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不同的地理環境對什麼方式產生一定影響

不同的地理環境對什麼方式產生一定影響

發布時間: 2021-02-19 17:54:33

『壹』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有什麼樣的影響

一,地理環境對生活方式的影響
地理環境不同,人們的生活方式當然也不同。就比如北方人愛吃麵食,而南方人愛吃米食此類等等。我國的氣候從南到北,既有熱帶,又有寒溫帶,氣溫差異影響農作物的生長期,對農民的墾植發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南進的趨勢。以年降水量400毫米為界,中國約略分為溫潤的東南和干寒的西北兩大區域,自然條件的差異,使前者被人們開辟為農耕區,養育出一種以定居農業為基石的農耕文化;後者則成為游牧區,繁衍出以游牧為生,善騎戰的游牧文化。農耕與游牧文明構成了中國古代文明的主體。一般來說 ,農耕民族依戀土地 ,重農輕商,居安思穩 ,保守平和;游牧民族遷徙不定 ,重牧輕農 ,勇猛好鬥。在中國歷史上,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有過長期的對壘 ,如軍事上有長城的建築、戰爭的對立,文化觀念上如中原與周邊 ,內地與邊疆 ,蠻荒之地與禮儀之邦等的對立。但是,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通過遷徙、聚合、戰爭,和親、互市等等途徑 ,達到彼此交流 ,互相融合。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 ,便積極推展大規模的漢化運動「禁胡服」,「通婚姻」······由於這些政策的推行 ,胡人的生活型態有了很大的轉變 ,胡,漢的血統徹底混合,彼此之間的隔閡逐漸消弭。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但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點。各民族的文化也存在差異。中國文化雖然存在多樣性和差異性,但又具有統一性。形成了中國文化的大統一。各種文化共存形成了中國文化的顯著特點。 地理環境對中國農耕文化的影響。古往今來,中國依然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中國經濟的基礎,地理環境影響了中國農耕業的分布。南北農耕存在顯著差異。由於南北天氣.降水的影響。影響了中國農耕業的分布。南北農耕存在顯著差異。由於南北天氣.降水的影響。北方乾旱降水少。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南方天氣濕潤降水量多,以種植水稻為主。所以農耕作物的種植主要由地理環境決定。因此飲食上北方人多吃麵食而南方則多食米食;而穿衣風格上東西南北各不同,如氣候影響北方人多穿靴子而南方則相對少有此類等等。
二,地理環境對思想觀念的影響
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是人們形成了不同的思想觀念。如果以長江為界簡單地把中國劃分為南北兩大塊的話 ,南北文化存在著差異。有學者曾經說「: 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間,多尚實際。南方之地,水勢浩洋,民生其間,多尚虛無。」北方遼闊的黃土地和黑土地,景色壯麗,氣候乾燥寒冷,天空高曠凄涼,植被貧乏,在這種環境下,人物的性情多厚重,強悍、豪爽、嚴謹。而南方水流縱橫,山色清華,植物華麗,氣候溫暖濕潤,雲霞低垂清靈,在這種環境下,人物的性情多柔婉、細膩,靈捷、浪漫、精明。

『貳』 不同的地理環境對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有什麼影響

少數民族聚居地的地形(高原、山川、草原等)、氣候(冷、熱、干內、濕等)、地理容位置(內陸、沒海)等地理環境因素都會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有很大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決定了某些風俗習慣。如蒙古族居住地在大草原,自然環境決定了其生產、生活方式,住帳篷游牧,善騎馬、射箭、歌舞,性格豪爽等。仔細分析,維吾爾、藏族等莫不如此。

『叄』 地理環境對不同種語言產生的影響

語言與地理環境沒有關系。是長期居住在一個地區的人用共同的聲音交流信息,特定的聲音表示特定的含義,就形成了語言。

『肆』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有哪些

一、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1.由於土地、氣溫、雨水等條件較好,所以較早形成農業社會,使文化發展較早、較快.

2.盡管也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沖突和融匯,但由於農業人口始終佔有數量上的多數和文化上的優勢,所以農業文化始終佔主導地位.

