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地理環境會影響什麼

地理環境會影響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2-19 19:00:16

⑴ 生物對地理環境有什麼影響

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產物,又對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1)使自然界的化學成分進行了遷移。由於植物、動物、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使自然界中的化學元素進行遷移、運動、更替或循環。它包括:①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無機物合成有機物,把太陽能轉變成生物化學能。②植物的產物是動物和微生物的食物來源。③動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使其一部分轉變成無機物,散放到無機環境中。④有機殘體或廢物中的化學元素,經微生物分解作用,以無機物形式歸還到環境中去。

(2)改造著大氣圈、水圈、岩石圈。①生物作用改變了大氣成分。原始大氣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碳、甲烷、氫和氨,而不是氮和氧。後因生物生命活動的參與,氮和氧濃度大增,二氧化碳含量大減,逐漸變成現今空氣的化學組成狀況。一般認為,氧因綠色植物光合作用而富集;氮一部分是由於細菌分解各種氮化物而被釋出來的,另一部分是從原始大氣中氨分離出來的。原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一部分參與了有機物的合成,另外更多的為海水和海洋生物吸收、溶解、沉積。②生物對地表水、地下水化學成分起制約作用。表現在有機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從水中吸收某些化學元素和化合物,而釋放出另一些化學元素和化合物。③生物加快了岩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

⑵ 對地理環境有哪些影響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會帶來哪些影響?
1.城市環境質量下降——環境污染
城市環境——人類利用、改造自然的產物,它包括自然環境以及經過人工改造的環境.
自然環境在城市中已很少見到它的蹤影,只有在城市郊區或公園中能看到一點點自然環境的景象:如田野、池塘、自然生長的樹木等.在城市中絕大多數是經過改造後的人工環境,如街道、樓房等.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共同構成了城市環境.
主要是高科技帶來的新公害,如空調病、電腦輻射、手機的危害、噪光污染等.
2.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
3.增加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
城市化過程中還會帶來其他的社會問題,如貧困問題、內城衰落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社會治安問題等.
例子:上海的主要衛星城和浦東新區
上海市的地理位置:位於我國東部沿海的中點位置,北鄰江蘇,南靠浙江,處在長江的人海口位置,所以上海既是海港又是河港.它不僅是我國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也是世界著名的城市之一.
上海市近年來為解決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努力控制城市中心區人口的發展,制訂了城市規劃,採取了一系列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的措施
衛星城是指在大城市郊區或其以外附近地區,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業而新建或擴建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城鎮.因其圍繞中心城市像衛星一樣,故名.
從建國以後,上海市為了分散市中心區的人口,就開始在城市中心區附近地區修建衛星城.
黃浦江以東地區就是1990年以後新建的浦東新區,目前這里已成為上海新的金融中心、工業中心和居住區.這是上海市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採取的第一條措施.
對策:
1.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
原來住在市中心的人,近年來越來越多地遷往衛星城和浦東新區,有效地控制了城市中心區的規模.
近20年來,上海市在改善城市交通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如加寬主幹道、修建地鐵、大橋(南浦和洋浦)、
城市高架公路等.另外,上海市居民的住房問題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
3.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
上海市為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近幾年採取了許多有效措施,如歷時兩年半的河流污水治理 工程全面通水,蘇州河綜合整治一期工程全線開工,凈化空氣,大力加強綠化建設等.

