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壽縣的地理位置

壽縣的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19 17:07:00

① 安徽省壽縣屬於哪個市哪個區

屬於淮南市管轄。

壽縣,隸屬於安徽省淮南市,位於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東鄰長豐縣,北與淮南市區、鳳台縣毗鄰,西靠霍邱縣,南與六安市、肥西縣相連。介於東經116°27′-117°04′、北緯31°54′-32°40′之間,總面積為2986平方千米。

1949年元月,壽縣和平解放,軍管時期受中共江淮區黨委二地委領導;同時,以壽縣瓦埠湖以東與合肥、定遠縣毗連地區建置壽合縣。2月,軍事管制委員會撤銷,民主政府成立,壽縣改隸於皖西行政公署;同時將鳳台縣所屬的城北各山村劃歸壽縣,置八公、北外2鄉。

6月,撤壽合縣建制,原劃出的瓦東地區仍歸壽縣;壽縣隸於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六安專區。1952年8月隸於安徽省六安專區。1954年2月將縣東北的二十店鄉與隗店、北外鄉的部分行政村劃交淮南市;10月,肥西縣土山區斗鎮鄉靠近吳山廟的3個自然村劃歸壽縣,入三義區吳山鄉。

1958年12月,析壽縣真武廟至正陽關一線以南、瓦埠湖南部以西地區建置安豐縣,縣治設石家集,隸於六安專區;其餘地區仍為壽縣,改隸於淮南市。次年4月撤安豐縣,地復入壽縣,壽縣再隸於六安專區。

1965年7月將壽縣東部的下塘、楊廟、水湖、楊公4區劃交合肥市長豐縣。2015年12月3日,國務院(國函206號)批復同意將壽縣由六安市劃歸淮南市管轄。

(1)壽縣的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1949年,全縣設12個區,102個鄉,4個鄉級鎮;1952年為16個區,221個鄉,21個街道;1961年為16個區,86個人民公社;1970年為7個區,2個鎮,33個人民公社;1971年為7個區,2個鎮,36個人民公社;1972年為7個區,2個區級鎮,3個社級鎮,57個人民公社,7個辦事處。

1976年為7個區,2個區級鎮,3個社級鎮,56個人民公社,7個辦事處;1977—1982年行政設置基本未變。1983年改社為鄉,全縣7個區,2個區級鎮,3個鄉級鎮,58個鄉。1984年為7個區,2個區級鎮,12個鄉級鎮,49個鄉。2012年,全縣轄21個鎮、4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632個村。縣政府駐壽春鎮。

2016年末,全縣轄22個鎮、3個鄉(其中1個回族鄉),共有280個村(居民)委員會。鎮:壽春鎮、正陽關鎮、保義鎮、雙橋鎮、迎河鎮、板橋鎮、堰口鎮、安豐鎮、眾興鎮、隱賢鎮、三覺鎮、炎劉鎮、小甸鎮、瓦埠鎮、豐庄鎮、澗溝鎮、劉崗鎮、雙廟集鎮、大順鎮、茶庵鎮、安豐塘鎮、窯口鎮。鄉:張李鄉、八公山鄉。民族鄉:陶店回族鄉。

② 壽縣具體怎麼劃分,淮南合肥六安

壽縣位於皖中腹地,淮河中游南岸,國土面積2986平方公里,人口124萬人,轄32個鄉鎮,東與合肥市相連,北與淮南市毗鄰,與阜陽市隔河相望。
壽縣古稱壽春、壽陽、壽州,198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縣內文物古跡星羅棋布,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稱,是楚文化的積淀地,國粹豆腐的發祥地,還是

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的古戰場。

就是這么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卻一直是國家級貧困縣。壽縣的區域劃分就已決定了它的悲慘命運。壽縣縣城和六安相距100多公里,而與淮南只有4公里。但是區域上壽縣屬於六安。眾所周知,六安是革命老區,地處大別山腹地,國家貧困地區,就這么一個市還轄霍邱,霍山,金寨,舒城幾個貧困地區,所以讓六安扶植壽縣是不可能的,因為它自己都顧不了自己了。而淮南卻是安徽省最早的8個省轄市之一,工業基礎好,還有淮南礦業集團這么一個國家特大企業,而且僅轄鳳台一縣。壽縣和淮南交接,在經濟文化上面的聯系遠遠大於壽縣與六安的聯系。比如八公山就被淮南和壽縣平分了,現在兩個地區都有八公山森林公園,從資源利用上看完全沒有這個必要。
我認為壽縣從區劃上應該劃給淮南,淮南是工業城市,壽縣是農業大縣,兩者各得其所。在淮南投資帶動下,並幫助壽縣修復文物,這樣可以帶動壽縣提高文化宣傳,壯大壽縣的旅遊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如果壽縣並入淮南,淮南基本就可以得到瓦埠湖,而不象現在這樣被壽縣,淮南,長豐三者平分,從資源整合上來講十分有利。

