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常信盜竊畜禽資源地理信息系統88
A. 吳常信為什麼喜歡掠奪別人開發的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是20世紀60 年代中期興起的一門交叉邊緣學科。1963年加拿大回測量答學家Roger F. Tomlinson首先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統的概念,並於20實際70年代初研究成功第一個實用意義上的地理信息系統(CGIS),將地圖變成數字形式的地圖,便於計算機分析和處理。此後,地理信息系統的研究開發和應用發展迅速。
參考資料:看我的用戶名就知道了,呵呵!
B. 吳常信的科技貢獻
北京白雞純系與配套系的選育
(1976~1985)
吳常信教授是該項目的主持人之一。他的主要貢獻是制訂北京白雞的育種方案,進行育種理論和技術指導,解決了從商品雞中育成純系和配套系的理論與方法。經過9年7個世代的系統選育,育成了生產性能高、生活力強、遺傳性能穩定的我國優良白殼蛋雞種。到1985年鑒定時,已在國內推廣6000多萬只,經濟效益達2.12億元。該項成果已獲1986年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一等獎。1991年又獲國家星火一等獎。 (1983~1995)
這是「六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吳常信教授是內蒙古良種細毛羊育種協作組的成員,是「良種細毛羊主要經濟性狀遺傳參數的計算與應用」課題的主持人,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綿羊育種資料資料庫,進行了細毛羊主要經濟性狀的育種參數計算,對種公羊做出育種值排隊和制訂了選擇指數。1985年「中國美利奴羊新品種育成」項目通過鑒定,1987年該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72~1985)
主要參加北京地區黑白花奶牛的育種工作,對北京市種公牛進行了育種值的計算,提出了公牛後裔鑒定方案和種子母牛的選配計劃。他也是北方黑白花奶牛育種協作組成員,北方地區黑白花奶牛品種標准化工作的主要負責人,1976年提出「北方黑白花奶牛品種標准」。「中國黑白花奶牛的培育」項目已於1987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88年又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79~1984)
吳常信教授是該項目的主要參加人和組織者之一,他的主要貢獻是在我國首次提出了多胎動物「混合家系」的概念,推導了混合家系親緣相關的計算公式,改進了遺傳參數的估計方法,提高了多胎動物選種的准確性。該項目於1984.年獲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 (1986~1995)
主要成就是提出蛋雞合成系選育的理論與方法。由他主持的蛋雞攻關課題,在「六五」期間育成「農昌2號」淺褐殼蛋雞;在「七五」期間育成「農昌1號」褐殼蛋雞。這兩個雞種不但分別達到了「六五」和「七五」國家蛋雞攻關指標,而且在產蛋總重量和飼料轉化率上都居全國參加測定的各組之首。特別是「農昌l號」還超過同期測定的國外褐殼蛋雞良種「星雜579的產蛋水平。他主持的國家科技攻關課題「蛋雞育種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結果,豐富和發展了蛋雞育種的理論體系,突破了傳統理論中「閉鎖」和「純」的觀點的束縛,解決了我國蛋雞育種長期閉鎖群選育造成的遺傳進展緩慢的問題。該項成果於1992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0~1997)
該項目經過8年的選育,成功地將肉雞中的小型(dw)基因引入到中型褐殼蛋雞,育成了小型蛋雞純系。用這種小型雞作父本與普通型蛋雞雜交,後代商品雞為矮小型。與普通蛋雞相比,小型雞的體重小20%~25%,可提高飼養密度25%~30%。在一個產蛋周期中(72周齡),雖然5,-/~『l一1.2kg的雞蛋,但可節省8~10kg飼料。每隻小型雞可比普通蛋雞增加收入8~10元,料蛋比達到2.1:1,超過了國際上優秀普通型蛋雞測定站測定的水平,對我國利用有限飼料資源生產更多的雞蛋有重要意義。至今國內外尚無同類雞種形成規模化生產的報道。「節糧小型褐殼蛋雞的選育」項目於1998年通過鑒定,鑒定委員會認為,該項成果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同年,該項目獲得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年又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畜禽遺傳資源保存的理論與技術
