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三葉蟲化石的地理環境

三葉蟲化石的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20 10:46:55

A. 三葉蟲綱的化石分布

在遠古海洋中三葉來蟲的生活環境從淺源海到深海非常廣。偶爾三葉蟲在海底爬行時留下的足跡也被化石化了。幾乎在所有今天的大陸上均有三葉蟲的化石被發現,它們似乎在所有遠古海洋中均有生存。
今天在全世界發現的三葉蟲化石可以分上萬種,由於三葉蟲的發展非常快,因此它們非常適合被用作標准化石,地質學家可以使用它們來確定含有三葉蟲的石頭的年代。三葉蟲是最早的、獲得廣泛吸引力的化石,至今為止每年還有新的物種被發現。在英屬哥倫比亞、紐約州、中國、德國和其它一些地方發現過非常稀有的、帶有軟的身體部位如足、鰓和觸角的三葉蟲化石。
中國三葉蟲化石是早古生代的重要化石之一,是劃分和對比寒武紀地層的重要依據。主要的三葉蟲化石品種有:蝙蝠蟲(Drepanura)、四川蟲(Szechuanella)及副四川蟲(Parasxechuanella)、湘西蟲(Xiamgxiia)、王冠蟲(Coronocephalus)、溝通蟲(Ductina)。

B. 含三葉蟲化石的地層是在哪個年代

三葉蟲是距今5.6億年前的寒武紀就出現的最有代表性的遠古動物,是節肢動物的一種,全身明顯分為頭、胸、尾三部分,背甲堅硬,背甲為兩條背溝縱向分為大致相等的三片——一個軸葉和兩個肋葉,因此名為三葉蟲。5億~4.3億年前發展到高峰,至2.4億年前的二疊紀完全滅絕,前後在地球上生存了3.2億多年,可見這是一類生命力極強的生物。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它們演化出繁多的種類,有的長達70厘米,有的只有2毫米。

各期代表

寒武紀代表性三葉蟲(5.4億~4.9億年前) 多數三葉蟲身體扁平。萊得利基蟲目(Redlichiida)被認為是三葉蟲的始祖。研究中有把球接子目(Agnostus)歸入甲殼類的觀點。

奧陶紀代表性三葉蟲(4.9億~4.4億年前) 形態多樣,有的長著蝸牛一樣的眼睛,有的身上長著好幾根角,還出現了視野范圍寬廣的游泳型三葉蟲。因為這時的海洋里它的天敵很少,所以奧陶紀成為「三葉蟲大繁榮時代」。

志留紀代表性三葉蟲(4.4億~4.2億年前) 逃過了奧陶紀大滅絕的種類,它們在珊瑚礁附近大量繁殖。

泥盆紀代表性三葉蟲(4.2億~3.6億年前) 這一時代隨著有下顎的魚類出現,海洋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很多三葉蟲的身體上進化出了多種多樣的裝飾性部分,研究者認為這些裝飾能提升三葉蟲的防禦功能和感覺機能。

石炭紀/二疊紀代表性三葉蟲(3.6億~2.5億年前) 寒武紀之後,三葉蟲綱下的10個目都繁衍的相當興盛。但是泥盆紀後期的大滅絕,使除了蚜頭蟲目(Proetus)之外的三葉蟲全部滅絕。逃過劫難的蚜頭蟲目擁有流線型的身體,但身上沒有刺和裝飾。

C. 三葉蟲化石一般在哪裡

三葉蟲
Trilobita
節肢動物門中已絕滅的一綱。蟲體的外殼縱分為一個中軸和兩個側葉,故名三葉蟲,由前至後又橫分為頭、胸、尾3部。三葉蟲全屬海生 ,多數營游移底棲生活 ,少數鑽入泥沙中或漂游生活。寒武紀早期出現,種屬和數量都很多,到了晚寒武世發展到高峰,奧陶紀仍然很繁盛,進入志留紀後開始衰退,至二疊紀末則完全絕滅。
從背部看去三葉蟲為卵形或橢圓形 , 成蟲的長為3~10厘米,寬為1~3厘米 。小型的6毫米以下 。三葉蟲體外包有一層外殼,堅硬的外殼為背殼及其向腹面延伸的腹部邊緣 。腹面的節肢為幾丁質,其他部分都被柔軟的薄膜所掩蓋。一般所採到的三葉蟲化石都是背殼。三葉蟲背殼的中間部分稱為軸部或中軸,左、右兩側稱為肋葉或肋部。三葉蟲殼面光滑。或有陷孔、瘤包、斑點、放射形線紋、同心圓線紋、短刺等。頭部多數被兩條背溝縱分為三葉,中間隆起的部分為頭鞍及頸環,兩側為頰部,眼位於頰部。頰部為面線所穿過,兩面線之間的內側部分統稱為頭蓋,兩側部分稱為活動頰或自由頰。胸部由若干胸節組成 ,形狀不一 ,成蟲2~40節 。中間部分為中軸,兩側稱為肋部。每個肋節上具肋溝,兩肋節間為間肋溝。尾部是由若干體節互相融合而形成的 , 1~30節以上不等。形狀一般半圓形,但變化很大,可分為一中軸和兩肋部。肋部分節,有肋溝和間肋溝。肋部可具邊緣 ,邊緣上亦常有邊緣刺。三葉蟲腹面的節肢極少保存為化石 ,迄今為止全世界已發現節肢化石的只有19個種。
三葉蟲卵生,經過脫殼生長,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形態變化很大。一般劃分為3期:幼蟲、中年期 、成年期 。是分類的重要根據之一。三葉蟲綱可以分為7目 :球接子目 、萊得利基蟲目、聳棒頭蟲目、褶頰蟲目、鏡眼蟲目、裂肋蟲目及齒肋蟲目。
中國三葉蟲化石是早古生代的重要化石之一,是劃分和對比寒武紀地層的重要依據。

