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地理環境
『壹』 煤炭體現什麼自然地理環境特點
煤炭是植物被掩埋後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經過成千上萬年而形成了。煤炭福集的地方,說明這個地方曾經植物繁茂,一般是森林,或者沼澤地帶。不斷有死去的植物層層疊加
『貳』 某地區發現大量的含煤地層可推斷其古地理環境是
D. 煤的形成主要是因為樹木遺體經生物化學的分解、埋藏後再經地質作用轉變而成。含煤多的地層可以推斷古代的地理環境為森林
『叄』 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山西省在煤炭開采過程中可能對當地地理環境造成哪些影響
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脆弱;污染嚴重;水土流失;荒漠化;地面塌陷。
『肆』 成煤時期的環境特點
我國煤炭資源形成於六個地質時期
情況分別如下:
古生代石炭紀晚期至二疊紀早期:距今約3.20億年-2.78億年
古生代二疊紀晚期:距今約2.64億年-2.50億年
中生代三疊紀晚期:距今約2.27億年-2.05億年
中生代侏羅紀早中期:距今約2.05億年-1.59億年
中生代白堊紀早期:距今約1.42億年-0.99億年年
新生代第三紀:距今約6550萬年-180萬年
中國煤炭流向示意圖
我國不同成煤期的煤炭資源特點
石炭二疊紀是最早的煤炭資源形成期,我國的石炭二疊紀煤基本上分布在黃河流域.石炭二疊紀煤種范圍從長焰煤到無煙煤,在已探明的石炭二疊紀煤儲量中,氣煤佔24%,無煙煤佔17%,低變質煙煤佔14%,貧煤佔13%,焦煤佔12%,肥煤佔11%,瘦煤佔9%。
晚二疊紀是我國南方主要的成煤時期,晚二疊紀煤廣泛分布於江南各省區,其中絕大部份資源集中於貴州和川南滇東北.在已探明的晚二疊紀煤儲量中,無煙煤佔62%,焦煤佔16%,貧煤佔11%,瘦煤佔8%,肥煤佔2%,氣煤佔1%。
我國晚三疊紀煤的探明儲量只有40億噸,其中陝北三疊紀煤田就佔了20億噸,煤種為氣煤.另外20億噸零星散布於全國各地,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我國侏羅紀煤主要集中在內蒙古,陝西,甘肅,寧夏四省區交界地帶和新疆北部.在各成煤期中,侏羅紀煤的平均含硫量最低,平均含灰量最低,這是侏羅紀煤的最大優勢.侏羅紀的煤種范圍從褐煤到無煙煤,在已探明的侏羅紀煤儲量中,低變質煙煤佔96%,氣煤佔3%,其他佔1%。
我國白堊紀煤分布於內蒙古東部和東北三省,其中內蒙古東部的白堊紀煤幾乎全部是褐煤,且多適合露天開采,東北三省的白堊紀煤從長焰煤到無煙煤,黑龍江七台河煤田是唯一的白堊紀無煙煤產地.在已探明的白堊紀煤儲量中,褐煤佔了81%。
第三紀是最後一個成煤期,由於經歷的時間最短,所以煤的碳化程度普遍較低.煤種范圍從褐煤到氣煤,在已探明的第三紀煤儲量中,褐煤佔90%,長焰煤和氣煤佔10%。
石炭二疊紀煤含灰量在10%-20%的佔34%,含灰量在20%-30%的佔64%,含灰量在30%以上的佔2%。
晚二疊紀煤含灰量在10%-20%佔47%,含灰量在20%-30%的佔45%,含灰量在30%以上的佔8%。
侏羅紀煤含灰量在10%以下的佔44%,含灰量在10%-20%的佔55%,含灰量在20%以上的佔1%。
白堊紀煤含灰量在10-20%的佔65%,含灰量在20-30%佔34%,含灰量在30%以上的佔1%。
石炭二疊紀煤含硫量在1%以下的佔24%,含硫量在1%-2%的佔52%,含硫量在2%以上的佔24%。
晚二疊紀煤含硫量在1%以下的佔7%,含硫量在1%-2%的佔29%,含硫量在2%以上的佔64%.。
