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金長安地理位置

金長安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19 19:52:01

❶ 長安的位置

長安是現在的西安專市屬
http://www.51ditu.com/

❷ 長安的自然環境

從經濟上看,西安所處的關中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重要糧食產地.其南邊是四川盆地,被稱為」天府之國」.早在戰國末年和秦漢時期,關中地區一直是全國的經濟中心.而其周圍的隴右和河套地區的經濟在當時也得到了比較大的發展.《史記-貨殖列傳》上說:「夫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然量其富,十居其六焉」。特別是戰國末期鄭國渠的開鑿,更是為關中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發展。《史記》裏說,鄭國渠的開鑿,使得秦國日益富強,「卒並天下」。而更為重要的是到了西漢中期的時候,漢武帝又開鑿了靈積渠,白渠等水利設施,使得關中的經濟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另外關中的經濟之所以得到發展,除了有大規模的水利設施以外,還應該得益它肥沃的土地。當時長安附近的豐鎬扈杜(扈就是今天的戶縣,而豐在今戶縣和長安交界處,鎬和杜在長安),一畝地價值百金。不僅是因為這些地方位於京城附近,更重要的是其土地肥沃,實在是適於發展農業的好地方。當時關中的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無水旱之憂。再加上當時統治者十分重視農業,關中的農業經濟得到了發展。司馬遷曾經列舉出全國幾大經濟中心,關中位居首位。當時的首都長安是全國的商業中心,匯集了來自於全國各地的貨物,「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商賈雲集,異常繁華。當時長安人口50萬,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城市。西漢末年,經過了綠林和赤眉的戰亂,關中的經濟遭到了破壞。但是在東漢時期,它仍然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商業中心。東漢末年,中原和關中戰亂頻仍,經濟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特別是經歷了郭汜和李掘的混戰後,「長安城空四十六日,關中無復人跡」。到了隋唐時代,關中再次成為統一中國的都城。雖然關中仍舊稱為沃野,但是由於其人口稠密,「所出不足以給京師」。所以當時的統治者花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開鑿了大運河,把南方的糧食運往京城。而且關中還時不時地出現水旱災。在這個時候,隋唐的皇帝往往會前往東都洛陽「就食」,古人將這樣的皇帝稱為「逐糧天子」,著名的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就是這一類型的皇帝,其中唐高宗竟然死在了洛陽。唐玄宗竟然七次臨幸洛陽。特別是唐朝中期後,經過了安史之亂的打擊,關中的經濟更加落後。所以在唐朝以後,就再也沒有朝代把西安作為都城了。隨著經濟中心的南移,政治中心也向東轉移。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西安的都城地位的確定和它所在的關中平原發達的農業經濟有關。