三葉蟲繼續興盛發展,達到繁育高點的時代。為了適應不同的生活環境,形態演變多種多樣。有的頭、胸、尾三部份大小相等, 殼體緩平,頭、尾都缺少明顯的裝飾,如大頭蟲 (BUMASTUS):有的頭部既寬且大,前緣被一條平闊的圍邊所環繞,其上還排列著整齊的瘤粒,如隱三瘤蟲(CRYPOLITHUS);有的為了免於受害,在胸、尾裝飾著尖長的針刺,如裂肋蟲(LICHAS);有的殼體還能夠捲曲成為球狀,如隱頭蟲(CALYMENE)。奧陶紀還出現了另一類節肢動物,即介形類

D. 化石對應的當時的地理環境

在野外考察中發現某處地層岩石質地比較細,並且找到了帶有海螺印記的化石,這說明了當時沉積時的地理特徵是海洋,後來經過地殼變動抬升為陸地.選項中C符合題意.
故選:C.

E. 三葉蟲化石的地層是在什麼時代

三葉蟲
Trilobita
節肢動物門中已絕滅的一綱。蟲體的外殼縱分為一個中軸和兩個側葉,故名三葉蟲,由前至後又橫分為頭、胸、尾3部。三葉蟲全屬海生 ,多數營游移底棲生活 ,少數鑽入泥沙中或漂游生活。寒武紀早期出現,種屬和數量都很多,到了晚寒武世發展到高峰,奧陶紀仍然很繁盛,進入志留紀後開始衰退,至二疊紀末則完全絕滅。
從背部看去三葉蟲為卵形或橢圓形 , 成蟲的長為3~10厘米,寬為1~3厘米 。小型的6毫米以下 。三葉蟲體外包有一層外殼,堅硬的外殼為背殼及其向腹面延伸的腹部邊緣 。腹面的節肢為幾丁質,其他部分都被柔軟的薄膜所掩蓋。一般所採到的三葉蟲化石都是背殼。三葉蟲背殼的中間部分稱為軸部或中軸,左、右兩側稱為肋葉或肋部。三葉蟲殼面光滑。或有陷孔、瘤包、斑點、放射形線紋、同心圓線紋、短刺等。頭部多數被兩條背溝縱分為三葉,中間隆起的部分為頭鞍及頸環,兩側為頰部,眼位於頰部。頰部為面線所穿過,兩面線之間的內側部分統稱為頭蓋,兩側部分稱為活動頰或自由頰。胸部由若干胸節組成 ,形狀不一 ,成蟲2~40節 。中間部分為中軸,兩側稱為肋部。每個肋節上具肋溝,兩肋節間為間肋溝。尾部是由若干體節互相融合而形成的 , 1~30節以上不等。形狀一般半圓形,但變化很大,可分為一中軸和兩肋部。肋部分節,有肋溝和間肋溝。肋部可具邊緣 ,邊緣上亦常有邊緣刺。三葉蟲腹面的節肢極少保存為化石 ,迄今為止全世界已發現節肢化石的只有19個種。
三葉蟲卵生,經過脫殼生長,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形態變化很大。一般劃分為3期:幼蟲、中年期 、成年期 。是分類的重要根據之一。三葉蟲綱可以分為7目 :球接子目 、萊得利基蟲目、聳棒頭蟲目、褶頰蟲目、鏡眼蟲目、裂肋蟲目及齒肋蟲目。
中國三葉蟲化石是早古生代的重要化石之一,是劃分和對比寒武紀地層的重要依據。