侏羅紀煤含硫量在1%以下的佔78%,含硫量在1%-2%的佔22%。
白堊紀煤含硫量在1%以下的佔64%,含硫量在1%-2%的佔36%。
『伍』 地理,山西煤炭開發的區位條件,區位條件有哪些,要具體的,謝謝
市場條件:能源消費供不應求,能源消費量不斷增加,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交通條件:回位置適中,有答多條鐵路通過,交通比較便利;區位條件:地處我國中部地區,鄰近主要能源消費市場;開采條件:中厚煤層,埋藏淺,適於露天開采和大陸規模機械化開采;資源優勢:儲量豐富,分布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陸』 簡述煤炭的優缺點(地理必修二)
1 優點
1.1煤炭地下氣化技術具有較好的環境效益
煤炭地下氣化燃燒後的灰渣留在地下,採用充填技術,大大減少了地表下沉,無固體物質排放,因此煤炭地下氣化減少了廢物和粉煤灰堆放面積及對地面環境的破壞,這是其他潔凈煤技術無法比擬的。地下氣化煤氣可以集中凈化,脫除焦油、硫和粉塵等其他有害物質,可以消除SOx和NOx污染,汞、顆粒物和含硫物質等其他污染物也大大減少。
UCG與傳統採煤加地面燃燒相比,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並有利於進行碳捕捉和儲存。CO經地面變換後,採用分離技術將CO2分離出來儲存或作其他用途,從而得到潔凈煤氣,因此,地下氣化技術有利於解決大氣污染問題。
地下氣化煤氣中H2含量在40%以上,分離後得到各種純度的H2。H2是當今人類最理想的潔凈能源,H2可儲、可輸性好,不僅是高能燃料,又可作為中間載能體使用,它轉變靈活、使用方便、清潔衛生,在自然界中形成水-氫-水自然循環,所以氫能是一種可再生能源,符合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1.2煤炭地下氣化技術提高了煤炭資源的利用率
煤炭地下氣化技術可大大提高資源回收率。在抽採煤層氣之前進行地下煤氣化可回收煤炭熱值75%以上,在抽採煤層氣之後進行地下煤氣化也可回收煤炭熱值的70%。此外,還使傳統工藝難以開采埋藏太深的煤、邊角煤、「三下」(河下、橋下、建築物下)壓煤、己經或即將報廢礦井遺留的保護性煤柱和按國家環保規定不準開採的高硫高灰劣質煤得到開采。
煤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但受傳統井工開采技術水平的限制,隨著開采強度的逐漸增大,大量的礦井報廢或行將報廢。據統計1953~1989年有報廢礦井297處,1990年~2020年還有244處將報廢,遺棄資源儲量到目前為止已有300億噸以上,一般為井工開采(由工人下入井內進行資源開采,與露天開采相對應,井工可採煤炭量僅占煤炭資源儲量的11.43%)遺留的煤柱、薄煤層、劣質煤層、高瓦斯煤層等。煤炭地下氣化技術的發展應用,為這些資源的有效動用提供了途徑。利用煤炭地下氣化技術,可使我國遺棄煤炭資源50%左右得到利用。煤炭地下氣化技術還可以用於開采井工難以開采或開采經濟性、安全性較差的薄煤層、深部煤層、「三下」壓煤和高硫、高灰、高瓦斯煤層、淺海海底煤層。因此,地下氣化可大大提高了煤炭資源的利用率。
1.3安全性好
煤炭地下氣化技術由於實現了井下無人無設備生產煤氣,因此具有較好的安全性,可避免傳統採煤的煤礦塌陷、透水、瓦斯突出等事故。
1.4投資少、經濟效益好
與礦井和礦場建設相比,建設地下煤氣化站的投資低2.5倍。與地面氣化相比投資顯著降低。
1.5勞動生產率高
勞動生產率與露天採煤同樣高,為礦井採煤的4倍,產品成本與露天採煤相當,比礦井挖煤大幅下降。
1.6省去了煤的運輸和裝卸
由此沒有運輸過程中的燃料損失和煤塵等污染物排放,並減少相應的費用。
