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邊境被地理位置圖
㈠ 西藏自治區的地理位置
西藏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南邊疆。面積120多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版面積的八分之權一。西藏北界昆侖山、唐古拉山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毗鄰,東隔金沙江與四川省相望,東南與雲南省山水相連。南面與緬甸、印度、不丹、錫金、尼泊爾等國接壤,國境線近4000公里,是中國的西南屏障。
西藏地域遼闊,自然條件獨特,物產資源豐富,是中國的一塊美麗富饒的寶地。千百年來繁衍生息在這塊土地上的藏族和門巴、珞巴、回等民族,勤勞、勇敢、朴實、智慧,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成員。他們在開拓西藏高原、發展中華民族文化和共同締造偉大祖國的過程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西藏以其奇異的地質地貌,瑰麗的自然風光,燦爛的民族文化,別具一格的風土人情,成為眾多觀光旅遊者、登山探險者和科學考察者嚮往的聖地。
㈡ 西藏爭議邊界地圖是怎樣的
(一)印軍侵佔中印邊界東段傳統習慣線以北大片中國領土 尼赫魯總理於1950年在印度人民院的一次講話中說:「不管有地圖沒有地圖,麥克馬洪線是我們的確定邊界」。尼赫魯的態度極其蠻橫無理,他不僅矢口否認中印邊界從未劃定的基本事實,而且連印度政府自己出版的地圖也置之不顧。尼赫魯對待邊界問題的基本思想是,印度的軍隊推進到哪裡,那裡就是印度的國界。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印度軍隊便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後,全面向非法的麥克馬洪線推進,到1954年即侵佔了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以北「麥克馬洪線」以南大片中國領土。1954年印度政府公然在這塊非法佔領的中國領土上設置了所謂的「東北邊境特區」,由印度中央直接管轄,並建立基層政權,以加強控制。為掩人耳目,印度政府修改官方地圖,在1954年出版的印度官方地圖上第一次把非法的麥克馬洪線標繪為中印邊界東段「已定界」,抹掉了自1935年「麥克馬洪線」公開後一直註明的「邊界未經定界」字樣,妄圖以此作為侵佔中國領土的根據,使非法侵佔的中國領土固定化、合法化。1955年4月6日,印度政府在一份文件中稱,今後「麥克馬洪線」和「邊界線」的說法應停止使用,「麥克馬洪線」的提法應立即用「東北邊界」一說代替。 (二)印度侵佔中印邊界中段四塊爭議地區 中印邊界中段,是指中國西藏阿里地區同印度旁遮普、喜馬偕爾和北方邦接壤的邊界。它北起中印邊境西段邊界的終點6795高地,南至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的強拉山口(即里普列克山口),總長約450公里。 中段邊界有喜馬拉雅山橫亘,有通外山口道路19條。其中什布奇、瑪那(卓尼)、尼堤、昆里賓里、達瑪、里普列克(強拉)等6個山口,為中印通商協定開放之山口,供兩國商旅往來貿易。 關於中段邊界,與東段和西段一樣,中國政府和印度政府之間未訂立任何條約和協議,從來沒有劃定過。但雙方依循歷史沿革的管理范圍,已形成了一條傳統習慣線。它從西段的終點起,往南沿著帕里河巨哇渠為一方、司丕提河的其它支流為另一方的分水嶺,通過這條分水嶺上的6226高地,在巨哇渠與司丕提河匯流處西面數公里與司丕堤河相遇,再沿司丕堤河到該河與帕里河交匯處。在帕里河與司丕堤河交匯處以甫,邊界通過6791高地,沿口嶺南行,在什布奇山口嶺向南、通過5642高地、塔布龍山口和古木朗山口。邊界在蔥莎以西跨過甲扎崗噶河,再往東經過瑪那山口。