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滿洲地理位置及氣候環境

滿洲地理位置及氣候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19 22:06:25

Ⅰ 滿洲是什麼地方

滿洲和東北具有密不可分的關聯。中國東北一詞源於近代。辛亥革命後,特別是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後,中華民國開始用東北來取代清朝發祥地的原有名稱——滿洲。由於歷史和政治的原因,在中國一般用東北或者東三省、東北三省來稱呼滿洲地區的遼寧、吉林和黑龍江這三個省份。後來東三省的西部劃入內蒙古自治區,因此內蒙古東部(東五盟)也屬於滿洲地區。
滿洲和遼東、關東、關外、東北具有前後相繼的承接關系,只不過具體所指的地域范圍有很大差別。春秋時期燕國在東北建有遼東郡、遼西郡,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燕國故土建立遼東郡,大體范圍即今天遼寧省和吉林東南部,秦代長城東起點即為遼東。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將徐達修建山海關,從此東北方向領土即以關東、關外來指代。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極發布改族名為滿洲的命令,滿洲既是族稱,也是地理概念,從此東北方向領土即以滿洲稱謂。站在歷史學角度來看,滿洲(東北)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東北指代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之前大清朝在東北方向上的全部領土。大致上西迄貝加爾湖、葉尼賽河、勒拿河一線,南至山海關,東臨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囊括整個亞洲東北部海岸線,包括楚克奇半島、堪察加半島、庫頁島、千島群島。遼東是滿洲南部的地理概念,一度用來指代廣闊的滿洲地區。歷史上的遼東一度包括漢四郡(朝鮮半島漢江流域以北大部地區)。狹義的滿洲指代東北三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或說東北四省區(包括內蒙古東部)。

Ⅱ 滿族的地理位置,人口和風土人情等資料

滿族,全稱滿洲族,辛亥革命後被稱為滿人、滿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滿族散居中國各地,以居住在遼寧的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龍江、河北、內蒙古、新疆、甘肅、山東等省區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廣州、銀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點。現在的主要聚居區已建立岫岩、鳳城、新賓、青龍、豐寧等滿族自治縣,還有若干個滿族鄉。2000年統計的滿族人口數為1,068萬
滿族的住房,過去一般院內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倫桿」。滿洲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 滿族人的住宅,也有獨特之處。滿族人還喜歡睡火炕。家家戶戶都是南北大炕,屋子西面沿著山牆還有一溜兒窄炕,把南北炕聯了起來,俗稱「萬字炕」。 他們以西炕為尊,南炕為大,北炕為小。南炕居長輩老人,北炕住小輩;西炕則為祖宗神位,牆上供著祖先神板,炕上設擺香案,一般不住人,最忌小輩和婦女坐,只有老人與親姑爺可以坐。滿族房舍的南北西三面,「皆辟大窗戶」,且分上下兩層,窗棱以萬字或工字為格,窗外糊紙,開關朝外,「恐夜間虎來,易於闖入」,居室內沒有地桌,只有炕桌,吃飯、寫字都用它。此外,房樑上常懸著悠車,用樺木皮(木威)成長方形或橢圓形,出生的嬰兒就放在裡面睡覺,母親邊悠車邊哼著搖籃曲。所以有民謠說:「東北有三怪:窗戶紙糊在外,大姑娘叼煙袋,生了孩子吊起來。」
滿族許多節日均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各地滿族同胞在農歷十月十三日滿族命名日自發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紀念滿族的誕生。但活動時使用的名稱不盡相同,或稱「命名日」, 或稱「誕生日」,或稱「紀念日」等。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添倉節: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開山節:滿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後,或農歷9月中旬(具體時間不定)為採集草葯獲得豐收而進行的祝福活動。在過去東北滿族村落中每年開山節都要面對長白山,進行祝福禱告,感謝山神給予采葯人的豐富恩賜,再這一時期採到的人參則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龕中。 臘八節: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鑲紅、黃、鑲黃、藍、鑲藍、白、鑲白」八旗人。春節時,每個旗的人都分別在門上掛上自己的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Ⅲ 滿洲里位於什麼地方

滿洲里市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的西北部,東依大興安嶺、南瀕呼倫湖、西臨蒙古國、北接俄羅斯聯邦。滿洲里市代管呼倫貝爾市扎賚諾爾區。全市總面積732平方公里(含扎賚諾爾區);總人口(含扎賚諾爾區)32萬,其中戶籍人口17萬,由蒙、漢、回、朝鮮、鄂溫克、鄂倫春、俄羅斯等20多個民族組成。

滿洲里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西部,東經117°12′至117°53′,北緯49°19′至49°41′。東臨新巴爾虎左旗,南、西與新巴爾虎右旗相鄰,北與俄羅斯聯邦接壤。

全市東西最長50公里,南北最寬34公里,呈不規則的狹長地帶,總面積為732.44平方公里。中俄邊境滿洲里管段全長101.1公里,其中滿洲里轄區內的國境線全長54公里(包括水界12.7公里)。

(3)滿洲地理位置及氣候環境擴展閱讀:

滿洲里市處於呼倫貝爾高平原和大興安嶺邊緣過渡地帶,主要地形為波狀起伏的丘陵。霍爾津山脈呈東北一西南走向,橫亘於市區中部,致使中部高、西部平緩、東部為沼澤窪地。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坡度比較平緩。地貌特徵分為丘陵和山間窪地兩個地貌單元。

山間窪地位於市域東部的低窪地帶,海拔高度在545~634米之間,地面坡度為3‰~4‰,堆積有較厚的第四系地層。地下水位淺,又因低窪形成大片沼澤濕地,屬堆積地貌。

丘陵區海拔高度在624~700米之間,地面坡高一般在2‰~3‰,最大坡度可達7‰以上。陵頂部經過長期風化、剝蝕已成渾圓狀;基岩埋藏較淺,有的直接裸露為侏羅紀凝灰岩,風化較嚴重成碎石狀。丘陵底部堆積較厚的新生界第四系洪積物。

