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環境對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
A. 分析說明氣候、水文、地形地貌、地質等自然地理條件對城市發展的影響。(滿意回答追加分)
氣候、水文、地形地貌、地質等自然地理條件通過影響人口分布影響城市的分布與發展。
(1)氣候因素
氣溫和降水適中的地區人口稠密,有利於城市的形成與發展。中緯度沿海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城市較多,例如世界上三大城市群的分布;
(2)地形、地貌因素
平原區有利於農業發展、人們生活,平原區有利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因此中緯度平原地區人口和城市密集。但熱帶地區平原區氣候過於濕潤,不利於人們生活,人口稀少城市較少,例如亞馬孫平原區;
(3)河流因素
河流的供水功能和運輸功能對城市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有利,所以在河口、河流干支流交匯處、航道的起止點容易出現城市,世界上許多大河的中下游地區,河流入海口城市密集;
(4)地質因素
城市有許多高層建築物,這些建築物重量很大,城市用水經常大量開采地下水,因此城市要有比較穩固的地質基礎,避免發生地質災害。城市建設盡可能避開斷裂帶及地殼活躍地帶。
(5)其他自然因素
城市的水域、綠地也影響城市的發展,較大城市佔地面積很大,要有足夠大面積的土地,以利於城市中各功能區的合理布局。
B. 自然地理條件影響哪個因素從而影響城市的形成和發展
自然地理條件與城市的形成和發展
一、 地形對城市的影響
〖探究活動1〗讀圖4-1-2,4-1-3及下圖,探討問題。
1.我們百萬人口以上城市大部分分布在我國的第幾階梯上,為什麼?
我國百萬人口以上城市主要分布在第三級階梯。因為第三級階梯以平原為主,地地勢平坦利於交通聯系,節省建築和基礎設施投資。農業發達,農產品豐富,為城市提供農產品保障。
2.結合初中所學知識分析,巴西首都巴西利亞為什麼未建於亞馬孫平原,而建在巴西高原上。
因為亞馬孫平原地處熱帶,氣候過於濕熱,不適於人類居住。而巴西高原則較涼爽。
3.蘭州市分布於河谷,有哪些有利條件?其城市形態為什麼呈狹長型?
蘭州所處地區為山區,河谷地形較平坦,且水源充足,水運條件也更便利。因兩邊受山地限制,所以城市形態呈狹長型。
[知識點撥]
地形 城市分布特點 影響分布的原因 典例
平原 頻海、頻湖、沿河的平原地區城市密集 地形平坦利於交通聯系;利於建築、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減少投資;利於農耕,農產品豐富,為城市提供農產品保障。 上海位於長江三角洲,廣州位於珠江三角洲,成都位於成都平原
山區 沿河谷分布 河谷地形較平坦,利於建築、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且水源充足,水運條件也更便利。 西安位於渭河谷地,太原位於汾河谷地,蘭州位於黃河谷地。
高原 熱帶地區的城市多分布於高原 地勢低處濕熱,不適於居住,高原上涼爽。 巴西利亞位於巴西高原,墨西哥城位於墨西哥高原。
二、 氣候對城市的影響
〖探究活動2〗氣候對城市有什麼影響呢?讀圖,探討問題。
1.觀察4-17圖,可知世界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亞洲的 東部 和 南部,美國的東北部,北緯60度以南的 歐洲 。
2.世界特大城市為什麼主要分布在這三大區域,從氣候的角度談談你的看法。
這三大區大多位於中低緯度沿海地區,適度的降水和適宜的溫度宜於人類生活。
3.讀我國某城市平面示意圖,從城市環境保護角度,分析其工業布局是否合理合理。工業區布局在居住區最小風頻的上風向,①②③④四地中,最有必要建衛生防護帶的地方是 ③ 。
[知識點撥]
1.氣候對城市區位的影響
中低緯度沿海地區 世界大城市主要分布於此
寒冷、乾旱、過於濕熱地區 城市相對較少
2.氣候對城市內部結構和布局的影響
主導風向分布區(如西風、信風分布區) 季風區 最小風頻區
污染大氣的工業布局在居住區主導風向下風向。 污染大氣的工業布局在與居住區常年盛行風向垂直郊外。 污染大氣的工業布局在居住區最小風頻的上風向。
三、水對城市的影響
〖探究活動3〗
1. 讀圖4-1-8,上海位於長江入海口附近,位於長江入海口附近的區位特點對其形成發展有何積極影響?