從瑪那山口至卡美特山口,通過卡美特山以後,邊界沿著山嶺走向。在烏熱、香扎和拉不底地區,邊界沿著三地區南面的一條連綿山嶺走向,通過尼堤山口以南的馬佐拉,經過烏扎拉渠的南面,到達昆里賓里山口西南的烏扎拉。從烏扎拉起,邊界沿著象泉河支流和馬普楚河為一方、杜力干噶河和卡利河為另一方的分水嶺走向,經達瑪山口,到里普列克山口附近的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止。 這條傳統習慣線在歷史上長期受到兩國人民的尊重和承認。在傳統習慣線兩邊的邊民世代和睦相處,形成了相互間在貿易、宗教、探親、訪友等傳統友好交往。多少年來,阿里地區的藏民用土特產換取印度和尼泊爾的糧食、[印]卡·吉普塔:《中國邊界秘史》中國藏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62頁。布匹、茶葉及其他日用品,而印度沿邊地區又極需要阿里邊民生產的食鹽和羊毛等原料。這種邊民之間以物易物的貿易由來已久。為發展邊境地區的經濟,中印兩國政府《關於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政府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中規定,將阿里地區的普蘭、姜葉馬加爾果,姜葉馬卡克拉、那不拉、然木如、波林三多、董不惹、尚格吉、噶大克、扎西崗等10個地方辟為市場,並開放什布奇等6個山口,還規定沿新卡藏布(獅泉河)河谷至扎西崗的習慣道路仍按以往習慣往來。 印度獨立後繼承英帝國主義的衣缽,逐步蠶食中國領土。在中段,侵佔了中國巨哇,曲惹地區,什布奇山口以西地區,桑、蔥莎、波林三多地區,烏熱、然沖、拉不底(即香扎、拉不底)地區,共約2000餘平方公里的領土。其中除桑、蔥莎較早為英國侵佔外,其餘地區都是在1954年中印兩國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關於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簽字後,被印度侵佔或侵入的。這4塊所謂的由於認識不同而形成的爭議地區,按照傳統習慣線的具體走向,都在傳統習慣線的中國一側。 尤其應該指出的是,被印度侵入的波林三多,是1954年中印協定第二條第二款規定的由中國政府同意在西藏阿里地區開放的10個貿易市場之一。它和其它9個市場都是應印度政府代表、印度大使賴嘉文先生在談判的第一次會議上提出的要求而開放的。但是,波林三多卻在1954年的協議簽定後不久被印度侵佔。印度對中印邊界中段中國領土的入侵,是隨著它的領土擴張欲逐步升級的。新中國成立以前,中段印軍一般均未在邊境地區派兵設卡。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阿里後,印度就沿邊境一線加強了軍事控制,如加修道路和機場,派駐軍警,設立邊卡等。嗣後,印度陸軍接管了中、西段全線防務,在邊境地區增調正規部隊,擴充地方武裝,加強戰備。到1959年底,其在中國中段沿邊地區共分設兩個防區,33個據點,兵力增至5600餘人。在旁遮普和喜馬偕爾地區由正規陸軍設防,設點10處,兵力4000餘人。在北方邦地區,由武裝警察第九營設防,兵力1000餘人,設有軍事據點23個。長期以來,印度當局恃其優勢兵力,以先下手力強的手段,逐步侵佔了上述4塊地區。 在巨哇、曲惹地區: 巨哇、曲惹地區在傳統習慣線以北中國境內。1954年,印度官方地圖標為已定界,將該地區劃入印度,形成爭議。 巨哇、曲惹地區早在17世紀中葉即由五世達賴喇嘛規定為扎西崗的舉巴扎倉管轄的領地。扎西崗的舉巴扎倉一直在這一地區管轄,徵收差稅,直到1958年才由於這一地區被印度所佔而被迫中斷。 1958年6月2日,印軍進入巨哇、曲惹,並在曲惹修房設卡,從此侵佔了該區。在什布奇山口以西地區: 什布奇是中國扎達縣的一個村莊。自什布奇西行5公里即到什布奇山口,山口道路寬廣,過往商旅多取此道,實力阿里地區重要門戶之一。什布奇山口的傳統習慣線在其山口以西的活不桑河。