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市所在區域及地理環境
1. 詳介青海西寧的地理位置,風土人情
西寧位於青海來省東部源,湟水中遊河谷盆地,位於青藏高原。屬於少數民族較多的市區。
西寧市位於青海省東北部,青藏高原東北部,地處在湟水及三條支流的交匯處。呈東西向條帶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四周群山懷抱,南有南山、北有北山。2012年底西寧市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是150平方公里,地理坐標東經101°77′、北緯36°62′。
根據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末西寧市常住人口為231.08萬人,其中市區人口126.76萬人,佔54.86%,三縣人口104.32萬人,佔45.14%。
西寧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並存,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過百萬的中心城市,移民人口達100萬之多。青海是中國多民族聚居地區之一,全省除漢族外,世居青海的主要有藏、回、土、撒拉和蒙古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情。全市少數民族人口為58.81萬人,占常住人口的25.9%,其中:回族人口36.87萬人,佔16.3%;藏族人口為12.45萬人,佔5.5%;土族5.86萬人,佔2.6%。
2. 具體介紹下西寧!
西寧
青海省省會西寧取「西陲安寧」之意,是青藏高原的東方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有「西海鎖鑰」之稱。
西寧位於青海省東部、湟水谷地,海拔2275米,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西寧古稱「湟中」,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歷史的高原古城。西寧曾是西漢將軍趙充國屯田的基地,是絲綢之路青海道的通衢、溝通中原與西部邊地的重要城鎮,也是歷史上「唐蕃古道」必經之地。今天的西寧市為蘭青鐵路終點、青藏鐵路和青藏公路起點,依然是通往青藏高原腹地的交通要沖。
西寧平均海拔2260米,周圍群山環抱,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年平均溫度6攝氏度左右。夏季涼風習習,涼爽如秋,是天然的避暑勝地。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西寧市名勝古跡眾多,主要游覽點有北山寺、東關清真大寺、馬步芳宅邸等,湟中縣的塔爾寺是藏傳佛教聖地,著名的青海湖距西寧市290公里。
西寧市區面積350平方公里,城區面積50平方公里,人口100萬。是一個有漢、回、藏、蒙古、滿、土、撒拉等民族聚居的城市,少數民族佔全市總人口的23%。尤其以回族和藏族為多,如果要領略民族風情,這是一個好地方。
西寧作為青海唯一的大城市,本身的旅遊景點並不多。它常常起到遊客沿青藏線入藏及去往塔爾寺、青海湖的樞紐作用。但是,如果遊客有平和的心態,仍然會在這座城市裡找到樂趣。
西寧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黃河支流湟水上游,東經101°49 ′17〃,北緯36°34′13〃。市區平均海拔2295米,屬大陸高原半乾旱氣候,平均氣溫6.1攝氏度,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天然的避暑勝地。
西寧是青海省的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交通和商貿中心,迄今為止有著2100多年的悠久歷史,現轄城東、城中、城西、城北四個區和大通、湟中、湟源三個縣以及正在建設的國家級西寧經濟開發區和城南新區,總面積7649平方公里,2005年末常住人口209.50萬,其中市區面積350平方公里,市區常住人口102.94萬人,由漢、回、土、藏、蒙、滿、撒拉等36個民族組成,是黃河上游第一個百萬以上人口的中心城市。
本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現「四山夾三河」的形勢分布, 即冷龍嶺--大通河--達坂山--湟水--拉雞(脊)山--黃河谷地--黃河南諸山脈。河湟區多有寬谷中土壤肥沃的盆地
西寧是個美麗的地方,歡迎大家觀光。
3. 青海西寧的地理位置。氣候特點,特產有哪些什麼時間來西寧最好
夏季6.7月份來,冬蟲夏草,枸杞,黃蘑菇,油菜花粉,手抓羊肉,氂牛肉乾。青海西寧是中國的夏都之稱。
4. 西寧城市定位
