來,要吃世界美食請到上海來。
(3)、民族文化的影響:
我國有 56 個民族 , 漢族主要居住在東部平原地區 , 眾多的少數民族則主要分布在西北、東北、西南地區 , 地形和氣候差異大 , 更重要的是各民族在生產活 動、民族信仰上都有各自民族的特點 , 在飲食上也形成 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 各民族之間的差異很大。
我國漢族聚居的東部平原 , 耕作條件較好 , 盛產稻 米、小麥 , 同那些以耕作業為主的少數民族像朝鮮族、 錫伯族、傣族、壯族、獨龍族等一樣 , 以五穀為主食。朝鮮族人喜食米飯、冷麵。羌族人喜歡將大米摻入玉米混蒸 , 稱 " 金裹銀 " 。壯族的 " 包生飯 ", 苗族的 " 烏米飯 "均頗具特色。蒙古族、鄂倫春族、怒族和牧區藏族 , 由 於居住在寒冷地區 , 又多水產和畜肉 , 為抵禦嚴寒 , 故 以高熱量的肉類為主食。松花江、黑龍江沿岸的赫哲族以漁獵為生 , 魚獸肉為其主食。蒙古族以放牧為主 ,飲食分白食和紅食 , 自食為各類奶製品 , 紅食主要是牛 羊肉。維吾爾族則愛吃用大米、羊肉、胡蘿卡等做的抓 飯 , 以及拉麵、烤羊肉、鑲等。哈薩克人的風味小吃是 用奶油混幼畜肉裝進馬腸內蒸熟的 " 金特 " 和肉碎拌香 料蒸成的 " 那仁 " 。受自然條件的約束 , 各民族在民族發展過程中形 成了各自的圖騰信仰和對動植物的精靈崇拜 , 這同時 也影響到飲食 , 比如鄂溫克族人的祖先禁止獵熊 , 這樣 盡管他們以肉類為主食 , 卻也不會吃熊肉
蒙古族——除夕更歲時,一家人圍坐在包內火爐邊,在向長輩敬獻「辭歲酒」之後,飽餐烤羊腿和煮水餃。
高山族——台灣高山族有吃「長年菜」的習俗。長年菜也叫作「芥菜」,吃這種菜是預示壽命長。有的人將長長的粉絲加入長年菜里,象徵著長生不老。
滿族——年三十家宴十分豐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餃子、火燒、豆包等;傳統年菜有鮮美的血腸、煮白肉及別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徵吉慶有餘的魚菜更不可少。子時還要吃一頓送舊迎新的鮮肉水餃。
壯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飯,以示來年要豐收。這種飯叫「粽粑」,有的長達尺余,重五六斤。
拉祜族——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對做得特別大,據說象徵太陽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風調雨順、果實累累。
侗族——初一清早,從塘里弄幾條又大又鮮靈的鯉魚,煎、炸、燒、燉、擺上桌,再加一盤香氣四溢的腌魚,整桌菜以魚為主。侗家人說,春節吃魚,預兆新的一年吉慶有餘(魚)、五穀豐登、余錢余糧。
黎族——過春節,家家宰豬殺雞、備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吃「年飯」,席間唱「賀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們集體狩獵,獵物的來先分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懷孕婦女可以獲得兩份獵物。
景頗族——春節期間,各家各戶都釀水酒,向長輩敬酒。
達斡爾族——生活在黑龍江和嫩江兩岸。除夕年飯是黃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們一進門就搶食年糕,藉以祈願生活年年提高。
佤族——新年第一次見面除相互道喜外,還贈以糯米粑團、甘蔗和芭蕉,以此祝願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團圓飯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維吾爾族——年節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乾等做成的「普羅」,用麵粉、羊肉、洋蔥等做成的「匹提爾芒達」(包子),用帶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團抻成的「蘭曼」(抻面),以及與漢族餛飩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爾」等。此外還備有多種民族傳統糕點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圓盤饊子)、「亞依瑪扎」(花邊饊子)、「波呼薩克」(炸吉皮)、「沙木波薩」(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Ⅲ 紅糯米是哪裡的特產