(1986~1998)
由吳常信教授主持的「畜禽遺傳資源保存的理論與技術」項目,經過13年的努力,已於1999年通過鑒定。該項研究系統地闡明了畜禽遺傳資源保存的理論,分析了影響保種的遺傳因素,提出了保種的優化設計,解決了保種群體的大小、世代間隔的長短、公母畜最佳的性別比例和可允許的近交程度等一系列保種的理論與實際問題,反映出很高的理論水平和學術水平,對我國和其他國家的畜禽遺傳資源的保存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曾邀請他作為主講教師之一,在亞洲動物基因庫培訓班上講授他的保種理論與方法。與國內外已有的同類研究相比,該項研究無論在廣度與深度方面還是在理論與技術方面都有獨到之處,特別是保種理論和保種優化設計的提出,反映出高水平的學術創見。在研究方法上,把計算機技術、分子生物技術、實驗動物模擬和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綜合應用於畜禽遺傳資源保存的理論與實踐,在國際上也是領先的。該項目於1999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001年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C. 吳常信你盜竊別人的科研成果有意思嗎
盜竊1000—3000元構成犯罪。
各地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盜竊犯罪「數額較大」標准。
1000元至3000元是《司法解釋》中確定的盜竊罪的起始數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治安狀況,在這個區間內確定自己的數額。比如,河北省盜竊「數額較大」確定的是2000元。
以2011年5月為時間點,盜竊犯罪有明顯的修改變化。
2011年5月《刑法修正案八》正式施行,對盜竊罪進行了修改。修正前,對於盜竊罪只處罰2種情況:1.盜竊數額較大;2.多次盜竊(1年內入戶盜竊或在公共場所扒竊3次以上)。修正後,對於盜竊罪則處罰5種情況:1.盜竊數額較大;2.多次盜竊(2年內盜竊3次以上);3.入戶盜竊;4.攜帶凶器盜竊;5.扒竊。第2、3、4、5項沒有數額要求,也就是說沒有偷到財物,仍然構成犯罪。並且,雖然「數額較大」有明確的標准,比如河北省的2000元,但如果符合規定的情形,犯罪數額可以減半為1000元,這些情形比如,曾因盜竊被處罰過、組織未年成人盜竊、盜竊殘疾人孤寡老人等弱勢群體、在醫院盜竊病人或親屬財產等等。
為什麼盜竊屢禁不止?
現實生活中,很多的盜竊都是「小偷小摸」,如果犯罪數額不大、沒有前科劣跡、認罪悔罪、退贓退賠的,不會判很重的刑,比如判拘役、緩刑甚至單處罰金,嫌疑人很快就會回歸社會,但這些人很多沒有一技之長,又吃不得苦,並且因為被判過刑很多單位對他們又是「拒之門外」的,久而久之,「舊病復發」,重操舊業,「二進宮」、「三進宮」、「四進宮」的大有人在,導致這部分人「破罐破摔」,惡性循環。因此,這是一個涉及打擊懲治、預防教育、拒絕歧視、培訓技能、群防群治的綜合性問題,而且也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
D. 家畜主要經濟性狀的遺傳力與遺傳相關在育種上有何參考價值
提高肉蛋奶等畜禽經濟性狀可以從遺傳育種、營養飼料、疾病防治、畜舍環境和經營管理等幾個方面考慮。其中遺傳育種是從遺傳上改良畜種;疾病既有遺傳因素(如易感性)也有環境因素(如病原體);營養飼料與畜舍、設備等雖然是環境因素,但也存在著遺傳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經營者通過管理提高畜禽生產水平和經濟效益是一項系統工程,不但要使各個環節都能有效運轉,而且要使其達到最佳的協調與配合。
一、經濟性狀改進的遺傳學基礎
1.數量遺傳學基礎