有著4年建設歷程,投資262億元,長1956公里的青藏鐵路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標志性工程。隨著青藏鐵路的建成通車,給青海西藏兩省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使青藏高原有了打造與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帶相媲美的青藏經濟帶的堅實基礎。作為青藏鐵路起點的西寧,在西部、在全國的定位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充分認識這些變化,把握好新的機遇,推動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是迫切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和積極應對的。
一、青藏鐵路對西寧定位的影響
從經濟學理論上來說,一般的經濟發達城市、區域和經濟帶是沿基礎設施通道建設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均不佔優勢的西寧,千載以來,就是一處沒有被充分開發的凈土。蘭州成了西部的交通樞紐,西寧則是一條死胡同,人們形象地稱之為「盲腸」。青藏鐵路的建成通車,使西寧在理論上已經具備了高速發展的基礎:青藏鐵路建成將青、藏兩省區從交通上更加緊密地聯結起來,與西部地區連結起來,與廣大內陸沿海地區連接起來;青藏高原的
地形、氣候、礦藏等自然基礎要素的空間格局造就了經濟騰飛的基礎;青藏高原已經形成的社會經濟基礎大部分集中在交通沿線,現有的主要物流、人流、信息流等的通道方向基本是東西向的,而這起點就是西寧。西寧在青藏高原地理位置上的起始性,經濟發展的輻射性,社會進步的帶動性,使西寧的城市定位有了新的變化。
1、交通樞紐網路逐步形成
青藏鐵路開行拉薩至西寧、北京、成都、上海、廣州5條線路。今後還將依託拉薩火車站,向東建設拉薩至林芝、向西建設拉薩至日喀則、向南建設日喀則至亞東等3條青藏鐵路的支線,敦煌鐵路也即將與青藏鐵路對接。在「十一五」乃至更長時期,中國正在謀劃西南部的南亞陸路大通道,由青藏鐵路向南延伸經亞東出境,與印度鐵路網連接,形成一條通向南亞次大陸的戰略通道,成為中國通往南亞乃至南亞國家出印度洋走向世界的一條南亞大動脈。西寧作為進出西藏的必經要道之一,具有公路、航空、鐵路三大立體交通優勢,其中青藏鐵路更是連接內地和西藏的「黃金通道」。歷史上西寧就是「古絲綢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是青藏高原的東門戶,素有「海藏咽喉」、「天河鎖鑰」之稱。青藏鐵路使西寧的這一地理優勢更加顯現出來,使西寧成為全國重要關節點和交通樞紐。
2、中心城市地位更加明顯 隨著青藏鐵路的通車運營,西寧的城市功能和地位有了新的變化,從不沿邊不靠海,相對於對內地是邊疆、相對於邊疆是內地的內陸城市一躍成為中心城市從全國看,西寧處於我國近西部和遠西部的結合部,位於隴海蘭新經濟帶的西部,是東部中心城市經濟輻射的「二傳手」,可以發揮承東啟西,南引北聯的重要作用。從青藏高原看,西寧是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農區和牧區、漢藏文化的交匯點,是聯接青藏高原和內陸地區的通衢,是進入青藏高原的門戶,是維護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戰略支撐點,可以成為青藏高原開發開放的先導示範區,對輻射帶動青藏地區的經濟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作為西寧發展的戰略目標,就是要在青藏高原發揮交通通訊中心、商貿流通中心、科教文化中心、經濟與技術開發中心、資源精深加工中心和商住休閑中心的作用,成為青藏經濟帶對外開放重要的生態、旅遊、休閑、消費和生產要素快速流動的城市。
3、創新窗口作用更加顯現
作為起點城市、中心城市,西寧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青海的形象,代表著青藏高原的形象。西部大開發以來,西寧市經濟高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連續5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長,高於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佔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8%,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6.5%,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2.2%,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市建設和管理日趨現代化,各個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不僅改變了自身的面貌,而且為全省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發揮了示範和輻射帶動作用。