⑶ 地理環境對生產發展的影響有哪些

地理環境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礦產資源等。
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內中最難容以改造的自然條件,氣候條件制約著一個區域農業的生產品種、耕作制度和生產季節;氣候還會通過影響農業生產來影響與農產品有關的農業生產。
地形條件往往影響著區域農業生產的類型。一般來說,平原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山地丘陵適合發展林牧業;地形條件也是影響城市、交通和工業分布的重要因素,平原地形有利於建築物修建,可以降低建設成本。
不同的土壤類型對應不同的農業發展條件,比如柑橘適合酸性土壤;土壤的肥沃程度直接影響到農作物的產量。
植被主要影響林業生產,繼而影響與林業有關的工業生產。
礦產資源的豐歉程度主要影響與採掘業有關的工業生產,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會形成礦業中心,繼而形成城市。

⑷ 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影響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因為中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新內石器時代,黃容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作物的生長和人類的生活,成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適宜的地區,最早形成了大片的農業區。 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的,它們形成於農業區,也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傳播。由於中國疆域遼闊,跨緯度大,所以氣候的波動一般隻影響農業區的南北界,而不會減少它的面積,這就為中國文化的延續提供了穩定的物質基礎。

⑸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有哪些

一、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1.由於土地、氣溫、雨水等條件較好,所以較早形成農業社會,使文化發展較早、較快.

2.盡管也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沖突和融匯,但由於農業人口始終佔有數量上的多數和文化上的優勢,所以農業文化始終佔主導地位.

3.由於疆域遼闊,跨緯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環境的變動,並不能影響總體的農業生產,使文化的延續有了穩固的物質基礎.

4.由於受周圍的地理障礙的保護,文化得以獨立發展,長期延續.

二、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1、由於地形地貌繁復,地理特徵多樣,造成文化多樣.

2、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不同.農業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區別.

3、各種文化區域之間經濟形態、生活方式、觀念形態不同,且接受外界影響的程度也不同.

三、對開放和封閉的影響

1、相對封閉的環境,使中國文化獨自完成文明發生期(與其他文明的比較).

2、形成中國獨特的表意文字、文學藝術、哲學、思維方式、社會結構,自成體系,與西方大異其趣.

3、使中華文化沒有斷層,保持鮮明的民族特色,具備前後遞進、陳陳相因的延續性.

4、長期隔離和文化發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識.

(5)地理環境會影響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周邊的地理環境較為封閉,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沒有一種外來力量能夠對中國文化形成挑戰。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滿族等雖然在軍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卻是被征服者。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均因為地理屏障,未能較深地影響到中國文明。反過來,同樣由於地理原因,中國也未能將自己的文化影響范圍擴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認為古代中國的文化是全世界領先的,中華文明引領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開始落後,也有很多人喜歡拿同時期漢朝與羅馬帝國進行比較。實際上這樣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這樣的比較也沒有任何意義,原因就在於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范圍內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間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難比較羅馬帝國與漢王朝。此外,一種文化必需與相應的地理環境相適應。

自古以來北方的游牧民族與華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頻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華夏民族的先進文化,但中原對草原的影響始終不像對日本、朝鮮那麼大,原因就在於中原、日本、朝鮮都是農耕文化,相互之間的交流和影響更加容易,而草原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對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全盤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鑒。明朝後期工業革命後的歐洲開始強大並逐漸加強最中國的文化影響和滲透,而由於中華文明深厚的底蘊,這樣的影響始終非常有限,防線最終被穿破是在鴉片戰爭以後。

雖然如前所說,中華文明由於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響較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文化是閉塞的。中國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從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東西,只不過這些東西都被漢化了。例如現在的凳子就是從游牧民族傳入的,在南北朝時被稱為「胡床」。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文化

⑹ 地貌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什麼影響地貌

地貌的形成是地球內外力作用綜合作用的結果.
地貌最開始的時候,是在地球回內部的地殼運動下形成的答,但是在形成後會受到流水、風、海浪、冰川等外力作用(包括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等)的影響.
地貌的改變,會使這個地區的其他地理要素,如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也會發生改變.即「牽一發而動全身」.
舉例:喜馬拉雅山原來是古地中海,後來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互擠壓造成地表隆起抬升.
氣候:
隨著地形的抬升,氣溫隨著山體海拔升高而升高,降水也會發生變化.
水文:本來是河流匯入這里的海洋,地形抬升後,這里成為許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土壤:本來是海底的泥,抬升後隨著海拔升高形成不同類型的土壤,到海拔5000米以上還有積雪冰川帶.