③ 壽縣的地理位置

你手機不是有地圖嘛,自己導航去。

④ 壽縣屬於哪個市哪個區

壽縣,隸屬抄於安徽省淮南市,位於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東鄰長豐縣,北與淮南市區、鳳台縣毗鄰,西靠霍邱縣,南與六安市、肥西縣相連。
應答時間:2020-12-03,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⑤ 壽縣人文地理

壽縣位於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依八公山,傍淮、淠河,同省會合肥市接壤,與國家能源城淮南市毗鄰。全縣總面積2986平方公里,耕地178萬畝,轄25個鄉鎮。總人口133萬。壽縣歷史悠久。古稱壽春、壽陽、壽州,屢為州、府、道、郡等治所。它古屬淮夷部落,夏為揚州域,商周為州來國地,春秋屬楚。三國是為魏地,已是十餘萬人的重鎮。自晉以後到唐、宋,壽縣繼續以繁華著稱於世。壽縣文化燦爛。是楚文化的故鄉,是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是「淝水之戰」的古戰場。以楚文化為底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鄉土文化,尤以正陽肘閣、壽州鑼鼓等廣受歡迎。 壽縣是安徽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記載的歷史長達2600年,是楚文化的故鄉、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淝水之戰」的古戰場,享有「地下博物館」之美譽, 「一山一水一古城」更是聲名遠揚。其中「古城」就是壽春城,保存完好的古城牆7147米,環抱古城3.65平方公里,古城內千年報恩寺、元代孔廟、明清時期華東最大的清真寺,古樸典雅,氣勢恢宏。壽縣楚文化博物館珍藏文物6000多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62件,為故宮的十分之一。 報恩寺座落在城內東北隅,舊名崇教禪院、東禪寺,明洪武年間改為今名。據《壽州志》記載,此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全寺總面積 14700多平方米,其規模之大,建築之雄偉,在江淮大地上可謂首屈一指。

⑥ 壽縣有多少鄉鎮

截至2018年,壽縣下轄22個鎮、3個鄉,壽縣,隸屬於安徽省淮南市,位於安徽省中部,淮河中版游南權岸,東鄰長豐縣,北與淮南市區、鳳台縣毗鄰,西靠霍邱縣,南與六安市、肥西縣相連。介於東經116°27′-117°04′、北緯31°54′-32°40′之間,總面積為2986平方千米。

壽縣別稱壽州、壽春,是安徽省第一批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三個城市之一,歷史上4次為都,10次為郡。是楚文化的故鄉,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淝水之戰的古戰場。

(6)壽縣的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位置境域:

壽縣位於安徽省中部,淮河南岸,八公山南麓。東鄰長豐縣、淮南市,西隔淠水與霍邱縣為鄰,南與肥西、六安縣毗連,北和鳳台、潁上縣接壤,介於東經116°27′-117°04′、北緯31°54′-32°40′之間,總面積為2986平方千米。

氣候特徵:

壽縣屬亞熱帶北緣季風性濕潤氣候類型。各主要氣候要素的變化均呈單峰型,有冬夏長,春秋短,四季分明的特點。年平均氣溫為14.8-14.9℃。一月最冷,平均氣溫為0.7℃,一般年份最低溫度均在-6℃以下,極值(1955年1月11日)-24.1℃;7月最熱。

⑦ 安徽壽縣是南方還是北方

中國南北方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淮河從壽縣北部穿過,所以從地理上說壽縣大部分是屬於南方的,壽縣在南方的邊緣,縣城離六安市較遠,而與周邊北方城市較近,受這些北方城市輻射作用,所以生活方式與北方相似