交通便利,既可與全河流相通,也可與海洋相連。水資源豐富。
2,讀下圖,從水的角度探討分析,甲乙兩城市形成發展的共同區位因素是 位於河流交匯處,a、b、c、d最具發展潛力的是d ,a處發展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城市,其可能的區位因素是水陸交通的轉運點或水運的起點和終點 。
[知識點撥]
1. 河流為城市提供水源,滿足城市第一流和生產用水的需要。因此許多城市因水而建,乾旱缺水在區尤為突出,如開羅,巴格達。
2. 河流可作為重要的交通要道。
沿海城市的區位類型 河口處 兩條或多條河流的交匯處 水陸交通的轉運點 水運的起點和終點
區位優勢 既可與全河流相通,也可與海洋相連,利於人流、貸物的集散 大量人流流物在此中轉,有多個方向的水運優勢。 陸路交通穿過河流需建碼頭處,人流,物流在此集聚轉運。 貸物轉運、集散地
典例 上海、廣州、新奧爾良 重慶、宜賓、武漢 南京 贛州
3. 位於河流兩岸的城市,形態上往往呈帶狀或被河流分割成組團狀。
四,礦產對城市的影響
〖探究活動4〗讀圖4-1-9。不少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對礦產資源的依賴性較大,大同就是一座建立在豐富的煤資源之上的城市,你知道還有哪些城市是以礦產資源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有人說,此類城市最終必將衰退,你認同嗎?
以礦產資源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城市還有大慶、包頭、撫順、休斯敦、約翰內斯堡、阿伯丁等。
不認同。以礦產資源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城市,當資源日漸減少之後必定遇到上發展難題,但只要做好產業轉型工作,城市就能持續發展。
C. 城市發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哪些
1、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產生影響的原因
城市是人類居住和經濟活動集聚的中心。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的地域日益增大,土地利用方式發生改變,環境也相應地受到了影響。
2、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產生影響的表現
(1)對生物圈的影響,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大,改變了生物原有的棲息環境,使部分生物因生存環境的改變而滅絕或減少。
(2)對岩石圈的影響,土地質量的下降:城市產生大量的生產、生活固體廢棄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堆棄於土地之上,污染了土地,使城市土地質量下降。
(3)對水循環的影響:城市中工業企業,住宅、交通干線的建設,以及生產、生活污水的排放,改變了自然狀態下的水循環,影響到了各種水體的再分配,也使水質、水量和地下水運動發生變化。
(4)對氣候的影響:城市工業各種氣體的排放和各項建設改變著太陽輻射強度和地面的熱容量,導致氣溫的變化,產生城市「熱島」現象,也使城市中降水發生變化,以及日照、風等。
3、城市化對地理環境影響的兩個方面(略)
4、城市環境污染問題
城市是人類對環境影響最深刻、最集中的區域,也是環境污染最嚴重的區域。城市環境污染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大氣污染、水污染、雜訊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
污染類別
污染源
污染物造成的結果
危害
大氣污染
工礦企業、家庭爐灶、汽車尾氣
煤煙、粉塵產生煙霧使空氣污濁;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形成光化學煙霧;硫氧化合物產生酸雨
危害人類健康、破壞土壤、水質、生物、腐蝕建築物
水體污染
工業廢水、生活污水
水體富營養化造成水生生物過度繁殖使水體缺氧,危害水生生物生存;有害金屬導致公害病發生
危害人類健康和動植物的生長繁殖
雜訊污染
交通運輸和工業生產
>50分貝的雜訊
破壞生活環境
固體廢棄物污染
工業垃圾和居民生活垃圾
垃圾影響環境衛生,占據活動空間
影響人類健康
光污染
城市建築玻璃牆幕,城市燈光
建築玻璃牆幕反射太陽光和夜晚燈光,構成眩目的光污染
刺激人的視覺,誘發交通事故
電磁波污染
各種電磁設備
廣播電視設備通訊設備,其他用電設備產生高頻電磁信號
影響人體健康
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城市病」
(1)「城市病」的典型「病症」:眾多的人口擁擠在空間有限的城市,住房擁擠、交通擁擠、就業壓力增加;由於人口和經濟社會活動的集中,特別是汽車等自動交通工具的增加,環境污染嚴重;社會分化加劇,貧富懸殊擴大,在一地方形成「貧民區」,甚至出現社會治安的嚴重惡化。
(2)醫治「城市病」的葯方:要醫治「城市病」,首先,必須在區域概念下,重新進行城市規劃。比如北京市的城市規劃,不僅要考慮北京市本身,還要考慮周邊以及大的城市群,只有在「大北京城市群」的背景下看北京的城市發展,才能克服「城市病」。