三葉蟲繼續興盛發展,達到繁育高點的時代。為了適應不同的生活環境,形態演變多種多樣。有的頭、胸、尾三部份大小相等, 殼體緩平,頭、尾都缺少明顯的裝飾,如大頭蟲 (BUMASTUS):有的頭部既寬且大,前緣被一條平闊的圍邊所環繞,其上還排列著整齊的瘤粒,如隱三瘤蟲(CRYPOLITHUS);有的為了免於受害,在胸、尾裝飾著尖長的針刺,如裂肋蟲(LICHAS);有的殼體還能夠捲曲成為球狀,如隱頭蟲(CALYMENE)。奧陶紀還出現了另一類節肢動物,即介形類。

F. 三葉蟲化石產地

4.3.1 長清張夏-崮山華北寒武系標准剖面及三葉蟲化石產地

張夏-崮山地區寒武紀地層剖面露頭佳,地層單位間接觸關系清楚,岩石類型,層面層理結構現象極為豐富,古生物(特別是三葉蟲)化石富集且保存完整,是進行層序地層學研究、多重地層劃分對比的理想剖面,是地質科學研究的最為有利的地區,是不可多得的「地學實驗室」,被譽為華北寒武系標准剖面。岩層中所賦存的三葉蟲化石數量多,共有70個屬,包括近100個種。其中有的種屬是在張夏、崮山地區首次發現和命名,如Hsuchuangia(徐庄蟲)、Psilostracus mantouensis(饅頭裸殼蟲)等。該剖面上所建立起來的25個三葉蟲化石帶,對寒武紀地層劃分中具有重要意義。張夏-崮山寒武系剖面上所劃分的三統七個階就是依據三葉蟲化石帶建立的,該剖面岩層中所產的大量球接子類化石對於寒武系年代地層「階」的釐定具重要意義。

4.3.2 萊蕪九龍山三葉蟲化石產地

萊蕪以寒武紀地層發育良好、三葉蟲化石數量豐富,保存完好,備受中外地層古生物學家的關注,19世紀起就有中外地層學家來此考察研究,並建立了九龍群,九龍山成為富含三葉蟲化石的寒武系經典剖面。

地層中賦存的三葉蟲化石十分豐富,共有4個目33個科(球接子目有4個科,萊得利基蟲目有1個科,聳捧頭蟲目有2個科,褶頰蟲目有26個科)120多個屬。萊蕪的燕子石聞名中外。

萊蕪市寒武紀、奧陶紀地層中,除三葉蟲化石,還有頭足類化石、腕足類、雙殼類大化石及牙形石微體化石賦存。

圖4.18 萊蕪三葉蟲化石

圖4.19 萊蕪三葉蟲化石

4.3.3 金鄉縣羊山三葉蟲化石產地

化石產地位於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羊山鎮羊山地質公園西葛山園區,該產地內含化石點3個。

圖4.20 2號點的三葉蟲化石

1號點,2號點位於葛山園區西,裸露地表,為人工揭露露頭。化石層位為崮山組下部薄層狀泥晶灰岩夾黃綠色泥頁岩。產雙殼類、德氏蟲、孟克蟲。

3號點,位於葛山園區中部山頂,裸露地表,為人工揭露露頭。化石層位為崮山組上部薄層狀泥晶灰岩,產雙殼類、德氏蟲、孟克蟲、山東蟲、球接子、圓勞倫斯蟲、蝙蝠蟲、蝴蝶蟲及副蝴蝶蟲。

圖4.21 3號點的三葉蟲化石

G. 三葉蟲生活環境是什麼

三葉草生活中寒武紀到二疊紀之間。
寒武紀是現代生物的開始階段,是地球上現代生命開始出現、發展的時期。 寒武紀常被稱為「三葉蟲的時代」,這是因為寒武紀岩石中保存有比其他類群豐富的礦化的三葉蟲硬殼。
寒武紀是顯生宙(Phanerozoic Eon)的開始,標志著地球生物演化史新的一幕。在寒武紀開始後的短短數百萬年時間里,包括現生動物幾乎所有類群祖先在內的大量多細胞生物突然出現,這一爆發式的生物演化事件被稱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炸」(Cambrian explosion)。帶殼、具骨骼的海洋無脊椎動物趨向繁榮,它們營底棲生活,以微小的海藻和有機質顆粒為食物,其中,最繁盛的是節肢動物三葉蟲,故寒武紀又稱為「三葉蟲時代」,其次是腕足動物、古杯動物、棘皮動物和腹足動物,寒武紀的生物形態奇特,和我們現在地球上所能看見的生物極不相同。 比較著名的有早寒武世雲南的澄江動物群、加拿大中寒武世的布爾吉斯頁岩生物群。寒武紀的生物界以海生無脊椎動物和海生藻類為主。無脊椎動物的許多高級門類如節肢動物、棘皮動物、軟體動物、腕足動物、筆石動物等都有了代表。其中以節肢動物門中的三葉蟲綱最為重要,其次為腕足動物。此外,古杯類、古介形類、軟舌螺類、牙形刺、鸚鵡螺類等也相當重要。拋開牙形石不說,高等的脊索動物還有許多其他代表,如我國雲南澄江動物群中的華夏鰻、雲南魚、海口魚等,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岩中的皮開蟲,美國上寒武統的鴨鱗魚。
在潮濕的低地,可能分布有苔蘚和地衣類的低等植物,但它們還缺乏真正的根莖組織,難以在乾燥地區生活;無脊椎動物也還沒有演化出適應在空氣中生活的機能。寒武紀沒有真正的陸生生物,大陸上缺乏生氣、荒涼一片。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H. 三葉蟲化石的生活環境是什麼