數量遺傳學是遺傳學原理與統計學方法相結合研究群體數量性狀遺傳規律的一門遺傳學分支學科。半個世紀以來數量遺傳學對肉蛋奶等可度量的經濟性狀即數量性狀的提高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與起始群體或未經改良的地方畜種相比,豬的瘦肉率提高了20—25%;肉雞到達2公斤時的上市日齡提前了40—50天;雞的產蛋數提高了100—120個;奶牛的泌乳期產奶量提高了3000—4000公斤。近50年來,肉蛋奶等主要經濟性狀的世代遺傳改進見表1。
肉蛋奶等經濟性狀的遺傳基礎是多基因,表現為連續變異,它的改進需要有生產性能的記錄和遺傳參數,把表型值轉化為育種值,從而提高了選種的准確性。
2.細胞遺傳學基礎
家畜家禽都是兩性繁殖的高等動物,性狀的遺傳都要通過生殖細胞也就是精子和卵子來實現。人工授精和精液冷凍技術擴大了優秀公畜的遺傳作用;超數排卵和卵細胞體外成熟技術擴大了優秀母畜的遺傳作用;胚胎移植或核移植技術則同時擴大了優秀公畜和母畜的作用,提供了大量遺傳上優秀的後代;胚胎切割則是使遺傳上優秀的個體通過「無性繁殖」進行復制或「克隆」。
細胞遺傳學中的染色體畸變和染色體倍性化在畜禽育種中還不多見。羅伯遜易位在牛和豬中都有報道,但都還沒有達到應用的程度;哺乳動物的多倍體和鳥類的孤雌生殖鮮有報道,但多屬偶見,很少有人進行深入研究;使馬和驢的精卵二倍化有可能產生能育的雙二倍體騾子,但這一在50年代的設想至今也未能成為現實。
3.分子遺傳基礎
目前對遺傳物質的認識已進入分子水平,即去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自從1909年瑞典生物學家H.尼森.埃爾(Nilsson-Ehle)提出多基因假說(Polygene hypothe-sis)以來,數量性狀的多基因一直是作為一個遺傳整體用統計學方法加以研究和分析的,雖然對決定數量性狀的多基因數目可以用統計學的方法作出估計,但不能確定單個基因以及它所在的染色體上的位置。現代分子生物技術的發展,使得從分子水平上研究數量性狀基因(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成為可能,這就要分離和克隆決定數量性狀的基因、研究其結構和功能,最終達到從分子水平上改良數量性狀的目的。
二、育種新技術
這里討論的新技術有三層含義:一是近年來研究出的對從遺傳上改良畜種有明顯效果的技術(如用DNA 多態檢測豬應激綜合症);二是研究的方法和技術雖然不是最新的,但只是近年來才加以推廣和應用的(如BLUP育種值);三是從單項技術來看不是什麼新技術,但重新組裝後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的(如「超級豬」、「節糧小型蛋雞」)。本文只是通過一些例子加以說明,並沒有包括所有的育種新技術。
1.生物技術
(1)數量性狀主效基因的檢測與利用
在過去的20年中,陸續發現有些數量性狀不但受微效多基因控制,而且還受一個或少數幾個主效基因(Major gene)的影響。例如綿羊中的布羅拉(booroola)基因,該基因座純合子的母羊,產羔數比不帶該基因的母羊平均多產羔1.1-1.7頭;雜合子母羊也要多產0.9-1.2頭。目前已將該基因定位到綿羊的第六號染色體上。又如豬的氟烷敏感基因,該基因的隱性純合個體易產生應激綜合症,在飢餓、咬斗、運輸、驅趕等情況下容易發生突然死亡,而且肉的品質差。但帶有這種基因的豬在生長速度和瘦肉率方面比不帶該基因的豬有明顯優勢。由於氟烷測定方法對隱性純合子的外顯率並不完全,其范圍在50%—100%,而且外顯率的高低受豬的月齡和性別的影響。這就是說,氟烷測定方法不但無法區別基因型NN和Nn的個體,因為它們的表現都是氟烷不敏感型,而且對基因型nn的個體也有相當一部分沒有表現為敏感型。用PCR-RFLP方法可以清楚地得到三種不同基因型的 DNA圖譜,這給豬育種中檢出攜帶氟烷敏感基因個體(Nn,nn)帶來了極大方便。目前這一基因已被定位到豬的第六號染色體上的一個連鎖群內(Vogeli,1994)。
(2)數量性狀的標記輔助選擇
在數量遺傳學研究中,把要改進的某個數量性狀稱為目標性狀,因此對決定這一性狀的基因或基因組稱為目標基因。目前對決定數量性狀的多基因還不能准確定位,但如果能找到一個可以識別的基因或基因組的DNA多態,或是一個染色體片斷與這一目標性狀有密切的關聯,就可以作為對目標性狀選擇的遺傳標記。遺傳標記還可應用於基因轉移、基因定位和基因作圖等研究。
除上述分子和細胞水平的遺傳標記外,利用已知的主基因或單基因還可以從群體水平上對個體作出標記選擇,如肉牛的雙肌肉基因,綿羊的多羔基因,豬的應激敏感基因,雞的小型化基因、快慢羽基因等。
(3)雜種優勢預測