在西部,西寧可以輻射整個青藏高原乃至甘肅西部、四川北部約230萬平方公里、14座城市、140個建制鎮、近1000萬人口的區域,在這個區域內,西寧是最大的區域性經濟中心城市,是這個區域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增長極和輻射源。跳出西寧看西寧,為全省提供服務,為青藏經濟帶發展提供「試驗田」,為青藏經濟帶發展創新機制、創造經驗、提供模式就成了當務之急。在全國東中西互動加劇,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背景下,特別是隨著交通、信息、物流、人流的發達,極大地提升了西寧的「窗口」地位。
4、發展基地正在形成
西寧是青海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人口密集、工業集中、交通便利,背靠省內豐富資源,應當成為青藏高原發展的基地。青藏高原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尤其是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青藏高原鹽湖的硼、鋰、銫、鉀資源十分豐富,據調查測算:硼、鋰、銫資源分別佔世界資源總量的10%、12%和26.7%。鉀資源約占我國資源量的14%。世界著名的特提斯—喜馬拉雅成礦域橫貫全區,使該地區成為世界上金屬資源成礦背景與找礦潛力最好的地區之一,區內典型的成礦帶有巴顏喀拉——甘孜構造——成礦帶、羌塘——三江構造——成礦帶、祁連構成礦帶、昆侖構造——成礦帶、岡底斯——念青唐古拉構造——成礦帶。僅藏北「資源走廊」礦產資源潛在價值高達6萬億元,顯示著巨大的經濟開發潛力。在礦產資源短缺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的經濟發展佔有了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優勢。青藏
高原作為全國經濟最為薄弱的地區之一,最容易得到發展的是礦業,利用青藏鐵路,走依託礦業發展經濟的模式,不僅可以使西藏、青海走上資源開發的「快車道」,成為21世紀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礦產資源開發和加工產業基地,而且為青藏高原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提供「加速器」,為地區協調發展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進而輻射青藏高原乃至更加廣闊的西部地區,更快地向全國以及南亞拓展。
二、抓住機遇,實現經濟騰飛
面對新的機遇,西寧要正確認識青藏鐵路帶來的影響,積極主動地應對新的變化,積極探索發揮自己功能和優勢的新形式、新舉措,進一步擴大功能空間,以特別之為,立西寧之位。高起點、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地實施對外開放戰略,走出去、引進來,有效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參與區域分工合作與競爭,融人經濟全球化,作為青藏鐵路起點的西寧必能圓富民強市之夢。
1、積極發展物流業
全線貫通的青藏鐵路將成為人員及物資進藏的新途徑,這一大動脈將轉變青海西藏傳統經濟的格局。公路運輸到西藏的物資成本要高出鐵路運輸的50%以上,這就像西藏人的采購點一樣,只要把西寧、格爾木作為青藏高原的重要中轉站,完全可以成為西藏的「物流基地」。以西寧、格爾木、拉薩、日喀則等高原中小城市為點線,以青藏鐵路為載體,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大力整合現有物流資源,特別是物流園區建設,加快連鎖配送中心建設,促進第
三方物流發展,降低物流成本,培育現代物流市場,形成輻射青藏高原全境的物流、商貿,逐步培育西寧在青藏高原的中心城市地位,延伸並形成青藏高原縱深經濟帶,把西寧真正打造成西藏、新疆以及南亞的後花園和「大後方」,打造成通往廣大內陸、沿海的基地。