其次,改善城市發展格局,轉變城市建設局限於一個小區內的封閉式做法,要形成輻射,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格局,只有這樣,才能使城市的居住、生產、流通之間更加有序。
第三,要打破現有政策和體制上的約束,並進行實質性修正,協調城市與區域發展,克服目前城市狀況所帶來的影響。在這種框架下,才能設計城市交通、居住區、生產區、旅遊區以及商業區的分割,進一步把區域產業鏈協調到一個良好的程度。
在這三個方面的基礎上,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立體交通和快速交通,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城市病」問題。
【跨越障礙】「城市病」就是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們易患的病
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城市病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它是指城市裡人類產業活動密集,長期的高強度的工業生產,使城市及附近地區的生態環境遭到很大破壞,產生了如大城市中心區人口密集,交通擁擠,環境趨於惡化,地價房租昂貴,環境質量下降,就業比較困難,社會不太安定等一系列的城市「病態」問題,也叫城市化問題。
【跨越障礙】城市的發展就是城市人口越來越多,城市規模越來越大
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城市發展是一個綜合系統工程。城市發展由於人口過於集中,城市規模過於龐大產生了許多「城市化問題」,所以我們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要嚴格控制大城市的規模。控制大城市的規模主要是控制大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規模。
D. 自然地理環境對美洲經濟發展及產業布局有何影響
(摘自網路,望採納,謝謝)
(一)高大山地偏居太平洋一側的地形結構使其經濟活動長期指向大西洋區域
綿長高峻的科迪勒拉山系偏居於太平洋岸一側,不僅成為美洲自然地理分異的突出地理
界限,而且也成為人類活動東西間聯系的巨大屏障,加之山系以東平原、高原面積廣大,為經濟活動提供了充分的地理空間,以及歷史上東部地區是來自大西洋彼岸的歐洲殖民者最早落腳和開發之地,遂使美洲國家經濟活動長期以來都是指向大西洋區域,並與其對岸的歐洲一起共同支撐了大西洋區域200多年的繁榮。但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日本、東孟國家、中國的崛起、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區域經貿活動的加強,以及美國國內「陽光地帶」的勃興,這樣就促成美國對外經濟活動的重心開始由大西洋移向太平洋。如1992年,美國跨太平洋的貿易比跨大西洋的貿易高50%。對拉丁美洲來說,其經濟活動的重心仍面向大西洋一側,且與歐盟國家的關系不斷加深。如1996年南方共同體市場與歐盟的貿易總額達到400多億美元,超過了該集團同美國的貿易額,曾引起了美國的不安。而且與此同時,拉美加入APEC組織的國家卻只有墨西哥和智利兩國。
(二)拉丁美洲的礦物資源對其經濟成長的方式、水平,聚落與交通運輸網的形成等
有著明顯的作用,對世界經濟的進步也有重大影響。正是拉丁美洲的白銀開采為歐洲的資本主義工業革命提供了重要的資本積累。也正是作為拉丁美洲銀礦開采者——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過於熱衷於積累財富而輕於工業技術開發,使得歐洲近代經濟的重心最終由南歐諸國轉移到勤於技術開發的英國。拉丁美洲的許多中心城市,如智利的聖地亞哥、玻利維亞的波哥大、巴西的里約熱內盧、秘魯的利馬等都曾作為采礦中心或礦業服務中心而發展起來。拉丁美洲現有的陸上交通網基本上都與采礦區相聯系,表現為一個典型的以對外輸出物資為宗旨的傘骨狀路網(即以沿海港口為頂點和輸出點,向內地礦區呈輻射狀延展)。由於豐富的礦物資源吸引了大量歐洲資本,使拉丁美洲形成了較普遍分布的大型采礦區及與其相聯系的城鎮和商品糧種植區,這對其以後的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最後,也正是拉丁美洲礦物資源對國際市場的供給才保障了歐、美對有色金屬和鐵礦的需求,從而促進了近代工業革命歐、美的擴散。
(三)如果說金屬礦物資源是拉丁美洲對世界經濟的重大貢獻的話,那麼石油資源則
是影響其自身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
E. 地質地貌條件對城市發展有何影響
地形地貌、地質來、氣候、水源文等自然地理條件通過影響人口分布影響城市的分布與發展。
具體影響如下:
1.地形、地貌因素
平原區有利於農業發展、人們生活,平原區有利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因此中緯度平原地區人口和城市密集.但熱帶地區平原區氣候過於濕潤,不利於人們生活,人口稀少城市較少,例如亞馬孫平原區。
2.地質因素
城市有許多高層建築物,這些建築物重量很大,城市用水經常大量開采地下水,因此城市要有比較穩固的地質基礎,避免發生地質災害.城市建設盡可能避開斷裂帶及地殼活躍地帶。