⑺ 地理環境對社會存在的影響

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在社會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

1.社會存在及其特點
人類社會歷史活動表現為多個方面,既有物質活動又有精神活動、政治活動等,其中物質活動起決定作用。社會政治的或精神的活動歸根到底要受到物質活動的決定,從屬於物質活動;同時人們的精神活動和政治活動的基礎也是經濟活動,也以社會存在為基礎。是否承認社會存在的決定作用是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斗爭的焦點。
社會存在作為人類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作為社會歷史的物質基礎,是指各種物質要素的總和。主要包括三大內容:地理環境、人口因素、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其中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最主要的內容,也是對社會歷史發展惟一起決定作用的社會存在。
2.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
在社會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地理環境是指與人類社會生活的地理位置相關聯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它包括地理位置、地表構造、土壤、山脈、河流、氣候條件及其他條件,人口因素則是從事生產實踐活動的各種有生命個人的總和。它包括人口數量、質量、增長率和密度等(2001年文科多選題第17題考查過)。
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都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與基礎,都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1)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必須以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為基礎,而要進行生產就必須要有原材料、生產工具,同時還要有進行生產的人。因此無論是脫離了地理環境還是脫離了人本身,社會都不可能存在和發展。
(2)無論是地理環境還是人口因素都能對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起加速或者延緩的作用。
那些環境好,人口質量比較高,人口分布比較合理的地區發展就可能比較快一些,就更加有利一些;那些環境很差,交通不便,人口質量不高,人口結構不合理,人口密度過密或者過稀的國家或地區,發展速度就會減慢一些。由此可見,地理環境的優劣的確能對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但是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都不能對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起決定作用,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既要反對誇大人口因素的人口決定論,又要反對誇大地理環境作用的地理環境決定論(2008年分析題第38選做題Il考查過)。
地理環境決定論者認為,社會地理環境的各種因素如氣候的冷熱,地理位置的特點等能夠決定人的性格,能夠決定國家採取民主還是專制的制度等。這就完全誇大了地理環境的作用,是一種錯誤的歷史觀。人口決定論則以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馬爾薩斯提出的觀點為最主要的代表。這種觀點認為,社會發展的快慢,社會發展中的各種問題主要都是由人口的因素造成的。他認為,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由於人口的增長是以幾何級數增長,而人類社會的物質生活資料的增長只能是按算術級數增長,這必然會導致人口爆炸或者人類物質生活資料的匱乏,人類只有通過戰爭、瘟疫等途徑來消滅過剩人口,才能維持人類社會正常的存在和發展。人口決定論既沒有真正找到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又沒有找到解決社會歷史問題的根本途徑,而一味地把各種社會歷史問題都歸結到人口的增長和人口的爆炸上,是一種完全錯誤的歷史觀。

⑻ 地區的地理環境可能產生哪些不利影響

(1)發展灌溉農業,可能出現過度引水問題。如果大量引河流水灌溉,河流注回入鹹海答的水量減少,鹹海周圍的生態環境惡化,出現白風暴加劇問題;(2)為了獲得耕地,可能破壞植被,導致荒漠化加劇;(3)當地氣候乾旱,過度灌溉還可能出現土地鹽漬化問題;

⑼ 地理環境會影響人類么

會的
人類生存在地球上,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需要認識人類的生存環境,首先要認識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第一,地球上的許多自然現象,僅從地球本身來找原因,常常得不到正確、完整的結論,需要從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來分析。第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將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間和資源來源。第三,宇宙空間可能還有像地球一樣的星球上,生存著高智慧的生命——外星人。當然,適合外星人生存的星球也許有像地球一樣的宇宙環境。