Ⅳ 滿洲國是現在中國哪個地方

偽滿洲國「領土」包括現今中國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全境(不含「關東州」,即旅大),以及內蒙古東部、河北省承德市。

拓展資料

偽滿洲國(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是日本佔領中國東北三省後,所扶植的一個傀儡偽政權。因國民政府和中共及國際社會對偽滿政權均不予承認,故被稱作「偽滿洲國」或「偽滿」。「首都」設於新京(今吉林長春),「領土」包括現今中國除關東州(今旅順和大連)以外的東三省全境,以及蒙東和河北省的承德市。

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整個中國東北地區,使其淪為日本的殖民地。1932年3月9日,在日本軍隊的攛掇下,末代皇帝溥儀,從天津秘密潛逃至東北,在長春成立了傀儡政權——偽滿洲國(日本語:まんしゅうこく)。

「偽滿洲國」初期為「共和」體制,不久後以立清廢帝溥儀為「元首」,初期稱號為「執政」,年號「大同」,溥儀後稱「皇帝」,年號「康德」。1945年8月,日本本土受到美國投下的兩枚原子彈的攻擊,蘇聯紅軍突襲了駐守在偽滿洲國的關東軍和偽滿洲國軍,1945年日本戰敗。

1932年建國稱「滿洲國」,1934年改稱「大滿洲帝國」。因其是日本帝國主義在二戰期間扶持的傀儡政權,所以當時的中華民國和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國際社會均對偽滿政權均不予承認,故被稱作「偽滿洲國」或「偽滿」。

Ⅳ 滿洲國是哪個朝代地理位置在哪裡

滿洲國是日本在東北建立的殖民地,扶持溥儀作皇帝,定都長春

Ⅵ 滿洲是那裡

滿洲是部族名稱而非地名,指的是滿族。今漢字作滿洲,因洲字義近地名,假借回用之,實則非地答名。

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極發布改族名為滿洲的命令,滿洲既是族稱,也是地理概念,從此東北方向領土即以滿洲稱謂。

滿洲的中心為今天的吉林省長春市,以長春為中心劃分出:
【南滿】--指當時中長路沈陽至大連線以東的庄河、安東(今丹東)、通化、臨江、清原和沈陽西南的遼中等地區
【東滿】--指當時中長路沈陽至長春線以東的吉林、西安(今遼源)、延吉、安圖、敦化等地區。
【西滿】--指當時中長路沈陽至哈爾濱線以西的齊齊哈爾(後劃入北滿)、洮南(今洮安)、扶余、雙遼、開魯、阜新等地區。
【北滿】--指哈爾濱、牡丹江、佳木斯、北安等地區。

Ⅶ 滿洲鑲黃旗的地理位置

是這樣的,一直以來,在網路關於八旗內容里,都有錯誤,上面寫道八旗內基本位容置都在內蒙古各地,事實是這樣的:

今天內蒙古八旗地名是當時 「察哈爾游牧八旗」遺留下來的,僅僅指的當時該地區的察哈爾鑲黃旗,察哈爾正白旗等,都是當時蒙古察哈爾部的駐牧地,和滿洲八旗不是一回事。

滿洲八旗並沒有唯一的駐防地,清代八旗軍都是根據軍事政治需要各地駐防,像今天的軍隊一樣。 鑲黃旗就像今天的部隊番號一樣,各地都有。
在北京駐防的八旗軍各營都有鑲黃旗,在全國各地駐防的八旗也都有鑲黃旗,比如沈陽的盛京八旗之鑲黃旗,在廣州駐防的廣州八旗之鑲黃旗,在成都駐防的成都八旗之鑲黃旗。

Ⅷ 滿洲是在哪

滿洲和遼東、關東、關外、東北具有前後相繼的承接關系,只不過具體所指的地域范圍有很大差別。春秋時期燕國在東北建有遼東郡、遼西郡,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燕國故土建立遼東郡,大體范圍即今天遼寧省的一部分,秦代長城東起點即為遼東。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將徐達修建山海關,從此東北方向領土即以關東、關外來指代。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極發布改族名為滿洲的命令,滿洲既是族稱,也是地理概念,從此東北方向領土即以滿洲稱謂。站在歷史學角度來看,滿洲(東北)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滿洲指代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之前大清朝在東北方向上的全部領土。大致上西迄貝加爾湖、葉尼賽河、勒拿河一線,南至山海關,東臨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囊括整個亞洲東北部海岸線,包括楚克奇半島、堪察加半島、庫頁島、千島群島。遼東是滿洲南部的地理概念,一度用來指代廣闊的滿洲地區。歷史上的遼東一度包括漢四郡(朝鮮半島漢江流域以北大部地區)。狹義的滿洲指代東北三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或說東北四省區(包括內蒙古東部赤峰市、興安盟、通遼市、錫林郭勒盟、呼倫貝爾市)。

滿洲是部族名稱而非地名,指的是滿族。據《清太祖高皇帝實錄》記載:「滿洲一詞,來源未久,表示部族之號,若肅慎、勿吉、女真,非地名也。」又據《滿洲源流考》記載:「以國書考之,滿洲本作滿珠,二字皆平讀。我朝光啟東土,每歲西藏獻丹書,皆稱曼珠師利大皇帝。翻譯名義曰曼珠,華言妙吉祥也。又作曼殊室利大教王。經雲釋迦牟尼師毗盧遮那如來,而大聖曼殊室利為毗盧遮那本師,殊珠音同,室師一音也。當時鴻號肇稱,實本諸此。今漢字作滿洲,蓋因洲字義近地名,假借用之,遂相沿耳,實則部族,而非地名,固章章可考也。」