通過血型因子、血漿蛋白多態、DNA 多態和實驗動物模擬試驗,可以對畜禽的雜種優勢進行預測。例如能過DNA多態性可以識別種間、家系間、家系內個體間的遺傳差異。用Hinf I/ 3』-HVR-α珠蛋白探針可獲得豬、雞、鴨等畜種多態性含量極高的DNA指紋帶。這些多態性為分析系間親緣關系的遠近,雜交親本的選配提供了很好的借鑒。用DNA多態性測定品種或系間的差異,並據此作出的遺傳距離(genetic distance)要比根據其他指標穩定,因此用來預測雜種優勢也更為准確。
2.計算機技術
(1)育種值的BLUP計算方法
BLUP(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最佳線性無偏預測)方法最早由美國C.R.漢特遜(Henederson)於1973年在紀念勒什(Lush)的學術討論會上系統介紹,雖然他對線性模型的研究早在50年代初就已經完成。由於受當時計算工具的限制,這一方法在育種上的應用推遲了20年。
BLUP育種值估計方法之所以能夠提高選種的准確性是由於:(1)充分利用了所有親屬的信息;(2)能消除由於環境造成的偏差;(3)能校正由於選配所造成的偏差;(4)能考慮不同群體不同世代的遺傳差異;(5)當利用個體的多次記錄時,可將由於淘汰所造成的偏差降到最低。
近年來由於計算機的普及和生物技術在動物育種中的應用,使BLUP育種值估計方法又有所發展,如從公畜模型發展為動物模型;單性狀育種值估計發展為多性狀育種值估計;常規繁育體系的育種值估計發展為有胚胎移植、胚胎切割等非常規繁育體系的育種值估計。
(2)計算機圖像分析應用於畜禽育種
計算機圖像分析系統和圖文資料庫的建立,使育種數據、種質資源、形態特徵、生態環境等與家畜育種有關的「數」和「形」聯系起來,大到對群體行為,小到對染色體組型特徵都可通過圖像進行充分的觀察和度量,從而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提高育種效果。例如在對奶牛外形的線性評定中,15項體型性狀中已有14項可由計算機通過圖像進行識別,僅1項(乳用特徵)還需人機結合進行判斷。利用C語言編寫的計算機程序,從攝錄、數字化、校正、識別、評分及綜合等都由程序控制,基本實現了奶牛體型線性評定的自動化,有利於對產奶性狀的選擇與提高。又如通過計算機圖像可分析超聲波測定肉用家畜(牛、豬)的活體脂肪層和肌肉層的厚度以及眼肌面積,提高了對肉用動物選種的准確性。
(3)地理信息系統(GIS)應用於畜禽遺傳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保存畜禽品種的遺傳多樣性對今後肉蛋奶等數量性狀的增產有重要意義。畜禽遺傳資源的保護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是生命科學中的「保護生物學」和地球科學中「地理信息系統」兩個學科的結合。建立畜禽品種資源地理信息系統,可以對現有的遺傳資源有一個整體的、動態的認識,該系統能監視各個畜禽品種在相當長時間內的數量與地理分布、特性特徵等信息的變化,以及建立數量瀕危畜禽的報警系統。最近中國農業大學已完成了按畜禽品種名稱或按省、市、自治區檢索牛、羊、豬、禽等國內主要品種的外形(相片)、數量、分布、生產性能等計算機軟體系統。
3.系統工程技術
系統工程主要研究的是「系統」。系統是有組織的或是組織化了的總體,是由組成這個總體的各個部分(元素)和部分間的有機聯系構成的。下面介紹的雖然是一些成熟技術的重新組裝,但從系統論的思想出發,各類成熟技術間的有機聯系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效益。
(1)優化育種方案
以最大經濟效益為目標的優化育種方案的制定,是現代畜禽育種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在豬的優化育種方案中,結合生物學和經濟學目標考慮,生長、胴體品質、繁殖力、飼料轉化效率等應作為主要改進的目標性狀。通過對性狀邊際效益的計算和各目標性狀經濟重要性的分析,可制定出遺傳改進快、經濟效益高的優化育種方案。對育種核心群的規模、群體結構、種畜利用年限、選種方法、飼養工藝、投入產出分析等在一個優化育種方案中也應予以考慮。
在肉雞優化育種方案的研究中,本文作者曾提出縮短世代間隔的選擇方法,父本品系和母本品系都達到每年13個世代。該育種方案與國內外現行的方案相比,還有以下優點:
1.對母系體重的選擇要有上下限。這一措施直接選擇了增重的均勻度,間接選擇了產蛋性能;
2.對母系產蛋的選擇。廢除現行的自閉產蛋箱記錄制度,改為按公雞家系記錄產蛋性能,再根據育種目標確定是否淘汰整個家系;