首先,我們從它的地理形勢看,西安位於八百里關中平原的中部,它南依秦嶺,北臨渭水。其所在的關中平原,位於我國地理的中心,交通便利。氣候溫和,終年多雨,土地肥沃。大禹曾經把天下的土壤分為九等,稱雍州的土壤為上上等。關中的東面有函谷關,西面是散關,北面是蕭關,南面有武關,這四關都是天險。留侯張良在勸漢高祖定都關中時,把這裏稱作是天下的咽喉,由此可見,它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特別是函谷關,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險。我們知道,在我們和敵人搏鬥的過程中,要迅速致敵人於死地,必須扼住他的喉嚨。對於封建王朝而言,這樣的咽喉要地,肯定是作為城首選。另外,他還說,「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其中就是對關中地形的分析。漢高祖採納了他的措施,最終取消了定都洛陽的決定。在中國的六大古都中,從地理形式來看,西安無疑是最佳選擇。周朝興起於關中西部,最終向東發展,滅掉了商朝。這和關中的地理形式是分不開的啊。 秦朝和以後的漢朝甚至是隋唐都是走著同樣的道路。在我國歷史上有這條規律,西邊的割據政權往往會消滅掉東方的割據政權,完成國家的統一,例如秦滅六國,北周和隋朝的統一。另外北方的政權往往會消滅南方的政權,完成國家的統一,這樣的例子就不勝枚舉了。這說明,都城地理位置的選擇對一個朝代的重要性。而西安在六個古都中,是著名的形盛之地。西漢和唐朝定都於長安,所以兩個王朝在軍事上處於絕對的優勢,特別是在對付少數民族的入侵上,是相當成功的。北宋把都城建在了四戰之地的大梁,結果軍事力量薄弱,在和周遍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中,處於絕對的下風。甚至北宋和南宋都被少數民族政權所消滅。宋太祖在建立宋朝後,就覺得大梁處於交通要道上,無險可守,便欲遷都長安。可是他的這一舉動遭到了他弟弟也就是後來宋太宗的強烈反對,最終做罷。明朝初立之時,明太祖也有遷都關中的想法。甚至在清末,康有為在給光緒帝的上書中,也建議清朝西遷,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者的入侵。國民政府對這裏也非常的重視,於1932年把西安改為行政院直轄市。這種想法甚至感染了新中國的創立者。由此可見,關中這塊地方的重要。在六大古都中,南京一向是被認為是割據王朝的都城,而大粱則是四戰之地,無險可守,一旦少數民族政權進入長城以內,大粱幾乎是可以不攻而下。在西元11世紀初,北宋和遼的戰爭中和西元12世紀和金的戰爭中,由於當時遼和金已經擁有了幽雲十六州,所以他們便不費吹灰之力便兵臨大粱城下。北平是偉大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都城,北面有燕山,東面是山海關,西邊是太行山,也算是一個形盛之地。可是和西安比起來,還是稍遜一躊.在對付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時,北平太過於暴露.一旦長城防線被突破,北平便暴露於敵人的威脅之下.明朝中期的土木堡之變中,蒙古軍從大同突破長城防線,虜走了明英宗,並且直搗北京城,京師震動.同樣在明朝後期,努爾哈赤率領金軍,突破居庸關,兵臨北京.同樣也是在明末,吳三桂帶領清軍入關,北京沒有幾天就淪陷了.同樣北京在抵抗來自於海上的威脅,也存在著很大的威脅.一旦北京的門戶天津淪陷,北京便暴露在敵人的炮口之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就是先從海上佔領天津,進而佔領北京的.而西安在抵抗來自於東部的威脅時,則有兩重天險,一是虎牢關,二是函谷關或潼關,這和北京相比,優勢明顯.而在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的威脅也主要來自於北方,這樣它的戰略優勢也就自然顯示出來了.漢唐王朝也就是坐鎮關中,打敗匈奴和突厥人的入侵的.綜上所述,在地形的險要方面,在六大古都中首居一指.但是險要的地形,對於全國其他地方的控制也是不利的,因為險要也就意味著交通的不便.然而西安雖然雖險,但是交通相對於其他地方來說,也是比較便利,它的東面便是我國的糧倉-華北平原.但是畢竟對於其他地方的控制的不便,也是很明顯的.因此,西周在建都豐鎬的同時,也在洛陽修建了東都,以防止」殷頑民」的反抗.這實際上就是加強對東部地區的控制.隋唐兩朝也採取了同樣的措施,以長安為京師,同時又把洛陽作為陪都,以加強對東部地區的控制.這就是我國歷史上的兩都制.這種做法毫無疑問加強了對東部地區的控制.並且為以後的北宋,遼,金等朝代所採用.

另外,這也和當時中原政權所面臨的少數民族的威脅有關。漢朝最大的威脅最大的威脅是來自於西北方面的匈奴,唐朝最大的威脅前期是突厥,中後期則是吐蕃,突厥也是在唐朝的西北,而吐蕃則是在西南。把都城放在關中,也是出於加強國防力量的需要。在漢朝初年的時候,北方的匈奴成為一股強大的勢力,在國內當時關東則大部分被諸侯王所佔據,如果他把都城放在洛陽,一則不能有效地防範匈奴,二來諸侯作亂,洛陽周圍必然為戰場,都城有累卵之危。漢朝初年的七國之亂,主戰場就在河南東部一帶,距離洛陽很近。在隋朝和唐朝初年,國家的主要威脅是位於西北的突厥.在唐朝中後期則是位於西邊的吐蕃.他們當時對中原政權的威脅很大.把京城放在這裏,可以加強對這些少數民族政權的防範。另外隋唐兩朝的統治者起自關隴貴族,奉行的是「關中本位主義」政策。而且當時在土地和徵兵方面又實行的是「均田制」及相結合的「府兵制」,而從西魏以來,全國大部分的軍府都在關中,成為名副其實的「軍事重心」。這也就決定了兩朝的統治者不可能把都城放在其他地方。隋朝滅亡的原因也在於隋煬帝背離了「關中本位主義」的路線,並且最終為唐朝所代替。