Ⅸ 誰知道滿族的地理位置啊

滿洲史基礎(滿洲神堂專用讀本)
第一章 滿洲族的先世及其在歷史上的足跡
通古斯--滿語族是發源於貝加爾湖附近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共同體,現在屬於這個語族的包括滿洲族(錫伯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及生活在俄羅斯境內的奧羅奇人、那乃人(都是赫哲人,即原女真人的一支)、烏底蓋人、烏爾奇人、雅庫特人(都是原女真人)等。主要分布在亞洲東北部,南起北緯40度,北至北冰洋,西至葉尼塞河,東迄太平洋。人口大約在一千萬左右,其中的主幹為現在的居住在中國境內的滿洲族(約一千多萬)。

「通古斯」這個詞出現於近代,其含義現存在不同的解釋,有「蓄豬之民」和「東方的人」之說。現國內外將其作為對具有親緣關系的一些民族的統稱。

通古斯--滿語族的祖先在數萬年以前居住在貝加爾湖南部的地區,他們在那裡循序漸進地完成了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最初的所有的發展階段。在「新石器時代末期」,原始通古斯人的一部分離了原地來到了東部地區(即黑龍江上中游和牡丹江、烏蘇里江流域),後發展成為女真和滿洲族。留在當地的原始通古斯人繼續發展,後來被操突厥語族的外來人所融和。

通古斯--滿語族緣於同一族群(祖先),故其在人類體質學上有極為相似的特徵。後因一些外界的因素的影響而分化為南北兩支,即北通古斯族群和南通古斯族群。通古斯人中的滿洲族(包括錫伯人)被劃分為南通古斯人,赫哲族是後來從女真人中分化出來的一支,其的體質特徵介於南北通古斯人之間,之外的通古斯人皆屬於北通古斯人。南北通古斯人雖然出自同一原始族群,但在外表上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如南通古斯人(滿-錫伯)的外表具有長面、直鼻、眼距較近、眼裂較小和上眼瞼無褶皺或不明顯褶皺等特點,北通古斯人具有臉型較寬和皮膚的顏色發藍等特徵。當然這些特徵都不是絕對的,因為南北通古斯人畢竟都屬於一個原始的族群並且他們之間一直都存在通婚的現象,所以各方的特徵都存在於雙方的族群中。

二.通古斯--滿語族的先世在歷史上的足跡

古老、勇敢勤勞的通古斯--滿語族早在有文字記載以前就曾幾度活躍在歷史的舞台上。她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名稱,如數千年前的肅慎(相當於中國周王朝時期)、挹婁(相當於中國戰國時期)、勿吉(相當於中國南北朝時期)、、渤海(相當於中國的隋唐時期)、女真(從中國北宋至十六世紀)以至最後的滿洲族都是通古斯--滿語族在歷史上的稱謂(註:以下簡稱「滿洲族」)。

滿洲族的先世在有歷史記載時起就已經居住在白山黑水間的廣袤的土地上,其祖先數次建立的國家曾一度稱雄於人類歷史的舞台上,曾經象雄師一樣地在亞洲的舞台上怒吼。其所創造的豐功偉績曾令世人所矚目。

1、滿洲族的先世建立的第一個強大的國家--渤海國

公元七世紀末,滿洲族的先世在亞洲大陸的滿洲地區建立了第一個獨立的國家,其疆域包括今天滿洲的大部、朝鮮半島的北部及俄羅斯的南濱海地區。境內設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首都為上京龍泉府(今中國黑龍江東寧縣東京城鎮)。渤海建國二百多年,生產力很是發達,曾被鄰國(中國)敬畏地稱作「海東盛國」。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國之一。雖然現在有些人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篡改歷史,說什麼「滿洲族先世建立的渤海國不是獨立的國家」等等,我們只要看一下歷史就會知道,渤海國並非一個地方政權,他擁有自己的官屬、軍隊、司法、賦稅和獨立的外交,享有一個獨立主權國家所應具有的一些權利,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如在當時中國的政府入侵的時候,渤海國的領導人當即派人交涉,據理力爭,最後在無奈之下還訴諸武力,以?衛國家的安全和民族的權益。後契丹人興起,渤海國亡。
2、滿洲族的先世建立的第二個國家--大金國

公元十一世紀末,滿洲族的先世--女真人中的一位歷史上偉大的人物-完顏阿骨達的領導下,擊敗了遼國,在阿什河畔稱帝,建立了大金國。大金國的建立,是滿洲族先人建立的第二個國家。 後由於當時中國政府的無理挑釁,導致了大金國和中國的戰爭,不過有意思的是,中國雖然野心很大,可是軍隊實在是不堪一擊,不到一年的時間,中國就被大金國打敗了,1126年滅北宋,佔領了淮河以北的地區。原中國的政府領導南遷到臨安(即今天中國的杭州)。而大金國的首都則遷到了燕京(即今北京市)。

有關於這段歷史,今人仍然將其大加歪曲,說什麼「大金國是什麼地方政權,宋金戰爭是一家內部的兄弟間的戰爭」雲雲。稍有一點歷史常識的人都會清楚,這絕不是什麼「內戰」而是一場國與國之間的戰爭。首先,我們知道,所謂「地方」是相對於「中央」而言的,如果沒有「中央」則「地方」就無從談起。那麼我們讓先來看一下當時的記載吧,在中國被大金國打敗之後,中國每年向大金國進貢一批數額巨大的物資,並稱大金國為「親邦」而自稱為「子邦」,這樣看來的話大金國到成了「中央」了(不過大金國並為將自己視為中央,他僅僅是把中國視為自己的一個附屬國而已)。另外,南遷的中國政府中的領導人仍念念不忘地要「收復國土」,還有,那個被稱作「民族英雄」的岳飛,口口聲聲地要「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這樣一個極度仇恨滿洲族人,恨得都要吃滿洲族的肉喝滿洲族的血的人,能說他將滿洲族人視為了自己的「兄弟」嗎?能說這是「兄弟間的一場戰爭」嗎?此外,就是到了今天,中國人仍然將岳飛稱作為「愛國將領」,如果說是一個國家的內戰的話,又怎麼是「愛國的」呢?還有人說其是「統一」祖國的「正義」的戰爭,那麼既然都是「一國內部的」了,大金國不也是「統一」的正義的戰爭了嗎!事實是,以前的中國人從未將滿洲族人視為自己的同胞,我們無法從任何一部歷史文獻中找出「中國人稱滿洲族人就是中國人」的一個字,相反,所有的資料都顯示出來的是「中國人將滿洲族人視為外國人,中國將滿洲族建立的國家--大金國視為外國」這一事實的記載。