⑧ 安徽省壽縣屬於哪個市哪個區

安徽省壽縣直接隸屬於淮南市。

⑨ 急:!!!求壽縣具體的地理位置,在六安的哪個方位

壽縣位於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依八公山,傍淮、淠河,同省會合肥市接壤,與國家能源城淮南市毗鄰。介於東經116°27—117°04,北緯31°54—32°40之間。全縣總面積2986平方公里,耕地178萬畝,轄25個鄉鎮。總人口134萬。
壽縣歷史悠久。古稱壽春、壽陽、壽州,屢為州、府、道、郡等治所。它古屬淮夷部落,夏為揚州域,商周為州來國地,春秋屬楚。三國是為魏地,已是十餘萬人的重鎮。自晉以後到唐、宋,壽縣繼續以繁華著稱於世,所謂「揚(州)壽(州)皆為重鎮。」
壽縣文化燦爛。是楚文化的故鄉,是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是「淝水之戰」的古戰場。以楚文化為底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鄉土文化,尤以正陽肘閣、壽州鑼鼓等廣受歡迎。壽縣勝跡宏博,現在的古建築有發始建於唐貞觀年間的報恩寺、宋嘉定時期的古城牆、元代的黌學、明朝時期華東最大的清真寺、典雅肅穆的孫公祠等;名人古墓星羅棋布,主要有蔡候墓、楚王墓、淮南王墓、廉頗墓、宓子墓等;古遺址有古郢都遺址、安豐城遺址、淝水之戰古戰場等;其它還有春申坊、時公祠、斗雞台、呂蒙正寒窯、陳玉成囚室、狀元府、淮王丹井,以及早在清代就載於方誌的壽州內八景和外八景等等。目前全縣存有古跡160多處,其中唐、宋、明、清建築10多處,古墓葬多達80多座,古遺址29處。壽縣文物眾多,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縣博物館珍藏國家一級文物160多件,二、三級文物2000多件,有「地下博物館」之稱。
壽縣人文薈萃。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修的安豐塘,與都江堰、鄭國渠,漳河渠並稱我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壽縣是世界管狀射擊武器、垂體激素葯物、豆腐的發源地「天下第一塘」安豐塘所在地,因而又被世人稱為「四個世界之最」。特別是豆腐文化的始祖--淮南王劉安及其門人編著的宏篇巨著《淮南子》,集自然科學、哲學、史學、文學價值於一體,博大精深,在亞洲和世界上都廣有影響,現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專門研究《淮南子》的學術團體。「時苗留犢」的典故早在唐代就被作為兒童啟蒙教育的典範,「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等成語膾炙人口,國人皆知……。宋代政治家呂夷簡、呂公著和詩人呂本中,清代一代帝師孫家鼐、民國英傑柏文蔚,以及抗日名將方振武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已名垂青冊,萬古流芳。壽縣是革命老區,誕生了安徽省最早的黨組織--中共壽縣小甸集鎮特別支部,走出了曹淵、曹蘊真、薛卓漢、方運熾、孫一中等一批談民族獨立和解放而光榮獻身的革命先烈,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壽縣資源豐富。是全國糧食、油料、水產品生產百強縣和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目前已形成優質糧油棉、水產、生豬、白鵝、肉雞、席草、果菜、林木等八大主導產業。地方特產壽霍黑豬、皖西白鵝聞名遐邇,淮王魚、銀魚、瓦蝦歷史上被列為貢品,八公山豆腐、酥梨、水蜜桃、廷龍瓜子、壽州香草等,一直深受海內外賓客青睞。壽縣是國務院1986年頒布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省政府確定的全省7個重點旅遊城市之一,旅遊資源豐富,已初步形成了八公山國家森林公園、壽州古城和安豐塘三大旅遊景區,年接待遊客30多萬人次。壽縣交通便捷合淮阜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距鐵路淮南站約25公里,正在興建的合肥新橋國際機場位於縣界,區位優勢明顯。省級開發區壽縣工業園位於縣城西郊,入園企業30多家,已初具規模。省級臨空(新橋機場)工業園已獲省政府初步批准,正在編制規劃。鄉鎮工業聚集區也有了長足進步。
壽縣經濟社會事業蓬勃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壽縣積極搶抓機遇,奮發圖強、勵精圖治,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人民群眾收入顯著增長,城鄉面貌明顯改善,精神文明活動深入推進,先後榮獲全國科技、體育、殯改、司法、廣播電視先進縣稱號。
[編輯本段]文化藝術
抬閣 肘閣
抬閣是一種綜合性的民間文藝活動形式,它集造型、彩扎、雜技、戲劇藝術為一體,熔詩情畫意於一爐。因由人抬著表演,故稱抬閣。