2 存在的不足
地下煤氣化廣泛工業化推廣之路仍然有很多需要大量研發投入來克服的挑戰。盡管地下煤氣化有很多優點,但技術仍不完善,有多種局限:
①有可能導致重大的環境影響:地下蓄水層污染和地表塌陷。根據目前的知識可以建造一種結構,避免或降低這一風險。
②對很多煤資源來說地下煤氣化可能技術上是可行的,但是適合地下煤氣化的礦藏可能有多得多的限制,因為一些礦藏可能有增加環境風險至不可接受水平的地址和水文特點。
③對地下煤氣化的控制不能達到像地面煤氣化的程度。很多的過程變數,諸如水注入速度、氣化區中反應物分布、孔穴增長速度,只能通過測量溫度和產品氣的質量和數量進行估計。
④經濟性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直至有適當數量的基於地下煤氣化的電廠被建設和運行。
⑤地下煤氣化本質上是一個非穩態過程,因此產品氣的流速和熱值會隨時間變化,產品氣成分不穩定。
『柒』 煤炭自然的條件
煤炭自燃的條件是「具有自燃傾向性的煤炭,呈一定厚度的破碎狀堆積和有連續的供氧條件,且熱量易於積聚」,3個條件同時存在,缺一不可。在防治煤炭自燃的時候,任何防滅火技術和材料只要切斷其中的任何一個乃至全部條件,那麼就可以起到有效的防治效果。因此,所採用的防滅火技術與材料須滿足以下條件:
(1)覆蓋煤體並封堵鬆散煤體的空隙,減少甚至杜絕漏風,隔絕煤體與氧氣的接觸。
(2)充分惰化存在煤層自燃的采空區。
(3)吸收煤體周圍空間儲存的熱能,降低煤溫。
(4)破壞煤體表面的各種活性基團結構,阻化煤氧反應。
(7)煤炭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影響自燃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1、水份:水份的含量及變化是影響煤自發熱最主要的因素,當水蒸發時從外界吸收大量的熱,冷凝時就將這些熱傳給煤粉,理論上講,含水量增加1%將使煤溫上升17℃。因此不能用水來冷卻已經產生自發熱的煤堆,這是因為冷卻水很難將全部的煤浸透而只是讓部分溫度下降而已。
2、通風率:理論上在鬆散的煤堆中不流通的空氣完全反應的話將使其溫度上升2℃,實際上當高速流通的空氣在提供煤以氧氣的同時也會帶走大量的熱,而低速則恰好相反,盡管也提供相當數量的氧氣但卻不能帶走其自發產生的熱量。
操作上長期置放的煤粉一定要壓緊,清除周圍的雜草勿使草根造成煤堆松質化,使空氣容易進入,溫度容易提高。
3、顆粒細度:與自發熱成反比的關系,顆粒越小其表面積越大,與空氣的接觸越充分,更容易產生自熱。但出於堆置上的考量,使煤堆不至於容易坍塌,一般會將其細度控制在一定范圍。
4、揮發份:按揮發份可以將煤分為煙煤、褐煤、無煙煤,其熱值遞增,自發熱可能性降低。而且由於煤粉飛灰都攙在生料中使用(G生料配料必須考慮到這一點),因此根據不同的燃煤要求不同配比的生料,燒成操作上也作調整。
5、溫度:最重要的操作參數,根據實驗室檢定,80℃以下溫升其反應率反而下降,80℃其活性隨溫度上升而上升。
『捌』 煤炭不是污染環境嗎為什麼地理書還說要擴大煤炭開采量
因為開采礦產資源有好處呀:
①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②促進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③形成許多相關產業部門;④增加就業機會;
『玖』 含煤地層的古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含煤炭的古地理環境都是發生過劇烈地質構造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