2、優先發展旅遊業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自然結構壯觀、民族文化豐富、生物資源富集的地區,青藏鐵路沿線分布著青海湖、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那木錯湖、布達拉宮等9處世界級的旅遊資源,還分布著包括藏傳佛教聖地塔爾寺、金銀灘原子城、察爾汗鹽湖、玉珠峰、拉薩古城、八廓街等在內的23處國家級旅遊資源,以及6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193處普通級旅遊資源,其景觀、文化和民族的多樣性、原始性、壟斷性和地區分布差異性,為構建世界旅遊精品工程奠定了基礎。從全國旅遊業發展的大環境來看,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存在目的地西移的趨勢,依託青藏鐵路對青藏高原旅遊進行深度開發,必將在世界屋脊上打造出系列世界旅遊絕品,打造出世界旅遊之巔。
首先,要針對隨著國際、國內旅遊需求市場的個性化、多元化趨勢,對旅遊市場進行細分,准確進行市場定位,選擇合理的營銷策略。作為頂級旅遊品牌,不僅要面向國內市場,還要面向廣大的國際市場,要定位在歐美高端市場,歐美市場是青藏鐵路開通後青藏線旅遊的發展重點。其次,全力提升「中國夏都」品牌。要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大力開拓旅遊市場,提高服務質量,設計、開發和銷售具備比較優勢、特色鮮明的「拳頭」產品,切實在文化和內涵上下功夫,完善「行、游、住、吃、購、娛」等旅遊系統,滿足人們求新、求異、求知、求樂的心理,使遊客由看一看變為參與進去,由一日游變為數日游。第三,在體現特色中實現地區的互補效應。據旅遊部門統計,到西藏旅遊的多為境外旅客,並以歐美旅客居多,到青海旅遊的多為省外旅客,各自旅行完後就打道回府,這固然是交通的原因,但同時
也與青海西藏旅遊合作不足有關。必須依託青藏鐵路進行整體規劃與開發,實現跨地區旅遊經濟體系的「點線」聯合、客源分享、聯合促銷。第四、努力提高旅遊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列車旅遊是人們觀賞體味美麗世界的美好願望,也是一個國家展示歷史文化、民俗民情、自然風光的舞台。因此,許多國家重視列車旅遊市場的開發,做出了諸如藍色快車、冰河列車等享譽世界的品牌。青藏鐵路開通西寧至拉薩超豪華旅遊專列,為此提供了絕佳機遇,
在此基礎上實現與全國旅遊大市場的對接,以優化產品結構並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3、重點發展特色經濟
西寧要利用在全省首位度高的優勢和青藏線起點的優勢,主動牽頭,積極引導,發揮龍頭作用,依託省內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工業項目,逐步由賣資源向賣產品發展,由賣初級產品向賣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轉移,努力壯大特色產業,發展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把西寧打造成青藏高原的工業中心,西部地區的工業重鎮,全國以資源加工轉換製造為基礎的特色工業城市;大力實施
「西繁東育」工程,發展農區畜牧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構建節約型產業結構,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成為青海乃至青藏高原的資源精深加工中心和經濟與技術開發中心。同時要扎實推進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改善人居環境,努力把西寧培育成大企業在青藏高原的總部基地。
4、大力開拓優勢產品市場
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整合高原地區優勢資源,依託高原新技術,大力優化外貿結構,努力形成外貿新格局。加大外貿進出口結構的調整力度,以調整出口產品為突破口,開發以生物製品為主的系列產品,建設優勢產品產業鏈,發展優勢產業,積極培育具有潛在比較優勢及西寧特色的出口商品,逐步增加科技投入,向精深加工發展,提高製成品比重,實現外貿結構新的升級。以「藏毯節」、「鬱金香節」、「青洽會」為平台,積極發展會展經濟,加強與北京、上海、廣東、香港的合作,建設大城市的高原優勢農牧業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輻射全國及國際市場,發展西寧市高原優勢農牧產品產業工程。
要抓住青藏鐵路通車的重大機遇,就要把創新作為西寧發展的生命線和靈魂,把發揮優勢的根本著眼點放在增創新優勢上。不僅要弘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高原精神,同時要把「特別能創新」作為根本立足點,在思想觀念、發展模式、體制制度、對外開放、科學技術、企業管理和城市建設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勇於創新,大膽實踐,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之路