抬閣於清光緒末年在縣城出現。是在肘部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流行於縣城、正陽關一帶。一般只在大型的燈會和廟會上進行表演。
建國前,抬閣架子是毛竹扎制而成的。人們以抬閣的大小而分為大架和小架兩種。均為長方形。大架和小架抬閣的扎制方法是一樣的,用八根直徑為12厘米粗的毛竹扎製成一個立體長方形的底座,長600厘米,寬200厘米,高70厘米。在這個底座上用四根細一點的毛竹紮成底盤,底盤上用竹子和篾簧扎出假山、廟宇、亭、塔、樹木和花草等。紮好後用彩紙裱糊,再配彩色裝飾畫,然後裝上蠟燭燈籠。底盤糊好後,根據閣上場面、故事情節、人物多少,裝上肘閣架,人物坐在抱芯子上,身著戲服,做出各類造型和動作。建國後,為了安全起見,抬閣的底座改用木質底座,肘閣架用螺絲固定,其它均同以前。
每一架抬閣需用8—16人抬著表演,抬閣的人身著綵衣,在樂曲的伴奏下緩慢前進,抬閣上的小演員們,根據各自扮演的不同人物、情節,做出不同的造型和動作。抬閣後面緊跟著吹打班,笙、簫、笛、管演奏出各類樂曲。抬閣上面表演的內容大都是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如根據《封神演義》中金光一節,設計的《金光》:金光聖母站在山頂上,手拿排有花燈的花竿,蓮花燈上鑲有鏡子,燈光照在鏡子反射出來,金光耀眼,山上亭、塔、廟宇,仙氣繚繞,山下蒼松、翠柏,使觀眾心曠神怡。其代表節目有:《金光》、《水漫金山》、《西遊記》、《西廂記》、《三打白骨精》、《火焰山》、《觀音送子》、《火燒綿山》、《火燒葫蘆谷》等。
肘閣是該縣民間燈會的又一種獨特形式。燈具主要由鋼鐵打出公芯子和母芯子(卯榫)套合而成,其支柱曲似臂肘,並分為一、二、三棚三種,由一人頂著表演,使燈具高聳空中,名曰肘閣。
在光緒年間,壽縣就有了肘閣活動,清末民初在縣城和正陽關一帶十分盛行。據老人回憶說,民國二十年的廟會上出肘閣就有六十架之多。這時人們還在肘閣的基礎上發展了抬閣和穿心閣等相類似的形式。因玩肘閣一類的燈(包括抬閣、穿心閣)耗資較大,故而建國後只有在重大節日才舉行這類活動,文化大革命期間這類燈會被視為「四舊」而禁止。1976年以後,隨著民間傳統文藝的恢復,肘閣也獲得了新生,重新走上了街頭。在慶祝建國三十五周年的時候,正陽關就有八架肘閣走上街頭,使人們一飽眼福。
肘閣架子是用鋼鐵鍛造而成,由鐵領衣、轆轤把、抱芯子及掛芯子、坐芯子組合而成。肘閣架了分大架子和小架子兩種。大架子有三棚組成(鐵領衣、轆轤把、抱芯子、拉芯子、坐芯子_;小架子有一棚或二棚組成(鐵領衣、轆轤把、抱芯子和坐芯子)。頂肘閣者,背負鐵領衣,鐵領衣上裝上轆轤把,然後在轆轤把上裝上各類芯子,這就形成了肘閣架子。肘閣架子裝成後形似一棵桃樹,上面紮上紅花綠葉。
肘閣的表演難度是很大的。頂肘閣都既要身強體壯,又要能夠把握力的重心和力的平衡。在肘閣架上表演的演員,要求年齡小,身體輕,不然壓力太大頂肘閣者就受不了。在表演時每一架肘閣一般由8—10人組成。頂肘閣者兩人(一人一頂,一人預備替換),肘閣架上的小演員最多不超過4人,其餘的人則手持木杈跟在肘閣的周圍,以防演員不測。肘閣架上的演員均是四、五歲小孩,他(她)們身著戲,扮演烴劇中的各類人物,小演員在肘閣架子上或站,或仰、或卧,而實際上是坐在芯子上或用布帶綁扎在芯子上,然後裝一支假腿和假手,假腿和假手隨著行進而隨意搖擺,顯得非常逼真,在肘閣架上演員根據不同劇情,做出各種造型來,如在一棚肘閣上,小演員肩挑水桶,名曰「水泊娘娘震四海」;二棚肘閣上兩個小演員分別扮演漁翁和漁翁的女兒,這叫「打漁殺家」;在三棚肘閣上演員在不同的高度分別扮演青蛇、白蛇和許仙,擺出「斷橋會」的造型來。在各棚肘閣上經常表演的節目有「打櫻桃」、「水泊娘娘震四海」、「孫悟空」、「打漁殺家」、「對花槍」、「斷橋會」、「猴打金錢豹」、「待月西廂」、「西遊記」、「紅樓夢」等。
肘閣是一種獨特民間藝術形式,集歷史故事、神話傳奇於一體,熔戲劇、雜技、舞蹈、彩扎藝術於一爐,可謂壽縣民間藝術園地里的一朵奇葩。

⑩ 壽縣古城牆的地理位置

壽縣古城牆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安徽省壽縣壽春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距鐵路淮南站約25公里,容距滁新高速淮南西出入口僅2公里。規劃中的商杭客運專線將在古城牆北門外設客運站。
壽縣古城牆處於中國地理和自然的南北分界線上,東淝河經瓦埠湖至靖淮門(北門)外護城河流入淮河。地理位置重要,是兵家必爭之地。公元383年,在壽縣古城發生的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成就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的歷史典故。
西漢時期,壽縣為淮南國國都,劉安在此求仙問道,發明了豆腐,成就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美麗神話。
壽縣地理位置優越,北鄰八公山,南接瓦埠湖,老城區更是顯出濃濃的漢文化韻味,現在南門之後的新城建設也是如火如荼的展開,現代漢城,明珠花園等相繼出現。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