「活不桑」為「洗凈」之意,意即印度人來中國境喝三口活不桑河的水,可以吃牛肉;中國藏民去印境喝三口水可食馬肉。活不桑河與山口之間的草場水草豐美,歷來屬於中國什布奇村的放牧地。從1954年起,印度地圖將此段邊界改為通過什布奇山口並標為已定界,形成爭議區。1954年7月,印軍在拉容馬山頂刻上「印度斯坦—西藏」字樣,企圖將傳統習慣邊界線向活不桑河東移6.5公里。1955年,印軍不斷在拉容馬山頂巡邏,阻止中國什布奇村民過山打柴割草。1956年,中國邊防當局在什普奇設立邊防檢查站,巡邏於拉容馬的印軍隨即撤至活不桑河以西。1957年3月,印軍在中國活不桑以東約4至5公里之曲賓呆惹建房兩間,並在通往南加的山腰路旁築碉堡兩座。同年5月,印軍悍然在拉容馬山頂升起印度國旗,公然宣稱:中印以拉容馬山頂為國界。經中國邊防當局多次嚴重抗議後,印軍於當年11月撤回。1958年4月,印軍再次侵駐拉容馬山頂,在該地修建營房6間。並派兵進入曲賓呆惹,從此侵佔了該區。 在桑、蔥莎、波林三多地區: 桑、蔥莎、波林三多地區是指桑久拉山口西南,公貢桑巴以東,甲扎崗噶河及其支流所經之地。桑、蔥莎分別位於甲扎崗噶河的北南兩岸,相距25公里;波林三多位於托林西南,地處三岔路口,是1954年中印通商協定開放的市場之一。此段邊界傳統習慣線位於貢桑布(橋),在蔥莎以西跨過甲扎崗噶河,再往東經瑪那山口,長約100公里。1954年印度地圖將該地區劃入印度,形成爭議區。桑、蔥莎和波林三多均屬西藏扎達縣管轄,居民均為藏族,歷來都向中國原扎布蘭宗政府交納差稅。 1919年3月,英國授意印度真日邦派員越公貢桑巴侵入中國境內,在桑久拉山口和蔥莎私立石堆,在蔥莎附近設立書有真日文字的碑,製造國界標志。1920年6月(藏歷5月7日或8日),英屬印度真日上邦又派員至桑、蔥莎非法丈量土地,修路建房。1926年和1932年,原西藏地方政府同當時英印殖民政府曾就這段邊界舉行過談判,英帝國主義企圖將國界推至桑久拉山口,西藏地方政府堅持以公貢桑巴為界,談判無結果。 人民解放軍解放阿里後,印度即以武力開始了向該地區的入侵。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阿里前夕,印軍即以1個連的兵力進駐公貢桑巴以西鮑哈爾。1952年5月,印軍侵駐蔥莎,並至桑巡邏。當時原扎布蘭宗宗本曾親往蔥莎與印軍交涉,但無結果。 1955年,印軍侵佔了波林三多。 在烏熱、然沖、拉不底地區: 烏熱、然沖、拉不底地區均屬中國達巴宗(該宗現已撤歸扎達縣)管轄。其中烏熱位於達巴宗正南偏東約60公里的峽谷中,是天然夏季牧場;然沖位於烏熱正西偏北;拉不底地區即香扎、朱畢鍾、拉不底等地的總稱。此段邊界,傳統習慣線起自卡美特山向東南沿無名河北岸的分水嶺至喀巴夏,向東南經馬佐拉、姑馬拉、拉薩爾等山口至烏扎拉,長約65公里。從1954年起,印度地圖將該地區劃入印度版圖,形成爭議。 1954年6月,印度派遣武裝人員越姑馬拉山口侵佔烏熱。對此,7月18日和8月13日,中國駐印度大使館兩次向印度外交部提交備忘錄,要求其政府表示態度並令其軍隊立即撤出。8月27日,印度外交部給中國駐印大使口頭照會,聲稱烏熱是印度領土,否認印軍入侵烏熱事實。後因冬季氣候嚴寒,物資補給困難,印方武裝人員被迫於9月19日撤返印境。1955年中國邊防部隊進駐了烏熱。同年6月,印軍越姑馬拉山口重侵烏熱,形成了在中國領土內雙方對峙的緊張狀態。入侵印軍後又因姑馬拉大雪封山,於9月15日由馬佐拉山撤回印境。1956年,中印雙方就烏熱問題達成互不駐軍的協議。按照協議,中國邊防部隊撤出烏熱地區,此後再未進入。但印方卻於同年6月派兵侵入烏熱。從此烏熱問題成為中段邊界問題的一個熱點。1958年,中印雙方就烏熱問題談判,沒有結果。到1959年9月13日,兩國政府僅就烏熱問題的來往文書達18份之多。1955年印軍曾越境至香扎、拉不底測繪。1956年7月,印軍侵入香扎、拉不底,以後逐漸侵佔了該區。 1955年後,印度政府開始修築蔥莎至衰拉山口的鄉村道,修建了房屋,以後逐步侵佔瞭然沖地區。 從上可以看出,印度政府在50年代乘中國邊防部隊立足未穩和對邊境未完全控制之際,侵入中印邊境中段地區設點駐軍,占據地盤,逐步蠶食中國領土,以造成在邊境領土爭端中對己有利的既成事實。