❸ 西安長安縣葫蘆雞地理位置

請在此輸葫復蘆雞是制陝西西安市漢族傳統名菜,始於唐代。葫蘆雞的製作分清煮、蒸籠、油炸三道工序。製作時先放在清水中漂洗,除凈血污,煮時用麻絲將雞捆好,以保持雞的整形,待鍋內涼水燒沸,投入雞,煮半小時取出,盛—盆內,添肉湯、料酒、精鹽、醬油、蔥、姜、八角、桂皮,入籠蒸透。油炸時,將菜籽油燒八成熱投入蒸好的整雞,用手勺撥動,至雞是金黃色時,用漏勺撈出,瀝油,隨即盛盤中,上桌時另帶小蝶花椒鹽佐食。 色澤金紅,皮酥肉嫩,香爛味醇,筷到骨脫。含有豐富蛋白質和人體所需的飽和脂肪酸。入您的回答,每一次專業解答都將打造您的權威形象

❹ 東莞市長安鎮位於什麼地理位置

地處東莞東南面,東接深圳松崗,南臨虎門跟後街,西壤大嶺山,北連大朗;
是東莞市最繁華的幾個鎮之一

❺ 長安金礦

長安金礦,位於金平縣城以西,平距 15km,地理坐標:東經 103° 02′″~103°07′00″,北緯22°44′30″~23°47′30″,面積47.7km2,隸屬雲南省金平縣銅廠鄉管轄。在哀牢山金礦帶中中位於最南端。礦床類型可分為原生金礦床和土型金礦床。據雲南省地質調查院第二地質礦產調查所的勘查結果,該礦床為超大型金礦床,原生金礦床成因為「多因素控制的中-低溫水溶液滲浸形成的熱液型礦床」。目前,該礦尚未有公開發表的研究成果,下述有關該礦的基本地質情況主要來自於雲南省地質調查院《雲南金平-綠春金銅礦評價成果報告》(2004)。

一、礦區地質

1.區域地質

大地構造上長安金礦與大坪金礦均位於哀牢山深斷裂的次級斷裂藤條河大斷裂與哀牢山主斷裂所夾持的楔形的金平斷塊內,金平斷塊內發育的甘河斷裂、三家河斷裂等北西向斷裂和北東向的斷裂構造對所控制區塊的岩漿活動和成礦作用產生顯著影響。尤其是沿甘河斷裂,即在藤條河大斷裂與三家河斷裂夾持的三角形區域內,廣泛發育超基性-基性及中酸性岩漿活動,並分布有北西向延伸的多金屬成礦集中區,主要礦產類型包括金、鎳、銅、鉬等礦種,主要礦床包括長安金礦、礦區北部的白馬寨銅鎳礦和南部的斑岩型銅鉬礦。區內出露的地層主要為淺變質或基本未變質的下古生界碎屑岩、碳酸鹽岩及上古生界碳酸鹽岩夾細碎屑岩、玄武岩(圖2-6)。

圖2-7 長安金礦區域地質圖

(據雲南省地質調查院,2004,經改編)

Fig.2-7 Geological map of Changan gold deposit in Yunnan Province

1-下奧陶統粉砂岩夾泥岩;2-康廊組白雲岩;3-青山組白雲質灰岩、礫岩;4-蓮花曲組硅質板岩、板岩;5-爛泥箐組灰岩夾鈣質泥岩;6一千溝組灰岩; 7-山營組一段白雲質灰岩;8-尖山營組二段白雲質灰岩;9-陽新組灰岩;10-峨眉山玄武岩;11-正長岩;12-輝綠岩;13-輝長岩;14-花崗岩; 15-銅礦體及編號;16-金礦體及編號;17-斷層;18-地質界線