3、滿洲族的先世建立的第三個強大的國家--大清國(即大滿洲國)

大金國被蒙古人打敗後滅亡,滿洲族的社會經過了一段時期的內亂之後的十五世紀,出現了一位滿洲族歷史上的又一偉大的人物--愛新覺羅努爾哈齊。

由於受到了中國的挑唆(中國認為一個不統一的滿洲國更適合它的需要,因此利用一切的手段對滿洲國的內部進行挑撥),滿洲國的很多部落因此連續地發生內戰,導致了滿洲族內部的分裂。當時的滿洲國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即滿洲國、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

努爾哈齊即出自滿洲國,由於其在少年時期就看清楚了中國的真實面目(即言爾無信、極端虛偽、目光短淺、外表強大實則虛弱),所以努爾哈齊在以後與中國作戰的時期內才作出了一系列正確的戰略部署。努爾哈齊從1583年起兵,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終於在1616年的時候又建立起了一個滿洲族人自己的國家--大金國(別稱是滿洲國,為了與滿洲族先前所建立的大金國相區別故稱「後金」),在建國期間,滿洲族在努爾哈齊的領導下數次擊敗了中國軍隊作出的干擾滿洲族統一活動的軍事舉動。建國後,中國賊心不死地想把滿洲國這個再次新生的國家扼殺在搖籃里,其不僅在很多方面對滿洲國進行滲透和挑撥,並且在其在以上方法沒有取得效果的時候竟然訴諸武力,對滿洲國這樣一個獨立主權的國家進行侵略。所幸的是,滿洲族在努爾哈齊的領導下,萬眾一心地齊心對外(象在1619年的薩爾滸戰役中滿洲族打敗了數倍於己的入侵的中國軍隊就體現出了滿洲族的團結),終於使中國的陰謀沒有得逞。1626年努爾哈齊去世,同年其第八子皇太極即位。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別稱仍然是滿洲國),在這前一年(即1635年)農歷十月十三日,他正式告諭天下,定「滿洲國」為女真諸部的統一稱謂。
第二章 滿洲族的起源與初步發展
在長白山東北部有座布庫里山,山下有一個清澈透明的水池,此湖叫布爾瑚里湖。湖水碧藍清涼。盛夏,起伏疊嶂的群山環抱著碧水清潭,藍天白雲倒映在水中,湖邊野花爛漫,彩蝶飛舞,鸞鳳合鳴,百鳥交唱。大有"穿花蝴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的奇觀妙境。這美麗的圖畫引來了三位仙女白天而降,她們是三個姐妹,大姐叫恩古倫,二姐叫正古倫,三妹叫佛庫倫。
三姐妹走近湖邊,只見水中有天,彩雲飄飄,鳥飛蝶舞,這比清靜的天宮美極了。三位仙女的身影倒映在湖中,嬌滴的臉蛋,婀娜多姿的身影,在綠樹紅花的襯托下,顯得格外靚麗。三姐妹興奮地脫掉衣服跳人碧水之中,盡情地享受大自然呈獻給她們的一切。三姐妹同在湖中嬉戲打鬧,頓時那平靜如鏡的湖水水花四濺,碧波盪漾,湖中不斷傳出她們的歡聲笑語。
三姐妹嬉戲多時,已感覺疲勞,先後上岸更衣。這時,一隻神鷹飛來,嘴裡銜著一顆鮮紅鮮紅的果子放在三妹佛庫倫的衣裙上,騰空而飛。佛庫倫拾起色彩鮮艷的紅果愛不釋手,這散發著特殊香氣的果子放在地上怕弄臟了,不放手一直捧著又無法穿衣。於是她靈機一動,便把紅果含到口中,不料,果子竟順勢滑進她的腹內,佛庫倫又是咳,又是吐,竟絲毫不起作用。頓時,她感覺到下身無比沉重,猶如千斤墜體,不論怎樣念動咒語,她都不能起飛。大姐和二姐仔細給三妹檢查一番後說:"這是天授妊娠於你,等你生產以後,身子輕了再回去罷。"說完便告別三妹,飄然升天。
兩個姐姐走了,佛庫倫留在湖邊,不知過了多久,佛庫倫生下一個男孩,孩子出生後,佛庫倫感到很吃驚,孩子落地就能說話,幾天功夫就長成一個身強體壯、面目清秀的少年郎。佛庫倫給自己的兒子取名布庫里雍順,姓愛新覺羅。