中國政府以中印友誼為重,謹慎處理了邊界糾紛。當1955年在中國領土烏熱第一次出現武裝對峙的局面時,中國政府就主動提出領土爭端要通過談判解決,並命令中國邊防部隊按照協議撤出了烏熱地區。對印方侵佔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桑、蔥莎、波林三多、香扎、拉不底等中國領土,中國邊防部隊遵照上級指示,沒有以武力解除其武裝或逼迫其武裝人員退出。對於入侵中國邊防哨所防區范圍的印方武裝人員,中國邊防戰士總是先行規勸其放棄越軌行動,只是在他們拒絕規勸的情況下才解除他們的武裝;邊防部隊除遇到武裝攻擊外,沒有首先使用過武力。正因為中國採取了這些措施,才最大限度地防止了事態升級和武裝沖突的發生。 印度當局在軍事入侵的同時,對阿里地區千方百計進行情報間諜活動。1954年,印度特務白生生,以經商為名,搜集中國阿里駐軍兵力部署、裝備、香號、訓練和供應等軍事情報,並深入普蘭縣拍照並繪制軍事形勢圖,當即被中國捕獲並驅逐出境。 (三)印軍入侵中印邊界西段三塊爭議地區 西段邊界的傳統習慣線分為兩部分,即新疆段和西藏阿里段。新疆和拉達克的傳統習慣線(新疆段)全部沿著喀喇昆侖山脈。即:從喀喇昆侖山口起,向東沿葉爾羌河的支流和什約克河的分水嶺,再向東南沿山嶺而行,越過奇普恰普河,穿過6845高地和6598高地;從6598高地向南順山嶺行,穿過加勒萬河,通過6556高地,再沿空朗昌波河和其支流昌隆河之間的分水嶺,穿過昌隆河,然後沿山嶺東南行,到達空喀山口。西藏和拉達克傳統習慣線(西藏阿里段)是由空喀山口起,轉向西南沿山嶺而行,穿過羌臣摩河和西隆格巴爾馬河的交匯處,再上升到山嶺,經過塔馬特山,沿羌臣摩山,過6107高地,順山嶺到愛尼山口,由愛尼山口向南,順山嶺經過6127高地,南行至班公湖北岸,穿過班公湖後到達該湖南岸;繼向東南到隆巨山,穿過桑格藏布河(印度河),沿科尤里龍帕河東南和汗里河南面的分水嶺到斯諾烏山,再經過帕里河直到西藏阿里地區、印度旁遮普和拉達克三地的交界處。全部西段邊界從未正式劃定過,但傳統習慣線中國一側的地區歷來屬中國管轄。印度獨立後,於1954年修改地圖將中國境內的空喀山口、鐵龍灘、奇台大板、大紅柳灘、阿格拉山口、賣爭拿馬(尼亞格祖)、班公洛、巴里加斯等地劃入印度,總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從而形成了阿克賽欽、班公湖、巴里加斯三塊爭議地區。 印度政府為了擴張其領土,50年代派遣軍警對中國西段頻繁入侵,逐步蠶食中國大片領土,一直發展到60年代初期深入中國境內設立了40多個侵略據點。在巴里加斯地區: 巴里加斯地區位於傳統習慣線中國一側,包括基古納魯河、烏木隆、碟木綽克(典角)、果洛4塊地方,面積約1900平方公里。 巴里加斯地區歷來為中國所屬,中國牧民自古以來就在傳統習慣線中國一側卓普河西岸的牧場、溫泉溝放牧,印度司丕提人到此地牧放者需交草錢。巴里加斯的「神山」一帶尚有中國札西崗寺院的土地,由典角百隆耕種,至今從未間斷。西藏和平解放後,中國邊防部隊即沿著傳統習慣線守邊巡邏;1954年在典角設立邊防檢查站,以後撤至札西崗地區。 1955年5月,印軍占駐巴里加斯。10月4日中國邊境工作組人員抵巴里加斯。印軍當年撤回。1956年,印軍設卡於巴里加斯以南卓普河西岸,與中國駐巴里加斯克邊防分隊隔卓普河相對峙,雙方約距650米;6月間印卡軍人越札西木爾化裝侵入中國邊防分隊駐地活動,被驅逐出境。同年印軍在噶禾拉熱(典角拉熱)南麓修建營房7間。上述入侵印軍於當年撤回。1957年10月中旬,印軍在巴里加斯設立常年卡,開始對巴里加斯常年侵佔。 印軍從1956年起到1960年8月,先後14次侵入巴里加斯地區,強佔中國領土約450平方公里。他們分別在中國領土上建卡設防,刺探軍情,破壞中國邊民生產,為所欲為。他們還企圖以巴里加斯為基地,逐步將中國整個巴里加斯地區納入其控制范圍。 在班公湖地區: 班公湖地區,包括羌臣摩、羌巴瑪、俄夷、斯潘古爾4塊地方,面積約3950平方公里。班公湖地區歷來屬中國管轄。阿里日土縣多瑪、烏江和熱角等地方的藏民一直在此居住和從事勞動。西藏和平解放後,中國邊防部隊於50年代初進入該地區剿匪和測量。