3.由於疆域遼闊,跨緯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環境的變動,並不能影響總體的農業生產,使文化的延續有了穩固的物質基礎.

4.由於受周圍的地理障礙的保護,文化得以獨立發展,長期延續.

二、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1、由於地形地貌繁復,地理特徵多樣,造成文化多樣.

2、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不同.農業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區別.

3、各種文化區域之間經濟形態、生活方式、觀念形態不同,且接受外界影響的程度也不同.

三、對開放和封閉的影響

1、相對封閉的環境,使中國文化獨自完成文明發生期(與其他文明的比較).

2、形成中國獨特的表意文字、文學藝術、哲學、思維方式、社會結構,自成體系,與西方大異其趣.

3、使中華文化沒有斷層,保持鮮明的民族特色,具備前後遞進、陳陳相因的延續性.

4、長期隔離和文化發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識.

(4)不同的地理環境對什麼方式產生一定影響擴展閱讀

中國周邊的地理環境較為封閉,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沒有一種外來力量能夠對中國文化形成挑戰。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滿族等雖然在軍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卻是被征服者。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均因為地理屏障,未能較深地影響到中國文明。反過來,同樣由於地理原因,中國也未能將自己的文化影響范圍擴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認為古代中國的文化是全世界領先的,中華文明引領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開始落後,也有很多人喜歡拿同時期漢朝與羅馬帝國進行比較。實際上這樣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這樣的比較也沒有任何意義,原因就在於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范圍內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間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難比較羅馬帝國與漢王朝。此外,一種文化必需與相應的地理環境相適應。

自古以來北方的游牧民族與華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頻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華夏民族的先進文化,但中原對草原的影響始終不像對日本、朝鮮那麼大,原因就在於中原、日本、朝鮮都是農耕文化,相互之間的交流和影響更加容易,而草原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對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全盤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鑒。明朝後期工業革命後的歐洲開始強大並逐漸加強最中國的文化影響和滲透,而由於中華文明深厚的底蘊,這樣的影響始終非常有限,防線最終被穿破是在鴉片戰爭以後。

雖然如前所說,中華文明由於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響較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文化是閉塞的。中國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從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東西,只不過這些東西都被漢化了。例如現在的凳子就是從游牧民族傳入的,在南北朝時被稱為「胡床」。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文化

『伍』 地理環境對於地域文化形成產生哪些影響

地理環境為地域文化的形成提供基礎條件。文化的形成都是發生在一定的專地域中,這個地域的屬自然條件在一定程度上影著該地區內文化的形成;環境條件對文化發展的影響——加速或減緩作用。在一定條件下,自然條件的優越與否影響著文化的發展。環境的差異性,使地理環境賦予不同地區以不同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因此生產方向也將不同。
地域文化形成的首要條件就是自然環境。它決定著一個地區的人們的生存質量和心理狀態。人在自然中尋討生計得以生存,越是人類生活的早期,作用越大。地理條件的特殊或得天獨厚。適合長遠居住的環境。不同的地理條件所產生的風俗也必然不同。長久的發展,會形成獨特的生活文化飲食作業的習慣。特定區域的人群將有明確的區域意識,並與其他區域的人群形成競爭關系。在這樣情況下產生的區域文化最具歷史的深度、廣度和高度。

『陸』 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哪些影響

我國許多聚落都位於河流或山脈南北,因此就會以「陰」或「陽」命專名,如貴州省會貴陽,屬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湖南的衡陽市,在衡山之南;四川的綿陽市,位於綿山以南得名;河南省南陽市,位於南山以南;山西的山陰縣,因縣境在佛宿山之陰得名。此外河南的洛陽,位於洛水以北;河南的汝陽,位於汝水以北;湖南省益陽市,位於益水之北而得名。