有一天,佛庫倫做了一隻木船,讓兒子坐在上邊,然後拉起兒子的手,語重心長地說:"兒呀!你是神鷹的後裔,天意讓我生你,實際上是要你去平息暴亂,安邦定國。孩子,你一定要完成上天交給你的重任。"說完松開兒子的手,把船推向水中,小船載著布庫里雍順順流而下,佛庫倫凌空而起,返回天庭。
布庫里雍順按照母親佛庫倫的指示,乘船隨波逐流,往下游沖去,水借風威,在激流的推動下,小船如離弦之箭,一瞬千里。
一天,小船漂至牡丹江和松花江的交匯處,長白山東南的鄂多理城,城內住有三個姓氏,他們互爭雄長,終日廝殺,死傷慘重。當時有一個人到河邊取水,他突然見到一個舉止奇異、相貌異常的男孩,端端正正獨坐船上,便急忙返回村裡告訴爭斗的人們。大家聽到這個消息停止了爭斗,紛紛跑到河邊觀看。大家一見,果然是非凡之人。
一個叫百里的首領問道:"你叫什麼名字?"男孩對眾人說:"我是天女佛庫倫所生,姓愛新覺羅,名叫布庫里雍順。我奉天命是來平定大亂的,今後你們再也不要互相殘殺了。"
男孩的話聲剛落,河邊的人們高呼起來,救難的大英雄來了!布庫里雍順來了!
原來有一天,一個遊方術士來到鄂多理城。百里曾問他,三姓地方何時才能安寧?游士說:"快了,一位生在天池邊的英雄,叫布庫里雍順,很快會乘船來到此地,他到達之時,正是三姓安寧之日。"
之後,英雄布庫里雍順的名字迅速傳開了。人們天天盼望著他早日乘船來解救他們。當百姓埋葬戰死的人時總是嘆惜,你為什麼不能等到布庫里雍順到來呢!人們見面問候時,都互相鼓勵著,好好活著,布庫里雍順就要到了。我們很快就會過上平安的生活了。
今天布庫里雍順真的來了,大家聽其所言,都很敬佩他。人們異口同聲地說,這是天生的聖人,無論如何不能讓他走了,說著幾個年輕人相互交插握手,做成轎形將他抬回城裡。共同推舉他為貝勒,並將百里的女兒勃利格格嫁給他為妻。
從此,三姓地方戰亂平息,社會安定。布庫里雍順成為這個民族的首領,滿洲族的先人稱他為始祖。
第三章 成化犁庭、董山被殺與明國的壓迫
明國歷來對女真各國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挑撥女真各國戰亂,嚴重阻礙了女真的發展。明正統年間,蒙古剌部興起,對明國北方邊防構成全面威脅,而地處遼東的滿洲也直接受到瓦剌蒙古的威脅。當時的滿洲雖然有了較大的發展,但若與強大的瓦剌蒙古相比,仍然是弱小的,抵擋不住瓦剌也先的進攻。為了保存自己的利益,滿洲李滿住、董山等人都依附了也先。女真、蒙古東西呼應,大肆抄掠遼東,使遼邊數年不得安寧。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調動瓦剌四路大軍南犯,大同告警。明英宗朱祁鎮壓親征。當明軍行至土堡(今河北省懷來縣西南)時,受到瓦剌軍的襲擊,明英模宗被俘,50餘萬明軍全軍覆沒,這就是史稱的「土木之變」,朝廷威望一落千丈。
這一年,居住在蘇子河畔的滿洲乘機向明邊進襲。李滿住率1萬余總眾,包圍了撫順城,與明兵展開激烈戰斗。當時守城明軍1000餘人,並把妻子兒女還到城牆上,表示決一死戰。當女真軍接近城池時,明兵投下松明火把,弓、銃(火器)齊發,女真人不敢接近,只得退去。明廷因魯全守城有功,晉升為指揮使。
盡管滿洲多次配合瓦剌蒙古侵擾明邊,便在也先之亂被明國平息後滿洲首領不願與明國關系進一步惡化,因此,董山等滿洲各首領又開始向明國進貢。由於明王朝統治日益衰敗,對滿洲各衛的朝貢要求得十分苛刻。而由於戰亂,滿洲等女真各部首領喪生,各部的敕書失落,入貢無憑證,許多女真首領不得不以舍人的身份前往,明國給的封賞減少,待遇大不如從前,致使各部首領對明國邊官司懷怨甚深。明天順八年(1464年),由於滿洲各衛女真,入貢人數過多,耗費過大,朝廷下令女真各衛每3年入貢一次,每次人數為100人或50人。明成化二年(1466年),明廷又要求入貢的女真各部必須攜帶驃壯的馬1匹,純黑的貂皮30張入貢,否則不得放其入境,引起女真各部的不滿。
在滿洲中,董山是一位有智謀,有才乾的大首領明天順二年(1458年),明廷又晉升董山為左衛都督,從此,他聲震女真各部,地位在各衛首領之上。後來由於李滿住已經年邁體衰,董山「起而兼管三衛,頗有統一滿洲之勢」,勢力大振。董山多次呈請明廷對滿洲各部首領晉級,但明廷不允,使其很不高興。為此,滿洲與明廷關系十分緊張。於是董山就糾集滿洲、毛憐和海西等部統兵達15000餘人,幾乎月月興兵,一年之內竟搶掠明邊境97次,殺掠邊民多達10餘萬。明成化二年(1466年)十二月女真入犯,明國總兵鄭宏戰敗。明成化三年(1467年)正月,海西、滿洲復入鴉鶻關(今新賓葦子峪鎮三道關)。明都指揮史鄧佐在雙嶺中女真人的埋伏,兵改戰死。三月復入連山關,掠開原、撫順,窺鐵嶺、寧遠、廣寧。由此可以看到,滿洲與明國進行了公開的戰爭,並多次取得勝利,同時也反映出滿洲已經是比較強大的國家。當時,董山、李滿住與明國之間,是時附時叛。明國實行的政策比較寬松時,則附明,而明國實行的政策嚴酷或壓迫的程度較深時,則叛。明廷不斷地派人向他們索取被掠人物,結果李滿住、董山等不敢入朝進貢了。