1959年中國政府先後在尼亞格祖、庫爾那克堡、斯潘古爾設立民政檢查站。中國邊防軍定期沿傳統習慣線巡邏。 1959年7月28日,中國阿里邊境調查組一行16人,在班公湖地區普爾楚那附近的赤卻堅山工作時,越境印軍即以2人在北山腳下埋伏,5人向調查組逼近。結果,7名印軍除1人倉皇逃跑外,6人被捕獲。為首者是曲尼·拉爾中尉排長兼教官。 在曲尼·拉爾等6人被捕獲後,印度政府於7月30日照會中國駐印度大使館,請求中國釋放被拘留的6名印度偵察人員,並詭稱班公湖地區系印度領土。8月6日,中國外交部復照印度大使館:中國政府出於友好的考慮,已指示邊防部隊將上述非法侵入中國境內的印方武裝人員連同他們的武器和其它裝備於最短時期在原地遞解出境。8月18日,中國邊防當局將6名印俘連同武器裝備驅逐出境。 印軍在1959年、1960年,不僅在班公湖地區非法越界,還不斷在中國境內挑起事端。1959年9月23日,中國101測量隊在莫爾多附近測圖時,印軍竟開來一輛輕型裝甲車,後面尾隨持槍實彈的10餘名步兵,氣勢洶洶地越過莫爾多界石,侵入中國境內約500米,妄圖捕捉中國測繪人員。為了避免武裝沖突,中國測繪隊員在邊防分隊掩護下主動撤離。1960年10月9日,印軍8人乘吉普車2輛由莫爾多通道越境400米,觀察中國班公洛卡駐地,返回時竟鳴槍挑釁。 在阿克賽欽地區: 阿克賽欽地區是中印邊境西、中段最大的爭議地區,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阿克賽欽地區雖大部荒漠,人煙稀少,但它南接西藏阿里,北接新疆,西鄰印控克什米爾,地勢高,為新藏間的必經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險要。正因為如此,昔日英帝國主義就一直覬覦阿克賽欽,並制定了各種企圖吞並這一地區的方案。1954年,印度官方新地圖把從阿富汗到喀喇昆侖山口一段的邊界往後拉了一些,使之大體上沿著喀喇昆侖山的主脈,從而放棄了約翰遜及阿爾達等在這一地段的前進主張。但是在喀喇昆侖山口以東,新地圖上的邊界線又向北拐,大致上又回到約翰遜——阿爾達線,把阿克賽欽包括在印度境內,從而形成爭議。 1956年中國開始修築新藏公路,其中通過自古以來就屬於中國領土的阿克賽欽。這條消息使印度當局感到「驚訝」,於是迫不及待地派遣印軍深入中國境內進行諸如偵察、測量、樹標等種種非法活動。 1958年9月9日,中國新藏公路線上的執勤部隊在阿吉攔干附近捕獲印軍7人。從訊問中得知,尚有印軍8人在克孜勒幹活動。12日這8名印軍亦被中國邊防巡邏分隊在帕郎卡波抓獲。 從審訊和繳獲的材料中證明,印軍此次越境是其最高軍事當局直接組織的一次有計劃的偵察活動,其任務是校正1918年英人所繪地圖,並對上述地區的地形、道路、河流和氣象等兵要資料進行廣泛搜集。為其在中國阿克賽欽地區擴張尋找和製造根據,他們所到之處,設立了許多新的標志,還將中國的一處天文點搗毀。1958年10月22日,中國邊防當局將全部印軍被俘人員及武器裝備,經空喀山口遞解出境。 1958年10月18日,印度政府向中國政府提交了一份備忘錄,正式向中國提出了對阿克賽欽的領土要求。印度政府聲稱:新藏公路通過的阿克賽欽地區「若干世紀以來就是印度拉達克地區的一部分」,並反誣「中國政府沒有首先獲得印度政府的准許,甚至沒有通知印度政府,就通過無可爭辯的印度領土建築一條公路,這是令人驚訝和遺憾的事。」這份備忘錄還問及中國是否收到關於一支印度巡邏隊失蹤的消息。 1958年11月3日,中國外交部就此向印度駐華大使館遞交了備忘錄。印度駐華大使館11月8日復照中國外交部,再次承認有一個15人的印度小分隊在上述地區「正常巡邏」,並於「8月底以來下落不明」。但仍聲稱「這一地區是在印度境內還是在中國境內,是一爭執中的問題」。中國在復照中指出,印度的武裝人員非法越境,進入中國領土,因而被扣留。但本著中印友好精神,這批印度武裝人員已被遞解出境。入侵是與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不相符合的,印方應該保證今後不再發生類似事件。經過這次交涉,中印在阿克賽欽歸屬問題上的沖突終於公開化了。