5. 青海省西寧市的氣候環境
西寧氣復候屬大陸性高原制半乾旱氣候。其特點是:氣壓低、日照長,雨水少,蒸發量大,太陽輻射強,日夜溫差大,無霜期短,冰凍期長,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天然的避暑勝地。
值得一提的是,冬季氣候相當的乾燥,紫外線也強烈
消費水平 西寧市消費水平在省內算是比較高的,但是全國范圍內仍比較一般,普通住宿約200元/晚,打車市內基本10元以內。但是每年的7、8月旅遊旺季時,住宿會漲價1-2倍。
西寧的物價也是比較高的,蔬菜水果跟一線城市價格相當,有時候還更貴一些,餐館里的拉麵也是每碗15元左右,冬天的葡萄達到16元一斤,物以稀為貴呀。
6. 我想了解一下西寧市的地理,歷史概況,以及現在
在中國版圖的西北角,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上,座落著有著二千一百多年歷史的古城-西寧。這里是華夏民族的搖籃-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這里是萬山之祖的家園,這里是風雨之後最亮麗的彩虹,這里有獨特的高原民族文化。藍天誘惑著白雲,草原誘惑著牛羊,神秘的西部雪域誘惑著每一位虔誠的智者;藏傳文化的博大放射著智慧的光芒。這里的每一個生靈都是那樣的珍貴,那樣的樸素,充滿著無窮的力量。
西寧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黃河支流煌水上游;位於北緯36°34′13〃,東經101°49′17〃,總面積7665.23平方公里,市區面積350平方公里,總人口 200多萬人,是一個漢、回、藏、蒙、土、撒拉等34個民族居住的地區,市區平均海拔2275米,屬大陸概要半乾旱氣候。這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大自然賦予西寧一個非常涼爽宜人的夏天,夏天平均氣溫在10-25」C之間,無炎熱相逼;無蚊蟲叮咬,非常涼爽,在這里六月份蓋棉被睡覺不是天方夜談。
這里的天是湛藍的,這里的水是清澈的,這里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是自然與文化相輝映的旅遊聖地;它是世人公認的「中國夏都」。這里有藏傳佛教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古老而神奇的塔爾寺是一座佛教藝術寶庫,獨具特色的
「藝術三絕」酥油花、壁畫、堆綉屬於世界文化遺產;藏漢團結、文成公主進藏的歷史見證-日月山是中國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水嶺;中國第二大懸空寺-北禪寺,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東關清真大寺更是聞名遐邇。這里擁有古老悠久的宗教文化,江河源獨特的奇石文化,流金溢彩,令人神往的天然森林公園、集雪山、峽谷、丹霞地貌、奇峰、草地為一體,是一個天然的避暑勝地;它已逐漸被國內外遊人所接納,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夏都。
西寧古有「西海鎖鑰」之稱,是古「絲綢南路」和「唐善古道」的重鎮,是古代東西往來的必經之地。這里不僅有豐厚的人文歷史旅遊資源,還有宗教文化、民族風情等觀光旅遊資源。以西寧市為中。心200公里范圍內,薈萃了青海省旅遊資源的精華,塔爾寺、日月山、察罕河森林公園、群加森林公園、青海湖、鳥島、兩彈基地、互助土族風情、柳灣彩陶中心、孟達天池、撒拉族風情、坎布拉自然風光、海北金銀灘大草原等等,構成了青海旅遊的三大黃金旅遊圈。
一是以西寧為主的青海王牌景點(青海湖、塔爾寺、日月山)生態、人文景觀旅遊圈;二是以格爾木、柴達木鹽湖、昆侖山道教景觀為主的西部區域旅遊圈;三是以玉樹、果洛、黃南等州為主的南部區域旅遊圈。
形成了五條旅遊精品線路,一是西寧-日月山-青海湖-條卡鹽湖-格爾木-敦煌-嘉峪關-張掖-大通森林公園-西寧;二是西寧-互助民俗村-大通森林公園-海北原子城-青海湖-日月山-西寧;三是西寧-城南新區-塔爾寺-群加森林公園-李家峽-坎布拉森林公園-西寧;四是西寧-塔爾寺-日月山-青海湖-海北原子城-西寧;五是西寧-同仁熱貢藝術-循化民族風情-孟達天池-西寧。
隨著青藏鐵路線的延伸,西寧將成為青藏鐵路的橋頭堡,為做大做強西寧旅遊業,抓住青藏鐵路通車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加強地區間的區域聯合,實現旅遊資源共享,我們正在努力策劃和實施西寧—一拉薩青藏高原鐵路沿線風情游這一世界級的王牌旅遊精品線路,從而進一步地發展自己、壯大自己。
7. 青海西寧的地理位置
青海西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青海省省會,位於青海省東部。人口222.80萬。市花丁香,郁回金香。市樹柳答樹。西寧古為金城郡、西平郡、鄯州,又稱青唐城。
