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貴高原地理環境整體性
『壹』 雲貴高原的地理環境
雲貴高原位於中國西南部,雲南省哀牢山以東和中國東南丘陵以西,包括雲南省東部、貴州省全境,廣西西北部和渝、川、湘、鄂邊境,其相關延伸部份更包括寮國北部(例:豐沙里省)、緬甸東北部的撣邦高原和泰國北部(例:清邁和清萊)。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之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崎嶇不平,高原中多山間盆地(當地人稱「壩子」或水壩)。
雲貴高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廣布, 溶洞、石鍾乳、石筍、石柱、地下暗河、峰林眾多 。 雲貴高原由於地勢較高,平均氣溫也比較起相同緯度的地區為低,但也因為雲貴高原緯度低的關系,故冬季時也不比中國溫帶地區那麼寒冷,在夏天也不會有酷熱難當的天氣,(以雲南省昆明市為例,全年平均最低大約只有2度,相比起中國的上海反更顯得和暖,但在夏天平均最高溫度卻只有不足25度)所以雲貴高原有「四季如春」的美名。
海拔1,000~2,000米;土層薄,尚有大面積宜林荒山;降水較多,宜發展杉木、馬尾松、油桐、油茶等經濟林木,礦產資源豐富;總面積30萬平方公里。著名的黃果樹瀑布就在於雲貴高原上,景色怡人,少數民族熱情好客,物產豐富,資源廣闊,喜歡酸辣食物。 太陽輻射年總量經向分布差異大,西部大於東部,東部為3 400~3 800兆焦耳/㎡,西部為5 000~6 000兆焦耳/㎡。由於地處雲貴高原,海拔高,熱量差異大,紫外線強烈,給農作物的生長帶來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給雲貴高原的居民帶來了物質上的滿足,讓人們在這塊土地上延續。
中國雲貴地區主要包括雲南和貴州兩省。本區地處低緯度,海拔高,又受季風氣候制約的綜合影響,形成四季溫差小、干濕分明、氣候資源垂直變化顯著的低緯高原季風氣候。氣候特點較多,如西雙版納地區是熱帶雨林氣候,昆明等地是熱帶季風氣候,貴州氣候較為寒冷年溫差較雲南大。 熱量垂直分布差異明顯,從河谷至山頂分別出現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的熱量條件。熱量資源的地區分布南多北少,≥10℃的積溫,元江、河口地區在8 000℃以上,滇西北、滇東北的高海拔地區在1 400℃以下,金沙江乾熱河谷出現南亞熱帶的「飛地」,為7000~8000℃。熱量資源年內各月分配相對均勻,冬季溫暖,夏無酷暑。
受西南季風的影響,形成冬干夏濕、干濕季節分明的水分資源特徵。夏半年暖濕氣流沿著山間河谷地吹向內陸,滇西南、滇南邊境、怒江河谷以及南北盤江、都柳江上游的部分地區,全年降水量在1500~1750毫米之間,高黎貢山西南迎風坡的盈江達到4000毫米以上,但楚雄、大理僅為500~700毫米。4~10月降水量佔全年總降水量的85%~95%。雨季常出現山洪暴發,發生洪澇災害。而旱季時間長,季節性乾旱,特別是春旱十分嚴重。貴州東部因受東南季風影響,各季較濕潤。
『貳』 青藏高原及西北地區地理環境環境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我想是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聯。大氣圈內,水圈,岩石圈之間是相互容關聯的。大氣圈與岩石圈,水圈一起孕育了生物。三者任何一方面有變化都會影響其他的方面。
三個圈層中岩石圈最硬,因此岩石圈的變化讓青藏高原個頭上升,其他的兩方面也必須的「服從」。隆起的部分相對其他地方更突出,在風的侵蝕下,形成了高原,而不是很高的峰。水往低處流,自然與青藏無緣。而大氣的降水,則將白色的外衣送給的青藏高原。
希望我的答案您會滿意。
『叄』 高中地理 地理環境整體性相關
個人感覺是旺盛。第一種蒸發是由於植被有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能力,亞馬遜版森林不就是嗎,如果把植權被砍了,那那塊地就幾乎不長植物了。第二種蒸發是由於植被減少,所以蒸騰作用減弱,空氣中的濕度因此下降,所以氣候乾旱。就像夏天,你在森林裡,你並不怎麼感覺熱,但如果在一棵樹下呢。整體性就差不多多米諾效應,一環扣一環。
『肆』 用聯系的觀點分析雲貴高原自然地理環境特徵
氣候:緯度低,氣溫高,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所以有明顯的干濕季
地形:高原版,地表崎嶇,西高東低。也是權農業發展的限制性因素,也導致容易有地質災害,滑坡和泥石流(地形,氣候),水土流失嚴重。
地貌:喀斯特地貌(石灰岩,高溫多雨的氣候更容易發生化學溶蝕),多石林,溶洞。因為岩石溶於水,所以地表水缺,有地下暗河。