明成化三年(1467年)四月,明廷派遣都督僉事武忠作為使臣,招撫滿洲諸衛首領入朝進貢。董山等人聽撫入京,貢獻馬匹和貂皮。成化帝特令大臣召集滿洲大小首領集會,申訴了他們「背恩負義」,要求「改過自新,嚴戒部下,尊事朝廷」。董山等大小首領紛紛給朝廷叩頭,表示謝罪。
然而,董山卻因明國皇帝不詳察邊吏魚肉邊民的過失和女真犯邊的原因,心中有些不服氣,故舉止傲慢,有抵觸情緒。明廷太保孫繼宗、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大學士陳文等,看見董山遇到高官司也不為禮,認為他們不肯悔改,於是,不顧董山等人服罪孽來朝,竟決定只將董山所帶來的家屬十多人放回,而將董山等115人拘留,並押解到廣寧(今遼寧北寧)。同時,積極備戰,准備大舉討伐滿洲。
七月二十七日,董山等由京師解至廣寧府後,明總兵官趙輔命令通事向董山等宣布明國皇帝敕諭,以示告誡。董山等人不服,雙方發生爭執並動武。趙輔下令鎮壓,早有準備的甲士殺出,當場殺死滿洲大小26人,其餘的人均被囚禁起來九月二十四,明廷分三路對滿洲的住地進行了殘酷的剿殺,並要求朝鮮派兵配合明廷行動。
明軍由左都御史李秉、總兵官趙輔、都督王英統兵,太臨界黃順、少臨界張林監督軍務。兵分左中右三路共五哨兵馬向新賓進發。左路軍出渾河,越石門,經土木河到分水嶺。右路軍由鴉鶻關經喜昌口,過鳳凰城、黑松林、摩天嶺到婆豬江。中路軍經薄刀山鯰魚嶺,過五嶺、渡蘇子河至佛阿拉滿洲首都。朝鮮王國派遣中樞府知事康純、魚有沼、南怡等,統兵萬人,從東路堵截。朝鮮分兩路軍,南怡率右路從朝鮮滿浦入攻婆豬江,魚有沼率左路由朝鮮高沙里入兀彌府。明中路軍入今新賓境後,連破佛阿拉、張打必納、戴咬納、朗家、嘹哈等諸寨,「焚燒其廬舍,殺掠其人民」,許多滿洲人逃入深山藏匿。滿洲沒有防備,突遭襲擊,各部分散。由於董山被拘,李滿住年邁體弱,面對強大的明國和朝鮮聯軍,沒有進行有效的抵抗,使滿洲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大損失。李滿住和長子李古納哈等為朝鮮軍殺害。鮮血染紅蘇子河、婆豬江,滿洲人屍橫遍野。據統計,此次軍事行動共擒斬女真人1700餘口。明和朝鮮軍歷經一個月的圍剿,共契寨四五百座,女真人家的牛、馬、家畜茫然一空,並釋放女真人阿哈(奴隸)千餘人。戰後,明廷又將董山等殺死,其弟秦羊等幾百名女真壯勇,被謫戍福建等省份,使他們永遠身處異鄉。
董山是入京請罪被殺,明廷失信於女真人,因此各部女真人深懷怨恨。李滿住的幼子甫乙加大,為了報父兄之仇,聯絡滿洲、毛憐、烏拉等部女真人數千人,對明國邊境進行殺掠。明國為了防備女真人侵襲,又大修邊牆,將遼陽以東之地向滿洲內地推進360多里,迄至鳳凰山。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遼東邊牆殘址,就是這個時候修築的。遼東邊牆在今撫順境內長約100餘公里。從鐵嶺黃泥窪入境,經張木溝、山城堡、龔家、邊牆溝李其、關嶺、腰堡、蘭山、西崴子、西古、上馬古、後安;從王家店附近蜿蜒折向東南,抵新賓三道關(即鴉鶻關),然後向南經葦子峪進入今本溪樺皮峪。修建遼東邊牆的目的是企圖把女真人拒之牆外,這是一條軍事分界線,邊牆以西即明管轄區,邊牆以東,俗稱東邊外,即女真族生活區,而作為遼東邊牆,撫順段則為最重要的一段。不僅在鴉鶻關附近設有重兵把守的頭道關、二道關、三道關,還在邊牆內設4個邊堡,其中有會安堡(今會元)、東洲堡(今小東)、馬郡堡(今馬郡)、散羊峪堡(今散羊嶺)。
明國曾對滿洲進行過多次打擊,被稱為「犁庭掃穴」,滿洲元氣大傷。僅從明宣德八年至明成化十五年(1433——1479年)短短的46年間,滿洲即遭受明軍入討5次。其中明宣德八年(1433年)、明正統二年(1437年)、明成化三年(1467年)、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各年度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殘暴討伐,每次均以「可屠者屠之......盡滅乃已」,滿洲「流離四散,其餘存者無幾」,致使滿洲數十年後才得以復甦。
滿洲屢遭重創後,努力大衰,長期一蹶不振。在明景泰元年(1450年)時,因凡察被明廷處死後,明廷以凡察長孫納郎哈包庇董山為由,將其拘留,不久又處死。為此,滿洲人人膽顫心寒,滿洲大首領兩年無人敢襲職,形成一片散沙的局面。後來明廷脫羅為滿洲左衛都指揮同知。李滿住孫子完者禿為滿洲右衛都指揮同知。
脫羅、卜花禿、完者禿降襲父祖職以後,滿洲十分殘破,對外已無能力進行掠奪和戰爭,對內也必須團結互助,才能共渡難關。滿洲三衛的首領論輩分是卜花禿最高,其次是脫羅,完者禿輩分最小。但三衛自動調解,三衛掌印全由完者禿負責,對外處理事務和對內處理糾紛,皆由完者禿出面,實際上他成為三衛部落聯盟的大首領但有事關三衛大事,左右二衛,與中衛(滿洲衛)共同協商,作出決定,由掌印者指揮執行,一般無所爭執。