科學的自然觀和宇宙觀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學階段,有關宇宙的知識主要是通過地理學科來傳授的。所以,地理學科講有關地球宇宙環境的內容,肩負著知識教育和世界觀教育的雙重任務。宇宙是物質的,處在不斷的運動和演化之中。地球是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員,其物質組成、運動規律,以及發生和演化,都與宇宙環境同源。認識宇宙環境,有利於科學認識自然世界和宇宙,破除封建迷信,反對邪教。

綜上所述,「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及其對地球的影響,形成科學的宇宙觀」成為學習地球宇宙環境的目標。為實現這一學習目標,課程標准選取了「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陽對地球的影響」等內容。可以看出,課程標准並沒有寬泛地要求了解宇宙,而是將視點放在與地理環境緊密相關的「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因為宇宙太大,地理課程沒有必要關注與地球環境無關的宇宙部分;宇宙環境對地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課程標准以案例學習的思路,要求了解「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因為在地球的宇宙環境中,太陽是對地球影響最大的一個天體。

2.認識地球的運動特點及其地理意義
地球運動是地理環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環境各要素運動變化的基礎,因而也是高中階段地理學習的基礎,「認識地球的運動特點及其地理意義」無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學習目標之一。在義務教育階段也學習地球的運動,但要求比較低,其學習目標為「認識地球的運動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即只要求了解現象。高中階段則是在此基礎上的深化,強調現象本身的規律性及其成因。

3.了解自然環境的組成,形成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的觀念
本模塊內容設計的主題是「自然環境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無論從整個高中階段地理課程的內容看,還是從本模塊的內容看,學生學習首先需要明確地理學上所說的自然環境所包括的空間范圍及其組成。自然環境主要指人類活動所涉及的主要空間范圍,它是由相互交錯、重疊的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組成的地球表層系統,上至大氣圈對流層頂,下至岩石軟流層。為此,課程標准中安排了地球圈層結構的內容。

學生科學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觀是逐步形成的,其中一個基本的觀念就是「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只有認識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做到人地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義務教育階段的地理學習,已經為學生初步形成這一觀念打下了必要的基礎,高中階段則需要通過較為系統的學習,以強化學生的這一觀念。為什麼說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多方面來加以分析。《課程標准》沿用地理學界一般的認識方法,從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三個方面安排有關內容,說明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4.學會分析自然環境中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的基本過程,說明它們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認識自然環境是「地理1」的主體內容,本模塊涉及自然地理學中的氣象氣候、地質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內容。自然地理學具有嚴謹而龐大的學科體系,如果從學科體系考慮高中階段應學習的內容,將很難做出選擇。從人地關系這條主線看,學習自然環境主要是為了認識地理環境,因此,沒有必要按自然地理各部門系統地學習,而應從整體上把握自然環境。所以,學生通過自然環境部分的學習,目標之一是學會分析對地理環境有著深刻影響的基本的自然地理過程(主要體現為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很復雜,哪些過程應視為高中階段學生必須學習的「基本過程」?首先,這些過程在自然環境中具有廣泛性(全球性);其次,這些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形成和演變具有重要影響,從而對人類活動產生深遠影響;第三,這些過程對於高中階段學生來說,不會因涉及的知識過深過難而成為學習障礙。因此,《課程標准》中選擇了地殼物質循環、大氣環流、水循環和大洋環流。為方便學生對這四大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過程的理解,《課程標准》還選擇了一些基本的自然地理原理,包括地表形態變化的原因、大氣受熱過程、天氣系統等。

5.認識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整體性和差異性是自然環境的兩大基本特點,認識這兩大特點,不僅有利於理解自然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系和地域分異,而且對人類活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例如,流域綜合治理體現了對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認識,因地制宜則體現了對自然環境差異性的認識。

自然環境是由氣候、水文、岩石、地貌、生物等要素組成的,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各要素的地區分布差異又形成自然環境的差異性。可見,無論是整體性還是差異性,都可以從自然環境各要素的角度加以分析。因此,《課程標准》在對自然環境整體性和差異性及其成因提出要求之前,還對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提出了要求

⑽ 民族對地理環境有什麼影響

共同的地域作為民族劃分的必備條件至關重要,同時對民族的產生及民族的特性有著極大作用.我認為世界范圍內按地理環境可主要區分為草原民族、大河流域民族、山地沿海民族三類.