轄區內居住漢、藏、回、蒙古、撒拉、滿及土等眾多民族。主要宗教為伊斯蘭教,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道教,天主教等。
(7)西寧市所在區域及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西寧是青海省的省會,是青藏高原第一大城市,青海第一大城市,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教、交通和通訊中心。青藏鐵路,蘭新鐵路第二雙線經過西寧,設有站點,西寧地處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兩山對峙之間,統屬祁連山系,黃河支流湟水河自西向東貫穿市區。
市區海拔2,261米,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蒸發量1,363.6毫米,年平均日照為1,939.7小時,年平均氣溫7.6℃,最高氣溫34.6℃,最低氣溫零下18.9℃,屬高原高山寒溫性氣候。夏季平均氣溫17-19℃,氣候宜人,是消夏避暑勝地,有「中國夏都」之稱。
8. 西寧的地理位置
西寧地處青海東部,黃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環山,三川會聚,扼青藏高原東方之門戶回。地理坐標為東經答101°49′17〃北緯36°34′3〃地勢由北向 南傾斜,西北高,東南低,東西狹長,形似一葉扁舟。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由西、南、北匯合於市區,向東流經全市。
西寧市境內最高海拔4394米,市區中心海拔2275米。西寧周圍群山環抱,日月山脈,屬祁連山脈的東麓.
著名的是五峰山.娘娘山又名金娥山,位於西寧市大通新城。山頂有一座天池,老爺山又名六朔山,位於西寧市北約40公里大通縣橋頭鎮。鳳凰山又叫西寧南山,山上有亭,名叫鳳凰亭,亭上有一橫額,上書「河湟引鳳」。
9. 西寧的地理位置在哪裡西寧有什麼古老的特色的風俗
一、西寧市位於青海省東北部,青藏高原東北部,地處在湟水及三條支迴流的交匯處。呈東西答向條帶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四周群山懷抱,南有南山、北有北山。2012年底西寧市中心城區面積是150平方公里,地理坐標東經101°77′、北緯36°62′。如圖所示:
二、西寧市古老的特色風俗是:
1、曲藝
歌舞音樂主要有漢族的社火、土族的安昭、回族的宴席舞、撒拉族的婚禮舞、藏族的鍋庄舞以及藏傳佛教寺院在祭祀、典禮、法會時演奏的寺廟音樂。
2、「花兒」
是產生於青海,並流行於青、甘、寧、新等地區的一種山歌,唱詞浩繁,文學藝術價值較高,被人們稱為西北之魂。「花兒」發源於臨夏,由於流行的地區不同,加之在發展過程中受到西北各民族文化的影響,因此形成不同的流派和藝術風格。
10. 青海的地理位置和環境
青海省為我國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因境內有全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而得省名。青海省簡稱青,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江河源頭」、「中華水塔」。 青海省,省會西寧,位於我國西北地區,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面積72.23萬平方公里,東西長1200多公里,南北寬800多公里,轄6州、1地、1市、51個縣級行政單位,與甘肅、四川、西藏、新疆接壤。青海東部素有「天河鎖鑰」、「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沖」和「玉塞咽喉」等稱謂,可見地理位置之重要。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54.3萬人,有漢、藏、回、撒拉、蒙古、哈薩克等民族。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西高東低,西北高中間低,地形復雜多樣,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高原大陸性氣候,日照時間長,空氣稀薄,大部分地區海拔在3000—5000米之間,為長江、黃河、瀾滄江等大河的發源地。
青海的宗教主要有藏傳佛教(喇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藏族、蒙古族、土族信仰藏傳佛教,回族、撒拉族信仰伊斯蘭教。
青海屬大陸性高原氣候,溫差大、日照長、降水少。農業以小麥、青稞、蠶豆、馬鈴薯、油菜為主。日月山以西為牧業區,屬高原牧區,牧區內草原廣袤,牧草豐美,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牧區之一。