明成化三年(1467年)後,完者禿、脫羅、卜花禿和滿洲右衛的另一名指揮同知羅下,及三衛部眾都居住在佛阿拉城及周圍一帶。佛阿拉城,今稱舊老城,在新賓二道河子南山上。明廷稱之為「滿洲老營」或「虎攔哈達城」,簡稱「虎城」。完者禿等分別率領本衛的塔坦重建家園。塔坦,即「一堆火」一個鍋吃飯之意,原來是指狩獵民族野外打獵的宿營單位,但此時由於氏族組織漸被破壞,由狩獵單位演變成了軍事和行政組織,每衛都分成幾族和幾十個塔坦,有些像今天村下面的小組。他們努力從事狩獵、采捕生產,然後,由衛主率領部眾從漢人區易換農具、耕牛,積極恢復農業生產。滿洲各部每年從三月至五月和七月至十月,各塔坦分別編隊或十人一夥兒,二三十人一幫,結隊進入山林。游獵的人或騎或步,住地連布結幕。一幕三四人,或率領妻子單遍及民用工業而居。季節一到,是女真人「布在山谷之時」,紅圍小獵,「漁梁幕宇馬跡,遍滿山野」。滿洲人狩獵時規模有大有小,規模大時有80餘戶「空落而出」,或60餘人「載綱出獵」,規模小時,甚至是一家單獨「結幕,挈妻子往來」。他們經常是「農事半年收獲畢,且從漁獵作生涯」,有的男子「田獵資生,未嘗在家」,呈現一派漁獵繁忙的景象。
滿洲自從董山被殺以後,復仇之聲不斷,加上明國在關市上的各種刁難,犯邊的事情屢見不鮮。由於明國皇帝昏庸,太監當權,在如何對待擾邊的女真首領之事,朝廷爭論不休。以兵部侍郎馬文升和兵門路尚書餘子俊為代表的官員認為:邊防重地,不易動兵。出現邊關多事,與邊吏行為不端為關。應該嚴懲邊吏,寬待「諸夷」。餘子俊生疑以守為上策,對女真不宜「深治」,如興兵征伐,決非祖宗治夷的初衷。因此,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廷派遣馬文升,都指揮詹升等前來招撫滿洲、海西各部。滿洲三衛指揮脫羅、卜花禿、完者禿等,都聽撫入貢。然而,當朝太監汪直求功心切,與副都御史陳鉞合謀,謊報邊警。一邊誣告馬文長,一邊請求皇帝,同意出師征剿。
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明國再次決定討伐滿洲。太監汪直任監軍,朱永為總兵官,分兵五路,直搗新賓滿洲首都。滿洲各部,青壯年逃匿深山,老弱被屠殺多達690餘人。明軍獲女真人480餘人,攻破450餘寨,掠奪牛、馬千餘匹。大軍所過之處,房屋皆被焚燒。明官兵不惜掘死人骷髏回師報工。當朱永等出師途中,遇到滿洲的貢使哈速、郎禿等70多人前去廣寧。汪直誣陷他們「窺伺」邊境,不由分說,便將哈速等5人殺害,其他人捕送京師邀功。後來又無量地把郎禿等74人遠戍兩廣安置。在明廷軍事壓力下,曾擾邊的滿洲都指揮伏當加等也被近叩關朝貢。
因太監汪直等奸臣的誣陷,馬文升被撤職。滿洲部分人為了報舊仇新怨,聯兵結勢,深入遼東地區,騷擾清河、叆陽等地,竟長驅200餘公里。凡是掠到俘虜都將四肢分解、碓脊、火蒸以泄其忿,劫奪牛馬,焚燒廬舍。這樣由明國奸臣所挑起的民族矜持更加尖銳了。
明國的邊吏日趨腐敗,女真人怨聲載道。明初,明廷奉行厚往薄來的政策,對於女真各部交易,按貨給值,邊吏守法,不稍侵吞。各個馬市、關市變成貨物「流通之府」,女真地區各得實惠,漢族與女真族之間關系十分融洽。成化以後,朝貢、互市的傳統及規定逐漸廢棄。女真各部互市、朝貢必須經過邊官驗放。而邊吏廉勤者少,貪污者多,虧少馬價,偷竊貨物,時有發生。他們還以失物為由,詐取財物。邊官千方百計索取財物或隨意謾罵。有的還為私利所驅使和京官勾結,盜賣庫中廢棄的敕書,非法交易。過去,凡女真人首領入京朝貢,必宴賞在會同館,而且酒宴豐盛,人人心情舒暢。明中葉以後,光祿寺徇私作弊,貪圖賄賂,不肯用心盡職。女真貢使入京,往往酒飯菲薄,盤肉數兩,骨多肉少,飯食生冷,酒中摻水,淡而無味,又不近期頒賞,一拖再拖。即使賞賜也都是些殘次品,貢使心懷不滿。
此外,明廷實行所謂的「夷狄相攻」的政策,故意製造矛盾。他們利用懂女真語言的「通事」,深入女真各寨進行偵察,或對前來朝貢、互市的女真人實行監視,常以酒、肉等誘惑,挑撥是非,使各寨之間彼此猜忌,互生讎隙,以致邊事漸壞。
完者禿、卜花禿時期,由於滿洲勢力薄弱,民族關系又十分緊張,在這個多事之秋,他們委曲求全,晝恢復生產,並保持向明廷朝貢,以盡屬國職責。
第四章 太祖武皇帝與後金國的建立
布庫里雍順數傳之後,即滿洲人所謂肇祖原皇帝,名都督孟特穆。其孫錫寶齊篇古,生子一,即興祖直皇帝,名都督滿福。興祖第四子,為景祖翼皇帝,名覺昌安。景祖兄弟六人,各築城分居,稱為寧古塔貝勒,是為六祖。景祖時開始兼並周圍部族,已盡收五嶺以東、蘇克蘇滸河以西二百里內諸部,勢力漸盛。景祖第四子,為顯祖宣皇帝,名塔克世。顯祖生五子,長子即清太祖高皇帝,名努爾哈齊。滿洲人稱之為聰睿汗,生於明嘉靖三十八年。
明萬曆十一年,努爾哈齊的祖父、父親(即景祖、顯祖),為明寧遠伯李成梁和滿洲的蘇克蘇滸部圖倫城主尼堪外蘭所害。明為安撫努爾哈齊,歸還景、顯二祖屍體,又封努爾哈齊為龍虎將軍,授為都指揮使封號。明國欲以尼堪外蘭為滿洲國主,而努爾哈齊同族寧古塔諸祖子孫,也想加害努爾哈齊。努爾哈齊此時年25歲,為報祖、父之仇,且爭滿洲之權,遂以祖、父遺甲十三副,攻打尼堪外蘭的圖倫城,尼堪外蘭敗而棄城走。努爾哈齊由此開始統一女真各部。

