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和漢中的地理位置
⑴ 屬於四川還是陝西,漢中地區在歷史上,到底屬於哪裡
歷史上,漢中自元以前都是獨立的一級行政區,只隸屬於中央。漢中早期屬於古華夏九州地的-褒國(南鄭地),和巴蜀地區並不存在隸屬關系。秦一統至元,均為一級政區,元設省制,漢中屬陝至今。所謂【歷史上漢中屬蜀地】本質上是錯誤的(蜀地並非古華夏地);漢中屬於【四川】是網路杜撰的,其論點在於「川峽四路」,但是川峽四路只是形容連片的行政區,四路彼此是獨立的(就像人們說的陝甘寧、冀魯豫這樣的概念),四川成省據有原四路的大部分地域所以叫「四川」,而非本身就有「四川省」這個地區而應該包含四路的全部,「益州」更是錯誤的,益州包含巨大的地域(甚至緬甸的一部分),而且其本質上是一個監察區(和清代的川陝總督、湖廣總督是一個概念),並非行政區。
所以你聽到的實際上一部分源於三國諸葛亮的故事(西蜀時期漢中是獨立的行政區,西蜀是政權,並非「蜀地」這個地域概念),以及網路上的文章。
所謂的漢中吃米飯不吃面應為「南米北面」這種滑稽說法的猜測得出(實際上南方吃面的地區很多),方言口音問題去到漢中便知各縣各異南北交雜,只有接壤四川的幾個縣才說真正的川話。
所謂元朝說,更是胡說八道,如果真是這樣,那前朝幾千年難道都是傻子?四川之前包含重慶可是很大的。
⑵ 三國的漢中在哪和成都有啥關系
三國時期的漢中的治所大概在今天的漢中南鄭。
⑶ 漢中屬於陝西還是四川
漢中的確屬於陝抄西,把這樣襲一個富庶溫柔細膩的地方納入西北的范圍,但是漢中的清麗,秀美,山環水繞卻是無法改變的。
⑷ 巴蜀漢中 現在是中國的哪些地理位置 求詳細
「巴蜀」是指當年劉邦管轄的那片地方,如今應該是四川,重慶(不包括四川的西部,因為當時這里是不屬於中央管理的)。「漢中」是指如今陝西南部,四川北部,甘肅東南部一帶。
漢中險要
漢中地處關中之南,巴蜀之北。形成漢中地位的地形主要是秦嶺和大巴山脈。兩列山脈平行聳立,東西橫亘,秦嶺高峻險拔,足以為關中南面屏障;大巴山渾厚綿長,足以為四川北面屏障。幾條穀道穿越山嶺,成為南北通行的孔道。
秦嶺東端有武關,西端有散關,另有三條穀道穿越秦嶺中部,作為漢中與關中之間的通道,它們是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秦嶺高峻,以至每條穀道都曲折迴旋,幽深險峻,不利於人力物力的大規模運動,尤其不利於糧草補給的運輸。南北交爭之際,多以散關為要沖。在西北方向,西漢水河谷低地提供了一條由漢中通往隴西的比較平坦的通道。在東南方向,漢水連貫漢中與湖北,漢中居其上游。蘇代在策劃合縱時,曾談到秦自漢中下漢水擊楚郢鄢之地的便利:「漢中之甲,乘船出於巴,乘夏水而下漢,四日而至五渚」。
從地理形勢上來看,自漢中越秦嶺北進較難,越大巴山南進卻較易。項羽封十八路諸侯的時候,只把巴蜀封給劉邦,可能就是出於這種考慮,可惜後來張良通過項伯的關系,為劉邦請得了漢中地,倘若項羽有漢中地在手,那麼劉邦想還定三秦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巴蜀沃野
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惠王趁巴蜀兩國相攻,遣司馬錯統兵伐蜀,擊滅蜀國而並其地。史載「蜀既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以此來看,項羽把劉邦封在巴蜀也算比較夠意思。
巴蜀即今之四川、重慶,其地理形勢有幾個特點,分別如下:
一是農業發達,為天府之國。長江及其支流呈向心狀匯入盆地底部,東流出川。江河沖積,形成肥沃的平原,宜於農業生產。戰國時,秦蜀守李冰又曾營都江堰,灌溉良田千里。
二是外圍都是重山峻嶺,層巒疊嶂。四川與外部的聯系主要是通過其東、北兩個方向。在此先談北邊的通道,從成都北出,由金牛道、米倉道可入漢中,另由陰平道可通隴上。因四川重心在成都,由金牛道進出最為便捷,故金牛道為川北要沖,劍閣為其門戶。陰平道則以地形偏僻險惡、易被忽視而更隱蔽。從米倉道南下巴中可趨重慶,南北對峙之際,由米倉道進軍可威脅川中與東南之間的交通線。
三,地處長江上游,東出四川的通道為長江三峽,極為險要。對於下流的湖北,東南地區有順流之勢,攻擊東南地區,自古多出四川順流而下。
⑸ 有關漢中地理位置的資料
漢中地處祖國大西南,北界秦嶺山脈,南界大巴山,總面積2,7246平方公里。其間由漢江沖積的漢中平內原。屬亞容熱帶氣候。漢中市位於漢水上游,漢中盆地中部,東經106°51—107°10、北緯33°2—33°22之間。地形特點南低北高,市內有平壩、丘陵和山地等三種地貌,平壩為漢江沖積平原的一二階梯,海拔500—600米之間,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佔全市面積的34.62%;丘陵為山前洪積扇形成的寬谷淺丘地帶,海拔601—800米之間,地勢起伏較大,約佔全市面積的28.1%;山區是秦嶺南坡形成的淺山和中山地區,地勢較為復雜,土壤貧瘠,海拔在701—2038米之間,約佔全市總面積的37.2%。
漢中盆地南北寬約37公里,東西長116公里,約占漢中地區總面積的15.7%,可耕地303200畝,其中以水田為主。漢中屬於亞熱帶氣候區,北有秦嶺屏障,寒流不易侵入,氣候溫和濕潤。
⑹ 四川屬於漢中的那個方向
四川位於漢中的南方,四川的廣元市、巴中市、達州市與漢中相連。
漢中市地處中國版圖地理幾何中心,地理上屬中國西南地區,行政上屬於中國西北地區,它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北與西安市、寶雞市相連,東與安康市相連,南與廣元市、巴中市、達州市相連,西與隴南市相連。古稱:南鄭、梁州、天漢,是大漢王朝的發祥地,也與漢族這一稱謂的形成有直接的關系,漢中是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水的源頭,秦巴山片區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的美譽。