『伍』 什麼是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及其表現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組成陸地環境各要素(氣候、地形、水文、生內物、土壤)之間相互容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表現在地理環境是由性質不同的各種要素(地形、氣候、水、生物、土壤等)組成的;每種要素不是以單一形態而是以多種形態存在;地理環境是大小不同的各種形態單位的有規律的組合。
(5)雲貴高原地理環境整體性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綜合體內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內部具有相對一致性、外部具有獨特性的整體。地理環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陸』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表現在那些方面
不同版本的教復材分別有三個制或者四個整體性的表現: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三、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牽一發而動全身
四、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柒』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體現是什麼
所謂整體性,就是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以及各組成部分之間內內在聯系的規律性。容
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或各組成部分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其中某一要素會影響其他要素,某一部分會影響其他部分。其整體性如此嚴密和具有如此的普遍性,以致「牽一發而動全身」,一旦某一環節發生變化,所有其他環節必將隨之變化。
『捌』 為什麼自然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和差異性
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地貌、岩石、大氣、水、生物和土壤等地理要素共同組成的,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典例分析如下: (1)氣候與地貌相互影響。不同氣候條件下形成不同的地貌;不同地貌條件下形成不同的氣候特點。前者如雲貴高原的熔岩地貌形成於濕熱氣位條件下,西北內陸的風沙地貌形成於干早氣候條件下;後者如橫斷山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與那裡山高谷深,氣溫垂直變化大有關系。 (2)氣候與水文相互影響。不同氣候條件下具有不同的水文特徵;水文條件不同的地方氣候也有差異。前者如我國北方河流大多有結冰期,是因北方冬季最冷月氣溫在0度以下,溫帶海洋性氣候區河流水位變化小,是因流域內降水均勻;後者如在湖泊、水庫周圍的地方,空氣濕度大,晝夜溫差小。 (3)氣候和生物相互影響。一定氣候條件下,生長著相應的植物,活動著相應的動物;植物也影響氣候。前者如赤道附近為雨林,亞寒帶則為針葉林;後者如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圍的氣候要濕潤的多。 (4)氣候和土壤相互影響。不同氣候條件形成不同的土壤類型;土壤的干濕狀況,通過蒸發對空氣的濕度、溫度也有一定影響。前者如東北平原氣候冷濕,土壤有機質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長江中下游地區,由於氣候濕熱,有機質分解速度快,形成貧瘠的紅壤;內陸乾旱地區,由於礦物質淋失速度慢,形成鈣土。 (5)地貌和水文相互影響。不同地貌務件下水文狀況不同;術文條件對地貌的影響更是深刻的。前者如剛國河向心水系與盆地地形直接相關,北歐高地上多湖泊是古冰川作用形成的冰川地貌積水而成的;後者如黃土高原的溝壑地形、長江三峽的峽谷地形都是流水切割的結果,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河網密布的恆河三角洲、開闊的永定河沖積扇都是河流堆積作用形成的。 (6)地貌與生物相互影響。地貌影響生物;生物也影響地貌。前者如陰坡和陽植物是不同的,馬尾松在陽坡,冷杉在陰坡分布;後者如生物對地貌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風化過程,改變地貌形態,另一方面又具有保特水土、減少侵蝕的作用,保護了原始地表形態。 (7)水文和生物相互影響。不同水文條件下,生存著不同類型的生物;生物的出現也改變著水文狀況。前者如駱駝刺生長在乾旱環境,蘆葦生長在水濕環境;具有不同的個體形態。後者如水生生物通過生命活動,不斷地改變著水的化學成分。