玉田的特產
玉田胭脂米
《紅樓夢》中寫到此米時,現今傳世版本有兩種寫法:「玉田胭脂米」與「御田胭脂米」。「兩者並不矛盾,『玉田』指原產地,『御田』則指後來康熙在豐澤園親種之地一一一也指他又曾將原產地區劃為特產地段,加以圈護,立了『御碑』記事,故此這塊產地也稱『御田』」。
胭脂米出產在玉田城東北十八里的小泉山下,過去是專為皇家進貢的,從來不外賣。小泉地處半山區,這里曾有多股泉水從山腳石縫間流出,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得天獨厚。自明朝萬曆年間起,水稻栽培就從未間斷。傳玉田亮甲店小泉村說這里的泉水為春秋時期齊桓公率領大軍討伐令支和孤竹時所開鑿,水質甘甜清冽。著名的「玉田八景」之一——「龍穴甘泉」就在這里。據小泉村的老農講,小泉的水質非常好,當年清朝宮廷曾經派人考察這里的泉水,經稱量,認為與北京玉泉山的水基本相同,只是因為距離京都比較遠而未被採用。改革開放後,經國家飲用天然礦泉水技術評審組評審,在玉田縣境內,東北自亮甲店小泉起,經玉田、三里屯、林南倉,到西南方向的東吉庄,確是一條天然礦泉水線。小泉一帶,長期用礦泉水澆灌水稻,所產稻米品質極佳也就可以理解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種種原因,小泉的出水量逐步減少,到九十年代竟滴水不出了。這期間,稻田跟泉水一樣,從多到少,從少到無。如今小泉村附近的稻田早已變成了旱田,連水稻的影子也找不到,更不用說「胭脂米」了。
Ⅳ 糯米是什麼
為禾本科稻屬植物糯稻的去殼種仁。[6]
長籽型:長橢圓形,略扁,長4-5毫米,寬1.5-2毫米。一端鈍圓,另一端歪斜,有胚脫落的痕跡。表面淺白色,不透明,平滑。質堅硬,斷麵粉性。蒸煮後韌性極強,有光澤。氣微,味甘。[7]
圓籽型:籽粒較短圓,長3-4毫米,寬1.5-2.5毫米。[7]
均以色白、不透明,長橢圓形、硬度小者為佳。[7]
生長習性
長糯米生長在南方,因為氣候原因,每年可以收獲兩季或三季。圓糯米生長在北方,氣候較冷,所以只能收單季稻。
分布范圍
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區。[7]
我國糯稻分布廣泛,各主要稻區均選育了符合當地地理、市場環境需要的糯稻品種。北方稻區以粳型糯稻為主,一般為晚稻,較耐寒耐旱;南方糯稻秈粳都有,品種類型繁多,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和福建育成的糯稻品種較多,產量較高,一般單產超過500kg/667m[8]
2001年農業部稻米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徵集全國除新疆、西藏、青海、山西、台灣外的26個省(市、區)的水稻品種919個,秈糯稻14個、粳糯稻19個,糯稻僅為3.6%。但是已收集並保存在中國國家種質庫的糯稻品種達10370份,地方上的調查結果同樣顯示糯稻資源很豐富,如貴州省鑒定了953份糯稻遺傳資源,其中,粳糯541份、秈糯412份,在6121份雲南地方稻種資源中黑(紫)糯米有109份、酒用糯米1373份。這說明糯稻在生產上應用比例較小,主栽品種推廣面積不大。[8]
糯米飯
我國有色糯稻以紫黑糯稻為主,紅米中也有部分糯稻,綠米大多為糯稻,但資源較少。我國黑米特種稻資源豐富,主要分布於雲南、貴州、廣西、廣東、陝西、四川、福建、湖南、江蘇等地,多數為黑糯或紫糯,佔全世界黑米品種的61.6%,主要省份代表性品種有貴州的惠水黑糯、屯裡黑糯、高子黑糯等20餘種;雲南的西雙黑糯、臨滄黑糯、麗江紫米、墨江接骨糯等20餘種;廣西的東蘭黑米、容縣黑糯、隆村黑糯;陝西的洋縣黑米、福建的雲霄紫米、湖南的湘西黑糯、江蘇的常熟鴨血糯、廣東的韶關黑糯等。同時,以豐富的黑糯資源為親本育成的優質品種也很多,如上農黑糯、黑優粘、黑珍米、烏金1號、矮血糯、黑糯138、黑豐糯、秦稻2號、龍錦1號、漢中黑糯、閩岩糯,以及黑糯三系雜交組合186A/161等。紅米稻主要分布於雲南、貴州、廣西、江西、江蘇、福建、湖南等省,代表品種有陝西安康地區平利三粒寸,江西紅糯、烏谷紅等。綠米品種較少,以糯米為主,如陝西商南縣紅殼稻、白稈子、嵐泉冷水谷等17個品種,及以其種質為基礎育成的「綠瑩香米」;另外,還有廣東育成的「珍珠綠米」,上海交大農學院育成的「上農綠米」。[8]
針對黃酒的生產,我國先後選育了系列優質酒米品種,如江蘇的蘇御糯、香粳糯、香血糯、金壇糯、桂花糯;四川的川新糯、宜輻糯1號;湖南的郴早糯1號等。適宜釀制紫米酒、黑米酒的品種有陝西的漢中黑糯、貴州的惠水黑糯、浙江的香血糯、上海的上農黑糯和烏貢1號、雲南的滇瑞501等。為保證黃酒的質量,紹興專門在當地規劃了糯稻生產基地,主要推廣品種為紹興市農科院育成的紹糯119、紹糯9714、越糯1號、越糯2號、越糯6號等品種