印度政府在復照中說,這一地區究竟是在印度還是在中國境內是「一個爭執中的問題」。這是印度政府唯一一次承認了存在爭執,但幾個星期之後,印度政府就推翻了這一立場。 1958年12月,尼赫魯在給周恩來總理的信中,再次誣稱印度擁有阿克賽欽地區的領土主權,並說「印度的這些大片土地(中國地圖標明是屬於中國的)只能是屬於印度的,這是毫無疑問的,而且對這些土地不存在爭端。」印度不僅在中印邊境中、西段地區侵佔中國領土,還不斷侵犯中國領空。 據不完全統計,僅1957年8月至1960年12月,侵入中國賽圖拉邊防區的印度和不明國籍的軍用飛機達29架次;1958年至1960年侵入中國阿里地區的飛機共達84架次,其中絕大多數是軍用飛機。其企圖是偵察中國邊防軍情、兵力部署,給入侵印軍空投空運,並對新藏公路、阿克賽欽等目標進行偵察、航空測量和空中攝影。
㈢ 西藏的地理位置 地理特點
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境內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被稱為除南極、北極以外的「地球第三極」。全區為喜馬拉雅山脈、昆侖山脈和唐古拉山脈所環抱。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可分為四個地帶:一是藏北高原,位於昆侖山脈、唐古拉山脈和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脈之間,長約2,400公里,寬約700公里,占自治區總面積的1/3,為一系列渾圓而平緩的山丘,其間夾著許多盆地,低處長年積水成湖,是西藏主要的牧業區。二是藏南谷地,海拔平均在3,500米左右,在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經的地方,有許多寬窄不一的河谷平地,谷寬一般7至8公里,長70至100公里,地形平坦,土質肥沃,是西藏主要的農業區。三是藏東高山峽谷,即藏東南橫斷山脈、三江流域地區,為一系列由東西走向逐漸轉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北部海拔5,200米左右,山頂平緩,南部海拔4,000米左右,山勢較陡峻,山頂與谷底落差可達2,500米,山頂終年積雪,山腰森林茂密,山麓有四季常青的田園,景色奇特。四是喜馬拉雅山地,分布在我國與印度、尼泊爾、不丹、錫金等國接壤的地區,由幾條大致東西走向的山脈構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脈,山區內西部海拔較高,氣候乾燥寒冷,東部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
西藏的氣候獨特而復雜多樣,總體上具有西北嚴寒、東南溫暖濕潤的特點,呈現出由東南向西北的帶狀分布,即:亞熱帶—溫帶—亞溫帶—亞寒帶—寒帶;濕潤—半濕潤—半乾旱—乾旱。由於地形復雜,還有多種多樣的區域氣候及明顯的垂直氣候帶。西藏氣候總的特點是:日照時間長,輻射強烈;氣溫較低,溫差大;干濕分明,多夜雨;冬春乾燥,多大風;氣壓低,氧氣含量少。
西藏由於海拔高,空氣稀薄,水汽、塵埃含量少,緯度又低,是我國太陽輻射總量最多的地方,日照時數也是全國的高值中心,並呈現出由藏東南向藏西北逐漸增多的特點。太陽輻射的年變程,以1月最小,6月或7月最大。全區年均日照時數達1,620至3,400小時之間,西部地區則多達3,000至3,400小時。西藏地區平均氣溫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遞減,全區年均溫度在零下2.8℃到11.9℃之間,溫差較大。最溫暖的東南地區年均溫度約10℃左右,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帶年均溫度在5℃至9℃之間,東部橫斷山脈地帶,月均溫度在10℃以上的時間有5個月左右,藏北高原年均溫度在0℃以下,喜馬拉雅山脈及其北麓山地年均?