植被覆蓋狀況對地球上的水循環也產生一定的影響,如通過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蒸騰,使土壤水、生物水、大氣水構成一個互相聯東的統一系統 (8)土壤和生物相互聯系。 生物在土壤的形成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土壤也影響生物的分布。前者如沒有生物就沒有土壤;後者如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紅壤就非常適宜茶樹的生長。 二、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1、陸地自然帶 (1)全球性的地域分異:溫度帶分異和海陸分異 (2)區域性的地域分異: 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 (3)概念:陸地上不同的地區,由於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互不相同,分別具有一定的熱量和水分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不同的氣候類型,又對應了與之統一的植被類型和土壤類型。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自然帶。 2、水平地域分異規律地域分異規律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 定義 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或者說每個地帶與緯線大體平行地伸展成條帶狀 自然帶沿著經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並大致與經線平行地伸展成條帶狀 影響因素 主導因素 熱量(太陽輻射) 水分(海陸位置) 成因總結 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即以熱量為基礎 水分條件沿經度變化的方向變化即以水分為基礎 分布特徵 延伸方向 緯線方向(東西方向) 經線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緯度變化方向(南北方向) 經度變化方向(東西方向) 典型地區 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 中緯度地區 典型景觀變化例證 【誤區警示熱量差異並非是由赤道到兩極地域分異規律的唯一因素由赤道到自然帶和氣候類型的分布(以北半球為例) 【特別提醒自然帶的分布並不完全與氣候類型相吻合(1)相同的自然帶對應的氣候類型不盡相同如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對應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2)相同的氣候類型對應的自然帶不唯一如溫帶大陸性氣候對應的自然帶主要為溫帶草原帶和溫帶荒漠帶。(3)熱帶沙漠氣候對應的自然帶不是熱帶沙漠帶而是熱帶荒漠帶。(1)山地垂直地域分異是山麓到山頂水分和熱量狀況的差異共同作用的結果,山麓到山頂水熱的變化與從低緯到高緯的變化類似,但並不完全致。 ①從山麓到山頂的熱量差異很大一般地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 ℃。據此可知: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帶分異類似於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下圖);緯度越低相對高度越大自然帶類型越多。從山麓到山頂的水分狀況差異明顯一般來說從山麓到山頂降水量呈「少—多—少」變化。因此有些基帶在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於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現森林帶如天山。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帶分異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 (2)山地垂直帶是在水平地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山麓的自然帶與水平帶一致。 (3)影響山地垂直自然帶譜復雜程度的因素有三: ① 山體所在緯度:緯度愈低愈復雜,緯度愈高愈簡單; ② 山體海拔:海拔愈高愈復雜(當然有極限),海拔愈低愈簡單,甚至無; ③ 跟山頂與山麓之間的相對高度有關:相對高度大則復雜,相對高度小則簡單。 (4)影響山地垂直自然帶海拔的因素有二: ①山體所在緯度:緯度低,海拔高;緯度高,海拔低 ②坡向:同一山體,陽坡高,陰坡低。 註:實際自然帶分布更為復雜,若考慮將水條件,自然帶分布高度與坡向的關系是: <1>在基帶熱量盈餘區,水分是決定自然帶高低的主要因素。同一植被在迎風坡的分布高度比背風坡高。 