該省還是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有野生動物250多種,其中屬國家[3]一類保護動物有野駱駝、野氂牛、野驢、藏羚、盤羊、白唇鹿、雪豹、黑頸鶴、蘇門羚、黑鸛等10種,有氂牛500多萬頭。
境內山脈高聳,地形多樣,河流縱橫,湖泊棋布。巍巍昆侖山橫貫中部,唐古拉山峙立於南,祁連山矗立於北,茫茫草原起伏綿延,柴達木盆地浩瀚無垠。長江、黃河之源頭在青海,中國最大的內陸高原鹹水湖也在青海。
三江源地區位於我國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為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地理位置為北緯31°39'~36°12'東經89°45'~102°23',行政區域涉及包括玉樹、果洛、海南、黃南四個藏族自治州的16個縣和格爾木市的唐古拉鄉,總面積為30.25萬K㎡,約占青海省總面積的43%
遠看是高山,近看似平川——遊客如此勾勒青藏地貌,那是從飛機上鳥瞰所得印象。飛機飛近橫亘於甘肅與青海間的祁連山時,看到這千尺絕壁的高山會感到驚訝;飛機越過界山後的起伏山地,卻見大片的青海湖,以及遼闊的柴達木盆地(面積大約二十七萬平方公里),使人難於置信這是高原上的平川。再往南飛,昆侖山脈、巴顏喀拉山脈、唐古拉山脈自西逶迤,看似高出地面不過五百至一千公尺之間的緩坡,起伏於高原之上。山腳谷地是一片草原景色,要不是高達雪線(海拔四千公尺)以上的雪峰,像大海上的白頭浪花漫卷在高原之上,也許會把那片草原當作沿海平原上的低矮丘陵地。
高原上的山嶺雖然不見高聳千仞,卻是雪線以上的冰川雪峰,冰雪融化成的雪水,長年滲進草甸下漫流,聚成沼澤,匯成溪流,再匯百川而成黃河、長江。黃河水像搖籃似的撫育中華民族;長江水則滋潤中原大地。
清真寺 青海資源十分豐富,許多礦藏儲量在全國居於首位。已發現礦產120餘種,探明儲量的有110種,鉀、鈉、鎂、鋰、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儲量居全國第一位,其中許多礦產是屬於國內外急需的資源。聞名遐邇的柴達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礦,素有「聚寶盆」之美譽。其中鹽湖有30多個,已探明總儲量700億噸,單是察爾汗湖的鹽就可以從地球到月亮架起一座6米厚,12米寬的鹽橋。水能資源是青海能源最大優勢,蘊藏量達2165萬千瓦,可開發利用的為1800萬千瓦,年發電量770億度。青海天然草原遼闊,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可利用草場面積5億畝,發展畜牧業物質基礎雄厚。全省有經濟動物400多種,野生植物1000餘種,具有貯藏量大、種類多、用途廣、高原特色顯著的特點。大部分可開發利用,葯用價值極高。旅遊資源也相當豐富,有「百鳥的王國」的青海湖鳥島,「高原的西雙版納」孟達自然保護區,藏傳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爾寺,伊斯蘭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東關大寺,阿尼瑪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遊的好去處。「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國最大的人工水庫龍羊峽、都蘭國際狩獵場、坎布拉森林公園等旅遊景點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青海省先後設立了以資源開發和綜合利用為重點的格爾木經濟開發區,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的西寧橋頭經濟開發區和民和民族經濟改革試驗區,並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
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青稞、蠶豆、豌豆等,經濟作物以油菜籽為主,畜產品主要有牛羊肉、羊毛、羊絨、牛毛絨、駝毛絨、牛奶等,工業主要產品有電力、原油、原鹽、原煤、鋼及鋼材、鋁錠、電解鎂、純硅、石棉、鉀肥、金屬切割機床、水泥、石棉製品、紗、乳製品、布、呢絨、毛線、毛毯、皮革等。
青海交通非常便利,航空、鐵路、公路四通八達,前瞻二十一世紀,西部大開發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強音,青海經濟也將駛入加快發展的軌道。進軍鼓響,號角頻催,青海各族人民正躊躇滿志,描繪一個更加光輝燦爛的新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