㈣ 西藏的地理位置及特點
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境內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被稱為除南極、北極以外的「地球第三極」。全區為喜馬拉雅山脈、昆侖山脈和唐古拉山脈所環抱。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可分為四個地帶:一是藏北高原,位於昆侖山脈、唐古拉山脈和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脈之間,長約2,400公里,寬約700公里,占自治區總面積的1/3,為一系列渾圓而平緩的山丘,其間夾著許多盆地,低處長年積水成湖,是西藏主要的牧業區。二是藏南谷地,海拔平均在3,500米左右,在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經的地方,有許多寬窄不一的河谷平地,谷寬一般7至8公里,長70至100公里,地形平坦,土質肥沃,是西藏主要的農業區。三是藏東高山峽谷,即藏東南橫斷山脈、三江流域地區,為一系列由東西走向逐漸轉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北部海拔5,200米左右,山頂平緩,南部海拔4,000米左右,山勢較陡峻,山頂與谷底落差可達2,500米,山頂終年積雪,山腰森林茂密,山麓有四季常青的田園,景色奇特。四是喜馬拉雅山地,分布在我國與印度、尼泊爾、不丹、錫金等國接壤的地區,由幾條大致東西走向的山脈構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脈,山區內西部海拔較高,氣候乾燥寒冷,東部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
西藏的氣候獨特而復雜多樣,總體上具有西北嚴寒、東南溫暖濕潤的特點,呈現出由東南向西北的帶狀分布,即:亞熱帶—溫帶—亞溫帶—亞寒帶—寒帶;濕潤—半濕潤—半乾旱—乾旱。由於地形復雜,還有多種多樣的區域氣候及明顯的垂直氣候帶。西藏氣候總的特點是:日照時間長,輻射強烈;氣溫較低,溫差大;干濕分明,多夜雨;冬春乾燥,多大風;氣壓低,氧氣含量少。
西藏由於海拔高,空氣稀薄,水汽、塵埃含量少,緯度又低,是我國太陽輻射總量最多的地方,日照時數也是全國的高值中心,並呈現出由藏東南向藏西北逐漸增多的特點。太陽輻射的年變程,以1月最小,6月或7月最大。全區年均日照時數達1,620至3,400小時之間,西部地區則多達3,000至3,400小時。西藏地區平均氣溫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遞減,全區年均溫度在零下2.8℃到11.9℃之間,溫差較大。最溫暖的東南地區年均溫度約10℃左右,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帶年均溫度在5℃至9℃之間,東部橫斷山脈地帶,月均溫度在10℃以上的時間有5個月左右,藏北高原年均溫度在0℃以下,喜馬拉雅山脈及其北麓山地年均
㈤ 歷史話題:新疆和西藏都屬於邊境,並且距離很近,那為什麼新疆被伊斯蘭化了,而西藏卻沒有被伊斯蘭化
這根路線有關系,最初的伊斯蘭教進入中國走的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大部分穿過的就是內現在新疆境內,不走西藏容的,還有伊斯蘭教大規模傳播是在穆罕默德之後,他生的有點晚公元570年,唐朝開始佛教就進入西藏了,那時候穆罕默德還活著呢,正在傳教,還不到他伊斯蘭教大展拳腳的時候
而西藏是藏傳佛教,松贊干布引進的,代替了西藏本土的苯教,因為地理位置關系,西藏距離印度比較近,而且印度聯系中國走的就是穿過西藏,更容易受到那裡的影響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滿意望採納
㈥ 西藏的地理位置
西藏自治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有著「世界屋脊」之稱。這里地形復雜版,權大體可分為三個不同的自然區∶北部是藏北高原,位於昆侖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佔全自治區面積的三分之二;在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即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經的地方,是藏南谷地;藏東是高山峽谷區,為一系列由東西走向逐漸轉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系著名的橫斷山脈的一部分。地貌基本上可分為極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六種類型,還有冰緣地貌、岩溶地貌、風沙地貌、火山地貌等。 蜿蜒於西藏高原南側的喜馬拉雅山,由許多近似東西向的平行山脈組成,其主要部分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的交界線上,全長2400公里,寬約200—300 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海拔8844.4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一珠穆朗瑪峰,聳立在喜馬拉雅山中段的中尼邊界上;在其周圍5000多平方公里內,有8000 米以上高峰4座,7000米以上高峰38座。
西藏自治區南起北緯26度52分,北至北緯36度32分;西自西經78度24分,東到東經99度06分。
㈦ 西藏邊境與哪些國家相鄰
西藏邊境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錫金等國以及克什米爾地區毗鄰。具體介紹以下幾個國家:
1、緬甸
緬甸位於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西部,其北部和東北部同中國西藏和雲南接界,中緬國境線長約2185公里,其中滇緬段為1997公里;東部與寮國和泰國毗鄰,緬泰、緬老國境線長分別為1799公里和238公里。
2、印度
印度共和國,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領土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西藏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
3、不丹
不丹位於亞洲南部,是喜馬拉雅山東段南坡的內陸國家,西北部、北部與中國西藏接壤,西部、南部和東部分別與印度錫金邦、西孟加拉邦、中國山南交界,總面積38394平方千米。
4、尼泊爾
尼泊爾是南亞內陸山國,位於喜馬拉雅山中段南麓,北與中國西藏接壤,東、西、南三面被印度包圍,國境線長2400千米。尼泊爾是一個近長方形的國家,從東到西長度為885千米,從南到北在145-241千米之間。
5、錫金
錫金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坡。錫金邦東面與不丹毗鄰,西面與尼泊爾接壤,北面與中國西藏交界,南面與印度西孟加拉邦鄰接。
㈧ 西藏的地理位置