草原民族依賴游牧,逐水草而生,例如蒙古.當本民族控制區水草豐茂時其與同類民族及其它類民族間很少發生沖突,但當遭遇天災、水竭草枯時則與同類民族及其它類民族間經常發生沖突乃至戰爭.一個例外是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其發動大規模戰爭的動因前期時是掠奪,後期則是征服.這些草原民族閑時游牧、戰時掠奪,生活形態單一,其發動的掠奪和征服戰爭帶來的是對其它民族的滅絕和對文明的破壞.草原民族是歷史發展的破壞力量.

大河流域民族圍繞大河流域形成,例如歷史上圍繞黃河長江的漢民族、圍繞尼羅河流域的埃及人、圍繞中東地區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人和印度河流域的印度人.這些流域的民族往往從原始氏族時期就有著較為嚴密的等級制度,本人認為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對大河的治理.不管是黃河還是尼羅河都會有泛濫和洪水的問題,而居住在這些大河流域的民族只有通過並且接受一個有力的首領和階層的指揮和領導才能治理好大河.而伴隨著對大河的治理,特殊權力階級出現了,他們作為民族首領享有極高聲望並逐漸演變為帝王.中國的大禹及其建立的夏就是例子.大河流域民族因為有充足的水和豐腴的土地而主要從事農耕和糧食生產,在辛勤的農業勞動中創造財富,同時接受特權階級的管理,此類民族大都順從,重視農業、輕視商業,在政治上即便一個王朝倒台還是會有另一個同樣性質的王朝替代,而生產生活方式總體上沒有太大變化.大河流域民族是歷史發展的遲滯力量.

山地沿海民族居住在陸上交通不便的沿海地區,這類民族既沒有可供游牧的草場也沒有可供耕作的土地,例如希臘的雅典城邦.這類民族主要依賴漁業、手工業和從事商業交易,航海業發達於其它類民族,並且富於探險精神,在制度上則很少有集權統治,多為較為民主的公民會議或元老院制度.這類民族逐漸通過與其它類民族的交易積累財富,積極對外擴張貿易圈,對世界各地的聯系也有著重要作用,並且有著對新科技和新思想的渴望,是歷史發展的進步力量.

這三類民族所建立的民族國家因此也具有不同的行為特性.匈奴、蒙古等草原民族國家在歷史上除了對外侵伐造成破壞沒有貢獻,這些國家大多成為當今世界的邊緣國家.中國、埃及等大河流域民族國家則擁有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因農業需要而確立的先進天文歷法,這些國家大多成為當今世界的發展中國家.高山沿海民族國家則通過貿易逐步擴大勢力,有著先進的航海技術,並且對當今的民主制度有著深遠的影響.隨著西方「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和工業革命,這類民族及受這類民族特性影響的民族國家大多成為當今世界的發達國家.

我們能夠比較容易地看到,上述由於地理環境差異而分出的三類民族及其建立的民族國家在世界形成一體前是很有解釋力的.在地球正日漸成為一個村落的今天,上述的地理環境作為一個解釋變數雖然仍然能夠比較准確地解釋民族特性,但很難解釋這些民族國家的行為模式和發展走向.因為世界變小了,原來由於地理和技術而相對隔絕的幾大區域已經沒有了界限,各種民族文化和特性彼此沖突、交融,各個國家基本都有或者即將有相似的社會階層,這使得上述三大類民族的界限變得模糊了.總的來說,地理環境造就民族特性和國家行為的論點在古代和近代歷史上是有解釋力的,但是對於現在,我們只能通過現實主義、理想主義、建構主義等國際關系理論來比較有力地解釋民族國家的行為及其之間的關系,而地理環境只是作為國際關系中地緣政治解釋的一個重要因素.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