Ⅳ 哪裡生產黑糯米
黑糯米也稱紫糯米。
雲南省墨江縣榮獲國家中國紫米之鄉的稱號, 「墨江紫米」原內產地證明商標於2009年4月由容國家商標局正式核准。
墨江縣是北回歸線穿城而過的地方,獨特的區位優勢、特殊的地理環境,被稱之為「陰陽交界」之處,同時造就了墨江縣豐富的生物資源和名優產品,在眾多的名特產品中,尤以墨江紫米的名聲最大,素來被稱之為「貢米」、「御田胭脂米」和「接骨米」,因此盛產紫米的墨江縣被譽為「紫米之鄉。
Ⅵ 傣族的潑水節與當地的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傣族生活的西雙版納自治州氣溫較高,水源豐沛,潑水節所需要的水源也有充專足的來源。
西雙版納自治屬州雨量充沛,陽光充足,年降雨量1136-1513毫米。濕季期間,雲雨多,風速小,日照少,氣溫高,濕度大。潑水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溫消暑。
西雙版納水源豐沛,分為三部分,一是瀾滄江幹流過境水量,徑流總量555.2億立方米;二是發源於境外的河流匯入本州境內,總量為23.6億立方米;三是州內降雨產生的地表水,總量為119.2億立方米。從西雙版納流出國境的總水量達695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總量達22.52億立方米。
(6)糯米的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潑水節分為兩類:
1、文潑:比較傳統的方式,用木盆裝滿清水,再用枝椏沾著水輕輕潑在別人身上
2、武潑:用木盆裝滿水,把一盆直接全部潑出去。在潑水節中誰被潑的水越多,象徵著該年誰最幸福,也表達了傣族人民希望彼此平安幸福的寓意。
Ⅶ 黑糯米是哪裡的特產啊
1、黑糯米也稱紫糯米。
雲南省墨江縣榮獲國家中國紫米之鄉的稱號, 「墨江紫米」原產地證明商標於2009年4月由國家商標局正式核准。
墨江縣是北回歸線穿城而過的地方,獨特的區位優勢、特殊的地理環境,被稱之為「陰陽交界」之處,同時造就了墨江縣豐富的生物資源和名優產品,在眾多的名特產品中,尤以墨江紫米的名聲最大,素來被稱之為「貢米」、「御田胭脂米」和「接骨米」,因此盛產紫米的墨江縣被譽為「紫米之鄉。
2、黑米和紫米(黑糯米)的區別
從顏色上看,黑米呈黑紅色,紫米為紫黑色;黑米發亮,紫米不發亮。
煮熟了的黑米發散,不粘,而紫米是發粘的。
3、黑米的原產地主要是陝西省漢中市洋縣。
Ⅷ 泡水糯米用不完怎麼儲存
儲存:可放在乾燥、密封效果好的容器內,並且要置於陰涼處保存即可。
挑選:回應選擇答米粒較大且飽滿,顆粒均勻,顏色白皙,有米香,無雜質者佳。如果碎粒很多,顏色發暗,混有雜質,沒有糯米特有的清香味,則表明糯米存放的時間過久,不宜選購。
我國糯稻分布廣泛,各主要稻區均選育了符合當地地理、市場環境需要的糯稻品種。北方稻區以粳型糯稻為主,一般為晚稻,較耐寒耐旱;南方糯稻秈粳都有,品種類型繁多,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和福建育成的糯稻品種較多,產量較高。
(8)糯米的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糯米分為秈糯米和粳糯米,秈糯米就是江米,外形細長:粳糯米為圓糯米,也叫圓江米。江米形狀細長,圓糯米形狀短粗,是家常經常食用的糧食之一。
因其香糯黏滑,常被用以製成風味小吃,深受大家喜愛。很多地方逢年過節都有吃年糕的習俗。人們在元宵節(正月十五)吃的元宵也是由江米粉製成的。
Ⅸ 黑糯米產地
黑糯米產地為四川、貴州、雲南。
黑糯米屬於糯米類,僅四川、貴州、雲南版有少量栽培,權是較珍貴的水稻品種,分紫粳、紫糯兩種。紫米顆粒均勻,顏色紫黑,食味香甜,甜而不膩。
紫米煮飯,味極香,而且又糯,民間作為補品,有紫糯米或「葯谷」之稱。紫米熬制的米粥清香油亮、軟糯適口,因其含有豐富的營養,具有很好的滋補作用,因此被人們稱為「補血米」、「長壽米」。
(9)糯米的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不能食用糯米的人群:
1,濕熱痰火偏盛的人,凡發熱、咳嗽痰黃、黃疸、腹脹之人忌食;發熱時患者的胃腸道處於相對抑制狀態,因此應吃些流食等容易消化的食物,否則會加重病情。
2,有胃腸道病的人,糯米性溫滯氣,含植物纖維既多又長,吃多了會加重胃腸負擔。患胃病及十二指腸潰瘍病的人若貪吃糯米,很有可能造成潰瘍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