(2)志留系中上統康廊組(S2-3k)

灰白色砂屑白雲岩、白雲岩夾角礫狀白雲岩、灰質白雲岩。厚度962~1108 m。

(3)泥盆系(D)

1)青山組(D1q):淺灰、灰白色生物灰岩、灰岩、灰質白雲岩,底部灰白色礫岩。厚度438~1786 m。

2)蓮花曲組(Dl):淺灰、灰黑色硅質板岩、硅質粉砂質板岩、泥質板岩夾灰岩透鏡體。厚度338~500 m。

3)爛泥箐組(D2ln):淺灰、灰色生物碎屑灰岩、灰岩夾鈣質泥岩。厚度120~176 m。

4)干溝組(D3gg):淺灰、灰白色生物碎屑灰岩、藻屑灰岩、砂礫屑灰岩、泥粉晶灰岩。厚度425~986 m。

(4)石炭系(C)

尖山營組(Cj)

一段(C1j):淺灰色隱微晶灰岩、生物灰岩,底部角礫狀灰岩。厚度764~1124m。

二段(C2j):淺灰、灰白色生物碎屑灰岩、藻屑灰岩、泥粉晶灰岩,底部灰質礫岩。厚度462~669 m。

(5)二疊系(P)

1)陽新組(P1y):淺灰色生物碎屑灰岩、藻屑灰岩,底部夾角礫狀灰岩。厚度398~732 m。

2)峨眉山玄武岩(Pe):中上部為灰黑、灰綠色斑狀、杏仁狀、緻密狀玄武岩夾玄武質凝灰岩;下部為灰綠色玄武質火山角礫岩。厚度5051 m。

3.礦區岩漿岩

礦區內發育多種類型的岩漿岩,包括基性岩類、酸性岩類、鹼性岩類和脈岩類(圖版Ⅱ-3,4)。①基性岩類:主要為輝綠岩和輝長岩,呈脈狀產出,大小不一,星羅棋布於全區,分布走向與地層產狀一致,其礦物成分主要為斜長石、單斜輝石、橄欖石等,斜長石不同程度地被粘土、絹雲母、碳酸鹽所代替,橄欖石常被蛇紋石代替。受北西向F5甘河斷裂影響的蝕變輝綠岩內含工業金礦體。②酸性岩類:為中粒花崗岩,僅見於甜竹坪一帶的輝綠岩脈體邊緣,呈極小岩株狀產出。岩石呈中粒花崗結構,礦物成分為斜長石、石英、正長石、角閃石、黑雲母、白雲母等。③鹼性岩類:為正長斑岩、正長岩、細晶正長岩。呈岩株、岩牆、岩席產出。由鉀長石、微紋長石、環帶斜長石、黑雲母、角閃石、少量石英組成,副礦物為磷灰石、榍石、獨居石、鋯石、磷釔礦。④脈岩類:為煌斑岩。呈脈狀,產出普遍,岩石由斑晶和基質組成,基質具顯微粉晶結構,斑晶為黑雲母、鉀長石和少量石英。基質以微粒正長石、石英為主,並有少量黑雲母和鐵質星點分布。

4.礦區構造

礦區內的構造(圖2-7)主要為北西向斷裂(F5和F6)和北東向斷裂(F7,F8,F9等)。北西向的兩條近於平行的斷裂貫穿整個礦區,其中甘河斷裂(F5)是區內的主要的含金斷裂,總體傾向南,地表局部傾向北,傾角80°。其破碎帶寬度100~200m,內含10.8m厚的糜棱岩,初步控制金礦化帶長4500m,糜棱岩內含金品位大於3.0g/t,岩性為碎裂白雲岩和灰質糜棱岩。F6斷裂具有淺—中深層次正向推覆斷裂性質,對長安金礦、銀廠坡金礦的成礦起著重要作用。系列北東向的斷裂主要出露於甘河斷裂以東,常被北西向斷裂切穿而致錯位,應形成於北西向斷裂之前。