【解釋:在熱量盈餘的地區,隨著海拔的升高,空氣中的水分逐漸減少,降水較少的坡向總是首先因缺水而不能滿足植物的需要。】 (位於熱帶的乞力馬扎羅山南坡為東南信風的迎風坡,同一自然帶分布比北坡高) <2>在基帶熱量非盈餘區,土壤的水熱狀況是決定植被分布高度的重要因素。 1、在水分充足,兩坡熱量有明顯差異的山區,同一植被在熱量較好的坡向海拔較高(陽坡高於陰坡)。 2、在水分充足,兩坡的熱量差異不大的山區。降水較少的背風坡的植被分布高度比多雨迎風坡高。 【解釋:在熱量非盈餘區的山區,降水滿足植物生長需要的條件下。隨著海拔的進一步升高,氣溫降低,當該地熱量條件就會接近某種植物生長的下限,由於氣溫降低,蒸發減弱,降水較多的迎風坡就會在某個高度,首先出現土壤中水分含量過多,土壤溫度下降,土壤缺氧,影響某類植物生長的現象。於是這個高度就成了此類植物在此迎風坡的分布上限。而在背風坡相同的高度上,由於降水較少,土壤中的水分沒有過多,土壤供給水分、養分、空氣和熱量能力較好,植物生長狀況良好,反而沒有達到該類植物的分布上限。】 (位於暖溫帶的呂梁山(黃土高原),東坡是迎風坡,同一自然帶分布東坡比西坡低) <3>水分短缺的地方,降水的多坡向能夠較好的滿足植物生長的需要,植被分布的高度較高。 (例位於西北乾旱地區的天山北坡為西風的迎風坡,森林帶高於南坡) (5)影響雪線的因素,從本質上講是蒸發融化與降雪積雪的對比關系,具體因素有二: ①山體所在緯度:緯度低,雪線海拔高;緯度高,雪線海拔低。(雪線副熱帶地區最高) ②坡向:陽坡雪線海拔高,陰坡雪線海拔低,迎風坡雪線海拔低,背風坡雪線海拔高。
『玖』 地理環境的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
所有大小不同的自然綜合體內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內部具有相對一致性、外部具有獨特性的整體。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作用。
首先,地理環境中這一要素影響另外的要素,這一要素的變化影響到另外要素的變化。如副熱帶高氣壓及信風帶控制的大陸中心和大陸西岸,由於常年受副高壓下沉氣流及來自內陸的信風控制,因此,氣候極其乾燥。由於水分不足,地表徑流或全無,物理風化強烈,風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礫漠,植被稀疏。以上各要素之間是一環扣一環,一個要素影響到另外的要素。當其中一個要素發生變化時,其他因素受其影響,相應的也會發生變化。
又如,在赤道兩側,一般是熱帶雨林地區,但在赤道兩側的安第斯山脈和東非高原,由於地形這個要素發生了變化,引起其他要素以及整個地理環境也發生變化。安第斯山脈地理環境呈垂直分布,而東非高原則屬熱帶高原景觀。另外,地理環境各要素在相互作用過程中,原因和結果經常變換位置。
其次,地理環境中,這一部分會影響到另外一部分,這一部分的變化,會影響到另外部分的變化。如北美和歐洲大部分地區位於北半球的西風帶,歐洲位於亞歐大陸的西側,北美洲位於兩大洋之間,但歐洲氣候海洋性顯著,而北美洲卻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重要的原因是由於北美西部高山高原地區阻擋了來自太平洋的暖濕西風深入內地,使太平洋的影響僅局限於太平洋沿岸一帶,而對東部廣大地區的影響則很小,完全不可能同大西洋對歐洲氣候的影響相比。由於氣候不同,導致兩洲地理環境差異顯著,這說明北美高山高原地區對整個北美地理環境特徵的形成有巨大的影響。
又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脈東西兩側同緯度地區地理環境不同:東部蓋亞那高原及奧里諾科平原為熱帶草原地區,同緯度西側為熱帶雨林地區;東部亞馬孫平原為熱帶雨林區,同緯度西側為熱帶草原及熱帶荒漠區;南緯40度以南,西側為溫帶森林區,東側巴塔哥尼亞高原則為溫帶半荒漠區。顯然,安第斯山脈對南美東、西部地理環境的分異起著重要作用。即安第斯山脈這部分影響了它東西兩側的部分。再如,在地質史上存在冰期和間冰期,冰期時,大量地表水以冰層的形式被固結在陸地上,由此引起海平面下降,大陸架露出海面,結果使陸地面積擴大,輪廓發生變化,陸上動植物分布也發生變化。同時,海平面下降還引起流入海洋的河流侵蝕基準面下降,河流下蝕作用加強,河谷下切更深,陸地地形分割劇烈;間冰期,固結在大陸上的冰層消融返回海洋,海平面上升並淹沒了大陸架,河流下切力減弱,陸地地形分割也不厲害。
再次,全球大小各級自然綜合體內部,任何一個要素和部分的發展變化,都要受到整體的制約。自然綜合體一經形成就具有穩定性,其內部各要素和各部分是整體不可分割的部分,要單獨改變其中任一要素是困難的。當然,在人類強有力的影響下,地理環境也會發生局部變化,如由於人工灌溉、沙漠地區可以出現局部綠洲;由於人為濫伐,熱帶雨林可以局部出現草原及半荒漠景觀,但一旦人類的影響停止,讓其自然發展,只要大氣環流形勢不變,最終地理環境仍然要恢復它原來的面貌。這表明任何一個要素和部分的發展變化都要受到地理環境整體的制約。
所以,地理環境是整體性的,它們各個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