漢中北依秦嶺,南屏巴山,中部是漢中盆地,自古就被稱為「天府之國」和「魚米之鄉」,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因境內洋縣生存有全國一級保護鳥類、「世界珍禽」——朱䴉,故又被稱為「朱䴉之鄉」。現轄漢台區、南鄭縣、城固縣、洋縣、勉縣、西鄉縣、寧強縣、略陽縣、鎮巴縣、留壩縣、佛坪縣1區10縣及國家級經濟開發區。
漢中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地區、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1] 。主產水稻、小麥、油菜等,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朱䴉等珍稀動物,自然環境與物產非常豐富。擁有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寧強青木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略陽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略陽珍稀水生動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4個國家級森林公園,被公認為地球上同一緯度生態最好和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漢中是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源頭,2015年被評為中國最美十大城鎮之一。漢中有中國最美油菜花海城市,是一座山水相依的「千年古市 」。
⑺ 漢中好還是成都好
兩個地方各有各的特色,以經濟成都有好一些,以地理條件漢中比成都好。我覺的漢中好。
⑻ 漢中以前是不是屬於四川的
首先,我們看一下漢中地區的地理位置。陝西省分為陝北、關中和陝南三個部分,其中,漢中地區位於陝南,具體來說,位於秦嶺之南、米倉山之北。眾所周知,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的南北分界線,如果按照這條線劃分,漢中地區其實應該算西南,而不是西北。
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和班固的《漢書·地理志》中,都將秦嶺南北劃分成了兩個地區,秦嶺以南屬巴蜀,秦嶺以北為關中,兩者的口音、飲食、風俗、文化等各個方面都不一樣。在西北地區,對漢中人還出現了一種調侃,認為漢中人是「吃米飯、說四川話的陝西人。」其實,出現這樣的情況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因為漢中地區曾經與四川地區是一個整體,而且持續了很長時間。
漢中地區在春秋戰國時期隸屬於蜀國,秦國南下以後,逐步佔領了蜀國和巴國,從而將四川地區合並到了一起。到了漢朝統治時期,漢武帝把全國劃分成了13個州,益州就是其中之一,而漢中地區就隸屬於益州。
四川地區是盆地結構,中間地區是沃野千里的成都大平原,周圍則是高山和丘陵。至於漢中地區,則是四川的屏障。擁有漢中地區,進可以染指關中地區,退可以固守天府之國。當年,劉邦被冊封到了蜀地,張良一直建議必須控制漢中地區。因為只有控制漢中地區,後方才是絕對安全的。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情況,一旦中央政權崩潰,四川地區基本上都會出現割據政權,例如蜀漢、成漢、前蜀、後蜀、夏政權、大西政權等等。
因此,出現了「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定蜀未定」的說法。由於四川地區屢屢出現割據政權,宋朝平定後蜀以後,把蜀地分成了4個部分(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夔州路),防止做大,四川這個說法就是從宋朝開始出現的。從地理結構來說,從四川地區進入漢中相對容易,但是從陝西地區進入漢中,則需要翻越秦嶺。
但從中央政權的視角來說,漢中地區隸屬於四川管理,對於自身的統治很不利。
元朝統一天下以後,由於疆域面積空前遼闊,為了方便各地區管理,元朝建立了著名的行省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並不完善,管理結構存在很多的問題。在行省制度出現的初期,陝西和四川兩個地區曾經被劃入一個行省。後來,由於管轄區面積太大,四川與陝西兩省才正式分家。
隨著四川與陝西兩省的分家,漢中地區開始劃入陝西省,隸屬於興元路管理。從這個時候開始,漢中地區開始隸屬於陝西省,告別了與四川的歷史。明朝取代了元朝的統治以後,鑒於元朝行省制度的一系列問題,明朝進行了完善和改革,但並沒有把漢中地區還給四川省,漢中隸屬陝西省成為了一種固態模式。畢竟,明朝對明玉珍的夏政權有陰影。
清朝入關以後,調整了陝西和甘肅兩個省的區劃,但沒有改變四川與陝西的交界地帶。截至目前,漢中市仍隸屬於陝西省。由於好幾百年時間的變遷,漢中地區的人們已經認同自己是陝西人。翻越秦嶺以後,大家會發現漢中地區與關中地區的情景截然不同,漢中地區到處都是水稻和油菜,明顯看到了南方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