三葉草生活中寒武紀到二疊紀之間。
寒武紀是現代生物的開始階段,是地球上現代生命開始出現、發展的時期。 寒武紀常被稱為「三葉蟲的時代」,這是因為寒武紀岩石中保存有比其他類群豐富的礦化的三葉蟲硬殼。
寒武紀是顯生宙(Phanerozoic Eon)的開始,標志著地球生物演化史新的一幕。在寒武紀開始後的短短數百萬年時間里,包括現生動物幾乎所有類群祖先在內的大量多細胞生物突然出現,這一爆發式的生物演化事件被稱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炸」(Cambrian explosion)。帶殼、具骨骼的海洋無脊椎動物趨向繁榮,它們營底棲生活,以微小的海藻和有機質顆粒為食物,其中,最繁盛的是節肢動物三葉蟲,故寒武紀又稱為「三葉蟲時代」,其次是腕足動物、古杯動物、棘皮動物和腹足動物,寒武紀的生物形態奇特,和我們現在地球上所能看見的生物極不相同。 比較著名的有早寒武世雲南的澄江動物群、加拿大中寒武世的布爾吉斯頁岩生物群。寒武紀的生物界以海生無脊椎動物和海生藻類為主。無脊椎動物的許多高級門類如節肢動物、棘皮動物、軟體動物、腕足動物、筆石動物等都有了代表。其中以節肢動物門中的三葉蟲綱最為重要,其次為腕足動物。此外,古杯類、古介形類、軟舌螺類、牙形刺、鸚鵡螺類等也相當重要。拋開牙形石不說,高等的脊索動物還有許多其他代表,如我國雲南澄江動物群中的華夏鰻、雲南魚、海口魚等,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岩中的皮開蟲,美國上寒武統的鴨鱗魚。
在潮濕的低地,可能分布有苔蘚和地衣類的低等植物,但它們還缺乏真正的根莖組織,難以在乾燥地區生活;無脊椎動物也還沒有演化出適應在空氣中生活的機能。寒武紀沒有真正的陸生生物,大陸上缺乏生氣、荒涼一片。

I. 三葉蟲化石的介紹

三葉蟲化石,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學名叫三葉蟲化石。三葉蟲(TRILONITES),屬古生節肢動物,屬三葉蟲綱,生於海底,其種類繁多,大小不一,從一厘米至一米,生於寒武紀(5.7億年),至奧陶紀(4.5億年)最盛,滅絕於二疊紀末期(2.52億年前,252Ma)。1沂蒙山區的三葉蟲化石分布亦很廣,費縣、平邑縣等地均有發現,但多發現於裸露的山體中,顯燥,不易保存,多以石蠟作保護層。發現於古生代的中寒武紀,距今約有5億年左右。又因這里的三葉蟲化石與其他地方不同,不是完整的蟲體化石,而是在形成過程中只有蟲體的硬體部分形成化石,這一部分化石頭鞍彎曲如弓,兩弓刺大於身一倍,兩弓如翼而融為一體,身小如雨燕而得名,石玩者又稱它為「飛上天石」。三葉蟲在早古生代的寒武紀已發現動物化石2500多種,除脊椎動物外,幾乎所有的門類都有了。其中最多的就是三葉蟲,約占化石保存總數的60%。

J. 含三葉蟲化石的地層是什麼時代

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學名叫三葉蟲化石.三葉蟲(TRILONITES),屬古生節肢動物,屬三葉蟲綱專,生於海底,其種類繁多,大小不一屬,從一厘米至一米,生於寒武紀(6億年)至奧陶紀(4.5億年)最盛,「三疊紀」晚滅絕(1億8千萬年)..估計生於古生代的中寒武紀,距今約有5億年左右.又因這里的三葉蟲化石與其他地方不同,不是完整的蟲體化石,而是在形成過程中只有蟲體的硬體部分形成化石,這一部分化石頭鞍彎曲如弓,兩弓刺大於身一倍,兩弓如翼而融為一體,身小如雨燕而得名,石玩者又稱它為「飛上天石」.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