除了含金破碎帶附近的蝕變圍岩,礦區地層一般僅發育板岩化,節理構造較為發育,但構造線理不很明顯,相比其他金礦區地層,本區地層整體受到的韌性剪切變形較弱(圖版Ⅱ-3,4)。

二、礦床地質

目前,長安金礦共發現9個原生金礦體,其中只有V5礦體達到詳查程度,也是金儲量最大的礦體。礦體走向多為北西向(V1,V2,V3,V8等),與甘河斷裂及圍岩地層走向一致;V5礦體總體為南北向,與在此處轉折的F6斷裂的走向一致;而產於輝綠岩脈的V4、V6礦體走向則為北東向,與岩脈的展布方向一致。這些礦體涉及的礦石類型有:含金蝕變輝綠岩型、含金構造蝕變岩型、含金碎裂砂岩、粉砂岩型、白雲岩等,其賦礦圍岩包括礦區內廣泛出露的O1,S2-3,D等地層及輝綠岩脈,從礦體分布特徵看,這些岩石單元未顯示明顯的成礦專屬性,礦化主要發生在各種岩性的碎裂岩或糜棱岩中。V5礦體的賦礦圍岩為O1破碎粉砂岩,石英細砂岩、石英礫岩等,經工程揭露顯示,礦體在淺部品位高、厚度大且連續性好,深部則呈分支狀、品位變貧、局部不連續。

各金礦脈的礦石礦物基本一致,主要為黃鐵礦、自然金、毒砂,極少量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輝銻礦等,而脈石礦物隨賦礦圍岩的不同而有較大差別,例如賦礦圍岩為輝綠岩脈者,脈石礦物為斜長石、鈉長石、綠簾石、綠泥石;賦礦圍岩為碳酸鹽岩者,脈石礦物主要為白雲石;賦礦圍岩為碎屑岩者,脈石礦物為石英、長石、絹雲母、粘土礦物、白雲母、白雲石、方解石等。礦石結構主要為變余細砂結構、變余含粉砂泥質結構、顯微鱗片粒狀變晶結構、自形-半自形晶結構、鑲嵌結構、包含結構、交代結構等。礦石構造主要為碎裂狀構造、角礫狀構造、浸染狀構造、細脈狀構造、團塊狀構造等,其中自然金、硫化物及毒砂主要呈微細浸染狀、星點狀或細脈浸染狀礦化(圖版Ⅱ-5,6,8)。物相分析表明,V5礦體中金礦物主要為自然金、少量銀金礦。硫化礦石中最大金粒徑40μm,一般1~5μm,最小小於1μm,為微細粒型金。在礦石中產出狀態有五種:一是星點狀產於石英及膠結物碎屑內;二是鑲嵌於黃鐵礦(金賦存於其內裂隙)或與黃鐵礦連生;三是產於石英細脈(或白雲石細脈)中;四是鑲嵌於毒砂(之內裂隙)或與毒砂連生;五是吸附形式嵌布於粘土礦物中。總體,金在礦物中嵌布形式多樣,分布極不均勻。

近礦圍岩蝕變主要有碳酸鹽化、硅化、絹雲母化、石英細脈化、黃鐵礦化、毒砂化、金礦化,局部尚有黃銅礦化、方鉛礦化、閃鋅礦化等,靠近斷裂破碎帶則蝕變愈強烈(圖版Ⅱ-5~8)。碳酸鹽化產物主要為白雲石,次為方解石,呈粒狀、細脈狀、不規則網脈狀產出於破碎裂隙帶。硅化主要表現為石英顆粒重結晶和霏細狀硅質結晶,常伴有黃鐵礦、毒砂,少量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硅化石英常呈粒狀或不規則網脈狀、細脈狀(厚1~5mm)分布,局部有團塊狀,常與白雲石細脈伴生。絹雲母化主要分布於礦化蝕變帶,有時呈現較弱的定向排列,在碎屑岩類(砂岩—粉砂岩)的礦化蝕變帶中絹雲母多呈浸染狀分布,有時呈微脈狀;而在蝕變正長岩、輝長岩、輝綠岩中,多沿原生的長石礦物表面分布,蝕變強烈者呈長石礦物的假象。黃鐵礦、毒砂化(為主要的礦化蝕變)廣泛分布於破碎帶內,並與岩石的破碎程度密切相關。黃鐵礦呈淺亮黃色,主為針尖狀顆粒均勻浸染,有自形立方體、五角十二面體,他形粒狀、團塊狀、細脈狀,具多期形成特徵。毒砂呈淡黃亮銀灰色,自形條形針狀、細絲狀不均勻浸染,常與黃鐵礦伴生,兩者的內裂隙中含有顆粒金。