在統一過程中,努爾哈齊創制了滿文。當時只有女真語而無文字,書翰之類用蒙古文字以代言者,佔十之六七,用漢字以代言者,十之三四。萬曆二十七年(1599),命額爾德尼和噶蓋兩人,以蒙古文字母與女真語言音拼成滿文。
=======================
未完,關於整篇文章我發到你的信息裡面了

Ⅹ 黑河、漠河、滿州里的氣候介紹。

一 黑河市地處中高緯度,在中國氣候分區中處於溫帶北端,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受蒙古高壓影響,寒冷而乾燥;夏季受東南季風控制,溫暖而多雨。特點是冬長夏短,低溫冷濕。
1.農業氣候的主要特點包括:光照充足、雨熱同季、晝夜溫差大、冬季溫度低。光能資源豐富,年平均總輻射量105-110千卡/平方厘米;在農作物生長季的5-8月,太陽總輻射量達67千卡/平方厘米,約佔全年的60%;5-9月的總日照時數可達1400-1500小時,生長季內平均日照時數在8小時左右,其中6月份平均日照時數長達9小時左右,完全可以滿足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我市≥10℃活動積溫在1500-2450度之間,而此間(5-8月)降水量可達350-400毫米,佔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主要集中在作物生長季,提高了熱量資源的有效性。各地氣溫的日較差平均在10-20℃之間,比長江流域高一倍左右。白天氣溫高,有利於農作物的光合作用和有機物的積累;而夜間氣溫低,能抑制農作物的呼吸,因而使營養物質消耗少。冬季溫度很低,1月份平均低溫在-24--29℃左右,地面平均最低溫度可達-33--37℃,土壤穩定凍結期平均長達170-175天。由於冬季溫度低,對於組織作物病蟲害菌源的越冬是十分有利的;同時,由於年復一年周期性的融凍作用,可促進土壤中腐殖質的大量積累,從而為農作物生長提供養料。
當然,農業生產中也存在著很多不利因素。如春季旱澇、夏季低溫、秋季早霜等,這些農業氣候災害是造成我市農作物單產變化的主要因素。北部及中部地區土壤透水性差,若遇冬季雪量大、春季雨水多的年份,易澇成災,對作物的播種和苗期生長不利,尤以「卡脖早」對農業危害最重。夏季降水天氣較多,時常出現連陰寡照天氣,同時氣溫偏低,有效積溫不足,造成農作物生長發育遲緩、貪青晚熟,使作物減產。秋季早霜凍在我市發比較普遍,常使作物在未達正常成熟之前遭受凍害,嚴重時直接引起植株死亡,從而大幅度減產。
2.地形對氣候要素造成的影響非常明顯,尤其對氣溫、降水的影響最為顯著。
西南部地區,受著大、小興安嶺的雙重衛護。由於大興安嶺的屏障作用,直接改變寒流的行經。自西伯利亞進入的寒流其方向最初為西北至東南,受山體阻擋後方向變為南或西南,並且強度減弱,由於山體的坡向不同,當冷空氣流進入背風坡,西北冷空氣越過山脈後下降增溫。因而我區南部氣溫較高、冷害減少,對這一地區農業起到庇護作用。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由於小興安嶺的阻擋作用,夏季受西南季風控制的海洋氣流不易直入,使雨量由東北向西南逐漸減少;在山脈的迎風坡上,由於氣流抬高遇冷凝結,成為我區雨量叫多部位,年降水量可達600毫米左右,而處在背風坡的松嫩平原山前台地則為400-500毫米。
另外,由於森林茂密,這對於調節氣候、防止山洪、減輕乾旱和低溫冷害的影響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 漠河縣是全國氣溫最低的縣份,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由於大陸及海洋季風交替影響,小氣候變化多端,局部氣候差異顯著。冬季在極地大陸氣團控制下,氣候寒冷、乾燥而漫長;夏季受副熱帶海洋氣團的影響,降水集中,雨量充沛,氣候濕熱,日照時間長,適宜耐寒生作物生長,但易發生洪澇和低溫冷害;春、秋兩季,因冬夏季風交替,氣候多變。春季多大風,降水偏少,物燥乾旱,易發生森林火災;秋季降溫急劇,常有早霜和凍害發生。
漠河縣年平均氣溫在-5.5℃ 。各月平均氣溫在0℃ 以下的月份長達8個月之久。氣溫年較差為49.3℃ 。平均無霜期為86.2天。年平均降水量為460.8毫米,全年降水量70%以上集中在7月份。5~6月份為旱季,7~8月份為汛期。太陽輻射總量年平均為96~107千卡每平方厘米,日照時數為2377~2625小時。≥10℃的積溫為1436~2062℃。
漠河為多年連續凍土區,凍土最厚達100米以下,凍土融凍最淺的地方,最大融凍上界面僅20厘米左右。對本地的野生動植物的生存和生長,超過能耐受的低溫極值,並成為限控因素。但對喜低溫的耐寒的動植物,都是適宜的溫度范圍。
三 滿洲里市地處中緯度地區,屬於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冬季嚴寒、漫長、乾燥,夏季短暫、溫暖。日照時間較長,降水集中。春秋兩季氣溫變化較大、過度快。春季多大風,較為乾旱,春溫高於秋溫。
春季(4~5月)平均氣溫在8℃一10.2℃之間,平均降水量32毫米,僅佔全年降水量的11%。大風(≥17米秒)頻繁出現,因而風沙天氣多。寒冷、暴風雪、雨夾雪、低溫等天氣常有出現。
夏季(6~8月)氣候溫暖,平均氣溫在17℃~20℃之間。7月為全年氣溫最高月份,平均值為19.4℃。降水集中、量大,平均降水量為212.7毫米,佔全年降水量的71%。
秋季(9~10月)氣溫下降急劇,霜凍、寒潮相繼出現。降水明顯減少,季平均降水量為42.6毫米,佔全年降水量的14%。
冬季(11~3月)嚴寒而漫長,常出現寒潮。一月是全年氣溫最低月份,平均值為-
23.8℃。冬季最低氣溫≤30℃的平均日數30天,最多年份可達53天。平均降水量為11.6毫米,僅佔全年降水量的4%,宜成煙幕和霧淞天氣。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