西藏位於中國的西南邊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毗鄰,東與四川省相望,東南與雲南省相連,是西南、西北的天然屏障;與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緬甸五國和克什米爾地區接壤,形成了中國與上述國家邊境線的全部或一部分,全長近4000公里,是通往南亞的門戶。全區土地面積為122萬多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2.8%。 西藏為喜馬拉雅山脈、昆侖山脈和唐古拉山脈所環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被稱為「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的主體,地形復雜多樣,主要分為四個地帶:
一是藏北高原,位於昆侖山脈、唐古拉山脈和崗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脈之間;
二是藏南谷地,在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經的地區,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
三是藏東高山峽谷,即藏東南橫斷山脈、三江流域地區;
四是喜馬拉雅山地區,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 由於地理條件的不同,藏南谷地和藏北高原氣候差異很大,藏南溫和多雨,年均氣溫8攝氏度,最低零下16攝氏度,最高的7月為16攝氏度以上,5一9月為雨季。藏北為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零攝氏度以下,冰凍期半年,最高的7月不超過10攝氏度,6一8月較溫暖。降雨量較少,晝夜溫差大,5至10月最長。總體上是西北嚴寒,東南暖濕,由東南而西北帶狀更替。此外有多種多樣的區域氣候及明顯的垂直氣候帶。總的氣候特點是空氣稀薄,氣壓低,氧氣含量少;日照多,輻射強烈;氣溫較低,溫差大。
㈨ 有關西藏的地理位置
簡 稱:藏
地理位置:地處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千米以上,南隔喜馬拉雅山脈與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等國接壤。北部和東部與新疆、青海、四川、雲南等省區為鄰。
人 口:全區總人口為281萬人(2006年末數字)。人口出生率為17.4‰,死亡率為5.7‰,自然增長率為11.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21人, 西藏人口分布也很不均衡,多數人口集中在南部和東部。平均預期壽命已由1951年和平解放前的35.5歲提高到目前的67歲。
面 積:120多萬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西藏全區共劃1地級市、6地區、1縣級市、76縣。
氣 候:年平均氣溫為8度左右
民 族:西藏是以藏族為主體的民族自治區,其他還有漢族、回族、門巴族、珞巴族等。未識別民族有夏爾巴人和僜人,其人數較少,只有2000餘人。
旅遊特色: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獨一無二的雪域風光。
西藏簡介:西藏既有獨特的高原雪域風光,又有嫵媚的南國風采,而與這種大自然相融合的人文景觀,也使西藏在旅行者眼中具有了真正獨特的魅力。至今,還有許多藏族人的生活習俗與高原之外的現代人有著很大的距離,也正由於距離的產生,才使西藏的一切具有了觀賞價值。
西藏自治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個民族自治區之一,成立於1965年9月1日。
西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毗鄰,東連四川省,東南與雲南省相連,南邊與西部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接壤,形成了中國與上述國家全長近4000公里的邊境線。全區土地面積為122萬多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2.8%。
自然地理
地形與山脈
西藏自治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有著「世界屋脊」之稱。這里地形復雜,大體可分為三個不同的自然區∶北部是藏北高原,位於昆侖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佔全自治區面積的三分之二;在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即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經的地方,是藏南谷地;藏東是高山峽谷區,為一系列由東西走向逐漸轉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系著名的橫斷山脈的一部分。地貌基本上可分為極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六種類型,還有冰緣地貌、岩溶地貌、風沙地貌、火山地貌等。 蜿蜒於西藏高原南側的喜馬拉雅山,由許多近似東西向的平行山脈組成,其主要部分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的交界線上,全長2400公里,寬約200—300 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海拔8844.4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一珠穆朗瑪峰,聳立在喜馬拉雅山中段的中尼邊界上;在其周圍5000多平方公里內,有8000 米以上高峰4座,7000米以上高峰38座。
河流與湖泊
在西藏自治區境內,流域面積大於1萬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多條,流域面積大於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條以上。著名的河流有金沙江、怒江、瀾滄江和雅魯藏布江。西藏還是國際河流分布最多的一個中國省區,亞洲著名的恆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湄公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的上源都在這里。西藏河流的水源主要由雨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組成,流量豐富,含沙量小,水質好。 雅魯藏布江為西藏第一大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北麓仲巴縣境內的傑馬央宗冰川,經珞瑜地區流入印度,稱為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中國境內崐)全長2057公里,流域面積24萬多平方公里,流域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深達5382米,是地球上最深的峽谷。大峽穀穀底最窄處僅 74米,最寬處約200米,全長為370公里。
廣袤的西藏高原上點綴著大小湖泊1500多個,其中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有納木錯、色林錯和扎西南木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