❻ 故宮地理位置

其地理坐標:北緯——39度54分56.92秒;東經——116度23分26.93秒。

故宮位於北京市東城區長安街上,是北京市的中心。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6)金長安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

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又稱紫禁城。中國古代講究「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用天上的星辰與都城規劃相對應,以突出政權的合法性和皇權的至高性。

天帝居住在紫微宮,而人間皇帝自詡為受命於天的「天子」,其居所應象徵紫微宮以與天帝對應,《後漢書》載「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

紫微、紫垣、紫宮等便成了帝王宮殿的代稱。由於封建皇宮在古代屬於禁地,常人不能進入,故稱為「紫禁」。但明朝初期稱為「皇城」,直接稱呼為「紫禁城」則大約始於明朝中晚期。

❼ 西安的地理位置

關中平來原中部

❽ 西安的地理位置,歷史

西安市位於渭河流域中部關中盆地,東經107.40度~109.49度和北緯33.42度~34.45度之間,北臨渭河和黃土高原,南鄰秦嶺。東以零河和灞源山地為界,與華縣、渭南市、商州市、洛南縣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黃土台塬為界,與眉縣、太白縣接壤;南至北秦嶺主脊,與佛坪縣、寧陝縣、柞水縣分界。

北至渭河,東北跨渭河,與咸陽市區、楊凌區和三原、涇陽、興平、武功、扶風、富平等縣(市)相鄰。轄境東西長約204公里,南北寬約116公里。截至2016年,西安面積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66平方公里。

歷史: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營建豐京,將臣民從岐山周原遷於此。又命子姬發(周武王)在灃水東岸營建鎬京。後者為政治中心,前者為宗教、文化中心,合稱「宗周」,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後,以豐鎬為都,為西安作為都城之始。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長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漢城)建立西漢王朝。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隋開皇二年(582年),隋文帝頒令在漢長安城東南的今西安城址營建新都大興城。隋開國之初,都城仍在長安舊城,因久經戰亂,殘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棄龍首原以北的故長安城,於龍首原以南漢長安城東南選擇新址,建造新城大興城。

唐朝定都長安後,改隋大興城為長安城,並進行了增修和擴建。貞觀八年(634年),在原外郭城東北龍首原上營建大明宮。之後又不斷修建城牆、城樓、興慶宮等建築。宮城完全與今西安市重合,皇宮與今西安市明城牆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則大部分在今咸陽市境內。

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宋代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趙匡胤統一中國後,曾經有意遷都長安,最後由於部下反對,只得放棄。金代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

元初,長安城的范圍依然沿用五代初期唐長安城被毀後節度使韓建所重建的「新城」,並使用京兆府的名稱。至元九年(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為安西王,鎮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遂該京兆府為安西路。後來由於發生安西王叛亂,安西國被撤。

(8)金長安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西安是水資源缺乏的西部城市,西安地下水儲量估算,總計約19.91億立方米。2001年12月,黑河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建成,每年向西安供水4億立方米,形成日供水能力120萬噸,加上地下水資源,市區日供水能力可達172萬噸,基本滿足城市生產生活用水。

西安的自然植被未遭受第四紀大陸冰川直接侵襲,尚保留若干第三紀古老的孑遺植物,如銀杏、水青樹、連香、馬甲子等。秦嶺山地從高海拔向低海拔垂直分布有高山灌叢草甸、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落葉闊葉林等自然植被類型。自然植被中野生植物資源豐富,截至2016年,計有野生植物138科、681屬、2224種,為中國種子植物的重要「基因庫」之一。

❾ 長安金錐城具體位置

長安新區政府往東三個公交站,或者長安廣場的旁邊就是,那兒很明顯,有座鉬都大廈,在周圍算是很高的。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