『柒』 西方地理環境特徵,對其文化的形成有什麼影響

一種文化的形成, 原因是復雜的.它與一定的地理環境、氣候及生態環境等自然條件相聯系, 同時也與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生產方式, 以及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因素有關.約在公元前四千年及三千年初, 西歐廣大地域首次由農耕者居住.在幾千年的時間里, 歐洲最發達的地區是最早被農耕者移居的東南部, 這就是愛琴海地區, 希臘的克里特島是愛琴海南端最大的島嶼, 地理、氣候、交通條件具佳, 是歐洲第一個高度文明興起的地方.
地中海從古代開始海上貿易就很繁盛,成為了古代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羅馬帝國等的搖籃.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希臘人,以及後來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業發達的民族.著名的航海家如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都出自地中海沿岸的國家. 地中海的沿岸夏天炎熱乾燥,冬天溫暖濕潤,被稱作地中海性氣候.因為這個氣候,橄欖樹等種類的樹木多生長在沿岸.地中海沿岸的植被,以常綠灌木為主,葉質堅硬,葉面有蠟質,根系深,有適應夏季乾熱氣候的耐旱特徵.這里是歐洲主要的亞熱帶水果產區,盛產柑橘、無花果和葡萄等,還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欖.
古羅馬國家建立在義大利半島上.半島上多河流, 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比希臘優越.古羅馬城就建在第伯河南岸.義大利氣候良好, 雨水充足.公元前8 世紀, 其農業和手工業已相當發達.城邦制是希臘歷史的關鍵.城邦的出現是希臘的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的, 希臘半島上的一塊塊小平原, 形成了天然的政權單位.它的特點之一, 就是小國寡民的規模.整個希臘半島包括數以百計的城邦.每個城邦都以城市為中心, 周圍有鄉鎮, 城邦是城市和周圍農村構成的整體.雅典和斯巴達是最大的城邦.希臘各城邦對外開放, 各城邦之間以及各城邦與東方各國之間的商業和貿易往來十分頻繁.他們互相學習, 並從東方學到了煉鐵和鑄銅技術, 使手工業, 如冶金、造船和制陶業, 以及工商業都得到了發展.希臘的殖民擴張從公元前8 世紀起, 歷時兩百年之久.這個劃時代的運動, 使各城邦產生了由於一種共同的血統、語言、文化和宗教信仰而聯系起來的覺醒意識.它改變了整個地中海地區的大貌, 把希臘文明傳播到更遠更廣的地方去.
西方文化的特點與特徵
(一)天主教和新教 西方的基督教,先是天主教,爾後是天主教和新教,從歷史上說是西方文明唯一最重要的特徵.正是為了上帝和黃金,西方人在16世紀向外征服世界.宗教改革與反改革和西方基督教世界之分裂為北方的新教和南方的天主教.
(二)法治 法治是一個文明社會的核心觀念,是從羅馬繼承來的.中世紀的思想家曾詳細闡述過自然法的思想,君主應當根據自然法來行使他們的權利,而普通法的傳統則在英國得到了發展.法治的傳統為憲政和人權保護奠定了基礎,包括保護財產權不受專制權力的侵犯.在大多數其他文明中,法治在影響思想和行為方面是一個較不重要的因素.
(三)個人主義 個人主義構成西方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徵和主要內容.個人主義是西方文化的一個主要信條.西方人強調突出自己, 從其姓名就可以看出, 西方人的姓名是先名後姓, 而不像中國人那樣先姓後名.

『捌』 區域的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1)早期:河來流、湖泊和源沼澤分布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2)農業社會: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隨著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③隨著我國歷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幾次大規模的遷移,人口越來越稠密。④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江三角洲成為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3)農業社會後期:①工商業的發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於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玖』 不同區域地理環境的差異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也存在差異.以下關於三大自然區的人文差異的敘述,正確

A:錯誤。此乃常識,南方房子比北方尖,降雨量、接受陽光量有關。
B:錯誤。不版解釋,權肯定錯。
C:正確。河谷地帶,地形平坦,土壤相對肥沃,溫度稍高,灌溉耕作便利。

D:錯誤。乾旱半乾旱還種植?水有嗎?肯定是牧業為主。

高二地理必修3復習提綱裡面的原題。

答案選c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