3.氣候因素
氣溫和降水適中的地區人口稠密,有利於城市的形成與發展.中緯度沿海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城市較多,例如世界上三大城市群的分布。
4.河流因素
河流的供水功能和運輸功能對城市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有利,所以在河口、河流干支流交匯處、航道的起止點容易出現城市,世界上許多大河的中下游地區,河流入海口城市密集。
5.其他自然因素
城市的水域、綠地也影響城市的發展,較大城市佔地面積很大,要有足夠大面積的土地,以利於城市中各功能區的合理布局。
F. 自然環境對經濟發展起什麼作用
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和前提,是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經常的必回要的條答件。
自然環境或者說地理環境、自然條件、自然基礎。
它包括在歷史上形成的與人類社會活動相互起作用的那些自然條件如:
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水文、礦藏、植物、動物等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復雜的綜合體.自然環境是人類創造活動的舞台,是人類創造活動重要的對象。
自然環境通過人類勞動對社會發展起重要作用。
自然環境具有自然、社會雙重屬性,以人類勞動為中介,自然環境在各個不同階段對社會發展都產生重要影響。
(6)自然地理環境對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擴展閱讀:
自然條件在經濟上可以分為兩大類,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和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馬克思指出,在文化初期,第一類自然富源具有決定性意義;
在較高發展階段,第二類富源具有決定性意義.地理環境是生產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發展的內在力量。
馬克思強調一切社會生產力都可歸結為自然力。
G. 對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有何影響
在一個國家內部,地理位置有時對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很重要.對於國家,地理位置對回國家的經濟答發展有時也有重要影響.
在其它條件一定時,地理位置因素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一般與國家面積的大小有關.國家的面積越大,國家的地理位置因素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就顯的越次要.原因是國家的面積越大,國家總有地理位置比較好的地方,人口自然會在這些地理位置比較好的地方集中,照樣能利用優越地理位置的好處.比如,面積大國一般都臨海,都可以利用臨海優勢.
地理位置可以通過是否臨海,而影響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在其它條件一定時,國家是否臨海,對經濟發展有時會有影響.臨海的國家相對來說具有海洋交通優勢.因為國家之間最主要的交通,是以海洋交通為主.是否擁有便捷的海洋交通,對國家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影響.擁有便利的海洋交通,可以實現便利的國際貿易,獲得其它地方的自然資源.可方便出口自己的優勢自然資源或產品,也可以方便的吸收外來資本投資,充分發揮本國的優勢,比如勞動力優勢.
H. 如何理解自然地理條件,歷史文化因素,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運輸狀況對城市功能分區的影響
自然地理環境影響農業種植,平原沃土可以種小麥、玉米、花生、高粱等;水田可以種回水稻等;山坡、梯田可答以種果樹。中國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亦是因為江南水鄉物產豐富。新疆大棗亦是因為當地水土適合它。自然地理環境影響城市工業布局、居住區劃分,比如多刮西南風的地方,化工業應布局在西南風的下風向,處於城市東北郊區。
歷史文化因數尤其文化古跡本事就是城市文化的底蘊,善於利用可開發旅遊區。
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城市綜合硬體的配置,比如學校、醫院、商場等配置的興建。
交通運輸狀況反向推到城市的各個功能分區的形成,比如商場一般都會建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會形成一個導向,越是經濟活躍的地方,交通方式選擇越多樣。
所以自然地理條件、歷史文化因數、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運輸狀況和城市功能分區非常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