3.對產蛋性能用「先留後選」的方法代替現行的「先選後留」方法,提高了選種的准確性。
4.初選時間。改6周齡選種為5周齡選種,降低了選種後由於限制飼喂引起的應激作用。
5.以入孵蛋的健雛率選擇父系,全面提高了受精率、孵化率和雛雞生活力。
(2)MOET育種計劃
MOET(Multiple Ovul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育種計劃是超數排卵和胚胎移植技術與核心群育種技術相結合的一項系統工程,主要應用於奶牛、肉牛等單胎動物。這一育種計劃的實施不但可以提高母牛的繁殖力和增加優秀個體的數量,而且通過同胞測定可以縮短世代間隔。MOET育種計劃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是否能有一個高產母牛組成的核心群作為胚胎移植的供體,使優良的遺傳種質能迅速擴大。我國在「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中已立項開展奶牛MOET育種研究。
(3)「理想豬」和「超級豬」計劃
從商品豬生產的要求來看,作為雜交親本的父系和母系應具有不同的特點。對理想父系豬的要求是:配種能力強,四肢健壯,精液品質良好;生長速度和瘦肉率高,大量瘦肉分布在經濟價值高的部位;顯性白色純合子;可允許為氟烷敏感基因的雜合子(Nn)。對理想母系豬的要求是:繁殖力高,母性強;食慾良好,適度的生長速度和瘦肉率;不攜帶氟烷敏感基因即要求基因型為NN。
英國J.魏柏(Webb)曾提出一個應用胚胎工程生產「超級稻」的計劃。這個計劃的目標是:1.每年每頭母豬提供32頭商品豬;2.100天達到100公斤活重;3.胴體瘦肉率65%。在完成上述三項指標後,每頭母豬年產瘦肉量為1400公斤。他建議的具體做法見圖1。
(4)節糧小型蛋雞的選育
節糧小型蛋雞的選育是一項育種、營養、籠具、雞舍環境、飼養工藝等改革和配套的系統工程。它的育成是利用了雞性染色體上的一個矮性化基因(dw),這是一個生長激素受體基因的缺陷型,造成長骨變短、生長受阻,但產蛋等繁殖性狀基本正常。目前對這一基因較為廣泛應用的是在肉雞中,父母代母本為矮小型,可節省飼料和提高飼養密度。矮小型母雞與普通型雜交的後代,公母都是普通型,可用於正常的商品肉雞生產的。法國伊沙公司的「明星雞」就是採用這一制種方法生產的。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自1990年起就開始把「明星雞」中的dw基因引入「農大褐」中型褐殼蛋雞,選育出有90%以上蛋雞血統的節糧小型蛋雞。用這種小型雞作為父系與普通型褐殼雞雜交,後代商品母雞為矮小型褐殼蛋雞;如與普通型白殼蛋雞雜交,後代商品雞為矮小型淺褐殼蛋雞。這兩種商品雞比普通型蛋雞的體重小20—25%,可提高飼養密度25—30%。雖然總蛋重要少1.0—1.2公斤,但可節省飼料8—10公斤。所以總的經濟效益比普通蛋雞高得多。特別是節糧(料蛋比可達2.0—2.2:1)這一點,更加適合我國市場。如我國15億只蛋雞中有1/3改養小型蛋雞,則可節省飼料40—50億公斤。
作者吳常信: 動物遺傳育種學家。1935 年11月15日生,浙江鄞縣人。1957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1979—1981年在英國愛丁堡大學遺傳系進修動物遺傳育種。歷任北京農業大學教授,畜牧系主任、動物科技學院院長。《遺傳學報》副主編。199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動物遺傳與畜禽育種研究和教學工作。
E. 吳常信我的地理信息系統是誰開發的
地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是20世紀60 年代中期興起的一門交叉邊緣學科。回1963年加拿大測量學家答Roger F. Tomlinson首先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統的概念,並於20實際70年代初研究成功第一個實用意義上的地理信息系統(CGIS),將地圖變成數字形式的地圖,便於計算機分析和處理。此後,地理信息系統的研究開發和應用發展迅速。
參考資料:看我的用戶名就知道了,呵呵!
F. 吳常信社會關系管什麼我一個地理信息系統讓你搞一輩子而且你破壞了我校一個學科
老師和學生會開發一個弟弟信息,這樣便於有效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